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淇县高级中学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十八岁出门远行》导学案 新人教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淇县高级中学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十八岁出门远行》

导学案新人教版

{温馨寄语}: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了,我们都还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换了,我们各有两个思想!

教学设计理念

本文是一篇小说。鉴赏小说的重点是要抓住小说的三要素,通过对小说中情节、人物、环境的赏析,挖掘作品的主题。而《十八岁出门远行》又不同于传统的小说,特别是小说情节的设置,极其不合常情,具有强烈的荒诞性。所以,学习这篇课文,应以情节为阅读的切入点,通过对作品中悖于常情,却又合乎常理的情节的解读,了解作品所传达的主旨。此外,本文新奇独特的语言,也需要在阅读中仔细地体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什么是“先锋派”及“先锋派”小说的特点。

2、引导学生调动成长的亲身体验感悟,以我读“我”,与文本深层对话,从而读懂作品,理解文章要表达的隐晦的主旨——揭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3、解读文中“旅店”的象征意义,鉴赏独特的语言风格。

技能目标:

把握“我”的心情曲线,整体感知荒诞情节,多角度挖掘文章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

情感目标:

激扬学生青春的热情与梦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培养学生正视挫折,独立要强,勇敢执著,正直善良的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

从把握“我”的心情曲线切入,带动情节的感知,进而理解“我”和与“我”对立的人群这两类人,从而把握文章主旨。

2、在阅读中鉴赏独特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同学们,当青春的激情奏响成长的乐章时,你是否向往外面的世界?现在你想不想做一次出门远行呢?那让我们跟随余华怪诞的脚步一起出门远行吧!

一、快乐起程:

1、同学们,准备好了吗?现在你们与“我”可以出门远行了,可以感受外面精彩的世界了,此时,你们和“我”的心情怎样呢?

2、从文中那些传神的细节里可以感受到这种快乐的心情呢?

3、这的确是一次快乐的起程,可是“我”的心情真的快乐到底了吗?

4、“我”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是什么原因造成“我”心情的转变呢?

5、“我”在远行的路上遭遇的这些事情,大家能理解吗?

6、你能试着在文中找出你认为不合理的一些情节吗?

7、为什么作者会在这篇小说中设置一些不合理的情节呢?这就是这篇小说不同于传统小说的地方,(先为大家讲述一个小故事卡夫卡的《变形记》)这这里,老师向大家介绍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先锋派。

何谓“先锋派”?

“先锋”原为军事术语,19世纪初转向文化和文学艺术,其倾向就是反映现代西方社会中个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个人与自我之间的畸形的异化关系,即由此产生的精神创伤,变态心理,悲观情绪和虚无意识。

先锋派的艺术特色表现为反对传统文化刻意违反约定俗成的创作原则,及欣赏习惯,片面追求艺术形式和风格上的新奇,注重挖掘内心世界,细腻描绘梦境和神秘抽象的瞬间世界。

技巧上广泛采用暗示、隐喻、象征、联想、意象、通感和知觉化,以挖掘人物内心奥秘,意识的流动,让不相干的事件组成齐头并进的多层次结构特点,难于让众人理解。

在我国文学创作中作家余华就是一位把荒诞派引入自己的作品中的作家之一。他以自己独特的视角,采用荒诞的情节来反映社会。下面那位同学给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这位作家?(师生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余华的资料,并进行归纳概括)

余华,浙江海盐人。1984年开始文学创作,著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战栗》等。其中《活着》获1998年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余华以其实验性极强的作品,在文坛和读者之间引起颇多的震撼和关注,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余华的作品借鉴各种现代主义表现手法,以近乎无动于衷的冷漠的叙事态度,对人性中黑暗、丑恶、残忍的一面进行无情的暴露。

《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余华的成名作,已经显示出了一种与传统小说不同的现代特色,是后来余华先锋小说的一个基础。

二、课堂探讨:

8、在这种荒诞,不合逻辑的故事中,“我”真的只是一个“我”吗?作者用奇妙的构思,荒诞的情节只是表明“我”出门远行遇到抢劫了吗?“我”与司机和抢苹果的人群的对立可以理解为哪两种事物的对立?

9、生活没有旁观者,走进十八岁的你们也是文中的“我”,请你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当你怀着理想热情想要拥抱现实世界时,你有没有遇到像“我”一样的无奈、尴尬甚至是愤怒、悲伤?你愿意为你的理想热情执著吗?(学生交流体验)

10、在理想与现实的激烈碰撞中,在美好与残酷的交战中,在明丽与阴暗的厮杀中,“我”落了个遍体鳞伤,既然外面的世界很无奈,出门远行的旅程并不安全,爸爸为什么还要让我独自出门呢?

三、探究主题:

当时有人说,于华把80年代中期文坛掀起的冷漠之潮推倒了冷酷的深处。一直以来,

有的人认同文本的主题重心落在暴露现实的阴暗上,有的人认同文本的主题中心在揭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走进十八岁的你赞同哪种观点?为什么?(对两种观点可进行辩论)

四、结束语

生活中是没有观众的,我们谁也没有资格冷眼旁观,置身事外。在成长的蜕变中,我们要掌好青春的舵盘,认准执著的方向;要做阳光的使者,不要做阴暗的帮凶。罗曼•罗兰说:“要散布阳光到别人的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让我们一起绽放热情明丽的青春,坚持纯真美好的理想,共同营造真善美的人间天堂。

五、布置作业

1、写一篇探究性的小文章,解读文中“旅店”、“背包”内涵。

2、挑选文中你欣赏的语言,谈谈其独特与生动之处。

3、解读文中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理清了小说的情节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了小说的主题。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解读小说中“旅店”的象征意义,同时体会小说独特而新奇的语言。

一、十八岁的“我”出门远行是不是漫无目的的去流浪?

二、“我”出门旅行的目的地在哪里呢?文中有没有提到呢?

三、为什么小说从头到尾反复提到“旅店”,“我”从出门开始,

就念念不忘寻找过夜的“旅店”。而最后的结果,“我”并没有找到“旅店”,而栖身于一个劫后冰冷的汽车里,并感叹说“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我们看到,“旅店”在这里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给读者传达着浓郁的悲伤情调。同学们思考一下,文中“旅店”象征着什么呢?

四、体会小说新奇独特的语言

传统的阅读习惯,总是让人将过多的精力放在作品的所指上,或者说,放在作品所写的内容上,而不重视对表达过程的考察。这篇小说则将我们的注意力从传统的所指中分离,长久地停留于作品独特的叙述和精妙的语言表达上。

要求:这篇小说的叙事语言很有新意,揣摩文中的精彩语言,

试举几例,体会其中描写的新奇之处和蕴藏的内涵。(提示:可结合课后练习五进行)

拓展阅读

余华写小说曾受到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的影响,卡夫卡的小说中有很多“不合情理”的荒诞色彩,比如《变形记》中那个人一早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可以课后阅读《变形记》,比较一下余华与卡夫卡“荒诞”小说的异同。

五、全文总结

《十八岁出门远行》的故事和主题都是很常见的,但在作者笔下却呈现出另一种面貌,这主要源于小说那些悖于常情可又合乎常理的情节,正如余华自己曾说:“人类自身的肤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