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单元综合测评2 商鞅变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综合测评(二)商鞅变法
(时间:60分钟分值:90分)
1.(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材料二有渰(yǎn,云兴起的样子)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诗经·小雅·大田》材料三赵孝成王(前265——前245)时,秦国出兵攻赵,赵求救于齐,齐国则要求以长安君做人质为出兵的条件。赵太后爱子心切,坚决反对。左师触龙
于是劝谏太后。《战国策·赵策》记载了他们的对话:“‘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1)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反映了一种怎样的新变化?原因是什么?(7分)
(2)结合上面问题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春秋战国时期新变化出现的进步意义。(8分)
【解析】第(1)问,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反映的是井田制崩溃,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可根据上述问题和所学知识分析其进步意义。
【答案】(1)新变化: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原因:
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2)春秋战国时期正处于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的大变革时期。这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和封建经济的发展,并推动了各国变法改革运动的兴起。
2.(15分)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赵国本是晋国异姓卿大夫,属三晋之一,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韩、赵、魏为诸侯。而此时,魏国因魏文侯、李悝变法早已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它占领河西地,又越赵国占领中山,形成了对赵国的包围。于是,在正式成为诸侯的同年,赵烈侯在相国公仲连的支持下,起用荀欣、徐越、牛畜等人进行改革。
烈侯以荀欣为中尉,“选练举贤,任官使能”,力图形成严格有效的官僚体系。以徐越为内史,节财俭用,用以富国,宽减民力。又接受牛畜建议,“以仁义,约以王道”反对穷兵黩武,用儒家仁义礼治教化民众。同时制定国律,明确法令。
改革颇有成效。烈侯死后,敬侯承继功业,赵国得以“兵不倾于敌国,地不亏于四邻。内无君臣百官之乱,外无诸侯邻国之患”。但这次改革很不彻底,突显儒家“王道”思想对旧观念冲击有限,贵族政治痕迹仍很明显,贵族在重大事件的决策中仍举足轻重。
——摘编自《论赵国历史上的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赵烈侯改革的主要背景。(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赵烈侯改革。(8分)
【解析】第(1)问,从“它占领了河西地……形成了对赵国的包围”可以得出战国时期社会状况;从“魏国因魏文侯、李悝变法早已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可以得出改革图强成为时代潮流;结合百家争鸣局面联系思想因素进行分析。第(2)问,评价历史事件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我们要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看待
这次改革。积极方面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措施入手,消极方面从“很不彻底……仍举足轻重”的信息概括。
【答案】(1)背景:政治: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区域性的中央集权国家逐渐形成);改革图强成为时代潮流。思想:百家争鸣,儒家、法家等思想影响较大。
(2)积极:顺应了战国时代变法图强和封建化的历史潮流;官僚政治的实行,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节俭财用有利于积累财富,减轻民众负担缓和社会矛盾;“王道”思想的推行,有利于营造宽松的社会环境,发展生产、凝聚国力;改革有利于赵国国力的增强,影响了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格局。
局限:改革很不彻底,对奴隶制和旧观念的冲击有限,制约着赵国的进一步发展。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变法则是战国变法运动中最辉煌的篇章。作为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从而收到大的成效,取得大的成功,不但帮助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正确道路,为秦国日后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
——叶行昆《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材料二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并不起源于秦国……但是各国的变法运动或者持续时间不长,或者因为支持变法的君主去世而失败,或者影响有限,或者深度不够。……只有商鞅的变法取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商鞅变法所推行的政策措施,精神实质上是和秦国的文化传统相一致的。
——彭安玉《论商鞅变法对秦文化传统的顺应与整合》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商鞅变法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的原因。(9分)
【解析】第(1)问特点结合材料一从规模、措施、过程、力度和成效等角度分析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二进行分析即可。从第一、二个省略号之间的内容,可归纳出变法措施得到长期坚持,统治者长久支持,改革内容全面彻底;最后一句话则反映了变法符合秦国国情。
【答案】(1)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成效大。
(2)原因:变法措施得到长期坚持;统治者长久支持;改革内容全面彻底;符合秦国国情。
4.(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材料二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民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材料三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一提炼出最能反映商鞅变法促进社会转型的语句。(4分)
(2)上述材料是从哪些角度来评判商鞅及其变法的?试举两例说明。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地评价历史上的重大改革?(11分)
【解析】第(1)问,从生产关系变化的角度进行回答。第(2)问,分别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