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复习:文言虚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文言文复习文言虚词

基础试题

2010-12-03 0410

5d56b7b40100mqws

高考文言文复习文言虚词

常用文言文虚词之一

而,《说文》“而,须也。”本义为胡须,在先秦时期已经不常用,秦汉以后完全消失。虚词“而”是假借字。可作代词、连词、语气词。作代词和语气词的“而”中古以后逐渐少用乃至消失了;作连词的“而”从古到今一直沿用,变化不大。

代词

“而”既可作人称代词,也可作指示代词。

一、人称代词

“而”指代第二人称,既可指单数,也可指复数。可以作主语或定语,一般不作宾语。

(一)“而”作主语。根据上下文义,可译为“你”“你们”等。

例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勾践灭吴》)

(二)“而”作定语,根据上下文义,可译为“你的”“你们的”。

例旦暮吏来而呼曰“……蚤繰而绪,蚤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种树郭橐驼传》)

二、指示代词

“而”作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样”“这”。

例新妇谓府吏“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连词

“而”可以连接词、词组、分句和句子,表示彼此之间的各种关系。

一、连接词、词组或分句,表示并列关系。

(一)连接词与词。主要连接动词或形容词,较少连接名词。可译为

“且”“和”“与”。

例①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勾践灭吴》)

②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

(二)连接词组与词组。可译为“和”“与”“并且”。

例①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秋水》)

②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

(三)连接分句与分句。可译为“和”“而且”。

例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种树郭橐驼传》)

二、连接单句中的词或词组,表示顺承关系。

(一)“而”所连接的前后两项动作行为在时间上先后相承。可译为

“就”“便”“然后”。

例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归下也(《勾践灭吴》)

(二)“而”所连接的前后两项动作行为在事理上前后相承,前一个动作行为是后一个动作行为的原因,后一个动作行为是前一个动作行为的结果。可译为“就”“因而”。

例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

三、连接状语和谓语,表示修饰关系。用作状语的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时间名词或介词短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或时间等。根据实际情况,可译为“地”“着”“就”。

例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触龙说赵太后》)

四、连接词组,表示转折关系。连接的两部分意思相对或相反。可译为“可是”“但是”“却”。

例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

五、连接分句,表示转折关系。连接的两部分意思相反。可译为“可是”“但是”“然而”“却”“可是却”。

例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六、连接分句,用于复句的前一分句,提出程度更甚的事例作衬托,后一分句常有表示层进的连词“况”“而况”“又何况”等与之呼应。可译为“尚且”。

七、连接词组或分句,表示层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并且”。

例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②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触龙说赵太后》)

八、“而”用在主语、谓语之间,表示强调或转折语气,它所在的句子常用作表条件或假设的分句。根据文义可译为“就”或“如果”“如果都”“却”。

例①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勾践灭吴》)

九、连接分句,表示假设。用于复句的前一分句,表示假设的条件或情况,后一分句表示结果。可译为“如果”“假如”。用例较少见。

十、“而”与“上”“下”“来”“往”等词连用,表示时间、数量、范围的起限。可译为“以”,或不译。

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孟子•尽心下》)

语气词

“而”用于陈述句或感叹句、祈使句之后,表示终结或感叹语气。可根据文义译为“吧”“呀”“啊”。

例①唐棣之花,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译文唐棣树的花,随风翻动摇摆。难道不思念你?只是居住得太远。)(《论语•子罕》)

②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译文停下来吧,停下来吧!如今从政的人都很危险啊!)(《论语•微子》)

常用文言文虚词之二何

《说文》“何,儋也。”本义为“担负”,后假借为“谁何”之“何”。可用作代词、副词。先秦已有用例,后一直沿用于文言中。

代词

用作疑问代词。

一、“何”代事物。可译为“什么”。

(一)“何”作主语。

例公曰“何谓忠贞?”对曰“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送往事居,耦俱无猜。贞也。”(《左传•僖公九年》)

(二)“何”作谓语,一般在动词后,也可提至谓语前,构成倒装句。

例①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寡人之于国也》)

②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论语•颜渊》)

在“何+所+动词”的句式中,“所+动词”这个名词性短语为主语,“何”可理解为提至主语前的谓语。

例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白居易《卖炭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