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
多发性骨髓瘤骨病诊治指南(最全版)
多发性骨髓瘤骨病诊治指南(最全版)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骨病是MM患者的特征性临床表现之一,约90%的患者在疾病的进程中出现MM骨病,包括全身性骨质疏松、溶骨性破坏以及病理性骨折。
但MM骨病长期以来没有得到临床医师的足够重视,同时国内也缺乏MM骨病的诊治指南,导致MM 骨病诊治的不规范。
本指南的目的就是建立国内相对统一和规范的MM骨病的诊断标准、治疗原则,提高我国MM骨病的诊治水平。
一、MM骨病概述MM是骨病发生最高的疾病之一,其发生率可达70%~95%。
其发病的主要机制是瘤细胞释放RANKL、TNF、SDF-1、IL-6等破骨细胞活化因子和Dkk-1、IL-3、TGF-β和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等成骨细胞抑制因子,引起破骨细胞过度活化而成骨细胞生长受抑,导致骨吸收和骨形成这一骨重塑过程的失衡。
MM骨病常导致患者骨疼痛和多种骨并发症,其中包括骨相关事件(skeletal related events, SRE)。
SRE是指骨损害所致的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高钙血症、为缓解骨疼痛进行放射治疗、为预防或治疗脊髓压迫或病理性骨折而进行的骨外科手术等。
骨损害所致的骨骼病变及SRE,不仅严重影响患者自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而且还威胁患者的生存。
MM 患者的主要临床特征为骨痛,1/2~2/3的MM患者因骨痛而就诊。
二、MM骨病患者的临床表现MM骨病患者的临床特征为骨痛,常为疾病的首发症状和患者就医的主要原因之一,部位以腰骶部痛最为常见(70%)。
早期疼痛较轻,可为游走性或间歇性;后期疼痛较剧烈。
有些患者早期可无骨痛症状,仅在骨骼X线摄片时发现有骨质破坏,但骨质破坏可发生在疾病的整个病程中。
骨髓瘤细胞骨骼浸润明显时还可致局部骨性隆起,形成肿块,引起骨骼变形。
骨质疏松、溶骨性破坏严重时可发生病理性骨折。
三、MM骨病诊断对诊断为活动性的MM患者,推荐选择以下检查以明确骨病的诊断:(一)影像学检查MM骨病的影像学评价方法包括X线摄片、CT、放射性核素骨扫描(ECT)、核磁共振(MRI)、PET-CT骨扫描等,其中诊断评估骨病的常规标准检查是全身X线摄片。
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
05
疗效评估与随访
疗效评估
01
评估指标
评估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时,应关注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
影像学检查等方面的变化。
02 03
评估标准
根据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MWG)的疗效标准,将疗效分为严格意义的 完全缓解(sCR)、完全缓解(CR)、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 部分缓解(PR)和疾病方案
初始治疗
诱导治疗
诱导治疗是初始治疗的关键,目 的是尽快控制疾病进展,缓解症 状,常用药物包括免疫调节剂、
糖皮质激素等。
巩固治疗
在诱导治疗取得缓解后,进行巩固 治疗以进一步清除残余肿瘤细胞, 常用方法包括自体干细胞移植等。
维持治疗
维持治疗是长期控制疾病的重要环 节,通过定期给予小剂量药物,以 延长缓解时间和降低复发风险。
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
二线治疗方案
对于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需选择不同于一线治疗的二线方 案,如新型免疫调节剂、单克隆抗体等。
临床试验
若现有治疗方案效果不佳,可考虑参加临床试验,探索新型治疗手 段。
支持治疗
针对患者的症状和并发症,采取支持治疗措施,如输血、止痛、抗 感染等。
支持治疗
贫血的治疗
评估时机
在开始治疗后的每3-6个月进行一次疗效评估,以确保及时调整治疗方 案。
随访建议
定期复查
在治疗结束后,患者应定期进行随访和复查,包括血常规、 生化指标、肾功能、骨穿等检查,以监测病情变化。
关注并发症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容易出现骨质疏松、感染、高钙血症等并发 症,随访时应关注这些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02
多发性骨髓瘤的概述
定义与分类
中国骨髓瘤诊治指南-疗效评估
VS
病情分期
根据患者的病情状况和预后因素,对患者 进行病情分期,以便制定合适的治疗计划 和评估治疗效果。
治疗过程中的评估
早期评估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定期对患者的病 情进行评估,包括临床症状、体征、 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以便及 时发现病情的变化和调整治疗方案。
疗效评估
在治疗结束后,需要对患者的治疗效 果进行评估,包括评估患者的病情改 善情况、生存期和患者的生活质量等 。
疗效总结和再评估
总结评估
在治疗后,需要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总结 评估,包括患者的病情改善情况、生存期和 生活质量等,以便为今后的治疗提供参考。
复发评估
在治疗后,需要定期对患者进行复发评估, 以便及时发现病情的复发和调整治疗方案。
06
CATALOGUE
疗效评估的注意事项
疗效评估的时间点
初始评估
在开始治疗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 ,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
检测血钙、尿酸、肌酐等指标,评估肾功能 及骨病情况。
细胞遗传学检查
检测染色体异常,有助于了解疾病进展及预 后。
影像学检查
01
X线检查
观察骨骼结构变化,发现骨破坏和 骨质增生。
MRI检查
评估骨髓浸润程度,发现早期骨破 坏和软组织侵犯。
03
02
CT检查
观察软组织及内脏器官受累情况, 了解肿瘤病灶范围。
中国骨髓瘤诊治指 南-疗效评估
目 录
• 引言 • 骨髓瘤概述 • 疗效评估标准 • 疗效评估的方法 • 疗效评估的步骤 • 疗效评估的注意事项 • 中国骨髓瘤诊治指南的未来发展
01
CATALOGUE
引言
目的和背景
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详解
2.免疫力下降:反复细菌性肺炎和/或尿路感染, 败血症;病毒感染以带状疱疹多见。
3.贫血: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少数合并白细 胞减少和/或血小板减少。
4.高钙血症:有呕吐、乏力、意识模糊、多尿或 便秘等症状。
5.肾功能损害:轻链管型肾病是导致肾功能衰竭 的最常见原因。
②骨髓瘤相关的器官功能损害(ROTI) [其他类型的终 末器官损害也偶可发生,并需要进行治疗。如证实这 些脏器的损害与骨髓瘤相关则其也可用于骨髓瘤的诊 断]
最低诊断标准需同时满足以上两点。
• 实际上把WHO的溶骨病变扩展到骨髓瘤相关的器官功能损害
(CRAB-高钙血症、肾功能不全、贫血、骨病)
骨髓瘤相关器官或组织损害(ROTI)
分期
Durie-Salmon分期体系以及国际分期体系(ISS)均可 用。
ISS分期体系
分期
ISS分期标准
I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β2-MG<3.5mg/L,白蛋白≥35g/L
II
不符合I和III期的所有患者
III
β2-MG≥5.5mg/L
Durie-Salmon分期体系
分期
Durie-Salmon分期标准
I
II III
2、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Waldenström‘s macroglobulinemia,WM)
①血中IgM型免疫球蛋白呈单克隆性增高,同时其他免疫 球蛋白正常或轻度受抑制。 ②影像学:X线摄片较少见骨质疏松,溶骨性病变极为罕 见。 ③浆细胞形态:骨髓中以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样淋巴细胞多 见。淋巴结、肝、脾活检提示是弥漫性分化好的或浆样淋 巴细胞性淋巴瘤。 ④免疫表型 :多为IgM+,IgD-, CD19+, CD20+, CD22+, CD5-, CD10-及CD23-。
骨髓瘤指南共识解读: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评估(全文)
骨髓瘤指南共识解读: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评估(全文)MM疗效评估指标概述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评估体系最初是来自欧洲骨髓移植协作组(EBMT)的疗效标准,之后,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MWG)采纳了这一标准,并做了一定程度的修订。
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也基本上参考IMWG的疗效标准,并且原则上建议在治疗期间,每隔30-60天进行一次疗效评估。
骨髓瘤的疗效评估相比白血病要复杂很多,主要是因为骨髓瘤的生物学特点比较特殊,骨髓瘤细胞在骨髓里面的分布是局灶性的,它的评估指标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肿瘤细胞分泌产物、肿瘤细胞、整体影像学。
肿瘤细胞分泌产物看M蛋白,治疗以后M蛋白数量下降,下降的比例可作为疗效评估的一个重要基石。
但是精确检测M蛋白并不容易,因为会有多克隆正常浆细胞分泌的免疫球蛋白混杂其中。
M蛋白的检测方法进行M蛋白定量最常见的方法就是免疫比浊法,其原理是当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特异结合,二者比例合适时,在特殊的缓冲液中它们快速形成一定大小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使反应液体出现浊度。
利用现代光学测量仪器对浊度进行测定从而检测抗原含量。
它的优点是简便、快速。
缺点是测得的结果为免疫球蛋白的总量,所以没有办法区分它是单克隆的,还是多克隆的免疫球蛋白。
而血清蛋白电泳能够克服这一缺点,测定时可以进行M蛋白比例的计算。
对于IgG型MM,如果在血清蛋白电泳上出现M蛋白条带,M 蛋白条带的定义是高与底之比大于2,就可以认为它是M蛋白的片段,即单克隆的免疫球蛋白。
计算血清M蛋白就是用总蛋白乘以M蛋白在整体当中所占的比例。
对于轻链型MM,轻链分子量较小,容易进入尿液,所以轻链型MM疗效判断应该着重进行尿液检测,它的计算跟血中M蛋白类似,先测得24小时尿的总蛋白量,然后再乘以尿蛋白电泳当中M蛋白片段的比例,即得出24小时尿M蛋白的量。
有的中心不能进行尿蛋白电泳的检测,可测定替代尿M蛋白的量进行评估,即受累型尿轻链浓度,乘以24小时总尿量,得出来替代尿M蛋白的量。
多发性骨髓瘤骨病诊疗指南
多发性骨髓瘤骨病诊治指南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骨病是多发性骨髓瘤的特征性临床表现之一,约90%的患者在疾病的进程中出现骨髓瘤骨病,包括全身性骨质疏松、溶骨性破坏以及病理性骨折。
但多发性骨髓瘤骨病长期以来没有得到临床医师的足够重视,同时国内也缺乏多发性骨髓瘤骨病的诊治指南,导致多发性骨髓瘤骨病诊治的不规范。
本指南的目的就是建立国内相对统一和规范的多发性骨髓瘤骨病的诊断标准、治疗原则,提高我国多发性骨髓瘤骨病的诊治水平。
一、多发性骨髓瘤骨病概述多发性骨髓瘤是骨病发生最高的疾病之一,其发生率可达70~95%。
其发病的主要机制是骨髓瘤细胞释放RANKL、TNF、SDF-1、IL-6破骨细胞活化因子和Dkk-1、IL-3、TGF-β和肝细胞生长因子( HGF)等成骨细胞抑制因子,引起破骨细胞过度活化而成骨细胞生长受抑,导致骨吸收和骨形成这一骨重塑过程的失衡。
多发性骨髓瘤骨病常导致骨疼痛和多种骨并发症,其中包括骨相关事件(skeletal related events, SREs)。
骨相关事件是指骨损害所致的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高钙血症、为缓解骨疼痛进行放射治疗、为预防或治疗脊髓压迫或病理性骨折而进行的骨外科手术等。
骨损害所致的骨骼病变及骨相关事件,不仅严重影响患者自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而且还威胁患者的生存。
多发性骨髓瘤骨髓的主要临床特征为骨痛,约一半到2/3 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因骨痛而就诊。
二、多发性骨髓瘤骨病临床表现多发性骨髓瘤骨病的临床特征为骨痛,常为疾病的首发症状和患者就医的主要原因之一,部位以腰骶部痛最为常见(70%)。
早期疼痛较轻,可为游走性或间歇性;后期疼痛较剧烈。
有些患者早期可无骨痛症状,仅在骨骼X线摄片时发现有骨质破坏,但骨质破坏可发生在疾病的整个病程中。
骨髓瘤骨骼浸润明显时还可致局部骨性隆起,形成肿块,引起骨骼变形。
骨质疏松、溶骨性破坏严重时可发生病理性骨折。
多发性骨髓瘤骨病诊治指南2011
多发性骨髓瘤骨病诊治指南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
多发性骨髓瘤( multiple myeloma,MM)骨病是MM患者
的特征性临床表现之一,约90%的患者在疾病的进程中出现
MM骨病,包括全身性骨质疏松、溶骨性破坏以及病理性骨
折。
但MM骨病长期以来没有得到临床医师的足够重视,同
时国内也缺乏MM骨病的诊治指南,导致MM骨病诊治的不
规范。
本指南的目的就是建立国内相对统一和规范的MM
骨病的诊断标准、治疗原则,提高我国MM骨病的诊治水平。
10. 3760/cma. j. issn. 0253-2727. 2011. 10. 023
万方数据
722・
万方数据
2011-09-15
万方数据
多发性骨髓瘤骨病诊治指南
作者: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
作者单位:
刊名:
中华血液学杂志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Hematology
年,卷(期):2011,32(10)
本文链接:/Periodical_zhxyx201110023.aspx。
2011MM指南解读(1)
2011MM指南解读《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肿瘤学临床实践指南》是由美国21 家顶级癌症中心组成的非营利性学术联盟制订的指南,自1995年起每年发表各类肿瘤的临床诊治规范。
这些指南既是美国肿瘤领域临床决策的标准,也已成为全球肿瘤临床实践中应用最广泛的指南。
NCCN的指南更新很快,体现了学科的最新发展,均按类似决策树的路线图进行组织,便于临床医师方便快捷地找到正确的治疗路线。
本文主要解读2011 年《NCCN多发性骨髓瘤(MM)临床实践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2011 版《指南》重要更新点初诊项目和临床表现中,血清游离轻链(FLC)的检测被加入初诊项目而非之前的“在某些情况下检查”,增加荧光原位杂交(FISH)1q21 扩增检测。
MM 的诱导治疗及随访中,将冒烟型(无症状)“进展为症状性骨髓瘤”取代2010 版《指南》的“进展为Ⅱ期或更高级别的骨髓瘤。
诱导治疗中,对移植候选者,诱导治疗方案新增硼替佐米/环磷酰胺/地塞米松,而对非移植候选者新增推荐硼替佐米/地塞米松和美法仑/泼尼松/来那度胺(MPL)方案作为基础诱导方案,增加环磷酰胺/硼替佐米/地塞米松和环磷酰胺/来那度胺/地塞米松作为挽救治疗。
系统性轻链型淀粉样变性中增加硼替佐米/地塞米松和环磷酰胺/沙利度胺/地塞米松为初始治疗。
此外,《指南》首次删除了瓦尔登斯特伦(Waldenstrom)巨球蛋白血症的诊疗内容。
血清FLC 结合血清蛋白电泳(SPEP)和血清免疫固定电泳(SIFE)的检测提高了MM 及相关浆细胞疾病诊断的敏感性。
因此,这一检查现在作为《指南》的初诊项目之一。
血清FLC 对浆细胞疾病具有预后预测价值,包括单克隆意义未明免疫球蛋白增多症、冒烟型(无症状)骨髓瘤、活动性骨髓瘤、免疫球蛋白轻链淀粉样变性和孤立性浆细胞瘤。
淀粉样变、不分泌骨髓瘤也可以进行血清FLC 的定量检测。
然而,FLC 的检查不能取代24 小时尿蛋白电泳。
中国骨髓瘤诊治指南(完整版)
*MGUS:指血清中出现单克隆免疫球蛋白但无浆细胞病或其他相关疾病存在的一种病态
系统性AL淀粉样变性的诊断要点
✓存在淀粉样蛋白相关的系统性症状:如肾、肝、心、胃肠道 或外周神经受累时引起
✓组织刚果红染色阳性:如脂肪抽取物、骨髓或器官活法蛋
• IgG<50g/L • IgA<30g/L • 本周蛋白<4 g/24小时 瘤细胞数<0.6×1012/m2体表面积
不符合I和III期的所有患者,瘤细胞数(0.6~1.2)×1012/m2体表面积
Hb<85g/L 血清钙>3.0mmol/L(12mg/dL) 血清或尿骨髓瘤蛋白产生率非常高:
• IgG>70g/L • IgA>50g/L • 本周蛋白>12g/24h 骨骼检查中溶骨病损大于三处,瘤细胞数>1.2×1012/m2体表面积
为阴性或弱阳性,MM患者均为阳性 ✓IgH基因克隆性重排阴性
WM的诊断要点
✓血中IgM型免疫球蛋白呈单克隆性增高,同时其他免疫球蛋 白正常或轻度受抑制
✓影像学:X线摄片较少见骨质疏松,溶骨性病变极为罕见 ✓浆细胞形态:骨髓中以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样淋巴细胞多见。
淋巴结、肝、脾活检提示是弥漫性分化好的或浆样淋巴细胞 性淋巴瘤 ✓免疫表型:多为IgM+,IgD-,CD19+,CD20+,CD22+, CD5-,CD10-及CD23-
肾功能正常:血清肌酐水平<176.8mol/L(2mg/dL)
肾功能异常:血清肌酐水平≥176.8mol/L (2mg/dL)
MM分期:国际分期体系(ISS)
分期
I期 II期 III期
国际分期体系(ISS)
多发性骨髓瘤诊治 PPT【72页】
雷利多胺通过肾脏代谢,肾功能损害者慎用
周际昌,抗肿瘤药物临床治疗手册,2004
症状性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四)
硼替佐米/卡非佐米
作用机制:为一种蛋白酶体抑制剂,通过抑制体内蛋 白酶体的活性可防止特异蛋白的水解,进而延迟肿瘤 细胞在体内的生长。
给药方法:IV 1.3mg/m2 每周2次;研究发现,含硼替 佐米的方案有效性不受不良的细胞遗传学特征、高龄 及肾功能情况的影响。
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 不必追求完全缓解, 只要获得缓解,达到 平台期,就可能继续 延续生命,从而达到 长期生存;
新观点:
在不能治愈的情况下, 使MM成为慢性病, 尽量延长生存是治疗 的目标;
每次治疗都努力获得 高质量的完全缓解, 从而延长生存时间, 提高生存质量
研究表明:
1.取得完全缓解的患者,具有更高的存活率 2.高质量的缓解延长TTP(至疾病进展时间) 3.缓解程度越高,DOR(缓解持续时间)越长 4.缓解率越高,生存率越高
分期
Ⅰ
MM分期系统
Ⅱ
Ⅲ
DurieSalmon标准
以下所有: 血红蛋白>10g/dL
非Ⅰ期或Ⅲ期
符合以下一项或多项: 血红蛋白﹤8.5g/dL
血钙值正常或≤12mg/dL
血钙值>12mg/dL
骨X线检查(正常骨结构)或 仅有孤立性骨型浆细胞瘤
晚期溶骨性病变
M成份产率较低 IgG值﹤5g/dL
IgA值﹤3g/dL 本周氏蛋白﹤4g/24h
给药方法:沙利度胺起始剂量200mg/d,分2次口服,每 2周增加200mg,直至最大剂量800mg/d,仅少数患者可 以耐受,大部分患者以400-600mg/d维持治疗。
不良反应:深静脉血栓、周围神经炎、嗜睡、胃肠道 功能紊乱、皮肤瘙痒。
中国MM疗效标准
严格意义的完全缓解(sCR) 接近完全缓解(nCR) 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
在 CR 的基础上,血清游离轻链比值正常和骨髓(免疫组化或免疫荧 光法)未发现克隆性浆细胞。 除免疫固定电泳阳性以外,其它各项指标均达到 CR 标准。 血 M 蛋白下降≥90%和尿轻链<100mg/24h 但又未达到 CR 标准。 • 血清 M 蛋白下降≥50%(对不分泌型骨髓瘤,要求骨髓浆细胞下 降≥50% ); • • • • • • • 24h 尿轻链下降≥90%或小于 200mg/24h; 软组织浆细胞瘤缩小≥50%; 溶骨病变在范围或数量上没有增加。 血清 M 蛋白水平下降 25%-49%(不分泌型骨髓瘤的骨髓中浆细 胞下降 25%-49% ); 24h 尿轻链下降 50%-89%但大于 200mg/24h; 软组织浆细胞瘤缩小 25%-49%; 溶骨病变在范围或数量上没有增加。
《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疗指南》疗效标准
疗效分类 定义 必须符合以下所有条件: • 血清和尿 M 蛋白免疫固定电泳均为阴性; • 完全缓解(CR) • • 软组织浆细胞瘤消失; 溶骨病变在范围或数量上没有增加; 骨髓浆细胞<5%(如对不分泌型骨髓瘤,需至少二次至少间隔 6 周或以上骨髓检查,其浆细胞均<5%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部分缓解(PR)
微小缓解(MR)
无变化(NC) 平台期
介于微小缓解和疾病进展之间。 无进行性骨髓瘤相关性器官或功能损害的证据以及 M 蛋白和 24h 尿轻 链分泌水平变化<25%并持续 3 个月以上。 在治疗过程中或在平台期重新出现以下一项或多项情况: • 血清 M 蛋白水平上升>基线水平的 25%和/或绝对值增加>5g/L; • • 24h 尿轻链分泌增加>基线水平的 25%和/或绝对值增加 200mg; 骨髓浆细胞比例增加>基线水平的 25%,绝对值增加 10%; 原有的溶骨损害或软组织浆细胞瘤体积较前增大; 出现新的溶骨病变或软组织浆细胞瘤; 出现其他原因不能解释的高钙血症(校正后的血清钙>2.8mmol/L 或 11.5mg/dL)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多发性骨髓瘤是血液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近年由于新药的不断出现使疗效不断提高,多发性骨髓瘤在诊断、治疗以及疗效标准方面出现迅速进展。
鉴于此,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召集全国部分专家制定了此指南。
一、定义多发性骨髓瘤是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骨髓中克隆性浆细胞异常增生,并分泌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其片段(M蛋白),并导致相关器官或组织损伤(ROTI)。
常见临床表现为骨痛、贫血、肾功能不全、感染等。
二、临床表现多发性骨髓瘤最常见的症状是与贫血、肾功能不全、感染或骨破坏相关的症状。
常见有:1.骨骼症状:骨痛,局部肿块,病理性骨折,可合并截瘫。
2.免疫力下降:反复细菌性肺炎和/或尿路感染,败血症;病毒感染以带状疱疹多见。
3.贫血: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少数合并白细胞减少和/或血小板减少。
4.高钙血症:有呕吐、乏力、意识模糊、多尿或便秘等症状。
5.肾功能损害:轻链管型肾病是导致肾功能衰竭的最常见原因。
6.高粘滞综合征:可有头昏、眩晕、眼花、耳鸣,可突然发生意识障碍、手指麻木、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慢性心力衰竭等症状。
此外,部分患者的M成分为冷球蛋白,引起微循环障碍,出现雷诺现象。
7.其他:有淀粉样变性病变者可表现为舌肥大,腮腺肿大,心脏扩大,腹泻或便秘,肝、脾肿大及外周神经病等;晚期患者还可有出血倾向。
表1 骨髓瘤相关器官或组织损害(ROTI)血钙水平增高校正血清钙高于正常上限值0.25mmol/L[1mg/dL]以上或>2.8 mmol/L[11.5mg/dL]肾功能损害血肌酐>176.8μmol/L[2mg/dL]贫血血红蛋白<100g/L或低于正常值20g/L以上骨质破坏溶骨性损害或骨质疏松伴有压缩性骨折其他有症状的高粘滞血症、淀粉样变、反复细菌感染(≥2次/年)三、诊断标准、分型、分期及鉴别诊断(一)、诊断1、诊断标准主要标准:①组织活检证明有浆细胞瘤或骨髓涂片检查:浆细胞>30%,常伴有形态改变。
②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IgG>35g/L,IgA>20g/L,IgM>15g/L,IgD>2g/L,IgE>2g/L,尿中单克隆K或λ轻链>1g/24小时,并排除淀粉样变。
次要标准:①骨髓检查:浆细胞10%~30%。
②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其片段的存在,但低于上述标准。
③X线检查有溶骨性损害和(或)广泛骨质疏松。
④正常免疫球蛋白量降低:IgM<0.5g/L, IgA<1.0g/L, IgG<6.0g/L。
凡满足下列任一条件者可诊断为MM:主要标准第1项+第2项;或第1项主要标准+次要标准②③④中之一;或第2项主要标准+次要标准①③④中之一;或次要标准①②+次要标准③④中之一。
2、最低诊断标准(符合下列二项)①骨髓恶性浆细胞≥10%或虽<10%但证实为克隆性和/或活检为浆细胞瘤且血清和/或尿出现单克隆M蛋白;如未检测出M蛋白,则需骨髓恶性浆细胞≥30%和/或活检为浆细胞瘤②骨髓瘤相关的器官功能损害(至少一项,详见表1)[其他类型的终末器官损害也偶可发生,并需要进行治疗。
如证实这些脏器的损害与骨髓瘤相关则其也可用于骨髓瘤的诊断]3、有症状MM诊断标准:①符合MM的诊断标准。
②出现任何ROTI。
4、无症状MM诊断标准:①符合MM的诊断标准。
②没有任何ROTI的症状与体征。
(二)分型依照增多的异常免疫球蛋白类型可分为以下八型:IgG型、IgA型、IgD型、IgM型、IgE型、轻链型、双克隆型以及不分泌型。
根据轻链类型分为κ、λ型。
(三)分期Durie-Salmon分期体系以及国际分期体系(ISS)均可用。
ISS分期体系分ISS分期标准中位生存期(月)期β2-MG<3.5mg/L,62I白蛋白≥35g/L;II 不符合I和III期的所有患者45IIIβ2-MG≥5.5mg/L。
29Durie-Salmon分期体系分期Durie-Salmon分期标准I 血红蛋白>l00g/L血清钙水平≤3.0mmol/L[12mg/dL]骨骼X线:骨骼结构正常或孤立性骨浆细胞瘤血清骨髓瘤蛋白产生率低IgG<50g/LIgA<30g/L本周氏蛋白<4g/24h瘤细胞数<0.6x1012/m2体表面积II不符合I和III期的所有患者瘤细胞数 0.6-1.2x1012/m2体表面积II I 血红蛋白<85g/L血清钙>3.0mmol/L[12mg/dL]血清或尿骨髓瘤蛋白产生率非常高IgG>70g/LIgA>50g/L本周氏蛋白>12g/24h骨骼检查中溶骨病损大于三处瘤细胞数>1.2x1012/m2体表面积亚型标准A肾功能正常(血清肌酐水平< 176.8mol/L[2mg/dL])B肾功能异常(血清肌酐水平≥ 176.8mol/L [2mg/dL])(四)、鉴别诊断与下列病症鉴别:反应性浆细胞增多(RP), 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WM)及转移性癌的溶骨性病变、以及其他可以出现M蛋白的疾病如意义未明的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MGUS)、轻链淀粉样变性、孤立性浆细胞瘤(骨或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1、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症(reactive plasmacytosis):①存在原发病:如慢性炎症、伤寒、系统性红斑狼疮、肝硬化、转移癌等;②浆细胞≤30%且无形态异常;③免疫表型:反应性浆细胞的免疫表型为CD38+CD56-,而MM则为CD38+CD56+;④M蛋白鉴定:无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其片段;⑤细胞化学染色:浆细胞酸性磷酸酶以及5’核苷酸酶反应多为阴性或弱阳性,MM患者均为阳性;⑥IgH基因克隆性重排阴性。
2、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Waldenstr?m\"s macroglobulinemia,WM):①血中IgM型免疫球蛋白呈单克隆性增高,同时其他免疫球蛋白正常或轻度受抑制。
②影像学:X线摄片较少见骨质疏松,溶骨性病变极为罕见。
③浆细胞形态:骨髓中以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样淋巴细胞多见。
淋巴结、肝、脾活检提示是弥漫性分化好的或浆样淋巴细胞性淋巴瘤。
④免疫表型:多为IgM+,IgD-, CD19+, CD20+, CD22+, CD5-, CD10-及CD23-。
3、转移性癌的溶骨性病变:①骨痛以静止及夜间明显;②血清碱性磷酸酶常升高;③多伴有成骨表现,在溶骨缺损周围有骨密度增加;④骨髓涂片或活检可见成堆癌细胞;⑤多数患者可查见原发灶,但部分患者可找不到原发灶。
4、意义未明的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monoclonal gammopathy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MGUS)诊断标准(符合下列三项)①血中M蛋白<30g/L;②骨髓克隆性浆细胞<10%;③没有ROTI、没有其他B细胞增殖性疾患或轻链相关的淀粉样变性以及其他轻链、重链或是免疫球蛋白相关的组织损伤。
5、孤立性浆细胞瘤(骨或髓外)诊断标准(符合下列三项)①活检证实为单个部位的单克隆性浆细胞瘤,X线、MRI和/或FDG PET检查证实除原发灶外无阳性结果,血清和/或尿M蛋白水平较低;②多部位骨髓穿刺涂片或骨活检浆细胞数正常,标本经流式细胞术或PCR检测无克隆性增生证据;③无骨髓瘤相关性脏器功能损害等。
三、疗效评判标准:详见附件一四、治疗(一)、治疗原则1、无症状骨髓瘤或D-S分期I期患者可以观察,每3月复查1次。
2、有症状的MM或没有症状但已出现骨髓瘤相关性器官功能衰竭的骨髓瘤患者应早治疗。
3、年龄≤65岁,适合自体干细胞移植者,避免使用烷化剂和亚硝基脲类药物。
4、适合临床试验者,应考虑进入临床试验。
(二)、有症状MM或D-S分期II期以上患者的治疗(化疗方案详见附件二)1、诱导治疗:诱导治疗期间每月复查一次血清免疫球蛋白定量及M蛋白定量,血细胞计数、BUN、肌酐、血钙、骨髓穿刺(若临床需要,可复查骨髓活检);推荐检测血清游离轻链(如无新部位的骨痛发生或骨痛程度的加重,则半年以上可复查X光骨骼照片、MRI、PET/CT)。
一般化疗方案在3~4个疗程(含新药方案可提前)时需对疾病进行疗效评价,疗效达MR 以上时(达不到MR以上者则为原发耐药或NC,需更换治疗方案)可用原方案继续治疗,直至疾病转入平台期。
年龄≤65岁或适合自体干细胞移植者:可选以下方案之一诱导治疗4疗程,或4个疗程以下但已经达到PR及更好疗效者,可进行干细胞动员采集。
对高危患者可预防使用抗凝治疗。
? V AD±T(长春新碱+阿霉素+地塞米松±沙利度胺)? TD(沙利度胺+地塞米松)? BD(硼替佐米+地塞米松)? PAD (硼替佐米+阿霉素+地塞米松)? DVD(脂质体阿霉素+长春新碱+地塞米松)? BTD(硼替佐米+沙利度胺+地塞米松)年龄>65岁或不适合自体干细胞移植,同时血Cr≥176mmol/L者:可选以下方案之一直至获得PR及以上疗效。
? V AD (阿霉素+地塞米松±长春新碱)? TD(沙利度胺+地塞米松)? PAD (硼替佐米+阿霉素+地塞米松)? DVD(脂质体阿霉素+长春新碱+地塞米松)年龄>65岁或不适合自体干细胞移植者,血Cr≤176mmol/L者:除以上方案之外,还可选择以下方案之一直至获得PR及以上疗效。
? MP(马法兰+强的松)? M2(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卡氮芥+马法兰+强的松)? MPV(马法兰+强的松+硼替佐米)? MPT(马法兰+地塞米松+沙利度胺)2、原发耐药MM的治疗①换用未用过的新的方案,如能获得PR及以上疗效者,条件合适者尽快行自体干细胞移植;②符合临床试验者,进入临床试验;3、MM复发的治疗化疗后复发①缓解后半年以内复发,换用以前未用过的新方案;②缓解后半年以上复发,可以试用原诱导缓解的方案;无效者,换用以前未用过的新方案;③条件合适者进行干细胞移植(自体、异基因);移植后复发①异基因移植后复发:供体淋巴细胞输注,使用以前未使用的、含新药的方案;②自体干细胞移植后复发:使用以前未使用的、含新药的方案,可考虑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4、维持治疗维持治疗的意义不明确,维持治疗时机在不进行移植的患者在取得最佳疗效后再巩固2疗程后进行;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患者在达到VGPR及以上疗效后进行。
可选用反应停50~200mg/d ,QN,联合强的松50mg/d,QOD;干扰素3MU, QOD。
维持阶段如无ROTI的证据则第一年每3个月复查以上指标,第二年每6个月复查以上指标。
5、自体干细胞移植①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常在有效化疗后3-4疗程后进行;有可能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避免使用含烷化剂和亚硝基脲类药物。
②第一次自体干细胞移植后,获得VGPR以下疗效的患者,可进行第二次自体干细胞移植,第二次移植一般在第一次移植后6月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