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全)

合集下载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科学是小学一门重要的学科,关于小学六年级科学复习内容有哪些呢?下面店铺为你整理了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第一单元)第一课化石一、填空:1、化石可分(实体化石)、(特殊化石)、(遗迹化石)、(模铸化石)、(化学化石)等几种。

其中琥珀昆虫化石是(特殊化石),恐龙蛋化石是(遗迹化石)、三叶虫化石是(模铸化石)。

2、课本第4页的恐龙头骨化石分别是(暴龙)和(圆顶龙)头骨化石。

牙齿尖锐的动物一般是(肉食性)动物,牙齿扁平的动物一般是(草食性)动物。

从牙齿的特点可以看出(暴龙)是肉食性恐龙,(圆顶龙)草食性恐龙。

3、(中华龙鸟)是由爬行动物恐龙向鸟类进化的代表性动物。

4、人们通过(化石)来了解远古时期的生物。

5、科学家根据(化石的标本)借助现代科技复原古代生物的外形。

二、问题:1、什么是化石?在漫长的年代中,经过自然界的作用,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了跟石头一样的东西,这些东西就是化石。

2、化石有什么作用? 答: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3、化石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答:①、生物必须被沉积泥沙覆盖,②、被覆盖的生物必须与空气隔绝,③、必须在高温和高压下经过漫长的时间才能形成化石。

4、化石是怎样形成的?(列举植物化石或鱼化石的形成过程。

)答:植物化石的形成:原始森林毁灭,植物倒入湖中堆积;植物被沉积的泥沙层层覆盖;被覆盖的植物在地下与空气隔绝,经过漫长的变化,形成了化石。

鱼化石的形成:古代的鱼死后,沉入水底,被沉积的泥沙覆盖。

由于与空气隔绝,鱼的尸体不会腐烂。

经过亿万年的变化,在高温高压作用下,便形成像石头一样坚硬的东西,这就是鱼化石。

第二课时探索动物的发展史一、填空:1、生物的进化趋势是由(水生)到(陆生);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

2、最早的马叫(始祖马),出现在(5000万年)前,体型像(狐狸),牙齿适于取食(树叶),前肢有(四趾),中趾长,后肢有(三趾)。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1-3课)第一课:化石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被覆盖的植物在地下与空气隔绝,经过漫长的变化,形成了化石。

科学家根据化石标本,借助现代技术可以复原出古代生物的外形,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到古生物的原貌。

化石的形成不是它们自己死后变成的。

古代的猛马象的牙齿比现代象的牙齿要长而弯。

通过研究古代的地层和古生物的化石,我们可以了解远古时期的生物。

古代生物经过千百万年的发展进化才形成今天这个样子。

古代的气候环境比今天的气候环境更温暖、更湿润,更适宜较低等的动、植物生长。

昆虫的化石一般是以琥珀的形式存在的。

中华龙鸟身上大羽毛较少,大多是绒羽,翅膀上还有一队前翅。

这是一块鱼化石,鱼死后被覆盖在地下与空气隔绝,经过漫长的变化,形成了化石。

观察比较两种恐龙化石中的牙齿,推测这两种恐龙分别吃什么。

前一种恐龙吃动物属肉食动物,后一种恐龙吃植物属草食动物,因为肉食动物的牙齿比较尖锐,草食动物一般牙齿扁平。

化石可以从中看到古代动物、植物的样子,推断出古代动物、植物的生活情况和生活环境,可以推断出埋藏化石的地层形成的年代和经历的变化,可以看到生物从古到今的变化等等。

第二课:探索动物的发展史我们居住的地球上生活着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的生物。

最早的马出现在距今约5000万年前,称为始祖马。

约300万年前,出现了完全现代类型的现代马。

古代的马与现代的马有所不同。

马的前肢变化有:前肢骨越来越长,脚趾由四趾逐渐变成一趾,第二、四趾只留痕迹。

现代马更能适应温带草原生活,主要表现在现代马体型高大,中趾发达。

更适应草原生活,牙齿更适应取食干草。

以马为例,阐释生物进化的过程和规律。

是(___)的著作,全面提出了(生物进化学说),认为生物的繁衍是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发生的,同一物种内哪些个体(更能适应环境),它们就比其他个体更容易(生存和繁衍)下。

恐龙是距今()亿年前地球上(称霸一时)的动物,但最终灭绝了。

鄂教版六年级下科学复习资料

鄂教版六年级下科学复习资料

鄂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3课)1、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2、被覆盖的植物在地下与空气隔绝,经过漫长的变化,形成了(化石)3、科学家根据化石标本,借助现代技术可以复原出古代生物的(外形),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到古生物的(原貌)4、我们居住的地球上生活着(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的生物5、最早的马出现在距今约(5000)万年前,称为(始祖马)6、约(300)万年前,出现了完全现代类型的现代马7、(达尔文)是英国的生物学家,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一书,全面提出)了(生物进化学说)8、生物的繁衍是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发生的,同一物种内哪些个体(更能适应环境),它们就比其他个体更容易(生存和繁衍)下来9、恐龙是陆地上生活的大型(爬行动物),生活在距今(1.3)亿年前,是当时地球上(称霸一时)的动物第二单元(4——7课)1、人类关于月球的神话很多,在我国古代,就有(嫦娥奔月)的传说2、(月球)是地球的卫星3、月球是离我们(最近的天体,平均距离地球(38.44)万千米,直径(3476)千米,体积相当于地球的(1/49)4、月球的引力比地球小,只相当于地球表面引力的(1/6)5、月球上没有空气和水分,昼夜温差大,白天最高温度可达127℃,夜间最低温度可降到-183℃6、选择从农历月初开始观察月亮的运动情况,上半月在(日落时)定观察,下半月在(日出时)定时观察7、月球明暗两部分不断变化的状况叫做(月相的变化)8、农历初一看不到月亮,叫(新月);农历初二、三在西部天空露出像娥眉一样的月亮,叫做(娥眉月),农历初七、初八看到的明暗各半的月亮叫(上弦月),农历十五前后看到的圆月叫(满月),农历二十二左右看到的明暗各半的月亮叫(下弦月)农历二十七、八黎明前挂在东方天空的月牙叫(残月)9、月球不停地(围绕地球)公转,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月球本身(不会发光),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的太阳光),月相变化是月球在不停地(围绕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发生的10、从十七世纪以来,人类探索月球经历了如下过程:1609年(伽利略)用望远镜观察月亮;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1961年把(宇航员加加林)送上近地轨道;美国宇航员于(1969年7月20日)首次成功登上月球;我国于(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发射成功。

人教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汇总

人教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汇总

人教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汇总1、生物的栖息1、企鹅生活在寒冷的南极地区,骆驼生活在炎热的沙漠里,莲生活在池塘里。

2、制作一个生态瓶应准备哪些器材及物品?答:塑料瓶或玻璃瓶、铲子、沙子、河水、石子、水草、小鱼、小虾等。

3、如何制作一个生态瓶?答:1、准备一个塑料瓶或玻璃瓶,将沙子洗净后放入瓶内,再加入没被污染过的池塘水或河水。

2、在瓶内栽几棵水草,再放入小鱼、小虾等,然后盖紧盖子,做成一个生态瓶。

3、改变植物或动物的数量,进行观察。

4、生态瓶就当放在什么地方?答:生态瓶放置的地方,既要光线充足,又要避免阳光直射,也不要随意搬运。

5、什么叫作生物的栖息地?答:生物能够长期生活在某种环境中,是由于这种环境能为它们提供生存、生长发育与繁殖所需要的阳光、空气、水、食物和庇护所等基本条件,这样的环境叫作生物的栖息地。

6、栖息地能为生物的生活提供哪些基本条件?答:栖息地能为生物的生活提供阳光、空气、水、食物和庇护所等基本条件。

7、栖息地为生物的生活提供了基本条件。

地球上栖息地类型多样,不同的栖息地上生活着的生物也各不相同。

山羊生活在山地上,蜥蜴生活在沙漠中,长颈鹿和斑马生活在草原上,蝴蝶鱼生活在海洋中,树懒和灰头翅鹛生活在森林中。

8、写出几种栖息地?答:山地、沙漠、草原、海洋、森林等。

2、动物对环境的适应1、蚯蚓生活在生长有植物的土壤浅层,这些地方有什么特点?(潮湿、阴暗)2、蚯蚓主要以土壤中的有机物为食。

它们的身体呈圆筒状,分成许多节,体表分布着很硬的刚毛,且能分泌黏液,这些特点有助于它们在土壤中灵活地运动。

3、“蚯蚓对环境的选择”实验实验过程及现象:在一个内部是黑色的浅盒中装满潮湿的土,放入几条蚯蚓,再入一些菜叶,盖上盖子,放到阴暗、温暖的地方。

几天后,做下面的实验。

①用盖子遮住盒子的一半,把盒子放到阳光下。

几分钟后,我们发现盒内暗处的蚯蚓数量比较多。

说明蚯蚓喜欢阴暗的环境。

②在盒子的一边铺上干土,在另一边铺上湿土,把一些蚯蚓放在两种土之间。

最新整理鄂教版六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全)讲课教案

最新整理鄂教版六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全)讲课教案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全)第一课化石一、填空:1、化石可分(实体化石)、(特殊化石)、(遗迹化石)、(模铸化石)、(化学化石)等几种。

其中琥珀昆虫化石是(特殊化石),恐龙蛋化石是(遗迹化石)、三叶虫化石是(模铸化石)。

2、课本第4页的恐龙头骨化石分别是(暴龙)和(圆顶龙)头骨化石。

牙齿尖锐的动物一般是(肉食性)动物,牙齿扁平的动物一般是(草食性)动物。

从牙齿的特点可以看出(暴龙)是肉食性恐龙,(圆顶龙)草食性恐龙。

3、(中华龙鸟)是由爬行动物恐龙向鸟类进化的代表性动物。

4、人们通过(化石)来了解远古时期的生物。

5、科学家根据(化石的标本)借助现代科技复原古代生物的外形。

二、问题:1、什么是化石?在漫长的年代中,经过自然界的作用,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了跟石头一样的东西,这些东西就是化石。

2、化石有什么作用?答: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3、化石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答:①、生物必须被沉积泥沙覆盖,②、被覆盖的生物必须与空气隔绝,③、必须在高温和高压下经过漫长的时间才能形成化石。

4、化石是怎样形成的?(列举植物化石或鱼化石的形成过程。

)答:植物化石的形成:原始森林毁灭,植物倒入湖中堆积;植物被沉积的泥沙层层覆盖;被覆盖的植物在地下与空气隔绝,经过漫长的变化,形成了化石。

鱼化石的形成:古代的鱼死后,沉入水底,被沉积的泥沙覆盖。

由于与空气隔绝,鱼的尸体不会腐烂。

经过亿万年的变化,在高温高压作用下,便形成像石头一样坚硬的东西,这就是鱼化石。

第二课时探索动物的发展史一、填空:1、生物的进化趋势是由(水生)到(陆生);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

2、最早的马叫(始祖马),出现在(5000万年)前,体型像(狐狸),牙齿适于取食(树叶),前肢有(四趾),中趾长,后肢有(三趾)。

生活在(森林)为食。

3、约3000万年前,出现了(渐新马),前肢都有(三趾),中趾较发达,生活在(森林)里。

人教鄂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知识点(2023年春)

人教鄂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知识点(2023年春)

人教鄂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1.生物的栖息地1.冬去春来,天气转暖,一些鸟儿从南方飞回北方,青蛙在池塘里鸣叫,毛虫也开始从卵中爬出。

2.企鹅生活在寒冷的南极地区,骆驼生活在炎热的沙漠里,莲生活在池塘里。

3.生物能够长期生活在某种环境中,是由于这种环境能为它们提供生存、生长发育与繁殖所需要的阳光、空气、水、食物和庇护所等基本条件,这样的环境叫作生物的栖息地。

4.栖息地为生物的生活提供了基本条件。

地球上栖息地类型多样,不同的栖息地上生活着的生物也各不相同。

山羊生活在山地上,蜥蜴生活在沙漠中,长颈鹿和斑马生活在草原上,蝴蝶鱼生活在海洋中,树懒和灰头斑翅鹛生活在森林中。

5.观察生活在池塘里的动物和植物。

说一说,池塘为他们提供了哪些基本的生存条件?答:池塘为螺提供了生存场所(泥沙和水)、食物(水草、氧气)。

池塘为鱼提供了生存场所(泥沙和水)、食物(水草和螺)、氧气和光照。

池塘为水草提供了生存场所(泥沙和水)、光照、养分。

6.如何制作一个生态瓶?答:(1)制作生态瓶器材及物品:塑料瓶或玻璃瓶、铲子、沙子、河水、石子、水草、小鱼、小虾等。

(2)制作步骤:①准备一个塑料瓶或玻璃瓶,将沙子洗净后放入瓶内,再加入没被污染过的池塘水或河水。

②在瓶内栽几棵水草,再放入小鱼、小虾等(移动小鱼、小虾动作要轻,避免伤害它们),然后盖紧盖子,做成一个生态瓶。

(制作好的生态瓶放在窗台或阳台等光照充足、温度适中的地方)③改变植物或动物的数量,进行观察。

7.写出几种栖息地?答:山地、沙漠、草原、海洋、森林等。

2、动物对环境的适应1.蚯蚓一般生活在阴暗潮湿的泥土里,特别是肥沃的庭园、菜园、耕地、沟、河、塘、渠道旁。

2.蚯蚓主要以土壤中的有机物为食。

它们的身体呈圆筒状,分成许多节,体表分布着很硬的刚毛,且能分泌黏液,这些特点有助于它们在土壤中灵活地运动。

3.动物为了生存,会自然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4.在适应环境变化与维持个体生存的过程中,动物逐渐形成了许多独特的形态结构和自我保护的本领。

小学科学人教鄂教版六年级下册全册知识点整理(分单元课时编排)(2023春)

小学科学人教鄂教版六年级下册全册知识点整理(分单元课时编排)(2023春)

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生物的栖息地1.冬去春来,天气转暖,一些鸟儿从南方飞回北方,青蛙在池塘里鸣叫,毛虫也开始从卵中爬出。

当气候,食物和水源等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生物会表现出相应的适应新环境的行为。

2.企鹅生活在寒冷的南极地区,骆驼生活在炎热的沙漠里,鱼生活在池塘里,生物的栖息地不同,为生物提供了不同的生存环境。

3.观察生活在池塘里的动物和植物。

说一说,池塘为他们提供了哪些基本的生存条件?池塘为螺提供了生存场所——泥沙和水、食物——水草、氧气。

为鱼提供了生存场所——水、食物——水草和螺,以及氧气、光照。

为水草提供了生存场所——泥沙和水、光照、养分——泥沙和水、水分。

4.制作一个生态瓶,模拟研究生物及其生活的环境。

将一个塑料瓶或玻璃瓶将沙子洗净后放入瓶内,再加入没被污染的池塘水或河水。

在瓶内栽几棵水草,再放入小鱼,小虾等,然后盖紧盖子,做成一个生态瓶。

想一想,应当把生态瓶放在什么地方?(制作好的生态瓶放在窗台或阳台等光照充足、温度适中的地方)改变生态瓶里的条件,如减少一半的水草或加入一倍的鱼,观察并解释出现的现象。

减少一半水草对生态瓶的影响是水草多的生态瓶,生活在其中的动物有更充足的氧气。

增加一倍动物对生态瓶的影响是栖息地中的动物数量更多,栖息地提供的食物、氧气、活动空间等条件都会被消耗的更快。

5.栖息地能为生物的生活提供哪些基本条件?生物能够长期生活在某种环境中,是由于这种环境能为它们提供生存,生长,发育与繁殖所需要的阳光,空气,水,食物和庇护所等基本条件,这样的环境叫做生物的栖息地。

6.栖息地为生物的生活提供了基本条件,地球上的栖息地类型多样,不同的栖息地上生活着的生物也各不相同。

生活在沙漠中的蜥蜴。

生活在山地上的山羊。

生活在草原上的长颈鹿和斑马。

生活在海洋中的蝴蝶鱼。

生活在森林中的树懒和灰头斑翅鹛2.动物对环境的适应1.下雨后,一些蚯蚓会从土壤中钻出来,这是为什么呢?蚯蚓从泥土里探出头来可能是为了呼吸。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单元复习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单元复习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单元复习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全)第一课化石一、填空:1、化石可分(实体化石)、(特殊化石)、(遗迹化石)、(模铸化石)、(化学化石)等几种。

其中琥珀昆虫化石是(特殊化石),恐龙蛋化石是(遗迹化石)、三叶虫化石是(模铸化石)。

2、课本第4页的恐龙头骨化石分别是(暴龙)和(圆顶龙)头骨化石。

牙齿尖锐的动物一般是(肉食性)动物,牙齿扁平的动物一般是(草食性)动物。

从牙齿的特点可以看出(暴龙)是肉食性恐龙,(圆顶龙)草食性恐龙。

3、(中华龙鸟)是由爬行动物恐龙向鸟类进化的代表性动物。

4、人们通过(化石)来了解远古时期的生物。

5、科学家根据(化石的标本)借助现代科技复原古代生物的外形。

二、问题:1、什么是化石?在漫长的年代中,经过自然界的作用,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了跟石头一样的东西,这些东西就是化石。

2、化石有什么作用?答: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3、化石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答:①、生物必须被沉积泥沙覆盖,②、被覆盖的生物必须与空气隔绝,③、必须在高温和高压下经过漫长的时间才能形成化石。

4、化石是怎样形成的?(列举植物化石或鱼化石的形成过程。

)答:植物化石的形成:原始森林毁灭,植物倒入湖中堆积;植物被沉积的泥沙层层覆盖;被覆盖的植物在地下与空气隔绝,经过漫长的变化,形成了化石。

鱼化石的形成:古代的鱼死后,沉入水底,被沉积的泥沙覆盖。

由于与空气隔绝,鱼的尸体不会腐烂。

经过亿万年的变化,在高温高压作用下,便形成像石头一样坚硬的东西,这就是鱼化石。

第二课时探索动物的发展史一、填空:1、生物的进化趋势是由(水生)到(陆生);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

2、最早的马叫(始祖马),出现在(5000万年)前,体型像(狐狸),牙齿适于取食(树叶),前肢有(四趾),中趾长,后肢有(三趾)。

生活在(森林)为食。

3、约3000万年前,出现了(渐新马),前肢都有(三趾),中趾较发达,生活在(森林)里。

鄂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复习资料打印版

鄂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复习资料打印版

鄂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3课)一、填空题1、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2、被覆盖的植物在地下与空气隔绝,经过漫长的变化,形成了(化石)3、科学家根据化石标本,借助现代技术可以复原出古代生物的(外形),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到古生物的(原貌)4、我们居住的地球上生活着(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的生物5、最早的马出现在距今约(5000)万年前,称为(始祖马)6、约(300)万年前,出现了完全现代类型的现代马7、(达尔文)是英国的生物学家,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一书,全面提出)了(生物进化学说)8、生物的繁衍是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发生的,同一物种内哪些个体(更能适应环境),它们就比其他个体更容易(生存和繁衍)下9、恐龙是陆地上生活的大型(爬行动物),生活在距今(1.3)亿年前,是当时地球上(称霸一时)的动物二、判断题1、化石的形成是它们自己死后变成的(×)2、古代的猛马象的牙齿比现代象的牙齿要长而弯(√)3、古代的马与现代的马没有什么差别(×)4、喙大而强壮的地雀更适宜吃外壳坚硬的种子(√)5、为了吃到更高出的树上的嫩叶,长颈鹿的颈长得特别长(√)6、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的核心就是自然选择学说(√)三、问答题1、人们通过什么可以了解远古时期的生物?(通过研究古代的地层和古生物的化石)2、地球上的生物自古以来就是今天这个样子吗?(不是,古代生物经过千百万年的发展进化才形成今天这个样子)3、古代的气候环境与现代有什么不同?(古代的气候环境比今天的气候环境更温暖、更湿润,更适宜较低等的动、植物生长)4、昆虫的的化石一般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一般是以琥珀的形式存在的)5、中华龙鸟与现代鸟有什么不同?(中华龙鸟身上大羽毛较少,大多是绒羽,翅膀上还有一队前翅)四、实践技能题1、这是一块鱼化石(见课本P3下图),推想这条鱼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鱼死后〈或者鱼被活埋〉)被覆盖在地下与空气隔绝,经过漫长的变化,形成了化石)2、观察比较两种恐龙化石中的牙齿(课本P4上图),推测这两种恐龙分别吃什么。

人教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

人教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

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生物的栖息地1.冬去春来,天气转暖,一些鸟儿从南方飞回北方,青蛙在池塘里鸣叫,毛虫也开始从卵中爬出。

当气候,食物和水源等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生物会表现出相应的适应新环境的行为。

2.企鹅生活在寒冷的南极地区,骆驼生活在炎热的沙漠里,鱼生活在池塘里,生物的栖息地不同,为生物提供了不同的生存环境。

3.观察生活在池塘里的动物和植物。

说一说,池塘为他们提供了哪些基本的生存条件?池塘为螺提供了生存场所——泥沙和水、食物——水草、氧气。

为鱼提供了生存场所——水、食物——水草和螺,以及氧气、光照。

为水草提供了生存场所——泥沙和水、光照、养分——泥沙和水、水分。

4.制作一个生态瓶,模拟研究生物及其生活的环境。

将一个塑料瓶或玻璃瓶将沙子洗净后放入瓶内,再加入没被污染的池塘水或河水。

在瓶内栽几棵水草,再放入小鱼,小虾等,然后盖紧盖子,做成一个生态瓶。

想一想,应当把生态瓶放在什么地方?(制作好的生态瓶放在窗台或阳台等光照充足、温度适中的地方)改变生态瓶里的条件,如减少一半的水草或加入一倍的鱼,观察并解释出现的现象。

减少一半水草对生态瓶的影响是水草多的生态瓶,生活在其中的动物有更充足的氧气。

增加一倍动物对生态瓶的影响是栖息地中的动物数量更多,栖息地提供的食物、氧气、活动空间等条件都会被消耗的更快。

5.栖息地能为生物的生活提供哪些基本条件?生物能够长期生活在某种环境中,是由于这种环境能为它们提供生存,生长,发育与繁殖所需要的阳光,空气,水,食物和庇护所等基本条件,这样的环境叫做生物的栖息地。

6.栖息地为生物的生活提供了基本条件,地球上的栖息地类型多样,不同的栖息地上生活着的生物也各不相同。

生活在沙漠中的蜥蜴。

生活在山地上的山羊。

生活在草原上的长颈鹿和斑马。

生活在海洋中的蝴蝶鱼。

生活在森林中的树懒和灰头斑翅鹛2.动物对环境的适应1.下雨后,一些蚯蚓会从土壤中钻出来,这是为什么呢?蚯蚓从泥土里探出头来可能是为了呼吸。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总复习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总复习

鄂教版六年级下学期科学教材知识点第一课化石1、在漫长得地质历史中,经过自然界得作用,古代生物得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了跟石头一样得东西,这些东西就就是化石。

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得演化并能帮助确定地层得年代。

2、原始森林毁灭,植物倒入湖中堆积,植物被沉积得泥沙层层覆盖,被覆盖得植物在地下余空气隔绝,经过漫长得变化,形成了化石。

3、四种四种常见得化石:苔藓化石、三叶虫化石、琥珀昆虫化石、尖齿特尔马叶化石。

4、科学家根据化石标本,借助现代技术可以复原出古代生物得外形,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到古生物得原貌。

第二课探索动物得发展史1、我们生活得地球上生活着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得生物。

2、最早得马出现在距今约5000万年前,称为始祖马。

体型像狐狸,牙齿适于取食树叶。

前肢有四趾,中趾长,后肢有三趾。

始祖马生活在森林里,以树叶为食。

到了约3000万年前,出现了渐新马。

体型比始祖马略大,前后肢都有三趾,中趾较发达。

渐新马生活在森林里。

在约2000万年前,出现了中新马(也就就是草原古马)。

这时地面上出现了广阔得草原,中心马也由森林生活改变为草原生活,体型更高,适应于取食干草,前后肢都就是三趾,但中趾特别发达,第二、四趾退化,适合在草原上奔跑。

到了约700万年前,出现了上新马。

体型已接近现代马,前后肢仅剩下发达得中趾,第二、四趾只留遗迹。

约300万年前,出现了完全现代类型得现代马。

马类从始祖马到现代马得进化历史,只就是一条简化得主线。

实际上马得进化要复杂得多。

化石记录表明,从始祖马到现代马得进化过程中,曾出现过许多分支,但在长期生存斗争中大都灭绝了,只剩下现代马这一支生存得到发展。

第三课谁能生存下来1.达尔文(1809年~1882年),英国生物学家。

1831年,她乘海军勘探船“贝格尔号”环球旅行,历时5年,观察与搜集了动物、植物与地质等方面得大量材料,经过归纳整理与综合分析,形成了生物进化得概念。

1859年出版了震动世界得《物种起源》一书,全面提出了生物进化学说。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全).doc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全).doc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全)第一课化石一、填空:1、化石可分(实体化石)、(特殊化石)、(遗迹化石)、(模铸化石)、(化学化石)等几种。

其中琥珀昆虫化石是(特殊化石),恐龙蛋化石是(遗迹化石)、三叶虫化石是(模铸化石)。

2、课本第4页的恐龙头骨化石分别是(暴龙)和(圆顶龙)头骨化石。

牙齿尖锐的动物一般是(肉食性)动物,牙齿扁平的动物一般是(草食性)动物。

从牙齿的特点可以看出(暴龙)是肉食性恐龙,(圆顶龙)草食性恐龙。

3、(中华龙鸟)是由爬行动物恐龙向鸟类进化的代表性动物。

4、人们通过(化石)来了解远古时期的生物。

5、科学家根据(化石的标本)借助现代科技复原古代生物的外形。

二、问题:1、什么是化石?在漫长的年代中,经过自然界的作用,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了跟石头一样的东西,这些东西就是化石。

2、化石有什么作用?答: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3、化石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答:①、生物必须被沉积泥沙覆盖,②、被覆盖的生物必须与空气隔绝,③、必须在高温和高压下经过漫长的时间才能形成化石。

4、化石是怎样形成的?(列举植物化石或鱼化石的形成过程。

)答:植物化石的形成:原始森林毁灭,植物倒入湖中堆积;植物被沉积的泥沙层层覆盖;被覆盖的植物在地下与空气隔绝,经过漫长的变化,形成了化石。

鱼化石的形成:古代的鱼死后,沉入水底,被沉积的泥沙覆盖。

由于与空气隔绝,鱼的尸体不会腐烂。

经过亿万年的变化,在高温高压作用下,便形成像石头一样坚硬的东西,这就是鱼化石。

第二课时探索动物的发展史一、填空:1、生物的进化趋势是由(水生)到(陆生);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

2、最早的马叫(始祖马),出现在(5000万年)前,体型像(狐狸),牙齿适于取食(树叶),前肢有(四趾),中趾长,后肢有(三趾)。

生活在(森林)为食。

3、约3000万年前,出现了(渐新马),前肢都有(三趾),中趾较发达,生活在(森林)里。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1)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1)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1)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1)第一课化石一、填空:1、化石可分(实体化石)、(特别化石)、(古迹化石)、(模铸化石)、(化学化石)等几种。

此中琥珀昆虫化石是(特别化石),恐龙蛋化石是(古迹化石),苔藓化石好、三叶虫化石是(模铸化石)。

2、课本第4 页的恐龙头骨化石分别是(暴龙)和(圆顶龙)头骨化石。

牙齿尖利的动物一般是(肉食性)动物,牙齿扁平的动物一般是(草食性)动物。

从牙齿的特色能够看出(暴龙)是肉食性恐龙,(圆顶龙)草食性恐龙。

3、(中华龙鸟)是由爬行动物恐龙向鸟类进化的代表性动物。

4、人们经过(化石)来认识太古期间的生物。

5、科学家依据(化石的标本)借助现代科技还原古代生物的外形。

二、问题:1、什么是化石?在漫长的年月中,经过自然界的作用,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为了跟石头同样的东西,这些东西就是化石。

2、化石有什么作用?答:研究化石能够认识生物的演化并能帮助确立地层的年月。

3、化石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答:①、生物一定被堆积泥沙覆盖,②、被覆盖的生物一定与空气隔断,③、一定在高平和高压下经过漫长的时间才能形成化石。

4、化石是如何形成的?(列举植物化石或鱼化石的形成过程。

)答:植物化石的形成:原始丛林毁坏,植物倒入湖中聚积;植物被堆积的泥沙层层覆盖;被覆盖的植物在地下与空气隔断,经过漫长的变化,形成了化石。

鱼化石的形成:古代的鱼死后,沉入水底,被堆积的泥沙覆盖。

因为与空气隔断,鱼的尸体不会腐化。

经过亿万年的变化,在高温高压作用下,便形成像石头同样坚硬的东西,这就是鱼化石。

第二课时研究动物的发展史一、填空:1、生物的进化趋向是由(水生)到(陆生);由(简单)到(复杂);由(初级)到(高级)。

2、最早的马叫(鼻祖马),出此刻( 5000万年)前,体型像(狐狸),牙齿适于取食(树叶),前肢有(四趾),中趾长,后肢有(三趾)。

生活在(丛林)为食。

3、约 3000 万年前,出现了(渐新马),前肢都有(三趾),中趾较发达,生活在(丛林)里。

鄂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总复习资料

鄂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总复习资料

鄂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总复习资料鄂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总复习资料五年级上册1、1606年,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发现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并不是从土壤中获得的,而是植物自己通过光合作用获得的。

2、显微镜由目镜、准焦螺旋、载物台、物镜、反光镜组成。

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叶的细胞中有许多绿色的颗粒,这些绿色的颗粒叫做叶绿体。

叶绿体是“养料生产车间”。

在阳光的照射下,绿叶中的叶绿体能利用水和二氧化碳制造成植物需要的营养物质,并且释放出氧气。

人们把叶的这种作用称为光合作用。

3、由于木质的疏密不同和颜色的深浅不同,就形成了清晰的圈层纹路,即年轮。

一般来说,树木朝南的一面接受的光照更充分,生长速度更快所以年轮也宽一些。

朝北的一面正好相反,因此同一个年轮向南的宽,向北的窄。

不同的年轮宽窄不一样说明该年份的雨量等气候条件的差异。

在温暖湿润的年份,树木生长快年轮宽度大。

在寒冷干旱的年份,树木生长慢年轮宽度小。

4、蘑菇生长环境:阴暗潮湿。

蘑菇有四部分构成:菌盖、菌褶、菌柄、菌丝。

蘑菇既不是植物也不是动物,它属于真菌。

真菌生物还有很多如:木耳、银耳、猴头菇、灵芝等等。

灵芝表面具有漆状的光泽,他除了能食用外还有药用价值。

有的蘑菇能使用,有的蘑菇有毒,误食了有毒的蘑菇就会中毒,甚至死亡。

自然界中除了动物植物和真菌之外还有病毒。

常见的细菌有链球菌、大肠杆菌、破伤风杆菌。

常见的病毒有:非典冠状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艾滋病病毒。

有的细菌有益,有的有害。

5、常见的鸟有:啄木鸟、猫头鹰、麻雀、喜鹊、乌鸦、斑鸠。

鹰的翅膀常而宽适合在空中翱翔。

鸽子的翅膀常而窄适于长途滑翔。

啄木鸟的翅膀宽而园,始于空中停留,短程快速飞翔。

燕子的翅膀窄而尖适合快速飞行。

树林中生活的鸟它们各有自己的外形特点,这些外形特点都是适合树林的环境和自己的生活习性相适应的。

我们要爱鸟护鸟做鸟类的朋友,为鸟类提供和好的生活环境,制止任何伤害鸟的行为。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

第一课化石一、填空:1、化石可分(实体化石)、(特殊化石)、(遗迹化石)、(模铸化石)、(化学化石)等几种。

其中琥珀昆虫化石是(特殊化石),恐龙蛋化石是(遗迹化石),苔藓化石好、三叶虫化石是(模铸化石)。

2、课本第4页的恐龙头骨化石分别是(暴龙)和(圆顶龙)头骨化石。

牙齿尖锐的动物一般是(肉食性)动物,牙齿扁平的动物一般是(草食性)动物。

从牙齿的特点可以看出(暴龙)是肉食性恐龙,(圆顶龙)草食性恐龙。

3、(中华龙鸟)是由爬行动物恐龙向鸟类进化的代表性动物。

4、人们通过(化石)来了解远古时期的生物。

5、科学家根据(化石的标本)借助现代科技复原古代生物的外形。

二、问题:1、什么是化石?在漫长的年代中,经过自然界的作用,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了跟石头一样的东西,这些东西就是化石。

2、化石有什么作用?答: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3、化石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答:①、生物必须被沉积泥沙覆盖,②、被覆盖的生物必须与空气隔绝,③、必须在高温和高压下经过漫长的时间才能形成化石。

4、化石是怎样形成的?(列举植物化石或鱼化石的形成过程。

)答:植物化石的形成:原始森林毁灭,植物倒入湖中堆积;植物被沉积的泥沙层层覆盖;被覆盖的植物在地下与空气隔绝,经过漫长的变化,形成了化石。

鱼化石的形成:古代的鱼死后,沉入水底,被沉积的泥沙覆盖。

由于与空气隔绝,鱼的尸体不会腐烂。

经过亿万年的变化,在高温高压作用下,便形成像石头一样坚硬的东西,这就是鱼化石。

第二课时探索动物的发展史一、填空:1、生物的进化趋势是由(水生)到(陆生);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

2、最早的马叫(始祖马),出现在(5000万年)前,体型像(狐狸),牙齿适于取食(树叶),前肢有(四趾),中趾长,后肢有(三趾)。

生活在(森林)为食。

3、约3000万年前,出现了(渐新马),前肢都有(三趾),中趾较发达,生活在(森林)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全)第一课化石一、填空:1、化石可分(实体化石)、(特殊化石)、(遗迹化石)、(模铸化石)、(化学化石)等几种。

其中琥珀昆虫化石是(特殊化石),恐龙蛋化石是(遗迹化石)、三叶虫化石是(模铸化石)。

2、课本第4页的恐龙头骨化石分别是(暴龙)和(圆顶龙)头骨化石。

牙齿尖锐的动物一般是(肉食性)动物,牙齿扁平的动物一般是(草食性)动物。

从牙齿的特点可以看出(暴龙)是肉食性恐龙,(圆顶龙)草食性恐龙。

3、(中华龙鸟)是由爬行动物恐龙向鸟类进化的代表性动物。

4、人们通过(化石)来了解远古时期的生物。

5、科学家根据(化石的标本)借助现代科技复原古代生物的外形。

二、问题:1、什么是化石?在漫长的年代中,经过自然界的作用,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了跟石头一样的东西,这些东西就是化石。

2、化石有什么作用?答: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3、化石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答:①、生物必须被沉积泥沙覆盖,②、被覆盖的生物必须与空气隔绝,③、必须在高温和高压下经过漫长的时间才能形成化石。

4、化石是怎样形成的?(列举植物化石或鱼化石的形成过程。

)答:植物化石的形成:原始森林毁灭,植物倒入湖中堆积;植物被沉积的泥沙层层覆盖;被覆盖的植物在地下与空气隔绝,经过漫长的变化,形成了化石。

鱼化石的形成:古代的鱼死后,沉入水底,被沉积的泥沙覆盖。

由于与空气隔绝,鱼的尸体不会腐烂。

经过亿万年的变化,在高温高压作用下,便形成像石头一样坚硬的东西,这就是鱼化石。

第二课时探索动物的发展史一、填空:1、生物的进化趋势是由(水生)到(陆生);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

2、最早的马叫(始祖马),出现在(5000万年)前,体型像(狐狸),牙齿适于取食(树叶),前肢有(四趾),中趾长,后肢有(三趾)。

生活在(森林)为食。

3、约3000万年前,出现了(渐新马),前肢都有(三趾),中趾较发达,生活在(森林)里。

4、约2000万年前,出现了(中新马),它由森林生活改变为(草原生活),适于取食干草,前后肢都是(三趾),但中趾特别发达,第二、四趾(退化),适合在草原上(奔跑)。

5、700万年前,出现了(上新马),前后肢仅剩下发达的(中趾),第二、四趾(只留遗迹)。

6、现代马出现在(300万年前)。

7、(化石记录)表明,从始祖马带现代马的进化过程中,曾出现过许多分支,但在长期(生存斗争)过程中大都(灭绝)了,只剩下现代马这一支生存下来并得到发展。

8、现代的马是由马的祖先逐渐(发展)、(进化)来的。

二、简答:1、什么是生物的进化?答:生物从古到今都在不断发生变化,科学家把生物的这种变化趋势叫进化。

2、现代马比它的祖先们更适应温带草原生活吗?这表现在哪些方面?答:现代马只剩下发达的中趾,体型高大健壮,适合在草原上奔跑,牙齿适应于取食干草。

第三课时谁能生存下来一、填空:1、“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是生物自然发展的规律。

2、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他在书中提出的主要观点是(适者生存——生物进化学说),他认为:生物的繁衍是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发生的,同一物种内哪些个体更能适应环境,它们就比其他个体更容易生存和繁衍下来。

3、十九世纪自然科学最伟大的三大发现是:细胞学说、达尔文进化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4、距今1.3亿年前,地球上有称霸一时的动物叫(恐龙),它们繁殖很快的主要条件是(当时地球上气候温暖,动植物丰富,很适合他们的生存)。

二、简答题:1、按达尔文自然选择的学说,讨论现在的长颈鹿为什么颈部这么长?答:颈长的长颈鹿适应变化的环境,容易存活,颈短的长颈鹿不适应变化的环境,容易死亡。

由于自然环境的选择作用,一代代选择,颈部变得更长的长颈鹿更容易存活,导致现在的长颈鹿的颈部这样长。

2、说说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答:因为恐龙不能适应气候环境变化和地质变化。

一是气候变冷(草食性恐龙饥寒交迫死去,肉食性恐龙自然随之死去)二是地壳活动频繁(地震、火山喷发、大洪水)等因素导致三是宇宙中的新星爆炸,恐龙又一次大量死亡;四是小行星撞击地球,发生爆炸,恐龙灭绝。

第四课时月球上有什么一、填空:1、月球是地球的(卫星),也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平均距离地球(38.44万)千米,直径(3476)千米,体积相当于地球的(1/49).2、月球表面最显著的特征是(星罗棋布的环形山),其中最大的环形山的直径达(235千米).观察发现,环形山的形状很像火山口和陨星坑。

3、月球表面高低起伏,较高的地方是(高原),较暗的地方是(广阔的平原)。

4、月球上没有(空气)和(水分),昼夜温差大,白天的最高温度可达(127℃),夜间的最低温度可降到(-183℃),因此月球上没有(生命)的存在。

5、月球表面的引力比地球(小),只相当于地球表面引力的(1/6)。

6、根据从月球带回的岩石标本,测定月球的年龄约有(50亿)年,比地球古老。

二、简答:1、你认为月球上众多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答:可能是由小天体碰撞和火山爆炸形成的。

2、一个大力士在地球上所举起的重物,在月球上小学生也能将它举起,这是什么原因?答:月球表面的引力比地球小,只相当于地球表面的1/6。

3、月球上有像地球上的风雨雷电吗?答:没有。

因为地球上的各种天气现象是大气和水循环运动的结果,月球上没有空气和水分,所以不能产生各种天气现象。

4、月球上有花草树木、鸟兽鱼虫吗?答:没有。

因为月球上不具备生物生存需要的空气和水等条件。

5、月球上有什么?答:月球上有高原、有广阔的平原、有星罗棋布的环形山。

第五课时观察月球一、填空:1、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规律:⑴同一天晚上的不同时刻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自东向西)运动。

但明亮部分的形状(没有)什么变化。

⑵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是(自西向东)移动。

同时月球明亮部分的(形状和方向)也发生了变化。

2、月相变化与月球的运动规律:⑴、月球(明亮和黑暗两部分的不断变化的状况)叫做月相,两次月圆之间大约相隔29.5天。

⑵、月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圈大约需要(27.3)个地球日,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圈大约需要(27.3)个地球日。

⑶、月相变化是月球在不停地(围绕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发生的。

3、各时间段月相名称:农历上半月时:农历初一初二,地球上看不到月亮叫(新月或朔月)。

初三初四,月牙缺口(向东),圆弧(向西),是为(蛾眉月)。

初七初八明暗各半的月亮是为(上弦月)。

到了农历十五前后看到的圆月,为满月(或望月)。

进入农历下半月时,月亮出现的时间会每天变(晚),并且逐渐出现(缺口),缺口(向西)。

在农历二十二左右看到的明暗各半的月亮叫(下弦月)。

二十七、二十八时黎明前挂在(东方)天空的月牙称(残月)。

4、月球明亮部分的变化规律:上半月在傍晚时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自西向东)移动,月亮的明亮部分(向西),随着日期的变化明亮部分逐渐(增多)。

直至(满月)。

下半月在清晨时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自西向东)移动,月亮的明亮部分(向东),随着日期的变化明亮部分逐渐(变少)。

直至(朔月)。

5、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与月相的变化都是(周期性)的,有(规律)的。

第六课时月相的成因一、填空:1、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它在不停地围绕地球(公转),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2、月球本身不会(发光),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的(太阳光)。

3、月相变化是月球在不停地围绕(地球自西向东公转)的过程中发生的。

4、当月球在地球和太阳之间时,我们看到的月相是(新月),发生的时间是(农历初一)。

5、当地球处于太阳和月球之间时,我们看到的月相是(满月),发生的时间是(农历十五或十六)。

二、问答;1、月相变化是怎样形成的?月球本身不会发光,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亮反射的太阳光。

月球不停地绕地球公转,日、地、月三个天体的位置不断变化,地球上的人们看到月球被太阳光照亮的部分也随着变化,这就是月相变化。

第七课登上月球一、填空1、(1609年)加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对着月球后,人类就开始了对月球的科学探测。

2、(1961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并于1961年吧宇航员(加加林)送上近地轨道,人类便闯入太空开始对月球进行探测。

3、到20世纪70年代末,苏联共向月球发射了(32)枚探测器,美国向月球发射了(21枚)探测装置。

4、美国的阿波罗计划始于(1961年),(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埃德温·奥尔德林乘(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首次成功登上月球,实现了人类登上月球的梦想。

5、从1969年到1972年,美国共进行了(5次)“阿波罗”飞行,共有(12)名宇航员登上月球,对月球表面进行了广泛考察。

6、我国已经启动了一个以(“嫦娥”)探月计划为起点的庆大的月球探测计划。

7、(2007年10月24日)我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

(2010年10月1日18时)嫦娥二号顺利发射,(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嫦娥三号”探测器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8、2013年6月11日成功发射神舟十号飞船。

有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三名宇航员同时升空,任务时间15天。

为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轨运营提供人员和物资天地往返运输服务;首次开展我国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

二、问答:宇航员登月球前要做哪些准备?答:乘着宇宙飞船,带上氧气、水、食品(特制的)、穿上既散热又保暖、能防辐射的宇航服,配备通信,科学考察所需要的各类仪器等。

第八课太阳一、填空:1、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直径是地球的109倍(约139万千米),体积为(141亿亿)立方千米,约是地球体积的130万倍。

2、光的传播速度为每秒30万千米,太阳离地球大约1.5亿千米。

太阳光到达地球大约需要8分20秒。

3、太阳是个会发光发热的(大火球),全部由(气体)构成。

其中主要为(氢)和(氦).太阳表面温度大约有摄氏(5500)度,中心温度高达摄氏(1500万)度。

4、为了保护眼睛,在观察太阳之前,要准备观察用的(器材),注意不要直接用肉眼(观察太阳),否则会(灼伤眼球)。

5、(太阳黑子)、(日珥)、(太阳风)、(耀斑)等通称太阳活动,太阳活动对地球上生物的生命活动影响很大。

二、简答:1、什么是太阳黑子?太阳黑子是怎样产生的?答:在太阳表面,常常会出现一些黑色的斑点,人们叫它太阳黑子。

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巨大的漩涡气流产生的,由于气流的温度比太阳表面的正常温度低,所以看起来是黑的。

2、什么是日珥?日珥有什么特点?答:日珥是一种极为壮观美丽的气柱喷射现象。

有的日珥向巨大的喷泉,有的像拱桥和怪石。

3、什么是“日冕”?答:发生日全食时,太阳被月球遮住了外围形成的美丽光芒叫做“日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