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民国时期的基础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民国时期的基础教育
教学重点∶
1.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德教育改革
2.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基础教育改革
3.三民主义与基础教育的‚规范化调整‛
一、民国初期的教育改革
1.颁发教育通令
民国初年,蔡元培出任教育总长,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通令》等,提出包括初等小学男女可以同校、废止小学读经、禁用清朝时颁行的教科书、废止旧时奖励出身等一系列破旧立新的改革举措,其基本精神就是要使教育符合共和国民的宗旨,告别以忠君、尊孔、读经为中心的教育制度。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蔡元培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民主主义教育家。

辛亥革命前,他通过兴办教育进行反清革命活动。

民国成立之初,他以第一任教育总长的身份,坚决清除教育中的封建专制主义因素,苦心规划民国教育的未来。

1917年赴任北京大学校长后,他从自由、民主的原则出发,对北京大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为中国高等教育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①生平和教育活动
蔡元培(1868一1940),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人,字鹤卿,号孑民。

出身
于世代经商的家庭,祖父经营典当业,家至小康,所生七子,蔡元培父亲
排行老大,为钱庄经理,在蔡元培童年时即去世。

蔡元培在同胞兄弟姐妹
七人中排行第四。

蔡元培5岁入私塾读书,先读启蒙字书,接着饱读经史,学做八股文。

16岁(1883年)考中秀才,而后在家乡‚设馆教书‛,当了两年塾师,特别崇拜宋儒,笃守孝道022岁(1889年)考中举人,次年会试告捷,但未参加殿试。

25岁(1892年)再去北京补殿试,取为二甲第三十四名进士,点翰林院庶吉士。

27岁(1894年)春应散馆试,得授职翰林院编修。

此后中日甲午战争爆发,《马关条约》签订,蔡元培深受震动,开始广泛涉猎译本书报,留心时事,学习日文,努力学习西学。

戊戌变法失败后,他一方面感到要推动中国的变革,应广泛培养革新人才,仅靠少数人奔走呼吁,是成不了气候的;另一方面,他认为清政府已‚无可希望‛。

于是作出了超乎常人的抉择,毅然辞去翰林院编修之职,于1898年秋南下从事教育活动。

蔡元培一生由此发生重大转折,逐渐从一个清王朝的臣子走到了王朝的对立面。

1901年夏,蔡元培到上海,代理澄衷学堂校长。

9月,被聘为南洋公学经济特科班总教习,常在课内课外向学生宣传爱国民权思想,学生的民主意识明显增强。

同时与张元济等创办《外交报》,又与蒋智由(观云)、叶瀚(浩吾)等
发起成立‚中国教育会‛,创办爱国女学,组建爱国学社以接收南洋公学退学的学生。

中国教育会事实上是一个革命的机关,爱国女学和爱国学社就是两所培养革命人才的学校。

1903年,爱国学社的活动引起清政府的警觉,下令侦讯。

蔡元培辗转青岛、日本、绍兴、上海等地,一方面学习德语,准备赴德留学以躲避风头,一方面仍从事教育和革命活动。

1904年光复会在上海成立,被推为会长,1905年同盟会成立,光复会并入,孙中山委任蔡元培为同盟会上海分会负责人。

1907年5月,在驻德公使孙宝琦的帮助下前往德国柏林,一面学习德语,一面教授唐绍仪(后任民国政府第一任内阁总理)4个侄子的中文,同时还为商务印书馆编辑翻译书籍,过着半工半读的生活。

1908年秋,入莱比锡大学听课和研究,涉猎心理学、美学、哲学诸学科0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在陈其美去电催促下,蔡元培于11月上旬取道西伯利亚回国。

1912年1月被任命为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至7月因不愿与袁世凯政府合作而辞职,在7个月的时间里,主持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政策、法规,并在全国临时教育会议上通过,确立了其法定地位,奠定了民国教育的基本规模。

此后,蔡元培再赴欧洲,先后留学德国和法国,中途应孙中山之召回国参加二次革命。

在欧期间,他仍主要以给商务印书馆编撰书籍维持生活。

在法国,他与李石曾、吴稚晖、吴玉章等人组织‚勤工俭学会‛,与法国友人一道发起‚华法教育会‛,蔡元培任中方会长,这些组织直接推动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开展。

1916年底,蔡元培受命担任北京大学校长,1917年1月赴任,对北京大学进行全面改革,使北大由一所痼弊缠绵的旧式学堂一变为生机勃勃的近代新型大学。

同时他还兼任多所大学、专门学校、文化教育社团的校长或董事,积极参与推进高等教育和各项文化教育事业的改革。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蔡元培先后被推任或任命为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国民政府常务委员、中央政治会议委员、代理司法部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

1928年8月以后,蔡元培陆续辞去大学院院长等原有任职,并拒绝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等新的职务任命,在国民政府内仅保留中央研究院院长一职,携眷离开南京,定居上海,‚尽力于教育学术‛。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主张抗日。

1932年12月,与宋庆龄、杨杏佛等发起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尽力营救被捕的爱国人士和中共党员。

1933年初与陶行知、李公朴等发起举行纪念马克思逝世50周年大会。

1937年底,因病移居香港疗养。

1940年3月5日病逝于香港。

蔡元培的著述有不同的集本,如: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一至七卷,中华书局出版1984至1989年版;《蔡元培教育论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等。

1912年初,蔡元培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根据专制时代和共和时代对教育的不同要求,从‚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的观点出发,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成为制定民国元年教育方针的I里论基础。

文章系统阐述了‚五育‛各自的内涵、作用和相互关系。

2、国民教育方针
‚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善其道德‛
军国民教育:军国民教育即军事体育。

他认为军国民教育者与社会主义背驰,不是理想社会的教育。

但他认为当时强邻交通,亟图自卫,而历年丧失之国权,非凭借武力,势难恢复,即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必须用武力自卫,这就要实行军国民教育。

就国内而言,为了打破当时国内封建军阀拥兵妄为的局面,就要行举国皆兵之制,以平均其势力,也要进行军国民教育。

后来,他把军事体育发展成为普通体育。

他认为体育是培养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的重要环节,他说:健全的精神,必宿在健全的身体,如果一个人的身体不健康,精神上也必感痛苦。

他要求学生各就所好,多多运动,以发达学生的身体,振作学生的精神。

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实利主义教育主要给人以各种普通的文化科学知识,发展实业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一定的职业训练。

进行实业主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的富裕程度,增强国家的财力,这样才能在世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他认为今之世界恃以竞争者,不仅在武力,而尤在财力。

且武力之半,亦由财力而孳乳。

同时,他还指出我国地宝不发,实业界之组织尚幼稚,人民失业者甚多,而国甚贫。

实利主义之教育,固亦当务之急者也。

他把实利主义教育,当成富国强民、发展国家经济的一项重要手段。

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

他认为军事体育和实利主义教育虽是强兵富国之道,但是,仅有两者还不够,还必须有公民道德教育。

何谓公民道德?曰,法兰西之革命也,所标揭者,日自由、平等、亲爱。

道德之要皆尽于是矣。

自由、平等、博爱是资产阶级道德观念。

他提倡这种道德观念与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相对抗,并企图通过这种公民道德教育使人从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从而改变被封建道德束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他提倡的公民道德教育具有反封建的重大进步意义。

世界观教育属于实体世界,是超轶乎政治的。

他认为世界观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超轶乎现世之观念,而达于实体世界之最高精神境界。

其现象世界间所以为实体世界之障碍者,不外二种意识,一,人我之差别,二,幸福之营求是也。

通过世界观教育,就可以使人破人我之差别‛,泯幸福之营求,人也就达于最高的精神境界,人生也就变得更有价值。

美感教育亦称美育。

在我国把美育列为教育方针的组成部分,为蔡元培首创。

他指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他非常重视美育,认为美育是引导人从现象世界过渡到实体世界的津梁。

他指出,引导人们从现象世界过渡到实体世界不能用旦旦而聒之的方式,也不是枯槁单简之言说就能实现的。

故教育家欲由现象世界而引以达于实体世界之观念,不可不用美感之教育。

教育家的任务,就是通过美感教育,使人达于最高精神境界。

他认为美育的作用在于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
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

美育可以陶养憾情,使人日趋高尚;可以去私忘我,超脱利害;可以使人寄托于美的享受,去掉生活恶习,从而美化人生。

蔡元培是中国近代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民主主义教育家。

他的一生,为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建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制度功勋卓著。

蔡元培先生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出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1917年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对北京大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奠基人,倍受人们的景仰与爱戴。

[蔡元培生前,多少年来,无论识与不识,提起他都称为蔡先生而不名,闻者闻蔡先生而知为谁何,称者知人皆必知其所指。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基础教育改革
1、封建复古主义的出现:
2、文化激进主义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
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为核心的文化激进主义者公开批判中国传统文化。

陈独秀:‚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至最后觉悟
李大钊:孔教失去其存在意义并不奇怪,这是传统
农业经济与现代工业经济冲突的结果
胡适:曾经是天经地义的‚三纲五常‛现在成了废语
鲁迅:‚礼教吃人‛
3、五四新文化运动激励下的基础教育改革
(1)教育宗旨的修订:‚养成健全人格,发扬共和精神‛
(2)新学制得厘定:壬戌学制
一是:小学由原来的七年缩短为六年‚义务教育年限暂以四年为标准‛
二是:中学由原来的四年一贯制改为三三两段制
三是:加大中等教育改革力度,实行学分制和选科制
补充:1902年壬寅-癸卯学制(近代第一个学制
1912年壬子-癸丑学制
1922年新学制
3、课程结构的改进:设臵综合课、选修科
初小:社会课、自然课、国语
初中:社会课、言文科、艺术课、体育科
高中:以生学为目的的普通科与以就业为目的得职业科
4、教学方法的改进: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智利测验法等
三、三民主义与基础教育的规范化调整
1928年学制提出将职业学校、师范学校、普通中学三足鼎立
普通中学取消学分制,实行学时制,取消选修课,加强基础课
《小学法》、《中学法》(1932)《小学规程》、《中学规程》(1933)
相关资料:
蔡元培
选自《傅斯年全集》(台湾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七册。

本篇原名‚我所景仰的蔡先生之风格‛。

这个标题是编者加的。

有删节。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

浙江绍兴人。

教育家。

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倡学术自由,主张对新旧思想‚兼容并包‛,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发祥地。

傅斯年
凡认识蔡先生的,总知道蔡先生宽以容众;受教久的,更知道蔡先生的脾气,不严责人,并且不滥奖人,不像有一种人的脾气,称扬则上天,贬责则入地。

但少人知道,蔡先生有时也很严词责人。

我以受师训备僚属有25年之长久,颇见到蔡先生生气责人的事。

他人的事我不敢说,说和我有关的。

(一)蔡先生到北大的第一年中,有一个同学,长成一副小官僚的面孔,又做些不满人意的事,于是同学某某在西斋(寄宿舍之一)壁上贴了一张‚讨伐‛的告示;两天之内,满墙上出了无穷的匿名文件,把这个同学骂了个‚不亦乐乎‛。

其中也有我的一件,因为我也极讨厌此人,而我的匿名揭帖之中,表面上都是替此君抱不平,深的语意,却是挖苦他。

为同学们赏识,在其上浓圈密点,批评狼藉。

这是一时学校中的大笑话。

过了几天,蔡先生在一大会中演说,
最后说到此事,大意是说:
诸位在墙壁上攻击××君的事,是不合做人的道理的。

诸君对×君有不满,可以规劝,这是同学的友谊。

若以为不可规劝,尽可对学校当局说。

这才是正
当的办法。

至于匿名揭帖,受之者纵有过,也决不易改悔,而施之者则为丧失品性之开端。

凡作此事者,以后都要痛改前非,否则这种行动,必是品性沉沦
之端。

这一篇话,在我心中生了一个大摆动。

我小时,有一位先生教我‚正心‛‚诚意‛①“‚正心‛‚诚意‛”出自《大学》。

‚正心‛,指端正心思;‚诚意‛,指意念真诚。

‚不欺暗室“不欺暗室”指不在暗处伤人。

‛,虽然《大学》念得滚熟,却与和尚念经一样,毫无知觉;受了此番教训,方才大彻大悟,从此做事,决不匿名,决不推自己责任。

大家听蔡先生这一段话之后印象如何我不得知,北大的匿名‚壁报文学‛从此减少,几至绝了迹。

(二)蔡先生第二次游德国时,大约是在民国十三年吧,那时候我也是在柏林。

蔡先生到后,我们几个同学自告奋勇照料先生,凡在我的一份中,无事不办了一个稀糟。

我自己自然觉得非常惭愧,但蔡先生从无一毫责备。

有一次,一个同学给蔡先生一个电报,说是要从莱比锡来看蔡先生。

这个同学出名的性情荒谬,一面痛骂,一面要钱,我以为他此行必是来要钱,而蔡先生正是穷得不得了,所以与三四同学主张去电谢绝他,以此意陈告先生。

先生沉吟一下说:‚《论语》上有几句话,‘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①“与其进也,……不保其往也。

”语出《论语?述而第七》。

意思是,赞成他的进步,不赞成他的退步,何必做得太过分呢?人家洁身而来,就应该赞成他的自洁,不要老追究他过去的事。

与,肯定、赞成。

’你说他无聊,但这样拒人于千里之外,他能改了他的无聊吗?‛
于是我又知道读《论语》是要这样读的。

(三)北伐胜利之后,我们的兴致很高。

有一天在先生家中吃饭,有几个同学都喝醉了酒,蔡先生喝得更多,不记得如何说起,说到后来我便肆口乱说了。

我说:‚我们国家整好了,不特要灭了日本小鬼,就是西洋鬼子,也要把他赶出苏彝士运河以西,自北冰洋至南冰洋,除印度、波斯、土耳其以外,都要‘郡县之’。

‛蔡先生听到这里,不耐烦了,说:‚这除非你做大将。


此外如此类者尚多,或牵连他人,或言之太长,姑不提。

即此三事,已足证先生责人之态度是如何诚恳而严肃的,如何词近而旨远的。

蔡先生之接物,有人以为滥,这全不是事实,是他在一种高深的理想上,与众不同。

大凡中国人以及若干人,在法律之应用上,是先假定一个人有罪,除非证明其无罪;西洋近代之法律是先假定一人无罪,除非证明其有罪。

蔡先生不特在法律上如此,一切待人接物,无不如此。

他先假定一个人是善人,除非事实证明其不然。

凡有人以一说进,先假定其意诚,其动机善,除非事实证明其相反。

如此办法,自然要上当,但这正是孟子所谓‚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①“君子可欺以……非其道”出自《孟子?万章上》,意思是对于君子,可以想方设法以常情捉弄他,却不能用违背道理的手腕蒙骗他。

‛了。

若以为蔡先生能恕而不能严,便是大错了,蔡先生在大事上是丝毫不苟的。

有人若做了他以为大不可之事,他虽不说,心中却完全有数。

至于临艰危而不
惧,有大难而不惑之处,只有古之大宗教家可比,虽然他是不重视宗教的。


于这一类的事,我只举一个远例。

在五四前若干时,北京的空气,已为北大师生的作品动荡得很了。

北洋政府很觉得不安,对蔡先生大施压力与恫吓,至于侦探之跟随,是极小的事了。

有一天路上,蔡先生在他当时的一个‚谋客‛家中谈起此事,还有一个谋客也在。

当时蔡先生有此两谋客,专商量如何对付北洋政府的,其中的那个老谋客说了无穷的话,劝蔡先生解陈独秀先生之聘,并要制约胡适之先生一下,其理由无非是要保存机关,保存北方读书人,一类似是而非之谈。

蔡先生一直不说一句话。

直到他们说了几个钟头以后,蔡先生站起来说:‚这些事我都不怕,我忍辱至此,皆为学校,但忍辱是有止境的。

北京大学一切的事,都在我蔡元培一人身上,与这些人毫不相干。

‛这话在现在听来或不感觉如何,但试想当年的情景,北京城中,只是些北洋军匪、安福贼徒、袁氏遗孽“安福贼徒、袁氏遗孽”安福贼徒,指北洋皖系军阀操纵的官僚政客;袁氏遗孽,指窃国大盗袁世凯的余党。

,具人形之识字者,寥寥可数,蔡先生一人在那里办北大,为国家种下读书爱国革命的种子,是何等大无畏的行事!
1929年
* * * * * *
作者用三件事证明蔡元培先生‚责人之态度是如何诚恳而严肃的‛,是哪三件事?又举一个远例,说明蔡先生‚在大事上是丝毫不苟的‛,是哪一个远例?作者曾经说过,蔡元培先生既有中国传统圣贤之修养,又有法国大革命中标榜的自由、平等、博爱之理想,从这三件事和一个例中,可以看出来吗?
积累下列词语
贬责狼藉沉沦荒谬恫吓遗孽痛改前非词近旨远
临危不惧似是而非
相关资料:1922年的学制改革
1922年学制原名‚学校系统改革案‛,亦称‚新学制‛,因颁布时为农历壬戌年,又称‚壬戌学制‛。

它是五四运动教育改革的一个成果结晶,也是集国内外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于一体的产物。

壬戌学制的颁布施行,标志着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

一、1922年学制的制定
1919年10月,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在山西太原召开第五届年会,开始讨论新的学制系统。

1920年第六届年会,又有安徽、奉天、云南、福建诸省提出改革学制提案。

1921年10月,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七届年会在广州召开,以讨论学制改革为中心,其中有广东等11个省区的代表提出了11件学制改革议案。


会议讨论,议决以广东省提案为大会讨论蓝本,提出了新的学制系统草案。

第七届年会后,各地教育界纷纷开会讨论新学制,许多教育杂志还专辟了学制改革研究专号。

北洋政府教育部迫于形势,于 1922年9月在北京召开‚学制会议‛,邀请教育专家和各省行政负责人对‚草案‛进行审订、修改。

同年10月,教育部又将修订稿交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八届年会征询意见,最终形成‚学校系统改革案‛,并于11月2日,以大总统黎元洪令颁布施行。

二、1922年学制的内容与特点
1922年学制不提教育宗旨,而以七项标准作为改革的指导思想,即:1、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2、发挥平民教育精神;3、谋个性之发展;4、注意国民经济力;5、注意生活教育;6、使教育易于普及;7、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

在‚新学制‛总说明中提出,学制系统大致以儿童身心发展时期为根据,分为三级。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方情形各异,而社会的要求繁杂,故于设学分科,采取纵横活动主义,教育以儿童为中心,并顾及其个性及智能,高等、中等教育之编课,采用选科制,初等教育之升级采用弹性制等。

新学制仍把学校教育分为普通、师范和职业教育三类。

在普通教育方面一反清末民初依照日本学制的模式,而采用美国的‚六〃三〃三〃四‛单轨制形式.1922年新学制的主要特点是:
1.根据儿童年龄分期来划分教育阶段
‚以儿童身心发育阶段划分学级之大体标准‛,是1922年新学制最显著的特点。

对此,1921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七届年会提出的《学校系统草案》中曾有专门说明。

其中指出,学制分三段,即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各段之划分大致以儿童身心发展时期为根据,即童年时期(6—12岁)为初等教育段,少年时期(12—18岁)为中等教育段,成年时期(18—22岁)为高等教育段。

显然,学制的制定者有意识地根据儿童年龄分期来确定学制阶段的划分,把学制阶段的划分建立在对我国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的研究上,这在中国近代学制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

从总体上说,普通教育实行‚六〃三〃三‛制,较之壬子癸丑学制小学7年,中学4年的规定更符合学龄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的规律。

2.中等教育阶段成为学制改革的核心
壬戌学制特别加强了中等教育在整个学制系统中的地位,使中等教育阶段成为学制改革的核心。

(1)延长了中学的修业年限,由4年改为6年,提高了中等教育水平,克服了旧学制中中学只有4年而造成基础知识浅的缺点,既满足社会对中等教育水平人才的需求,又改善了中学与大学的衔接关系。

(2)中学分为初、高两级,不仅增加了地方办学的伸缩余地,而且也增加了学生选择的余地(3)设3年制综合高中,分普通、农、工、商、师范、家事等科,增强了职业教育,使中学兼顾了就业与升学的双重任务,有利于教育自身系统的完备,也利于国家经济发展对中级专业人才的需要。

(4)在中学实行分科制和选科制,兼顾了人才教育和就业教育的需要,有利于一般学生的个性发展
和优异学生的脱颖而出,既调动了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促进了学校教育与社会需要的对接。

3.改革了师范教育制度
壬戌学制关于师范教育制度方面的改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师范教育的种类增多,办学机制趋于灵活。

按学制规定,除原有师范学校及附设的小学教员讲习所,高等师范学校之外,高级中学还可设师范科,普通大学设立教育科(系)并可附设二年师范专修科。

这就突破了师范教育自成系统的框架,使师范教育的办学机制趋于灵活。

(2)提高了师范教育的程度,增加了修业年限。

师范学校修业年限由旧制的预科1年,本科4年,增加到6年。

设立4年制师范大学,将旧制高等师范学校升格为师范大学,并在大学设教育科(系),招收高中毕业生,使高等师范教育与大学处于同一发展水平。

③在师范学校后3年实行分组选修制,一方面由重视基本学历转为注重专业智能培养,增加了科学知识和文化陶冶的科目,另一方面减少公共必修科,增设选修科,采用学分制,照顾到学生的能力、兴趣和需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4.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系统
壬戌学制建立了自成体系的、从初级到高级的职业教育系统,用职业替代了清末民初的实业教育。

新学制在小学阶段就规定‚得于较高年级,酌量地方情形,增设职业准备性教育‛。

初中在实行普通教育基础上,兼设各种职业科。

旧制甲种实业学校,改为职业学校或高中农、工、商等科;旧制乙种实业学校,改为职业学校,收高小毕业生。

新学制实施职业教育的机构有两种:一是独立的职业学校和专门学校;一是附设于高小、初中、高中的职业科以及大学的专修科。

这种改革既注意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又加重了职业在整个教育体制中的比重。

总之,1922年的学制改革反映了‚五四‛以来教育改革的一些综合成果,是中国教育界、文化界共同智慧的结晶。

由于这个学制比较符合当时中国的情况,所以除了在学分制和综合中学方面有所改动外,基本上沿用到全国解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