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网络围观”现象

合集下载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互联网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影响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互联网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影响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互联网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影响作者:张湉琪来源:《神州·上旬刊》2019年第02期摘要:马克思主义原理是一套指导人正确认识世界和了解世界的理论体系,它蕴含着自然、社会与思维等众多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能够为人们提供正确认识事物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主义中包含的联系观、矛盾论以及发展观能够为我们解决生活上遇到的问题,并提供唯物辩证法的理论指导。

比如说在互联网对人类的影响方面方面,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来分析在互联网对人类的影响过程中的问题,并通过运用相关方法论来进行解决。

所以我们要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正确认识互联网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影响。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原理;互联网;人类思想观念;影响在当今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互联网渗透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大大的改变了我们传统的生活,交往和学习方式。

人们对于互联网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互联网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马克思主义原理是知道人们正确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理论体系,也是我们更深刻了解互联网最好的方式。

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

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互联网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影响,将有利于人类正确认识互联网,进而正确运用互联网。

一、用联系的观点来看待互联网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原理认为联系具有客观性与普遍性,任何事物与周围的事物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也是相互联系的,整个世界由各个相互联系的部分共同组成的统一整体,世界上没有独立存在的事物而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互联网也一样,互联网是依托于现代科学发展之上而新兴起来的一种技术,它能够将全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通过网络联系到一起,使得人们能够在互联网这个平台上徜徉于网络世界。

不同的性格,不同民族甚至不同国籍的人通过互联网联系城一个有机整体,互联网传播着我们不同的文化,世界观也因此有了很大的改变。

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思考

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思考

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思考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在这个全球信息互通、网络普及的时代背景下,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更加多样化、便捷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与之相适应,实现大众化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接受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一方面,互联网时代为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现在的人们几乎每天都离不开互联网,无论是手机、电脑还是平板电脑,都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网络浏览和学习。

而互联网上的信息也是五花八门,不论是电子书籍、论坛帖子还是博客文章,都可以为人们提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资料和交流平台。

通过网络,人们可以随时了解最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思想观点和应用案例,不用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了信息自由流通和知识分享的愿望。

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首先需要建立起一个高质量的马克思主义网络信息平台,提供权威、准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以防止人们受到错误、虚假的马克思主义观点的误导。

这需要政府、学者、媒体等各方共同努力,加强理论研究和传播。

还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管,防止传播虚假、误导性的信息。

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需要培养人们的信息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人们应该学会挑选和筛选信息,培养辨别真假、正误的能力,学会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核心理论出发,思考和解决问题。

这需要教育部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力度,从小学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需要鼓励和引导人们的自觉参与。

不论是政府、学校还是社会组织,都应该创造条件,鼓励人们自觉接触、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

政府可以通过发布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政策、法规和指南,推动相关学术研究和实践活动,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社会共识。

学校可以加强马克思主义相关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实际运用能力。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互联网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影响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互联网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影响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互联网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影响互联网所带来的信息革命对人类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互联网让信息更加容易获取。

无论是新闻、知识、文化还是娱乐,互联网都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资源。

这使得人们的思维更加开阔,对世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马克思主义教导我们应该看到事物的双重性,互联网提供了大量的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过载的问题。

人们在浏览网页时,常常会遇到海量的信息冲击,不知道如何选择、过滤,这容易让人感到迷茫和焦虑。

互联网的信息泛滥可能使人们的思维变得浅薄和碎片化,而马克思主义强调思维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这就要求我们在使用互联网的同时要注重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状态,避免被信息所淹没。

互联网让人们更容易进行交流和沟通。

通过社交网络、即时通讯工具,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和全球各地的朋友、家人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互联网的交流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网络暴力、谣言的传播等。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是社会的动物,需要社会性的交往和沟通。

这种交流必须是平等和尊重的,而互联网的匿名性和虚拟性恰恰容易激发人们的负面情绪和行为。

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在互联网上的交流中,要坚持科学、理性、互相尊重的原则,避免让互联网成为负能量的传播渠道。

互联网让人们更加容易参与到公共事务中。

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对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的事务进行讨论和参与,这为民主政治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互联网参与也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网络治理、信息安全等。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应当是历史的创造者,应当是社会发展的主体。

互联网的参与应当是建设性、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抱怨和攻击。

马克思主义号召我们应该关注时代的变革,积极参与社会的建设。

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来看,互联网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负面的一面。

面对互联网带来的思想观念的改变,我们应当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为指导,积极地、理性地面对互联网,把握信息化、网络化和全球化的大势,努力去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实现人类思想观念的进步和提升。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互联网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影响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互联网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影响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互联网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影响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永恒发展变化的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则强调社会的历史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人类的思想观念也是受社会经济基础的影响而发展变化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思想观念是受社会条件和生产方式制约的,反映这一观念的变化是世界观念变迁的主要动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人类思想观念与社会实践相互作用,思想观念的变化要通过社会变革来实现。

在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对理解和指导互联网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的理解,可以更深入地认识互联网对人类思想观念的深远影响,指导我们如何应对这一影响。

1.2 互联网对思想观念的重要性互联网对思想观念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互联网作为信息的传播平台,能够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快速、广泛传播,进而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

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获取到各种不同的信息和观点,从而开拓自己的视野,加深对世界的认识。

互联网的互动性和参与性使得思想观念不再是封闭的个体之间的交流,而是变成了全球范围内的共享与交流。

人们可以通过社交网络平台、论坛等渠道进行思想观念的交流与碰撞,形成更加多元化和开放的思想观念。

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也加速了信息的更新和传播速度,促进了思想观念的更新和变革。

互联网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影响不可忽视,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重视互联网对思想观念的影响,以更好地引领和塑造人类思想的发展方向。

2. 正文2.1 互联网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影响互联网的互动性和社交性使得人们可以更加方便地进行思想交流和碰撞。

通过社交网络平台,人们可以分享自己的观点、经验和想法,与他人进行讨论和交流。

这种交流可以促进人们之间的思想碰撞和碰撞,从而有助于思想观念的更新和发展。

马基原理反应的社会现象

马基原理反应的社会现象

马基原理反应的社会现象马基原理反应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网络暴力言论的泛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表达自由。

但是,也导致了一些人滥用这种自由,在网上发表极端和仇恨的言论。

根据马基原理,互联网上存在大量匿名用户,这减低了他们的道德约束,于是一些无良言论就此产生。

这些言论一旦传播开来,往往会引发更多负面回应,导致仇恨螺旋。

这已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

2. 群众性抵制行为的出现消费者原本可以通过理性表达来监督商家,但有时却演变为感情用事的抵制。

根据马基原理,当许多人在网上聚集讨论某事件时,极端看法很易获得关注。

即使只是少数人提出抵制,也会迅速获得众多附和者。

一些商家仅是小错oder缺德言行,就遭到“砸店”等集体抵制。

这既伤害了商家,也让消费者失去理性。

3. 舆论导向的失衡在讨论具有争议的社会事件时,舆论应该兼顾不同角度,进行理性讨论。

但根据马基原理,主流观点往往占据上风,而其他观点被边缘化。

因为人们倾向与大众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冲突。

这导致讨论失去平衡,不同观点无法得到充分表达。

4. 道德绑架和义愤填膺一些具有争议的公共事件,常引发道德绑架。

部分人基于自己的价值判断,对另一方进行强烈指责,要求其道歉或接受惩罚。

根据马基原理,即使处于弱势或少数的一方,也会因众人附和而产生道德优越感和义愤,这阻碍了理性沟通。

5. 异己言论的边缘化在某些话题讨论中,占主导地位的观点往往将其他观点视为异端。

这些“异见者”常因观点不合主流而遭到攻击。

根据马基原理,人们为获得认同,往往选择迎合主流观点。

这使得少数观点更难获得发表机会。

异见的缺失,使讨论变得单一和极端。

综上所述,马基原理反应导致了网络暴力、群众性抵制、舆论失衡、道德绑架和异见缺失等社会问题。

这需要我们反思合理表达自由的底线,理性看待事件,并让不同观点得到表达的平台。

只有这样,才能构建理性、包容的公共议论空间。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互联网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影响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互联网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影响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互联网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的哲学思想体系,它强调社会的发展是通过阶级斗争和生产力发展的矛盾运动来实现的。

在今天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我们不禁要问,互联网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影响是什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下,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互联网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影响。

互联网的普及给人们带来了大量的信息资源,加速了社会的信息传播和知识的传承。

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中,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推动的。

互联网作为生产力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的不断发展提高了人类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效率,也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

这种变化,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们更容易获取各种领域的知识和信息,这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更加多元化和开放化。

互联网的普及也使得原本被遮蔽在信息的背后的事实更容易被揭露出来,人们的思想观念更趋向于客观和理性,而不再受制于某一种专制的思想观念。

互联网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对于时间和空间的认识。

在传统的观念中,时间和空间是不可分割的,人们的生活和活动都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但是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这种限制,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在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时间进行交流和分享。

这种变化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更加开放和包容,人们更容易接受不同地域和文化的思想观念。

这也从侧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关于生产关系变化对于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关系,从而也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互联网的兴起也加速了社会的信息化和全球化进程,这也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下,社会的发展总是体现出一种趋势性的特点,即社会总是向着更加发达、开放和包容的方向发展。

互联网的出现使得社会发展的步伐加快,人们的交流更加密切和频繁,这也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更加趋向于全球化。

人们更容易接触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思想观念,从而也更容易接受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和价值观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论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论文系别:专业:班级:姓名:学号:课程名称:任课教师:定稿日期:探析网络舆论中的真相与谬误摘要:在21世纪的中国,“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不再是一种奢想,依靠互联网,人们能够了解身边和千里之外发生的事情,能借助网络分享和学习知识。

马克思原理曾说过:任何事物都是矛盾和对立统一的,每一件事情都有正负两面。

网络,就像一把刀刃,运用得当可以物超所值,一旦用错方法,可能伤己伤人。

由于网络给予人们的自由过大,人们散播不实消息,误导人群,引爆舆论造成网络暴力的事件时有发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甄别网络中的真相与谬误,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规范地参与网络生活极为重要。

本文试图探析这一网络困境,提出一些解决对策。

关键词:网络;舆论失控;管理与引导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依赖计算机网络,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用网络处理工作、生活和个人事务,互联网的发展速度非常快,以致人们还来不及认真思考有关网络社会的规范。

因此在网络社会的初期出现一些混乱在所难免。

关于“网络流言”“网络暴力”的喧嚣背后,实有民主、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掺杂其间,需要积极疏导、有效化解、趋利避害,以保证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都能健康和谐地发展。

一、我国网络舆情的现状网络舆情是以网络为载体,以事件为核心,是广大网民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的表达,传播与互动,以及后续影响力的集合。

带有广大网民的主观性,未经媒体验证和包装,直接通过多种形式发布于互联网上。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空间的映射,是社会舆情的直接反映。

传统的社会舆情存在于民间,存在于大众的思想观念和日常的街头巷尾的议论之中,前者难以捕捉,后者稍纵即逝,舆情的获取只能通过社会明察暗访、民意调查等方式进行,获取效率低下,样本少而且容易流于偏颇,耗费巨大。

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众往往以信息化的方式发表各自看法,网络舆情可以采用网络自动抓取等技术手段方便获取,效率高而且信息保真(没有人为加工),覆盖面全。

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网络围观”现象

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网络围观”现象

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网络围观”现象首先要清楚什么是“网络围观”。

“网络围观”的典型特征,是众多网友通过论坛、微博、博客、贴吧等渠道,对热点人物、事件或话题进行大量点击、跟帖和评论,引起公众的高度关注。

一“网络围观”为何流行人们参与“网络围观”有几大目的:第一是对社会热点事件发表看法,作为社会人,每个人都有对公共事件发言的权利,而在现实的社会中我们发表言论则要顾虑很多。

第二是凑热闹,人们闲暇时经常没有对应的文化活动,很多人便以凑热闹的心里参加“网络围观”活动第三是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当前许多“网络围观爱好者”将“围观”视为一种宣泄对现实世界不满的途径,基本都是一些与社会不公、贫富差距、官员腐败等主题相关的事件。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正是有了人民矛盾这一内因和某件事件这一外因才构成了一件件“网络围观”现象。

同时我们用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可以解释“网络围观”现象的兴起。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当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这两种状态,人们矛盾的不断积累,达到了一个临界点继而引起了质变,也就是“网络围观”现象的发生。

二“网络围观”现象是好是坏由对立与统一的观点可知,有好的就有坏的。

“网络围观”现象也是如此,比如说从“天价香烟”事件到“我爸是李刚”一事再到“郭美美”事件,这些网络事件冲击着网络和现实社会,引发了人们多角度的思考。

一方面,社会不公、贫富差距、官员腐败等这些社会问题暴露了出来,一批批有问题的官员部门纷纷落马。

另一方面,一些好事者有时会趁机发布一些耸人听闻的虚假消息吸引网民;被围观者的隐私往往会无情地遭到暴露,还必须承受网络泄愤性的话语带来的压力;单纯的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是难以站得住脚的。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互联网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影响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互联网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影响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互联网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影响1. 引言1.1 互联网的普及与影响互联网是当代社会最具影响力的技术之一,其普及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的获取变得更加便捷和快速,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全球范围内的新闻事件、科技进展、文化交流等内容。

互联网的普及也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打破了地域和文化的界限,使得人们可以更加便利地分享和传播思想观念。

互联网的普及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信息的泛滥和碎片化使得人们容易受到虚假信息的影响,而互联网上的负面内容也可能对人们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产生负面影响。

互联网的匿名性和虚拟性也使得一些人更容易在网络上传播暴力、极端主义等不良思想,从而影响社会稳定和和谐。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互联网的普及和影响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了社会关系和思想观念,而互联网作为生产力的一种表现形式,必然会影响到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强调了社会意识和个人意识的关系,认为个人意识受到社会意识的影响,而互联网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将会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深远影响。

如何正确看待和利用互联网,对于塑造和引导人们的思想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互联网的思考马克思主义认为,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和交流的工具,应当被用于促进社会主义思想和意识形态的传播和推广,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意识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实现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

互联网的发展需要建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互联网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影响,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2. 正文2.1 互联网对人类思想观念的改变互联网的内容繁杂多样,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知识和信息。

这种碎片化的信息传播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模式,使得人们更加倾向于碎片化的阅读和思考。

这可能会导致人们的思维变得表面化和片面化,缺乏深度思考和系统性思维。

互联网也使得人们的思维更加开放和多元化。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如何正确利用网络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如何正确利用网络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如何正确利用网络目前,人类社会已经迈入了网络时代,计算机和互联网已经与老百姓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人类社会目前又处于了一个历史飞跃时期,正由高度的工业化时代迈向初步的计算机网络时代。

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的高速发展的今天,电脑和网络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进入人类社会的各个角落。

那么今后,我们将用怎样的态度和方式来面对网络科技给我们带来的物质层面和精神上的变化,我们必须对因为网络而引发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各个层面的深层次变化作一个深刻的理解和清醒的认识,我想这必将成为是当今人类所面临的最大课题,也可能是我们大学生需要面对的新的挑战。

首先,网络将会推动社会生产力以更快的速度发展。

人类社会经历好几次技术革命,而计算机网络时代到来,宣告了一场新的科技革命的到来。

计算机和网络时代的主要元素就是信息,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会空前加快,人们了解信息、传递信息的渠道将增多、速度将变快,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也将会变的更强。

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将会推动与信息相关产业的进步与发展,如生物技术和电子技术等。

而一些新材料、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技术也都将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巨大发展,从而促使科技作为人类社会第一生产力的地位显得更为突出,甚至可能会让科学技术逐渐上升为一种独立的力量进入物质生产过程,并成为决定生产力大小的决定性要素。

总之网络是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但是世界是发展的,事物的发展又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所以网络在发展过程中必然要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受到时代和社会的限制,往往变得十分棘手。

用矛盾的观点来看,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计算机网络也是一样,虽然计算机网络可以为我们社会发展带来上述这么多有利的方面,但如果我们对网络不加以正确的利用,同样会给我们社会的发展带来许多危害。

正确认识计算机和网络的力量,是我们讨论计算机网络对当代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产生何种影响的基础,是探讨计算机网络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的前提。

马克思主义与互联网时代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与互联网时代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与互联网时代的结合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对社会主义思想和理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思想体系,在互联网时代的蓬勃发展中,与其紧密结合,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思考和理解路径。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与互联网时代的结合,并分析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深远影响。

一、信息传输的便利性互联网时代的突出特点之一是信息传输的高效便捷。

通过网络,人们可以迅速地获取各类信息,实时了解国内外的社会状况和发展趋势。

这种便利性使得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理论能够更加广泛地传播和深入人心。

首先,互联网为传播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空间和载体。

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新闻网站、博客等新兴的网络平台,自由地发表和传播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观点。

这种广泛的传播渠道使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和思想能够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更多的人共同参与到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实践中来。

其次,互联网为马克思主义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在线图书馆、学术数据库以及各类研究论坛等信息平台,使得学者们可以方便地查阅和参考各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和相关研究成果。

这为深入研究和理解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便捷的途径,推动了理论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二、互联网思维与社会主义建设互联网时代的特点还在于互联网思维的兴起。

这种思维方式与马克思主义的一些核心理念有着契合之处,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首先,互联网思维强调信息共享和开放合作。

这与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有制原则相契合。

在互联网时代,通过信息共享和开放合作,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促进资源的共享和优化分配,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

其次,互联网思维注重创新和协同。

在互联网时代,创新成为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互联网的智慧和协同,可以更好地激发社会主义建设的创新精神,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互联网与马克思主义的争议与应对尽管互联网与马克思主义有许多契合点,但也存在一些争议和挑战。

马克思主义对网络社会的理论分析

马克思主义对网络社会的理论分析

马克思主义对网络社会的理论分析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理论的学说体系,它的分析方法和观点可以应用于各个时代和领域。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社会逐渐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对网络社会进行分析。

一、网络社会的基本特征网络社会是指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社会形态,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信息化程度高:互联网的普及和快速发展,使得网络社会中信息的获取、传播和利用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

2.虚拟性强:网络社会中的交流和关系往往是通过虚拟平台进行,人们可以在网络上不受时空限制地进行沟通和互动。

3.社交关系多样化:网络社会中的社交方式丰富多样,不仅限于面对面的交往,还包括社交媒体、在线社区等形式。

4.信息过载与碎片化:网络社会中的信息量海量且碎片化,人们需要在众多信息中筛选和判断,面临信息过载的挑战。

二、1.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下的网络社会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当前的网络社会仍然是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的产物。

网络技术和平台成为资本运作的手段,为企业带来更多商机的同时,也加剧了垄断和资本集中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强调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不可持续性,网络社会中的信息垄断和数据操控正是资本逻辑的延续。

2.网络社会中的无产阶级和劳动力在网络社会中,马克思主义关注无产阶级的处境和劳动力的转变。

虽然网络社会中的劳动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无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

网络经济中的雇佣关系仍然存在,工人被网络平台剥夺了更多的劳动权益,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

3.网络社会中的信息剥夺和消费马克思主义强调不平等问题,网络社会中的信息剥夺也是其关注的焦点之一。

虽然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但仍有部分人群由于贫困、技术孤立等原因无法获得信息,信息差距仍然存在。

4.网络社会中的意识形态与意识改造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网络社会中的意识形态同样备受关注。

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新的信息来源,也带来了信息碎片化和信息过载的问题。

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看网络失范现象

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看网络失范现象
身份 的透 明性 , 求人 们 的言 行要 服 从社 会 规范 和 角 色期 待 的 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 要 有计划的、 向着一定的和事先
制约。 但在网络社会中, 人与人关系的最大特 性是 “ 匿名性” ,
交往 的双 方 所 了解 到 的只是 各 自在 网上 所 表 现 出来各 种特 征 。
法 律 、 理 道 德 和 社 会 问题 。 中, 络社 会 中大 量 涌现 的 道 克 思 和 恩 格 斯 作 了明确 的阐 述 ,“ 们 首 先应 当确 定 一 切人 类 伦 其 网 我
德失范现 象, 已经 成为国内外各界人士关注 的热点问题。 马克 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 这个前提 就
人 的自然属性 是网络失范 现象 的客观成因
的根本原因。 这些认知 同样也适用于分析网络失范现象。
众所周知, 网络 技 术 给 人类 社 会 带 来 的 影 响是 多 重 的 。 在
关于人的本质, 马克思有着明确的阐述 , 人类直接 是自然 人类文 明进步的进程 中, 网络技术 除了发挥着推动作用以外,
人 的 社会 属 性 , 指 人作为 社 会存 在 物 而具 有 的 形态 和 特 征 。 是
存在普遍 的约束力, 人们的生活方式 、 交往方 式会不得不受各
因为 “ 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因此, 它的生命表现, 即使不采取 种现实条件的制约。 当现实中的人实施某项行为时, 大多数人
考 共 同的 , 同其 他 人一 起 完 成 的生 命 表 现 这 种直 接 形式 , 也是 社 首先 要进 行 理 性 的道 德 判 断 , 虑 自己是 否 能 够承 担 自己 的行 会生 活 的 表 现 和 确 证 。 @ 的 社会 属 性 主 要表 现 为人 具 有 劳 为带来的社会后果, ” 人 然后再决定是否实施某个行为 。 以在某 所 动 创 造 性 和 目的意 识性 这 两个 方面 。 种程 度 上 , 们 比较 容 易 做 到 自制 , 们 的 行为 也 比较 容 易被 人 人

马克思主义网络安全学视角下的网络治理问题研究

马克思主义网络安全学视角下的网络治理问题研究

马克思主义网络安全学视角下的网络治理问题研究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作为一种新兴的学科领域,马克思主义网络安全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来研究和解决网络治理问题。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网络安全学的角度出发,探讨网络治理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网络安全与网络治理的关系网络安全作为网络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网络空间安全、促进网络技术发展和网络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前提。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引下,我们可以将网络安全与网络治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有效的网络治理需要建立在网络安全的基础上,而网络安全也需要通过网络治理来实现。

二、网络安全的挑战与问题1.网络攻击与威胁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网络攻击手段日益复杂,给网络安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黑客、病毒、木马等威胁源不断涌现,给个人、组织乃至国家的信息资产造成严重损失。

2.数据隐私保护在互联网时代,个人隐私保护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大数据的应用使得我们个人的各类信息被广泛收集和使用,如何保护个人数据隐私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网络空间安全法律法规不完善目前,我国关于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仍然存在不完善的地方。

网络安全领域需要一个规范和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以保障网络安全的有序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网络安全学的理论指导1.以人民为中心的网络安全观马克思主义网络安全学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网络安全观,将人民群众的安全需求放在首位。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促进人民群众对网络安全的共同参与和共同治理。

2.社会主义网络安全的制度保障社会主义制度为网络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我们应该坚决维护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的安全,通过完善制度机制,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网络安全生态环境。

四、网络治理问题的解决方案1.加强技术研发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是解决网络安全问题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主义原理看互联网对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原理看互联网对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的影响

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实践作业学部:理工学部班级:一班专业:汽车服务工程学号:201541930101姓名:瞿海东指导老师:对立统一规律分析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互联网是一个广阔而崭新的空间,如今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它已然成为了一个人们生活学习的另一个虚拟世界,它对我们这处于信息化时代的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互联网的资源广泛性;互联网的交际性;互联网的传播性。

网络文化的发展,多元的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新世纪,我们已全面步入了网络媒体时代。

互联网作为时代的新宠,己成为大学生学习和娱乐的重要渠道。

网络传播以其独有的开放性、平等性、互动性、异质性,以及隐藏在互联网络中的某些不良因素,给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带来了许多影响和冲击。

网络传播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双重影响。

网络能激发大学生关心政治、帮大学生评判价值和促进大学生道德的进步,但是但它同样一把双刃剑,带给大学生的消极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价值观产生倾斜,盲目地西化,社会生活中价值取向紊乱和道德判断力削弱,大学生道德缺失,道德意识、伦理观念混乱等等。

互联网络,简称网络,或叫因特网,是指由电子计算机、远程通讯等技术联结世界各个国家、部门及个人的高速信息交互系统。

我国互联网络的建设和发展方兴未艾,上网的人数逐年急剧增加,已经开始进入以互联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时代。

大学生是最先接触和最先接受互联网络的群体之一,因而,他们所受到互联网络的影响也就是最早、最普遍的。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1998年7月10日发布的《中国因特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1997年10月31日,我国上网用户中年龄在21到35岁间的用户占79.2%。

1998年6月到7月,湖北武汉市进行了一次关于中国公用网络(即CHINANET)用户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岁至24岁的用户超过了一半;在用户的职业分布中,大学生最多,占30.5%。

马克思主义对解读网络社会现象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对解读网络社会现象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对解读网络社会现象的贡献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它对于解读网络社会现象的贡献无可忽视。

当今社会,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和解读网络社会中广泛存在的各种现象。

一、马克思主义对网络社会阶级状况的解读在网络社会中,阶级状况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在网络社会中,个人的阶级地位与生活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网络行为和社交方式。

通过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可以发现,在网络社会中,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差距和冲突。

互联网的发展使一些资产阶级的企业和个人获得了巨大的利益,而一部分无产阶级则成为了被剥削和边缘化的对象。

二、马克思主义对网络社会利益分配的解读网络社会中的利益分配问题也是需要重视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利益不均衡的问题,而在网络社会中的利益分配更加复杂。

通过分析网络社会中信息的流通方式和货币的价值转化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在网络社会中,信息和资本的积累对于实现利益的不均衡贡献巨大。

一些重要的网络平台和系统,如搜索引擎、电子商务平台等,通过控制和操纵信息流,使得少数人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而这也符合了马克思主义对于利益集中和资本积累的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对网络社会文化产物的解读网络社会中的文化产物和流行文化对于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会价值观念有着重要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在网络社会中,互联网作为特定的生产力对于社会文化产物的生产和传播起着巨大的作用。

一方面,网络社会中文化产物的生产和传播容易受到商业利益和市场需求的影响,导致一些泛娱乐化、商业化的文化产品泛滥。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也提醒我们注意网络社会中文化价值观念的传播,是否符合人类社会进步的方向。

四、马克思主义对网络社会中人际关系的解读人际关系是网络社会中的重要现象,而马克思主义对于人际关系的解读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网络社会中的社交现象。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互联网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影响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互联网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影响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互联网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影响互联网是21世纪最显著的科技革命成果之一,它的出现和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对人类思想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互联网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互联网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更加便利和广泛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但实践需要建立在充分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

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人们可以迅速获取各种信息,从而更加广泛地了解社会、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的情况。

这就为人们正确认识现实世界,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提供了更加充分的可能性,也为革命实践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互联网为人们交流和对话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社会的本质是集体实践的产物,而集体实践的核心是人们之间的交往和对话。

互联网的出现使得全球范围内的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对话,不受时空限制。

这样的平台有利于分享知识和经验,加深理解和沟通,促进人类思想的交流和碰撞,进一步推动人们的认识发展和观念创新。

互联网给予了个体更加广阔的参与社会政治的机会。

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体的全面发展必须建立在全社会共同的发展基础之上。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个体有机会参与到社会政治的讨论和决策中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通过互联网平台,个体可以通过发表观点、参与讨论、表达诉求等方式,加入到社会政治的进程中,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互联网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对人类思想观念提出了新的考验。

随着信息的快速传播和碎片化,人们容易受到虚假信息、网络谣言等的误导,让真相和谬误难以辨别。

互联网上的信息泛滥和碎片化也增加了人们的浮躁和功利性,容易产生思想焦虑和个人主义等问题。

这些问题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来说,需要进一步的理论深化和实践引导,以应对互联网对思想观念带来的挑战。

互联网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影响是复杂而深刻的。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互联网既给予人们获取信息和交流对话的新机遇,又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从“网络围观”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从“网络围观”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从“网络围观”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者:马盛楠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2014年第05期摘要:本文针对“网络围观”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流行表象,对该现象进行涵义的解释。

从比较法的角度,阐述大学生“网络围观”的利与弊。

顺应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以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为目标提出高校应对大学生“网络围观”的几项措施。

关键词:网络围观;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5—0043—02一、解析“网络围观”的涵义关于“网络围观”,目前学界尚无定论。

有学者认为,“网络围观”即在网络这种虚拟的社会场景中,人们通过网络这种载体,以公开的言论与意见表达作为视觉的延伸对事件进行围观,进而对当事人的生活造成影响。

大学生作为网络的主要使用群体,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网络围观”的主力军。

作为虚拟场景的互联网没有让围观的大学生身临其境,而是以一种延伸的视觉和情感效应让其参与围观。

这种无组织的群体聚合行为也会彰显出巨大的力量,即“围观即参与,分享即表达”。

虽然大学生的个人行为有限,但聚沙成塔,大学生群体舆论的力量还是惊人的。

针对当前大学生网络生活的特点,高校教育者应遵循网络新媒体的信息传播规律,做到“学生在哪里,主流信息、校园舆论的影响力就延伸到哪里”,通过形式多样的信息传播和交流,实现在信息空间与大学生的思想碰撞和沟通。

二、大学生“网络围观”现象的利与弊1.“网络围观”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第一,“网络围观”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式载体。

在中国法制尚不健全的当下,“网络围观”对道德维护和制度完善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由家庭、学校及社会来完成,但大学生在“网络围观”中,可以摆脱受教育者的身份,自主地选择思想教育的内容,可以跨越时空共享政治资源,进行自我政治教育。

第二,“网络围观”有利于凸显社会热点问题,提高大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互联网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影响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互联网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影响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互联网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影响互联网是当今世界最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性技术之一,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而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互联网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

互联网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生产方式,它极大地促进了全球资本主义市场化进程,丰富了商品的产生、分配、消费方式。

这次技术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力,同时也使得社会个人之间的互动关系更加紧密。

这些生产和社会的关系更加依赖于技术的发展,同样的变革也会引起意识形态和制度的变化。

其次,互联网推动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互联网可以空间无限的储存、传输和分享各种知识,让知识的传播更加迅速、广泛,使得知识经济得以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知识是第五个生产要素,而且是引领全球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因此,互联网极大地促进了知识资本的积累。

同时,它也带来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弊端,比如知识的大量重复,教育系统的效率问题等等。

第三,互联网提高了人类的集体智慧。

互联网上存在大量群体智慧应用,例如维基百科、众筹、大数据分析等技术,这些技术都可以让个体对于某个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互相分享,从而让整个群体更加聪明、更加高效。

同时,互联网也让人们能够更加自由地表达个人想法、智慧和观点,让思想交流更加顺畅。

玩笑话的人们不会感到寂寞了。

总之,互联网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影响是积极的,它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但是,互联网的发展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并且可能会引发负面的社会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明确互联网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建立适应当前时代要求的制度和文化。

这样,我们才能利用互联网来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马克思自由观视阈下网络言论行为研究

马克思自由观视阈下网络言论行为研究

马克思自由观视阈下网络言论行为研究马克思自由观视阈下网络言论行为研究马克思主义是现代社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的自由观对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网络言论行为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因此,在马克思自由观的视阈下研究网络言论行为,有助于加深对社会自由发展的认识,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互联网文化素养。

一、马克思自由观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发展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人类的自由,马克思自由观体现了这一思想。

马克思认为,自由是人类正常生活必需品,也是人类发展自身本质的必要条件。

马克思的自由观包括以下几点:1. 人的自由是一种解放状态,即不受束缚和压迫的状态。

2. 人的自由不是一种独立状态,而是与人的社会性密不可分,只能在社会关系中得到发展。

3. 人的自由不是虚无的自由,而是有目的的自由,即实现人类自身本质和幸福的自由。

4. 人的自由不是一种绝对性的自由,而是受到历史阶段、社会环境和人类自身的限制。

二、网络言论行为的特点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言论行为逐渐成为人们社交、娱乐、学习的重要手段。

网络言论行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空间上不受限制:在网络上,人们可以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区使用同一个平台进行交流。

2. 时间上不受限制:网络不受时间约束,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言论交流。

3. 受众广泛:网络用户数量巨大,信息传递范围广泛,可以影响到各个社会群体。

4. 在匿名性和实名性之间不断变换:网络言论行为既可以选择匿名形式进行交流,也可以选择实名交流。

5. 言论内容多样性:网络言论行为中的言论表达形式、表达内容、表达的方式、表达的情绪等具有多样性,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风格。

三、马克思自由观视阈下网络言论行为的反思在马克思自由观的视阈下,网络言论行为的自由发展应该以人类自身本质和社会公共利益为出发点。

网络言论行为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 网络言论行为要遵循社会公德:在网络言论行为中,尊重他人的尊严和权益,遵守社会公德是非常重要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网络围观”现象
首先要清楚什么是“网络围观”。

“网络围观”的典型特征,是众多网友通过论坛、微博、博客、贴吧等渠道,对热点人物、事件或话题进行大量点击、跟帖和评论,引起公众的高度关注。

一“网络围观”为何流行
人们参与“网络围观”有几大目的:
第一是对社会热点事件发表看法,作为社会人,每个人都有对公共事件发言的权利,而在现实的社会中我们发表言论则要顾虑很多。

第二是凑热闹,人们闲暇时经常没有对应的文化活动,很多人便以凑热闹的心里参加“网络围观”活动
第三是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当前许多“网络围观爱好者”将“围观”视为一种宣泄对现实世界不满的途径,基本都是一些与社会不公、贫富差距、官员腐败等主题相关的事件。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正是有了人民矛盾这一内因和某件事件这一外因才构成了一件件“网络围观”现象。

同时我们用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可以解释“网络围观”现象的兴起。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当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会引起
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这两种状态,人们矛盾的不断积累,达到了一个临界点继而引起了质变,也就是“网络围观”现象的发生。

二“网络围观”现象是好是坏
由对立与统一的观点可知,有好的就有坏的。

“网络围观”现象也是如此,比如说从“天价香烟”事件到“我爸是李刚”一事再到“郭美美”事件,这些网络事件冲击着网络和现实社会,引发了人们多角度的思考。

一方面,社会不公、贫富差距、官员腐败等这些社会问题暴露了出来,一批批有问题的官员部门纷纷落马。

另一方面,一些好事者有时会趁机发布一些耸人听闻的虚假消息吸引网民;被围观者的隐私往往会无情地遭到暴露,还必须承受网络泄愤性的话语带来的压力;单纯的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是难以站得住脚的。

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辩证的看待问题才是正确的。

所以“网络围观”现象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

三“网络围观”的联系和发展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网络围观”现象的偶然联系和必然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不同的联系构成了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

其偶然性是发生的某一引起关注的事件,如“郭美美“事件,也可以是张美美,李美美,但其必然性则是社会本身存在这种问题,人们对其有矛盾,矛盾积累后必然会在相应的时间发生。

偶然和必然二者相互依托存在的。

同时,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也是如此。

人们矛盾逐渐激化,加上舆论的导向,内外一结合,导致了一件件“网络
围观”现象的发生。

发展则是事物的联系作用,导致的事物的原有状态和性质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

“网络围观”现象中存在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发展往哪个方向前进要看我们的对待方式,唯物辩证的看待,理性科学的分析,才能让其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四怎样对待“网络围观”现象?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知帮助我们正确的实践。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

加强网络立法,加强打击惩处网络中反社会反人类的作法尤为重要。

让虚拟世界的人们也有法律的约束。

加强人们的言论权,让更多的人们参与到公共事务管理上来。

从矛盾出发解决问题。

围观是第一步,嘲笑是第二步,理性的对话是第三步。

参加公共意见,影响公共决策才是网民上升到公民的最终一步。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真正的做到这些,才能正确的利用“网络围观”现象为我们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