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4e28db54afe04a1b171de0d.png)
重点:孝文帝迁 都洛阳和改 革措施:
难点:正确理解 孝文帝改革 的意义
1.检查约定 (做.看) 2.身边的历 史:床和椅
子的由来 (看.想) 出示课题
1.展示:游牧民族入 侵中原(看)
2.展示:《敕勒川》 并提问:这是哪 个少数民族的民 歌?(鲜卑族)
(听.看. 想)
3.学生介绍鲜卑族建 立北魏和统一北 方的情况
1. 4人组任务: 分析材料归纳孝
1.展示:胡萝
文帝改革的内容 卜.胡麻(芝
(想.做.听.看.动)麻).胡椒.胡
2.同桌任务:根 桃(核桃)等
据内容分析孝文 食品名称的由
帝改革的意义 来(看)
(想.做.听.看.动)2.练习(看做.
3.4人组任务:你 讲.听)
是如何评价孝文
帝的?(想.做.
听.看.动)
1.生生交互,培 养学生团体合作 精神。 2. 培养学生的归 纳、综合能力、
教学 导入 素材
北方的统一和 民族的融合
迁都洛阳
表达能力等
孝文帝改革
1.借助身边历史,
创设情境。接近 历史 和现实的距 离 2.巩固新知识, 学以致用
归纳和 练习
教学目标:1.掌握孝 文帝迁都和改 革的历史知识
2.通过观察,分析, 讨论等方式, 培养学生分析 归纳和口头表 达能力.
4.展示:北魏的
分裂和北朝的演
变(看)
4.从流行服饰.饮食和. 生产方式等方面 展示北方出现民 族融合的趋势
问:汉初的社会状 况(想.讲.听.)
1.老师介绍孝文帝 的生平(想.讲.听.) 2. 4人组任务:展 示地图,问:平城
的劣势和洛阳的优 势何在?(想.讲. 听.看.动) 3.展示:孝文帝巧 借南征迁都洛阳的 历史剧(看.听想) 4.同桌任务:分析 材料说出北魏迁都 洛阳的意义(想.做. 听.看.动)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02b0e0f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79.png)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层层设问启发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突破对重难点的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历史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二)教学难点1.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含义;?2.北魏孝文帝改革如何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三、教学方法讨论——引导——活动探究法四、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公元420年开始,我国南方经历了哪几个朝代?都城在哪?历总称什么?(二)导入新课北魏统治北方时期,民族融和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其原因是什么呢?孝文帝改革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呢?今天这节课就要解答这些问题。
(三)探讨新课1.你知道吗,北方是怎样统一和融合的?下面大家阅读课文,分组解决以下问题,并且每个学习小组还可以围绕主题提出你们更感兴趣的问题来共同探讨解决。
鲜卑族是如何兴起的?北魏政权是何是建立的?北魏是怎样统一北方的?是在何时?结合课文的图文资料谈一谈这种变化对你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哪些影响和冲击。
2.北魏政权为什么要迁都呢?想一想孝文帝的大臣们会同意迁都吗?假如不同意,动动脑筋想一想孝文帝会用什么理由来说服的大臣?北魏政权迁都洛阳后,你以旅游者的身份谈一谈哪里都发生了那些巨大的变化?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第一,推行均田制。
在均田制的同时又颁布了与之相联系的三长制和租调制。
均田制使农民分得了一定数量的土地,将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的编户,保证了地主们的基本利益及土地私有制。
而租调制则相对减轻了农民的租调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从另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初一历史教学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初一历史教学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3cd7c916bec0975f465e291.png)
初一历史教学设计课题20北方民族大融合课型问题解决课课时1课时上课时间第16 周主备魏云鹤合作修订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北魏的建立和黄河流域的统一;北魏迁都洛阳;北魏孝文帝进行政治、经济改革的主要史实;北朝政权的更迭。
通过对民族大融合进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的原则理解民族关系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北方民族大融合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的介绍与评价,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初步分析和评价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学会在合作中与别人交流、共享知识,同时明白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通过图片、表格等形式,增进历史学习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同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学会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民族关系和谐也是社会平稳发展的重要保证。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关键问题本课主题是民族大融合。
重点是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
教学方法根据初一学生的特点,设计合理的问题,以小组讨论、讲故事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本课内容,培养他们归纳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学案”进行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动脑、动口、动手的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案、训练单教学过程设计程序时间创设情境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导入新课3分钟走近历史(展示资料)2007年11月,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在广州举行,展示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比赛场面。
(教师发放“导学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预习。
)带着新奇走近历史自主学习10分钟整体感知(教师巡视指导,小组长检查预习,并汇报)组内展示并批改,收集大家的生成问题;小组内讨论交流生成问题用10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b2489c433d4b14e852468c7.png)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识记: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情况,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2、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3、分析: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15分钟)一、导入(2分钟)(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自制视频《东北少数民族风情片》,师生共同欣赏东北各民族独特的服饰、饮食及其他风俗学生边看边思考:短片中展现的东北少数民族的哪些习俗已经与汉族融合了?(从饮食习惯、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回答)待回答后,教师进一步设疑:历史上的东北地区还生活着鲜卑、匈奴等民族,那么这些民族为何今天不存在了呢?学生带着困惑,急于探索答案。
教师由此引出本节课所讲主题。
(板书课题: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二)、展示学习目标大屏幕展示目标(学生读目标),教师强调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二、先学(15分钟)(一)自学教材(8分钟)过渡语:让我们带着目标,根据自学指导完成自主学习部分的学习任务。
好,开始!1、北魏的建立的时间、地点、民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原因、作用?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的目的?内容(语言、服饰、姓氏、联姻、汉制、学礼法,尊孔子)?作用?(二)自学检测(4分钟)1.南北朝初期,完成了对黄河流域统一的政权是A.北魏B.西魏C.东魏D.北齐2.北魏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A.匈奴族B.鲜卑族C.羯族D.氏族3.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A.长安B.洛阳C.开封D.邺城(三)我的疑惑(3分钟)过渡语:小组长带领本组成员解决组内的疑问和自主检测部分,解决不了的疑惑举手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三、后教(22分钟)(一)教师点拨,拓展延伸。
(7分钟)过渡语:同学们自主学习部分完成的很好(评价优秀小组)下面共同梳理下本节课的知识点,请看大屏幕。
教学设计2: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设计2: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https://img.taocdn.com/s3/m/0c028448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4d.png)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北魏统一北方,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历史作用。
2、培养学生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
3、培养学生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以穿越时空隧道为纽带,通过创设情境,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通过课堂辩论,了解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再通过动手操作,换位思考,具体分析民族融合的表现、分组对比回答、讨论等方法,化难为易,从而轻歇突破难点;通过缩句游戏,让学生轻松理解掌握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最后在歌声中对学生完成民族观的正确引导,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2、落后民族向先进民族学习,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3、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
4、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历史价值观。
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就是民族大融合,课文紧扣此问题展开:首先,简要地说明了自十六国以来直到北魏统一北方民族融合的历史趋势,这为民族大融合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其次,比较全面地讲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和采用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强调孝文帝改革对推进北方民族大融合进程的积极作用。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东汉末年以后分裂的历史线索掌握比较混乱,需要通过大量图片、表格、史料加以引导。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①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含义。
②北魏孝文帝改革如何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引导——讨论——活动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新课导入:大屏幕播放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课件展示图片“民族团结柱”,在学生感受现代各民族大团结的盛况时,说:我们祖国五十六个民族亲如兄弟姐妹,和睦相处,共同繁荣发展。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876949b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3c.png)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第一章:导言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认识多元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了解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和原因;掌握北方民族大融合的主要过程及其特点;分析北方民族大融合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研究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使学生认识到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增强民族认同感。
第二章: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2.1 北方民族的分布与特点介绍北方各民族的地域分布、生产方式、社会制度等;分析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2.2 汉族与北方民族的关系探讨汉族与北方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的交流与融合;分析汉族对北方民族的影响及北方民族对汉族的贡献。
第三章:北方民族大融合的主要过程3.1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分析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原因;阐述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主要特点。
3.2 隋唐时期的民族融合探讨隋唐时期民族融合的背景与过程;第四章:北方民族大融合的特点4.1 民族融合的主动性分析北方民族在民族融合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积极性;探讨各民族在融合过程中的互动与共赢。
4.2 民族融合的广泛性阐述民族融合涉及到的领域,如政治、经济、文化等;强调民族融合对整个中国社会的影响。
第五章:北方民族大融合对中国历史的影响5.1 政治方面的影响分析民族融合对政权变迁、政治制度的影响;探讨民族融合对国家统一的作用。
5.2 经济方面的影响阐述民族融合对农业、手工业、商业等领域的影响;分析民族融合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5.3 文化方面的影响探讨民族融合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与传承的影响;强调民族融合对民族性格、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塑造作用。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9f4941dba0d4a7303763a00.png)
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济南第十九中学历史组李志军2011年3月30日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首先,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学情分析】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三个班历史教学,在他们当中,有的同学学习历史的兴趣很浓,有的同学根本没什么兴趣。
上学期历史的平均成绩在56分左右,整体成绩不算理想,这个学期要想办法使学生的成绩有较大的提高。
我应该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上入手,来改善一向把历史视为副科,不好好学习、认真对待的学生心理,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把注意力集中在历史课的学习上,力争培养一批热爱历史学科的爱好者。
学生对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以前根本没接触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无从知晓,对这段历史的学习有着较浓厚的兴趣,通过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可以进一步刺激学生对学习历史的渴求,通过学生课堂上的讨论分析,可以增强师生的互动性。
【教材分析】北方民族融合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后期,这一时期是我国由大一同走向分裂,又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的重要阶段,民族融合是这一阶段的显著社会特点。
北方民族大融合主要讲述北魏的建立,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影响,只要讲清楚这些内容,学生就理解了由“五胡入中原”的纷乱局面到北魏统一北方,各民族逐步融合,在此基础上,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人教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人教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50465de6137ee06eff91826.png)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和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念,树立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4.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5.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教学设计】●导入新课采用多媒体播放宋祖英演唱的《爱我中华》,老师用导入语: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很多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今天学习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让我们一起追忆那个曾经雄极一时的民族鲜卑族和它杰出的帝王---孝文帝,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淝水之战后,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
而结束北方混战局面的是内迁少数民族中鲜卑族的一支。
他们强大起来以后,建立了北魏。
思考:①鲜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②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是哪年?③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他们在哪些方面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的融合?老师和学生们一起完成这些内容。
小组合作讨论:魏晋南北朝有哪些政权曾经统一过黄河流域。
由老师解释名族融合的含义:通过PPT展示图片和史料的具体事例诠释什么是民族融合(主要从生活习俗和生产技术方面)过渡语:民族融合成为了一种趋势,为了更好的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北魏的孝文帝掀起了改革,那么他改革的第一步就是把都城迁到当时汉文化的中心洛阳。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A.迁都的原因思考: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归纳:平城自然条件比较恶劣,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地理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而洛阳是古都,是中原政治文化的中心。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doc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doc](https://img.taocdn.com/s3/m/7412b03189eb172dec63b72a.png)
人教版七上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一级目标:能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二级目标: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师生共同探讨生活中少数民族融入汉族生活的情景,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从而切入课题。
2、听情境故事,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
3、小组合作分析资料,参与评价探究历史现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同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
2、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历史价值观。
四、重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难点:①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含义。
②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五、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材料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
【教学过程】导入:师生交流,互动导入(3分钟)和学生交谈,了解南昌市少数民族和汉族生活交融的情况,导入新课学习。
师:’'从古到今,生生不息,千年的融合”,孩子们,歌词中说,中国各民族的兄弟住在一起,你们知道我们南昌有哪些民族住在一起吗?生:回答:满、壮、畲等师:还不少!他们平时的生活和我们区别大吗?生:回答师:前几天我在南昌地宝网上看到的一篇畲族女孩的日志,她说(略ppt),端午节是汉族的传统节日,少数民族也过端午节,也吃粽子,看来,少数民族不仅生活与我们区别不大,汉族的传统节日他们也和我们一起过,各个民族长期住在一起,已经融合在一起了。
师:其实,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也是一部各民族融合的历史。
古时候北方的少数民族一般都是游牧民族,善骑射,以肉食为主,可是有这么一个少数民族首领他却学汉法,改汉姓,学儒家,讲孝道。
大家想知道他是谁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去揭开这个谜好吗?生:好!新课学习环节一:明确目标,自学展示。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908dae32cc58bd63186bd8d.png)
第2019 北方民族大融合一、教材分析教学内容:本节是义务教育课程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20课的教学内容,课时安排为一课时完成。
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第四单元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秦汉大一统后出现的政权分立时期,是旧的、小规模的、单纯的统一的瓦解,是新的、大规模的、更多民族的统一的酝酿的必然过程。
而本课内容正是从政权分立走向统一的一个重要环节。
少数民族的内迁使民族融合趋势出现,为了适应这种趋势,北魏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学习先进文化,主要是汉族文化的改革;而改革又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后来的隋唐统一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这一课既是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的一个总结,又为隋朝更大规模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东汉末起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的名称;2、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为隋朝统一奠定了基础。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探究性学习,对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团结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2、通过多媒体对相关资料的展示,培养学生通过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3、根据课本内容,进一步认识孝文帝的迁都和汉化政策,从而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合作与交流的能力;4、通过对孝文帝改革影响的讨论,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评价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念,使学生认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各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主要内容。
2、通过对孝文帝改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锐意改革,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改革和创新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作用(中国古代史的主线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有重大意义,因此将其作为本课重点)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学生已有知识中缺乏对民族融合的认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策略:突出重点: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寻找解决方案,教师总结并落实知识点。
教学设计4: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设计4: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https://img.taocdn.com/s3/m/5a230baf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9fb3965.png)
为“孝文帝改革措施”作好铺垫
迁都之后的改革措施
措施篇: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具体介绍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为了方便理解和记忆改革措施,下面我们一起来玩一个缩句游戏:谁能将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浓缩一下吗?看谁缩减得最好最妙?(教师作提示、学生简要作答)
投影改革措施
猜明星图片,由此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背景篇:北魏的统一和民族融合
1、说一说:你说说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再度统一了黄河流域?(提问)
学生阅读课本后,找出北魏建立的时间及统一黄河流域时间。
2、演示民族融合图片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北方出现什么新现象?
4世纪后期鲜卑族建立北魏并与439年统一了黄河流域(学生回答)
● 歌曲《爱我中华》
欣赏今天的民族图片,
用一句话表达对中华民族的祝福!
在歌声中,学生慷慨激昂。
课后反思
“胡人汉服”、“汉人胡食”、“汉人胡食”等现象,北方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阅读课文及观察图片)
体现学生自主学习
通过阅读、观察、讨论,使学生初步掌握民族大融合
换位思考:
总体上,鲜卑族落后于汉族,在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下,假设你是北魏的统治者,是否会同意向汉族学习,进行改革呢?
过渡:为了更好地向汉族学习,从而有效统治汉族为主体的中原地区,孝文帝首先做了什么?
学生简略回答,不必过多停留
有效过渡
显示第二目标题
学生看地图
了解位置
措施篇: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迁都洛阳
1、(动动脑)假如你是孝文帝,你会怎么说服反对迁都的人呢?
(学生通过阅读、讲故事,找出答案回答)投影显示答案
学会归纳,总结知识
第 20 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 20 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https://img.taocdn.com/s3/m/b1169e8083d049649b665809.png)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初一2、学科:历史3、课时:1课时4、学生课前准备(1)利用百度搜索“民族大融合”这一历史现象和孝文帝这一历史人物事迹(2)要求学生做好课前分组安排二、教学课题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层层设问启发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突破对重难点的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历史价值观。
四、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自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到中原,各民族之间频繁的接触,使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鲜卑孝文帝为巩固自己的统治,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地改革,推动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巩固了鲜卑贵族对北方的统治,有力地加强了北方的统一,为以后隋朝的全国性统一奠定基础。
本课内容对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民族发展到今天这种盛况是由各兄弟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从而形成正确的民族观有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五、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引导讨论六、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具地图册、北魏孝文帝改革相关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欣赏北朝民歌《敕勒歌》打开百度图片,/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EB%B7%C0%D5% B8%E8&in=20918&cl=2&lm=-1&st=-1&pn=1&rn=1&di=96642171105&ln=1962&fr=&fm=det ail&fmq=1330063890250_R&ic=0&s=&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is=&ist ype=2#pn11&-1&di373595977介绍北魏皇帝孝文帝/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D0%A2%CE%C4% B5%DB&in=22091&cl=2&lm=-1&st=&pn=7&rn=1&di=127223888670&ln=1963&fr=&fm=&f mq=1330063317828_R&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 7&-1&di127223888670&objURLht从而导入新课大屏幕投影展示教学目标教授新课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让学生阅读课本114一115页“导入框”以及“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课文、插图《北魏骑马俑》、《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打开百度图片/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CE%BA%BD%FA%CA%B1%C6%DA%B1%B1%B7%BD%C9%D9%CA%FD%C3%F1%D7%E5%C4%DA%C7 %A8%C7%E9%BF%F6&in=29199&cl=2&lm=-1&st=&pn=0&rn=1&di=73293079245&ln=984 &fr=&fm=&fmq=1330065297640_R&ic=&s=&se=&sme=0&tab=了解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迁入中原的情况并回答下列问题1、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的族建立了北魏,并于年统一了黄河流域。
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
![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https://img.taocdn.com/s3/m/6204f10052ea551810a6872c.png)
②民族:.原因:朝廷中必须使用(五)北朝受汉族先进文化.采用汉族的官制严禁鲜卑贵族与汉族联姻6.1.请你找出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六个关键词。
(汉语、服饰、姓氏、联姻、官制律令、礼法风气)2.116页“动脑筋”:北魏孝文帝之后,北魏的皇帝多用“孝”字作为谥号,这是为什么?(北魏孝文帝后,北魏王朝注意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提倡以孝治国。
)3.117页“活动与探究1·议一议”:北魏孝文帝能够起这么重要的作用,原因是什么?(A.北魏孝文帝早年受到文明太后的教育和汉族文化的影响,立志改革,胸怀宽广,日后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在历史上发挥重要作用。
而那些没有没有充分受到汉族文化影响的鲜卑贵族,就反对迁都洛阳,反对学习汉族文化,终究成不了大事。
B.但是,北魏孝文帝积极推行改革还有更深刻的原因,这就是当时已经形成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自从进入十六国时期以来,黄河流域以北的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地区,他们同汉族人民频繁接触、相互影响,在生产生活上日益接近,互相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
这就为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提供了可靠的历史条件。
)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
此间用开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材料二:北魏时一位皇帝决心把都城迁到洛阳,但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
于是,公元493年,这位皇帝以南征为名,亲率二十万大军南下。
一路上秋雨连绵,道路泥泞,长途跋涉的鲜卑贵族和官兵们疲惫不堪,到洛阳后不愿意继续前进了,于是这位皇帝趁机说,行军中途,怎么可以无功而返?如果不愿意继续南征,可以先定在此,以后再做南征的打算!于是宣布定都洛阳,次年正式迁都。
材料三: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了洛阳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后,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
”请回答:(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皇帝指的是谁?答:北魏孝文帝。
七上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七上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ec909c1172ded630b1cb63c.png)
第2019北方民族大融合马鞍山市第十六中学历史组吴云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首先,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教学重难点】1.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2.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教学用具】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课时安排】1课时【授课类型】新授课【学生活动设计】1.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敢于质疑,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2.针对课文内容,指导学生阅读,归纳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
3.学生讨论孝文帝为何迁都洛阳及其改革的作用并评价孝文帝。
【板书设计】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1.北魏的建立2.黄河流域的统一439年3.民族的大融合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平城→洛阳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措施①语言②服饰③姓氏④婚姻⑤官制、律令⑥礼法2.作用: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教学设计】教师活动●导入新课4世纪后期,占据鄂尔多斯大草原的鲜卑族的强大的一支建立了北魏政权,他们依靠骁勇善战的骑兵部队,长驱直入中原,迅速吞并北方地区的几个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
请问:①这是东汉以后黄河流域的第几次统一?②第一次统一黄河流域的是谁?新一任魏主北魏孝文帝拓拔宏与前秦皇帝苻坚一样有着雄心壮志,希望通过自己的实力逐鹿中原。
教学设计3: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设计3: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https://img.taocdn.com/s3/m/4b18bdae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6272543.png)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
2、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为隋朝统一奠定了基础。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本课学习和历史短剧表演,再现历史生活场景,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历史学习的热情。
2、通过对孝文帝改革影响的讨论,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评价能力,也培养学生客观看待历史,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念,使学生认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各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主要内容。
2、通过对孝文帝改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锐意改革,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改革和创新的意识。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作用难点如何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学生已有知识中缺乏对民族融合的认识)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有意识创设两个小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
1、猜一猜小谜语:总是很自信的民族(打我国古代一少数民族)提问:大家想不想知道鲜卑族是一个怎样的民族呢?简单介绍鲜卑族的基本情况,出示鲜卑族人的发祥地——嘎仙洞。
2、班级小调查:有没有同学愿意举家迁移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去, 并且一去不回?又没有同学愿意把自己的姓氏改改?请愿意的同学举手。
中国有句俗语:“生不改名,死不改姓”。
但在我们古代有一位少数民族政权的皇帝,为了改变自己本民族落后的习俗,主动搬家、带头改姓。
这个人物是谁呢?出示孝文帝图像,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1、回忆上课内容:西晋灭亡后,北方地区陷入严重的战乱。
4世纪后期,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什么战役后该政权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学生答略)2、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再度统一了黄河流域?学生阅读课本后,找出北魏建立的时间、都城及统一黄河流域时间。
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2f3a33f83c4bb4cf7ecd16f.png)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目标掌握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作用。
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教学方法问题讨论探究法教学过程:复习导入歌曲欣赏(爱我中华)(课件)(师导入语:从这首歌曲我们可以感受到,今天我们五十六个民族亲如一家,和睦相处共同繁荣与发展。
那么在这五十六个民族中,有没有匈奴族,鲜卑族、羯、氐族呢?(生:没有)你们想不想知道他们到哪里去了?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走进20课,看看那里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情况吧!(课件出示20课题和学习目标。
)新课探究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师:下面我们来看20课第一目北方民族的统一和民族融合,思考三个问题)。
指导学生阅读114-115页“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课文。
思考回答:(给与学生3分钟看然后积极回答)1、什么时间哪个民族建立了北魏?2、什么时间统一黄河流域?3、黄河流域各族人民在哪些方面相互影响?将呈现怎样的趋势?学生回答完之后出示课件( 4世纪后期,鲜卑族,439年课件展示)师:那时侯,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日常的接触和频繁的交往使他们在哪些方面相互影响?将呈现怎样的趋势?学生回答完之后出示课件(服饰方面、饮食方面、农业技术方面相互影响;民族大融合趋势课件展示)让我们一起我们来看这些图片。
(课件展示)师:在生产技术方面: 北方各族逐渐改变了游牧生活,(见图《北魏骑兵俑》)学会了先进的农业技术,汉族人民也学到了各兄弟民族的畜牧业经验,丰富和提高了生产知识。
北方游牧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上也互相影响,主要表现在服装方面。
(见图《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过渡讲解:这说明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不但在生产技术上相互学习,而且在生活习俗上也相互影响。
他们之间出现了大融合的趋势,中华民族获得新的发展。
在这个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北魏政权起了很大的作用。
过渡句:北魏虽然统一了黄河流域,但由于很多原因,北魏统治者所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迁都。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35048669e314332396893b4.png)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信息,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具体分析民族融合的表现,采用分组对比回答等方法,使学生轻松理解掌握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历史价值观。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①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含义。
②北魏孝文帝改革如何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过程:导入:1. 猜谜语:“总是很自信的民族”(打我国古代一少数民族)2. 欣赏北魏民歌《敕勒歌》,让学生猜歌名。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大融合1. 自主学习,完成以下填空。
北 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
方的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统一影响:北魏出现了的趋势。
2.合作探究师:自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到中原地区,他们同黄河流域的汉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互相影响,民族差异逐渐模糊,民族界限日益缩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那么,黄河流域各族人民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的表现有哪些呢?小组讨论,合作完成。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观察使学生初步掌握民族大融合,体会各民族之间生产、生活上相互影响。
图片展示黄河流域民族融合景象。
师:在民族融合的趋势下,北魏政治生活却是另一番情景,面对这种情况,北魏统治者该怎么做呢?认真思考,畅所欲言【设计意图】给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机会,展开合理的想象,谈出自己的意见、观点,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师总结:我们想到的这些方法啊,当时的统治者孝文帝也想到了。
过渡:迁都洛阳,是孝文帝在政治上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向汉族学习的关键一步。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067c10267ec102de2bd8976.png)
教学设计:展示呼伦贝尔草原图片,播放《天堂》背景音乐,在音乐中爷爷和孩子的对话展开。
孩子:“爷爷,那儿是什么地方?好漂亮啊。
孙子:那是我们祖先曾经居住过的地方。
很美丽的一个地方,我们鲜卑族有首歌中就描写了我们家乡:“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
”孩子:真的太让人向往了。
可是祖先们住在哪里呢?爷爷:(展示图片)这就是他们最早居住的地方。
孩子:爷爷你讲讲他们的故事好吗?爷爷:好,那我们就讲三个故事来听听(课件展示)第一个故事:看图说故事。
建立家园——鲜卑族建立政权、统一(展示骑马陶俑图片)猜猜这两个骑马的人是在干什么?A.军事征伐 B.娱乐休闲 C.社会风俗他们在军事征伐中最辉煌的成就是什么?(统一黄河流域)课件展示439年鲜卑族统一黄河流域。
统一之后,黄河流域的人民过着怎样的生活呢?展示图片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
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
这说明在统一黄河流域后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民族融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河南邓县学庄南朝墓葬出土的南朝乐队画像砖,也叫南朝乐舞画像砖.画面上共有四人、前两人双手执弯形长角,长角的一端放在嘴里吹奏,另一端系着飘带迎风招展.后两人右手拿鼓槌、左手拿鼗(tao)鼓(即拨浪鼓)四人均穿裤褶服、头戴卷荷帽,帽顶竖立璎珞.四人边走边演奏,好像是墓主人出行时的乐队.南朝乐队画像砖的出土反映了南朝士族出行时的奢侈情景.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这幅图选自敦煌壁画第285窟南壁中层的交纳罚金图(局部).整幅图是一位长者向少数民族贵族交纳罚金的场面,教材选用了其中一部分.这位少数民族贵族头戴白纱笼冠,身穿宽袖长袍服、右手拿着麈尾,左手握拳.其身后的侍者一人手持曲柄华盖,另一人持羽扇,他们的服饰和贵族的服饰相似,都是宽袖袍服、裤腿口肥大.教材选用这幅图,主要是为了从服饰上说明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相互影响的民族融合趋势. )(过渡)尽管北魏凭借军事力量统一了黄河流域,然而北魏皇帝面临着严峻的历史课题,那就是草原民族的首领,怎样才能坐稳中原,要知道那是自古以来就比自己先进得多的汉族人生活的地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Lesson 20 teaching design of great integratio n of Northern Nationalities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
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本教案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学习目标】
1、北魏孝文帝改革(∨∨)
【知识梳理】
1、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族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
年,统一了黄河流域。
北魏建立以后,定都平城,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于是北魏帝就把都城从平城迁到
了。
内容:。
影响:
1、北朝的含
义:。
【自主检测】
一、选择题
1、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北魏孝文帝要求采用汉姓,学说汉话的少数民族是()
a.匈奴族目
b.鲜卑族
c.契丹族
d.女真族
2、北魏的孝文帝带头纳汉女为妃,让五个弟弟娶汉女为妻,把公主嫁给汉人,改姓为元宏,在光极堂赐群臣以汉衣,对30岁以下仍操胡语者“降爵黜官”。
这段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些内容()
①采用汉姓
②改穿汉服
③学说汉话
④提倡与汉族联姻
⑤发展经济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④⑤
d.②③⑤
3、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维护了人民的利益
b.最高统治者支持
c.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d.促进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
4、关于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为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创造了条件
b.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c.为北魏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
d.平息了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
二、非选择题
皇帝说:“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
那些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
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1)上文中皇帝指谁?他进行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除上文内容外,他还有哪些改革措施?
1.(06江西南昌卷)5世纪前期,统一黄河流域的民族是
()
a.鲜卑
b.匈奴
c.汉
d.氐
2.(07江苏徐州卷)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主要是向哪个民族学习?()
a.鲜卑
b.匈奴
c.汉
d.氐
【知识梳理】
1.鲜卑北魏 439 孝文洛
阳洛阳迅速发展成为一座宏伟壮观的城市
2.北魏分裂,北方先后出现四个王朝,北魏和四个王朝统称为北朝。
【自主检测】
一.选择题
1.b
2.a 3.a
4.b
二.非选择题
⑴.孝文帝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
⑵.官员及亲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采用汉族的管制、律令
学习汉族的礼法
【拓展视野】a c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