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笔下知识分子的文化命运和精神境遇——以《狂人日记》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笔下知识分子的文化命运和精神境遇

——以《狂人日记》为例摘要: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其精神特征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第二类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追随者,第三类是封建制度的破坏者和反抗者。其中第三类的形象不仅数量众多,而且也是鲁迅最为看重的现代知识分子形象,尤以《狂人日记》中的“狂人”为代表。《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是第一个有现代人格意识的中国知识分子启蒙形象。“狂人”表现出迥异的文化定位与自我认同,在张扬个性同群体意识的冲突中, 表现出了强烈的悲剧色彩与尴尬悖谬, 由此演绎出中国知识分子在百年变革的不同时期的文化命运和精神境遇。

关键词:知识分子、反封建、启蒙者、狂人、悲剧色彩

一、引言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殿堂闪光的人物画廊里, 知识分子形象以其独有的光辉吸引了众多读者的视线。他们融汇于中国摆脱落后的生存状态、追随世界先进潮流的现代化梦想,以知识者特有的追求与失落、抗争和妥协、精英使命感与生存荒谬感的交织, 构成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不同于普通民众, 也不同于以权威而“牧民”的统治者, 知识分子是一个既独立于前两者又与其有着紧密联系的阶层(包括批判型人文知识分子和技术型知识分子), 他们是人类文明的布道者、守望者、创造者。他们以自觉意识参与和推动文化进步,又以求索的姿态从精神生存的深刻层面立命。他们以一个超越与永恒的意义, 使自己成为一个永远不会满意现实的阶级( 鲁迅语)。然而, 在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文化背景的国度里, 知识分子的步履又是何其艰难、沉重!本文仅以鲁迅《狂人日记》中的“狂人”为例,分析探讨中国知识分子在百年变革的不同时期的文化命运和精神境遇。

二、启蒙者自我文化定位和认同(文化命运)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形象,在中国新文坛上是以“精神界之战士”的形象出现的。但长期以来,对“狂人”这个形象的认识,研究者却有很多分歧。有的人认为他不是什么“狂人”,而是一位反封建的战士,所谓“狂人”是反动统治阶级对他的污蔑;有的人认为他并不是反封建的战士,而是一个普通的“狂人”,他的反封建思想是作者的思想在他身上的“寄寓”;有的人又认为他既是一个发狂的“狂人”形象,又是一个清醒的反封建战士形象。还有其他的说法,但是众说纷纭,究竟作者所写的“狂人”是怎么样的一个艺术形象呢?

1、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现代人格意识的知识分子启蒙者形象

“狂人”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现代人格意识的知识分子启蒙者形象。他破除几千年官、商和大众帮闲的传统知识分子的定位, 表现出强烈的异质性、怀疑性和否定性。他以打破“人肉宴席”的勇气, 怒斥满纸“仁义道德”掩盖下吃人的现实, 与旧思想、旧道德彻底决裂。作为“生存、温饱、发展”的“人国”

理想的先驱者和启蒙者,“狂人”继承了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忧愤深广的文化人格, 又有蔑视一切陋习、勇往直前的超人气质。在“疯子”这一独特视角的象征叙述中, 鲁迅放弃肖像等外部描绘, 完全凭“狂人”的言行和思想来刻划人物。正因其狂, 他大声嘲笑“老头子”医生的迂腐, 与年轻人争论“吃人”的有无, 批评作为封建文化代表的“大哥”, 他甚至将怀疑的目光投向了父母, 从母亲哭死去妹妹的做作中听出虚伪, 撕破了封建伦常温情脉脉的面纱, 揭示出自由生命意识被吞噬的真相。在“狂人”偏执的世界中,“吃人”的罪恶感和“被吃”的恐惧感,在与现实经验世界奇特的重叠组合中, 以疯子思维的不合理反衬出现实的荒谬。可以说,“狂人”以其历史使命感、自我牺牲精神、深刻的虚无感和痛苦而清醒的罪人意识, 完成了五四初期奋发扬厉又苍凉绝望的中国式启蒙者的角色定位。

2、一个敢于向现实的世俗社会挑战的清醒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的象征形象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是鲁迅先生根据自己所学的医学知识和看过的外国作品构思而成的。这是个非常态的人,在他身上具有“疯”与“不疯”的两面性如果你说他是个疯子,可是他却能够从嘴里喊出救救孩子的伟大呼声,并且认识到了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如果说他“不疯”可是他又确实是一个非正常人,一个患了迫害狂的精神病人。其实,“狂人”并非来自生活,而是具有象征意义,他是作者对一个启蒙者,一个觉醒的知识分子在当时社会的真实处境的象征性表达。之所以采用“狂人”这一词来定义这一觉醒的知识分子,是因为他在愚昧的群众眼里和一个真疯子没有什么区别——如果他试图进行启蒙的话。小说的主人公“狂人”是“五四”时期觉醒了的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以理性的批判对封建礼教进行了彻底的否定,揭露封建社会的吃人的本性,最后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吁。因此,“狂人“实际上是一个敢于向传统挑战的已经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一个敢于向现实的世俗社会挑战的清醒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的象征形象。

3、一个既有信念、理想,又具有个性特征的“精神界之战士”的真实形象

鲁迅是把“狂人”作为“精神界之战士”来写的。而他当时对“精神界之战士”的理解,注重在思想,,尤重在思想上的启蒙,因而就未免以思想代替了行动,以理念代替了具体的生活细节和故事情节的描写。而将思想与理念赤裸裸地表现出来。这既是它艺术力量的薄弱处,也是它艺术表现手法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有些人引用恩格斯关于典型化问题那段话来贬低以至于否认狂人形象的典型性,那是因为他还未看出这一形象的艺术特点。

毋庸置疑的是,鲁迅在他早期,是把拯救国家民族的希望,寄托在“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精神界之战士”的。他的开篇创造了“狂人”这个“迫害狂”的形象,是倾注了他的全部思想感情和心血的,是将他作为理想的“精神界之战士”的形象来塑造,以实现其启蒙任务的。正因为如此,所以他给读者的感觉是一个清醒的反封建战士,“狂”,只是表现形式或反语。

应该承认,他是一个既有信念、理想,又有行动,特别是心理活动的,具有个性特征的活生生的艺术形象,是一个特殊的典型——“迫害狂”的典型,“精神界之战士”的典型。因而只承认作品有反封建的意义和作用,而否认狂人形象的典型意义,只把他看成传达作者思想的一个媒介或外壳,那是不完全的,是没有认识和把握这个形象的全部特征和作者在创造这个形象上的匠心和独特的手法的缘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