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无标准之美从美的主客观性谈话语权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无标准之美从美的主客观性谈话语权的问题
摘要:历代关于美的主、客观之争,众说纷纭。
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际上是有关话语权的问题。
坚守客观说,认为美是有着客观标准存在的,有种话语霸权在里面。
以一己之见否定他者,这往往是精英的行为,总是想要垄断文化,力图干涉控制大众文化。
其实,美本来就是不确定的,审美判断本身是多元性的。
关键词:美的主客观性话语权审美判断精英大众
美是什么?因不同的理解,定义得不确定,究竟怎么界定美,美是主观还是客观的,千百年来争论不休,众说纷纭。
主观说认为美是个人的主观感受,它和审美主体有关,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审美标准,即“我认为这幅画是美的”;客观说认为美是一种客观呈现,它由审美对象本身决定,可以表述为“这幅画是美的”,这里美是一个表语,美是事物的一种属性。
当然还有坚持折中说,既承认个人的主体性与价值的多元性,又相信人的审美价值判断又有着共通性。
即美关于理论上的主观性(相对主义)和体验上的客观性(客观价值的美丑标准),这是一种比较现实的折中说法,这里我们就不多说了。
下面主要谈谈关于美的主、客观性性与话语权的问题。
从某种角度说,关于美的主、客观之争,实际上是有关话语权的问题。
认为美是主观的,即承认美的多元性与承认审美判断的非唯一性。
坚持美是客观的,大都是站在某一立场,从自己角度出发,否定其它价值判断,这是种话语霸权。
其认为美有标准,那么这个标准是由谁定呢?很显然,谁制定这个标准谁就等于掌握了美的评判权力。
而很明显,通常这个关于审美判断的话语权是由所谓精英阶层来掌控和垄断的。
就实际历史来看,也确是如此。
古今中外历来关于美的争论与艺术的功用说问题大抵都是这方面的印证。
美的主客观与话语权的关系这个问题,具体地反映在美的标准上来说,可以看出,通常所称的艺术美只是精英们的一厢情愿的判断,但是因为精英阶层的社会地位与各种资源优势,其标准往往会成为社会的标准和正统美学的范本。
而承认自然美与承认审美判断多元的人基本上可以说站在大众的角度的。
而且,在我看来,“美学”一词本身就是一个精英式的判断概念。
“艺术”亦是精英阶层的特有资源。
在历来的美学争论中,对主客观不同观点是可以分作精英立场与大众立场的不同的。
坚持客观说者即把文艺与美学等看作一个工具,承担着社会教化和道德规范等多重教育意义。
统治阶层规定一个他们制
定出来的标准,让大众接受并遵守,为的是便于管理。
而坚持主观说者,基本上可以看作是没有功利目的的,他们是站在人的立场上,承认人作为个体的独立性与关于美的价值的多元性,这才是真正站在一个客观纯粹而非阶层的立场上去纯粹的看待美学的,这样才能真正的享受各种各样的真正的美,而不是概念和定义上的被规定的所谓美。
先从西方说起,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就是一个最早和最典型的“文艺的社会功用说”的持有者,他认为“文艺必须对人类社会有用,必须服务于政治,文艺的好坏必须首先从政治的标准来衡量”。
他的哲学和美学思想都是在雅典民主势力上升时代从维护贵族统治的基本政治立场出发的。
他认为,世界分为理式世界、现实世界、艺术世界,而理式是最高的层次。
“只有贵族阶层中文化修养最高的人(‘爱智慧者’)”才有福分接近这种高不可攀的“理式”,只有根据这种理式,在人身上才能保证理智的绝对控制,意志和情欲的绝对服从。
从其统治阶层立场出发,“柏拉图鄙视理式世界以下的感性世界,鄙视与肉体有关的本能、情感和欲望。
鄙视哲学家和‘保卫者们’以外的劳苦大众,鄙视哲学家的观照以外的实践活动以及和实践活动有关的技艺。
”
“柏拉图在西方是第一个明确地把政治教育效果定做文艺的评价标准,对卢梭和托尔斯泰的艺术观点都起了一些影响。
近代许多资产阶级文艺理论家往往特别攻击柏拉图的这个政治第一的观点,其实一切统治阶级都是运用这个标准,不过不常明说而已。
”是的,柏拉图只不过是直率而明确地坚持着“文艺的功用说”,其关于美的标准化与对民众的控制意明显而直露。
其实,坚持美是客观的这一观点的许多人又何尝不是和柏拉图一样实行着“话语霸权”,以自己的精英立场去规定美的标准呢!历代精英阶层几乎无不规定着各自的美学定义,然后去品评其它和否定着大众美学与文化,甚至是因其掌握着话语权而替其他群体“代言”,不许其他话语与不同声音的张扬。
对于历来的统治阶层来说,更是要制定自己的美学规范,以正统思想与美学观念来取代大众的标准,从而达到控制大众的思想行为的目的。
生在罗马文学的黄金时代的贺拉斯承认“诗有教益和娱乐的两重功能”,但其仍旧很强调美的标准化和文艺的“合式”。
贺拉斯认为“合式”(decorum)或“妥帖得体”是诗所必不可少的品质。
“合式”这个概念是贯串在《论诗艺》里的一条红线。
“‘合式’牵涉到文艺标准问题,合什么‘式’呢?这‘式’是由谁设定的呢?它是否一成不变呢?……贺拉斯的“合式”概念毕竟还是奴隶主阶级意识的表现,合式其实主要是合有教养的奴隶主的“式”。
当时文化日渐发达,下层阶级已开始参与文艺活动,他们的趣味和要求(他们的“式”)已开始发生影响;在贺拉斯看来,这不免破坏“合式”的准则。
”他一再感叹,“试
想一些没有教养的乡下人出来度节日,和城里贵族们混在一起,你能指望他们有什么文艺趣味呢?”其“合式”的理想是和罗马贵族的生活理想分不开的。
在中国也同样,作为正统文化的儒家文化,对美的看法,即属于客观说。
正统文艺一向是站在贵族和统治者的立场上去阐发文化、美学等的。
因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主流文艺、美学天生被赋予历史的使命,命定得做政治的附庸,社会的投影。
从来的是“文以载道”、“主题先行”、“伦理纲常”……“《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在反复演绎与抒写中,不停给文艺加上各种枷锁,而不能使文学真正面对真实的世界、本真的人性,去对人生作“无价值、无功利”的判断。
儒家思想要的是建立一个稳定的秩序。
《论语》中有“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武》,放郑声,远佞人。
郑声淫,佞人殆。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等语,均是所谓周礼贵族中关于美的好的标准。
千百年来,古今中外,精英阶层一直站在文艺、美学缔造者的高度,试图以自己的价值判断控制大众的审美情趣,自以为是地承担着引导与教化民众的“重任”。
但精英阶层真的如愿垄断了关于文艺等的审美判断了吗?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民众的力量是巨大的,民间文艺的伟力是深厚的,民俗、民间艺术的魅力是无穷的,美的生命力是顽强而倔强的,无法忽视和压制的。
大众文艺、民间美学、风俗文化,美顽固的保存着自己的生命形式,代代延续。
而西方古典美学的奠基人康德,同样坚持美是主观的这一看法。
他认为判断一个对象是否美,不在于对象本身特点,而在于我们动用什么样的心意,即审美的魅力在你心里,它是主观的而非客观的。
从质的角度来看,鉴赏判断是无利害的愉悦;从量上来看,鉴赏判断是不凭借概念
而令人愉快的。
即凡那没有概念而普遍令人喜欢的东西就是美的。
很显然,其在承认审美的普遍性是主观的普遍性的同时也就承认了个体判断和大众的审美判断。
中国的道家思想也认为一切秩序都是从“我”出发的,而各个“我”不同,因此没有什么绝对的秩序,也没有什么标准的审美模式。
在现代,大众文化更是打破了精英文化长期以来一统天下的主体地位,成为时代的主流和主导。
面对这一趋势,精英们自是不甘,以文化拯救者身份自居,对当今涌现的各种大众文化现象横加指责。
不过,事实已证明,一切挣扎不过徒
劳。
其实,美本来就是不确定的,审美判断本身是多元性的。
各个阶层各个群体自有各自的价值判断,精英阶层不必总是自以为是地为大众作审美判断,而实际来看,无论从历史和现实当中都已证明大众文化的不可替代性与丰富性。
美无统一定义,美无确定标准,各个阶层各个群体各有自身的审美判断,还是不要横加干涉别人,互相容让,共同发展为好。
参考文献:
注:我这里“精英”、“大众”两词的具体含义和现代社会平常研究讨论时所使用的含义并不完全相同,这里的“精英”、“大众”是笼统地对所谓上层的知识分子和所谓下层的民众的分别指称,是两个相对的概念,不特指现代社会阶层,也包括古代的上、下阶层。
这里的“大众文化”是一个更宽泛的概念,不是特指现代社会被操纵出来的“大众文化”,而是产生于大众,为大众推动,为民众所喜闻乐见,自古有之,相对于上层社会的民众自己的文化。
可以说,民间文化、通俗文化等也包含其中。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M]北京:商务印书馆, 16.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M]北京:商务印书馆, 44.
论文在线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