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关中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关中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蒋巍
(西安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陕西西安710054)【摘要】关中传统民居在一定意义上为我们的现代规划与建筑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良好平台。对关中传统民居建筑,要加强保护和利用,较好的方法就是“易地迁建”。同时,在新农村住宅建设中,要运用现代设计理念,采用关中地区适宜性技术,即使用改良后的地方材料、地方技术进行新住宅建设,降低建造成本,体现地域建筑传统风貌。
【关键词】关中地区;传统民居;保护利用;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
一、关中传统民居保护遇到的困难
中国的建筑文化在融入世界潮流的同时,同样不可避免的受全球化的冲击。吴良镛先生在国际建协20届大会的主旨报告中指出:“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全球化,带来了人与传统地域空间的分离,地域文化的特色渐趋衰微;标准化的商品生产,致使建筑环境趋同、设计平庸、建筑文化的多样性遭到扼杀”。放眼全国,到处可见廉价的西方建筑仿制品,“欧陆风情”似乎成了中国大城市的流行外观,甚至在某些县、镇,我们也可以看到种种“表皮粗糙”的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建筑以及用石膏、假石柱和假青铜打造出来的希腊式城市墙体。总之,由于全国各地简单化地复制西方式古典建筑,一味追求同样的东西,至少在城市建筑的外观和立面上导致了“千城一面”,从而使中国许多城市的特色在消失,地域特征在弱化,这已成为中国城市建筑的一大败笔。
诚然,传统民居是当时社会和自然的产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改变,传统民居与现代社会之间出现了诸多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传统民居与城市化之间的矛盾
中国正处在一个经济、文化变革的时期,随着城乡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古老的民居伴随这种变化正在飞速地消失。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城乡房地产热的升温,许多旧城千百年幸存下来的民居正被成片地拆毁。有的县城甚至连一座旧时完整的民居都找不到了,古老的传统民居正成为当前经济发展最直接的牺牲品。
2、传统民居与现代生活之间的矛盾
传统民居所容纳的是封建家长制的大家庭,生活俭朴,所需设备简单。现在的居住方式和过去已不可同日而语,核心家庭是城市的主要居住单位,家庭日常生活所用的设备越来越多,生活的多样化使得风格纯朴的传统民居不再受青睐。
3、采用“限制“型的管理模式,使保护处于困难境地
传统民居,特别是名人故居具有旅游、观赏、学习等价值,如果这些价值能够被发掘利用,就能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传统民居的保护长期以来一直未摆脱以“限制型”保护为中心的单一保护思想模式,其管理经费也是单纯依靠政府极为有限的行政事业拨款来维持的,这样往往造成保护经费紧张,管理力不从心。
二、关中传统民居的保护对策
1、抢救民居遗产,加强民居的保护和利用
传统民居是历史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优秀的传统民居,不但具有历史、文化价值,而且还有技术、艺术价值,并对今天的建设和旅游具有借鉴和实用价值。因此,要保护它、改造它、发展它。保护传统民居有很多方法,最好的方法是就地维修保护,可是经常因建设的需要,必须拆旧建新,在农村或一些城镇中,则因缺乏经费而无法维修。为了保护这些优秀遗产,目前采取一种比较好的方法,就是“易地迁建”。如江西景德镇的明园、清园民居群、安徽徽州潜口区民居群就是较好的实例。迁建后的民居形成一个新的建筑群体,既供考察,又是旅游景点,从而产生新的价值。
2、民居研究要与形态、环境相结合
研究民居要重视设计和营造。民居的建成离不开社会条件,包括历史、文化、宗法制度、习俗、哲理观念等,这是民居形成的一般规律。民居如何设计和营建,这是民居形成的自身特殊规律。民居的营造,过去在史籍上甚少记载,匠人的传艺主要靠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有的靠技艺操作来传授,有的用口诀方式传授。匠人年迈、多病或去世,其技艺即失传。因此,总结老匠人的技艺经验是继承传统建筑文化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传统民居研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深入进行民居理论的研究和探索。史料、实物调查、经验、做法都属现象,要上升到理论,找到规律性,才能有效的指导实践。作为传统文化研究的民居学科除了为历史、文化服务外,也要为现代建设服务。例如民居的地方特征、地方风貌的研究,它对今天新建筑的地方特色表现有一定关系。因此,要探索新建筑的地方特征,深入到民间,到传统村镇、民宅中去调查考察,吸取其精华,不失为有效途径之一。
三、关中传统民居型制在新农村规划中的转型传承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其目标和要求可以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关中传统民居在一定意义上为我们的现代规划与建筑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良好平台,其丰富的历史价值,是我国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关中传统建筑的型制也是研究者在探讨传统建筑适应现代社会,向新建筑、新文化的转型中不能忽略的一点。笔者在参与关中地区多个新农村规划实际项目实践中,对关中地区新农村规划中出现的问题较多注意。如新乡土建筑的千篇一律,缺乏地域性特点;关中传统民居的大量拆毁,缺乏保护和修缮等措施。村容整洁不是做面子工程,科学、合理的建设村庄不是简单的套用。因此,在新型乡土建筑的设计与规划上要做好转型与传承工作。
目前,关中地区一些较富裕的农村,已开展了一些建筑地域特色的实践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对于传统民居特色的传承,大多还局限于对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和外观符号的模仿、拼贴,而对于传统民居的文化内涵和生态经验借鉴相对涉及较少。今后对农村住宅建筑地域特色的研究重点应有所改变,单纯的形式研究要转向功能、文化内涵和生态可持续探索。建议如下:
第一,重新认识关中传统民居,在对传统民居空间型制继承借鉴的前提下,运用现代设计理念、现代建筑材料、建造技术,创造符合现代人居住生活需求的新筑。例如马清运设计的西安蓝田玉山井宇,就是在借鉴关中传统民居建筑型制前提下,大胆创新,运用现代设计理念体现传统民居建筑空间意境的实例,这是一座旅游居住建筑,但它的创作手法对有关中地域特色的新农村住宅设计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第二,采用关中地区适宜性技术,即使用改良后的地方材料、地方技术进行新住宅建设,降低建造成本,体现地域建筑传统风貌。例如,关中地区传统农村大量使用的土坯砖,取材方便,在使用多年后可回归农田,具有环保和可重用的优点,但传统的土坯砖墙厚重,易受雨水侵蚀塌方,而现在改良后的土坯砖克服了这些缺点,变得坚固耐用,完全可以在经济不发达地区推广使用。
第三,结合绿色建筑技术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技术。关中传统民居是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下长期发展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生态内涵,新的农村住宅建设应在传统民居生态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多学科合作,对传统民居生态经验科学利用。
第四,关中传统民居建筑在选址上因地就势,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建筑群体不拘一格,传统民居聚落中丰富变化的街巷空间形式和其所蕴涵的空间意境,是列兵式的农村住宅排列方式所不具备的,对传统民居聚落形态的深入研究对现代农村中存在的村貌千篇一律,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