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语文课串成美丽的项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语文课串成美丽的项链
近日,听了一节美术课,内容是学串项链。课上,孩子们把各种各样、五颜六色的珠子按照自己的想法串成一串串风格迥异的项链,他们干得兴趣盎然,乐此不疲。看着眼前生动活泼的画面,突然联想到一位教育专家提出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个误区,即教育者把文本分解得过细,没有整体性,学生从中获得的是只羽片鳞的理解,不能很好地把握全文。如果把文本也能像串项链一样串起来教学,是不是更利于学生的发展呢?
其实,小学语文教材中常常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文眼,找到了文眼,就如同捏住了穿珠子的线,孩子们紧扣住这根线,也就等于叩开了文本的大门,就等着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地去参观品味了。如何找到这扇门,笔者以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一、紧扣课文题目,叩开文本的大门。
有许多课文,题目即是文章的文眼,抓住题目,让学生进行质疑,接着带疑读文,随着一个个疑团的解开,学生们自然有机地整体把握了文本内容,进行了有效地学习。
如教学《沉香救母》一课,学生们围绕题目提出了众多的问题:沉香的母亲怎么了?沉香救母会遇到哪些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沉香为什么要救母?……接着学生带着问题深入解读课文,再通过对一些细节的重点品读,孩子们在解疑中不由自主地生情,在动情读文的过程中豁然明理。
二、紧扣课文的中心句,叩开文本大门。
课文的中心句,有的点明中心,有的抒发情感,有的概括内容,从文章的中心句出发,就会让课堂轻车熟路,曲径通幽。
教学《狐假虎威》时,我先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狐假虎威”这个成语的意思,即课文最后一段,接着循着这句话思考:狐狸为什么要借老虎的威风?狐狸是怎样借老虎的威风的?你能用哪些词来形容狐狸?老虎呢?从这个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抓住这一句话,就轻而易举地将全文联结成一个整体,学文明理一气呵成。
又如《月亮湾》这篇课文,抓住“月亮湾是个美丽的村子”这个中心句,让学生当小导游来介绍月亮湾的美景,进而发挥学生想象能力,拓宽学生思维,说说自己家乡的美,不光在字里行间,更要在文本之外,引导学生体悟小桥、流水、人家的社
会主义新农村的意境美。
三、紧扣学生主体感受,叩开文本大门。
有些文章没有明显地题眼,我们就可从学生的主体感受出发,按整体感悟——细节感悟——激情明理的顺序串联文本。
如教学《赶海》一课时,我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谈读课文的感受,大部分学生认为赶海很有趣。那么,我们就在“趣”字上作文章,抓住“趣”再去品读有趣的细节,进而使文本有效内化。
再如《鸟岛》一课,学生初读后,对鸟岛的第一印象是“鸟多”,抓住鸟多,接着分析哪些地方写出了鸟多?这么多鸟在干什么?鸟为什么会多?这几个问题一串联就使课堂显得有分散有集中,整而不乱。
四、紧扣课文重点细节,叩开文本大门。
一些课文的若干段落呈并列式排列,结构类似,意思相近。这样的课文教学时可抓住其中的一段进行细品,其余的则利用迁移规律,让学生主动地去进行学习。
如《猴子种果树》一课,我针对猴子与乌鸦、喜鹊、杜鹃三段对话的相似性,重点引导学生品读
猴子与乌鸦的一段对话,并在此过程中暗示学习的方法,接着让学生自学另两段对话,再将三段对话进行比较,找出相同与不同之处,在此基础上分析猴子身上的优缺点,再谈谈自己的收获。在这节课上,学生不光学到了知识,懂得了道理,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地接受了一种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的意识也在不断提升。
再如《爱如茉莉》这篇课文的细节描写较多,每一个细节都细细体味、感悟不太可能,也会显得很絮叨,这节课的重点是“从细节中发现爱,感受爱,表达爱”,我就抓住其中“探病”这样一个细节让学生品读,并编写成小诗:如“爱是病床上紧握的双手”等,接着让学生自由品读,并以“爱是”续写小诗,学生们品读的积极性高涨,发言更是字字珠玑玑,异常精彩。
这种串项链的方法对于教师而言,教学步骤更简化,易操作,注重了生成;对于学生而言,学习更加自主,而且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断累积了学习方法。愿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喜欢的美丽项链。
近日,听了一节美术课,内容是学串项链。课
上,孩子们把各种各样、五颜六色的珠子按照自己的想法串成一串串风格迥异的项链,他们干得兴趣盎然,乐此不疲。看着眼前生动活泼的画面,突然联想到一位教育专家提出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个误区,即教育者把文本分解得过细,没有整体性,学生从中获得的是只羽片鳞的理解,不能很好地把握全文。如果把文本也能像串项链一样串起来教学,是不是更利于学生的发展呢?
其实,小学语文教材中常常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文眼,找到了文眼,就如同捏住了穿珠子的线,孩子们紧扣住这根线,也就等于叩开了文本的大门,就等着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地去参观品味了。如何找到这扇门,笔者以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一、紧扣课文题目,叩开文本的大门。
有许多课文,题目即是文章的文眼,抓住题目,让学生进行质疑,接着带疑读文,随着一个个疑团的解开,学生们自然有机地整体把握了文本内容,进行了有效地学习。
如教学《沉香救母》一课,学生们围绕题目提出了众多的问题:沉香的母亲怎么了?沉香救母会遇到哪些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沉香为什么要救
母?……接着学生带着问题深入解读课文,再通过对一些细节的重点品读,孩子们在解疑中不由自主地生情,在动情读文的过程中豁然明理。
二、紧扣课文的中心句,叩开文本大门。
课文的中心句,有的点明中心,有的抒发情感,有的概括内容,从文章的中心句出发,就会让课堂轻车熟路,曲径通幽。
教学《狐假虎威》时,我先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狐假虎威”这个成语的意思,即课文最后一段,接着循着这句话思考:狐狸为什么要借老虎的威风?狐狸是怎样借老虎的威风的?你能用哪些词来形容狐狸?老虎呢?从这个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抓住这一句话,就轻而易举地将全文联结成一个整体,学文明理一气呵成。
又如《月亮湾》这篇课文,抓住“月亮湾是个美丽的村子”这个中心句,让学生当小导游来介绍月亮湾的美景,进而发挥学生想象能力,拓宽学生思维,说说自己家乡的美,不光在字里行间,更要在文本之外,引导学生体悟小桥、流水、人家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境美。
三、紧扣学生主体感受,叩开文本大门。
有些文章没有明显地题眼,我们就可从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