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提问艺术性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语文教学提问的艺术性
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手段,怎样提出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呢?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讲究提问的艺术。在实际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诱发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适时适度、且富于艺术技巧性的提问,将成为学生发展智力的驱动力,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现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来谈谈本人的拙见。
一、问题的设置要新颖,能激发学生情趣
提问要有利于激发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形成乐于求知,勇于探索的良好的气氛。教师的提问应尽量新颖独特,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设计一些新奇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好表现的心理特点,例如:教学《社戏》(人教版七年级下)一课可这样提问:“人的一生豆常吃,戏常看。作者为什么在课文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吗?”这个问题比较新奇,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为解开谜团,会认真研读课文,努力从字里行间找出答案。同时又诱导学生回忆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美好的童年生活。这就加深了学生对课文主题的认识,比常规课文分析要好得多。再如教学《愚公移山》(人教版九年级下)一文,针对神话结尾的作用可设计如下提问:两座山最终被神搬走了,愚公到底是无能的,大家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深入研究课文的兴趣。
二、问题的切入点要准确,能激发学生思维
提问要着力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思维品质。教师设计的问题,不能只用课文中现成的词就可轻易回答出来,那样会使学生错误认为,能从课文中找出答案是阅读的唯一目的。教师提出的问题切入点要准确,适当设置矛盾,学生必须经过认真的思考才能回答,这样才有益于学生对文章的深入理解,有益于启发学生的智力,通过提问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能力,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如教学《变色龙》(人教版九年级下)一文时,可设计四个问题:(1)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学生都能回答:善变),(2)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部分学生回答:变得快、变得愚蠢、可笑、逻辑荒谬),(3)他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是什么?(半数学生能回答: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奴才本质)。(4)是什么因素使他一变再变?作者为什么塑造这个形象?(少数基础好的学生回答:左右他一变再变的因素是将军的威势)这些问题的切入点很准确,一步一个台阶目的就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题。教师再适当点拨,使学生明白,作者塑造这个形象,讽刺的锋芒不是指向一般灵魂卑劣的变色龙,而是病态的根源――沙皇专制的反动统治,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答这些台阶式问题,使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和升级,人人参与,各人都在成功中增强了自信,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问题的设置宜“曲”不宜“直”,能引起学生兴趣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
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教师提问质量的高低,对提问效果有着重要影响。钱梦龙老师的“曲问”堪称是提问艺术的楷模。所谓“曲问”,就是“变换提问的角度,让思路拐一个弯,从问题侧翼寻找思维的切入口中。与一味正面提出的“直问”对比,“曲问”极易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其积极主动思维。如教《愚公移山》(人教版九年级下)时,要了解学生对“愚公年且九十”的“且”字是否理解,不要直问:“且字什么意思?”可以问:“老愚公多大年纪了?”学生稍感疑惑之余,顿悟“且”为“将近”意,愚公还没到九十岁,只是将近九十。又如,要问“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一句中的“孀”字含义,也不用直问其意,也可以这样问:“愚公的邻居,那个七八岁的小孩去帮助愚公挖山,他爸爸肯让他去吗?”学生也许会被问住,但引导学生看看课文注释,就会恍然大悟:“这小孩没有爸爸!”这就使“孀”“遗”二字之义迎刃而解。如果说学生掌握知识的最佳动力是兴趣,那么曲问便是巧妙撩拨学生兴趣之弦的手指,看似毫不费力的一拨,却产生了“错综见意,曲折生姿”的功效。这类曲问,平淡深处有波澜,对调动学生兴趣和理解课文内容有极好的效果。因此,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四、问题的设置要有层次,由简到难易于学生掌握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如《变色龙》(人教版九年级下)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者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最后,教者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
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五、问题的设置要有深广度,能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
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是不只一种划分的,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它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如在学习了《爱莲说》(人教版八年级上)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莲”的精神品质可以与社会上哪些人联系起来呢?又如学习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一诗句后,可以问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它还包含着什么耐人寻味的哲理?
纵上所述,可以看到: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语文教学艺术论》韦志成主编.
[2] 《新课程如何教》国家新课程教学策略研究组编写.
[3] 《课堂有效提问方法》李敏主编.
[4] 龙剑梅《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之我见》.
[5] 人教版初中语文《人教版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