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知识点整理说课材料
《苏武传》 讲义
![《苏武传》 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89136eaf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9c.png)
《苏武传》讲义一、作者与作品背景《苏武传》出自班固所著的《汉书》。
班固是东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汉高祖刘邦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之间的历史。
苏武生活在汉武帝时期,当时汉朝与匈奴之间战争频繁,外交关系复杂多变。
二、苏武其人苏武,字子卿,杜陵人。
他出身于官宦世家,父亲苏建曾多次跟随卫青抗击匈奴,因功封为平陵侯。
苏武为人正直,有胆有识,且对汉朝忠心耿耿。
三、出使匈奴汉武帝天汉元年,苏武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送还被汉朝扣留的匈奴使者。
本来这次出使的任务是和平友好的交流,但没想到匈奴内部发生了变故,导致苏武等人被扣押。
四、苏武被扣匈奴单于想要迫使苏武投降,先是派卫律来劝降。
卫律是个叛徒,他曾经也是汉朝的臣子,投降匈奴后得到了单于的重用。
卫律对苏武软硬兼施,苏武却不为所动,严词拒绝。
苏武说:“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
独匈奴未耳。
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这番话义正辞严,表现出苏武坚定的立场和无畏的勇气。
单于见苏武如此坚决,就把他关在地窖里,不给他吃喝。
苏武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仍然没有屈服。
他渴了就吃雪,饿了就嚼毡毛,顽强地生存着。
单于见苏武如此顽强,就把他流放到北海边牧羊,说等公羊生了小羊才能放他回去。
五、北海牧羊北海,也就是现在的贝加尔湖,那里环境极其恶劣。
苏武孤身一人,在那里与羊群为伴。
没有粮食,他就挖野菜、捉野鼠充饥。
但他始终手持汉节,不曾丢弃,因为那是他作为汉朝使者的象征。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苏武的头发和胡须都变白了,但他对汉朝的忠心从未改变。
六、李陵劝降李陵是苏武的好友,也是汉朝的将军。
他在与匈奴作战时战败投降。
李陵受单于之命来劝降苏武。
李陵对苏武说,他自己投降也是迫不得已,还讲述了在匈奴的种种遭遇。
但苏武不为所动,他说:“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
苏武传》文言知识整理
![苏武传》文言知识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b7011dc0856a561252d36f55.png)
《苏武传》文言知识整理一、通假字(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2)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4)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5)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6)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8)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9)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霑:通“沾”,沾湿;衿:通“襟”,衣襟。
决:通“诀”,诀别。
(10)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11)请毕今日之马雚马雚:通“欢”,欢聚(12)且单于信女女,通“汝”,你二、古今异义:(1)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抵押。
今义:正在(某时某地)。
相当:古义:相抵押;今义:两方面差不多,配得上或能够相抵;副词,表示程度高,但不到“很”的程度。
(2)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提拔。
今义:业绩。
(3)我丈人行也。
古义:老人,长辈。
今义:岳父。
(4)欲因此时降武。
古义:趁这时。
今义:相当于所以。
(5)独有女弟二人古义:妹妹。
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6)且陛下春秋高古义:年纪。
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7)武等实在古义:确实存在。
今义:诚实、老实。
(8)位列将位:古义,官位;今义,位置、地位列:古义,一般的,普通的;今义,排列(9)兄弟亲近古义:亲近的侍臣;今义:靠近(亲密地接近)(10)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古义:临时充任;今义:虚假(11)稍迁至栘中厩监古义:渐渐;今义:稍微,些许(12)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遗,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币,古义:财物、礼物;今义:货币(13)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14)虞常果引张胜古义:牵攀,招供;今义:牵引,引导(15)如惠语以让单于古义:责备;今义:把方便或好处给别人;躲闪、避开三、词类活用1.意动用法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苏武传知识点整理
![苏武传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51e211d2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b9.png)
苏武传知识点整理苏武传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篇寓言式故事,被广泛运用于教育、文学和传统文化领域。
下面将对苏武传中涉及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和梳理,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这个故事。
一、故事梗概苏武传是关于汉朝末年,一个名叫苏武的大将被匈奴俘虏,并在匈奴王国度过了十多年的苦难生活后,最终成功逃脱,返回中原的故事。
他在匈奴期间始终坚守忠诚,在面临生死抉择时选择了坚守原则,并通过聪明才智和勇敢的行动最终成功逃脱了匈奴的控制。
苏武传中蕴含了忠诚、智慧和勇敢等重要品质,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经典之一。
二、知识点解析1. 匈奴与汉朝的关系:苏武传中提到了匈奴和汉朝之间的关系。
匈奴是当时边境上最强大的游牧民族,与汉朝之间经常发生冲突和交战。
匈奴通过掠夺汉朝边境的城镇村庄来获取财富和资源,同时也进行人口控制,努力削弱汉朝的实力。
2. 忠诚与荣辱观念:苏武传中苏武始终坚守忠诚,拒绝背叛自己的国家和朝廷。
在面临匈奴刑罚和利诱时,苏武始终保持着对国家的忠诚与骄傲,执着地坚守自己的原则。
苏武的品质和信念使得他最终得到了朝廷的赏识和重用。
3. 智慧与计谋:苏武传中展示了苏武的聪明才智和策略思考能力。
他通过巧妙的安排和计谋,成功地逃脱了匈奴的追捕。
他并没有轻易相信匈奴的承诺和诱惑,而是运用自己的智慧保护了自己的生命和尊严。
4. 勇敢与决心:苏武传中描绘了苏武的勇敢和坚定决心。
无论是在被囚禁的艰难岁月中,还是在逃脱的关键时刻,苏武都展示出了顽强的毅力和勇气。
他用自己的勇敢面对困境,坚定地追求自由与尊严。
5. 忍辱负重与顽强生存:苏武传中揭示了苏武在匈奴期间的忍辱负重与顽强生存的精神。
尽管遭受鞭打和被剥夺自由,苏武仍然坚持忍辱负重,保持了良好的心态与乐观的生活态度。
同时,他也通过耐心等待和自我修炼,成功地度过了长达十多年的困苦生活。
三、故事启示与意义苏武传作为一篇古代寓言故事,承载了丰富的教育意义和启示。
它告诉人们忠诚、智慧和勇敢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美德,教育人们要尊重荣辱观念,坚守自己的原则。
《苏武传》 讲义
![《苏武传》 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72621db1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29.png)
《苏武传》讲义同学们,今天咱们来一起学习《苏武传》。
《苏武传》出自《汉书》,作者是班固。
这篇传记主要讲述了苏武在出使匈奴期间所经历的种种艰难困苦,以及他始终坚守气节、不辱使命的高尚品质。
苏武出生于汉朝的官宦世家,为人正直,有勇有谋。
汉武帝天汉元年,苏武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本来是带着友好的使命去的。
然而,匈奴内部发生了变故,缑王与虞常等人谋反,事败后,虞常供出了与苏武使团中的张胜有所勾结。
匈奴单于大怒,想要借机逼迫苏武投降。
面对匈奴的威逼利诱,苏武坚决不从。
他说:“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于是拔剑自刎,幸得被人救下。
单于见苏武如此忠贞,愈发想要让他投降。
将他关在地窖中,不给饮食。
苏武啮雪吞毡,数日不死。
匈奴以为他有神灵庇佑,就把他流放到北海牧羊,说要等公羊生子才能放他归汉。
在北海,苏武的生活极其艰苦。
没有粮食,他只能挖野鼠所藏的草籽充饥。
但他始终手持汉节,不曾有一刻忘记自己的使命。
就这样,苏武在北海牧羊十九年,直到汉昭帝即位后,与匈奴和亲,汉朝使者通过努力,终于得知苏武还在人世,经过一番交涉,苏武才得以归汉。
苏武归汉时,已经是白发苍苍,但他手中的汉节却依然完好无损。
他的忠贞和坚守,赢得了世人的敬重。
那么,从这篇传记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呢?首先,苏武的爱国精神令人动容。
无论身处怎样恶劣的环境,他都心系大汉,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的尊严和荣誉。
这种强烈的爱国情怀,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习和传承的。
其次,苏武的坚韧和不屈不挠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
在北海牧羊的十九年里,他遭受了无数的苦难,但他从未放弃,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
这种坚韧的精神,能够帮助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时,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勇往直前。
再者,苏武的诚信和正直也是他身上的闪光点。
他始终坚守自己的承诺,不做违背良心和道义的事情。
在当今社会,诚信和正直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品质,只有具备这些品质,我们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我们再从文学角度来分析一下这篇传记。
《苏武传》优秀说课稿
![《苏武传》优秀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85199c46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cc.png)
《苏武传》优秀说课稿【背景材料】一、作者简介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
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
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人狱。
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
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写作。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
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理。
二、相关评论(其冬,丁令盗武牛羊)卫律为丁令王使人盗之,以困武。
冀其终降,以分谤也。
(王必欲降武)时陵为右校王,故因其称。
(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士未有不廉而能著节者也。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卷十七)如以后世史法论,图画麒麟阁功臣事,必当属之《霍光传》后矣。
此知班氏犹得《春秋》“微而显”“志而晦”之旨也。
苏武唯此一事,足以伸眉身后,故班氏特以此事系之传后,以慰千载读史者之心。
良史用心之苦,非晋、宋以后史家所知。
李慈铭《汉书札记》)三、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等文言的基础知识。
二、能力训练目标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
苏武传知识点
![苏武传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651b5f42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f8.png)
苏武传知识点
苏武传知识点总结:
1. 苏武其人:苏武,字子卿,西汉时期著名使臣,以忠诚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著称。
他出生于公元前140年,逝世于公元前60年,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外交家和民族英雄。
2. 苏武出使匈奴: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与匈奴的联系,苏武被任命为使臣出使匈奴。
公元前100年,苏武带领使团前往匈奴,但因匈奴内部政治斗争,苏武被扣留。
3. 苏武牧羊:苏武被扣留期间,匈奴单于试图通过各种手段迫使苏武投降,但苏武始终坚守信念,拒绝屈服。
他被放逐到北海(今贝加尔湖)牧羊,条件是只有公羊生下小羊,他才能获释。
苏武在北海牧羊长达19年,期间表现出了非凡的毅力和忠诚。
4. 苏武归汉:公元前81年,匈奴与汉朝达成和解,苏武得以返回汉朝。
他的归来受到了汉武帝的热烈欢迎,并被封为典属国,负责管理边疆事务。
5. 苏武的精神:苏武的故事体现了忠诚、坚韧、不屈不挠的精神。
他面对困境时的坚持和勇气,成为了后世学习的楷模。
6. 文学作品:苏武的故事在后世被广泛传颂,成为文学创作的素材。
其中最著名的是《史记》中的《苏武传》,以及后来的诗歌、戏剧等作品。
7. 历史意义:苏武的事迹不仅是个人英雄主义的体现,也是汉朝与匈
奴关系史上的重要篇章。
他的忠诚和坚韧,对于维护国家尊严和民族
精神有着深远的影响。
8. 后世影响:苏武的故事激励了无数人,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形象在文学、艺术、教育等多个领域都有所体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武传》说课稿
![《苏武传》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3d01c493bb4cf7ec4afed08f.png)
《苏武传》说课稿-中学语文论文《苏武传》说课稿雷盼一.说教材《苏武传》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4第四单元编选的一篇具有典范意义的文言文,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仍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根据我校的学生情况,我把学习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作为本课教学难点,把学习本文运用富有个性化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对比映衬的手法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方法作为本课教学重点。
二.说教法教材虽然篇幅较长,个别字词生僻,但人物形象饱满,情节生动,文学性、观赏性较强,课下注释很详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只要敢于创新,能够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就能为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我打算采用:1.启发式教学,2.学案式教学,为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我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引导学生采用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说教学过程本文是一篇讲读课文,我安排三课时。
第一、二课时:学案式教学,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学生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
第三课时:引导学生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
1.导入:展示年轻的苏武手拿符节准备出使匈奴的照片以及播放《苏武歌》,引导学生找出出现频率最高的是“节”字。
“节”既表明了他是持符节出使匈奴的大汉的使者,也是指苏武在面对重大变故,对敌人的种种威逼利诱,始终以国家民族利益至上的民族气节。
(目的:为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采用图片展示的方式导入新课,能迅速地让同学们找出“节”是贯穿《苏武传》的一条主线,是苏武伟大精神的核心所在。
)2.浏览全文,梳理情节。
《苏武传》是通过哪些内容展示苏武的崇高气节的?请同学们分小组分角色朗读。
总结:两次自杀——刚烈豪壮之节,三次拒降,十九年坚守—忠贞之节。
(目的:让学生走进历史,走进文本,直面人物,主动参与。
《苏武传》优秀说课稿(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苏武传》优秀说课稿(人教版高一必修四)](https://img.taocdn.com/s3/m/812d51961ed9ad51f11df209.png)
一.学情分析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平常在教学中首先应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和学习心理状态《苏武传》节选近2000字,对于我们学校的学生来说,他们虽然学过一定数量的文言文,但是文言文的基础仍是很薄弱因此要学习这么长的文言文,确实有一定得困难,好在教材虽然篇幅较长,个别字词生僻,但人物形象饱满,情节生动,文学性、观赏性较强,课下注释很详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只要敢于创新,能够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就能为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二、说教材《苏武传》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4第四单元编选的一篇具有典范意义的文言文,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仍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根据我校的学生情况,我把学习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作为本课教学难点,把学习本文运用富有个性化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对比映衬的手法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方法作为本课教学重点。
三、说教法教材虽然篇幅较长,个别字词生僻,但人物形象饱满,情节生动,文学性、观赏性较强,课下注释很详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只要敢于创新,能够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就能为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我打算采用:1.启发式教学,2.学案式教学,为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我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3、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根据新课标三维目标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学生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引导学生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1、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理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真正内涵。
2、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现实的角度来审视作品人物形象,评价其积极意义;教学重点新课标强调: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
2024《苏武传》说课稿范文
![2024《苏武传》说课稿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c974d64f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92.png)
2024《苏武传》说课稿范文苏武传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之一,是一部广为流传的历史传说。
下面我将就这部作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苏武传》是我国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属于古代文学选读部分。
它通过苏武传奇的故事,展现了苏武的坚定品格和崇高精神,是中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培养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及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现有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苏武传的故事情节,感受苏武的崇高精神。
②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③情感目标:通过苏武的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追求卓越的精神。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苏武的故事情节,把握苏武的崇高精神。
难点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苏武的行为背后所体现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说教法学法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材的内容,我选择了问题引导法和讨论交流法作为主要的教法。
学法是:研读方法、阅读攻略及多元评价方法。
通过这些教法和学法的结合,使学生在参与中学习,思考中进步。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苏武传的教学材料、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和相关的阅读材料。
借助多媒体技术,我将呈现苏武传中的关键情节和形象描写,提升学生的阅读体验和理解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本着这个教学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导入新课通过呈现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苏武传的认知和兴趣。
环节二、阅读理解以问题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读完苏武传,然后回答一些与故事情节相关的问题。
通过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苏武的行为背后所体现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环节三、课文赏析通过分析苏武传中的精彩段落和描写手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的艺术魅力。
环节四、拓展阅读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文献和研究资料,进一步了解苏武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苏武传知识点整理
![苏武传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559f447a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ac.png)
苏武传知识点整理《苏武传》是《汉书》中的名篇,记载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中坚守气节,最终得以归汉的事迹。
以下是对《苏武传》知识点的整理。
一、文学常识1、作者《苏武传》出自班固所著的《汉书》。
班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他的著作《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2、体裁《苏武传》是一篇人物传记。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2)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的毡毯(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收藏(4)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2、古今异义(1)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相抵今义:差不多(2)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栽培,提拔今义:事业上的成绩(3)我丈人行也古义:长辈今义:岳父(4)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今义:因为这个3、一词多义(1)使①数通使相窥观使者②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汉者出使(2)发①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发动②方欲发使送武等打发(3)引①虞常果引张胜招供②引佩刀自刺拔出4、词类活用(1)天雨雪雨:名词用作动词,下(2)羝乳乃得归乳:名词用作动词,生子(3)杖汉节牧羊杖:名词用作动词,拄着(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网、檠:名词用作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5)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作状语,向上三、特殊句式1、倒装句(1)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留在汉者匈奴使”(2)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蛮夷为降虏”2、被动句(1)见犯乃死,重负国“见”表被动(2)皆为陛下所成就“为……所”表被动四、文章内容理解1、苏武形象苏武是一个忠君爱国、坚守气节、坚韧不拔的人物形象。
他在匈奴十九年,历尽艰辛,始终手持汉节,不向匈奴屈服,表现出对汉朝的忠诚和对民族尊严的坚守。
2、情节梳理文章主要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单于多方威逼利诱,苏武始终不屈服,最后被流放北海牧羊,最终得以归汉的故事。
苏武传说课稿
![苏武传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7bddbf3458f5f61fb636662f.png)
苏武传说课稿苏武传说课稿苏武传说课稿【1】一、说教材《苏武传》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学习人物传记,要在读懂本课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把握人物身上的闪光之处,体会作者对笔下人物的感情倾向,注意传记作品多样的叙事手法,学习传记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苏武传》节选近2000字,对于高一下学期的学生来说,他们虽然已有一定的文言文学习基础,但是要面对这么长的文言文,确实有一定的困难,对于人物形象的把握也不能很到位。
三、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准确把握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梳理其脉络。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新课标强调: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
因此我把学习独特的塑造人物的方法作为本课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通过对比分析多个人物形象,及其所采用的细致入微地描写,体会苏武高尚的民族气节。
四、说教法学法为了能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我打算采用:1.启发式教学。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引导学生学习。
2.分角色朗读法。
引导学生从读中感悟苏武的人物形象。
3.表演式教学。
引导学生从表演中体悟苏武的人物形象。
说学法1.自主合作探究法根据新课标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开展教学。
2.小组合作讨论法让学生在合作讨论中,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总结学习经验。
五、说教学过程本课围绕一个“节”字入手,先梳理文章,再分析人物。
在说、演、悟中,感受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我设置以下环节:1.新课导入,从说文解字知节2.初读文本,从文章梳理知节3.品读课文,从人物形象析节4.迁移拓展,从古今故事谈节5.课后作业,从颁奖词中论节1.新课导入,从说文解字知节说文解字,一课一字。
节,繁体字�,形声字,从竹从即,左形右声。
《苏武传》知识点总结
![《苏武传》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84b449d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8b.png)
《苏武传》知识点总结一、苏武的生平苏武出生在中国东汉时期的一个农家,他天生聪颖,勤奋好学,年轻时就展现了出色的文学才华。
后来,苏武参加了汉武帝举办的乡试,一举中举,成为了一名官员。
但是很快,苏武便陷入了政治斗争的漩涡。
因为他坚持以忠臣的态度维护自己的原则,不肯为了阿谀奉承而改变立场,所以他成了廷臣们的众矢之的。
最终,苏武被诬陷入狱,并被迫流放到了西域的边疆。
二、苏武在西域的生活在西域,苏武遭受了严苛的生活条件和残酷的对待。
但是,苏武一直骨子里都有一种勇敢坚毅的品质,在重重困难面前他从未低头。
他用自己的诗歌和音乐传达着自己的心声,也通过行动向人们展现了自己的高尚品质和坚定立场。
他在西域的岁月,是他一生中最为不朽的传奇。
三、苏武与羊群的感人故事苏武流放西域时,被派去照管一群羊群。
在西域荒凉的原野上,苏武和羊群度过了数年。
在这段时间里,苏武精心照顾着这群羊,不仅鼓励羊群寻找吃的和喝的,还时常给它们弹奏音乐,诵读诗歌。
就在这样一天,苏武得知了自己被朝廷特赦的消息。
但是,看到这群羊已经被自己当作朋友一样对待的情形,苏武便犹犹豫豫地说出了那句著名的:“不忍弃羊群也”,于是他毅然放弃了冀望的食言赴死。
四、苏武的忠贞不渝苏武的故事主要体现了他的忠贞不渝的品质。
在艰难的流放岁月中,苏武没有因为自己的遭遇而放弃自己的立场和追求。
相反,他用自己的言行向世人诠释了一个真正的忠臣形象。
所以,苏武的故事也经久不衰,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和历史中的一笔宝贵遗产。
五、苏武的影响苏武的故事对中国古代文学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忠贞品质感染了许多后人,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中的一部分。
从某种意义上说,苏武的故事也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一种忠诚和坚韧不拔的品质。
这或许也是为什么苏武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被传诵不衰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苏武是一位真正的忠臣和诗人,他的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和历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武传》说课稿
![《苏武传》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ffedbf69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69.png)
《苏武传》说课稿一、说教材《苏武传》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篇经典人物传记,收录于《汉书·李广苏建传》中。
本文以苏武为中心,通过讲述他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始终坚定信仰、忠诚于国的感人事迹,展示了苏武崇高的民族气节和人格魅力。
本文在课文中的作用和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传承:本文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篇章,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了解古代历史人物,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
2. 道德教育:本文以苏武的忠诚、坚定、正直、勇敢等品质为榜样,为学生树立了一个光辉的道德典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3. 写作技巧:本文运用了丰富的写作手法,如对比、衬托、抒情等,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写作的范例。
主要内容:本文主要讲述了汉武帝时期,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期间经历了种种艰辛,始终坚定信仰,忠诚于国,最终得以回归汉朝的故事。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学生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成语、典故等。
(2)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
(3)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评价苏武的人物形象。
(3)学会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写作实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武的忠诚、坚定、正直、勇敢等品质,树立道德榜样。
(2)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3)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1. 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2)苏武人物形象的评价。
(3)写作技巧的学习与应用。
2. 难点:(1)对课文内涵的深入挖掘。
(2)苏武人物形象的精神内涵的理解。
(3)写作技巧的灵活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充分挖掘苏武人物形象的精神内涵,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说教法在教学《苏武传》的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并将我的教法与他人区分开来,以下为具体教学方法的亮点:1. 启发法:- 我将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例如:“苏武为何能在困境中坚持信仰?”“苏武的行为对我们今天有何启示?”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探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苏武传》 说课稿
![《苏武传》 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75f2f1e2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6f.png)
《苏武传》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武传》。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苏武传》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 4 中的一篇人物传记。
这篇传记出自班固的《汉书》,通过对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押,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中坚守节操、不辱使命的事迹的叙述,展现了苏武的高尚气节和爱国精神。
本文在人物塑造上非常成功,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等,生动地刻画了苏武的形象。
同时,文章在叙事上也颇具特色,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感受苏武的伟大人格,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学情分析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但对于较为复杂的文言文篇章,理解起来仍有一定的难度。
此外,学生对于苏武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的爱国精神可能缺乏深入的了解和体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加强对文言字词的理解和积累,同时注重对文章思想内涵的挖掘和领悟,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班固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诵读文本,体会文章的叙事艺术和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让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够坚守信念,勇往直前。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疏通文意。
(2)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理解其精神品质。
2、教学难点(1)体会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和叙事艺术。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苏武传》说课稿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苏武传》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4b70ec3d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5e.png)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苏武传》说课稿一、教材解析1. 教材背景《苏武传》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的一篇古文阅读教材。
主要讲述了西汉末年,匈奴势力崛起,边疆频繁发生战乱的时期,苏武被匈奴俘虏的故事。
2. 教材内容《苏武传》以苏武为主人公,通过描述苏武在匈奴人的俘虏生活中所面临的艰辛与痛苦,突出了他坚守信念、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
故事结尾,苏武成功逃脱,并最终回到中原,成为中国历史上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3. 教材特点《苏武传》是一篇古文阅读材料,它具有以下特点:•语言古朴、凝练,需要学生理解古汉语的意思和表达方式;•内容丰富,反映了中国古代人物的高尚品质和伟大精神;•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忠诚、坚守信仰的价值观念。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苏武传》的故事背景,理解故事的基本情节;•理解古文中的词语、句子的意思,培养对古文的阅读能力;•学会运用一些阅读策略,帮助理解古文的深层含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提高他们对古文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使他们能够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思辨和批判思维能力,能够对古文中的价值观念进行思考和分析。
3. 情感目标•启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感受苏武坚守信念的情感力量;•培养学生的坚韧不拔和不畏艰难的意志品质,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三、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理解故事的基本情节和主题;•理解古文中一些词语、句子的意思;•学会分析古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句式结构。
2. 教学难点•理解古文中较复杂的句子结构和词义;•理解古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能够运用阅读策略,理解古文中的深层含义。
四、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法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与古文相关的图片、音频等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内容和情感。
2.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和互动中互相帮助和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习能力。
《苏武传》 讲义
![《苏武传》 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9dfd8198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22.png)
《苏武传》讲义一、作者与作品背景《苏武传》出自班固的《汉书》。
班固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汉高祖刘邦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间二百多年的历史。
苏武生活在汉武帝时期,当时汉朝与匈奴之间的关系复杂多变。
汉武帝多次派卫青、霍去病等大将抗击匈奴,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双方的战争仍时有发生。
二、苏武其人苏武,字子卿,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他出身于官宦世家,父亲苏建曾多次跟随卫青抗击匈奴,因功封为平陵侯。
苏武年轻时凭着父亲的庇荫,兄弟三人都做了郎官。
苏武为人正直,有气节,对国家忠心耿耿。
在出使匈奴之前,他或许只是众多官员中的普通一员,但这次出使,让他的名字永远铭刻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三、出使匈奴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 100 年),且鞮侯单于即位,害怕受到汉朝攻击,于是表示愿意与汉朝修好。
汉武帝为了表示友好,派遣苏武率领一百多人的使团出使匈奴。
苏武带着丰厚的礼物,怀着和平的愿望前往匈奴。
然而,事情的发展却超出了他的预料。
四、被扣匈奴苏武一行到达匈奴后,匈奴内部发生了谋反事件,缑王与虞常企图劫持单于的母亲阏氏归汉。
虞常曾与苏武使团中的张胜有过私下交往,并将此事告知了张胜。
后来谋反之事败露,单于大怒,要严惩参与此事的人。
张胜害怕牵连自己,将事情告诉了苏武。
苏武说:“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他本想自杀以避免受辱,但被手下人拦住。
单于派卫律审讯苏武等人,苏武据理力争,卫律威逼利诱,苏武不为所动。
单于见苏武如此坚定,更加想要使他屈服。
五、北海牧羊单于将苏武囚禁在地窖中,断绝饮食,企图逼他投降。
苏武靠着吃雪和毡毛活了下来。
单于见他如此顽强,便将他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牧羊,并说只有公羊产乳才能放他回国。
在北海,苏武孤身一人,与羊群为伴。
没有粮食,他就挖野鼠洞中的草籽充饥。
岁月流逝,苏武的头发和胡须都变白了,但他手中始终拿着那根象征汉朝的旌节,旌节上的毛都脱落了。
苏武传知识点整理
![苏武传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a0ea7dd8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15.png)
苏武传知识点整理《苏武传》是《汉书》中的一篇经典传记,记载了苏武在匈奴坚守气节、不屈不挠的事迹。
以下是对《苏武传》相关知识点的整理。
一、文学常识1、作者及作品《苏武传》出自班固的《汉书》。
班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
2、体裁传记,以记载人物生平事迹为主。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2)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的毡毯)(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收藏)2、古今异义(1)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相抵;今义:差不多,等同)(2)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栽培,提拔;今义:事业上的成绩)(3)我丈人行也(古义:长辈;今义:岳父)(4)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今义:因为这个)3、一词多义(1)使①数通使相窥观(使者)②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汉者(出使)(2)发①方欲发使送武等(派遣)②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起事)③恐前语发(被揭发)4、词类活用(1)天雨雪(名词作动词,下)(2)杖汉节牧羊(名词作动词,执、拄)(3)武能网纺缴,檠弓弩(名词作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4)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名词作动词,祭祀)(5)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名词作状语,向上)三、特殊句式1、被动句(1)见犯乃死,重负国(“见”表被动)(2)皆为陛下所成就(“为……所”表被动)2、倒装句(1)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何以”应为“以何”)(2)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谁为”应为“为谁”)四、文章内容1、出使背景汉武帝时期,汉朝与匈奴关系紧张。
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奉命出使匈奴,意在缓和双方关系。
2、被扣缘由苏武使团中的副使张胜与匈奴内部的缑王等人密谋劫持单于的母亲阏氏归汉,事情败露,牵连苏武。
3、坚守气节面对匈奴的威逼利诱,苏武始终坚守汉节,不为所动。
单于将他幽禁在大窖中,断绝饮食,苏武靠吃雪和毡毛存活;后又被迁至北海牧羊,扬言公羊生子方可归汉。
人教版必修4语文《苏武传》说课稿
![人教版必修4语文《苏武传》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55cb8f7a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da.png)
人教版必修4语文《苏武传》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 教材概述《苏武传》是人教版必修4语文教材中的一篇古文阅读文章。
通过讲述苏武的故事,旨在培养学生对于忠诚、坚贞不渝精神的认识,同时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
2. 教材重点本篇文章的重点是通过苏武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忠诚的意义,探讨忠诚精神的力量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3. 教材难点本篇文章的难点在于古文语言的理解和鉴赏,涉及到一些古代文化背景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苏武传》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掌握古文阅读技巧,包括识字、理解语义和把握文意的能力•了解古代文化背景,并能运用到文本阅读和文学鉴赏中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细读文本的能力,掌握分析思考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对待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毅力•培养学生对忠诚价值的认识和体验,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忠诚、坚韧不拔精神的认同感和追求•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激发学生对未来的期许和动力三、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人教版必修4语文教材•《苏武传》古文文本•相关的古代文化背景材料和解读资料2. 教学环境•教室内准备干净整洁,桌椅摆放整齐•准备一块黑板或白板、粉笔或白板笔•设备好投影仪和计算机,以备展示相关教学资料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导入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他们对于忠诚的理解和有关忠诚的例子。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苏武传》和忠诚的主题。
2. 预习任务(10分钟)•让学生在课前阅读《苏武传》这篇古文,并在课堂上展开讨论。
•引导学生分享并总结故事的主题,理解故事背后表达的价值观和思想。
3. 理解故事情节(15分钟)•分组让学生对故事情节进行小组讨论,并记录下各自小组的理解和解读。
•老师引导全班展开讨论,梳理故事情节的主线和发展。
4. 学习古文语言(20分钟)•分析古文语言的特点和特色,通过示范和练习,引导学生掌握古文的词汇和句式。
苏武传知识点归纳整理
![苏武传知识点归纳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afc5c568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a6.png)
苏武传知识点归纳整理《苏武传》是西汉史学家班固所著的一篇传记,主要讲述了汉使苏武在北匈奴牧羊十九年,坚守节操,不屈不挠,最终返回汉朝的感人事迹。
以下是《苏武传》的知识点归纳整理:一、人物介绍1. 苏武:汉使苏武是本文的主人公,他忠诚于汉朝,不畏艰险,在北匈奴牧羊十九年,始终保持节操。
2. 卫律:匈奴的右谷王,他曾试图诱降苏武,但未能成功。
3. 李陵:原为汉朝将领,后降匈奴。
他曾与苏武交谈,试图说服苏武归降,但苏武坚决拒绝。
二、故事梗概1. 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谁知适逢匈奴内乱,苏武被扣留。
2. 匈奴贵族卫律试图诱降苏武,但苏武坚决拒绝,被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牧羊。
3. 在北海牧羊期间,苏武历经艰辛,但始终坚守节操,不屈不挠。
4. 十九年后,匈奴国内局势稳定,汉朝与匈奴和亲,苏武终于回到了汉朝。
5. 苏武回到汉朝后,受到皇帝的嘉奖,被封为列侯,官至太傅。
三、知识点归纳1. 苏武的忠诚与节操:苏武在北匈奴牧羊十九年,始终坚守节操,不屈不挠,体现了他忠于国家、忠于民族的崇高精神。
2. 匈奴的内乱与和亲:匈奴在苏武被扣留期间发生内乱,后来汉朝与匈奴和亲,为苏武的回国创造了条件。
3. 苏武与卫律、李陵的关系:苏武在面对卫律和李陵的劝降时,均能坚守节操,表现了他的坚定信念和忠诚精神。
4. 苏武的回国及其影响:苏武回国后,受到皇帝的嘉奖,被封为列侯,官至太傅,成为了汉朝的功臣。
他的事迹激励了后世许多忠诚于国家、民族的人。
四、篇目特点1. 人物塑造:通过对苏武的形象刻画,展现了他的忠诚、坚定和勇敢品质。
2. 情节安排:以苏武的回国为主线,穿插了他的牧羊经历和与卫律、李陵的交往,使故事富有波澜。
3. 历史价值:本文是研究汉朝与匈奴关系的重要史料,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4. 文学成就:《苏武传》以其感人的故事和深刻的主题,成为了中国古代传记文学的佳作。
总结:《苏武传》讲述了苏武在北匈奴牧羊十九年,坚守节操,不屈不挠,最终返回汉朝的感人事迹。
苏武传知识点归纳概要课件
![苏武传知识点归纳概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9f6c74e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39.png)
坚守气节:苏武在面对生死、荣辱的考验时,始终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不屈不挠,维护了汉朝使者的尊严。
03
CHAPTER
《苏武传》中的文学手法
忠诚与背叛的对比
苏武始终坚守忠诚,即使遭受痛苦和困苦,也不动摇对国家的忠诚。而其他使臣在面对困难时,选择了背叛国家,投降敌人。这种对比凸显了苏武的高尚品质。
作者对苏武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深入剖析,展现了他对国家的深深忧虑、对家人的思念以及对自己命运的无奈。这种心理描写使读者更加理解和同情苏武的处境,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心理的深入剖析
起伏跌宕的情节安排
作品通过一系列起伏跌宕的情节安排,如苏武被俘、北海牧羊、重逢家人等,使得故事发展紧凑而富有张力,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高度紧张感。
05
CHAPTER
苏武传对后世的启示和影响
VS
苏武在不可抗拒的压力下,仍然坚守对国家的忠诚,成为后世的忠诚楷模。
爱国精神传承
苏武的故事激发了后人的爱国精神,使人们在国家危难时更能挺身而出,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忠诚楷模
苏武在恶劣的环境下,忍辱负重,坚守自己的信仰和使命,成为历史上忍辱负重的典范。
艺术传承:苏武的形象在绘画、雕塑等艺术领域也得到广泛表现,成为艺术家们表现忠诚、爱国、忍辱负重精神的重要载体。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面对威逼利诱,苏武始终坚守节操,不辱使命,这种精神品质受到后世的广泛赞誉和传承。
忍辱负重典范
坚守节操赞美
综上所述,苏武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成为忠诚、爱国精神的象征,还赞美了忍辱负重、坚守节操的品质,并在文学、艺术等领域得到广泛的传承和发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武等实在
• 古义:确实存在。 今义:诚实、老实。
词类活用
a.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 • 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b.使动用法 欲因此时降武 •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反欲斗两主 • 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单于愈益欲降之 •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 何久自苦如此 • 苦:使动用法,使……受苦。 • 王必欲降武 •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 屈:使……屈服;辱:使……辱没。
句式积累
a.判断句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 判断句,“也”表示判断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 判断句,“……者,……也”表示判
断
b.被动句
见犯乃死,重负国 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加以老母系保宫 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大臣无罪夷灭者数十家
C.省略句 单于子弟发兵与战 • 省略句,单于子弟发兵与(之)战 乃幽武置大窖中 • 省略句,(单于)乃幽武置(于)大窖中 常惠请其守者与俱 • 省略句,常惠请其守者与(之)俱 匈奴以为神 • 省略句,匈奴以(之)为神
D.宾语前置 何以复加? 宾语前置句,“以何” 何谓相坐? 宾语前置句,“谓何” 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句,“以何见汝为?” 信义安所见乎?宾语前置句,“信义见安所
乎?” 子卿尚复谁为乎? 宾语前置句,“为谁” 何以过陵?宾语前置句,“以何”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 定语后置句 • 为降虏于蛮夷 • 状语后置
• 欲因此时降武。
• 古义:趁这时。 今义:相当于所以。
• 明年,陵降,不敢求武
• 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 虚心欲相待
• 古义:使心虚,不计前嫌。今义:谦虚。
古今异义词
• 卧起操持
• 古义:拿着。 今义:料理。
• 皆为陛下所成就
• 古义:栽培,提拔。 今义:业绩。
• 且陛下春秋高
• 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何面目以归汉
介词,把 介词,用 来,目的连词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在……时候
熟语积累
• 鸿雁传书: ……汉朝皇帝打猎射得一雁,雁足上绑
有书信,叙说苏武在某个沼泽地带牧羊。 单于听后,只好让苏武回汉。
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 书信的人。
• 官职的任免升降
一词多义
因 因厚赂单于
趁机
欲因此时降武 趁机
君因我降
通过
因泣下霑衿
于是
一词多义
负 见犯乃死,重负国 辜负, 律前负汉归匈奴 违背,背弃
会
会武等至匈奴 适逢,恰巧
会论虞常
会同
单于召会武官属 聚集\集合
一词多义
发 方欲发使送武等
派遣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 发动,动手
单于子弟发兵与战 武传》
----知识点总结
通假字
• 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 畔:通“叛”,背叛。 • 与旃毛并咽之 • 旃:通“毡”,毛织的毡毯。 •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 去:通“弆”,收藏。 • 空自苦亡人之地 • 亡:通“无”,没有。 • 信义安所见乎 • 见:通“现”,显现。
通假字
• 法令亡常 • 亡:通“无”,没有。 •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 亡:通“无”,没有。 • 武父子亡功德 • 亡:通“无”,没有。 • 请毕今日之驩 • 驩 :通“欢”。 • 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 霑:同“沾”,沾湿。衿:通“襟”,衣襟。决:
• 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译为 “授……官职”。如:于是辞相印不拜。
• 2、除。拜官授职。
如:予除右臣
相兼枢密使。 (举、辟、授) 3、擢。提
升官职。
• 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 转调三种情况。
• A、升级:迁生、迁授、迁叙 (调、徙、 转、改、放、出)
• B、降级:迁削、迁谪、左迁。 平级转调 :转迁、迁官、迁调。
• C名词作动词 • 杖汉节牧羊 • 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 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 网、檠 :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
• D.名词活用——作状语
• 朝夕遣人候问武 • 朝夕: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晚上 • 剑斩虞常已 • 剑:名词作状语,用剑 • 得夜见汉使 •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间。
通“诀”,诀别。
古今异义词
• 稍迁至栘中厩监
• 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 汉亦留之以相当
• 古义:相抵偿。今义:副词,表程度。
•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 古义: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 • 今义:岳父。
• 置币遗单于
• 古义:礼物。今义:钱的表现形式。
古今异义词
• 以货物与常
• 古义:一般财物。今义:指供出售的物品。
须发尽白
头发
一词多义
及
及卫律所将降者
以及
此必及我
牵连
及还,须发皆白
等到
始
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动词,开始
始以强壮出
名词,当初
一词多义
益 单于益骄 武益愈
更加 渐渐
引 虞常果引张胜 牵连,招供 引佩刀自刺 举起
以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介词,因为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介词,凭借……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