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机制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的重要内容。现代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紧密结合,而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对人才和教育提出了更高更精的要求。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进步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育与生产劳动
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及其中国化
教育从产生之初就与生产劳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与生产劳动之间大体经过了一个“融合―分离―再结合”的过程,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内涵也随着这一过程经历了“教育与具体劳动相结合―分离―与生产劳动和技术相结合”的过程。
原始社会时期,“劳动即教育”,教育与生产劳动是无法分离的,两者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教育是与具体的体力劳动相结合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分离,由此学校便产生了。此时的学校教育主要针对贵族及贵族子弟,为了更好的统治劳动人民,学校教育的内容多为军事、礼仪和权术之道,此时的学校教育开始与生产劳动相分离。进入到封建社会后,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统治人才及封建官吏,不承担培养劳动者的任务,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彻底分离。
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教育为了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再度寻求与生产劳动的结合,这一时期的教育多指学校教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容也拓展为教育与具体体力劳动和劳动技术的结合。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根据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以及社会生产和劳动分工状况,在对资本主义生产及其矛盾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第一次把劳动、生产、人的发展同社会分工和资本主义所有制联系起来。
毛泽东是将中国教育实践经验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的第一人,他迈开了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基本原理在中国教育实践的第一步,毛泽东始终将教育事业的发展放在宏观的社会背景下,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毛泽东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作为争取工农大众享有平等受教育权利的重要手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育事业也进入崭新的阶段,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立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将教育当作是社会进步的前提和基础,把科学技术看作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进入21世纪,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工作得到进一步重视,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拓展,取得了很大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时,胡锦涛发表演讲时提出“科学理论、创新思维来自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随后国家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都表明国家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作为了高校教育方针之一。
二、高校建立“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机制的重要性
高等教育的职能主要是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由此看来,不论高校教育内容还是目的都离不开“生产劳动”,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既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才能解决高等教育内容与现代化大生产劳动,与先进的科
学技术、现代化相结合的问题
首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能够最大程度的保证高等教育内容与时俱进。教育内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知识”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命脉,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发展速度和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高等教育内容影响着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现阶段许多高校将学校科研活动和企业发展需求结合起来,取得了很好的成就,推动高校科研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企业发展,将高等教育与社会生产相结合,与企业生产结合,高校可以获悉最新的科技和人才需求信息,在此基础上不断改革教育内容,以保证科研方向和人才培养的与时俱进。
其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有利于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转变。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基本上是以学科教育为中心,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理论脱离实际、课堂教学脱离社会实际的倾向,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之一就是高校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老旧。要从目前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使高等教育从根本上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的迫切需要,就必须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突破口,带动教育思想和观念的变革,将“生产劳动”与教育活动融合起来,有利于打破长期以来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转变高等教育重成绩轻能力的思想。
(二)无论是延安时期的成功经验,还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经验教训,都反映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社会发展间相辅相成的关系,而当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也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首先、在高校实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在高校实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融合,是培养学生生活本领和生产劳动技能的必由之路,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有力措施。我们必须依靠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办法,培养劳动者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让人们在生产劳动中磨练意志和陶冶情操,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提高劳动者思想觉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其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渠道。在高校建立“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机制,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以高等教育为纽带将科学技术与劳动者相结合,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理论能力和技术熟练程度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例如美国硅谷以斯坦福、加州理工和伯克利等高等院校为依托,以高技术含量的中小企业为基础,成功将科学技术、生产、教育融为一体,成为世界知名的电子工业集中地。最后、在高校实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直接影响到生产力的重新布局。20世纪下半叶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大学科技园区的建设热潮,成功实践了以高技术与大学科技园引领城市发展的模式,这证明了在高校实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正确性和重要性。“智力城”和“思想城”的成功证实了高校布局与城市发展可以相互依存、相互促进,通过加强产学研之间的紧密合作,吸引一批围绕高校的中小型企业甚至大型综合企业,从而影响整个城市的生产力布局。
三、高校建立“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机制探索
高等教育的发展要与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保证高等教育不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符合国民经济的发展需求,确保年青一代的培养符合社会生产活动的要求,高校必须积极探索并建立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机制。
(一)从人才培养方面来看,现阶段高等教育必须遵循教育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要开设实践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掌握技能的成效。现阶段我国许多高校存在着重“教”不重“思”的问题,高校应清晰的认识到现代高等教育不仅具有传授知识和培养人才的教育功能,还应具有创造新技术、发展新知识的研究功能,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高等教育就必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不断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倡导启发式、探索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为学生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环境,积极鼓励学生的创新活动,那么在高校引入社会生产活动,使学生直接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