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寓言

阅读下列寓言
阅读下列寓言

一、阅读下列寓言,按要求写一篇文章(1000字以内)

公鸡和猫头鹰的争论

黄昏的时候,公鸡和猫头鹰碰头了,它们之间发生了争论。

公鸡说:“这是确确实实的,天上有个发亮的圆圆的东西一出来,天气一下子就暖和了,谁都感觉到,它是能够发热的。”

猫头鹰说:“你的说法毫无道理!我以亲身的经验打赌,那个发亮的圆圆的东西一出来,只觉得冷凄凄的。它一点也不发热。”

公鸡说:“发热的。我已经试过不止几十个早晨了。”

猫头鹰坚持道:“不发热。我每天开始活动的时候,一次都没有感到过它发热。”

他们一个说的是太阳,一个说的是月亮。

片面产生主观,而谬误又常常是跟随着片面和主观而来。

1,以这则寓言为例,说明寓言形象的审美特性。

寓言是一种隐含着讽喻意义的简短的故事,其讽喻的意义,便是寓言给人的教训。通俗地说,寓言是借助一个短小生动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教训。让儿童了解寓体并不是教学寓言的最终目的。法国寓言作家拉·封丹曾说过:“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只有了解了寓言的灵魂,才能从中吸取教训,而揭示寓意是对寓言的具体形象和故事情节最高的抽象和概括。这对于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来说有一个跨度,必须来一个飞跃。利用寓言手法上的讽刺夸张,来再现寓体的生动情境,最终目的便是为了让儿童能由具体而深切的感受中体会到教训所在。因此,寓言中的形象必须有审美特性。

(1)具有趣味性、启发性,采用动物为角色,性格较为鲜明。

以人物作为寓言故事的角色,对于儿童来说只是甲、乙、丙等数个不同的名称但同类的人物,并无法使儿童即时感受到角色的鲜明性。反之,如果以动物作为寓言角色,将可使小朋友很快进入故事的情境中,例如公鸡和猫头鹰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公鸡和猫头鹰是两个代表着截然相反的生活方式的角色,因此必然会有不同观点的冲突,关键是两个角色只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角度自以为是,甚至可以说是理直气壮的坚持自己的观点,让儿童从两个性格鲜明的形象中得到启迪。

(2)同时可以动物替代一些主观价值。

儿童的主观价值上,对于所谓的好、坏;善、恶;并无法明确的加以区分,然而如果以动物作为价值的替代,例如以野狼代表坏人,将可使儿童易于了解。伊索寓言中狼和小羊的故事中,叙述强横的野狼逮到小羊,想找个借口将小羊吃掉,结果被小羊一一反驳掉。但野狼最后仍把小羊抓走,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不讲理强者的行为,而无需着墨于人物性格的介绍,可以直接铺陈故事的內容。公鸡和猫头鹰都是积极强悍的,也是比较主观的。

(3)以动物为角色将可减少社会化的复杂性。

家庭为儿童最早社会化的单位,儿童对社会中诸多的人际关系,如部属、同辈、夫妻等关系,并不了解。但寓言故事中若以儿童喜爱的动物作为主角时,儿童很快就能进入故事的情境,因为儿童会在以动物为主的世界中,快乐的阅读下,感受寓言故事給予的启发。比如,家长和父母如果只是简单繁琐的说教,告诫孩子在思考问题,处理关系时要学会换位思考,可能孩子会很反感,因为大道理他们已经听得太多了。像这样,在公鸡和猫头鹰的争执中,孩子能够轻松的明白其中的道理。

(4)以动物为角色可避免东西方文化差异对人物的不同的界定。

寓言故事中若大量以人物作为故事的主角时,在东西方文化有所差异的情況下,必须考虑对故事人物性格、生长环境,如此,儿童在阅读寓言故事时,较容易陷入复杂的人物性格中,而忽略寓言故事所想呈现的故事内涵和道理。

2,以这则寓言为例,说明故事与教训在寓言中结合的规律。

寓言是一种寓意与故事相结合的文章体裁,比须要寓意与故事密切的相依相存,才能相得益彰。故事是肉体,是躯壳;寓意就是灵魂,是主旨。

我们可以看到,这篇寓言是由公鸡和猫头鹰谈日月的故事和作者从这个故事引出的教训

这样两个部分构成的。

其实,在寓言中,故事只是作者说道理的一种工具,作者最重要的画龙点睛之笔却是最后

的那个教训。

就拿这篇《公鸡和猫头鹰》来说吧,公鸡肯定地说天上的圆球升起来很暖,猫头鹰也确定地认为天上的圆球升起冷,两人都认为亲眼所见,亲身所感即是正确的。作者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给人们一个教训: 片面产生主观,而谬误又常常是跟随着片面和主观而来。。注意了这一点,我们就会对最后那句话给予应有的重视。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寓言从结构上看,大多分为故事和教训两部分。所以首先要把寓言当作故事去读,弄清寓言叙述的是一件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怎样,故事中有哪些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他们各自扮演了什么角色。

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也说:“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叙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这种说法,可以说是寓言的基本结构的最简明的概括。无论是中国的寓言故事还是外国的寓言故事,它们都是通过一个小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往往带有讽刺和劝戒的性质。

拉封丹的说法是比喻。按拉封丹的说法来分析寓言:寓言的故事是寓体,它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寓意、哲理性)是本体。比喻的喻体和本体有相同之处,所以能够形成比喻;读者能从故事中接受教训,也就是说,读者可以从喻体中认识本体。但比喻的喻体和本体又不可能完全相同,二者之间除有相同之处外,还有许多不相同之处。我们读寓言时,要用一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功夫。也就是说,我们对寓言故事的情节要加以斟别、检验,扬弃那些非本质的东西,提炼那些蕴含在故事中的本质的东西,领会故事中包含了哪些教训,或者蕴含了哪些哲理性。只有领会了故事中所蕴含的哲理性,才是真正读懂了寓言。否则,正如民间谚语所说:“会看戏的看门道,不会看戏的看热闹。”如果读寓言而没有领会故事中所蕴含的哲理性,只不过是“不会看戏的看热闹”罢了!

随着寓言的发展,在结构上,寓言突破了一定要分为故事和教训(寓意,哲理性)两部分的框架,有时候寓意完全蕴含在故事之中,寓言结构中没有单独的教训部分。寓意和故事情节密不可分,通过故事的表达,矛盾的展开和解决,寓意自然地流露了出来,或可以使读者思而得之。寓意和故事情节结合得越紧密、越巧妙,寓言的艺术性就越高。

那么,寓言的结构分为故事和教训(寓意、哲理性)两部分,把教训(寓意、哲理性)放在寓言的结尾,是不是已经过时,一无可取,不能再运用了呢?这种过于绝对的看法是片面的,因为作者想要在寓言中表达的寓意,在某种情况下,故事是难以充分表达,在寓言的结尾处,卒章明志,有时是非常必要的。

所以寓言的由故事和教训相结合的写法,教训一节还很重要。最后一段点明寓意,如果点得没劲,便成蛇足,不如不点;如果点得有劲,把故事的思想推到一个新的高度,能震动读者的灵魂,才算得画龙点睛。这则寓言,最后一段,就起到了点睛的作用,没有这一段,就成了一首平庸之作。

二,阅读下列诗作,按要求写一篇文章(1000字以内)

《小树叶》

小树叶,小树叶,

会说话:会说话:

哗哗哗,哗哗哗……刷刷刷,刷刷刷……

它说“风大啦,风大啦!”它说:“下雨啦,下雨啦!”

小树叶,风停了,

会说话:雨停了,

沙沙沙,沙沙沙……小树叶,

它说:“风小啦,风小啦!”不响拉啦。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增强形象性和音乐性?

细品起来,语言精炼、节奏明快、音韵流畅是这首小诗的主要特色。这首诗用了不少修辞手法,来增强形象性和音乐性:

1,押韵。

这首儿童诗很押韵的,而且韵脚押得自然而巧妙,hua, la ,读来琅琅上口,便于朗诵。

对诗歌来说,押韵是极为重要的,有些语言就是因为押韵才成为诗歌,否则它就绝对不是诗歌,不管它内容质量的高低好坏。有很多人认为,儿童诗歌创作非常简单,不就是哄哄孩子的顺口溜么,似乎不需要过多的艺术构思和过细的艺术营构。其实,这种说法是行外话,实际的情形并不尽然。

2, 拟人。

整首诗都把小树叶当作“会说话”的人来写,显得很亲切很生动。

3, 排比和反复句式的运用。

小树叶,小树叶,

会说话:会说话:

这两个小句子分别是连用三个“小树叶,会说话”做每段首句的开头,形成排比句式,再加上反复的修辞手法运用增强了这首诗的音乐性。

4、对联式句式的使用。

小树叶,小树叶,

会说话:会说话:

哗哗哗,哗哗哗……刷刷刷,刷刷刷……

它说“风大啦,风大啦!”它说:“下雨啦,下雨啦!”

在诗的句与句之间使用,还被扩而大之,在段落与段落、层次与层次之间也使用。这是儿童诗作的一大特色。

童话详案: 《乌鸦喝水》

杭十四中卢艳

学习目标

1、认识“乌、鸦”等九个生字,会写“可、石”两个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朗读感悟“乌鸦急着找水—喝不着水—想办法喝水—喝着水了”这一系列变化过程。

3、知道遇到困难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乌、鸦”等9个生字,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1、乌鸦喝水过程的课件

2、乌鸦的头饰和生字卡片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介绍你知道的乌鸦知识

2.出示课件上的乌鸦图。问:你觉得乌鸦好看吗?课文里介绍了一只可爱的乌鸦。它可爱在哪里呢?读了课文你就知道了。

3.板书课题:乌鸦喝水

(二)朗读感悟

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指名读,检查是否读正确。

2.范读课文。同学边听边想,故事里的乌鸦做了一件什么事?你喜欢这只乌鸦吗?想到多少说多少。

3.逐段朗读,边读边感悟。

(1)谁愿意来读第1自然段?其他同学想一想,从这一段,你明白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

①谁能读出乌鸦“到处找水喝”那种心里着急又找得好辛苦的语气?(几个同学练读,评议。)谁能扮作一只小乌鸦,边读第一句边创编几个动作?

②小组讨论:

“乌鸦遇到了什么困难?你认为该怎样读?如何表演?”

③小组汇报:

④指名表演朗读。学生评价

(2)朗读第二自然段,同桌讨论:看见许多小石子,怎么就能想出办法呢?说说你的办法(3)分小组合作实验:在矿泉水瓶里装少许水,往里面加小石子,体验水渐渐升高的现象,尝试说说水升高的原因。

读一读:“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

说一说:

〔4〕学习第三自然段。(体会乌鸦成功的喜悦。)

师:许多同学不明白,“瓶子里的水为什么会渐渐升高?”我们来研究一下。

出示句子: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

①生读句子,思考乌鸦是怎样把石子放进瓶里的?

②“一个一个地放”是怎样放?

③学生上台演示

(拿出预先准备的装有半瓶多水的窄口瓶和一包石子,生上台,拿起石子一个一个放进瓶里,放三个后,师示意生暂停)

(问同学):这样是一个一个地放吗?

④把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里,瓶里的水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请大家要注意看,认真想。

示意学生继续一个一个地放石子直至水将升至瓶口。(体会瓶子里的水是怎样渐渐升高的?)

⑤为什么放进石子,水就会升高?

⑥乌鸦是怎么想出这个办法来的?

⑧小结:乌鸦真聪明,注意看,积极想,就想出办法来了。我们同学更聪明,认真读书,积极动脑筋,弄明白了乌鸦是怎么喝着水的

(三)指导有感情朗读

1.激趣:播放乌鸦喝水过程的课件。

你怎样评价这只乌鸦呢?想不想把乌鸦喝水的故事介绍给别人?

2.教师范读

3.学生一边读一边给课文内容编些动作,以帮助记忆课文。

(1)对照课文自己创作,尝试把课文表演出来。

(2)请几个同学汇报。大家帮助修改。

(3)大家练习创意朗读表演。

(四)识记生字。小组合作认字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学生背诵课文

(二)语文实践活动

1、“我是聪明的乌鸦"

瓶子旁边要是没有小石子,聪明的乌鸦该怎么办呢?

2、比一比,看谁想的办法好,小组合作讨论。

3、学生带头饰表演,评选最聪明的乌鸦。

(三)识字写字

1.学生自己在课文里找到要求认的和要求写的字,在课文中勾画,再读一读。

2.在“我会认”的生字中,有两个字长得可像象了,谁最先找到?(喝、渴)它们哪里一样,哪里不同?怎样记住?(看偏旁,想意思。喝水要用口,“喝”字是口字旁;口渴需要水,“渴”是三点水。)

3.识记“喝”和“渴”,用的是什么方法?小结:是通过形近字比较识记生字。找一找,生字中还有哪些与我们以前学习过的汉字形近?你能用这个方法学习其他生字吗?学生汇报。(乌-鸟石-右办-为)

4.写字指导

(1)复习笔顺规则:“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先中间后两边”。

(2)找一找,哪几个字写的时候是“从左到右”?(找、许、法)这几个字书写结构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左边都是部首边,写窄长一些,右边写宽点)

(3)写“石”符合哪条笔顺规则?“办”呢?写时要注意什么?

5.书写练习

(1)教师强调书写姿势:“写字时,要做到,三个‘一’,不忘掉。眼离本子有一尺,手离笔尖有一寸。”书写习惯:“描一描,写一写,看清笔画写正确。”

(2)教师课堂巡查,个别辅导。(课堂上适当播放轻音乐)

(四)作业评比“看谁写的最好”

(五)、课堂小结

寓言详案: 《蛇与庄稼》

杭十四中卢艳

教学目标:

1 .通过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心思想。

2 .认识任何事物之间必有一定联系的事实,懂得只有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的道理。

3 .了解作者是怎样运用具体材料说明事物之间的联系的。

4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练习用“甚至”、“掌握”、“除了……还有……”造句。

5 .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通过课文所举的具体事例,了解事物之间既有简单的联系,也有复杂的联系。

一、鼓励质疑,激情引趣

[板书:蛇与庄稼]看到老师写的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法,请大胆地说出来。

(生甲:为什么老师要将“与”字写得这么大?)

(生乙:蛇与庄稼之间有什么联系?)

是啊,“与”字是连词,所连接的两个部分之间必有联系,究竟它们之间有何联系呢?让我们

带着这个问题,在预习的基础上一起学文,请同学们快速地自读全文,说说课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全文围绕哪一句话来写?

评:抓住文章的题目——文眼,设计了平中见奇的审题环节,既凸显事物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这根主线,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为学生创设了宽松活跃的说话氛围。

二、整体感知,明确目标

请同学们汇报自读的结果。

(生:课文先写了“蛇与庄稼的联系”,再写“猫与首蓿的联系”,最后写“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的联系”)

(生:全文围绕“事物之间的……规律”这句来写。)

那么,第一段是怎样运用具体材料来说明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规律的呢?让我们重点来学习这一段。

三、导学结合,深学例段

请大家自读这一段后,根据提纲为第一段分层

[媒体展示:发生海啸——出现怪事——放蛇丰收——说破秘密]

学生分层学习,在第一层中,你们读懂了什么,不懂的也可以提出来。

(生甲:海啸发生的时间——几十年前)

(生乙:海啸发生的地点——广东沿海)

(生丙:海啸危害性很大)

(生丁:究竟什么叫海啸呢?)

有谁在预习中知道这个词,请和大家分享。

(生:由海底地震和风暴造成的海水波动,往往冲上陆地形成洪水等自然灾害。)

[评:预习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能力和良好习惯,是“课内促主动,课外促自主”的重要基础。这里充分的预习对提高本课学习的效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学们不但体验到“付出劳动,摘到苹果”的喜悦,而且感受到自己在学习中所处的主体地位。]

(生读第一层)

在第二、三层中有二个奇怪的地方,一个作者明写,另一个暗藏在文字中,请同学们找出来。(生:明写:“说也奇怪……丰收。”第二层;暗藏文中:“这场洪水……起色。”第三层)

明写的“奇怪”我们一读便知,请大家将第二层朗读一遍,在第三层中哪些词可以看出“怪”呢?

(生:总,接连,即使……也,风调雨顺)

这些词,怎体现“怪”呢?

(生:原来风调雨顺,庄稼应获得丰收,而现在即使这样庄稼却连年欠收,确实奇怪。) [媒体展示第二层,荧屏上依次闪现“总,接连……”等以上几个词语,以示强调。](生读第二层)

现在,我们来学第四层,这是重点层,我们要重点学,先看这“说破秘密”中的破指什么? (生:揭开)

让我们齐读第四层,揭开文中所指的这个秘密。

(生读第四层)

看来,都是田鼠惹的祸[贴田鼠图样]难怪老农要放入蛇,[贴蛇图样],以老鼠的天敌来对付它。下面,请大家根据这部分课文,完成填空练习,并说说庄稼欠收的原因

[媒体:因为……

( )洪水淹死了蛇,没有淹死田鼠。

( )田鼠又回到地里糟蹋庄稼。

( )没有蛇捕捉田鼠,它们繁殖得特别快。

田鼠大量繁殖,( )庄稼得不到好收成。

(学生填词后练说)

[媒体板画](丰收)(放入)(不能糟蹋)

下面,请大家都来做有经验的老农,运用这个图示,在( )中填上适当的词语来说明庄稼丰(歉)收的原因。[贴庄稼图样]

生据图说明庄稼歉收和丰收的原因,理解蛇与庄稼之间复杂的联系,把蛇与

庄稼之间的联系说清楚。

[评:简笔画式的练习设计颇具匠心,把需要老师加以讲解的因果关系变成学生在独立练习中的主动理解,达到化讲为练,促学生学习的目的。而板书时,引导学生应用四个重点词、三根线,一目了然的演示了田鼠、蛇、庄稼之间的联系,使课文的第一段的教学内容得到精彩的演绎。

下面,让我们再读第一段,一边读,—边回忆这一段我们所掌握的学习方法。

(生读第一段,回忆学法)

[媒体出示学法:

1.分清层次,分层学习,重点层重点学。

2.利用图示帮助理解语言文字。]

四、举一反三,自主学文

请同学们先自读这一段,然后运用第一段的学习方法,先按“达尔文讲故事”、“猫和首蓿的关系”二个意思将这段分为二层。

儿歌的特点以及对儿童的教育作用

杭十四中卢艳

儿歌即儿童歌谣,是儿童文学最古老、最基本的体裁形式之一,它以婴幼儿童为接受对象,富有童真童趣,形象生动,易教易懂易记,是专为婴幼儿而创作,最贴近婴幼儿现实生活,适合婴幼儿朗诵的具有民歌风味的简短歌谣,是婴幼儿最喜爱的精神食粮,它对于儿童语言的培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是要寓教于乐,有童心童趣,能引导孩子健康向上。

儿歌虽然短小,却是集德育、智育、美育于一体的万花筒,在亲情生活中,通过教唱儿歌,潜移默化地把正确的行为规范灌输给让孩子,使孩子从小建立良好的生活作风,养成良好的礼貌行为,确不失为一种寓教于乐的最好形式。

比如从德育方面,用:

千首歌,万首歌,

娃娃最爱听国歌,

跟着广播天天学,

歌声飞进我心窝,

爱长城,爱黄河,

热爱人民爱祖国,

举起小手敬个礼,

五星红旗装心窝。

潜移默化地对儿童灌输爱国主义思想,用:

我是湖畔一坪草

公园树和花,

请您别摘别折

不要把我踏,

要是真的喜欢我

您就:“咔嚓嚓”——

把我的照片儿

带回您的家。

我是广场一塑雕

秦汉砖和瓦,

请您别攀别爬

不要乱刻划,

要是真的热爱我

您就“唰唰唰”——

把您的目光儿

多给我留下。

对儿童进行爱护花草树木和文物古迹的公德教育,其效果要比单纯的说教好得多。

从智育方面,儿歌可以某方面的知识作题材,或描述日月星辰、四季变化,或介绍山水草木、鸟兽虫鱼,能形象有趣地帮助儿童认识自然,认识社会。

有的儿歌蕴含了丰富的科学知识,以最通俗的教育方式讲述了变幻无穷的大千世界,如:小娃娃,数星星,

数来数去数不清,

惹得娃娃生了气,

拿根竿儿要打星星:

星儿星儿你使坏,

挤眉弄眼不正经。

月亮婆婆忙劝解:

娃娃别怪小星星,

这事儿的奥妙我知道,

是因为大气在流动!

即以浅显易懂的语言让幼儿明白了星星为什么眨眼睛,通过这样的儿歌教唱,日积月累,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科学知识,还增强了孩子热爱自然,探索宇宙奥秘的求知欲。

如果上面一首儿歌是对儿童进行的知识灌输,那么下面这首儿歌则是对儿童智慧的启迪:

小白兔下山跑得快,

不留神与大灰狼撞满怀:

“嗯……狼先生,救救我,

一只老虎追过来……”

大灰狼转身撒腿跑,

一溜烟窜出几里外,

小白兔乐得蹦又跳,

唱着歌儿去收白菜。

它通过一段简短的小故事,教育儿童要临危不惧、从容应对、以智取胜。

从美育方面,如:

大公鸡,喔喔叫,

满山野响起了起床号,

太阳公公乐呵呵,

拽着小溪练长跑,

小猴儿树枝上玩单杠,

小熊坡地里练摔跤,

鸟儿忙着学外语,

蜜蜂儿把八字舞来跳,

花儿用晨露洗把脸,

打翻了香水到处飘,

引来了鲜艳的红领巾,

撒下满山歌和笑。

和:

天上的星星闪闪烁烁,

好像有话儿要对我说,

下来吧,下来吧,下来吧!

快把天上的事情告诉我:

月宫玉兔,哪吒哥哥,

还有我那飞走的风筝,你可见着?

天上的月亮别往云里躲,

我有好多话儿要对你说,

下来吧,下来吧,下来吧!

听我唱几首自编的儿歌:

塘中青蛙,花间蜂蝶,

还有夜夜为你担心的,猴儿哥哥。

两首歌中所描绘的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鸟鱼虫,能在儿童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一副副美丽的图画,有情有景,唤醒儿童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意识。

二是要语言活泼,节奏明快,使孩子们乐于接受。

好的儿歌旋律优美、节奏和谐、情感真挚,婴幼儿在听儿歌的过程中,从和谐优美的声音中领受亲人的爱抚,从而产生情感效应,心理得到慰藉和满足,得到美的享受和爱的熏陶,可以帮助儿童联络与周围的人和事物的感情。

另外,最新研究发现,一个人的音乐才能始自儿时歌谣的熏陶,因此,让充满儿童情趣和具有教育意义的儿歌伴随着幼儿成长,将有助于培养孩子的音乐能力。儿歌与音乐的这种关系显而易见:许多好的儿歌被谱成了儿童歌曲,有好多的儿童歌曲是由儿歌谱曲而成。

更重要的一点,儿歌还是一种母语的训练,无论是一个民族,还是一个国家,母语的作用

是不可低估的,这一点,只要是读过《最后一课》的人都会有深刻的理解。纵观中华民族的历史,历经数千年,期间几多劫难,却长盛不衰,我们民族语言的凝聚力和同化力无疑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用母语对儿童进行儿歌教唱,可以说是利在当代,功垂千秋。

另外,儿歌在培养婴幼儿逻辑思维能力,丰富婴幼儿语言数据库,锻炼婴幼儿表述能力,启发婴幼儿空间想象力等,开发婴幼儿创造潜能等诸方面,也是其它各种教育手段所不能企及也无法取代的,在此不再祥述。

三是要思想单纯、内容浅显,是孩子们容易理解。

(一)摇篮曲

摇篮曲是一种由婴幼儿的亲人在摇篮边吟唱给婴幼儿听的催眠曲,是最古老的一种儿童文学形式,也是婴幼儿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是儿歌的原生态。

如:

睡吧,我的小宝宝,

小鸟儿已不再吵,

你的梦里多温馨,

耳边响着妈妈的歌谣,

皎洁的月光洒满大地,

星星在银河追逐嬉闹,

在妈妈温暖的怀抱里,

睡吧,睡吧,我的宝宝,

在妈妈温暖的怀抱里,

睡吧,睡吧,我的宝宝。

在一种静谧的气氛中,宝宝听着妈妈的歌谣进入梦乡,它的直接作用是催眠,却潜移默化的让婴儿接受了亲情的感染和爱心的熏陶。

(二)故事儿歌:

它以简短且含有韵律的形式,浓缩一段完整的童话故事,寓教于乐,对于婴幼儿来说,爱听易记,效果要比讲一段同样内容的故事好得多。

如:

花狐狸山下去玩耍,

遇到了灰狼要吃它,

狐狸对灰狼夸大话:

虎大王是我干爸爸。

灰狼听了不相信,

狐狸让它等一下,

狐狸来到老虎家,

对着老虎把谎撒:

山下来只大灰狼,

要与您老比高下。

老虎气得嗷嗷叫:

斗胆的灰狼你不像话。

老虎就在前面跑,

狐狸在后紧随它,

山下见着大灰狼,

狐狸朝它翘尾巴,

灰狼吓得窜回家,

托人与狐狸攀亲家。

(三)游戏儿歌

游戏儿歌是伴随着一定的游戏动作而吟唱的儿歌,它不仅可以统一游戏动作,而且也强化了游戏本身的娱乐性,如:

盖,盖,盖楼房,

你搬积木我“砌墙”,

一层蓝,一层黄,

赤橙红绿真漂亮,

一边“干”,一边唱,

高楼层层往上长,

一长长到白云里,

我踩着高楼摘月亮。

就是幼儿一边玩着积木一边咏唱的儿歌。

(三)数数歌

它是化抽象为具体,变数字为形象的一种数学与文学的结合体,可以帮助儿童建立数序概念,培养运算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如:

你拍一,我拍一,清晨早起练身体;

你拍二,我拍二,常开窗子透空气;

你拍三,我拍三,经常洗澡换汗衫;

你拍四,我拍四,天天洗脸别忘记;

你拍五,我拍五,痰和唾沫别乱吐;

你拍六,我拍六,多吃蔬菜少吃肉;

你拍七,我拍七,饭前便后把手洗;

你拍八,我拍八,饭后要把牙来刷;

你拍九,我拍九,不揉眼睛不舔手;

你拍十,我拍十,样样都吃不挑食。

不仅帮助儿童掌握了数序,还教育儿童从小养成良好的健康卫生习惯。

(四)绕口令

它是专门用来训练儿童正确发音的一种儿歌形式,若在其中贯穿一定的教育内容,则可以起到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如:

娃娃画画,

画上画妈妈,

妈妈绣花,

花中绣娃娃,

画上妈妈乐呵呵,

要吻娃娃,

花中娃娃笑哈哈,

想亲妈妈,

娃娃要把画着妈妈的画,

献给妈妈,

妈妈要把绣着娃娃的花,

送给娃娃,

娃娃不要妈妈的花,

好让妈妈时时吻娃娃,

妈妈不要娃娃的画,

要让娃娃天天亲妈妈。

这首儿歌就是绕口令的形式。

(五)谜语儿歌

谜语儿歌是一种适应儿童好奇心,以歌谣形式叙说事物特征的益智游戏,它有助于儿童的综合分析、判断推理、形象思维等诸方面联想能力的提高,如:

一间房,两扇窗,

两扇窗儿一个样,

白色的玻璃圆窗花,

圆圆的窗花黑又亮,

夜深人静窗帘闭,

密密的窗棂儿把窗闩上,

雄鸡一唱窗帘开,

窗棂儿上下排两行,

娃娃你猜这是啥?

它就长在你身上。(眼睛)

即为此类。

四是儿歌的表现手法丰富,培养儿童的文学素养。如:

天上那一弯月儿,

像一只小小摇篮,

我在那摇篮里躺啊,

度过了幸福的童年,

摇啊,摇啊,

轻轻的晃动摇篮,

伴着欢快的儿歌,

走进那童话的乐园,

啊,

那一弯月儿,

我的小摇篮,

满装着嫦娥姑姑的故事,

满装着我的笑和甜。

天上那一弯月儿,

像一只小小的船,

我在这小船里坐呀,

到那太空去游玩,

荡呀,荡呀,

轻轻的荡起小船,

去会一会哪吒哥哥,

闯一闯那灵霄宝殿,

啊,

那一弯月儿,

我的小小船,

载我到银河去洗澡,

送我去游那蟠桃园。

这首儿歌中的摇篮、小船就采用了比喻的手法。

春雨沙沙,春雨沙沙,

细如牛毛,飘飘洒洒,

飘过果园,染红桃花,

洒在林间,催绿柳芽,

落到田野,唤醒麦苗,

跳进池塘,逗乐青蛙。

这首歌中的“春雨沙沙”用的则是反复的表现手法。

至于拟人,则是儿歌中用的最多的表现手法,这是由儿歌的特点所形成的,如:田野里,百花开,

五颜六色真可爱,

花儿朝着蜜蜂笑:

请你帮我把花粉带,

你带花粉撒花丛,

为得年年百花开。

蜜蜂笑着点点

这件事情我安排,

我来帮你传花粉,

你的花汁让我采,

我采花汁酿成蜜,

撒满人间甜和爱。

这首歌就是用拟人化的手法对蜜蜂和鲜花进行了对话描写。

一抓金,二抓银,

三抓抓了个聚宝盆,

聚宝盆,十个杈,

它的本领实在大,

会做工,会种田,

会写会画又会弹,

弹支曲,最美妙:

幸福靠劳动来创造。

这首歌的开头在内容上与后文没有必然的联系,属于起兴手法,为的是引起下文。雾娃娃,耍童趣,

扯起了一张大幕布,

蒙住了山,罩住了树,

蒙住了楼房罩住了路,

交通标志寻不见,

急得汽车呜呜哭:

你蒙天罩地我不恼,

不该把我眼睛给蒙住!

汽车哥,看清楚,

别说我口罩是幕布,

只因空气污染太严重,

我出门儿只得把嘴捂,

烦劳哥哥你帮帮忙,

代我向人类来呼吁:

大家都来救救我,

我愿做晶莹的小露珠!

这首歌中对大雾的描述就是摩状。

此外,还有夸张、设问等多种表现手法。

由于儿歌形式简约活泼,内容浅显直观,所描述的都是简单的事物,不必要进行文字上的刻意追求,所以易于创作,且又主要是通过家长耳传口授,所以,便于家长在与孩子进行各种活动时,赏花唱花,观鱼唱鱼,望着蓝天唱云,走到河边唱水,随着场合的不同进行即景即情即兴的创作和教唱,这样,富有音乐感、节奏明朗、生动活泼的儿歌语言可以引起幼儿的美感、愉悦感,使教得生动,学得有趣,让儿童在欢歌嘻笑中受到文学的熏陶,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再则由于儿歌不必刻意记忆,就能背诵下来,所以,婴幼儿在学唱儿歌的过程中,还可以增强成就感和自信心,增强追求知识的欲望。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