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现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现状

停留在计算机课

2000年10月颁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标志着计算机课程开始向信息技术课程转变,但是,此时更多的仅仅实现了名称的改变,本质上仍然是计算机课程。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甚至有些偏远省、自治区的省会(首府)城市的高中也没有完全开设信息技术课程。

农村城市地区差异明显

发达地区落后的教育现状也让人触目惊心——没机房、缺老师,代课教师拿着教材照本宣科,学生依葫芦画瓢。

地区间差异性非常明显,而且表现形式多有不同:小学阶段,有的开2个年级的课程,有的开6个年级的,所用教材也各不相同。因为没有国家的硬性规定和指导方针,信息技术课全凭教师个人发挥,甚至同一学校同一年级不同教师的授课内容都截然不同,“熟悉拼音的不教五笔型”。信息技术基础教育陷入一片混乱之中,各地区、各学校划出人为的“起跑线”,一些孩子,还未起跑,已然落后。

此外,我还发现了一个规律:一是低年级信息技术教育重视水准高于高年级(小学〉初中〉高中),表现一种独特的金字塔结构。比如多数小学课程安排是严格规定的,但初高中对信息技术课时多数都是能省就省;二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直辖市等信息技术教育水准要优于内陆地区,农村地区的信息技术课无论是师资、设备、学生对信息技术了解、应用都明显落后于城市地区。

教育部提供的信息显示,2008年全国中小学教师达1056.64万人,其中79.5%在乡镇以下教学单位。学生也表现出同样的分布形态,乡镇一级的中小学生达到千万级别。如果农村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成为“配角”甚至可有可无,这将是基础教育最大的悲哀。

校方重视水准不一

根据教育部此前规划,2001年前所有高中必须开设计算机课程;2005年前所有初中必须开设相关课程;2010年前这个标准覆盖至所有小学。2010年的“大限”将至,别说一些偏远地区达不到这样的标准,就算一些中度发达地区,更多学校也是流于形式,将信息技术课程作为摆设。

实际上,因为我国尚未将信息技术教育列入“普九”课程体系,信息技术还不是一门独立的基础学科,也没有全国性的硬性方针,仅有一些“建议性”、“指导性”的纲领,连教材都是由省级教育部门指定,各省方针各不相同,导致差异性加剧。

校方重视水准不足首先在于缺乏统一的指导和规范:当前基础教育参考纲要是1997年国家教委印发的《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修订稿)》,对中小学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课时提出了要求。但这仅仅一个指导性的纲领,弹性很大,并没有硬性的考核标准。比如《纲要》规定高中阶段计算机课要达到70~140个课时,而七成以上的高中仅高一开课,每周一节,除去节假日、寒暑假,能达到35个课时已属不易。

值得一提的是,最新一版的《纲要》在学科分类上,仍然将高中信息技术基础课归为“选修课”。一切向高考看齐的高中,“选修课”不会有太多选择的机会。多数地区,“选修课”往往是被删减的首要部分。

“我们的信息技术教育正处在一个政策指导的真空期”,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邓立言说,这是一个“相对真空”,“前几年大力推广计算机教育时每年会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和解决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管理机构和管理体制也比较完善。近几年课改反而出现了一些问题,一些研究、管理机构也都撤消了。”

中小学普遍没有专业信息技术教师

师资也是一个恼人的难题。信息技术师资往往是一个学校最为薄弱的环节,在县级以下中学有很多以前是物理老师,或其他学科的教师来教信息技术。先自学,再教学生。

除了各地区参差不齐的教学设置和师资力量,“信息技术无用论”等问题也始终困扰着中小学信息技术基础教育。“学好语数外,考上好大学,信息技术到时再学都来得及”。类似话语不但家长反复念叨,甚至一些班主任也形成了惯性思维,并时常嘱咐学生不要喧宾夺主,在信息技术课投入太多。

初中高中学的一样内容

“现在的中学信息技术课教的要么就是平时用不上的东西,要么就是不用教、孩子们也能自学会的东西,这种课怎能不让孩子心生厌恶和恐惧。”日前,在“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上,中国计算机学会秘书长杜子德如是评价当前的中学信息技术教育。

杜子德随意拿了一本信息技术教材,翻开目录对记者说,一些关于计算机的概念解释,学生背出来有何用?而类似于WORD的应用软件操作,其实老师不用教,学生自己上机就能自学会,就像大家使用手机不用特别授课一样。

除了内容用不上,让学生倍感头疼的还有“重复学习”。“有些内容小学学过了,初中再学;初中学过了,高中再学”。

因为需要兼顾不同基础的学生,教学内容选择方面,各省教委普遍采取“零起点”思维,即从最基础抓起,适当兼顾高水平学生。于是一个尴尬的局面出现

了:小学学了4年信息技术课(当前各地多为小三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生,因为一些同学没有信息技术基础,初中需要重复学习之前学过的内容;高中亦然,课程内容重复设置同时,也消磨了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

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北京)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教育局信息技术部主任苗逢春认为,这需要国家教育部出面制定相对应纲领,将小初高课程串联起来,改“零起点”思维,为“课程合理衔接,适当照顾基础较差的学生”,前提是能实现各地区计算机教学水平基本同步。“只有在教学层次上推动,才能避免教学资源的重复使用”。

信息技术课是“后妈生的”

现在,绝大部分中小学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实际情况是,各学校教师所讲授的内容有可能是天差地别,甚至,同一学校年段不同班级不同教师讲授的内容都有可能大不相同。当前信息技术教学不象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学一样有统一的指导思想、教学内容,各地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和层次存有因师因校而异的局面。

从我教学经历来看,高中因为升学压力大,信息技术课被边缘化,这已经是公认的事实。无论重点还是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多数都是被架空的,实际上并没有多少内容,校方、学生也都没有投入多少精力在里面,流于形式的部分更多。

因为没有统一的考核标准,课程教的好还是不好,完全就没有一个的定义,这对教师自信心打击是很大的。因为不涉及高考,当前的信息技术课完全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有兴趣,就学一点,但真正肯在上面投入时间和精力的学生寥寥,老师很难得到积极的反馈。

校方更是不用说,信息技术课的兴旺衰败全看校领导的个人风格。有些校长对信息技术课程比较看重,投入大笔资金用于更新设备等,而有些校长,根本不理不问。这样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是没有好处的。

另外,在待遇或者评职称等方面,和语数外一比,信息技术老师完全就是“后妈生的”,什么都要落后人家一大截,为什么会这样?只因为我们的课程不参加中、高考,就能够被忽视吗?什么“科技强国”、“教育为本”都是空喊出来的口号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