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与电子顺磁共振波谱法培训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子核处于外磁场中时,核外电子运动要产生感应
磁场,就像形成了一个磁屏蔽,使外磁场对原子核的
作用减弱了,即实际作用在原子核上的磁场为 H0(1), 称为屏蔽常数,它反映了核所处的化学环境。
v H0(1) 2
在一定的辐射频率下,处于不同化学环境的有机
化合物中的质子,产生核磁共振的磁场强度或共振
吸收频率不同的现象,称为化学位移。
共振条件式
Eh vH 0 I
EhvgH0
磁子/J/T
g因子 (又称朗德因子,无量纲) 结构表征的主要参数
常用谱图
称为核磁子,
1H的=5.05×10-27
氢核1H的g因子为 gN=5.5855 耦合常数J,单位Hz;化
学位移,常用单位ppm
核吸收谱的吸收曲线和 积分曲线
称为玻尔磁子,
电子的=9.273×10-24
在强磁场中,原子核发生能级分裂(能级极小:在
1.41T磁场中,磁能级差约为2510-3J),当吸收外来电
磁辐射(109-1010nm, 4-900MHz)时,将发生核能级的跃 迁——产生所谓NMR现象。
1/25/2021
核磁共振与电子顺磁共振波谱法
3
3.1 核磁共振波谱
射频辐射——原子核(强磁场下能级分裂)——吸收 ──能级跃迁──NMR
分裂峰之间的距离称为耦合常数,一般用nJ 表 示(n为两 H 氢间的键数),单位为Hz。J是核之间 耦合强弱的标志,它说明了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 能量,因此是化合物结构的属性,与外磁场强度 的大小无关。
1/25/2021
核磁共振与电子顺磁共振波谱法
9
3.2 1H-核磁共振波谱
• 3.2.2 谱图表示方法
1/25/2021
核磁共振与电子顺磁共振波谱法
5
3.2 1H-核磁共振波谱
• 3.2.1 化学位移及自旋-自旋分裂
1/25/2021
核磁共振与电子顺磁共振波谱法
6
3.2 1H-核磁共振波谱
• 3.2.1 化学位移及自旋-自旋分裂
分子内部相邻碳原子 上氢核自旋也会相互干 扰,通过成键电子之间 的传递,形成相邻质子 之间的自旋-自旋耦合, 而导致谱峰发生分裂, 即自旋-自旋分裂。
自由电子的g因子为 ge=2.0023 超精细分裂常数,常 用单位特斯拉
电子吸收谱的一级微分 曲线
源自文库
1/25/2021
核磁共振与电子顺磁共振波谱法
2
3.1 核磁共振波谱
NMR是研究处于磁场中的原子核对射频辐射 (Radio-frequency Radiation)的吸收,它是对各种有机和 无机物的成分、结构进行定性分析的最强有力的工具 之一,有时亦可进行定量分析。
第三章 核磁共振与电子顺磁共振波谱 法
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和电 子顺磁共振(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 EPR)与 UV和IR相同,也属于吸收波谱。EPR又称为电子自旋 共振谱(Electron Spin Resonance, ESR)。
是一个比值,用ppm计量,与磁场强度无关,
各种不同仪器上测定的数值一样。也用 作为化学
位移的参数, =10- 。
1/25/2021
核磁共振与电子顺磁共振波谱法
12
3.2 1H-核磁共振波谱
• 3.2.2 谱图表示方法
如果化学位移用 v 表 示,则化学位移与耦合常 数的差别是:前者与外加 磁场强度有关,场强越大, 也越大;而后v者与场强无 关,只和化合物结构有关。
测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1HNMR──氢原子的位置、 环境以及官能团和C骨架上的H原子相对数目)
与UV和红外光谱法类似,NMR也属于吸收光谱, 只是研究的对象是处于强磁场中的原子核对射频辐射 的吸收。
1/25/2021
核磁共振与电子顺磁共振波谱法
4
3.2 1H-核磁共振波谱
• 3.2.1 化学位移及自旋-自旋分裂
1/25/2021
核磁共振与电子顺磁共振波谱法
11
3.2 1H-核磁共振波谱
• 3.2.2 谱图表示方法
把TMS峰在横坐标的位置定为横坐标的原点(一
般在谱图右端)。其它各种吸收峰的化学位移用化
学位移参数 值表示, 的定义:
振荡器 v(单 工位 H (作 单 )z 频 位 M率 H) z
v为各吸收峰与TMS吸收峰之间共振频率的差值。
1/25/2021
核磁共振与电子顺磁共振波谱法
13
3.2 1H-核磁共振波谱
• 3.2.2 谱图表示方法
1H-NMR谱图可提供的主要信息是: (1) 化学位移值;
确认氢原子所处的化学环境,即属于何种基团。 (2) 耦合常数;
推断相邻氢原子的关系与结构。 (3) 吸收峰面积
确定分子中各类氢原子的数量比。
1/25/2021
核磁共振与电子顺磁共振波谱法
1/25/2021
核磁共振与电子顺磁共振波谱法
7
3.2 1H-核磁共振波谱
• 3.2.1 化学位移及自旋-自旋分裂
分裂峰数是由 邻碳原子上的氢原 子数n决定的,为 n+1,其峰面积之 比为二项展开式系 数。
1/25/2021
核磁共振与电子顺磁共振波谱法
8
3.2 1H-核磁共振波谱
• 3.2.1 化学位移及自旋-自旋分裂
横坐标表示的是化学位移和耦合常数,而纵坐
标表示的是吸收峰的强度。
由于屏蔽效应而引起质子共振频率的变化量极
小,很难分辨,因此,采用相对变化量来表示化
学位移的大小。一般选用四甲基硅烷(TMS)为标准
物,因为: CH 3
H 3 C Si CH 3
CH 3
1/25/2021
核磁共振与电子顺磁共振波谱法
10
3.2 1H-核磁共振波谱
• 3.2.2 谱图表示方法
a) 由于四个甲基中12 个H 核所处的化学环境完全相 同,因此在核磁共振图上只出现一个尖锐的吸收峰;
b) 屏蔽常数 较大,因而其吸收峰远离待研究的峰的
高磁场(低频)区; c) TMS—化学惰性、溶于有机物、易被挥发除去;
此外,也可根据情况选择其它标准物。 含水介质:三甲基丙烷磺酸钠。 高温环境:六甲基二硅醚。
NMR和EPR是将样品置于强磁场中,然后用射频源 来辐射样品。NMR是使具有磁矩的原子核发生磁能级 的共振跃迁;而ESR是使未成对的电子产生自旋能级 的共振跃迁。
1/25/2021
核磁共振与电子顺磁共振波谱法
1
第三章 核磁共振与电子顺磁共振波谱 法
NMR
ESR
研究对象
具有磁矩的原子核
具有未成对电子的物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