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武术伤科概要.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少林伤科的形成
少林伤科的形成,至少要追溯到建寺之初。
由于少林寺的皇家寺院地位,拥有良田百顷,殿宇上百间,众僧整天参禅静坐,修身养性,驱去杂念,消除思乱,镇静魂魄,安定心神。
但长期静坐不动,影响了禅师周身血液循环,造成筋络不畅,久瘀成疾。
不仅影响了身体,还难以对付山林中的猛兽威胁和盗贼侵犯。
于是,禅师们在学禅的同时开始习武,并充分利用嵩山丰富的药材资源,吸收民间医疗方法,不断积累用药与治疗经验,逐步形成了许多秘方和正骨手法。
禅师们在练武的同时,发现许多功法具有健身和医疗的双重作用,又逐步推演出了气功疗法、推拿疗法和点穴疗法。
慢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少林伤科。
少林伤科学派渊源于南齐、唐朝,形成于明代,发展于清朝、现代。
经过历代少林伤科医家的不断总结提高,成为中国骨伤科最具特色的流派,其代表人物为明朝异远真人及其学术继承人。
寺僧多为气功养生家,偌如武僧众多,平时练武,难免被拳、械所伤,故僧人又多兼学疗疾技艺,这样,就逐渐产生了“僧医”,如异远真人、少林寺的智正和尚、了改、湛举、淳智、贞俊、贞绪以及德禅法师等,正是这些僧医在少林伤科的形成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自从十三棍僧僧协助唐王李世民平定王世充之后,声名远扬。
“少林寺”及其武术得到历代统治者的保护,寺曾广收学徒,全国许多地方纷纷建成相应的“少林寺”,少林武功成为我国早期最强大的武术流派。
这不仅为僧医提供了大量的伤病对象,而且也为这些既是养生家又是气功家,既精于武术又擅长治伤的僧医创造了一个极为有利的实践和体验环境,他们练功时间充裕,医疗实践也得到保护。
因此,当少林伤科形成创立之后,他们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实践应用,进行验证,并使其得到了发展。
二、少林伤科的特色治疗方法
(一)少林功夫疗法:
少林功夫疗法在在少林伤科体系里面占有重要的地位,少林医学认为人
体的疾病通过一定的功法锻炼是可以自我修复的。
传统中医学认为,少林八段锦、易筋筋和洗髓经这些功法具有柔筋、健骨复位、养气壮力,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疏通经络、协调五脏六腑之功能。
现代医学研究也已证实,少林养生功夫能改善神经体液调节功能和加强血液循环、修复小关节紊乱、对腹腔脏器有柔和的按摩
作用,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及运动系统都有良好的调节和治疗作用,是一种较好的体育康复运动。
少林八段锦是少林寺众僧最早演练的健身功法之一。
现在以第四段“五劳七损往后瞧”为例进行说明。
动作要点:双掌繃抱似托盘,翻掌外旋臂外旋;头项随手向外转,目神转往左脚跟;引气向下至涌泉,呼气尽时停松静;继续运转成左势,收势提气回丹田。
传统中医学认为本式疏通手足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之经气,具有强壮筋骨、活血化瘀、解除疲劳的功效,对颈椎病、胸椎小关节紊乱、腰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和肌肉劳损等有很好的治疗和预防功能。
现代医学研究本式利用自身的牵引把脊柱的椎间隙上下拉开,然后从颈椎、胸椎到腰椎进行左右拧转,每天坚持锻炼就能达到对脊柱相关疾病的治疗效果。
(二)禅疗(观照疗法):
(三)点穴疗法:
少林武术以点穴截脉著称,重视三十六大穴致命的诊治,尤以任督脉的穴位。
在致敌于死地时,按十二时辰气血行走十二穴位的时穴打去(截脉)。
同样,若需解救时,按时辰穴位配方用药外,再按致伤穴位流注经过的下一个穴位进行点穴(解脉)解救。
现代主要是用来止血、止痛、打通经脉和回阳救逆。
(四)正骨手法:
少林正骨手法分为三部分,即诊断手法、复位手法、治筋手法。
1、诊断手法
少林医学认为要想治好病,首先要认清病症,明确诊断。
借用医者的手,通过触、摸、揣、探,了解病情,做出正确诊断。
诊断手法有触摸法、按压法、对挤法、推顶法、叩击法、扭旋法、伸屈法等。
2、复位手法
少林正骨手法强调以功能复位为前提,解剖复位为目标,不影响功能恢复为原则施法。
常用手法有:拔伸牵引法、推挤提按法、折顶对位法、嵌入缓解法、回旋拨搓法、摇摆推顶法、倒程逆施法、旋撬复位法、撬拔复位法等。
3、治筋手法
治筋手法是治疗骨伤科疾病的基本手法之一。
少林正骨认为:(1)损伤往
往首犯筋骨。
“骨为钢,肉为墙”。
外力侵及人体,造成损伤,轻者仅及皮肉为肿为痛;重者过筋中骨,致骨折、脱位;再重者,可连及脏腑,危及生命。
然而,不管何种损伤,虽有轻重不同,时间久暂之异,但都或轻或重伴有一定程度的筋肉伤,因而临床上常见大量筋伤病人。
(2)筋伤伴随骨伤始终。
“筋者,束骨利关节也筋为骨所依,骨为筋所附。
少林伤科在治骨同时,强调治筋的重要性。
强调筋骨并治才能使疾病早日康复。
(3)筋伤往往伴随气血损伤。
认为伤一发而动全身,强调在治筋时必须注重疏通调和气血,气血调顺,治筋方能奏效。
所以,伤科治筋非常重要。
通过相应的手法治疗,既能舒筋活血,消肿止痛,又可调理气血,强壮筋骨,通利关节,使损伤的肢体恢复正常功能。
常用的少林治筋手法有:(1)揉药法(散剂揉药法、液剂揉药法),(2)理筋法(揉摩法、捏拿法、推按法、捋顺法、分筋法),(3)活筋法(伸屈法、收展法、侧屈法、旋转法、环转法、抖摆法、牵引法),(4)通经活络法(循经点穴法、拍打叩击法)。
(五)药物疗法
中国少林禅医药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珍贵的遗产,它具有完备的理论,丰富的实践,千年的历史,在古代经过少林寺禅师们千锤百炼的秘方以伤科为主,是禅医药中精粹而神秘的组成部分。
分列为:急救方、止血方、跌打损伤方、药酒方、膏药方、接骨方、练功方等。
对各种损伤有奇异的效果。
1、药物内治法:
内治法是通过内服药物以达到全身性治疗的一种方法。
药物内治法归纳起来主要采用按病程三期辩证施治、按部位论治以及按子午流注施治三种大法。
(1)按病程三期辩证施治
人体一旦遭受损伤,则经络受损,气血以凝滞,宫卫离经,淤滞于肌肤腠理。
“不通则痛”,“通则不痛”,无论气滞还是血淤,都能引起疼痛,因此必须是疏通内部气血。
古代的一些论著,尤其是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唐容川的《血证论》、钱秀昌的《伤科补要》等,均以“损伤之证,专从血论”为辩证施治基础。
根据损伤的发展过程,通常分为初、中、后。
初期一般在伤后1——2周,由于气滞血瘀,需消瘀退肿。
中期一般在伤后3—6周,虽损伤症状改善,
肿胀瘀阻渐趋消退,疼痛逐步减轻,但瘀阻虽消而未尽,仍应以活血化瘀、和营生新、濡养筋骨为主。
后期一般在伤后7—8周以后,瘀肿已消,但筋骨尚未坚实,功能尚未恢复,应以坚骨壮筋、补养气血为主。
故三期分治的方法是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强筋壮骨为主要目的的。
但临证时三期的划分没有绝对的界线,必须结合病人的体质以及损伤的情况辩证施治。
a、初期治法: 损伤初期常用的治法有活血化瘀、行气活血、攻下逐瘀、清热凉血等四法。
活血化淤法:身体损伤后,离经之血壅塞脉道,气血不得畅流,淤血不去则新血不生,甚者越络妄行而变症多端,所以损伤治法当以活血祛瘀为先。
常用方剂:活血镇痛汤:活血舒筋,化淤止痛,补肾壮骨,治骨折脱位初期淤血作痛。
少林当归饮:活血祛瘀,消肿止痛,主治外伤内瘀及一切跌打损伤所致的局部红肿疼痛。
攻下逐瘀法:《内经》指出:“留者攻之”。
张从正《儒门事亲》认为下法能使“陈莝去而肠胃洁,尽而荣卫昌”。
故损伤蓄瘀而体质壮实者,可用本法。
常用方剂:新伤逐瘀汤:治气滞瘀凝而身体健壮者。
行瘀疏滞汤:治筋伤淤血者。
行气活血法:该法较常用,属“消”法范畴。
在活血祛瘀中常用行气药如木香、枳亮、乌药,陈皮等;疏肝理气药如香附、柴胡、青皮、郁金等;降气药如厚朴、枳实、沉香、降香等,兼理气以行血。
凡气滞血瘀,但无里实热证,不必攻下,或有某些禁忌而不能猛攻峻下者,可采用本法渐消缓散。
常用方剂:活血通气汤:治胸腹部挫伤,气滞瘀阻作痛者。
达摩百草无极散:治筋伤瘀血肿胀,各种跌打损伤。
清热凉血法:伤后热毒蕴结于筋骨,患者发热,口渴引饮,舌红苔黄,脉数,局部红肿热痛者,应清热凉血。
本法是适用于损伤引起错经妄行及火毒内攻、壅聚成热等证。
因血喜温而恶寒,寒则气血凝滞不行,所以用本法时应注意防止寒凉太过。
常用方剂:退癀消肿汤:治创伤后邪毒入侵,局部红、肿、热、痛之火毒证候。
血热妄行而致便血、溺血者。
少林三仙散: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b、中期治法伤后3—6周内,肿痛减轻,或瘀肿虽消而未尽,筋骨虽续而未坚者,应和营生新,接骨续损。
内伤气血,以和营止痛为主;外伤筋骨以接骨续损为主。
和营止痛法:损伤后,经消下等法治疗,肿痛虽消而未尽者,如继续采
用攻下之法又恐伤正时,可采用本法。
常用方剂:跌打养营汤:治损伤后气血亏损,营卫不贯,瘀痛未消的患者。
定痛和营汤:治损伤中期气阻血滞,肿痛未消,经络不利者。
接骨续损法:适用于损伤中期肿胀基本消退,断离的筋骨初步连接而未坚者。
本法是在和营止痛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根据“瘀去、新生、骨和”的原理,除和营的药物外,再加活血祛瘀和接骨续筋的药物组成。
常用方剂:少林跌打补骨丸:治筋骨损伤中后期血瘀气滞,肢体失运者。
续骨丸:治骨折脱位中、后期功能未复者。
后期治法:损伤7—10周以后,组织虽已修复,但因气血耗损,且“筋伤内动于肝,骨伤内动于肾”,故肝肾功能常不足,治应养气血,补肝肾,壮筋骨。
此外,损伤日久,淤血凝结,筋络粘连挛缩,或兼风寒湿邪,关节酸痛,屈伸不利,需用舒筋活络法。
补益气血法: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损伤后长期卧床,“久伤多虚”,常出现各种气血亏损、筋骨痿弱等症候。
本法适用于平素体弱,伤后气血耗损较甚或迟缓愈合、筋骨痿弱者。
若补益气血及清热解毒两法并用,即为托里消毒法。
常用方剂:少林大力丸:功能:补血益气,用于因跌打损伤引起的恶疮脓毒,气血双虚,面黄肌瘦,四肢无力,气喘心跳,精神倦怠,头晕目眩等症。
少林壮筋骨丹:功能:补气养血,壮筋续骨,祛瘀活络,温补肾室。
主治骨折和损伤日久不愈,气血双虚,头目眩晕,四肢无力,腰腿疼痛等症。
补益肝肾法:肝主筋,肾主骨。
故本法又称强壮筋骨法,可使筋骨强劲,适用于损伤后期、年老体弱、筋骨修复迟缓、肝肾虚损者。
常用方剂:补肾壮骨汤:治腰部损伤后肾气虚弱者。
少林英雄丸功能:滋血补肾,补气健脾,舒筋活血,解痉。
主要用于外伤久病体弱,肾虚眩晕,肢体抽搐,四肢拘挛,步履艰难等。
舒筋活络法:损伤后期,气血虚衰,筋络枸挛,或为风寒湿邪侵袭,肢节痹痛,关节不利,故须温行气血,祛风寒湿,舒筋活络。
常用方剂:祛风通络汤:治周身经络受伤作痛。
(2)按部位论治
人体的气血运行,循十四经和脉道,周流不息。
既然十四经有不同穴位,那么不同穴位受伤导致气血凝滞后,就会出现不同的症状,所以治疗的方药也应
有所不同。
根据损伤“专从血论”的普遍规律,给予通用方或主方,然后按气血在经络中流注的不同部位与产生的不同证候加引经药物。
这是少林学伤科派治伤的主要方法之一,至今仍被广泛采用。
部位引经药:
头部:川芎、藁本
胸部:枳壳、桔梗
腹部:延胡索、金铃子
胁部:柴胡、白芍
背部:狗脊、穿山甲
腰部:杜仲、续断
上肢:桑枝、桂枝
下肢:牛膝、木瓜
(3)按子午流注施治
气血在经络中日夜循时流注的规律,称为“子午流注”。
《灵枢.》说:“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
由于任、督二脉总调人身的阴阳,故李时珍说:“任督二脉,人身之子午也,乃丹家……升降之道"。
按照子午流注之规律,将人体各部位的属性规两仪、分四象、定八卦、循十二时辰,凡伤其十四个主穴,则给验方治疗。
2、药物外治法
药物外治法是以内服药物相对而言。
少林伤科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广泛应用敷贴、熏、洗熨擦、揉、涂、抹等药物治疗,并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
药物外治法也概括为初、中、后期辩证用药,提出初伤瘀血阻滞,肿胀疼痛,治之以“消”,即散瘀消肿止痛;中期瘀血泛注,消而未尽,肿减而未除,治之宜“散”,即活血散结,散瘀和营;后期骨愈未坚,筋肉消瘦,关节僵凝,治之宜“温”,即温经利节。
常用方剂:(1)少林万能止血散: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排脓生肌。
主治:内外损伤出血、疼痛、疮毒等。
(2)少林筋骨型膏药和少林活络型膏药:功能:祛瘀消肿,舒经活络,散寒止痛。
主治:各种跌打损伤和颈、肩、腰腿痛。
(3)少林保将酒搽剂:功能:活血化淤,散寒止痛。
主治:各种风湿骨痛,跌打损伤。
(4)少林三仙散: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外科疮疡日久不愈。
(5)少林五香酒:功能:活血散瘀,消肿止痛。
主治:局部红肿疼痛,骨折脱位,皮肤青肿,闪腰岔气。
(6)少林接骨丹,常掺于舒活软膏或活络膏上,功能:活血散瘀,接骨续筋,消肿止痛。
主治:一切损伤瘀肿疼痛,尤适骨折。
(7)少林三仙散,少林七厘散,少林舒活软膏,三黄膏等等。
三、少林伤科骨折的急救流程:
1.骨折临时固定的程序
(1)如有昏迷,应用少林复脉散醒神开窍、通阳复脉。
同时用一阳指点按人中、劳宫等急救穴位。
(2)如有伤口出血,应先用点穴压迫的止血方法止血,根据现场情况判断是否使用少林止血散,并包扎伤口,然后再作骨折的临时固定。
(3)要尽可能就地固定(主要对四肢和脊柱的骨折)。
在固定前,不要无故移动伤员和伤肢。
为了尽快找到伤口,又不增加伤员的痛苦,可剪开伤员的衣服和裤子。
(4)作临时固定用的夹板(或就地取用的其他可作固定用的材料)的长度和宽度,要与受伤的肢体相称。
夹板应能托住整个伤肢。
除了把骨折的上下两端固定好外,如遇关节处,要同时把关节固定好。
(5)固定时不可过紧或过松。
四肢骨折应先固定骨折上端,再固定下端,并露出手指或趾尖,以便观察血液循环情况。
如发现指(趾)尖苍白发冷并呈青紫色,说明包扎过紧,要放松后重新固定。
(7)作临时固定后要做明显的标志,并迅速向医疗机构转送。
根据病情给于针对性的手法和药物治疗.
四、总结
以上为少林伤科的基本概要,由于篇幅有限不能详细论述。
但少林伤科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和摸索,已经形成了独特风格的特色诊疗体系,是人类的宝贵遗产。
因此,我们要不断地挖掘和发扬少林伤科,让它造福人类,服务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