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及作业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c29d047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f064f1e.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
【作业设计】
一、阅读课文,给下列各题选择正确答案。
1.“情愿做野草 , 等着地下的火烧”这句诗表明鲁迅先生的态度是()
A. 对旧社会黑暗势力的反抗。
B. 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无比愤恨。
C. 盼望旧社会彻底消亡。
D. 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人民大众的事业。
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对这节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
A. 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二个“活”字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
B. 第一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死”字表达了作者的惋惜和怀念之情。
C. 概括了两种人生的不同价值。
D. 说明人总逃脱不了死的结局。
二、判断下列说法正误 , 正确的画“√” , 错误的画“×”。
1.《有的人》歌颂的是鲁迅先生的精神,全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
2.“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这里的“野草”指的是鲁迅先生的散文《野草》。
()
3.诗歌按表达方式可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有的人》属抒情诗。
()
三、阅读第1节,说说诗中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的不同含义及所表达的作者的感情和态度。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28《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28《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298c2d9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21.png)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识记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表达的情感,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学生能够分析诗歌中的象征、对比等手法,理解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和教师引导,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情感。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诗歌分析方法,自主分析类似的诗歌作品。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学生能够体会作者对鲁迅的怀念和敬仰之情,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
•学生能够形成对伟大人物的崇敬之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表达的情感。
•分析诗歌中的象征、对比等手法及其作用。
三、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四、教学资源•课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及相关教辅材料。
•多媒体课件,包括课文朗读音频、生字新词展示、鲁迅生平介绍等。
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 复习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回顾之前学过的关于鲁迅的课文或知识,引导学生思考鲁迅的伟大之处。
•播放一段关于鲁迅的短片或图片,让学生感受鲁迅的形象和精神风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揭示课题《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简要介绍作者和诗歌背景,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2. 初读课文识记生字•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记出生字新词,并借助字典或教辅材料进行学习。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生字新词,指导学生正确读音和书写,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
•学生跟读、齐读生字新词,巩固记忆,并尝试用这些词语造句,加深理解。
3. 整体感知理清层次•教师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和结构。
•提问学生:诗歌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总结并梳理诗歌的层次结构,明确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情感。
4. 分段朗读与解析•教师将诗歌按段落进行划分,并指导学生进行分段朗读。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优秀教案(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优秀教案(推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3848403e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ac.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优秀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优秀教案第【1】篇〗《有的人》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学生鲜明的爱憎情感,使他们懂得为人民服务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能力目标1、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并尝试运用对比的手法进行练笔。
2、初步了解学习现代诗的方法。
情感目标借研读鲁迅《故乡》、《祝福》和《孔乙己》中的三个精彩片段,激起学生阅读鲁迅作品的兴趣。
教学重点:诵读诗歌,体会情感。
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借研读鲁迅《故乡》、《祝福》和《孔乙己》中的三个精彩片段,激起学生阅读鲁迅作品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25分,一位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在上海不幸病逝。
全国人民无比悲痛。
但是国民党反动派派出了许多的特务、军阀、走狗极力阻止人民给鲁迅先生举行追悼会,他们阻止得了吗?我们一起来回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看看当时的情景吧。
2、鲁迅逝世13周年,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才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鲁迅先生。
诗人臧克家参加了纪念活动,百感交集,心中充满了对鲁迅的思念和崇敬就情不自禁地写下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出示课题——《有的人》。
二、诵读全诗,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读诗,注意把字音读正确,诗句读流畅。
(教师倾听学生的朗读情况,并针对学生不容易读好的地方加以辅导。
)2、指七名学生分节读,教师随机点拨:“当牛马、石头、不朽、摔垮、抬举”等字音。
3、默读并思考:这首诗在内容和写法上你发现了有什么特别之处吗?(内容上的对比,2-5,3-6,4-7;“有的人”反复出现。
)引导学生结合诗句回答。
三、自主感悟,诵读悟情1、同学们,自由读第一节,你能读出疑问吗?①、自由读第一节。
统编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
![统编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a523ba7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bea465b.png)
统编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是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以“走近鲁迅”为主题,通过不同的文本形式,展现了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和精神品质。
这首诗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
诗歌通过对比的手法,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
诗歌语言凝练,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单元的课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鲁迅先生的形象,《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作为一首现代诗歌,以独特的艺术形式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敬仰和缅怀之情。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鲁迅先生的精神品质,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整体设计思路本教学设计以“走近鲁迅,感悟精神”为主题,通过朗读感悟、分析对比、拓展延伸等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体会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提高语文素养。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诗歌的深刻内涵。
(3)学习诗歌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感悟、小组讨论等方式,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引导学生分析对比手法的运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3)通过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和事迹,加深对鲁迅先生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激发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
(2)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诗歌的深刻内涵。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精品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5b1edbe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8eaa04e.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第1篇】一、课前谈话——聊聊我所认识的鲁迅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下午,我们一起来读一篇和鲁迅有关的课文。
大家预习过吗?这篇课文的题目叫什么?生:《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师:对,我们要学习臧克家的《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大家先来看一下鲁迅的这张照片。
(出示鲁迅照片)你心目中的鲁迅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生:他是一个有民族精神的作家。
师:他是一个作家。
(板书:作家)生:他生于1905年,在2004年去世,活了99岁。
师:活了99岁呀,这个鲁迅我不太认识。
(其他学生:是臧克家。
)哦,这是臧克家呀。
鲁迅先生活了多少岁啊?(其他学生:55岁。
)对,55岁。
生:鲁迅先生还是一个革命家,是中国革命的先锋。
师:作家、革命家。
(板书:革命家)还有吗?生:我知道他为什么当一个作家,因为他认为当作家可以用语言让中国人觉醒,推翻旧制度。
师:你知道他为什么要当作家,是为了推翻旧制度。
还有吗?生:他在作家群里享有很高的地位,他逝世后很多作家都发文来纪念他。
师:我们知道鲁迅先生是一个作家、革命家。
今天我们就借助臧克家的这首诗进一步认识鲁迅先生。
(板书:鲁迅)师:为了让大家能把课上好,刘老师下午还带来了一本书。
这本书是我编写的《小学生鲁迅读本》。
如果你今天课堂上的发言让我们所有的老师和同学对鲁迅有了新的认识,那么刘老师这本签名的书就送给你,好不好?想要的举手。
(生踊跃举手)书只有一本,希望同学们一会儿踊跃发言。
二、教学铺垫——聊聊臧克家纪念鲁迅的背景师:臧克家写了《有的人》这首诗纪念鲁迅,有谁能把臧克家写这首诗的背景给我们介绍一下?生:臧克家写这首诗是为了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
师:还有吗?继续补充。
生:新中国成立时的1949年是鲁迅逝世13周年,臧克家写了这首诗。
师:好,掌声。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优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44db4812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11.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第【1】篇〗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文本分析:这首诗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
诗歌通过两种人的对照,对“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倾注了无限深情,表达了崇高的敬意;而对高踞在人民头上的人,则无情地揭露,表明了满腔的愤懑。
诗歌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了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人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
教学本课时,教师应注意结合学过的课文,使学生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和体会。
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还可在理解整首诗诗意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写了哪两类不同的人,他们的境遇又有什么不同,从中感受到要像鲁迅先生一样,做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
这首诗意蕴深厚,但教学时注意不要把本首诗的主题过分拔高,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让他们在加深对鲁迅的了解的同时真切感悟到做人的真谛。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一心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理解课题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诗句。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导入,揭示新课。
导语:同学们,通过对本单元前几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更多的了解。
毛泽东曾这样评价鲁迅先生:(出示课件,教师朗读或者指名让学生朗读。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28《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28《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7a67707b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38.png)
- 总结散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写作背景、作者情感表达、结构特点等。
- 强调鲁迅先生的人物形象,如对待学习的认真态度、对待劳动人民的亲切态度等。
- 学生活动:积极参与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 回顾诗歌《有的人》的创作背景、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
28《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8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本课由纪念鲁迅的诗篇《有的人》和纪念鲁迅的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两部分组成。
《有的人》是当代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一首抒情诗。这首诗以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鲁迅的敬仰和怀念之情。全诗分为两节,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抒写对“有的人”的评价,热情赞美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有价值的人。
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重点
(1) 理解诗歌《有的人》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
(2) 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比手法、形象描绘等,体会诗歌的美感。
(3) 理解散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4) 分析散文的结构特点,如层次分明、细节描写等,体会散文的文学价值。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鲁迅的侄女周晔为纪念鲁迅而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待学习的认真态度、对待劳动人民的亲切态度、对待自己的严格要求以及对待敌人的憎恨态度。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朴实自然,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核心素养目标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精华版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精华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07c3e0d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8d.png)
28*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体会鲁迅先生为人民献身的美好品质和高贵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语言运用:能用合适的情感基调来朗诵这首诗,并体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思维能力:能通过诗歌中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感悟“两种人”的不同。
审美创造:理解诗歌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体会鲁迅的伟大精神。
【课前解析】关注文本: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
诗中不只是单纯地写对鲁迅的怀念,还通过和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并且热情歌颂了以鲁迅先生为代表的那些人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关注结构:第一部分(第1节)开门见山,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提出了不同的人,其生与死的价值和意义迴异的观点。
第二部分(第2~4节)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中,热情赞颂鲁迅甘为子牛的伟大精神。
第三部分(第5~7节)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关注描写:通篇采用对比的表现方法是本诗的主要特色。
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但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是“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
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
【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借助本单元的课文和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重、难点)【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导入:这节课,我们将走进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在1949年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挥笔写下的经典诗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去深入了解鲁迅先生。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明确学习任务,初读课文(出示课件3)1.结合学习提示,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
2.你找到了哪些资料来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展示自己的搜集到的资料。
(出示课件4)3.自由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统编版小学语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设计
![统编版小学语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73cb2d7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f4.png)
统编版小学语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设计统编版小学语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27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二、教材分析《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一首抒情诗。
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很有特色,它通过两种人的鲜明对比,热情地歌颂了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精神,无情地鞭挞了骑在人民头上的反动统治者,同时也启示人们要做真正有价值的人。
诗歌语言凝练,富有哲理,饱含诗人对人生意义的深沉思考。
在六年级上册教材中,本单元以“走近鲁迅”为主题,通过不同的文章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鲁迅的形象和精神,而这首诗是从纪念鲁迅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体会鲁迅精神的内涵以及诗人对鲁迅的崇敬与缅怀之情。
三、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阅读能力,对诗歌的韵律、节奏有了初步的感知。
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对鲁迅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例如学习过鲁迅的《少年闰土》等作品。
然而,对于诗歌中深刻的哲理和对比手法的运用,学生可能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同时,如何从诗歌中体会鲁迅精神在当代社会的意义,也是学生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四、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正确认读“臧、俯、孺”等生字,会写“垮、郊、躯”等生字,理解“不朽、俯下身子”等词语的意思。
-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 了解诗歌运用对比的手法,体会诗歌的表达效果。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预习、课堂讲解和练习,掌握生字词的读写和理解。
- 反复朗读诗歌,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和情感。
- 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分析,理解诗歌中两种人的不同表现和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鲁迅伟大的精神品质,激发对鲁迅的崇敬和缅怀之情。
-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激励学生做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
五、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中两种人的对比描写及其表达的深刻含义。
- 体会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内涵。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模板(精推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模板(精推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f5da43b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f6.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模板(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模板第【1】篇〗【教学目标】1.理解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抒发的纪念鲁迅的感受,从中受到革命人生观教育。
2、通过诗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鲁迅为代表的革命战士的伟大精神,培养“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人生观。
3、加强朗读,在朗读中理解诗的深刻哲理。
【教学重点】在朗读中理解诗的深刻哲理。
【教学难点】通过诗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鲁迅为代表的革命战士的伟大精神,培养“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人生观。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四年多的小学生活,我们从书本上认识了许多人格上伟大的人。
你能用简短的语句评价一个人吗?这些伟大的人都离我们而去了,但他们的精神仍留在我们的心中。
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与泰山,或轻于鸿毛。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
“赶快收敛,埋掉。
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
”这是他最后的遗言。
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事别13年,著名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二、朗读课文1、初读课文我很喜欢这首诗,让我们共同分享,教师范读。
2、再读课文(1)这首诗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了吗?初次见面,一定要真诚:读两遍。
(2)仅仅准确就够了吗?还必须流畅:把每一句都读流利,再读两遍。
3、挑战朗读,启发个性化理解,适时点拨(1)谁敢跟我比赛朗读?光有自信是不行的,我读了十多次,而且有我自己的理解,现在就比对你们不公平。
给你时间,试着理解,不动笔墨不读书,把你的见解写在书边的空白处。
(2)这首诗写了拿几种人?鲁迅属于哪种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再做准备,比赛朗读。
4.你认为作者哪儿写得好,值得你学习。
5.欣赏诗歌。
某人泰戈尔你的天性是忘掉自己,我们心中却把你牢记。
你总是爱把自己隐匿,我们的爱戴使你放射光辉。
你把发自心灵的光芒,带给那黑暗的东西。
你从不寻求名声和崇拜,可是爱之神发现了你第二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设计
![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d96c042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dc59105.png)
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设计《〈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是六年级上册中的一首现代诗。
这首诗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
诗中通过两种人的鲜明对比,热情地歌颂了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精神,无情地鞭挞了骑在人民头上的反动统治者,同时向我们提出了人生价值的重大课题。
通过学习这首诗,有助于学生理解对比手法在诗歌创作中的运用,感受鲁迅的伟大人格,进而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 理解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掌握对比手法的运用。
- 能够模仿诗歌的形式进行简单的创作。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受诗歌的情感。
-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对比描写,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鲁迅的伟大精神,激发学生对鲁迅的崇敬之情。
-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例如,诗中“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通过“活”与“死”的鲜明对比,深刻地揭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价值。
活着的人如果没有为人民、为社会做出贡献,那么他的生命就没有意义,如同行尸走肉;而像鲁迅这样虽然已经逝世,但他的精神永远活在人们心中,永远被人们敬仰。
- 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对鲁迅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从诗中的“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等诗句,都能体现鲁迅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引导学生从这些诗句中感受作者对鲁迅的崇敬。
2.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这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较为抽象,他们可能对人生价值的理解还比较肤浅。
教师需要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对比手法以及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让学生逐步理解人生价值的真正含义。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49603785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19.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公开课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得到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有感情地反复朗读,领会作者对鲁迅先生崇敬、怀念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诗歌中对比、反复、借用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揭课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25分,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
“赶快收殓,埋掉。
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
”这是他最后的遗言。
然而,人们能忘记他吗?1949年,新中国成立,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胜利了的人民在全国各地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家,诗人臧克家参加了首都北京的纪念活动,心中充满了对鲁迅的思念和崇敬,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有的人》,副标题为“纪念鲁迅有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出示课题)二、整体感知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来说说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别之处?三、学习第1小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1、两个“死”字、两个“活”字,含义一样吗?2、小结:有的人“活着”,精神已死亡,不过是行尸走肉,虽生犹死;有的人生命虽已结束,但精神永存,永远活在人民心里,虽死犹生。
3、那么,两个“有的人”所指的对象一样吗?第一个是指反动统治者,第二个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四、小组合作学习2-7小节学习内容:从2-7小节中选择相关联的两个小节。
学习要求:(时间4分钟)1、用关键字概括这两种人对待人民的态度以及人民对待这两种人的态度,谈谈体会;(板书:人民)2、根据内容进行分工,练习朗读,注意语气。
各小组汇报:2、5小节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一个“骑”字,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凶暴的形象;“呵,我多伟大!”刻画了反动统治者自我吹嘘的丑态,对反动派进行了有力的讽刺;鲁迅先生“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有这样一个镜头:黄包车夫脚被玻璃扎破了,鲁迅先生亲自为他包扎。
《有的人 —— 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及反思
![《有的人 —— 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0a35228f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32.png)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
1.会写“俯、朽”等8个字,会写“伟大、情愿”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
3.体会诗歌中对比的写法,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
4.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对比写法,感受精神。
2.教学难点:理解对比的深刻含义,树立正确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1)回顾鲁迅先生的事迹,引出诗歌。
(2)提问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印象。
2.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圈出生字词。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纠正字音。
(3)检查生字词认读情况。
3.精读课文
(1)理解诗歌内容,分析每节的含义。
(2)体会对比的写法,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
4.拓展延伸
(1)让学生思考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人。
(2)引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的精神,树立正确价值观。
5.书写指导
(1)观察“俯、朽”等字的结构和笔画。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3)学生练习书写。
教学反思:回顾导入能帮助学生回忆鲁迅先生,但在理解对比写法时,部分学生可能理解不深。
拓展环节中,学生的思考可能比较浅显,需进一步引导。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推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9b7a1e5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7a.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第1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初步感受诗的魅力,并感悟本诗包含的深刻哲理,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感悟本诗包含的深刻哲理,懂得“生”与“死”在本诗中的特殊含义。
教学难点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介绍鲁迅,导入新课1.出示【课件1】鲁迅画像,引入:大家认识他吗?他是谁?谁能用两句话来描述一下这个老人?2.你对鲁迅了解多少?谈一谈。
(在学生述说的基础上老师进行补充,并出示相关简介)3.导入:同学们,鲁迅先生自1936年10月19日离开我们已经很多年了,这么多年的时间,岁月的风尘并没有把这个名字掩埋在历史深处,相反,他的名字就像沙里的珍珠,随着时间风沙的流逝而更加光彩夺目。
这节课,我们再走进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在1949年参加完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以后,挥笔写下的经典诗篇《有的人》(板书)【课件2:课题】二、引导朗读,初悟诗情过渡:现在先让我们把这首诗读一读吧。
1.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读音,把每一个句子读顺畅。
2.指名读,提示学生诗中“呵”的读法。
3.出示画好节奏的诗句【课件3】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教师范读,进行引导:诗歌本身有一定的节奏,像音乐一样。
读诗和读普通的文章是不一样的,它更讲究朗读时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如何把诗读出节奏呢?我们可以把要突出来的字标上着重号,把要停顿的地方画上斜竖线,然后再进行朗读。
4. 引导读出感情:读诗除了要读出节奏,还要读出感情。
本诗写了两类人,是哪两类?(板书:“虽死犹生”和“虽生犹死”)对这两类人,作者表达的感情都是怎样的呢?(前者是歌颂,后者是批判)(板书:歌颂批判)那么,读的时候,我们也要把这两种感情读出来。
六年级语文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反思及说课
![六年级语文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反思及说课](https://img.taocdn.com/s3/m/d64f284d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84.png)
教案:六年级语文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对鲁迅的敬仰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抓关键词、句子来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3)学会通过对比、联系实际生活来深入理解课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文学的热情。
(2)培养学生尊敬伟人、学习伟人精神的品质。
(3)培养学生勇于思考、敢于表达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对鲁迅的敬仰之情。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对鲁迅的描述,感受作者的情感。
(2)学会通过抓关键词、句子来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3)联系实际生活,深入理解课文的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鲁迅作品,激发学生对鲁迅的敬仰之情。
(2)提问:你们对鲁迅有什么样的了解和认识?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情感。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的大意。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有哪些?他们对鲁迅的评价如何?(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深入分析(1)让学生抓关键词、句子,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理解课文的内涵。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2)引导学生课后进一步了解鲁迅,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鲁迅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及说课1. 教学反思:(1)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2)学生对鲁迅的了解和认识是否有所提高?(3)课后作业的布置是否具有针对性?2. 说课:(1)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明确?(2)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3)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案:六年级语文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接下里五个章节六、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小学语文教案设计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小学语文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f81f486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ab.png)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小学语文教案设计《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一首抒情诗。
本诗通过对两种人的对比,热情地歌颂了鲁迅为人民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无情地鞭挞了骑在人民头上的反动统治者,同时也向我们揭示了为人民的人在人民心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二、课时两课时三、教材分析1. 诗歌主题《有的人》是一首富有深刻哲理的抒情诗。
全诗以鲜明的对比,表达了对以鲁迅为代表的“给人民作牛马”的人的崇敬和赞美,对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人的憎恶和批判。
这一主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对小学生理解正义、奉献等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
2. 诗歌结构本诗结构严谨,整首诗分为七节,每节在形式上相互对应,前四节从不同方面写两种人的不同表现,后三节从人民的态度来写这两种人的不同结局。
这种结构使诗歌的对比效果更加突出,便于读者理解诗歌的内涵。
3. 语言特色诗中的语言简洁有力,充满了强烈的感情色彩。
例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这样的诗句,用简洁而深刻的话语揭示了深刻的哲理,易于小学生诵读和记忆,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他们对诗歌语言的感悟能力。
四、学情分析1. 知识基础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能够初步理解诗歌的字面意义。
但对于本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历史背景知识可能了解较少,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
2. 思维能力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他们对诗歌中通过对比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法能够有所理解,但对于更深入的社会价值观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难度。
3. 情感态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开始对社会现象有一定的关注和思考,本诗所传达的积极的人生价值观能够引发他们的共鸣,但由于他们的生活阅历有限,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帮助他们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
五、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认读、书写诗中的生字词,如“俯”“朽”等。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推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63bd82d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19.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第【1】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名师教学设计一、课前解析关注朗读这首现代诗对比强烈、形象鲜明、语言朴素、节奏明快,有着很强烈的情感倾向和浓浓的时代色彩。
在朗读指导中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对比朗读,如:每一小节前后两句对比读;行为和结果的对比读;还有更加细化的第二小节第一句和第五小节第一句(以此类推)的对比读。
朗读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要与理解课文有效结合起来,做到读中感悟,悟中促读,两者相辅相成,使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读时自然地表达出来,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
通过这种对比朗读,既能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内涵,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对比的表达手法。
关注词句诗句中部分词句生动形象,朗读时通过关键字词想象画面,如“骑”“烂”“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等词句。
关注情感这首诗是著名诗人臧克家1949年在北京参加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时所作,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献身的美好品质和高贵精神。
在教学中,重点指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1. 能借助本单元的课文和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2. 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三、教学重点1. 能借助本单元的课文和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2. 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了解背景1.导入:同学们,上课前老师带给大家一句名言:“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你们知道这是谁写的吗?学生齐说:鲁迅2.对于鲁迅,你对他都有哪些了解呢?学生讨论交流3. 教师引导:同学们,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经有83年了。
83年的时间,岁月的风尘并没有把这个名字掩埋在历史深处,相反,他的名字随着时间的流逝更加光彩夺目。
鲁迅先生身上有什么独特的魅力让他得到了这么多人这么持久的爱戴呢?从《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文章中同学们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e6918a50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a35c247.png)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读写并理解“不朽、俯下、牛马、不朽、情愿” 等生字词,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深刻内涵。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全诗,掌握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学习诗歌中对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其对表达情感和突出主题的作用,并能进行简单的模仿创作。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感悟、合作探究、资料补充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对鲁迅的崇敬与赞美之情,以及对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深刻批判。
学习从诗歌的意象、语言、结构等方面入手,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鲁迅的伟大精神,激发学生对鲁迅的敬仰和爱戴之情,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习鲁迅的精神,关心他人,勇于奉献,积极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深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尤其是对鲁迅为人民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掌握诗歌朗读的技巧,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了解鲁迅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理解他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为深入理解诗歌主题奠定基础。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丰富内涵,理解“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等诗句的含义,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体会到文学的魅力和力量,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教学方法朗读感悟法: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个别朗读、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节奏美和情感美,以读促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合作探究法: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诗歌中的重点问题、难点问题进行合作讨论、探究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和创新。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68571e3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ce.png)
在总结回顾环节,我觉得自己表现得还不错,能够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并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但我也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选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本节课内容主要包括:
1.阅读理解:《有的人》全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
2.课文分析:分析课文的写作背景,探讨作者为何要纪念鲁迅,以及通过纪念鲁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词汇学习:学习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点词汇,如“俯首帖耳”、“横眉冷对”等。
4.语法讲解:讲解课文中的典型句子,如“有的人,俯首帖耳,甘为孺子牛;有的人,横眉冷对,千夫所指无改色。”分析句子结构,理解句子含义。
5.写作手法:分析课文中所运用的写作手法,如对比、排比等,体会其表达效果。
6.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鲁迅先生的精神品质,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传承和发扬这种精神。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中的对比、排比等写作手法,以及鲁迅先生倡导的精神品质。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文章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在你的生活中,有哪些人的品质让你感到敬佩?”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如:“你认为鲁迅精神在现代社会有哪些体现?”
28《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28《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a1a2fd6e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a6.png)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准确书写“俯、摔、垮、郊、涯”等生字,深刻理解“不朽、尸首、下场、抬举、纪念、情愿、到处、伟大、永远、抬举”等词语在诗歌语境中的含义,提升字词运用能力。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熟练背诵诗歌,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小组讨论、对比分析、情境创设等多种方法,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和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
仔细学习诗歌中对比的写作手法,从诗句的内容、结构、表达效果等方面深入分析,体会其对突出主题的作用,同时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尝试运用对比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赞美之情,深入了解鲁迅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励学生向鲁迅学习,培养为人民奉献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深入理解诗歌中两种人的不同表现和结局,从诗句的细节描写中剖析两种人的本质特征,准确把握诗歌的主题。
全面体会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包括每节诗中两种人的行为、态度、命运等方面的对比,感受其强烈的表达效果,理解对比对于塑造人物形象和彰显主题的重要意义。
2.教学难点深刻理解诗歌的深刻内涵,领悟作者对生死、人生价值的深层思考,透过诗歌理解鲁迅精神的实质,引导学生将这种精神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追求。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分析法、情境教学法、拓展延伸法、读写结合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在多媒体上展示鲁迅先生的多张经典照片,包括鲁迅先生在书桌前写作的照片、与进步青年交流的照片、在演讲的照片等,同时播放一段舒缓且略带沉思氛围的音乐,如《沉思曲》。
向学生提问:“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些鲁迅先生的照片时,你们心中浮现出的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你们对鲁迅先生有哪些了解呢?比如他的作品、他的思想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所知道的关于鲁迅先生的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教学目标】
1.反复地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络。
2.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3.体会诗歌的结构与表达方式方面的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04年2月5日晚8时35分,著名诗人臧克家老先生却因病离开了人间。
臧克家是继郭沫若之后,我国诗坛上最杰出的大诗人之一。
他早在30年代初就相继出版了《烙印》和《罪恶的黑手》等,以鲜活的生活感受和崭新的艺术风貌,引起诗坛的瞩目。
新中国诞生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有的人》便是他这类诗的代表作。
这首诗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
二、检查预习
1.了解鲁迅,了解作者。
2.我的积累。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朗诵录音,请同学们在听的同时,注意诗歌的朗读节奏和重音。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诗,注意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
然后齐读全诗。
3.鲁迅简介。
为了更好的学习这首诗歌,我们先回顾一下鲁迅先生的生平。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
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同学们还能说出哪些鲁迅先生的作品?
……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国民党反动派血腥镇压人民,不允许人民悼念鲁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他。
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
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4.思考讨论:这首诗可以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全诗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
第二部分(第2、3、4节):从两种人对人民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颂扬了鲁迅先生战斗而伟大的一生。
第三部分(第5、6、7节):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四、品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学习诗歌第一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2)思考问题:这一节诗有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如何理解它们的含义?
第一个“活”指肉体活着,第二个“活”指精神活着;第一个“死”指精神的死亡,第二个“死”躯体的死亡。
死生乃是自然规律,不可逾越,也无法逃避。
古往今来,多少哲人和诗人对此惆怅过,悲叹过,思考过,议论过。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一种生死观,“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是一种生死观,“好死不如赖活”又是一种生死观。
而诗人则彻底抛开生死的自然状态,把它幻化为意识形态。
生死的界限变做道德的、审美的判断。
于是,有的人生即死,有的人死即生。
这在科学上是不可思议的,在艺术上确是真实可信的;这里情感的因素起着决定的
作用。
2.比较学习诗歌第二、三部分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三部分,思考这两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互相照应,2、3、4节分别照应5、6、7节。
(2)这首诗使用了一种很典型的表现手法,哪位同学看出是什么?这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2、3、4节每一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每一节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5、6、7节每一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每一节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的人的称颂。
(3)这几节诗中有几个句子出自鲁迅先生的作品,请同学们找出来并说说出自鲁迅的哪一首诗?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自嘲》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野草·题辞》
作者借鲁迅的诗来表现鲁迅的高尚品质。
(4)这两种人最后的结局如何?
第一种:①“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意。
②“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
③“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第二种:①“永远记住他”。
②“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
③“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五、再次品读诗歌
要求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
六、课外延伸
1.迅速默读全诗,体会:“有的人”究竟指哪些人呢?(可以互相讨论)
学生讨论后明确: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
每节诗的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
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2.既然文章主要是纪念鲁迅,那么把诗的题目改为“鲁迅赞”或者“纪念鲁迅”好不好?
《有的人》更含蓄,而且扩大了诗歌的内涵,使得诗歌更具有普遍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