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压力来源分析及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均是精品,欢迎下载学习!!!
大学生就业压力来源分析及对策
冯雯
(浙江工业大学浙江杭州310032)
【摘要】本文针对大学生就业的内外因压力形成原因,即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的外因性就业压力源和来自学生个人的自我认知、职业期待、个人能力等内因压力源,提出了完善全过程就业指导,调整大学生就业观念,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及高校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等对策,来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压力;对策
有研究表明,就业压力在当前大学生心理压力中占相当比例。“毕业即失业”的论调在高校内外普遍流传。因此,做好大学生就业压力源分析,有针对性的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压力疏导,缓解就业压力成为维系校园及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
就业压力是指大学生在就业情境中许多内外在变量与个人因素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心理紧张现象。就业压力源作为产生就业压力的刺激时客观变量,呈静态,是指个体在就业过程中经历的各种生活实践、突然的创伤性体验、慢性紧张等。面对同一就业压力,不同的大学生会有不同的压力反应。
一、大学生就业压力来源分析
就业压力来源主要可以分为“外因性压力源”和“内因性压力源”。“外因性压力源”主要指来源于个体外部的社会影响因子、家庭影响因子和学校影响因子;“内因性压力源”主要指源自个体内在的自我认知因子、职业期望因子和个体能力因子。
1、外因性就业压力源分析
(1)社会影响因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全世界范围内文化、科技等事业迅猛发展,导致贫富差距增大,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需独立面对信息更新迅速,情境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相对来说,大学生在校园内接触的对象的局限性导致其社会生存能力和经验偏弱,缺乏驾驭事物的能力。同时,社会上出现的信仰缺失、价值观偏离等不良现象也与大学生之前所受的传统教育冲突明显,出现了道德标准与现实的巨大差异,成为部分大学生产生就业压力来源。
(2)家庭影响因子。“家庭背景”可以发挥相当重要的作用,以至于许多学生家庭在低年级时就开始发动所有资源来为之寻找就业可能。家长也往往将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有一种较强烈的投资回报预期,使得大学生产生一种较强的对家庭的负疚感。由此导致毕业生在求职时的心理压力增大。
(3)学校影响因子。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扩招导致大学生总量逐年增加,2010年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已达到631万人,这便造成了大学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而用人单位在筛选大学生的时候,往往会根据学校的社会地位、综合实力的排名等进行。相对来说,重点院校,比如211和985院校的师资比较雄厚,办学资金较充足,教学质量比较高,具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学生就业有相对优势,这样也导致这些院校之外的学生往往会因为学校资源及专业设置等的限制,处于岗位竞争的劣势,导致产生就业压力。
2、内因性就业压力源分析
(1)自我认知因子。目前相当部分的大学生自我概念混淆,自我认识不够清晰,过高或过低的评估自己的职业素养,对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不够清晰,在求职时也往往缺少方向感,不清楚自己的兴趣所在,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该找什么样的工作,或者根本没有求职应聘的动力,久而久之随着周围同学不断的签约就业,自己却无从下手,便产生了较大的就业压力。
(2)职业期望因子。大学生长期在校园环境中学习生活,不能很好的把握和了解社会现实,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对自己和社会都有较理想的预期,而在求职择业中理想和现实的绝大反差会导致心理压力的产生。同时,一名大学生的培养往往倾注了一个家庭的全部心血,为报答父母亲友师长的栽培,毕业生在求职中也更加希望找到令周围人满意的工作,这无疑更增加了就业压力。
(3)个体能力因子。由于当前就业岗位竞争激烈,用人单位在挑选毕业生时往往会从专业素养、职业能力、工作经历和获得奖项中设置许多“门槛”。而这些能力的高低会很直接的对毕业生产生就业压力。同时如何正确面对被挑选、如何正确的认识自已,发现自身的优势,扬长避短也成为大学生能否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因素。
二、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对策
1、完善全过程的就业指导,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
就业指导不应该只是毕业前的程序性的介绍,而应该贯穿整个大学学习阶段,形成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从职业理想到学业规划,进而进行职业规划和个人生涯规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特殊性在于它的教育性,即关注大学生的成长与可持续发展,使其在进入大学后就将自我、学业、理想和环境等各种主客观因素统筹安排,并融入自我评价与管理、职业判断与选择、职业发展与创新,对毕业后的职业发展有全面、可持续的把握。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应成为唤醒学生职业意识,促进其职业精神要素生成和发展的人生重要环节。
2、调整大学生就业观念,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毕业生求职时希望获得理想的职业本来是可以理解的,但要使期望变为现实,必须认清形势,有合理的自我评价,有恰当的职业预期。而目前中心城市的资源所限,企业数量增量不多,在人才需求量上往往趋于饱和,而二三级城市正蓬勃发展,需要大量的中高级人才。因此,在求职时,要鼓励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先了解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情况,再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专业特长、实际能力、性格气质特点、家庭情况等去确定就业期望值,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国家也应该缩小这类差距,在政策上鼓励、支持大学生去偏远落后地区,进中小企业就业,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
3、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高自主创业能力
面对就业岗位数量有限、竞争日趋激烈的现状,不少大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但是目前高校往往缺乏对大学生创业方面的教育和指导。要提高大学生创业率,创业教育应先行。高校应积极探索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创业教育,并把创业教育作为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内容。让大学生掌握自主创业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理解创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握创业的基本内容和方法,知晓国家有关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以期调动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推动创业的发展。
4、调整专业设置及培养方案,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中国大学生在扩招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在于大学生太多,而在于适应经济发展需求和岗位要求的大学生不足,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培养出了太多同类人才,是一种“结构性就业难”。因此,高校应根据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认真调研,合理调整专业设置及培养方案,以适应发展的步伐,更应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培养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黄希庭,郑涌等著.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318-322
[2] 王红娇.大学生压力源及压力应对方式研究综述.思想理论教育,2007.3:80-82
[3] 王道阳.大学生压力源的研究.高教研究,2004.6:46-48
[4] 陈宇红,江光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来源和特点.当代青年研究,2009.11: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