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艺术歌曲研究与演唱
艺术歌曲《望乡词》的音乐特征与演唱研究
一、《望乡词》的音乐特征 (一)作品与作者简介 《望乡词》歌词真挚、沉郁而又宽广,出自我国当代著名书法 家、诗人于右任先生创作的爱国诗歌《望大陆》(发表于1964年), 是诗人在自己晚年在特殊背景下所创作的,是诗人对家乡、对大陆 的思念、渴望落叶归根的情感倾述;歌曲的旋律深沉且气势磅礴, 是由我国当代著名作曲家陆在易先生所于1998年所创作的。整首作 品内敛深沉、气势宽广,苍凉凝重,采用男中音进行演唱,完美的 诠释了诗人对故乡、对亲人、对大陆的眷恋。 (二)音乐作品分析 《望乡词》整首作品由四个部分(含有前奏)构成的为二部曲 式结构,即12个小节构成的前奏部分、A部分(36小节)、8个小节构 成连接部,节奏部分以及重复出现的A’部分(38小节)。 前奏部分当中前10小节用来进行气氛的烘托,进入第10小节伴 奏音型的出现使得规定作品的速度。A作为一个二段体结构部分, 有a段(13-29)和对比乐段b段(30-39)构成,a段为8+8的平行乐 段。对比乐段b则是4+6结构的乐段;连接部分有8小节,是感情的进 一步宣泄;紧接着是钢琴进行的间奏,重复出现的A’部分则是采用 情面b乐段材料进行的变化重复。 整首作品采用民族调式写成的,宫调式与羽调式交替出现。前 奏部分作者采用羽调式,伴奏上使用了高度叠置的柱式和弦以及大 量震音的使用,对于这种悲情的情绪进行渲染;进入a段第一乐句以 后调性没有发生改变,伴奏则变成了分解和弦式的旋律线条,使得 歌唱变得深沉,内敛,这种伴奏音型一直持续到贯穿A部分,a段的 后一乐句则进行到了宫调上。b段调性一直在宫调式上进行,伴奏 当中三连音的出现,使得整首作品推向了高潮;连接部分调性也没 有,伴奏部分当中高声部的分解和弦,使得整个情绪变得细腻、柔 软;进入钢琴节奏之后,经过四个小节的哼唱,进入B部分,整个B 部分气势磅礴,以三连音加柱式和弦的伴奏,更加熏染了歌曲的这 种宽广大气,最后整首乐曲以宫调式进行结束。 二、《望乡词》的演唱分析 (一)特定音色的演唱技巧要求 《望乡词》作为特定男中音演唱的,是典型的具有我国音乐风 格的艺术歌曲,对与它的演唱有着较为特别的音色要求。首先要具 备男中音应有的浑厚、低沉且又不失明亮的声音特点,又不能相演 唱传统男中音作品那样声音力度夸张。根据《望乡词》这首作品的 演唱速度以及情感表达的需要,要求声音在男中音固有的音色基础 之上,要略微柔和,稍作明亮的处理。 在这种特定音色的要求下,首先需要演唱者在呼吸上注意。在
艺术歌曲《乘着歌声的翅膀》作品分析与演唱教学研究
艺术歌曲《乘着歌声的翅膀》作品分析与演唱教学研究作者:龚易男来源:《黄河之声》2019年第11期摘要:本文对艺术歌曲《乘着歌声的翅膀》进行音乐本体分析及演唱教学研究,从而揭示艺术歌曲作品与演唱教学之间内在的联系和规律,解决艺术歌曲演唱和教学当中容易出现的种种问题,为艺术歌曲的演唱和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
关键词:《乘着歌声的翅膀》;艺术歌曲;演唱教学《乘着歌声的翅膀》是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1836年以海涅诗集《抒情间奏曲》中的诗歌《乘着歌声的翅膀》谱曲创作而成的一首艺术歌曲[1]。
对其进行作品分析及演唱教学研究,能够揭示艺术歌曲作品与演唱教学之间内在的联系和规律,解决艺术歌曲演唱和教学当中容易出现的种种问题。
一、作品分析(一)曲式结构这是一首结构朴素而清新自然的大调作品。
主体结构为A+A+B三大段,对应三段不同的歌词。
A乐段由a+b+c+d+a1五个乐句构成,每个乐句结尾以休止符为标志。
每个乐句由紧密连接的上下两半构成,配以两句联系密切的歌词。
其中第五个乐句和第一个乐句同头异尾,有前后呼应和再现的意味,使得乐段的结束感更为圆满。
B乐段由a2+e两个乐句加一句尾声构成。
B乐段第一个乐句由全曲第一个乐句稍加改编而来,符合全曲各段统一的风格。
第二个乐句由三部分构成,其中第三部分通过拉长旋律的节奏并原样重复第二部分歌词,使得旋律得到一种巧妙而完满的结束。
尾声结束在三级音,充满了无尽幻想的意味。
(二)旋律特点这首作品虽然结构不算复杂,但旋律变化非常丰富。
第一句开头低音区属音到中音区三级音的六度大跳,接旋律级进上行,充满了自然流淌之感。
第一句后半句又从低音区属音到中音区二级音的五度大跳,然后对前半句进行下方大二度的模进。
从而在形式上具有高度统一性,在情绪上起到递进作用。
之后的每一个乐句都有不同的旋律变化,整体风格却又统一。
例如第四乐句的后半部分是前半部分下方小二度的模进,则是与第一乐句不同的直接模进。
这样一方面起到新的变化的作用,另一方面也给下半乐句带来更强的结束感。
勃拉姆斯艺术歌曲演唱探析——以五首艺术歌曲和一部声乐套曲为例的开题报告
勃拉姆斯艺术歌曲演唱探析——以五首艺术歌曲和一部声
乐套曲为例的开题报告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勃拉姆斯是19世纪德国古典音乐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艺术歌曲以优美的旋律、深刻的情感表达和优美的词曲配合著称。
研究勃拉姆斯艺术歌曲的演唱探析,对于了解勃拉姆斯艺术风格、提高声乐技巧、完善唱腔表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研究对象与内容
本文主要选取勃拉姆斯的五首艺术歌曲和一部声乐套曲作为研究对象。
五首艺术歌曲分别为《Lerchengesang》、《Die Mainacht》、《Feldeinsamkeit》、《Wie Melodien zieht es mir》、《Vergebliches Ständchen》。
声乐套曲为《四首歌曲,Opus 43》。
本文将从歌曲的选词、曲式结构、旋律特点、节奏节拍、词曲配合、唱腔表现等方面进行演唱探析。
3. 研究方法与步骤
本文将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和演唱实践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
首先是对勃拉姆斯的生平、艺术成就和艺术风格进行介绍和分析,接着对所选歌曲的词曲结构和主旋律进行分析,再根据歌词和曲调特点探讨其唱腔表现和演唱技巧。
最后通过实践演唱,对理论研究进行验证和总结,提高演唱技巧。
4. 预期贡献
本文将对勃拉姆斯艺术歌曲的演唱探索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五首艺术歌曲和一部声乐套曲的研究分析与演唱实践,对于提高艺术歌曲演唱的技巧、优化演唱效果等方面都具有借鉴意义。
同时,本文也将进一步深化对勃拉姆斯音乐的理解和研究。
舒伯特艺术歌曲的演唱研究——以《纺车旁的玛格丽特》为例
2021-06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舒伯特艺术歌曲的演唱研究———以《纺车旁的玛格丽特》为例苏迈(武汉音乐学院,湖北武汉430060)摘要院本文主要从舒伯特艺术歌曲创作背景、演唱技巧、音乐处理、艺术想象力等方面对其艺术歌曲《纺车旁的玛格丽特》进行分析与研究,以其演唱者更好的诠释与把握舒伯特艺术歌曲。
关键词:舒伯特;艺术歌曲;演唱技巧;音乐处理中图分类号:J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17-0057-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17.027一、作曲家生平弗朗茨·彼得·舒伯特(1797-1828年)是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向德奥浪漫主义音乐过渡时期极为重要的作曲家,他兼具古典主义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的重要特质,深厚的创作功底与优美的旋律性并存。
舒伯特出生于音乐世家,家境贫寒却受到了良好的音乐教育。
1812年随意大利作曲家萨里耶里(A.Salieri,1750-1825年)学习作曲。
1813年16岁时完成第一部交响曲,翌年创作出《魔鬼的欢乐宫》《F大调弥撒》《纺车旁的玛格丽特》等作品。
舒伯特31岁去世,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共谱写了六百多首艺术歌曲,后人尊称他为“歌曲之王”。
二、艺术歌曲及舒伯特艺术歌曲简述艺术歌曲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盛行的一种抒情歌曲的通称,其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多为钢琴与人声而作,钢琴伴随人声,人声又独立于钢琴,清晰的钢琴与人声相互衬托。
直到20世纪,艺术歌曲逐渐发展出管弦乐队伴奏,将人声和乐器声融为一体,从而形成“歌中有乐,乐中有歌”的演唱形式。
艺术歌曲追求细腻、精致的表达,歌词、旋律和人声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
其旋律和伴奏由具有丰富想象力的作曲家而创作,歌词多采用文学性较强的诗篇,将诗歌与音乐完美结合,追求诗与乐的深层意境。
艺术歌曲作为西方室内乐性质的一种声乐体裁,通常在公开或小范围音乐会、沙龙上演出,被列入严肃音乐、高雅艺术的范畴。
艺术歌曲《家》《桥》《盼》创作与演唱研究
湛的创作技法。
(二)《家》之创作分析《家》创作于1998年,词作者是附加著名作家孙新凯。
当时的陆在易正在上海歌剧院工作,一方面是多年都在上海求学和工作,与家人聚少离多,人到中年后难免会有思乡情绪。
另一方面则是香港刚回归祖国,所以也借这首作品表达了对祖国统一欣喜之情。
从整体来看,作品采用了单二部曲式结构,在d羽七声调式上行进发展,因而带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作品的一开始,作者先采用了四五度叠置和弦,获得了空旷辽远的音响效果,同时也使民族化色彩得到了强化。
而且作者在开始部分就通过速度变化为全曲埋下了伏笔。
一开始是柔板,先渐快又渐慢,正是游子想要回家探望却又不知道何时能回去的复杂心情。
A段“家啊家,家在哪?家不在人家的屋檐下”,这三句的伴奏织体采用了柱式和弦的长琶音,与旋律形成了良好的呼应,突出了一种倾诉感,将思乡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家在长长的乡愁里”一句,伴奏织体从之前的柱式和弦变为了分解和弦,节奏紧凑,速度加快,迎来了A段情绪的最高点。
仿佛家乡就在眼前,正张开怀抱迎接自己。
随后速度减弱,旋律也变为了连续的下行,预示着A段的结束。
A段与B段的连接部分,为了使情绪得到预先烘托,作者采用了大跨度的上行音阶,随后是柱式和弦与分解和弦的交替运用,每两个小节一换,分别对应两种不同的情绪和形象。
柱式和弦对应的是坚定地回家之情,分解和弦则是对现实无奈的写照,两种情绪交织在一起,让乐曲情感得到了立体化的呈现。
尾声部分中,作者再次使用柱式和弦作为伴奏织体,与旋律一唱一和,互为补充。
一个“啊”字可谓是百感交集,又有着淡淡的哀愁与无奈,表现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以及对国家、民族的忧患思考。
作品通篇没有华丽的辞藻,旋律也没有大幅度地跳进,却给人以深情和质朴之感,特别是最后的虚词“啊”,更像是中国画中的留白,给观众留下了无尽的遐想和回味空间。
(三)《盼》之创作分析《盼》创作于1988年,虽然在时间上要早于《桥》和《家》,但是却经常放在三部曲的最后一位。
浅谈怎样演唱舒曼艺术歌曲
一、德国艺术歌曲(lied)最初的德国艺术歌曲走的是一个探索的道路,紧接着走向成熟时期,辉煌时期。
海顿的艺术歌曲表达了诗歌的意境美;莫扎特的艺术歌曲则更注重表现人物和剧情,而贝多芬的艺术歌曲刚刚探索到精神境界。
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开创了艺术歌曲的新纪元,在诗歌中得到无情无尽的灵感。
包含了包罗万象的表现形式,来源不断的曲调旋律,色彩斑斓的各种调性,以及伴奏中各式各样的音乐形象和美的意境。
紧接着舒曼的艺术歌曲,继承了舒伯特的创作传统。
更追求高尚的境界,注重诗歌与音乐的完美结合,注重钢琴伴奏中的节奏表现,使艺术歌曲更加完美。
而勃拉姆斯在音乐的语言上也继承了舒伯特的传统,而沃尔夫则更偏于舒曼,更重视文学方面。
诗词的内容、语言和音乐三者结合,达到一种浑然一体的境界。
之后还有马勒、勋伯格、贝尔格,威伯恩等作曲家。
他们为德奥艺术歌曲做出重大贡献。
这就是德国艺术歌曲的发展线索。
二、《爱之歌》作曲家罗伯特•舒曼(RobertSchumann)19世纪的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
年仅46岁,一生创作240多首艺术歌曲。
他足以代表浪漫主义音乐最纯粹的本质。
他的作品有丰富的感染力,有期待、有梦幻。
他不是浪漫时期的产物,而是浪漫时期的推动者。
他是与生俱来的浪漫主义者。
他认为音乐是他感觉的精神语言,是一个巨大而无形的牵引线,统一着他的精神。
他天生就是诗人也是音乐家。
艺术歌曲的特点是将古典的结构和浪漫情感融为一体,既清新富有活力,又善于抒情。
他细腻的写出钢琴伴奏声部,与歌唱部分紧密相连,还能充分的表达出诗词的意境,使诗意更加真实,明朗。
他在诗歌、旋律、和声、节奏上都有自己的特点,充满了浪漫主义梦幻色彩,称为“音乐诗人”。
三、舒曼——Liebeslied《爱之歌》1、作品介绍:作品号OP.51.NO.5;作词歌德(JohannW.Goethe);G大调作品;4/4拍子;再现单三部曲式结构。
2、歌词:①DirzueröffnenmeinHerzverlangtmich音标:[di:r][tsu:][εrœfnən][main][hεrts][fεrlat][mi:Ç]渴望着你来打开我的心扉;德语解说:元音后没有辅音或只有一个辅音时发“长元音”,例如:Dir[i:]。
《我的太阳》作品分析与演唱教学研究
Yi Shu Ping Jian Yan Jiu Ping Lun·研究评论《我的太阳》作品分析与演唱教学研究龚易男武汉外国语学校摘要:本文对意大利歌曲《我的太阳》进行音乐本体分析及演唱教学研究,从而揭示歌曲作品与演唱教学之间内在的联系和规律,解决歌曲演唱和教学当中容易出现的种种问题,为歌曲的演唱和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
关键词:《我的太阳》艺术歌曲演唱教学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6-0009-02作者简介:龚易男(1983-),男,音乐学硕士,武汉外国语学校艺术教育中心主任,中学高级教师,副高,主要研究方向为声乐艺术。
“啊多么辉煌,灿烂的阳光……”喜欢美声唱法的人、都知道这首由意大利作曲家蒂·卡普阿(D ·Capua)根据拿坡里民歌风格创作而成的歌曲《我的太阳》(O So 鄄lo Mio)[1]。
美声男高音歌手几乎人人都唱过这首歌,她不仅在西方受到广泛的欢迎,随着上世纪末世界顶尖的三大男高音先后来我国举行演唱会并演唱此曲,她在我们中国越来越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熟悉和喜爱。
《我的太阳》于上世纪进入中国,并由尚家骧老师配以中文歌词翻译,歌曲还被选入了成人声乐考级作品,得到了极为广泛的传唱。
对其进行作品分析及演唱教学研究,能够揭示歌曲作品与演唱教学之间内在的联系和规律,解决歌曲演唱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为歌曲的歌唱和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
一、作品分析(一)曲式结构这是一首结构朴素而清新自然的G 大调作品。
主体结构典型的主歌加副歌A+B 两段体,反复两次对应三段不同的歌词(通常演唱1、3两段,也有结尾反复一次副歌的唱法),最后一遍副歌结尾有变化。
A 乐段由a+b 两个乐句构成,每个乐句由紧密连接的上下两半构成,配以两句联系密切的歌词。
两个乐句同头异尾的结构,有前后呼应和再现的意味,使得乐段的结束感更为圆满。
B 乐段由c+d 两个乐句构成,反复到第二遍演唱时d 乐句结尾有变化。
贝利尼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与演唱研究
·82·基金课题摘 要:贝利尼作为19世纪初意大利著名的浪漫主义作曲家,他的艺术歌曲具有独特的风格特征,也为艺术歌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具有很高的史学地位和价值,了解他的作品创作过程和特征能更好地把握歌曲的演唱,对其他艺术歌曲的研究同样具有很高的价值。
关键词:抒情的旋律;浪漫性;悲情性温琴佐·贝利尼是19世纪意大利浪漫乐派的著名歌剧作曲家。
1801年11月3日出生于西西里岛的卡塔尼亚的一个音乐世家,从小便受到了良好的音乐熏陶。
在祖父的影响下,3岁便开始了音乐学习,六岁时创作了第一部音乐作品。
他的音乐听力和记忆力也非常好,显露出了非凡的音乐天赋,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
1819年,贝利尼赴那不勒斯圣塞巴斯契诺音乐学院开始了正规的音乐学习,师从著名的作曲家津加雷利学习作曲和指挥。
1835年9月23日,贝利尼病逝于巴黎近郊的皮托小镇,年仅34岁。
贝利尼一生创作了20余首艺术歌曲,现今人们最为熟悉的有《月光》《我为你忧伤,高贵女神》等。
这些艺术歌曲优美抒情,很具有浪漫性和歌唱性。
1 旋律的创作特征贝利尼的艺术歌曲秉承了意大利美声审美传统的旋律风格,优美、宽广、悠长、抒情,很具有歌唱性和浪漫的情趣。
这些艺术歌曲是独属于他个人所特有的忧伤的感情,在其最不流行的作品中,也有着似流水一样倾泻而下的旋律;清扬婉转,让人难忘,鼓舞人心。
1.1 抒情性的音乐旋律贝利尼独创的颇具个性的音乐旋律,即拱形线条,也称为“贝利尼式的抒情声乐旋律”,在低声部分解和弦的伴奏衬托下,声乐的旋律由宽广悠长的音调开始,慢慢形成高潮,最后回到宽广悠长的音调上,好似拱形。
这种拱形旋律很自然的表达出了温柔忧郁、悲哀的感情,感人心脾,富于浪漫。
他艺术歌曲里的拱形线条旋律常常是由几个拱形旋律线条连接起来的,呈现延绵不断的波浪形态。
既舒缓又跌宕,既典雅又绵长,既宽广又温情,既真实又炫丽。
例如《背弃》《多无情,你无视我的哭泣》《快乐水手》等。
浅析中国艺术歌曲题材划分以及演唱研究
Vol 41/No 22/Westleather-151㊀-浅析中国艺术歌曲题材划分以及演唱研究曾玉佳作者简介:曾玉佳(1995 )ꎬ女ꎬ汉族ꎬ江西九江人ꎬ在读研究生ꎬ音乐硕士ꎬ云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ꎬ研究方向:美声演唱ꎮ(云南师范大学ꎬ云南昆明650500)摘㊀要:艺术歌曲起源于欧洲ꎬ原文为 Artsong 后来经萧友梅先生转译成为 艺术歌曲 ꎮ中国艺术歌曲诞生于五四运动之后ꎬ中国作曲家在学习西方音乐创作技法的基础上ꎬ融合中国音乐题材及元素等创作中国艺术歌曲ꎮ1920年青主的«大江东去»标志着我国艺术歌曲的诞生ꎬ随后艺术歌曲的创作形式及音乐传播等不断发展ꎮ艺术歌曲作为学院派师生学习过程中必修的演唱体裁ꎬ其音乐内容及题材的界定于不同时期都有着不同的认知与划分ꎬ为此笔者将主要选择其中已被研究认可的题材进行划分梳理ꎬ并对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做简要阐述ꎮ关键词:艺术歌曲ꎻ音乐题材ꎻ演唱研究中图分类号:J616㊀㊀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671-1602(2019)22-0151-01㊀㊀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ꎬ舒伯特以歌德诗作所作曲的«纺车旁的玛格丽特»标志着艺术歌曲的出现ꎮ而我国艺术歌曲的诞生正是由五四运动的爆发ꎬ新文化运动的兴起ꎬ我国国内许多作曲家开始逐渐借鉴国外欧洲的一些作曲技巧而得以产生ꎮ按照时代划分ꎬ我国艺术歌曲发展的时代可大致划分为: 五四 时期ꎻ20世纪20 40年代ꎻ文革时期ꎻ改革开放末期ꎮ相对中国艺术歌曲题材划分而言ꎬ却有许多不同的看法ꎬ如陆在易写的«中国歌曲创作之我见»中提到ꎬ艺术歌曲的题材特征为:一㊁抒发个人情感ꎮ二㊁歌词都是音乐性ꎬ文学性较强的诗作ꎬ有些歌词则直接选自名家名诗ꎮ三㊁往往是为特定的声部而写作四㊁伴奏有很重要的地位ꎮ又例如王文轩所写的«以唐宋古诗词为题材的艺术歌曲之探究»中写到ꎬ中国艺术歌曲题材为:一㊁以抗日战争和民族解放为题材ꎮ二㊁以中国古诗词为题材ꎮ三㊁以近代诗词为题材ꎮ又或者如虞滨鸿所写的«改革开放30年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及研究演唱»所写的题材划分:一㊁古典诗词题材ꎮ二㊁主旋律题材ꎮ三㊁情感题材四㊁现实题材ꎮ纵观看来ꎬ每位学者对中国艺术歌曲题材划分都有着自己的见解ꎬ题材的划分并没有一个标准而明确的答案ꎮ因此ꎬ笔者从阅读以上此类论文中ꎬ总结出自己对于中国艺术歌曲题材划分以及演唱研究方面的看法ꎮ1㊀中国艺术歌曲题材划分1.1㊀以中国古诗词为题材对于中国古诗词类艺术歌曲的研究ꎬ笔者阅读了相关的优秀论文ꎬ如王楠的«漱玉古韵-对古诗词歌曲«如梦令»和«声声慢»的作品分析»ꎻ王文轩的«以唐宋古诗词为题材的艺术歌曲之探究»ꎻ张超的««枫桥夜泊»的意境及其演唱诠释»ꎻ魏清的«古诗词歌曲«别董大»的版本对比与演唱研究»等ꎮ我国第一首古诗词艺术歌曲ꎬ便是由青主在1920年所写的«大江东去»ꎮ这首歌曲的歌词来源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ꎬ为此而谱曲而成ꎮ随后20世纪ꎬ古典诗词便成为作曲家最热衷的题材ꎬ黄自的«花非花»«点绛唇赋登楼»黎海英的«春晓»«枫桥夜泊»«登鹤雀楼»ꎬ青主的«我住长江头»等大量以唐诗宋词为题材的艺术歌曲ꎮ所谓 诗言志ꎬ歌咏言 中国古诗词特有的内在㊁含蓄㊁深厚的哲学内涵ꎬ优美如画的韵律等无不给艺术歌曲创作做好了铺垫ꎮ例如ꎬ以唐代古诗为题材的艺术歌曲«春晓»而言ꎬ这是一首表达诗人孟浩然惜春的五言绝句ꎬ而在黎海英的创作中ꎬ用音乐语言表现诗词内容构造意境ꎬ并以 哦 为过渡句ꎬ使得整首歌曲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ꎬ欲言又止的叹息ꎬ带给人们无尽的遐想ꎬ更为打动人心ꎮ又例如ꎬ以宋词为题的艺术歌曲«声声慢»ꎬ«声声慢»是由宋代词人李清照所写ꎬ这首词的首段便用了三组叠词开头ꎬ表达出李清照悲伤孤寂ꎬ层层递进的情绪ꎬ到最后一句 怎一愁字了得 直接表述出词人凄楚与失落ꎮ在张肖虎的创作下ꎬ他以切分ꎬ附点等节奏类型加强了歌曲的音乐与旋律感ꎬ更好的凸显歌曲所表达的情感ꎮ最后的愁字使音乐推向高潮ꎮ1.2㊀以主旋律为题材的艺术歌曲首先ꎬ以主旋律为题材的艺术歌曲是本人从上述虞滨鸿所写的«改革开放30年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及研究演唱»而看来得ꎮ笔者认为主旋律论文并不单单指一个方面的思想情感ꎬ它可以适用于许多不同方面的情感表达ꎬ或者它可以体现某时期的社会价值取向及时代精神等ꎮ如旋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ꎬ表达对祖国的热爱ꎬ歌颂伟大祖国伟大富强等此类歌曲 «祖国慈祥的母亲»㊁«奉献给亲爱的祖国»㊁«在希望的田野上»等ꎻ如赞美祖国大好河山ꎬ以大自然为主题进行创作用于抒发个人情感或对祖国的热爱的歌曲 «大森的早晨»㊁«多情的土地»㊁«西部放歌»等ꎻ如早期以抗日战争和民族解放为主题的歌曲ꎬ如 «黄水谣»㊁«铁蹄下的歌女»㊁«塞外村女»等ꎮ以主旋律为题材的艺术歌曲来看ꎬ除以上所写主题外ꎬ应还有不少关于其他方面以主旋律的艺术歌曲ꎬ所以笔者认为ꎬ主旋律为题材的艺术歌曲只是一个总的题材划分ꎬ它包括了其他许多不同题材的艺术歌曲ꎮ综上所述ꎬ中国艺术歌曲主要通过抒发情感进行演唱ꎬ在题材方面ꎬ音乐内容主要以诗词及主旋律题材等进行编曲ꎬ早期的音乐织体主要借鉴西方作曲技巧ꎬ而随着时代的发展ꎬ音乐技法的成熟ꎬ使其音乐织体融合了各种中国元素等ꎮ2㊀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研究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与推进离不开外来音乐文化的传播与交流ꎮ这些文化的传播使我国艺术歌曲音乐织体ꎬ音乐结构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ꎮ但在学习演唱中国艺术歌曲时ꎬ不难发现咬字吐字的问题依旧存在ꎬ如字头不准㊁字尾不清㊁声调不准等问题ꎮ例如演唱«故园恋»中的 河水 成 喝水 ꎬ«玫瑰三愿»中的 玫瑰花 成 玫瑰华 等ꎮ这都属于咬字吐字问题ꎮ想唱好一首中国歌曲ꎬ尤其是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ꎬ除基本的咬字吐字问题外ꎬ还需要按诗词语句㊁平仄㊁节奏等进行朗诵并对每一个句子ꎬ每一个字的意义进行揣摩分析ꎮ例如演唱«春晓»中 不觉晓 时ꎬ大多数演唱者会将 晓 唱成第一声ꎬ而非第三声ꎬ语言的破坏导致了这首作品无法更好的诠释ꎬ再好的音色也抓不住听众ꎮ对于这类语言上的问题ꎬ笔者结合自身的学习及研究认为ꎬ在演唱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时ꎬ无论诗词在什么音调上ꎬ最后一定是要归落在其原本的声调上ꎮ这样才能真正的唱出中国诗词韵味ꎮ最后ꎬ在情感表达方面ꎬ演唱语气应接近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ꎬ强弱关系及钢琴织体的音乐走向等ꎬ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ꎬ演唱中国艺术歌曲ꎮ。
德奥艺术歌曲艺术特点与演唱风格研究
149SONG OF YELLOW RIVER 2023/ 12导的“人文主义”,呼吁自由、平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时期的音乐家,这一时期的音乐家放弃对“理性”的单纯崇拜,转而强调人的感官直觉,呼吁追求自然、天性与本能,这种对自我、本我的情感关注,将18世纪欧洲音乐推向繁荣。
在这一时期,维也纳乐派是德奥艺术歌曲的创作中心,从作品数量上看,相较于协奏曲、奏鸣曲这些音乐体裁,艺术歌曲创作量较少,但不得不说,维也纳乐派为19世纪艺术歌曲繁荣起到了重要推进作用。
以贝多芬为例,从早期艺术歌曲《阿德拉依德》到晚年《致远方的爱人》,这些作品多以爱情为主题,充斥着丰盈的柔情幻想及热烈诉说。
《致远方的爱人》展现了特别细腻的情愫和浪漫主义的主题,成为舒伯特艺术歌曲的开拓者。
尽管贝多芬在作品中坚持了他一贯的理性和克制,但他将“自我”融入大自然中——蓝天、白云、山涧和小溪,这种构思和意境,以及对艺术歌曲内部关系的探讨,为后来的艺术歌曲作曲家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这一时期的德奥艺术歌曲,从音乐表现上看,表现手段更加丰富且扩展。
旋律外在简洁质朴而内在深情,构建在和弦音上的线条严谨粗犷,主题动机与附属主题营造出犹如箭在弦上的紧张感,而柔板的旋律又发人深省,令人悲悯;从节奏上看,乐段鲜明并常伴有特色节奏,常常带有破坏规律平衡性的附点节奏或重音转换节奏,这是古典主义时期德奥艺术歌曲控制音乐整体风格的重要手段;从和声效果与和声功能上看,终止式的延长扩充和旋律频繁转位形成了独有的音乐动机,这不仅扩充了巴洛克以来主调和声体系的受用面,也使得音乐色彩性极大增强。
从钢琴伴奏上看,这一时期的德奥艺术歌曲钢琴伴奏旋律普遍简单,伴奏织体并不是通过增加和弦起到丰富作用,而是采用多频的旋律转换和强弱变化,如《致远方的爱人》中,运用了大量的柱式和弦,保障了整段旋律稳定进行,并通过谱面“dim”和“espressivo”的大量标记来控制音乐情感的表达以及大量休止符的使用,这种处理方法有着典型古典主义时期严谨感和规范感。
浅谈中外艺术歌曲之异同--以赵元任、舒伯特艺术歌曲为例
《戏剧之家》2019年第30期 总第330期71音乐研究浅谈中外艺术歌曲之异同——以赵元任、舒伯特艺术歌曲为例孟祥飞(辽宁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辽宁 大连 116000)作者简介:孟祥飞(1996-),男,河北省唐山市人,汉族,研究生在读,辽宁师范大学,音乐与舞蹈学专业。
【摘 要】艺术歌曲是音乐史上一个音乐体裁。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指的是出自有教养的作曲家手笔中的一种具有严肃艺术意味的声乐独唱曲。
狭义上指18世纪末19世纪初兴起并且盛行于欧洲的一种抒情歌曲。
在中国音乐史中,艺术歌曲创作以赵元任、黄自、青主为代表。
西方音乐史中以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为代表。
本文将从对赵元任、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创作特点和异同来浅析中外艺术歌曲之异同。
【关键词】艺术歌曲;赵元任;舒伯特;抒情歌曲;创作特点;异同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0-0071-01一、中外艺术歌曲的形成艺术歌曲是形成于19世纪初期欧洲浪漫主义音乐潮流中的一种崭新的音乐体裁形式。
在德国,由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等作曲家创作的艺术歌曲被称为Lied;在法国,艺术歌曲与之同类的歌曲被称为Melodie;流传到中国,我们将它译为“艺术歌曲”。
它原本的意思是“这种微妙的艺术用不同于歌剧的方法,令人领会到歌词中戏剧性的内容”。
艺术歌曲可以定义为专业的作曲家为专业的歌唱家创作的专业歌曲。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中国区别于歌剧和民歌的这种歌曲形式——艺术歌曲,具体说是指音乐与诗歌的完美结合。
本文将赵元任和舒伯特的艺术歌曲进行比较研究,从而对比出中外艺术歌曲之异同。
二、赵元任艺术歌曲创作赵元任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是我国语言学家、音乐家。
他是我国最早借鉴西方作曲技法进行创作的作曲家之一,他特别注重对民族音乐风格语言的大胆探索、对歌曲与曲调的结合,以及对西洋多声技法的民族化实验。
其艺术歌曲创作音色形象鲜明,风格新颖,旋律优美并且极具抒情性。
艺术歌曲《它像优美的旋律渗透我的心灵》的音乐特征与演唱探究
的单一部曲式,调性为C大调,其曲式结构如下图:全曲调性建立在C大调的基础上,作品采用带变奏的单一部曲式,曲调优美婉转,表现出细腻的特点。
作品每句的开始都采用弱起,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
A 段属于5+8的非方整乐段,全曲共上下两乐句,两句为对比乐句;a句为开放乐句,主题动机使用主和弦三音开始并进行分解,之后四度跳进到下属音后级进下行,旋律由跳进和级进进行展开,形成波浪形线条。
和声上使用拿波里和弦带来大小调交替的色彩,最后结束属于不完满终止。
b句将旋律进行扩充,可以分为4+4的关系,b句使用主和弦三音高八度开始,与a句形成音区对比。
之后将a句主题开始的上四度变为下四度,通过级进和跳进将旋律发展,旋律的走向扩大到五度,并将其进行上四度模进,最后将结尾处的旋律进行扩充变化反复一次不完满终止。
钢琴伴奏上加入小连接来承接下一个段落,伴奏织体采用流动的分解织体。
勃拉姆斯非常注重艺术歌曲旋律的流动性,就这首歌曲来说更为明显。
值得一提的是,这首作品的每一乐句的结构呈现出的都是拱形结构,旋律的线条从起点延伸到终点,形成一个不间断的弧线,迅速上升到顶点,然后逐渐下降到起点,其主题旋律非常独特。
如谱例:A’段旋律与A段大体相同,只将第二句的旋律发生改变。
c句扩张为9小节,同时开始时保留了下行的素材,旋律走向与b句相似。
和声上,a句结尾变为DVII-T,c句使用离调、小连接处使用bTSVI带来色彩。
钢琴伴奏上,与A段相同,使用钢琴作声部填充。
最后使用变格进行结束。
A’’段旋律与A段大体相似,a句完全再现A段第一句,d句扩张为11小节,可以分为5+6的关系,前半乐句使用b句材料进行同头变尾,后半乐句进行变化展开,使用大量的变和弦,带来小调色彩,最后以k46-D-T完满终止。
同时,在结尾处加入三小节的补充,整首作品的钢琴伴奏主要使用了主调织体。
第一句与小连接使用分解织体,第二句钢琴部分使用旋律音进行旋律强调以及复调旋律对位做填充。
贝利尼艺术歌曲《游移的月亮》的艺术特征和演唱技巧
音乐艺术研究 Research on Music Art55贝利尼艺术歌曲《游移的月亮》的艺术特征和演唱技巧赵俊宇(山东女子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2)摘要:通过对《游移的月亮》进行研究,了解到贝利尼对这首艺术歌曲的浪漫主义表现,虽然曲式结构简洁、起伏不大,但是充满诗意的意境不仅通过歌词的展现,更是以“弧线形”旋律展现其音乐魅力。
在演唱过程中,需要演唱者注意演唱心态的培养以及演唱气息的控制运用,以此将作品演唱的更完美。
关键词:贝利尼;游移的月亮;艺术歌曲;演唱技巧浪漫主义具有代表性的题材之一便是艺术歌曲,是将诗歌与音乐融合在一起,演唱与演奏相结合,用音乐来展现诗歌的情绪以及想象力。
19世纪意大利作曲家贝利尼的艺术歌曲比较有代表性,是不可缺少的作曲家之一。
一、《游移的月亮》的创作背景《游移的月亮》是贝利尼在校学习期间的作品,也是意大利知名的艺术歌曲之一,盛行在音乐艺术的世界,受到人们的喜爱。
并且流传到当今仍然被众多音乐艺术人士的赞赏。
艺术歌曲《游移的月亮》的整体基调是柔美、动人的旋律,给人以温婉、细腻的情绪,通过刻画歌曲的场景、人物的性格,让人更好地可以融入艺术歌曲的情境中,让欣赏者感受到歌词和曲目带来贝利尼的浪漫主义情感世界。
[1]二、《游移的月亮》的音乐特性(一)意境充满诗意《游移的月亮》是一首极具浪漫主义的情歌。
首先来了解此歌曲的歌词特点,通过歌词我们可以感受一幅柔美的夜下溪花图。
在晴朗的夜空中,月光散发着柔和的光辉,在月光的照耀下,小溪上像撒满细碎银子的画布,微风轻拂溪畔的花格外动人。
整首歌曲节奏感较强,呈上升来延伸主题,也符合西方审美要求。
其次,曲式上来展现的不仅是作品的情感,同时也是作者的情感,纯美中又真挚的浪漫情愫,通过人物的心理感受展现情感,充满诗情画意。
(二)简洁的主题《游移的月亮》主题简洁明了,主要用景来展现情感,可以说曲目所表现出的是圣洁、真挚、淳朴、清澈的情感。
并且再充满诗意的歌词的作用下,整首歌曲借助情境的描绘来烘托自己的情愫。
罗西尼艺术歌曲《邀请》的艺术特征与演唱诠释
品艺长廊Art Salon51罗西尼艺术歌曲從请》的艺术特征与演唱诠释王楚《邀请》(L'invit。
)是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创作的最为著名的声乐作品集《音乐晚会》(Serate musicali)中的一首,选自卡尔罗•拜伯里(Carlo PepoU)的诗词。
该曲凝聚了罗西尼的才华智慧、幽默诙谐、个性活力与真挚细腻的风格特点。
一、《邀请》的艺术特征《邀请》有着独具魅力的艺术特征。
这也是它深受国内外歌唱家喜爱、经常岀现于中外音乐会中的主要原因所在。
(-)简洁经典的曲式结构与和声特点《邀请》的曲式结构为回旋曲式,回旋曲式主要来源于欧洲民间带“副歌”的轮舞歌曲形式,其副歌部分不断原样反复,而分节歌式的“领唱”部分则每次不同。
歌曲由五个乐段构成,前奏和结尾的加入将其连接成一个整体。
歌曲的结构图示如下:结构Int+A+B+A+C+A+Coda 小节(1一(*一(31-(39-(62-(70-(86-八节7)30)38)61)69)86)92)调性a a—C—a a a A a-C—a a 歌曲为a小调。
1-7小节为歌曲的前奏部分,在a小调的基础上进行展开,前四小节和声以主和旋、属和弦同八度音程向上进行并交替呈现,后三小节使用八度下行琶音持续推进,最后解决到强有力度并明朗的主和弦上。
这个乐段在全曲中一共岀现了四次分别作为前奏,两次间奏和尾声。
8-24小节为演唱部分A乐段,此乐段分为三个乐句分析。
第一个乐句为8-16小节,前6小节以a小调的上下行音节进行变化,直到进行至第13小节的增六和弦处,在此进行关系大小调的转换,即a小调转换至C大调。
24小节为第二个乐句,和声干净简洁主要为旋律衬托,此乐句从C大调转回a小调,接着第三个乐句24-30出现与前奏1-7小节相同的间奏。
此乐段在歌曲中共出现三次,使用相同的音乐材料,在和声魄上歸明显的变化,有助于推她曲的情碎现,这也是歌曲中第f高潮点。
1一7具有强调主题的作用。
艺术歌曲《被禁止的音乐》的情感分析与演唱技巧
113SONG OF YELLOW RIVER 2021/ 22艺术歌曲《被禁止的音乐》的情感分析与演唱技巧姜思齐 / 蒋亚男摘 要:通过艺术歌曲《被禁止的音乐》的情感表述、内涵与创作背景的分析,探究如何让演唱者能够投入真挚的情感来完成作品。
并且通过对歌曲歌唱技巧,音乐特点的分析阐述应如何加强对歌曲情感的把握和处理,运用更适合的演唱技巧传达歌曲所要表达的内容,将歌曲内容更充分的传达给观众。
能够使大家更加深入的了解意大利艺术歌曲在文艺复兴时期受到的巨大影响。
关键词:艺术歌曲;意大利;演唱技巧;《被禁止的音乐》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姜思齐(1995-),男,哈尔滨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2019级硕士研究生;蒋亚男(1996-),女,哈尔滨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2019级硕士研究生。
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期,艺术歌曲的热潮风靡整个欧洲大陆,艺术歌曲的曲风以抒情为主,内容以描述人物内心情感为主。
《被禁止的音乐》即为一首流行与当时的著名歌曲。
一、歌曲创作背景及作曲家介绍这首《被禁止的音乐》是意大利众多艺术歌曲中备受各界学者喜爱的一首作品,其作曲家戈斯托尔多尼于1861年4月8日出生在都灵,并且从17岁就开始创作,在著名的《Enciclopedia della musica》(德拉音乐百科全书)中记载他在一生中创作了300余首作品。
研究者们认为关于他所创作的《被禁止的音乐》的起源存在着一个常见的误解:《被禁止的音乐》是1890年戈斯托尔多尼的歌剧咏叹调《Mala Pasqua》中唯一流传下来的一首歌曲,然而并不是这样,在9年之前的1881年,本曲作为一个女高音独唱曲目在一次音乐沙龙中首演。
这首艺术歌曲在发表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正是这首歌曲让更多人知道了这位作曲家,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同并且影响深远,以至于成为了全国各地年轻恋人们表达自己情愫的歌曲,甚至转换为意大利各地的方言进行演唱。
从曲名就可以看出当时作者所想表述的正是希望摆脱禁欲主义思想的束缚,更多的追求人性,追求自由,虽然这样的思想与行动会被一些人禁止,但人们仍然会这样去做,体现了社会在变化时代也在改变。
李斯特艺术歌曲的教学与演唱-最新教育资料
李斯特艺术歌曲的教学与演唱李斯特初次在声乐领域进行创作上的尝试是1830 年年末在意大利旅行期间。
主要作品有《彼特拉克十四行诗》三首和咏叹调《金发的天使》。
1840 年,他开始以音乐创作活动为主,声乐创作是他创作的重要方面之一,这一阶段是李斯特艺术歌曲创作的鼎盛时期,共创作了48 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勒的国王》、《从天国来的你》、《你像鲜花一样》、《孩子,我若为王》、《欢乐与痛苦》、《如有一片芳草地》、《秋风瑟瑟》。
定居在威玛时期创作的艺术歌曲有《流浪者的夜歌》、《我轻轻唱歌》、《威玛民歌》、《我热爱你》、《你给我带来阳光》、莱茵河畔》、《罗列莱》、《在睡梦中》、迷娘之歌》、《图一株孤松》、《果真是妙不可言》、《紫罗兰》、《尽情欢爱》。
1860年代后李斯特开始“步入”宗教,这时期最重要的创作是清唱剧《圣伊莉莎白的传奇》、《基督》、《匈牙利加冕弥撒》、一些以管弦乐伴奏的赞美合唱曲。
而艺术歌曲的创作包括:何日你我重新相逢》、《我要走》、《三个吉卜赛人》、《匈牙利国王之歌》等。
李斯特一生共创作了82 首艺术歌曲( 参照《格罗夫音乐词典》) 。
、李斯特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李斯特艺术歌曲的创作特点主要体现在追求音乐的“诗意”,用前所未有的“绚丽、斑斓”的和声、调性去表达诗歌的内涵。
其创作手法是:在和声方面,重属的增六和弦、增三和弦以及不同音程的模进手法的运用,有意识地构成了含变音的调性和弦。
这样,既增强音乐的紧张度,又突破“传统”手法,产生了特殊的色彩效果。
调性方面,大量远关系转调的运用,体现了色彩的对比原则,即采用大量的离调来刻画诗人“紧张、恐惧” 的不安心理,它与增三和弦一样都是李斯特典型的创作手法。
在节奏、速度方面也富有特色、新意叠出。
这主要表现在突破“固守、僵化”的节奏和速度,打破缺乏活力的、机械性的重复,以准确表达富有生气的诗意感情。
具体的技术手法是改变节拍重音的位置,频繁地改变长短音的组合,构成不稳定的切分效果,采用“虚线”节奏(跨小节节奏组合),以及不对称节拍的混合运用,即在偶数或奇数拍中加入相反的“三连音、二连音”等等。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艺术歌曲的音乐分析与演唱探究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艺术歌曲的音乐分析与演唱探究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艺术歌曲的音乐分析与演唱探究引言:中国近现代历史是一个动荡而辉煌的时期,而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正是这一时期的重要节点。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五四运动、北洋政府时期等一系列历史事件,这些都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而正是在这个特殊背景下,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艺术歌曲应运而生。
本文将从音乐分析和演唱探究的角度来研究这一时期中国艺术歌曲的特点和价值。
一、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艺术歌曲的音乐特点1.风格多样性:在这一时期,中国艺术歌曲吸收了中外音乐的特点,形成了多样性的风格。
例如,受到西方音乐影响的上海派艺术歌曲,注重曲调旋律的流畅性和优美性,歌词内容丰富多样;而北京派艺术歌曲则更加传统,强调曲调的节奏和音色,歌词内容常以历史传统和社会现实为重。
2.突破传统: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艺术歌曲在音乐形式和内容上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的限制。
以前的中国歌曲多以乐府民歌和曲艺等形式为主,而在这个时期,艺术歌曲开始加入了新的表现形式和元素,如西方和爵士乐的影响等。
3.歌词与音乐的结合:中国艺术歌曲在这个时期不仅在音乐表现上独具特色,歌词的创作也变得更加重要。
当时的歌词内容涉及到了社会变革、情感表达等多个方面,为中国音乐注入了新的思想和价值观。
二、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艺术1.演唱技巧的提升:随着中国音乐环境的变化,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演唱艺术也有所提升。
艺术家通过对音乐的理解和技巧的掌握,使演唱更加准确、感情更加丰富。
2.情绪表达的丰富:艺术家通过婉转、深情的演唱方式,将歌曲中的情感充分展现出来。
无论是激昂奔放的歌曲,还是抒情柔和的曲调,都能通过艺术家的演绎引起听众共鸣。
3.声音特色的塑造:每位艺术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声音特色,在演唱时能够把握好自己的音色和咬字,为歌曲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三、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艺术歌曲的价值1.文化价值:这一时期的艺术歌曲在音乐和歌词中融入了中西方文化的精华,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变迁,具有较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
中韩艺术歌曲艺术特点及演唱的比较研究--以《迎接》与《大江东去》为例
中韩艺术歌曲艺术特点及演唱的比较研究--以《迎接》与《大
江东去》为例
成永民;黎理
【期刊名称】《河北画报》
【年(卷),期】2023()1
【摘要】当下世界艺术与歌曲广泛交流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艺术相互融合取长补短。
二十一世纪初,许多优秀的韩国艺术歌曲在中国广泛地流传开来,以其悦耳动听的旋律深深地俘获了许多听众。
中韩两国的艺术歌曲距今都有着近百年的历史,但应两国文化的差异、社会背景以及发音咬字的不同,都成了具有本民族文化风格的艺术歌曲。
本文通过对中韩两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及风格特征的分析,并且将韩国艺术歌曲中的代表作《迎接》与中国艺术歌曲《大江东去》之间的异同点如:发音、旋律节奏的特点、情感表达以及演唱技巧加以分析。
旨在为中国演唱者可以更好地把握了解韩国艺术歌曲。
【总页数】3页(P140-142)
【作者】成永民;黎理
【作者单位】海南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1
【相关文献】
1.艺术歌曲《大江东去》演唱研究
2.艺术歌曲《大江东去》的音乐特点与演唱处理
3.浅析艺术歌曲的演唱与钢琴伴奏的特点——以黄自的《点绛唇·赋登楼》和古诗词艺术歌曲《声声慢》为例
4.中韩艺术歌曲的艺术特征与演唱处理比较——以《钗头凤》和《迎接》为例
5.艺术歌曲演唱表达的差异化探讨——以《教我如何不想他》《迎接》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艺术歌曲研究与演唱摘要:“艺术歌曲”是欧洲盛行的一种抒情歌曲的通称,它主要盛行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
他有很多特点:一是曲调的表现力强,丰富多彩。
二是侧重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歌词多采用著名诗歌。
三是伴奏占据重要的地位,表现手段与作曲技法比较复杂。
现在声乐教材或音乐会曲目大多都取自艺术歌曲做典范,有很大的学习性跟欣赏性。
关键词:艺术歌曲;作品分析;演唱一、外国艺术歌曲艺术歌曲是音乐史上一种特定的体裁。
在德国,由舒伯特、舒曼、勃拉姆等作曲家创作的歌曲被称为Lied;在法国,与之同类的歌曲被称为Melodie;流传到中国,我们将它译为“艺术歌曲”。
它原本的意思是“这种微妙的艺术用不同于歌剧的方法,令人领会到歌词中戏剧性的内容”。
还有与Lied一词相近的Kunstlied,它的意思则是“不同于民歌的歌曲”。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艺术歌曲是区别歌剧和民歌的一种歌曲形式,具体说来是指诗歌与音乐的完美结合。
艺术歌曲是因浪漫主义音乐大师舒伯特的作品而确立,是由诗歌与音乐结合而成共同完成艺术表现任务的一种音乐体裁,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一种独立类型的歌曲种类和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为了使艺术歌曲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欣赏性,其创作者们更加注重了人声和优美的旋律两个最具有普遍感染力的音乐因素。
二、艺术歌曲的几项特征(一) 诗与音乐的结合歌曲根据原诗含义及原诗的抑扬顿挫等进行创作,所以歌曲所呈现的是作曲家对诗歌的主观看法。
(二) 以钢琴伴奏(独唱)钢琴伴奏的地位和声乐旋律一样重要。
钢琴伴奏起的不只是和声和节奏衬托的作用,而且往往也用特定的音型或更加复杂、精致的织体来表现歌曲的意境与内涵。
其中就有很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如舒伯特歌曲的钢琴伴奏。
(三) 结构精致艺术歌曲是一种高度浓缩的音乐小品,一般短小精致,因为每个字、每个音都有特意的安排,所以在欣赏或演唱时要非常注意细节。
(四) 内容丰富由于歌词都是采用著名诗人的作品(如歌德等大师),所以内涵丰富,艺术价值很高。
(五)要求演唱者具备较高的演唱技巧与艺术修养细腻的声线,清晰的咬字与恰当的情绪表达能力是艺术歌曲的特质,它的特质也决定了演唱者必须具有良好的音质。
因此歌唱家们能否唱好艺术歌曲,也是衡量歌唱家水平的重要标志三、(外)舒伯特创作的艺术歌曲舒伯特是奥地利早期浪漫主义作曲家代表,他的一生短暂,他用短短的31年时间创作了各种各样的题材和各式风格的大量杰作,特别是艺术歌曲,部部闪烁着他的功力和智慧。
尤为出众的是他把诗歌、曲调和伴奏融合在一起,使古老的德国艺术歌曲焕发出新的活力,达到一种全新的境界,因此,他被人们冠以“艺术歌曲之王”的美誉。
舒伯特一生共写作了600多首艺术歌曲。
其中著名的代表作有《魔王》、《野玫瑰》、《鳟鱼》、《流浪者》、《小夜曲》、《摇篮曲》、《圣母颂》以及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冬之旅》、《天鹅之歌》等。
他的艺术歌曲具有独特的风韵,赋予了艺术歌曲新的生命。
(一)《小夜曲》结构形式和旋律类型比如《小夜曲》,它是一首世界名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他所创作的《小夜曲》是世界所有小夜曲中最优秀的,被称为“天鹅之歌”。
《小夜曲》采用的是古典曲式,曲调抒情,和声独特,色彩巧妙,表现出浪漫主义的特征。
歌曲为d小调,3/4拍,有4小节引子,全曲共分为三段,歌曲结构为二部曲式,大小调交替发展。
第一段d 小调,旋律轻盈婉转,情绪柔和,歌词是对四周环境的描绘,给了欣赏者们无限的遐想空间。
第二段中部转至D大调,运用了变化音,调性的变化也带动了感情的变化,从原来的柔和变得激动,形成了整个《小夜曲》的高潮。
尾部的节奏和旋律上加了一些新的元素,以大调为主,带有大小调综合倾向的结束句由强渐弱,表现了爱情的歌声在优美恬静的夜色中渐行渐远。
(二)《小夜曲》钢琴伴奏任何艺术歌曲的伴奏都是尤为重要的,其特点就是伴奏织体与声乐旋律的完美结合。
《小夜曲》也不例外。
我们应该大致的分析了解其歌曲的伴奏织体和声乐旋律相配合的特点。
在作品的一开始,钢琴模仿六弦琴的伴奏,把听众们带入了小夜曲的氛围中。
因此伴奏连贯细腻,整首歌曲也要的是给人一种连连不断的感觉。
乐曲间出现的钢琴间奏是对歌声的呼应,意味着歌手所期望的得到的回响,钢琴伴奏模仿歌声,两者交呼相应,是这首歌曲的独特之处!四、中国艺术歌曲的起源与发展(一)中国艺术歌曲的起源在20世纪20年代在我国就开始使用艺术歌曲这个名词。
五四运动为新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随着西乐东渐,我国音乐教师在学堂中教唱,当时的一些知识分子和音乐家引用西方音乐的曲调填上歌词,又在学堂中教唱故命名为学堂乐歌,如李叔同的《送别》、《春游》等,开始了中国音乐史上的学堂乐歌时代,这就是我国最早的艺术歌曲的雏形。
当时称这类歌曲为“艺术歌”,它是留德博士萧友梅从德语Kunstlied翻译过来的。
Kunst原意是艺术,lied是歌曲,合在一起是艺术歌曲。
(二)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中国近代的艺术歌曲的发展,正是发扬了五四精神和继承欧洲浪漫主义歌曲的传统。
我国早期音乐理论家、作曲家青主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期间创作了中国的第一首艺术歌曲,同外国的艺术歌曲一样,他同样是采用了名人的诗词为歌词,但是诗词的作者是中国宋代著名词人苏轼的诗词,经过自己的谱曲,1920年他完成了中国第一首艺术歌曲《大江东去》。
以青主、赵元任、黄自等人为代表的我国艺术歌曲的奠基者创作了一些具有浓郁浪漫主义色彩和较高水准的艺术歌曲。
进了20世纪30年代,“九•一八”事变深深触动了爱国的作曲家们。
他们以黄自为代表,在他们的艺术歌曲中表达了抗日救亡的心声,推动了艺术歌曲在中国的发展。
如张寒晖的《松花江上》,贺绿汀的《嘉陵江上》。
在这个时期,音乐的创作技法上面又增添了另一个新的特色,进一步的拓宽了艺术歌曲在中国的发展道路。
20世纪50年代,中国发展蓬勃,作曲家们感受到了新的生活,新时代的气息,纷纷创作了一些反应人民生活,精神面貌的以群体歌唱为特色的群众歌曲。
从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文革前,中国的艺术歌曲出现了两股分流,一是民歌被改编为艺术歌曲,如《牧歌》《玛依拉》《三十里铺》《嘎俄丽泰》等等。
二是这一时期也有许多作曲家为毛泽东的诗词谱曲,如《念奴娇•昆仑》《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蝶恋花•答李淑一》。
在七十年代末产生的一些作品当中,就表现出了大胆的艺术创作精神,开拓了艺术歌曲的复苏的道路。
自改革开放,艺术歌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20世纪80年代后,艺术歌曲更加的蓬勃发展,其一是在数量上,比以往30年多,其二是在歌词的诗化程度上,音乐的艺术程度和技巧上,都有明显的提高和创新。
如谷建芬的《那就是我》,施万春的《送上我心头的思念》。
20世纪90年代,我国艺术歌曲发展进入了高潮,举办了各种征稿的活动和评奖的比赛,并且中国音乐协会邀请专家就推广艺术歌曲举行座谈会。
五、简析艺术歌曲《大江东去》《大江东去》是中国最早的一首艺术歌曲,由青主1920年在德国留学期间创作。
歌词来源于宋代大词人苏轼豪放派的代表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此首词的背景是当时苏轼在政治上失意,历经坎坷,可以说当时他的心情是沉重复杂的,以周瑜和自己相比,哀叹遇不到明主。
但是诗词中并未流露出半点委屈哀婉之情,而是充满了豪情壮志,也流露出了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全曲依据原词上下两阕的格式分为两大部分,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带尾声的二部曲式。
第一部分是“庄严的广板”,在G大调上、e小调间变换调性。
以具昆曲的吟唱风格的旋律起板,并采用朗诵性的宣叙调形式的写法,在叙述性的音调中,不时出现豪放雄健的旋律,基本上是一字一音。
第二段是“生动的行板”,基本稳定在E大调上,采用了咏叹调式的旋律,长气息、大起伏的曲调,富于抒情性和歌唱性。
歌词具有浪漫色彩,刻画英雄内心的柔情,表达出作者怀念古代英雄人物的情感。
抒情的段落最后落到了e小调上,出现了较长的休止,是音乐变得断断续续,但是给人们却是声断气不断,音断意不断的感觉。
六、艺术歌曲的演唱艺术歌曲是需要较多精雕细琢的声乐作品,一是在技术上,二是在艺术上。
它的演唱水准要比一般的群众歌曲、民歌以及流行歌曲都要高很多,艺术技巧的难度更大,演唱者不仅必须具有良好的音质,还要有一定的情绪表达能力和文化底蕴,才能使歌声充满内涵、诗情画意,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
因为艺术歌曲的简短,精炼,它仅仅适合于小型的音乐厅以音乐会的形式演唱,所以艺术歌曲又被称为“音乐会歌曲”。
如果艺术歌曲的演唱像演唱一般的流行歌曲和群众歌曲还有民歌那样随意,这肯定是不行的。
它不能像商业演出那样夸张,也不能像流行音乐那样哗众取宠。
艺术歌曲要的是技术性上的严谨,音乐表现上的艺术内涵和文学内涵。
把细腻的情感,声乐技巧上的精湛,钢琴伴奏意境的烘托三者融为一体,这才是演唱艺术歌曲的最高境界。
(一)演唱好一首艺术歌曲首先是对作品的背景分析认认真真的分析作品的歌词跟曲调,这是演唱好任何一首音乐作品首先要做到的,这一点大家毋庸置疑,但是如果要演唱好一首艺术歌曲来说,我们更要对它进行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和研究,比如作品的时代背景,作曲家的个人作曲创作风格,创作思想、技法、音乐语言的分析,尤其是对诗歌的历史背景,文学意义等等。
艺术歌曲的演唱过程实际上就是对艺术歌曲的二度创作的过程,以情带声,以声表情。
对作品的民族特色分析。
世界上各个民族的文化底蕴各不相同,我们应该结合各个学科的科研成果来综合分析,比如历史学,民族学,地理学。
综合以上的分析来演绎好一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风格的作品。
(二)演唱好一首艺术歌曲其次是理解作品、诠释作品声乐的演唱就是要把情感从歌曲到声乐演唱者的贯通,对艺术歌曲歌词的研究和分析,来确定作品的思想是什么,表达的感情又是什么。
从歌词中把握歌唱时应该有的情感基调,这样才能把艺术歌曲的意境表现的淋漓尽致,塑造出良好的艺术形象。
1. 开场要展开场景想象场景想象,顾名思义,就是把作品描绘的场景在自己的脑海中展现出来,并把自己置身其中,感同身受。
2. 进入角色艺术歌曲的表演跟其他表演创作基本上是一样的,都是从想象开始,然后再从阅读作品,熟悉歌词,理解熟悉角色开始。
演唱者都必须要进行艺术想象,从而最终进入角色。
本文通过举例的两部作品,简要分析了一下艺术歌曲的内涵,也阐述了该如何唱好艺术歌曲,每一首艺术歌曲都有它自己独特的风格,这也使得我们更加的了解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也是声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在歌曲音乐种类中是最具有艺术表现性的。
要演唱好艺术歌曲,演唱者不但必须要具备良好的声乐技巧,还要有深厚的艺术修养,歌唱家们能否唱好艺术歌曲,这就是衡量歌唱家水平的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1] 王大燕. 艺术歌曲概论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2[2] 钱仁康. 舒伯特艺术歌曲精选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3] 刘再生. 西方音乐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4] 余甲方. 中国近现代史音乐史 2006[5] 余虹. 20世纪早期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与演唱. [期刊论文]-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6] 袁静芳. 大学音乐 2006感谢下载!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