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州园林的意境美及造园手法

合集下载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苏州拙政园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经典代表之一,被誉为“吴中四大名园”之一。

这座占地面积约为5.2万平方米的园林,以其独特的意境构成手法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苏州拙政园的意境构成手法进行分析和解读。

一、微缩意境的营造:苏州拙政园以其小巧玲珑、精致细腻的布局而著称。

整个园林被分成数个小区域,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独特的主题和意境。

园林的最南端沐春堂,极富山水意境,湖泊和亭台相映成趣;而东部的寒山寺则营造出古刹深处的宁静祥和之感。

二、曲径通幽的手法:苏州拙政园以曲径通幽的手法来引导游客的视线和步伐,使游客能够逐步体验到不同的景致和意境。

从园林的南门进入,沿着一条蜿蜒曲折的小路,可以依次欣赏到若干座精美的亭台和花园,如百川争流、琴韵悠扬的拙政亭、檐流瀑布等。

三、心境与自然的融合:苏州拙政园注重营造一种融合自然和心境的意境。

园林的布局和景观设计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核心思想——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园林的中间主体建筑岇山书院,被大片碧绿的池塘和花木环绕,给人一种亲近自然的感觉。

四、禅意与人文的交融:苏州拙政园在意境构成中融入了禅意和人文情感的元素。

园林中的一些景点和建筑物都有着深厚的禅意和文化内涵,如“琴台”的名字来源于佛教禅宗,而琴台亭上悬挂着“虚空藏菩萨”的匾额。

园内的花卉、石头和湖泊等自然元素也与中国的文人墨客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五、虚实结合的构思:苏州拙政园在意境构成中巧妙地融入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园林中的很多建筑物和景点都使用了虚实结合的设计,让游客的视线在虚实之间游移,增添了意境的变化和趣味性。

园林内有一条弯曲的水道,水面上摇曳着倒影,而周围的亭子和建筑物正好映入水中,形成了异彩纷呈的景观。

通过对苏州拙政园的意境构成手法的分析和解读,可以看出其独特之处在于微缩意境的营造、曲径通幽的手法、心境与自然的融合、禅意与人文的交融以及虚实结合的构思等方面。

这些手法的运用使得整个园林呈现出一种和谐统一、动静结合、人文自然共融的意境,给人以深深的艺术享受。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苏州拙政园是中国古代园林的代表之一,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意境。

它以其精巧的构造和细腻的艺术表现方式,展现了中国古代园林的“小中见大”的空间布局特点。

下面将从意境的构成手法分析和解读拙政园的意境。

拙政园通过布局和景观的选择塑造了淡泊名利、追求自然和平和宜人的意境。

如园中有多处池水景观,形成了水乡风情,使人感受到湖光山色的美丽;园中的假山、石亭、廊桥等景物与植物相融合,营造出一种自然和谐的氛围;园林中还有书香气息浓厚的琴池、苏堤等景点,增添了一丝文化的气息。

这些景观的选择和布局,使人身临其境,感受到一种宁静、温暖、返璞归真的意境。

拙政园通过景物的组合和构造的手法表达了诗意、艺术性及寓意。

拙政园的设计精妙、曲折多变,每一个景点都有其独特的美感和寓意。

园林中的“平湖秋月”和“乌篷船画舫”景点,通过布局和建筑表现了水乡夜景和江南水乡的特色,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文化的沉浸;“静心斋”以及“慈云堂”等宜人的建筑,凸显出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对于闲适、宁静生活的追求,带给人无限遐想和寓意;园内的假山、石桥、水亭等景点,通过山水画的手法,形成了独特的美感和意境。

这些景物的组合和构造,展现了丰富的诗意、艺术性和寓意,使人在其中产生了一种心灵的共鸣和感受。

拙政园通过园林的布局、建筑风格和装饰细节等方面,表达了汉唐古典文化和园林艺术的特色和价值。

园林中的建筑、假山和小桥等均以约丽的布局和材料为主,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的建筑风格;园林中的画舫等装饰细节,展现了宫廷艺术的精致与雅韵;园林中的花木草坪等植物,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注重装饰和品味的特点。

这些布局、建筑风格和装饰细节,使拙政园具有浓郁的汉唐古典文化气息,让人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园林艺术的魅力。

拙政园通过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相互融合,展现了自然与人文共生的意境。

拙政园的自然景观以假山、水景、花木等为主,呈现出自然的美感和气息;而人文景观以建筑、装饰、文化等为主,展示出人文的魅力和意境。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摘要】苏州拙政园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园林,其意境构成手法巧妙、独具特色。

整体布局采用了“曲径通幽、回环婉转”的手法,建筑风格融合了南北风格,园林景观以水为主题,充分展现了水乡氛围。

意境营造巧妙地利用了自然山水和建筑之美,营造出一种虚实结合的景致。

而园内的文化内涵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流露出古典雅致之美。

苏州拙政园的意境深远,体现了中华园林的独特魅力,其构成手法精湛,展现了古代园林艺术的精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整体布局、建筑风格、园林景观、意境营造、文化内涵、深远、巧妙、独具特色1. 引言1.1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苏州拙政园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杰作之一,其意境构成手法堪称经典。

通过分析拙政园的整体布局、建筑风格、园林景观、意境营造和文化内涵,可以看出其独特的魅力所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苏州拙政园的意境构成手法进行详细的解读,探讨其深远的意境、巧妙的手法以及独具特色的品质。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拙政园的精髓,感受其独特的美学价值,以及对传统园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苏州拙政园的意境构成手法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赏析,希望通过本文的解读,读者可以对这座古典园林的魅力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体会。

2. 正文2.1 整体布局苏州拙政园是一座经典的园林建筑,其整体布局精致而独特。

园内主要由水池、廊亭、假山、小桥等组成,整体呈现出精巧的对称布局。

园林中心是一座精美的亭台,四周环绕着水池,水面倒映出亭台的倩影,增添了一份宁静和雅致。

园内的小桥曲径蜿蜒,将园中各处景致串联起来,使游客仿佛穿越在一幅幅画卷之中。

假山被巧妙地布置在园内各处,既增添了景观的层次感,又为园林增添了一份自然的气息。

整体布局既注重对称,又注重错落有致,使游客在游览园林时能够感受到一种舒适和谐的视觉享受。

整体布局的精致和巧妙,体现了园林建筑师对空间的精准把握和美学追求,为苏州拙政园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韵味。

苏州园林造景手法

苏州园林造景手法

苏州园林造景手法苏州园林,作为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以其精湛的造景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闻名于世。

这些园林不仅是自然美景的缩影,更是中国传统哲学、美学和文化的物质载体。

苏州园林的造景手法融合了自然与人文,将有限的空间塑造成无限的意境,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的深刻理解。

本文将详细探讨苏州园林的主要造景手法,包括空间布局、植物配置、水体设计、建筑元素和文化符号等方面,以揭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1. 空间布局空间布局是苏州园林造景的基础,通过巧妙的设计,创造出层次丰富、变化多端的空间体验。

1.1 曲径通幽"曲径通幽"是苏州园林空间布局的重要特征。

园中的小路并非直来直去,而是蜿蜒曲折,时而隐没于花木之间,时而穿过假山石洞。

这种设计有以下几个作用:a) 增加空间层次感:曲折的路径使游客无法一眼看到整个园林,而是需要逐步探索,每转一个弯都可能有新的景致呈现,增加了空间的深度和神秘感。

b) 创造视觉变化:弯曲的路径使游客的视线不断变化,避免了单调感,同时也增加了游览的趣味性。

c) 营造意境:曲径设计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曲径通幽"思想,暗示人生道路的曲折和探索真理的过程。

例如,拙政园中的"十八曲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桥面蜿蜒曲折,穿行于荷塘之上,游客行走其间,每一步都有不同的景致,体现了"移步换景"的造园理念。

1.2 远近高低苏州园林善于利用地形变化和视觉错觉来创造空间的丰富感。

主要手法包括:a) 高低错落:通过假山、土丘等造景元素创造高低起伏,使平面空间产生立体感。

b) 远近层次:利用植物、建筑等元素的疏密配置,营造出远近层次,增加空间深度。

c) 借景:巧妙利用园外景观,如远山、塔影等,将其纳入园林视野,扩展空间感。

以留园为例,园中的"冠云峰"假山高耸入云,不仅创造了高低变化,还成为整个园林的视觉中心。

从视觉传播的角度浅议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

从视觉传播的角度浅议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

从视觉传播的角度浅议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苏州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中最负盛名的风景区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园林文化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在中国古代,园林不仅仅是一种自然风景的堆砌,更是一种文化,是一种传统文化艺术的集中和展现。

从视觉传播的角度来看,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可以说是无可争议的,在其造园手法中运用了大量的视觉元素,极大地丰富了其美感、艺术性和文化内涵。

首先,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强于采用隐喻和象征手法,同时结合了优美的水墨画。

“寓意”的概念在苏州园林中极为重要。

我们可以从园林名称、建筑布局、园林造景灵感等方面窥见苏州园林隐喻和象征手法的应用。

在众多的苏州园林中,拙政园被誉为苏州园林之冠。

其所见即所得的布局方式、建筑特色、巧妙的水舞和画面一样的景象等都代表了园林传达的寓意,这样的设计手法不仅能够巧妙地将自然景观融入造园手法中,还能够加强视觉上的表现和沟通效果。

其次,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强调自然美感,重视园林内部各元素的“和谐”。

苏州园林所以能够被人们认可,就是因为它在找寻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道路上寻找到了最佳的平衡点,真正地将人文与自然相融合,并表现出园林自然美感的价值和魅力。

从视觉传播的角度来说,苏州园林的养眼之处也在于其视觉艺术的美感,类似于一种“视觉享受”或“视觉体验”,园林风景的表现力和历史文化蕴含度也是其它观众被吸引的原因。

最后,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还表现出一种古老的文化内涵,使人们不仅仅是欣赏地方园林的美丽,更是融入到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氛围中。

景观、建筑、花卉、石头等特色的造物,都代表了四大美学,这也是中国人的审美特征之一。

苏州园林是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代表之一,对于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认知中国人的思维、审美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表现出的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在文化传播上具有巨大的吸引力,特别是在非中国文化背景的国家,苏州园林不少的外国游客似乎被吸入了这样的中国传统美学世界。

总之,在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进行文化传承,其舒适和生动的构造和特征已成为园林设计中的代表。

苏州园林景观和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

苏州园林景观和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

苏州园林景观和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苏州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代表之一,以其精致的景观和独特的意境而闻名于世。

其构成手法多样,包括布局、植物、水景等方面的设计,同时也包含了一定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苏州园林的景观和意境构成手法进行分析解读。

首先,苏州园林的布局非常注重对称和对景的设计。

整个园林常常以水面为中心,围绕着水面布置各种建筑和景点,形成了一个互相照应的景观系统。

例如,拙政园中的“映月堂”便是以水面为中心,前后对称地布置了两座建筑,映衬着水中的月亮,增加了景观的层次感和美感。

这种对称和对景的布局手法使得整个园林在有限的空间内展现出了丰富的景观和意境。

其次,苏州园林的植物设计也是其独特之处。

苏州园林中常常种植一些具有寓意的植物,如竹、松等。

这些植物常常被用来象征坚强、长寿和纯洁等品质。

例如,留园中的“东荷园”就以莲花为主题,莲花具有洁净和纯洁的象征意义。

同时,苏州园林中还注重各种植物的搭配和景观的变化,以达到丰富景观和意境的目的。

这些植物的设计使得园林更加生动和富有生命力。

此外,水景是苏州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苏州园林常常利用水面的反射和倒影来创造出独特的景观和意境。

例如,拙政园中的“夏鉴湖”就被设计成一个迷宫般的水面,水面上的亭台、树木和景观在湖中倒映,使得整个景观变得曲折多样,增加了观赏的趣味和深度。

水景的设计让人在园林中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具有一种超越现实的美感。

最后,苏州园林还融入了一定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

苏州园林倡导的是自然和人文的和谐共生。

园林中的景观和建筑经过精心的布置和设计,力求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同时,苏州园林还注重追求艺术的极致,力求达到“意境”的境界。

园林中的景观和意境不仅是对自然的再现,更是对人类精神追求的体现。

这种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赋予了苏州园林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意义。

总之,苏州园林通过布局、植物、水景和文化内涵等多个方面的构成手法,创造出了独特的景观和意境。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第二,景观元素的运用。

苏州拙政园以其丰富的景观元素为游客提供了多种视觉体验和情感感受。

在建筑方面,园内有小桥流水、廊榭亭台、假山水池、石栏花台、亭阁楼榭等,这些建筑元素以其精巧的设计和布局增强了园内的意境。

同时,园内还种植了大量的名花名木,如世界上最大的荷花“双柳盆景”,古树名木“白莲洲的红杉”,这些花木不仅丰富了景观元素,也为游客提供了浓厚的自然氛围。

第三,意境的表达。

苏州拙政园的意境构成手法之一就是以意蕴丰厚的文化内涵为基础进行意境的表达。

园内的建筑、景观、石刻等艺术元素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表达了对人类生活精神层面的思考和追求。

例如,园内最著名的景点之一就是砚台山,它的名字源于明代文学家杨慎“莫学诗文作砚台”的警世诗,表达了儿女情长、家国情怀等人生哲学。

第四,情感的引导。

苏州拙政园通过构成手法巧妙地引导游客的情感,使他们能够在园中感受到不同的情绪和情感。

园内的小径石凳、曲池、隐窗等元素既创造了宁静、舒适的环境,同时也具有自然、朴实的感觉,能够唤起人们的思考和回忆,引发内心的共鸣。

这种情感的引导,使游客能够在园中找到心灵的栖息地,享受到心灵的放松和满足。

综上所述,苏州拙政园的意境构成手法主要体现在空间布局、景观元素运用、意境的表达和情感的引导等方面。

通过精巧的设计和布局,园内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和欣赏体验,同时也能够引导游客的情感,使他们获得心灵的宁静和满足。

这些手法的运用,使苏州拙政园成为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也为游客提供了深入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苏州拙政园是中国著名的园林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它以其独特的意境吸引了无数游客和文化爱好者。

在苏州拙政园的意境构成上,有以下几种手法可以进行分析和解读。

苏州拙政园采用了错落有致的布局手法。

整个园林被细分为东、中、西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不同的景观和建筑,错落有致地排列在园林中。

这样的布局使游客在游览中逐渐发现不同景观之间的关联,增强了游览的趣味性和探索性。

苏州拙政园通过水景的运用来构成意境。

园林中有多个水池和小湖,水面呈现出静谧的状态。

这些水景不仅可以增加园林的美感,还可以带给人们一种宁静和舒适的感觉。

水还可以与建筑、花草植物等元素相结合,形成独特的画面,使人产生出遐想和幻想的感觉。

苏州拙政园在园林的布局和建筑风格上注重了对称和对比的手法。

整个园林的布局对称美观,左右对称的建筑和景观相互呼应,形成平衡和谐的效果。

东园中有个“九曲”亭,而在西园也能看到“九曲”亭的存在。

这种对称和对比的手法不仅增加了园林的美感,还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苏州拙政园还运用了丰富的花草植物来构成意境。

整个园林中有各种各样的花卉和树木,不同季节里,园林的花草植物也在变化,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

这些花草植物可以通过色彩、形状和气味等方面营造出独特的氛围,使人们身临其境地感受自然的美好。

苏州拙政园的意境构成主要采用了错落有致的布局、水景的运用、对称和对比的手法以及丰富的花草植物来打造。

这些手法相互结合,使园林成为一个富有诗意和情感的空间,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和内心的宁静。

苏式园林的意境表达

苏式园林的意境表达

苏式园林的意境表达
苏式园林以其独特的意境表达着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和审美理念。

以下是苏式园
林的一些意境表达特点:
1、诗意与自然融合:苏式园林注重将自然景观与文学艺术融合在一起。

园林的构思和布局常常依据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诗词和传统文化的意象和表达方式,创造
出富有诗意和浪漫情调的景观。

2、虚实结合与意境遗漏:苏式园林常常以虚实结合的手法构建空间,在有限的场地内通过错落有致的建筑、湖泊、假山、石桥等元素,展现出虚境和实境的相互
衬托和交替,使参观者在游园时产生意境遗漏、物我两忘的感受。

3、清雅与精致的细节:苏式园林注重细节的处理和精巧的装饰,比如庭院的石头、石桥的栏杆、卷轴中的山水画等,都体现了园林主人对细节的敏锐触觉和品味,
以及对物件的精心挑选和搭配。

4、静谧与心灵寄托:苏式园林追求宁静与安逸的环境氛围,通常有一片清澈的湖泊、绿意盎然的植被、幽静的亭台楼阁等元素,营造出一种恬静宜人的氛围。


种宜人的环境可以让人们放松心情、寄托情感,体验到宁静与祥和。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苏州拙政园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杰作之一,它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构成手法而闻名于世。

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拙政园融合了儒家、道家和佛家的哲学思想,通过精心布局的景观和建筑,展现出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理解和追求。

本文将从意境和构成手法两个方面对苏州拙政园进行分析解读,揭示其独特之处。

一、意境分析拙政园以“假山假水真情趣”而著称,它的意境构成主要包括山水意境、花草意境、建筑意境和石头意境等。

首先是山水意境,拙政园采用了“远山近水”的布局手法,使得整个园林显得宏大而深远。

水池与假山相映成趣,远处的山峦与近处的水面相辉映,使人置身仿佛置身于一幅立体的山水画中。

其次是花草意境,拙政园内种植了各种花草,不论春夏秋冬,都能有不同的花香和景色,给人以不同的感受。

第三是建筑意境,园内的建筑以假山、假水为主题,通过精雕细琢,凸显出园林建筑的独特魅力。

最后是石头意境,园中的一些石头构成了独特的石景,或是山峦起伏,或是奇石嶙峋,给人以无穷的遐想。

拙政园的意境构成不仅仅是一种园林布局,更是一种对自然和生活的理解和追求。

它以山水为背景,以花草为点缀,以建筑和石头为点睛,展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追求,更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浪漫情怀和超然境界。

二、构成手法分析苏州拙政园在意境构成上采用了多种手法,最为显著的是“远近结合”的手法。

这种手法不仅体现在景观的布局上,更贯穿于园内的每一个角落。

在建筑上,采用了回廊、曲桥和透窗等手法,使得整个园林既有开阔和深远之感,又有幽深和曲折之美。

在绿植上,采用了错落有致的布局,使得整个园林无论从近处还是从远处看,都有层次分明、景致各异。

在石景上,采用了悬空崖、断崖、飞瀑等手法,使得整个园林充满了变化和惊喜。

在水景上,采用了晶莹剔透的湖水与蜿蜒曲折的小溪交相呼应,使得整个园林生机勃勃、生气盎然。

苏州拙政园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构成手法闻名于世,不仅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典范之一,更是一座诗意深长的人文景观。

苏州园林造园手法

苏州园林造园手法

苏州园林造园手法苏州园林被誉为中国古代园林的瑰宝,其独特的造园手法引人注目。

苏州园林以其精致的景观、精湛的技艺和精心的造园手法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对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进行详细的介绍,以期更好地了解苏州园林的魅力。

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构筑、疏密、留白和隐逸。

首先是构筑。

苏州园林的构筑非常注重空间的布局和平衡。

在有限的空间内,巧妙地利用山石、池塘、假山、廊厅、亭台等元素进行构筑,以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

其中,山石的布局和造型尤为重要,它们被认为是园林中的灵魂。

苏州园林的山石造型多样,可以是平展的,也可以是峻峭的。

它们常常被搭配在一起,形成独特的景观,给人一种山水交融的感觉。

其次是疏密。

苏州园林追求疏密有致的布局,既要有开敞的空间,又要有适度的密度。

这种疏密的布局可以使人在园林中感受到不同的空间层次和景观变化。

苏州园林的园林师们巧妙地利用植物的生长习性和园林中的建筑布局,使得园林在有限的空间内呈现出丰富的景观形态。

同时,他们还会运用各种手法来调整景观的疏密程度,如透光、遮挡、分隔等,以达到美化园林的目的。

再次是留白。

苏州园林注重留白,即空间中的空白位置。

这种空白是为了强调景观的重点,让人们能够更好地欣赏景观的美。

在苏州园林中,留白通常表现为一些广场、空地或水面,它们与周围的景观相互衬托,形成了一种对比效果。

通过留白的手法,苏州园林创造了一种宁静、雅致的氛围,使人们在其中得到身心的放松。

最后是隐逸。

苏州园林的隐逸手法主要表现在布局和修饰上。

园林中常常采用曲径通幽的手法,即通过曲线道路的设计,使人在园林中有所探寻和发现的乐趣。

此外,还会通过小桥流水、假山叠翠、花径蜿蜒等手法,增加园林的隐逸感。

这种隐逸的手法,使人们在园林中可以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感觉,体验到自然的美妙。

综上所述,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独具特色,包括构筑、疏密、留白和隐逸四个方面。

这些手法的巧妙运用,使得苏州园林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示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卓越成就。

苏州园林的意境及表现手法

苏州园林的意境及表现手法

苏州园林的意境及表现手法说起苏州园林,那可是咱们中华文化里一颗璀璨的明珠,美得让人心醉神迷。

一踏入那园子,就像穿越到了古代文人墨客的梦里水乡,处处透着雅致和讲究,简直是活生生的诗意画卷。

苏州园林讲究的是啥?意境!你瞧那假山,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就像是大自然不经意间撒下的一把石子,却又巧妙地排列成了山的模样。

这假山啊,可不是随便堆堆的,它得跟真山似的,有峰有谷,有洞有壑,还得跟园子里的水、树、建筑搭个伴儿,一块儿营造出那种“山水相依,天人合一”的感觉。

你走在其中,仿佛能听到山间的风声、水声,还有那不时传来的鸟鸣,心里头那叫一个舒坦。

再来说说那水,苏州园林里的水啊,清得能看见水底的鹅卵石,绿得跟翡翠似的。

水面上还常常漂着几片睡莲,或者是几朵亭亭玉立的荷花,风一吹,那花瓣儿就轻轻摇曳,好像在跟你打招呼呢。

这水啊,不仅养眼,还养心。

你站在水边,看着鱼儿在水里游来游去,心情也跟着变得宁静起来。

园林里的树啊,那也是一绝。

什么松树、柏树、柳树、桃树,应有尽有。

这些树啊,不仅长得好,还长得有讲究。

它们得跟园子里的建筑、山水搭配起来,才能显得和谐自然。

你看那柳树,柔软的枝条垂下来,随风摆动,就像是个温柔的姑娘在那儿跳舞呢。

还有那桃树,春天的时候开满了一树的花,粉粉嫩嫩的,可爱极了。

说到建筑,苏州园林里的建筑啊,那可真是匠心独运。

什么亭台楼阁、廊桥水榭,应有尽有。

这些建筑啊,不仅造型美观,还很有实用性。

你可以在里面喝茶、下棋、看书、赏景,那叫一个惬意。

而且这些建筑啊,还常常跟园子里的山水、树木融为一体,你站在建筑里往外看,就像是在画中游一样。

苏州园林啊,还特别讲究“借景”。

啥是借景呢?就是把园子外面的景色借到园子里来。

比如说吧,你站在园子里的一座楼上往外看,就能看到远处的山啊、河啊、塔啊啥的,这些景色啊,就像是被园子“借”进来了一样,跟园子里的景色一块儿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苏州园林啊,它还特别注重细节。

你瞧那门窗上的雕刻,啥花鸟鱼虫、山水人物都有,而且刻得栩栩如生,就像是真的似的。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苏州拙政园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景观和精致的意境而闻名。

它以其精巧的构造和意境的丰富性,深受人们的喜爱。

本文将通过分析拙政园的意境构成手法,来解读其深远的艺术内涵。

拙政园以其“奇巧、精细、精巧、华丽”(董其昌)的设计理念和建筑技艺而著名。

在意境构成方面,拙政园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手法:一、意境整体性的规划:拙政园整体呈现出了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意境,将各个景点、建筑有机地连接在一起。

在拙政园的入口处,就设置了朱雀桥,桥上有石狮、石球装饰,给人一种典型的江南古典园林的感觉。

尽管拙政园的面积很小,但通过规划和设计,将其裁剪成为一个富有情致的园林空间。

二、水景的运用:水景是拙政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自然山水的原理进行布局,将自然的山水意境引入园林之中。

园林中的一片池塘,就像一面明镜,折射出周围的景色,达到了山水的合一之境。

水面的倒影也给园林增添了一种朦胧的美感,增强了意境的深度和层次感。

三、假山的构造:园林中的假山被广泛应用于意境的表达中。

拙政园的假山通过自然山石的疏密、高低、曲折等形态构成了一个富有变化的景观空间。

假山的表面还采用了种种奇特的石纹,增强了意境的神秘感和夸张感。

假山不仅在形态上丰富了园林的意境,还在意义上寄托了主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

四、园林建筑的布局:拙政园的建筑布局也是其意境构成的重要手法之一。

园林中的建筑被布置在山水之间,与自然环境形成了一种有机的联系。

苏州的古典园林中的“全园有井天井有月”,就是建筑和天空、山水之间的一种连接。

这种布局不仅创造了一种自然、恬静的意境,还强调了和谐与平衡的美感。

拙政园的意境构成手法不仅仅是一种美学观念的延伸,更是一种对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考。

它通过园林景观的布局和建筑环境的营造,创造了一种让人心旷神怡、身心愉悦的艺术境界。

它告诉人们,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融入自然,如何感受自然的美丽和力量。

拙政园通过整体规划、水景运用、假山构造和建筑布局等手法,创造了一个充满意境的艺术空间。

浅析苏州园林的文化意境

浅析苏州园林的文化意境

人们常说"江南园林屮天下,苏州园林冠江南”。

苏州素以园林美景享有盛名, 它也儿乎成为中国私家园林的典范。

现今,苏州园林儿乎全体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从而更多地引起世人的高度关注。

苏州园林的精致优雅,具备深厚的文化内涵,反映和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作为私家庭园的苏州园林,具备动态、含蓄的美感,这也使其更别具深厚的美学价值。

一、苏州园林的思想文化内涵苏州古典园林以其小巧精美、构思新奇而著称于世,精致优雅的苏州园林,有着其自为体系的独特文化景观,令人叹为观止。

苏州园林文化形成的原因,实质上有一种特有的因素夹杂其中:即封建社会文人失意退隐、消极避世、独善其身的阴影,以此形成一种园林退隐文化。

现存于世的苏州古典园林,大多建于宋、元、明、清各历史时期,其主人多为贬谪、隐退的官吏或崇尚风雅、无心爵禄的吴中名士。

“退隐”成为苏州园林的基本文化内涵。

园林主人,大多在仕途上有过执着的追求,在经历仕途凶险之后,逐渐泯灭原有的建功立业的理想,萌生了退隐之心。

以此在其心灵深处确立起以自然、恬静、淡泊、随遇而安为特征的人生哲学与生活情趣;以求得内心的平衡,打发人生时光。

对此,举一例加以说明。

现存苏州古典园林中,最早的为北宋诗人苏舜钦的“沧浪亭”。

苏舜钦在朝为官时,被当朝权势所排挤,闲居苏州,购地建园,读书会友。

我们可以从园名看出园林主人的退隐之心。

苏舜钦建沧浪亭,名取自《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随世沉浮。

”我们还可以从园林的选址及其门楣设置上察觉出园林主人的退隐之心。

苏州园林的选址大多处在不显眼之处,园内景观隽美,但门庭却十分简附,这更显现出园林主人想彻底摆脱官位显赫的阴影,以'‘平常心” 的处世之举。

因而形成特有的园林退隐文化氛围,表达知足常乐、随遇而安的隐逸心态。

透过园林的门庭折射出主人推崇淡泊、平和、不求奢华,游H山水,醉心风月为目的的情怀。

园林主人的这种隐退文化与中国古代传统的思想基础,以及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功利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密切关系。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苏州拙政园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性作品之一,以其独特的意境和精湛的构成手法而著名。

它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展现了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从意境构成手法的角度对苏州拙政园进行分析解读,探讨其独特之处。

苏州拙政园的意境构成手法在布局上突出了“小”的特点。

整个园林面积不大,但却十分精致。

在有限的空间内,设计师通过错落有致的几何结构和精心布置的景观元素,打破了空间的局促感,使游人在其中能够感受到不同景致的变化和流动。

这种小而精的布局方式,恰到好处地展现了中国传统园林对空间的精准把握和人文意境的追求。

苏州拙政园在植物的运用上也别具匠心。

园内树木参天,苍翠如翠屏,古木盘根错节,枝繁叶茂。

这些树木不仅起到了遮阳、隔音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们在园林中扮演了装点景致、烘托氛围的角色。

在苏州拙政园中,植物不仅仅是景观的组成元素,更是一种精神抚慰的源泉,其浓绿的叶片和枝干的纹理都能够让人产生与自然亲近的感觉。

除了植物之外,苏州拙政园对水的利用也是非常巧妙的。

园内的水池、小溪和湖泊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园林中,形成了一种水乡的景致。

水清澈见底,倒影映照,使得园内的景致更加迷人。

水的流动不仅为园林增加了生机和活力,更使得整个园林空间在视觉上更加通透、开阔。

有人说,水是园林的灵魂,苏州拙政园的设计无疑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

苏州拙政园中的建筑也是其意境构成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园内的亭台楼阁、长廊曲径构成了错落有致的建筑群,它们不仅是景观的点缀,更是整个园林的灵魂所在。

最为著名的是“藏书楼”,其建筑精美,内部装饰精致,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极致风范。

它不仅是存放书籍的场所,更是一处可以让人们沉思、思索的地方,给人以静怡之感。

在苏州拙政园中,建筑不是单纯的为了实用而存在,更重要的是它们与园林景致相得益彰,形成了一种统一的意境。

苏州拙政园还通过石头的运用来构建意境。

园内的石头分布得井然有序,有的犹如奇峰怪石,有的则好似山水画中的山石,构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观。

苏州园林的美

苏州园林的美

苏州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自然美学的结晶,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

苏州园林以其精巧细致、诗情画意的造园手法而著称于世,被誉为“人间天堂”。

本文将从苏州园林的鉴赏和运用两个方面进行总结,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

二、鉴赏1.总体特征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可概括为“小中见大,意蕴深长”。

这些园林虽然面积不大,但通过巧妙的设计和布局,营造出一种宁静、幽雅、自然的环境。

在造园手法上,苏州园林注重空间感和层次感,运用借景、对景、框景等手法创造出丰富多样的空间感。

同时,苏州园林还注重文化内涵的体现,通过诗词、绘画等艺术形式,赋予园林以诗情画意。

2.具体手法(1)空间布局:苏州园林的空间布局非常精巧,通过运用借景、对景、框景等手法,创造出层次丰富、变化多样的空间感。

例如,拙政园的布局就非常巧妙,通过运用借景手法,将远处的山峰、树木等自然景观引入园中,营造出一种“远山在眼前”的视觉效果。

(2)植物配置:苏州园林的植物配置也非常考究,注重植物的生长习性和形态特征,使四季常绿,营造出一种清新宜人的环境。

例如,留园的植物配置就非常精美,通过运用不同的植物种类和形态,营造出一种四季皆宜的景观效果。

(3)建筑风格:苏州园林的建筑风格独特,以白墙黛瓦为主,简洁明快,与周围环融为一体。

例如,网师园的建筑风格就非常典雅,通过运用传统的建筑元素和材料,营造出一种古朴典雅的氛围。

(4)水景设计:苏州园林的水景设计也是一大亮点,通过运用自然山水的手法,创出一种水乡情怀。

例如,沧浪亭的水景设计就非常精巧,通过运用自然的山水元素和手法,营造出一种宁静自然的氛围。

3.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苏州园林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非常丰富。

在艺术价值方面,苏州园林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瑰宝,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通过对这些园林的鉴赏和研究,可以了解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发展历程和成就。

在文化内涵方面,苏州园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载体之一,通过欣赏这些园林中的诗词、绘画等艺术形式,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苏州拙政园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国古代园林设计的杰作。

其意境构成手法多种多样,包括建筑布局、景观设置、植物选配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对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的一些分析解读。

在建筑布局方面,苏州拙政园采用了错落有致的布局手法。

整个园林分为东、中、西三部分,每部分都有独立的建筑群,但又相互衔接,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错落有致的布局给人一种丰富多样的美感,同时也增加了探索的乐趣。

在景观设置方面,苏州拙政园注重与自然环境的互动。

园中有多个水池和假山,环绕着池塘和植被,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景观。

水池的设置可以借用自然水源,形成了自然的水景,给人一种清凉宜人的感觉。

而假山则是通过人为的方式形成的景观,其石山奇峰,布局合理,与水池和植被相得益彰,增加了园林的景色变化。

在植物选配方面,苏州拙政园选择了多种多样的植物来点缀园林景观。

园中有古树参天,也有垂柳拂水。

这些植物不仅为园林增添了绿意,还为园林增添了一种生机勃勃的氛围。

植物的选择和搭配考虑到了四季的变化,使得园林在不同的季节都能展现出不同的美感。

苏州拙政园还注重细节的处理和角度的选择。

在园林中,可以看到很多雕刻精美的花瓶、廊亭等装饰物,这些细节的处理体现了园林主人对细节的关注和追求。

苏州拙政园的设计还注重角度的选择,使游客在欣赏园林时能够换个角度欣赏,增加了欣赏的视觉效果。

苏州拙政园的意境构成手法多样,包括建筑布局、景观设置、植物选配等多个方面。

这些手法的运用使得园林在整体布局和细节处理上都具有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欣赏。

苏州拙政园也通过巧妙的构思和安排,使园林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让游客能够在园林中体验到自然的美妙。

苏州园林景观和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以拙政园为例

苏州园林景观和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以拙政园为例

3、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空间构 成原理
(1)空间组织:空间组织主要通过巧妙的地形利用、路径规划和景观设计 等手法来实现。在园林建筑中,这些手法使空间呈现出连贯性和层次感。
(2)空间比例:空间比例是指园林建筑中各要素的相对大小和位置关系。 通过合理的空间比例设计,可以营造出舒适宜人的空间氛围。
(3)空间透视:空间透视是指通过景观要素的排列和组合,使游者在不同 的视点上感受到不同的空间效果。
二、文化艺术
拙政园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和艺术内涵。在文 学方面,拙政园留下了许多文人墨客的题词和诗作,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 古原草送别》、清代文人沈复的《浮生六记》等。这些题词和诗作不仅为园林增 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也为我们解读园林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线索。
在书画方面,拙政园的建筑和景观设计充满了书画艺术的元素。园中的石雕、 木雕、砖雕等工艺品,以及山水画、花鸟画等壁画,都体现了中国传统书画艺术 的精湛技艺。此外,拙政园还是许多著名画家的创作灵感来源,如元代的黄公望、 明代的文徵明等。
总之,苏州园林的景观学价值无与伦比。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 人类共同的财富。通过深入了解和发掘苏州园林的景观学价值,我们可以更好地 传承和发扬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我们也应该积极探索苏州园林在现代社会中的 运用途径,使其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基本内容
苏州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代表,其精巧雅致的景观设计以及独特的文化内 涵吸引了无数游客。在这些园林中,拙政园以其广阔的规模和丰富的内容成为了 最具代表性的园林之一。本次演示将通过分析拙政园的景观学特点,带领读者了 解苏州园林的独特魅力和文化背景。
在园林布局方面,拙政园采用了一系列错落有致的建筑和景观设计,使得整 个园林充满了层次感和动态感。建筑造型方面,拙政园的建筑多采用轻盈、优雅 的曲线造型,如蜿蜒的回廊、精美的檐角等,既体现了江南建筑的特色,又赋予 了园林更多的艺术气息。在色彩搭配方面,拙政园以清新淡雅为主,通过不同的 色彩对比,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苏州拙政园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典范之一,被誉为“江南园林之精华”。

其建筑和景观精致细腻,以曲径通幽、假山迭石、水池倒影等手法构成了独特的意境,让人仿佛置身于画中仙境。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苏州拙政园的意境构成手法进行分析解读,希望能够带领读者深入了解这座园林的独特魅力。

一、曲径通幽的造景手法在苏州拙政园中,曲径通幽是一种常见的造景手法。

曲径通幽即是指在园林中设置曲折蜿蜒的小径,让游客在游览时感到“通幽”、“深远”,产生一种“山水邈然”的感觉。

这种手法利用曲线的变化,营造出一种虚实结合、变化无穷的景致,让人在游园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拙政园的西北部分,有一处名为“都市泉“的景点。

在这里,曲径蜿蜒,环境清幽,小径两侧绿树成荫,时而遮挡住阳光,时而让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光影。

游人在其中行走,仿佛是一场穿越山水画卷的体验,让人心旷神怡。

二、假山迭石的景观构成苏州拙政园的另一个特色就是假山迭石的景观构成。

假山在园林中既是一种园林景观,又是一种艺术造景。

在苏州拙政园中,假山迭石的设置非常巧妙,利用山石的形态、纹理和色彩来营造出山水风景的意境。

在拙政园中,最具代表性的假山景观是“知足轩”前的假山。

这座假山取材自太湖的天然山石,经过精心加工,形成了独特的山形。

山体多孔、凹凸不平,透出一种苍劲有力的山水意境。

在假山的设计中,还设置了一些窗、洞、台阁等建筑,与假山相辅相成,形成了一幅“山寺幽静”的景致。

这种手法巧妙地将自然山水融入园林中,营造出一种虚实结合的山水景观。

三、水池倒影的意境营造水池是中国古典园林常见的景观元素之一,在苏州拙政园中,水池倒影也被巧妙地运用来营造意境。

水池倒影是指将景观中的建筑、树木等映射在水面上,形成倒影。

这种倒影不仅可以增加景观的层次感和立体感,还可以营造一种虚幻的美感。

在拙政园中,最著名的水池倒影景观就是“照山堂”前的倒影。

在这里,一座小小的水池倒映出了“照山堂”和周围的假山、花木,形成了一副水墨山水画的景象。

意优而境深——苏州古典园林造景手法浅析

意优而境深——苏州古典园林造景手法浅析

意优而境深——苏州古典园林造景手法浅析
苏州古典园林,这座在中国江南的园林里古典的精髓与文化的迷人结合,创造出无可比拟的视觉感受。

它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代表。

其中最著名的是苏州园林,这座古老的园林古朴典雅,仿佛可以从中看到中国古典文化的影子。

古典园林造景手法,运用自然元素,将其组合起来,使其参较上下很是协调,此外,古典园林的院落格局,以多曲线的线条形成,使其变得更有动感。

园林里纳翁堂,清漪苑,泛舟湖,彩凤堤,这些具有苏州特色的景点都让这座古典的园林更加精致。

此外,苏州古典园林采取了多种方式来改善它的环境,比如通过山石水制作来营造出天然气息,然后在园林里种植不同的植物,以营造出一片不同的自然色调,最后再将灯光调节到合适的氛围,使其变得温馨宁静而有节制。

总之,苏州古典园林造景手法有着其独特性,它不仅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化,也为访客带来极大的视觉感官体验,值得一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苏州园林的意境美及造园手法
摘要:苏州是中华名城,我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足见苏州在人们心里的地位之高。

苏州文化底蕴深厚,更以其园林艺术而享誉海内外。

苏州园林代表了明清文人们的生活状态,即使到了当代我们也可以从中吸取经验。

所以,为了让中国园林艺术更好地发展,我们有必要了解苏州、了解苏州园林。

关键词:古韵今风吴侬软语留园
感受苏州,古韵今风
苏州东邻上海,濒临东海;西抱太湖,背靠无锡,隔湖遥望常州;北濒长江,与南通隔江相望,南临浙江,与嘉兴接壤,所辖太湖水面紧邻湖州,这样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苏州水系之发达,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古城特色,而有“东方威尼斯”、“东方水都(东方水城)”之称。

走在苏州的街道上,当地人那种惬意,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让我的心不由地静了下来,去感受不一样的城市带来的别一番心境.走在平江路,山塘街,远离商业街的喧闹嘈杂,领略晚间低调,不浮华的巷陌,感受内心的静谧,跟心走。

园林之印象·吴侬软语
流风所及,或博大,或精微,形成苏州所特有风格,一个特有的园林之城。

城内外的园林,花团锦簇,棋布于各地,或三两成群,或孤标独秀,或面临大街,或深隐小巷······它们以其群体的组合和优美的风姿,引得国内外游人比肩接踵而至,使人们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有人爱它的庭院深静,花树翳映;有人爱它的清流潆洄,山石参差;
有人爱它的月门漏窗,风物如画;有人爱它的曲室回廊,构筑精巧···
在这园林美的世界里,“围墙隐约于萝间,架屋蜿蜒于木末。

山楼凭远,纵目皆然;竹坞寻幽,醉心即是。

轩楹高爽,窗户虚邻······梧荫匝地,槐荫当庭;插柳沿堤,栽梅绕屋······”(《园冶·园说》)
苏州园林的美,是如此之丰富,如此之蕴藏无尽!
园林景观的诗化·留园
留园之简介
留园是中国著名古典园林,位于江南古城苏州,以园内建筑布置精巧、奇石多而知名。

与苏州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四大名园。

一九九七年,包括留园在内的苏州古典园林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留园位于苏州阊门外,原是明嘉靖年间太仆寺卿徐泰时的东园。

园内假山为叠石名家周秉忠(时臣)所作。

清嘉庆年间,刘恕以故园改筑,名寒碧山庄,又称刘园。

留园之赏析
首先来到“五峰仙馆”,这是留园最宏大的厅堂。

五开间,九架屋,硬山造。

中间梁柱均为楠木,人称“楠木厅”,为徐氏后乐堂。

此馆建筑高深宏敞,陈设古雅大方。

精巧玲珑的楠木隔扇屏风,曲折对称,将馆内空间分成前后两厅。

前厅宽敞后厅较狭。

“还我读书处”之南为“揖峰轩”。

轩的前后左右都有小空间安置峰石,取“米颠拜石”的故事,故名“揖峰”。

轩南向,窗门隔扇刻着精巧的人物故事,梅兰,博古。

轩内陈设布置,坐卧家具,悉依建筑的特点设置。

清新细腻,引起许多游人徘徊玩味。

轩北面墙上装饰三洞花窗,窗外都配置竹石,每清风摇曳,阳光罩影,俨然三幅水墨画图。

考当年“涵碧山房”主人刘恕所记,当是所谓“独秀峰”。

峰下衬以片石,种植玉簪,萱草之属,别绕画意。

轩的前为“石林小院”。

凡在院中多姿多态的石峰,分位于花坛,窗前,廊角,使峰不孤立,石乃成林。

小院东南回廊一曲,破开院落方正的结构,显示出参差之美。

小院之南紧接左右回廊,隔花坛面对“揖峰轩”为“石林小屋”。

“曲径每过三益友,小园常对四时花”欣赏古拙奇异的书法,吟味情景交融的联语,更教人低回流连如置仙家境界。

从山东麓沿小溪尽处有水榭名“活泼泼地”,取殷迈《自励》诗“窗外鸢鱼活泼,床头经典交加”句意。

此处四面小溪自榭台下蜿蜒流去,前后林木蓊蔚,是鼓琴,观鱼,听鸟的好所在。

中间原有额书“活泼泼地”,旁有画鱼专家陈旧村屏幅,都已不存。

应请高手恢复,以供自赏。

由“活泼泼地”过短廊,出“别有洞天”,又回到“涵碧山房”,留园之游乃尽于此。

造园·艺术地再现自然
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是的,不难看出园林注重的还是追求诗的意境美。

境需要靠“悟”领会人的情感起作用的意境空间。

园林景观的意境,还经常借匾联的题词来破题,大多数还是比较真切的反映了园林景观的真实意境,这就是所谓的“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或者说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

园林确非徒有自然山水的形式美,而且还升华到了诗情画意的意境美。

空间的对比
留园在运用空间对比手法方面给人留下的印象也是极为深刻的。

特别是它的入口部分,其空间组合异常曲折,狭长,封闭,处于其内人的视野被极度的压缩,甚至有沉闷,压抑的感觉,但当走到了尽头而进入园内的主要空间时,便顿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从当时使用情况来看,这条曲折的窄巷并非园的主要入口,此外,搞得如此狭长,曲折,封闭也可能是受到其它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因此
也不能贸然地断言这一定是出于造园家的精心安排,但撇开这些因素不论,仅就客观效果来确定很像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的一段描绘:“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花木配置
陈植先生在《造园”词义的阐述》一文中曾对“园”作过引证:种果为园;园,所以种树木也。

园林,从它一开始的草创阶段,便离不开花木的种植,或者换句话说,园林就是以种植花木起家的。

有的是以直接观赏花木为主题,有的则是借花木而间接地书法某种意境和情趣。

园林不单是视觉艺术,而且还涉及到听觉,嗅觉等感官。

此外,春夏秋冬等时令的变化,都会改变空间的意境并深深的影响到人的感受,而这些因素往往又都是借花木为媒介而间接发挥作用的。

例如借雨打芭蕉而产生的声响效果来渲染雨景气氛的,“留得残荷听雨声”。

通过嗅觉而起作用的花木就更多了,例如留园的“闻木樨香”等景观,无非是借桂花,梅花,荷花等的香气袭人而得名的。

所思所感
走在园林中,国内外的游客比比皆是,偶有听到他们的褒贬不一,有的称赞,有的表示没有感觉,听了他们的不同观点,我觉得即使是当代最新的建筑流派如日本黑川纪章提出的“灰”的创作理论;美国建筑师查理斯·莫尔提出的空间的多维性;另一位美国建筑师凡丘里提出的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等各种各样最时髦的建筑理论,几乎都使人难以置信地可以在我国古典园林中找到体现。

例如名噪一时的凡丘里曾明确地表示“······我倾向于乱烘烘的生气,过于显而易见的统一。

”他的这句话很容易引起误解,即认为他主张混乱而蔑视统一。

其实,稍为细心一点的人便会发现,他所反对的仅仅是显而易见的统一,并非一切形式的统一。

那么为什么是显而易见的统一呢?最典型的代表是莫过于整齐一律或机械的对称,平衡。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古典园林正是它的对立面,所推崇的恰恰不是显而易见的统一,而是带有某种含混性,复杂性和矛盾性的不那么一眼就看出来的统一。

中国古典园林正是因为具有这样的特点,所以才充满了生气和活力,以致迄今还不失为一个巨大的宝库,贮蓄这取之不尽的智慧源泉。

这兴许是研究中国古典园林风气经久不衰原因所在。

诚然,我们应当为拥有这样的遗产而引以为豪,但却不能像阿Q那样,以标榜先前的阔气而聊以自慰。

重要的是,我们应当从这些宝贵的遗产中总结出带有普遍意义的规律。

参考文献:
《园冶》………………………………………………………………..计成
《造园”词义的阐述》…………………………………………………陈植
《曲院风荷》……………………………………………………………朱良志《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程大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