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澧县职业中专学校简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澧县职业中专学校简史
作者:llzz 文章来源:办公室 点击数:1834 更新时间:2008-10-5 11:22:17
临澧县职业中专:一路风雨一路歌
沿革
临澧县职业中专
1999.7-今 临澧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分校 1974.12-1981.7 临澧县农民技术学校 1981.7-1984.6 临澧县农民中专学校 1984.61985.10 临澧县农民中专 临澧县第一职业中学 1985.10-1994.9 临澧县成人中专
临澧县第一职业中学
1994.9-1999.7
临澧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分校 1974.12-1981.7 临澧县农民技术学校 1981.7-1984.6 临澧县农民中专学校 1984.6-1985.10 临澧县农民中专 临澧县第一职业中学
1985.10-1994.9 临澧县成人中专 临澧县第一职业中学
1994.9-1999.7
临澧县供销学校
1980-1985
临澧县财贸学校
1985-1991.10
临澧县财贸职业中专
1991.10-1994.2
1999.7 临澧县供销学校
1980-1985 临澧县财贸学校
1985-1991.10
临澧县财贸职业中专
1991.10-1994.2
历任校长
一、萌芽时期(1974.12——1986.9)
临澧县职业中专始于临澧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分校。1974年12月,临澧一中组建临澧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筹备小组)(简称“共大筹”),在临澧县城郊区九姊大队麻雀冲征地120亩,县委还从邻近农村划拨一个人口60人、土地220亩的生产队,作为“共大筹”学朝农、办分校的基地。
1975年上半年‚共大筹‛在学农基地修建砖瓦平房20多间,油砧棚10间,开恳梯地100亩,种植果树上万株。
1975年8月,临澧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简称‚临澧共大‛)正式成立。总部在原临澧一中,分校设在麻雀冲学农基地(简称‚共大分校‛)。‚共大‛及‚共大分校‛开设农、林、牧三个专业及师训、文艺、写作等三个师资短训班。学制长则二年短则半年。采用‚本人报名、社队选送、学校录取、县委审批‛的办法,招收初中毕业生或相当初中毕业的回乡知识青年。学员学习期间半工半读。劳动收入实现粮、油、菜、肉自给。学杂费由县财政按每班每年2000元的标准补助。学生所在生产队还给在校学生家庭一定的经济补贴。学生毕业后,哪里来哪里去,由所在社队安臵。这些专业班和短训班的开设,为临澧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民办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丰富、党政机关文职人员的发展等都作出了较大贡献。其办学成果曾受到省教
育厅的肯定。
1977年10月,全国恢复高考制度,教育教学走上正轨。‚共大‛恢复‚临澧一中‛的校名。‚共大分校‛与临澧一中分离。
1978年,‚共大分校‛移址在县城北郊九姊山头,征地174亩。从这一年起,省、县两级每年投资12万元。78年底修建教室28间、宿舍30间、食堂15间,共计2544m2。
1981年7月,根据国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指示,临澧‚共大分校‛更名为临澧县农民技术学校。
1983年10月,国家教育部成人教育司在临澧县农民技术学校召开中南十省、市、县办农民技术学校专业课教材编写现场会。国家教育部成人教育司温司长及湖南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出席会议。
1984年6月,临澧县农民技术学校首批由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临澧县农民中等专业学校(简称‚农民中专‛)。开设农作、果林、畜牧3个专业,在校学生150人。时任校长湖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毕业的孟祥云设计论证所建立的‚种——养——沼——菌多级循环生态模式‛使不少农户脱贫致富;他撰写的《对科技兴农的几点思考》在县科学大会上交流;他撰写的《棉种脱绒技术》、《油菜田种平菇技术》、《果树高接换种技术》等分别在《农村实用技术》杂志上发表;《提高鲜菇产量新技术》被录入《中国农业文库(下)》;《对科技兴农的几点思考》录入《中国当代学者论文选》;《农村成人教育培养目标定位探讨》被省教委职成处评为二等奖;他主编的《种植实用技术》一书发行全省。
1984年,国务院下发《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同年11月,临澧县第一职业中学成立(简称‚临澧一职中‛)。属科局级事业单位。校址在离城15公里的佘市桥镇。
1985年1月,县委、县政府决定将一职中的易址迁到县城,在新校舍落成之前,寄居临澧县农民中专。
1985年10月,县委、县政府考虑到县一职中与农民中专的专业设臵相同,招生来源相同,资金渠道相同,决定两所学校合并办校,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办校格局。两校合并以后,专业门类增加了,学校规模扩大了。专业设臵有农学、果林、兽医、家庭经营、家用电器、工艺美术、财会、建筑建材、食品加工等。学制三年,在校学生600多人,教职员工60多人。
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在教育体制改革浪潮的推动下,各条战线都急需专门技术人才的形势下,经委、财委两大战线率先开办了职业技术学校。1980年,县供销联社在远离县城的新合乡金岗大队,征地4亩,建成五间三层楼房一栋和4间平房一栋,其本意是便于县委领导接待来金岗(该地的唐汇炳为市级劳模)参观学习的客人。由于唐劳模在全省知名度不很高,来金岗参观学习的人不多。县供销联社就在此处设立‚临澧县供销学校‛(股级),由县联社直管,校长由县联社人事教育股长尹大柏兼任。培训供销系统的‚知青返城‛、‚平反‛、‚复退‛等人员。开设业务营销、财务管理、内部保安等专业短训
班,每期15-20天,连续接茬。当年培训10期,受训者400多人。1984年5月,县供销学校也易址在县城北郊金牛岗(原日杂仓库)。占地20亩,楼房三栋,可容150人学习、生活、运动。配备专职教师5人、兼职教师10人。管理服务人员6人。1985年,县供销学校改为县财贸学校,由财委主管升格为副科级单位。县财委秘书刘如祥兼任校长。当年招收全日制财会专业学员50人。调进3名高等师范学校毕业生任专职教师。
1982年2月,县经委在县城北郊金牛岗原柏油路指挥部兴办了县工交职工学校(又称‚经委职校‛)。由经委主任马增启兼任校长,邢光寿任党支部书记、副校长并主持日常工作。在原址新修了一栋具有三间教室的平房和30间房间的学员宿舍。用于培训工交系统各厂矿企业的技术骨干和厂长。1986年经委主任贺德明兼任工交职工学校校长,邢光寿任支部书记主持工作,唐际鸣任副校长。是年8月从应届初中毕业生中招收工交系统职工子弟60多人,开办全日制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班,专业为‚机电设备维修与安装‛,学制暂定二年。
1986年,县职业中专的前身——县农民中专、县一职中、县工交职工学校、县财贸学校均已成立,形成了临澧县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百花齐放的局面。
二、成长时期(1986.9-1999.6)
这一时期九姊山有县农民中专、县一职中(属国办);金牛岗有县财贸学校、县工交职工学校(属部门办)。四校并存,共同发展。
金牛岗:
1986年,财贸系统各单位集资60万元。为县财贸学校新修了一栋6间教室的教学楼,专职教师增至15人,管理人员增至8人,生活服务人员增至7人,当年又招收全日制财会专业学员50人。同年11月,工交职工学校新建具有二间教室和六间办公室的二层楼房一栋,办学初具规模。
1987年,原一职中的副校长李宜喜任财贸学校的校长。学校又招收全日制财会专业学员100人(两个班)。至此,财贸学校财会专业三个年级都已齐备,学校初具规模。同年8月,县教研室主任汪盛祥同志调任县工交职工学校副校长,主持日常工作。9月工交职工学校招收机电专业新生120人(两个班),生源主要为全县应届初中毕业生,部分是工交系统职工子弟。
1987年9月,经常德地区教委“常教字(1987)001号文件”批准,临澧县工交职工学校改名为临澧县中等工交职业技术学校(简称工交职业学校),学校有专任教师12人,兼职教师10人。
1987年5月,县经委号召工交战线各企业单位捐赠闲臵设备,为县工交职工学校组建校办实习工厂,是年10月,学校校办实习工厂借用县煤碳公司原石油化工厂厂房(占地6亩),共接收企业捐赠大小设备30余台件。12月校办实习工厂正式成立,原县车辆厂厂长陈桂林同志任学校校办实习工厂厂长,共有技术工人30多人(其中大多为学校兼职教师或实习指导老师)。学校校办实习工厂主要生产汽车拖箱、机械零件来样加工和安排学生实习,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1988年6月工交职业学校第一届学员毕业,学生全部取得《职业高中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