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走进王文丽》有感_读后感_模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走进王文丽》有感_读后感_模板
读《走进王文丽》有感
刚上班的时候,就去书店里买了这本王文丽老师写的书,现在再翻开泛黄的书页,看到书里竟然还有自己曾经用彩笔标划的对我有启发的句子,我也会心的一笑。
此时再翻看此书也有了不一样的感悟。
这本书分为三部分,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教育教学随笔;给教师的书信札记。
在第一部分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中,一个选了王文丽老师所讲授的九个教学实录,其中两篇文章是我曾在班级中教授过,一篇是三年级的《风筝》,一篇是四年级的《长城》,风格迥异,但却让我感受颇深。
王老师经常在外做研究或引领课,所教授的孩子都是当地的小学生,对所要学习的课文并不了解,在王老师自然的开场白,过渡到这节课要教授的新课时,才将要讲得课文纸发给学生,从而进行接下来的教学。
而教学的环节也有序的进行着,从王老师的语言中,我甚至能看到王老师的一颦一笑,是那样的亲切自然,把孩子们轻松地带到文章中去,用情地去体会,她总是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提问题,有效地启迪着孩子们的心灵,让孩子们自然而然的融入文本,体悟情感,没有一丝生硬之感。
我想这正是王老师的功力,是多年做教师的经验,才能这般炉火纯青。
感叹这些的同时,也让我想到的,这些只在课堂上才拿到文章的孩子,能在老师的引领下,对文本对作者的情感有那么深入的体会。
那么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让孩子去提前预习课文,预习的目的是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呢,为何在预习的情况下,课堂上仍然会出现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支支吾吾,不知该如何作答的情况,对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不能自然地领悟。
我想这之中有我提出的问题有待考量的问题,也存在对预习的目的不明,略显盲目的问题。
要学习王老师的教学策略,引发的问题也值得思考。
我们在课堂上总是有固定的模式,先教什么后教什么。
但课前对学生进行前测是很有必要的,哪些是通过预习他已经了解的,哪些是他不明白的,而在课堂上要讲授的正应该是学生通过预习仍不能解决的部分,以及需要深入理解的部分。
但往往只有在做课时,我们才会对孩子进行前测,这是不对的,只有在平时的教学应与做课时相一致,才能让孩子有更多的收获。
希望在今后的课堂中,我能有所改变。
借用王老师的一句话”这份真诚,恰是作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所应当具备的素养。
因为,一个真诚的语文教师,才能真正在语文教学中求”真”.”真”是语文教学的根。
”
王文丽老师不仅让听语文课的人有美的享受,把诗一样的语言,似水的情感传递给学生,作为班主任,她也一样用一颗温柔的心感染着孩子们。
通过读这本书,我了解到,王老师每天都利用中午的时间让学生推荐一篇好文章,从这篇文章中学到的不仅是好词好句,更是让孩子们能透过文本去体味人生,这是应该借鉴的。
从书中不难看出王老师待人谦和,对待孩子更是用自己最真诚的情感去教育他们。
书中有一篇文章写到王老师因为自己工作的繁忙,有一些情绪,孩子们看到了略有些生气的王老师,都有些不自在,一位同学在随后推荐的文章读到”我非常喜欢32页《简单的道理》这篇文章,尤其喜欢这样一段话---有个小孩对母亲说,妈妈你今天真漂亮。
妈妈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妈妈今天没生气。
原来拥有漂亮很简单,只要不生气就可以了。
”王老师从孩子的朗读中,明白了孩子的用意。
而我读到此时,却有一丝内疚与惭愧。
因为我又何尝不是把自己的情绪带到了班级中,早晨听到这个没带作业,那个没把作业写完,那个又没有完成作业,就怒火中烧了,情绪就不好了,结果还会把这样的情绪带给其他孩子。
我在他们的心中一定是不美的。
从王老师的书中感受的是她作为一名教师的幸福感,她有一颗水晶般的心:她曾为管理学生不能得到家长的理解而落泪,她曾为误解学生而内疚,她曾为后进学生的转化而雀跃,
她曾为自己工作的付出而欣慰。
这就是王文丽老师,她把自己的经验介绍给更多的老师,同时也让我们在这样一本书中去反思着自己。
教师细节决定成败读后感
最近看了《细节决定成败》,初看这本书,似乎不是在写教育,但当我细细读来,才体会到这本书包含着作者的人生智慧,对我们教师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书中提出的好多观点将有助于我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更深入思考。
一、教育工作无小事,事事皆育人。
教师这个职业是注定一辈子做“小事”的。
特别是我们一线上的教师,天天与学生打交道,表面看上去,每天做的事情都是些不起眼的常规工作。
然而,我们为什么选择这份职业?是因为,学校是一块教书育人的净土。
教师是伟大的,被人们称为辛勤的园丁。
就在我们天天做着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的过程中,我们的学生形成了他们的思想,形成了他们的行为习惯,成就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成就了祖国的未来。
所以,对于我们每一位老师,我们感受到我们的工作是如此的神圣,我们的责任是如此的重大。
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每一件事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然而看似简单的小事,只要你认真去做了,我想也可以说是做了件大事。
只要我们认真对待小事中每一细节的处理,那么我们的工作将会做得更完美。
二、备好每一堂课,树立好每一个形象。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
让我们大家都树立一个工作学习的理念:关注细节,做好细节。
认认真真备好每一节课,仔仔细细批改好每一本作业,满怀爱心的对待每一个学生,以享受教育的心态上好每一节课。
一节课能否上好不是偶然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备课。
在备课上花一分精力,在教学里就有一分的效果。
教学是十分复杂的艺术。
教师要摸清学生的水平和学习习惯,吃透教材,还要考虑教学目的、原则和方法,只有备好课,才能安排好教学环节,在有限的时间里,自始自终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备课,我们教师还可能发现和弥补自己业务上的不足,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常言道,“教学相长。
”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艺术的过程。
备课时,我们教师要编教案,考虑教学目的、原则和方法,考虑教学里可能发生的问题和各种解决办法。
经过认真思考和妥善安排,就可以在教学里处于主动地位,有板有眼地进行工作。
出现问题时,因早有准备,随时都有妥善的处理方法。
这对在教学里争取主动,保证教学质量,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理论,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老子曾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它精辟地指出了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从简单的事情做起,从细微之处入手。
一心渴望伟大、追求伟大,伟大却了无踪影;甘于平淡,认真做好每个细节,伟大却不期而至。
这也就是细节的魅力。
一个人的价值不是以数量而是以他的深度来衡量的,成功者的共同特点,就是能做小事情,能够抓住生活中的一些细节。
三、教育要注意细节,需要老师的爱心。
人们都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爱心,就选择了奉献。
当我们把我们的学生送上更高的学府去深造、在理想的岗位施展着他们的才华的时候,我们或许只会欣慰的一笑,但是这些长大成人的孩子们浸入了我们多少汗水与心血啊。
我们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而且要关心学生的生活。
关注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关注他们的每一个细小的变化,每一次思想的波动。
相信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希望,相信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潜能,相信每个孩子都可以取得各个方面的成功。
切切实实的让课堂变为充满爱心的学堂。
教育教学是学校永恒的中心。
课堂作为教育教学的主战场,是学校师生的两个群体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平台,是体现“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场所。
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注重培养学生主体的参与意识和主体参与的能力。
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做学习的主人。
注意教育细节,决不是要我们患得患失,刻意求之。
只要我们清醒地认识自己所从事工作的特殊意义,我们就能做得更好。
爱心,说起来好像感觉很是抽象,但当它体现在细节之中时,我们就会觉得“爱心”是那样的生动,爱心并非都要表现出轰轰烈烈,在点滴之间、细微之处。
总之,我们老师应该不断的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最重要的可能是把细节的重要性实施于我们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细节可以决定你和你班级的成败。
正如书中所说的:“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总还只能做一些具体的事、琐碎的事、单调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的不可缺少的基础。
”教育从爱出发
——《成功无捷径》读后感
合上这本书的时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雷夫先生的敬业精神。
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方法,也不是每种方法都适合每一个人,但是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却是每位教师都必备的品质。
雷夫先生不计报酬,甚至用自己微薄的薪水为孩子们置办教学用具,自己出钱带孩子们旅行、看歌剧。
如果说这一点也有很多老师能做到,但是宝贵的时间——他把自己所有的时间都奉献给了56号教室的孩子们,早上6:15分到学校,中午教孩子们学习吉他,下午放学后和孩子们研究莎士比亚,周末给孩子们辅导功课,甚至以前的许多学生都继续来参加这个学习班。
这是一个真正的教育工作者。
雷夫先生在书中说:“阅读是学校里最最重要的一门课。
”在他老师的教室里,这些来自美国不同人种、宗教、经济阶层和文化背景下的学生都对阅读有着浓厚的兴趣,并深深地与作品产生了共鸣:“当皮鲁发现麦格威齐是自己的恩人时,孩子们倒抽了一口气;当吉姆·霍金斯藏在苹果桶里无意间听到独脚海盗的计划时,孩子们惊呆了……”这些孩子具有超强的阅读能力是天生具备的吗?显然不是,是雷夫先生用他的激情和对文学的热爱来引导学生们学习,点燃他们的阅读激情。
而要把孩子们引导好,首先要自己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像书中也有几位老师想模仿雷夫先生,但是由于他们的知识不够丰富或对文学有很大的偏激性导致孩子们不仅不会学到知识然而会扼杀他们的求知欲。
雷夫先生丰富的知识不仅体现在文学方面,他在数学、科学、音乐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见地。
由此,我们做老师的,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充实自己,让自己成为真正的教师,而不是教书匠。
我一直认为教室应该是一个充满欢乐、脱离恐惧的地方,就像第56号教室:学生把老师当成朋友,有意见或建议可以提出来;在轻松的氛围中阅读和学习等。
作为一位美术老师我愿意把孩子们都培养成热爱美术的天使。
总觉得有自己爱好的孩子一定也是一个热爱生活的孩子,而热爱生活的孩子一定是一个积极向上、对生命充满感动的孩子。
希望在孩子成功的路上我也能成为对他有影响的引导者。
最近我们学校也在做文明礼仪教育,在初期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后期进步很慢。
而56号教室的学生们却能在外出的时候自觉排好队,从不大声喧哗——无论老师在或不在,关键是他们真正的在品味经典歌剧和音乐,而不是坐在那里装装样子。
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班额小?是因为学生本身的素质高?还是因为老师的教育方法好呢?
我想我对雷夫先生所有的感触都起源于他对孩子们的爱,如果他不爱孩子们怎么会愿意奉献自己?如果他不爱孩子们怎么会愿意带着病痛和孩子们一起旅行?如果他不爱孩子们怎么会因为孩子伤害了他而嚎啕大哭?如果他不爱孩子们又怎么会一遍一遍的和不明事理的领导唱反调?爱,教育应该起源于爱。
像雷夫先生那样。
我的儿子皮卡之尖叫读后感
在这个暑假里,我读了许许多多的书,但我最喜欢的就是其中一本书的主人公皮卡。
皮卡是作家曹文轩笔下《我的儿子皮卡》系列中的主人公。
《我的儿子皮卡》共有8本,我读的正是这第一本《我的儿子皮卡之尖叫》。
这本书以幽默诙谐的笔调,讲述了小男孩皮卡幼儿时期的故事。
皮卡从一出生就充满了悬念,“卡”在那里怎么也不肯出来。
医生就像拔萝卜一样,扑通一声将他拔了出来。
皮卡愤怒着来到这个世界。
但是愤怒很快就变成了好奇,他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感受着周围的一切。
在医院里,他是个安静的“乖娃”;回到家,却突然变成一个令人烦躁的“夜啼郎”,扰得爸爸妈妈简直无法工作。
他爱听哥哥撕报纸的声音,爱听哥哥敲打锅碗盆勺的声音。
后来,由于父母工作太忙,不得已把皮卡送到了乡下。
四个姑姑和皮卡的奶奶轮流照看着他。
皮卡渐渐会走路了,可他却不愿走路,整天要人抱着。
半年后,皮卡终于要自己走了,满世界乱跑。
后来又发生了许多令人大跌眼镜的事。
皮卡很容易对一件事着迷,甚至走火入魔。
当他要让乌云下雨时,对着乌云乱叫一通,便发现了自己会尖叫,就时不时尖叫。
他的尖叫吓得花儿一连几天没来上课;吓得周五爷的鸭子乱下蛋;()吓得鸽子不敢再来;吓得同学直捂耳朵??
当我读到这本书第六章花指头中的月光下的一家人时,令我深受感触。
当皮卡深夜感到自己丢了一个笔套时,全家人觉得很晚了并不想去找,但为了皮卡,迫不得已去帮皮卡寻找笔套。
我从这里体会到了全家人对皮卡的爱,为了皮卡,竟然去一个大大的打谷场里去寻找一个小小的笔套,真难得。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父母。
他们随时随地的照顾我们,虽然很严厉,爱唠叨,但都是为了我们好。
从中我也感受到了父母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
一个人需要多少
土地读后感伊索寓言读后感600字《弱智的动物》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