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导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恨歌》导学案
导学过程
一、课前积累
白居易,字,号。
唐德宗贞元年间中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
他关心朝政,屡次上书言事,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
后历任苏州、杭州刺史,很得民心。
官终刑部尚书,世称白香山。
文学上,白居易主张“,”,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
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揭露时弊。
他的诗分为三类:讽喻诗、感伤诗、闲适诗。
其讽喻诗如《新乐府》、《秦中吟》,深刻反映了时政弊端与民生疾苦。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其诗善于叙述,平易通俗,语言浅显,流传广泛。
著有《白氏长庆集》。
【诗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当时,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日与友人到马嵬驿附近的仙游寺游览,偶然间谈及李隆基与杨玉环的这段悲剧故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
于是白居易写下了此事。
虽然作者的立意是“欲惩尤物”,但在读者心中却成了一首爱情的颂歌。
二、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粉黛.骊.宫霓裳
..临邛.鼙.鼓绰.约
仙袂.衣钿千乘.钗擘
..马嵬.阑.干
(2)解释加点词语:
a、御宇
....多年求不得b、含情凝睇
..谢君王c、姊妹弟兄皆列土
d、宛转
..登剑阁f、不见玉颜空死处..蛾眉马前死e、云栈萦纡
g、东望都门信马
..多仙子
..归h、耿耿
..星河欲曙天i、其中绰约
j、珠箔银屏迤逦
..-
..开k、玉容寂寞泪阑干
(3)古今异义:
A.六宫粉黛无颜色
..是
.. d.雪肤花貌参差
..光彩生门户 c.云鬓半偏新睡觉
.. b.可怜
⑷名句名段
a.回眸一笑百媚生,。
B. ,芙蓉帐暖度春宵。
c.渔阳鼙鼓动地来,。
D.玉容寂寞泪阑干,。
e.夕殿萤飞思悄然,。
F. ,在地愿为连理枝。
三、合作探究
1.这首诗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用整齐的句式概括出来。
2、题为“长恨歌”,“恨”为何意?谁“恨”?为什么“恨”?
《长恨歌》练习题
一、注音题
回眸粉黛云鬓鼙鼓霓裳城阙花钿
玉搔头萦纡龙驭马嵬池苑悄然曙天
临邛衾寒玉扃迤逦钗擘新睡觉
二、释义题
御宇:云栈:萦纡:耿耿:玉扃:参差:迤逦:绰约:经年:精诚:排空驭气:穷:碧落:金阙:珠箔:银屏:寂寞:阑干:凝睇:人寰:
三、选择题
1.下列称呼不是指称白居易的是()
A.香山居士B.醉吟先生C.白乐天D.白微之
2.李、杨爱情悲剧的时代背景是()
A.贞观之治B.安史之乱C.宦官当权D.玄武门之变
3.以下不是中唐“新乐府运动”代表作家的是()
A.韩愈B.元稹C.张籍D.白居易
4.《长恨歌》的诗歌体裁属()
A.七言律诗B.七言近体C.七言歌行D.七言绝句
四、填空题
(1)在天愿为比翼鸟,(2)渔阳鼙鼓动地来,
(3)夕殿萤飞思悄然,(4)行宫见月伤心色,
(5)春风桃李花开夜,(6)玉容寂寞泪阑干,
五、简答题
《长恨歌》以“长恨”命题,你怎样理解诗篇的结句“此恨绵绵无绝期”?
六、延伸阅读
读长恨辞
李觏gòu
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
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马嵬
(清)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1、两首诗都是读《长恨歌》后所抒发的感慨,两诗的感慨是否一致?为什么?
2、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是否一致?请作简要的分析。
《长恨歌》导学案答案
一、课前积累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唐德宗贞元年间(800)中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
他关心朝政,屡次上书言事,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
后历任苏州、杭州刺史,很得民心。
官终刑部尚书,世称白香山。
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
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新乐府运动”,揭露时弊。
他的诗分为三类:讽喻诗、感伤诗、闲适诗。
其讽喻诗如《新乐府》、《秦中吟》,深刻反映了时政弊端与民生疾苦。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其诗善于叙述,平易通俗,语言浅显,流传广泛。
著有《白氏长庆集》。
【诗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当时,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日与友人到马嵬驿附近的游仙寺游览,偶然间谈及李隆基与杨玉环的这段悲剧故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
于是白居易写下了此事。
虽然作者的立意是“欲惩尤物”,但在读者心中却成了一首爱情的颂歌。
二、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粉黛.(dài)骊.宫(lí)霓裳
..(nícháng)临邛.(qiïng)鼙.鼓(pí)绰.约(chu
î)仙袂.(mâi)衣钿(diàn)千乘.
(shâng)钗擘
..(chāibî)马嵬.(wãi)阑.干(lán)
(2)解释加点词语:
a、御宇
..多年求不得统治天下b、含情
凝睇
..谢君王凝视出神c、姊妹弟兄皆
列土
..蛾眉马前死..分地受封d、宛转
凄楚的样子e、云栈萦纡
..登剑阁蜿蜒曲折f、不见玉颜空.死处只有g、
东望都门信马
..星河..归任凭马走h、耿耿
欲曙天天微明i、其中绰约
..多仙子轻
盈美好j、珠箔银屏迤逦
..开连绵不断
k、玉容寂寞泪阑干
..纵横的样子
(3)古今异义:
a、六宫粉黛无颜色
..美丽姿容
b、可怜
..光彩生门户值得羡慕
c、云鬓半偏新睡觉
..睡醒
d、雪肤花貌参差
..是仿佛
⑷名句名段
a、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b、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c、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d、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e、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f、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三、合作探究
1.这首诗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用整齐的句式概括出来。
一(开头――惊破霓裳羽衣曲)“长恨”的内因,是迷色误国,悲剧根源;
杨妃入宫受宠,明皇迷色误国;
二(九重城阙烟尘上――魂魄不曾入梦来)写唐玄宗、杨贵妃爱情的毁灭;
马嵬生离死别,回宫绵绵相思;
三(临邛道士鸿都客――结尾)写道士帮唐玄宗找杨贵妃。
仙山寻得杨妃,遥寄信物誓词。
2、题为“长恨歌”,“恨”为何意?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恨”的原因)恨,就是遗憾,遗恨。
唐明皇。
恨相爱不
能相守,生死隔离,思而不能相见,爱而不
能复聚。
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
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悲
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
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
所以要“长恨”的原因。
《长恨歌》练习题
一、注音题
回眸mïu 粉黛dài 云鬓bìn
鼙鼓pí霓裳nícháng 城阙quâ
花钿diàn 玉搔头sāo 萦纡yū
龙驭yù马嵬wãi 池苑yuàn
悄然qiǎo 曙天shǔ临邛qiïng 衾寒qīn 玉扃jiōng 迤逦yǐlǐ钗擘chāibî新睡觉juã
二、释义题
御宇:统治天下云栈:高入云宵的栈道萦纡:蜿蜒曲折耿耿:天微明
玉扃:玉石做的门环参差:仿佛,差不多迤逦:连绵不断绰约:体态轻盈柔美
经年:年复一年精诚:至诚。
排空驭气:腾云驾雾穷:穷尽碧落:即天空金阙:黄金装饰的宫殿门楼。
珠箔:珠帘银屏:饰银的屏风寂寞:此指神色黯淡凄楚。
阑干:纵横的样子凝睇:凝视出神
人寰:人间
三、选择题
1.下列称呼不是指称白居易的是(D )
A.香山居士B.醉吟先生
C.白乐天D.白微之
2.李、杨爱情悲剧的时代背景是( B )A.贞观之治B.安史之乱
C.宦官当权D.玄武门之变
3.以下不是中唐“新乐府运动”代表作家的是(A )
A.韩愈B.元稹C.张籍D.白居易
4.《长恨歌》的诗歌体裁属( C )A.七言律诗B.七言近体C.七言歌行D.七言绝句
四、填空题
(1)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2)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3)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4)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5)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6)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五、简答题
(1)《长恨歌》以“长恨”命题,你怎样理解诗篇的结句“此恨绵绵无绝期”?
答:恨,就是遗憾,遗恨。
诗中的最后一节,在铺写了李、杨二人生死隔离,思而不能相见,爱而不能复聚的情况以后,于是诗人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样两句情深意长的诗句,结束了全篇。
在诗人看来,一对彼此刻骨思念的情人,遭遇到这样的不幸,正是一个令人哀怜的悲剧,这对于这对情侣来说,以至对于后人来说,都只能为之遗恨千古,悲叹莫置。
六、延伸阅读
读长恨辞(李觏)
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
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马嵬(清)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1、两首诗都是读《长恨歌》后所抒发的感慨,两诗的感慨是否一致?为什么?
两首诗都持批评态度,但批评的对象不一致(1分)。
李诗主要讽刺唐玄宗爱美人不爱江山,只顾个人的享乐而不顾将士的生死(1分);袁诗批评的对象是《长恨歌》,是因为此诗只歌颂两个人的爱情悲剧而没看到百姓流泪失所的悲剧。
(1分)
2、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是否一致?请作简要的分析。
两诗的表现手法一致,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2分)。
李诗将将士的死与杨贵妃的死作对比,将“倍沾襟”与“不动心”作对比(1分)袁诗将李杨的生死离别与普通百姓的生死离别作对比(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