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牛养殖前景及专业合作社的建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肉牛养殖前景及专业合作社的建设

金农网2008-4-15

转自

-

肉牛养殖前景

养牛业还有发展空间吗?

我国现有牛存栏头数1.38亿头,牛肉产量达到675.9万吨,是世界第四大牛肉生产国。但牛肉人均产量只有4.3千克,低于世界平均9.8千克的水平,更低于一些牛肉主产国家的人均产量水平。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肉牛业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从长远看,我国肉牛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与严峻的挑战。但机遇是潜在的,而挑战却是现实的。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关键在于依靠肉牛业科技进步,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肉牛业,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效益,推动肉牛产业化的发展,全面提升肉牛业的国际竞争力。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肉牛业实际上还处在初级阶段水平,发展的空间还很大。在不远的将来,肉牛业一定会像现在的奶牛业一样,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国际贸易中,牛肉的出口被发达国家所垄断,我国在出口方面一直处于弱势,但同时我国牛肉出口也存在价格等方面的优势。牛肉是投资、产值都很大的产业。我国每年都要花费大量外汇在外采购。我们应生产高质量牛肉,以替代进口。我国与世界交往越来越多,来华旅游者数量很大,国内对高档牛肉的需求增加。所以必须加速生产,在质量上、供应上保障国内需求。另外,我国牛肉出口也有一定优势。第一是价廉。第二是牛肉产品部位质量适应很广。我们的牛肉产量大,品种多,出口产品可以任意挑选。

近年来,国家对畜牧业给以重点政策倾斜,结构调整战略业已取得明显成效,特别是肉牛带区域规划和冻精政策性补贴等必将推动繁育体系建设和肉牛业的快速发展。随着我国家畜饲养向节粮型品种调整以及膳食结构改变的需要,肉牛业将成为一个大产业。

制约养牛业发展的问题是什么

我国养牛生产水平不高,优质肉牛比重少,牛肉档次低仍然是制约肉牛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从世界肉类生产结构来看,牛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长期保持在30%左右,而我国2004年仅占9.3%。我国牛的生产水平低突出表现在牛的生长周期长、出栏率低,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肉牛的良种化程度低,饲养管理特别是营养水平低下。

出口牛肉在国际进出口贸易比重小,档次低。目前我国鲜冻牛肉出口比重还很小,

仅占世界贸易量的1%左右,同时由于出口牛肉的档次低,出口的牛肉价格不足世界平均价的80%。近3年我国每年需从国外进口高档牛肉2000~3000吨。

我国肉牛生产的现状是:

社会化服务体系基础设施仍很薄弱,特别是服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中、小加工企业设备简陋,工艺落后,特别是综合加工能力差。有些肉牛主产区由于缺乏机械加工和冷贮设备,屠宰仍然依靠分散个体屠宰户手工操作,一些可开发利用的副产品被抛弃,影响着本地区养牛经济效益的提高。

全国范围内的肉牛市场网络尚未形成,市场功能发育还不完善,贮运手段落后、信息反馈迟缓,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肉牛业经济的发展。

千家万户繁育母牛和饲养架子牛仍是肉牛生产的基础。初步估算,农户出栏的肉牛占到全国肉牛出栏量的80%以上。

上述现状衍生出以下有待解决的问题:

1. 我国优质肉牛生产无专门化肉用品种

20世纪60年代以来,欧美发达国家育成了不少优秀的肉用品种,如夏洛来、利木赞、海福特等。但我国至今没有培育出专门化的肉用品种。牛肉生产主要依赖于黄牛品种如鲁西牛、南阳牛、秦川牛等,以及引入品种的杂交后代,优良的肉用品种资源匮缺。

2. 肉牛良种化程度低

目前我国黄牛的改良率不足15%,本地良种肉牛及外来改良牛之和仅占35%,与国外肉牛业生产所用专门化品种杂交配套系有很大差距。良种化程度低是制约我国优质肉牛生产的最根本因素,造成增重慢,牛肉质量差,饲养成本高。基层推广体系不健全,推广人员少,待遇差,素质不高,且有相当数量的基层站点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配种等技术水平亟待提高,对新品种、新技术掌握滞后,必要的冷藏设施和仪器设备严重不足等,严重影响了畜禽品种的改良和优良品种的推广进程。

3. 肉牛生产周期长

国外15~18月龄的肥育去势公牛的平均屠宰重为582千克。母牛产犊间隔不超过12个月,而我国出栏的肉牛中18月龄的商品牛很少,6月龄的商品牛根本没有,一头肉牛从配种受孕到产犊需9个半月,从犊牛到育肥牛出栏又需要18~20个月,生产一头肉牛需28~30个月。除品种因素外,原因为:繁育体系不健全,大多养殖户对牛群数量追求远远超过牛群的质量,见母就留;饲养管理不科学,大多数肥育场采用“低精料长周期”的育肥方式,造成肉牛出栏周期相对较长;饲养方式与国外有差距,肥育过程中饲料、品种、年龄都相差很大,造成育肥期长,效率低。

4. 商品肉牛出栏率低

2004年我国肉牛出栏率达26.7%,与发达国家(美国36.52%、欧洲43.74%)相差很大,并且我国肉牛平均胴体重147千克,比世界各国平均205千克低的多;且我国肉牛存栏平均产肉量仅为45千克,而发达国家平均每头存栏牛产肉量为120千克,美国为115千克,一头肉牛的胴体重相当于我国2.3头。

5. 繁殖成活低

我国母牛繁殖成活率平均为72%,本地黄牛体型小,往往因胎儿过大而难产,杂种牛犊的难产率高于当地黄牛的值。冷配技术人员操作不规范也人为造成多种不孕症,延长生殖间隔。

6. 死亡率高

国内肉牛的全程死亡率高达5%,直接经济损失达90~150亿元。动物的传染病严重地影响了我国肉类及其制品进入国际市场,每年因疾病死亡造成的严重的经济损失。特别是接近临产的总的犊牛死亡率为6.1%。临产死亡的犊牛中最大部分(72%)是死于难产,犊牛死亡率和发病率高的直接原因是营养缺乏和管理不善。

7. 肉质差

国产牛肉大多为中低档牛肉,优质牛肉很少,造成出口牛肉价格不足世界平均数的80%。国内的大宾馆、饭店及外资餐厅,每年都要从国外进口数目不小的牛排、小牛肉等高档牛肉。

肉牛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生产水平低,资源浪费严重,牛肉品质较差,不适应市场需求。我国牛肉生产仍定位在追求产量型模式上,出口高档牛肉每吨可达3500美元左右,一般牛肉每吨仅1500美元左右。国产牛肉中优质牛肉所占比重太小,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我国还没有专用的肉用牛品种,改良比例仅30%,个体小,产肉率低,平均胴体重仅147千克。因此必须加速牛的改良,提高养牛业的生产水平。

如何实现养牛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发展肉牛产业,要建立肉牛良种体系,提纯复壮原种肉牛和地方良种黄牛,加大制种供种力度,应特别重视培育我国的优良品种,如鲁西牛、南阳牛、秦川牛、晋南牛、延边牛;并进行优质肉牛杂交配套系筛选及饲养管理技术体系的建立,进行区域性试验示范,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科学的肉牛杂交繁育体系;推出适合我国不同区域及规模肉牛生产的饲养模式;研究高档牛肉生产及系列加工技术;初步形成肉牛生产的社会化服务体系;集成有重要应用价值的肉牛科技成果使其系统化、配套化、产业化。

推行种植业的三元结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建立优质饲料饲草基地,提高饲料饲草产量和质量,如专用饲料玉米和紫花苜蓿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