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族民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汉族民歌
同世界上的任何古老民族一样,中国民歌也是在先民们的原始狩猎、祭祀、婚恋、放牧等活动中萌生并逐步流传起来的。

所以,它很早就确立了“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艺术传统。

例如,《吴越春秋》记载的这首《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相传是黄帝时代产生的一首民间歌唱,它仅用了四个二言体的短句,就极其简括地描述了原始狩猎劳动的全部过程。

又如载于《易经》中的两首歌诗:女承筐,无实;士圭羊,无血(“归妹”上六)。

贲如,番如,白马翰如;匪寇,(婚)(《易经·贲》六四)。

前者用二、三言相杂的句式表现了上古时代田园般的男女剪羊毛劳动场景,后者则用二、四言交错的句式记录了这一时期民间的婚嫁生活。

再如《吕氏春秋》所载:“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

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

女乃作歌。

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为南音。

”文学史家认为,这位“妾”所唱的“等啊,等你啊”之歌,应当是中国民间情歌的滥觞。

而同一著作中记述的“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

”则是人们农业丰收之后以歌舞形式举行大规模庆祝祭祀活动的生动记录。

早期民间歌唱的这些优秀篇章,一方面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内容提供了一部分依据,同时也让我们看到,数千年前的
先民在以口头形式观察、概括、描述自己的劳作、婚恋、思盼、信仰等行为、感情时所达到的令人惊叹的艺术水准。

约公元前六世纪左右,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在该集的305篇作品中,有165篇是民间歌诗。

它们总称为“风”,因收录了当时十五个国家(地区)约500余年间(前1006-前570)的民间歌唱之作,故又称“十五国风”。

以这些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历史内容而言,不仅十分广泛宏阔,而且也典型深刻,称得上是以歌唱方式揭示周民族500年来民间社会的一部“创世纪史“。

特别应该提到是这些歌诗大都采用了“四言体”句式。

这一词格的相对稳定和广泛使用,为以后中国民歌的唱词句式的进一步发展和多样化,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如《诗经》的开篇之作《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下略)。

不但内容清新明畅,而且词格句式本身已包含了丰富的歌唱性。

中国民歌历史悠久,蕴藏丰厚。

文献表明,从传说中的黄帝“弹歌”等原始民歌到今天,五千余年间,作为社会大众最熟悉最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民间歌唱从未中断,而且每个时代都留下了优秀的篇章。

只是限于历史条件,20世纪以前的民歌文献几乎全部是歌词集。

从本世纪开始,通过一次又一次的采录活动,音乐家们记下了数以万计的民歌作品。

据1979年以来开展的“中国民歌集成”编撰工作统计,每个省区在普查中记录的曲目,平均约在15000首左右。

而实际收入正式出版的曲目,一般在800-1500首之间。

这样,三十巨
册《中国民歌集成》将会收入30000余件民歌。

这可以说是中国民歌蕴藏的一个直接体现。

尽管它们是从生活于20世纪的歌手口中采录的,但我们深信它们之中有不少是明清之际或更为久远的年代流传下来的。

没有任何人能够怀疑这部分珍贵的文化遗产中所积累的传统底蕴。

第二,体裁丰富,风格多样。

中国幅员广大,地理地貌复杂,由此形成了各地各族人民多种多样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在这一背景下,为适应上述生产、生活方式而逐渐形成的民歌体裁也就十分丰富。

除了以上介绍的号子、田歌、山歌、小调、多声部民歌之外,实际上还有儿歌、摇儿歌、风俗歌、秧歌、灯调、牧歌、船歌、渔歌、叫卖调、宗教祭祀歌、礼仪歌等。

总之,凡现实生活中有某种生产或生活方式需要歌唱,那么,广大民众也就会创造出相应的体裁来满足这种需求。

同样,由于地理、物侯环境的深刻影响,中国自古以来就逐步形成了与全民族文化相统一但又有鲜明地方传统的地域文化。

民歌作为地域文化的直接产物,不仅受地貌条件的影响,更与不同的语言、方言音调相融合,因此,其民族的、地域的特征和风格几乎与生俱来,异常突出。

如以江南小调为代表的“江南水乡风格”,以“信天游”“花儿”为代表的“西北高原风格”,以云、贵、川山歌为代表的“西南高原风格”以及“东北平原风格”“华北平原风格”等。

这只是就大的方面而言,如作深入分析,则每个民族的不同聚居区,每一个处于不同生活方式下面的社区,几乎都有自己特定的民歌风格。

第三,手法简洁,语言精炼。

民歌是一种口碑艺术。

每一首流传至今的曲目,都经过了千人唱、万人传,并在即兴的不自觉的磨研、锤炼中,日益精炼、成熟。

但即使如此,它仍然要继续经受歌者们口传的反复推敲。

这是一个永远不结束的创作过程。

在这样一个永不结束的过程中,歌手们所遵从的最重要的美学原则就是简洁、精炼。

即无论词曲,都应以最简单、明畅、质朴的语汇、技法表达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凡是达到这个要求的,就会成为一首优秀之作被保留、传唱;凡是不能达到这个要求的,或被淘汰,或被继续打磨。

事实上,所谓简洁、单纯、明畅,也是自然存在的一个法则。

民歌是大众创造的艺术,向来以“返朴归真”为宗,以便与自然法则保持一致。

在中国民歌音调中,有仅用“商-羽”(Rela)两个音构成的“二音歌”(福建:《新打梭标》),更有用“羽-宫-商”“征-宫-商”“羽-宫-角”“宫-角-征”或“羽-宫-商-角”“征-羽-宫-商”等构成的“三声腔”“四音歌”,它们的音列材料如此简单,但它所表达的感情和塑造的音乐形象,却丰富而又准确。

再以曲体结构而论,大多数中国民歌都是由两句或四句组成的乐段结构。

但正是运用这种前后重复、呼应、对比的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两句体或建立在“起、承、转、合”逻辑关系上的“四句头”,千千万万首山歌、小调不知咏唱了多少人间真情,并一次不同于一次地揭示了这种结构的形式美。

为了进一步证明这一点,我们一起来欣赏《黄河船夫曲》(谱例10)这首民歌,并直接感受一下中国民歌的简洁精炼之美。

这首“船夫曲”是40年代从晋、陕交界的黄河岸边的一位船工口中记录下来的。

歌词分两段,上段设问,下段作答。

首句“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弯?”气势磅礴,不同凡响。

它所拉开的,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民族的广阔场景。

之后,由“弯”(自然)而问“船”,由“船”而问“杆”(工具),由“杆”而问“人”,唱词近于口语,语意不断重复,但正是在这种口语式的唱词及其重复中,蕴含了一种不可变更的逻辑。

通过它,又最终体现了一个伟大民族的普通成员对山川江河、对历史的追问。

下段作答,词格与上段完全一致。

只是把“几十几”换成“九十九”,这个数词有很深的象征意味。

这个一问一答,不仅是高度艺术化的,也是高度智慧的。

曲调如词一样,首句高亢深沉,先声夺人,尾句与之遥相呼应。

中间则是一连四句重复。

这又是一个简单,但这个简单中包含着令人肃然起敬让人反复思忖难以平静的崇高的美感。

就此而言,无论从哪个意义上讲,《黄河船夫曲》都可以是中国民歌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典型代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