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摘要】本文从中国园林的发展历程开始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渗入与影响,并从古典园林的造园意境、景观布局和园林建筑三个方面分别详加阐述,更深入的解析二者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从而展示出中国古代园林的诗情画意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意境;景观布局;园林建筑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course of the Chinese garden development began to investigate the infiltration and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on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and from the conception of the classical gardens, landscape layout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three aspects were elaborate, more in-depth resolve the relationship of harmony between the two, thus demonstrating the profound poetic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ancient Chinese garden.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gardening mood; landscape layout; garden building
前言
中国园林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高度的成就,独树一帜,自成体系,与欧洲、阿拉伯园林艺术并称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中国的风景园林主要特点是崇尚自然而又妙造自然,引自然为己用,天人合一,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地结合起来,创造了独树一帜的自然山水式园林。由于受到中国古代文人的影响,同时古代文人也参与园林的建设,中国古代的园林充满了文人气息和诗情画意。因此,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对中国的风景园林起了非同一般的影响作用。本文将着重讨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意境,景观布局,园林建筑等方面的影响。
1.中国风景园林的发展历程
中国园林最早出现于公元前11世纪西周的“灵囿”。囿是以利用天然山水林木,供天子、诸侯狩猎游乐的游憩生活场所。秦汉时期发展为在广大地域布置宫室组群的建筑“宫苑”。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入及老庄哲学的流行,使园林转向崇尚自然,强调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私家园林逐渐增加,自然山水园林形成。
唐末时期的一些文学作品中开始提到了造园理论和园林布局的手法。唐代王维的《辋川集》用诗句道出怎样欣赏山水、植物之美;怎样在可歇、可观、可成景处选地构筑亭馆;怎样利用自然胜景组成优美的园林别业。宋朝开始就有评述名园的专文,如北宋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南宋周密的《吴兴园林记》。这期
间,大批文人、画家参与造园,进一步加强了写意山水园的创作意境。这些文人欣赏园林所写的评述,对明清文人山水园的造园艺术原则和欣赏趣味颇有影响。
明清时期的建筑、文学艺术、绘画等领域都有很大的开拓。砖石建筑的普遍运用,大批能工巧匠的出现,促进了建筑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园林艺术进入精深发展阶段,无论是江南的私家园林,还是北方的帝王宫苑,在设计和建筑上,都达到了高峰。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如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南京的瞻园、无锡的寄畅园、苏州的拙政园、上海的豫园等一批著名园林,都是这个时期新建和在旧有园址上扩建的。明代造园家计成的《园冶》是关于中国传统园林知识的专著,是实践的总结,也是理论的概括。明末清初李渔《闻情偶寄·居室部》山石一章,对庭园叠石掇山有独到的见解。计成和李渔都既有丰富的造园实践经验,又有高度的诗、画艺术素养,他们提出的一些造园原则,至今仍很有启发意义。
2.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园林“造园意境”的影响。
园林意境这个概念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东晋到唐宋年间。当时的文艺思潮是崇尚自然,出现了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游记。园林创作也发生了转折,从以建筑为主体转向以自然山水为主体;以夸富尚奇转向以文化素养的自然流露为设计园林的指导思想,因而产生了对园林意境的思考。古代中国没有专门的造园家,文人、画家的介入使中国造园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致使中国造园从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因此可以说,“诗情画意”是中国园林的精髓,也是造园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中国造园讲究”景”和”情”相结合,景属于物质形态的范畴,但其衡量的标准则要看能否借它来触发人的情思,从而具有诗情画意般的环境氛围即“意境”,因此中国园林的最大特征就是并不单纯的注重外表的“形式美”,而要把“情”和“景”结合的恰如其分才是被人称道的造园精品,这都是与中国浓郁的传统文化的根基分不开的。
园林意境创始时代的代表人物,如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陶渊明、王羲之、谢灵运、孔稚圭到唐宋时期的王维、柳宗元、白居易、欧阳修等人既是文学家、艺术家,又是园林创作者或风景开发者。陶渊明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去体现恬淡的意境。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所经营的辋川别业,充满了诗情画意。以后元、明、清的园林创作大师如倪云林、计成、石涛、张涟、李渔等人都集诗、画、园林诸方面高度文艺修养于一身,发展了园林意境创作的传统,力创新意,作出了很大贡献。
3.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园林“景观布局”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仅对造园的意境影响很大,同样也影响了园林的景观布
局。受到老庄思想的影响,中国人主要是寻求自然界中能与人的审美心情相契合并能引起共鸣的某些方面。这从道家老庄的思想中体现的很明显,“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要求人们要尊重自然规律的法则,不要横加干涉自然法则。
中国园林的布局方式主要是摹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创造由自然或人造的山水、花木以及建筑等融为一体的游赏环境。中国古代园林中,山是永恒稳定的象征,水是智慧和廉洁的象征,园中花草树木种类的选择都要顺应地形、朝向等自然气候条件与植物的生长习惯,同时特别注重对原有古树和植被的保留。
由于中国造园追求的是诗画一样的境界,它的素材、原形、灵感都来源于自然本身,包含着丰富的意蕴,因此中国的造园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和偶然性。不但布局千变万化,整体和局部之间却没有严格的从属关系,结构随意,无规律可循。甚至许多景观却有意识的藏而不露,“曲径通幽处,禅房草木生”,“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峰会路转,有亭翼然”,这都是极富诗意的境界。
但是,中国园林决非简单地对自然的再现或模仿,而是在深切领悟自然美的基础上加以萃取、抽象、概括、典型化。这种创造却并不违背自然的天性,恰恰相反,是顺应自然并更加深刻的表现自然。中国人的审美是强调主客体之间的情感契合点,它可以起到沟通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之间的作用。
4.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园林建筑的影响。
在中国的古典园林建筑中,也明显的有中国文化的精神的体现。中国园林的布局中,建筑为园林服务,随高就低,因山就势,自然敞开,与自然的景物交织在一起,成为园景的一个组成部分。山石流水,花草树木与建筑相互渗透,迫使建筑园林化。园中的主要建筑往往和主山池相对,自然景色最集中的地方往往有景观的构筑点或观景的建筑。
中国古代向来把园林看成是一首诗或一幅画,而不是单纯的土木工程,它巧妙地将诗画艺术与园林熔于一炉,建筑艺术与园林作品不仅赞赏自然的形态美,更注重自然的内在美,将自然“人格”化,认为松柏延年、荷花廉洁、翠竹虚心,岩石坚贞,都和人的情感相联系。竹影花影、风声雨声、阳光月光、茶香花香都能激起人们的情感和丰富的联想。如某个曲径通幽处的对景、某个廊道窗棂中的框景、建筑上的壁画、雕塑、匾额,装饰构件等等,本身就是一个精致的艺术品,淋漓尽致的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之美。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