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保护与传承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与传承摘要:以“太昊伏羲祭典”为首的天水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探索保护和传承人类宝贵财富的有效途径,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系统性工程,天水迈出了积极的步伐,以期取得成就。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昊伏羲祭典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人们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主要表现为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
羲皇故里——天水,既有丰富的物质遗产,又有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天水许多以口传心授方式流传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如民间神话、史诗、民间曲艺、民间戏剧、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皮影、剪纸、刺绣、印染、造纸、雕漆、雕刻艺术,以及存在于民间的节庆礼仪、民族民俗活动等,真实地反映当时的时代精神和人民生活。
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天水拥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异常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
在这片土地上,勤劳智慧的先民们留下了十分丰富的精神财富,给后人展示了我市积淀厚重的非物质文化。
这些遍布于我市城乡,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风俗习惯及民间文化艺术等,像一串串散落的珍珠,镶嵌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和面临的困境
随着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
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
掌握一定传统艺术技能的民族民间艺人已为数不多,且后继乏人。
收集、整理、调查、记录、建档、展示、利用、人员培养等工作相当薄弱,资金、人员不足的困难普遍存在。
有些非物质文化,上世纪50年代或更早出生的人无不经历过,60年代的见识过,70年代的听说过,然而八九十年代的却听也没听过。
现在面临这样一个现实,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均在短短的几十年间被人们所淡忘。
天水市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市非物质文化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辛轩先生说:我市的非物质文化和全国各地的非物质文化一样,目前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有的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的濒于消亡,有的毁弃,有的流失,形势异常严峻。
随着时代步伐的加快,非物质文化已淡出人们的视线。
如现在关注民间民俗文化的大多是一些老年人,他们默默无闻地为民间民俗文化的传承奉献着。
然而,这支队伍由于年龄的因素,人数一直在减少,而年轻一代很少有兴趣加入这个行列,其结果是对于民俗文化保护与继承的人才青黄不接,许多工艺面临失传。
如何面对信息化的时代大潮,在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下,吸引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自觉不自觉地加入这个行列,成为现在非物质文化保护和传
承亟待解决的难题。
二、太昊伏羲祭典的保护与传承过程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非物质文化是一个地方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价值不仅局限于本身给人们带来的娱乐性和观赏性,它还传递着一种不能遗失的精神,一种源自传统并被赋予时代内涵的文化精神。
它是民族的根,民族的魂。
以伏羲氏为代表的远古先民们,在长期的生存和斗争中,创造了亘古常新的伏羲文化。
而伏羲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在许多典籍中都有记载。
唐代历史学家司马贞的《史记·三皇本记》中载:伏羲氏“仰则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曰宓牺氏,养牺牲以庖厨,故日庖牺。
有龙瑞,以龙记官,号日龙师。
作三十五弦之瑟”。
这对伏羲文化的内涵和核心内容作了清晰且丰富的描述。
伏羲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他用文明的灯火引导人们走出了鸿蒙未启的混沌,结束了原始时代的生活方式。
伏羲的开天明道之功,点燃了中华文明薪火,奠定了几千年中华文明昌盛的根基。
伏羲因其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巨大贡献,千百年来被尊称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受到了中华儿女的称赞和共同敬仰。
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记载:“故渎东经成纪县,故帝太皞庖牺所生之处也。
”。
为了纪念和彰显伏羲的功绩,后人修建了
天水伏羲庙,并进行一年一度的祭祀活动。
据史书记载,伏羲祭祀始自春秋,自秦汉至明清,祭祀不断,相沿成习,形成了内涵丰富、厚重、独特的祭祀文化。
唐代用少牢祭祀三皇,即用羊、猪两牲。
宋改为用太牢祭祀,即用牛、羊、猪三牲。
金、元两代,卦台山伏羲庙以太牢祭祀。
明代秦州伏羲庙沿袭用太牢。
清代太牢、少牢交替使用,改太牢为乌牛、白马、猪等三牲,陈设祭器祭品较前简略。
民国在某些有特殊意义的年份才三牲俱全,同献的祭品有果品、食物、酒等。
据张鹏《太昊庙乐曲》、胡缵宗《太昊庙乐章》等记载,明嘉靖时秦州伏羲庙的祭祀程序依次是迎神、初献、亚献、终献、彻馔、送神、望瘗七部分。
“太昊伏羲祭典”是人们世代相承的一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及民俗活动,是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
伏羲庙祭祀礼仪由于受历史和人们生活习惯变化的影响,群众对传统的祭祀形式逐渐淡忘,“太昊伏羲祭典”存在着祭祀规格不高、程序简化、礼仪简单、祭祀队伍不健全,祭器、礼乐制度全无,传统内容濒临消亡的状态。
为了更好地保护历史留下的这份珍贵文化遗产,近年来,天水市博物馆开展了大量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加大了对“太昊伏羲祭典”传统礼仪的抢救挖掘和保护力度。
搜集整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太昊伏羲祭典”初具雏形。
2004年开始,对主要的祭祀场所——天水伏羲庙进行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保护维修。
2005年值天水市建市
20周年,市领导高度重视以公祭伏羲大典为主的伏羲文化旅游节的筹备,决定提升当年公祭大典的规格。
天水市人民政府向甘肃省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由省政府举办公祭伏羲大典的建议,省政府经过认真研究,同意将公祭伏羲大典升格为省祭。
从2005年开始,每年祭典由甘肃省政府主办。
伏羲祭典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目前,天水伏羲祭祀典礼在海内外产生着广泛的影响。
2006年始,天水市博物馆又广泛开展“太昊伏羲祭典”普查工作,基本摸清了祭祀活动的历史沿革、祭祀礼仪、仪程、乐器和祭器等全部状况。
同时,组建祭祀队伍和祭祀活动传承中心,开展祭祀活动的传承、传学和传习活动,取得成效。
2006年6月2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天水市申报的太昊伏羲祭典荣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项目具有重大历史、文化、科学价值和意义。
以“太昊伏羲祭典”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被国际节庆协会确定为最具发展潜力的十大节会活动之一。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有效途径
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已得到社会广泛的重视与关注,保护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也必须关注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何从物质与非物质层面进行更有效地保护需要我们每个人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任重而道远。
伏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
要文化纽带,呈现出更为广阔的前景。
在这样一个时代大背景下,我们应该怎么办?应将变迁和发展作为推动非物质文化前进的动力;而发掘、保护祭祀伏羲礼仪,可以带动和促进对伏羲文化的研究进程,也可以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一)突出地域特色,发掘打造知名品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能博物馆化,应挖掘其潜在的文化内涵、社会价值和对城市发展的积极意义,使其融入人类的现代生活,发挥更大作用。
天水应突出与农耕文明紧密相连的人类遗产,“包装”以伏羲文化为龙头的非物质文化,突出华夏农耕特性和地域特色,使之形成天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品牌。
(二)重视设施建设,努力搭建节会和信息化平台
在现代信息化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地不应将自己封闭起来,孤立于社会之外,而要让其历史气息、文化氛围为人们带来愉快、熏陶和启迪。
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和传承场所建设,尽快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陈列馆等。
积极参加各种节会,民俗文化活动,同时要广泛宣传,扩大影响力。
此外要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存储和展示手段,运用现代数字化影像手法,留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和影像。
(三)深化调查研究,加强交流合作与开发
要以深化调查研究为核心,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普查工作。
要在突出天水特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挖掘与研究的基础
上,加强省内同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研究与合作,开展省内外不同地域之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比较性研究。
同时,还要善于“走出去”与外地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延伸交流与合作空间。
令人欣慰的是,这座有着2600多年建城历史的古城,城市的后辈拿出了积极而有效的措施,去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
时代是不断进步的,文化是不断发展的,以伏羲文化为首的非物质文化正以其固有的创造性和实践性,以其兼容并蓄的人文精神,感召着人们投身祖国的建设发展,投身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这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团结海内外华人,进一步扩大对外文化交流,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子伟、张兵著,《陇右文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2].向云驹著,《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
作者简介:胡兆凡,(1981年7月—)男,甘肃省天水人。
大连大学专门史硕士,甘肃省天水市博物馆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