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解读课件(完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忠恕宽容 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将心比 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 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 并行而不相悖。
(3)至诚尽性 至诚尽性的原则 是施行中庸之道的重要原 则。只有坚持至诚原则,才能充分发挥自己善良 的天性。能够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就能感 化他人、发挥他人的善良天性;能够发挥一切人 的善良天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善良天性;能够 充分发挥万物的善良天性,就可以参与天地化育 万物。便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达到了至仁至 善的境界,就可以同天地并列为三了。这就坚持 至诚尽性原则所达到的理想境界,达到了这一理 想境界也就找到了自己在宇宙间的真正位置。
国学--《三字经》
徐州市祥和小学 黄玉玲
易中天先生说:
读《论语》如沐春风,读《孟子》如闻战鼓;孟 子比孔子强硬,总的感觉是:孔子很长者,孟子很男 人;孟子是先秦诸子中最“热”的,血也热,心也 热,肠子也热。不像孔子,温的,更不像老子和韩
非,冷的。
经常考查到的几种主要的句式
孟子名轲,邹(今山 东 邹 县 )人,是继孔子之 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代表 人物,被尊为“亚圣”。他 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 教育家。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 友有信。 •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 下可运于掌。 •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 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 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 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经常考查到的几种主要的句式
•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人无有不善, 水无有不下。” •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 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 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 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
• 仁者无敌。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 者人恒敬之。 •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 犬马,• 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 视君如寇仇。
四、中庸具体内容
(1)五达道 五达道主要是运用中庸之道调节五种人 际关系。这五种基本人际关系是君臣、父子、 夫妻、兄弟以及朋友的交往,将君臣关系视 为上下关系,这五种人际关系就是天下通行 的人际关系。通过正确处理这五种人际关系, 人就能够达到太平和合的理想境界。
(2)三达德 调节这些人际关系靠什么?靠人们 内心的品德和智慧,因而就有了三达德。 三达德,就是智、仁、勇。智、仁、勇 是天下通行的品德,是用来调节上下、 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间的关系的。 智、仁、勇靠什么来培植呢?靠诚实、 善良的品德意识来培植加固。
•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 大丈夫。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 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 人皆可以为尧舜 • 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 •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4、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 5、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6、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 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译文】天下和国家是可以平定治理的, 爵位和俸禄是可以推辞的,明晃晃的快 刀是可以踩踏的,但中庸之道却是很难 做到的。
7、 君子和而不流。 【译文】所以君子性格平和而不随波逐流。 8、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 及其知之一也。 【译文】有的人天生就知道这些道理,有的人 通过后天学习知道了这些道理,有的人则是遇 到困惑之后,经过磨难才知道了这些道理,无 论是哪种情况,他们最终了解这些道理的结果 是一样的。 9、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大学》的教育思想
《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 《大学》的思想一般认为是属于思孟 学派,《大学》提出了儒家对大学教 育目的、任务和途径的总结性的论断, 提出了一个完整而概括地进行政治教 育和道德教育的程序,即所谓“三纲 领”和“八条目”。
“三纲领”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 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儒家为大学教育规定的总 纲。 教育的目的在于“明明德”,就是使人们的先 天善德得到明复并且不断发扬光大。善德既明就要 作“亲(新)民”,并且逐步达到“至善”的境地。 所谓“至善”就是要做到“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 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 止于信”,两千多年的封建教育就是要培养忠于封 建道德的“新民”。然而,就道德教育的一般要求 来说,使人能够克制个人的私欲,以符合社会的公 共道德规范,也具有某些规律性的意义。
wk.baidu.com
《周易》,这是一部渊源邃古、博大精深的哲 学著作。《易》源于河图洛书,夏代称《连 山》,商代称《归藏》,到周代才叫《周易》。 “易”有三种含义,一是变化,即世间万事万 物的无穷变化;二是“简易”,即以简单诠释 复杂、“以六爻穷变化”;三是“不变”,即 永恒不变。“易”为夏、商、周三代王室卜官 所掌管。
孟子的一生
经常考查到的几种主要的句式
• 《孟子》一书,属由语录体向对话式论辩文过渡 的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 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 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 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善 用比喻和寓言。 •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 《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 “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八条目”是指: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等八个步骤,这是儒家培养“修己治人” 人才的完整程序和过程。《大学》特别重视 “修身”这个环节,强调“自天子以至庶人, 一是皆以修身为本”。要“修身”就必须通 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才能 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是“修身” 的基础,治国、平天下又是“修身”的最终 目的。
《书》,又称《尚书》,这是周王 室外史所藏的政治文件。《尚书》 从内容上可分为两类,祭祀类和战 争类,即所谓“古之大事,惟祀与 戎”。从文体形式上也可以分两大 类,即上行的奏议和下行的诏令。 《尚书》的文章结构完整,层次分 明,在命题谋篇上非常讲究,不少 篇章文采飞扬。但由于时代久远, 语言佶屈聱牙,古奥难懂。
• • • • • • • •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专心有恒 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深造自得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重思存疑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 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 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 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 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 循序渐进 •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 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 因材施教
(3)九经 九经就是中庸之道用来治理天 下国家以达到太平和合的九项具体 工作。这九项工作是:修养自身, 尊重贤人,爱护亲族,敬重大臣, 体恤众臣,爱护百姓,劝勉各种工 匠,优待远方来的客人,安抚诸侯。
五、中庸的主要原则
(1)慎独自修 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在自我修 养的过程中,坚持自我教育、自 我监督、自我约束。《中庸》第 一章就提出了这一原则。
曾子(前505~前432),姓曾,名参,字子舆, 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山东济宁嘉祥县)人。 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 传。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孔子 的孙子孔汲(字子思)师从参公,又传授给孟 子。因之,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 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 建树。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 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 至今仍具有及其宝贵的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 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的思想道德修养。 著述《大学》、《孝经》等,后世儒家尊他为 “宗圣”。
三、《中庸》理论基础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 人合一。天人合一的真实含 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 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 物育焉”。
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 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 无声无臭。’至矣”。这就是圣人所要达 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 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 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 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 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 理想境界。
中庸之道
一、知人论世
子思,名孔伋,字子思,孔子嫡孙。 生于东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 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 终年八十二岁。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 想家。子思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 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 人再传孟子。
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 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 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 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 响。因此,北宋徽宗年间,子思 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朝文宗 至顺元年(1330),又被追封为 “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 “述圣”。
六、《中庸》名言
1、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 行险以侥幸。 【译文】对上不抱怨老天,对下不责怪别人。所以, 君子处在安全的地位而等待天命,小人则冒险以期侥 幸成功。 2、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3、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译文】自然形成的禀赋叫做人性,遵循各自的人性 叫做道,修明并推广这些道叫做教化。
《汉书· 艺文志》说,儒家“游文于六经之中”。所 谓“六经”,指《诗》、《书》、《礼》、《乐》、 《易》、《春秋》。这些文献,当时并没有称 “经”,直到战国后期,庄子转述孔子对老子谈论 这六部著作时,才开始有“六经”之说。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学者们推崇孔子,才有孔子删《诗》、 《书》,定《礼》、《乐》,述 《周易》,作《春秋》之说。实际 上,这并不是完全符合历史实际的。
《诗》即《诗经》,是我国历史上第 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 到春秋中叶五百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又因为其中的作品都可以用乐器伴奏 演唱,所以《诗经》也称为我国古代 第一部乐歌总集。
童年:孟母三迁、断机教子。 中年:被孔子的儒家思想所吸引,到孔子的 家乡鲁国深造,其老师正是孔子的孙子子思 的徒弟。他立志发展孔子的思想 。 晚年:孟子醉心研究,终于名声大噪,邹国 和鲁国国君也时常向他请教治国之道 。可惜 邹、鲁这样的小国,很难实施孟子“仁政” 的抱负。他决定带着学生到东方大国齐国去。 但是齐国所采取的是锻炼精兵使国家更为富 强的政策,对孟子的思想毫不理睬。最后, 孟子来到膝国,膝国太子对孟子的 “仁政” 十分感兴趣。遗憾的是,膝国是个小国,时 时有被灭亡的危险,不可能把仁政推行天下。 孟子于是到其他国家宣扬他的“仁 政”思想。 可是没有一位君主愿意实施他的政策。孟子 放弃继续宣扬仁政的念头,决心写书建立学 说。
二、《中庸》文本介绍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旧说 《中庸》是子思所作。现在学者也有认为是秦 汉时儒家的作品。 *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 又作《中庸集注》,并把《中庸》和《大学》、 《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 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 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 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