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育种学论文

合集下载

作物育种学论文_对新时代育种目标策略抉择的一些思考

作物育种学论文_对新时代育种目标策略抉择的一些思考

《作物育种学》课程论文论文题目:对新时代育种目标策略抉择的一些思考学院: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年级:植保0903班学号: 2009301200722姓名:张子鹤2011-11-02对新时代育种目标策略抉择的一些思考Xxxxx(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70)摘要:本文通过学生对本科课程《作物育种学》的学习,以及在本科生社会实践过程中所接触到的一些实际问题,结合自己的一些观点,分别通过新时代作物育种主要目标策略的与时俱进、制定新时代作物育种策略的原则、新时代作物育种的教学实践性等三个方面,总结出一些与时代结合的作物育种目标抉择的论点。

关键词:作物育种学;目标策略;实践;农民;新时代作物育种学是以遗传学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研究选育和繁育农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和方法的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

实验课教学不可缺少。

实验课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能够验证科学理论,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1 新时代育种主要目标策略的与时俱进《作物育种学》是一门研究选育、繁殖与农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学科。

育种目标是指在一定的生态环境、耕作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下,对计划选育的新品种在生物学和经济学性状上的具体要求[2]。

在本科教学中,作物育种的户主要目标是要求高产、优质、稳产、生育期适宜以及适合于机械化操作。

在此条主线之下,我国育种目标的改良应该与我国的社会体制建设目标与时俱进,即构思新时代作物育种目标的条件,建设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机制,开展我国专属的新农业科技革命。

1.1新时代育种主要目标策略需要因地制宜在我国,作物育种目标需要全方位的周全地理、天气、人力、气候等因素。

我国地广人稠,并且人均资源相对较少。

在不同的区域,人数分配及其不均。

比如随着全球气候的快速变暖, 极端高温出现的频率不断提高, 高温热害已经成为夏季作物生产的制约因素之一[3] 。

植物保护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植物病害遗传育种与品种改良研究

植物保护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植物病害遗传育种与品种改良研究

植物保护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植物病害遗传育种与品种改良研究与品种改良研究摘要:植物病害是农业生产中的一大挑战,它不仅降低了作物产量,还影响了农产品品质。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植物病害遗传育种与品种改良研究成为了农业科学领域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探讨植物病害遗传育种和品种改良的研究背景、意义、目的、方法、步骤、未来发展方向、结果和结论。

通过对这一领域的深入探究,有望为农业生产提供抗病性强、产量高的新品种,提高农业可持续性和经济效益。

一、研究背景植物病害遗传育种与品种改良是农业科学中的重要分支,它通过遗传学、植物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培育和改良具有抗病性和高产性的植物品种。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植物病害遗传育种与品种改良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然而,面对日益复杂的植物病害问题,仍需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二、研究意义植物病害遗传育种与品种改良研究的意义在于提高作物抗病性和产量,减少农业经济损失,保障粮食安全。

此外,通过研究植物与病原物的相互作用机制,有助于揭示植物抗病的分子机制,为植物抗病性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三、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植物病害遗传育种与品种改良的研究目标,包括:1. 挖掘和鉴定与植物抗病性相关的基因及其功能;2. 通过遗传杂交、基因工程技术手段,培育具有抗病性和高产性的新品种;3. 研究植物与病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揭示植物抗病的分子基础;4. 评估新品种在田间条件下的抗病性和产量表现,验证其生产应用价值。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以下方法:1. 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分析: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挖掘和鉴定与抗病性相关的基因及其表达模式;2. 遗传杂交技术:通过遗传杂交实验,将具有抗病性和高产性的基因组合到一起,培育综合性状优良的新品种;3. 基因工程技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手段,对植物基因进行修饰和改造,提高其抗病性和产量;4. 田间试验:在新品种的抗病性和产量表现进行评估,验证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产应用价值。

园艺植物育种学教学探讨

园艺植物育种学教学探讨

园艺植物育种学教学探讨【摘要】园艺植物育种学是农业领域的重要学科,其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科研能力至关重要。

本文首先探讨了园艺植物育种学教学的重要性,并分析了目前的现状。

在从园艺植物育种学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探讨、教学资源建设、教学实践案例分享以及教学评价与改进等方面展开讨论。

针对未来发展方向,结合总结与展望,提出了园艺植物育种学教学需要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以适应时代发展需求。

通过本文的分析与讨论,希望能够为园艺植物育种学教学的优化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发。

【关键词】园艺植物育种学教学,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探讨,教学资源建设,教学实践案例分享,教学评价与改进,未来发展方向,总结与展望。

1. 引言1.1 园艺植物育种学教学探讨的重要性园艺植物育种学作为园艺学科中的重要分支之一,具有着重要的教学意义和实践价值。

园艺植物育种学教学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园艺植物育种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资源的有限性,如何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抗病虫害能力以及适应性成为了当今农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园艺植物育种学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系统的植物育种理论知识,以及创新的实践技能,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园艺植物育种学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通过实验、实训等形式的教学,学生可以掌握育种技术的操作技能,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从事园艺植物育种相关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园艺植物育种学教学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育种工作需要不断的创新和探索,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并通过团队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园艺植物育种学教学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学科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提供有力支持。

1.2 现状分析园艺植物育种学教学在当前的教育领域中,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农学中的植物育种

农学中的植物育种

农学中的植物育种植物育种是农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通过选择和培育具有优良性状的植物品种,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为农业生产做出贡献。

植物育种的目标是培育出适应不同环境条件、抗病虫害、高产高效的农作物品种,以满足人们对食物、纤维和能源的需求。

一、植物育种的历史与意义植物育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开始种植农作物的时代。

早期的农民通过选择和保存具有良好特性的种子,逐渐改良了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植物育种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植物育种的意义在于提高农作物的适应性和抗性,使其能够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生长和发展。

通过培育抗病虫害的农作物品种,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同时,高产高效的农作物品种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满足人们对食物的需求。

二、植物育种的方法和技术植物育种的方法和技术主要包括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

选择育种是通过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进行繁殖和后代选择,逐步提高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

杂交育种是通过将不同亲本的优良性状进行杂交,获得具有优势特性的后代。

基因工程育种是利用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技术,直接改变农作物的遗传信息,获得具有特定性状的品种。

植物育种的技术包括遗传分析、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基因组学和转基因技术等。

遗传分析可以帮助育种者了解农作物的遗传特性和遗传规律,为育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是利用分子标记与目标性状之间的关联,快速筛选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

基因组学研究农作物的基因组结构和功能,为育种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转基因技术可以将外源基因导入农作物中,赋予其新的性状或提高原有性状的表达水平。

三、植物育种的挑战与前景植物育种面临着许多挑战,如遗传多样性的保护、抗逆性的提高和市场需求的满足等。

遗传多样性的保护是植物育种的基础,只有保持种质资源的多样性,才能为育种工作提供丰富的遗传材料。

抗逆性的提高是当前植物育种的热点和难点,随着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的加剧,农作物面临着更多的逆境压力。

作物育种学实践教学论文范本

作物育种学实践教学论文范本

作物育种学实践教学论文范本作物育种学实践教学论文范本1农学专业作物育种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自从1999年大学本科开始扩招之后,学生就业方式由原来分配转为双向择业,因此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使得高校既要让学生抓握夯实的理论知识又要具有很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然而,长期以来,作物育种学实践教学受季节、学时以及实验条件的限制,不能系统地开设相关实验项目,大部分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安排几个较为简单验证性实验,学生按照教师设计好的实验步骤进行,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导致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较差。

长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往往忽略了学生积极思维和创新意识,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尽管经过了理论、实验、实习等教学环节,学生对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还是处于混沌状态,不能很好地将育种理论与实际工作中的主要育种途径和育种全过程相结合。

针对这一现状,该校作物育种课题组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对实验和实习部分做以改革,以期望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推动的作用。

2实践教学思考与改革该校作物育种学是三年级第二学期开设的课程,这时学生已基本参与了各自的科研课题,因此课程、科研、社会三种形式有机结合,有利于将学生学习的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

另外,对育种理论的分析可知,杂交育种、杂交优势利用、转基因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4条育种途径基本概括了主要的育种原理和方法,是普遍应用、成效显著并代表未来发展的育种途径。

前两者一般称为传统育种,后两者一般称为分子育种,后两者建立在前两者的基础上。

实践教学应该围绕以上4条育种途径安排。

2.1实验课程与农时挂钩,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教材内容,用一些学生感兴趣、能够亲身体验的方法指出教学的重点,同时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灵活运用,以获取最佳教学效果的方法。

因此我们建立了作物试验材料标本园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亲身体验、实践的环境,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花卉学课程论文(蝴蝶兰育种)

花卉学课程论文(蝴蝶兰育种)

摘要:本文首先简述了蝴蝶兰生物学特性以及其育种的发展历史、现状和主要成就。

之后介绍了蝴蝶兰的育种常用亲本及优良新品种,综述了蝴蝶兰常规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组织培养、生物技术育种和基因工程等多个育种途径,并从蝴蝶兰育种的操作程序和方法分析蝴蝶兰育种的现存问题,提出其解决对策及建议,试图为解决我国蝴蝶兰产业的育种技术瓶颈、促进其发展提供有效的参考。

关键词:蝴蝶兰;育种;组织培养;杂交育种蝴蝶兰(Phalaenopsis amabilis)为兰科蝴蝶兰属(Phalaenopsis)植物,是著名的热带兰花,原产于亚洲热带雨林。

蝴蝶兰属是著名的切花种类,兰科蝴蝶兰是单茎性附生兰,茎短,叶大,花茎一至数枚,拱形,花大,因花形似蝶得名。

由于其品种丰富、花色艳丽、花姿优美、高贵典雅,花期长,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蝴蝶兰早在19世纪就被作为珍贵的盆栽用于室内观赏,其为热带兰中的珍品,贵为“兰中皇后”,在世界花卉产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国内外花卉市场上最受欢迎的花卉之一【1】。

从1750年首次发现蝴蝶兰野生种到现在,已陆续发现100多种原种,我国的台湾、云南、海南也有原生种分布,其中中国台湾就有共51种品种【2】。

现代栽培兰花就多以原生种为基础运用各种育种技术进行栽培生产。

1 蝴蝶兰的生物学特性1.1 形态特征蝴蝶兰,兰科多年生附生草本植物。

茎短、基部肥厚,单轴型,无假鳞茎,气生根粗壮,圆或扁圆。

叶厚,多肉质,卵形、长卵形、长椭圆型,抱茎着生在于短茎上。

根簇生,单叶对生排成2列。

花两性,外轮3片为萼片,内轮两侧的2片称花瓣,下部1片称唇瓣。

在花瓣中有一由雄蕊和花柱合生成的合蕊柱。

其中蝴蝶兰有两个很有名的种类:二叶舌唇兰开白花,植株较小;绿花舌唇兰花大,绿白色,株形也较大。

两者均有5~15朵花,芳香,簇生成穗状花序。

1.2 生长特性蝴蝶兰多在早春开花,花期长达2—4个月,通常从叶丛中抽生花茎,花序总状,花色丰富,香味无或较淡。

植物育种学论文

植物育种学论文

课号:EO5J03A02 课程名称:阅卷教师:班级:学号:姓名:成绩:单倍体育种综述Research Of Haploid Breeding【摘要】本文介绍了单倍体育种的概念、研究现状、特点,重点介绍了单倍体产生途径、鉴定与二倍化方法,讨论了单倍体育种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以及应用前景。

【关键词】单倍体育种产生途径应用发展前景Abstract:t he paper introduce the concept ,circumsta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haploid breeding.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haploid , identification method haploid-doubling method were key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 haploid techniques in haploid breeding are discussed.Key words :haploid breeding progress of haploid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prospects 0前言自Chase在1949年提出单倍体技术,即利用自然发生或人工培育的单倍体植株,经过自然或人工加倍获得双单倍体,单倍体已在植物遗传与育种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单倍体经染色体加倍获得纯合二倍体,从中选育自交系,缩短了育种年限,提高育种效率[1],加速了育种进程,因此受到育种家们的极大重视。

1概念单倍体育种是利用各种有效方法产生单倍体后,进行染色体人工或自然加倍,使植株恢复正常育性,迅速获得稳定的新品种的育种方法。

单倍体是指只含一组染色体的个体、组织或细胞。

在植物的正常发育过程中,只有减数分裂后形成的大、小孢子及由其形成的雌雄配子体的细胞是单倍体。

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设计分析论文

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设计分析论文

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设计分析论文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设计分析论文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设计分析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是中草药栽培与鉴定等专业的重要专业课,作为本校一门新兴的学科,课程适宜的教学内容以及良好的教学方法还在探索增加中。

本文在结合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其他课程设置的基础上研究探讨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以及交流平台的建设构想等方面进行设计分析,旨在为本专业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药用植物遗传育种;课程设计;教学法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是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的必修课程,是一门研究选育药用植物新品种和繁育优良品种的原理和技术的课程,是药用植物学、遗传学、育种学以及生物技术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课程[1]。

本门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也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

为适应我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制定出适宜的授课方式与内容尤为重要。

我校于2014开设新专业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该专业培养目标之一就是使学生通过系统学习,掌握中药材应用、鉴定、栽培、育种、病虫害防治以及植物生理等基本知识,从而使学生具有专业的特色的知识背景:药用植物的农艺性状与药用植物的药材性状的综合知识。

1重视理论基础与时俱进突出实践1.1理论教学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学科,是生命科学最重要的分支之一,它对农业科学以及现代中医起着指导的作用,是动植物及微生物育种的'理论基础[2]。

遗传学内容的部分要做为本门课程的理论基础,在该部分教学过程中,以我校教学特色为依托,结合中医中药院校的特点,并联系学生实际情况以及当今遗传学发展和研究的重点确定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辅助教学材料进行适当拓展,理论联系实践。

植物育种技术研究

植物育种技术研究

植物育种技术研究第一章植物育种的意义植物育种是指以人工手段对植物进行遗传改良,获取更有利于人类的特性的过程。

植物育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在农业生产和食品安全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植物育种技术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保障粮食安全。

在全球范围内,人口不断增长,农业生产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通过植物育种技术,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抗病性,减少灾害损失,为人类提供更加安全、丰富的粮食品种。

其次,植物育种技术可以为生态环境的改善做出贡献。

在大量耕地的过程中,为了提高收益往往使用化肥和农药等化学物质,这些物质会对土地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

通过使用植物育种技术,可以培育出更加适应本土生态环境的品种,减少化学物质的使用,保障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

第二章植物育种技术的应用目前在植物育种技术中,有多种技术和方法被广泛应用,在此我们简要介绍其中一些。

1.杂交育种:育种科学中,常采用近交、杂交等手段培育新品种。

杂交是指采用父本和母本两个不同的品种,选用它们中的优良基因,结合起来配对。

这样可以迅速地产生具有理想性状的后代个体。

2.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是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对育种材料进行筛选,以获取更符合特定条件(如抗病性、适应性等)的后代。

3.基因编辑技术:是通过研究植物基因组,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操纵基因的结构,来实现人为的优化目的。

目前广泛应用的技术有TALENs、CRISPR/Cas9等。

第三章植物育种技术的研究进展近年来,植物育种技术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进展。

以下是其中一些值得关注的研究成果:1.精准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在基因编辑技术中,CRISPR/Cas9是最为常用的技术之一。

在育种中,研究人员通过CRISPR/Cas9技术将不同品种的优秀基因拼接在一起,育出了对抗病虫害、适应环境的新品种。

2.基因组学研究的进展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对植物基因组学研究的深入也得到了推进。

通过对植物基因组的分析,可以对植物的形态和性状做出更精确的预测。

园艺技术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利用遗传学和育种技术改良番茄的抗病能力

园艺技术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利用遗传学和育种技术改良番茄的抗病能力

园艺技术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利用遗传学和育种技术改良番茄的抗病能力毕业设计论文标题:利用遗传学和育种技术改良番茄的抗病能力I. 研究背景番茄是一种重要的蔬菜作物,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

然而,在番茄生产过程中,各种病害的发生会对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提高番茄的产量和品质,本研究旨在利用遗传学和育种技术改良番茄的抗病能力。

II. 研究意义通过提高番茄的抗病能力,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提高番茄的产量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的收益。

此外,通过遗传学和育种技术的研究,还可以为其他作物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III.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以下问题:1. 寻找与番茄抗病能力相关的基因和遗传标记;2. 利用杂交育种方法,将抗病基因导入番茄中;3. 评估抗病基因对番茄抗病能力的影响;4. 确定最佳的育种方案,以提高番茄的抗病能力。

IV.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以下方法:1. 文献回顾和理论分析:回顾和整理关于番茄抗病能力的遗传学和育种技术的研究成果和理论。

2. 基因组学分析:利用基因组学技术,寻找与番茄抗病能力相关的基因和遗传标记。

3. 杂交育种:选择具有不同抗病能力的番茄品种,进行杂交育种,将抗病基因导入番茄中。

4. 植物培养:在实验室条件下,对转基因番茄进行植物培养和观察。

5. 抗病性评估:在人工病害感染实验中,对转基因番茄的抗病能力进行评估。

6. 育种方案优化:根据实验结果和分析,制定最优的育种方案,以提高番茄的抗病能力。

V. 研究步骤1. 设计实验方案:明确研究的目的和步骤,设计具体的实验方案。

2. 基因组学分析:利用基因组学技术,寻找与番茄抗病能力相关的基因和遗传标记。

3. 杂交育种:选择具有不同抗病能力的番茄品种,进行杂交育种,将抗病基因导入番茄中。

4. 植物培养:在实验室条件下,对转基因番茄进行植物培养和观察。

5. 抗病性评估:在人工病害感染实验中,对转基因番茄的抗病能力进行评估。

6. 育种方案优化:根据实验结果和分析,制定最优的育种方案,以提高番茄的抗病能力。

育种学的论文

育种学的论文

山东农业大学育种学课程论文题目:分子标记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学院:农学院专业班级:农学二班学生姓名:李辰学号:20132766指导教师:郭营分子标记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李辰(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20132766)摘要:介绍了几种分子标记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总结了分子标记技术在植物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态性研究、DNA 指纹库的建立、遗传图谱的构建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等方面的应用, 并对分子标记技术在植物遗传育种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分子标记技术;遗传育种;应用Application of molecular marker technol ogy in cropbreedingLichen(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griculture Institution Tai an 271000) Abstract: introduced the principl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everal kinds of molecular mark ers technology, summarized the application of molecular marker technique in plant genetic relationship and genetic polymorphism study, DNA fingerprint database establishment, gen etic map construction and molecular marker assisted selection breeding, application prospec t and bisection labeling technique in the field of plant genetics and breeding were discuss ed.Key words: molecular marker technology; genetic breeding; application0前言DNA 分子标记技术产生于20 世纪70 年代, 是一种理想的遗传标记技术, 与传统的遗传标记相比,具有诸多优点: (1)不受组织类别、发育阶段等限制; (2)不受环境影响; (3)标记数量多; (4)多态性高;(5)许多标记表现为共显性; (6)简单、快速、易于自动化。

作物育种学课程论文

作物育种学课程论文

《作物育种学》课程论文论文题目:叶绿体、线粒体遗传的育种利用专业年级:学号:学生姓名:成绩:任课教师:叶绿体、线粒体遗传的育种利用摘要:叶绿体与线粒体是细胞质基因的主要载体,普遍存在与所有目前已调查过的真核生物中。

叶绿体是绿色植物体光合作用的场所;线粒体担负着细胞的能量转换功能。

本文阐述了叶绿体、线粒体遗传在育种上的利用,对作物的各种遗传物质所产生的遗传效应进行了综述,并进一步探讨了它们在作物育种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叶绿体遗传;线粒体遗传;育种利用除了染色体DNA外,在细胞质中的线粒体、线粒体等细胞器内也存在着一些DNA分子,它们统称细胞质基因或者核外基因,也可以分别称之为线粒体基因和叶绿体基因,它们对作物的遗传与育种都有很大的影响,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1叶绿体遗传1.1叶绿体遗传概述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细胞器,是质体的一种,同时是一个半自主性细胞器,含有DNA分子,能进行自我复制。

它的双层膜结构使其与胞质分开,内有片层膜,含有叶绿素。

光合作用就是在片层膜上进行的,绝大多数的异养生物的有机物质与能量来源都是由叶绿体光合作用提供的。

大部分叶绿体的DNA都是共价闭合的双链环状分子,少数的为线状分子。

叶绿体的DNA分子一般长为120~160kb。

叶绿体中一般含有多个拷贝的DNA。

其基因组很小,同时DNA分子上存在两个反向重复的序列。

这些特点使对叶绿体基因的克隆和其他遗传学操作更加容易。

[1]1.2叶绿体遗传转化的优点和细胞核转化相比,以叶绿体为受体的基因转化具有很多独特优点:准确控制外源基因的插入位点,避免位置效应的产生,有利原核和真核外源基因的直接表达。

叶绿体基因组可处理多顺反子的能力和精确、安全、高效等特点,更利于实现多基因共同转化,且表达产物在叶绿体中可以完成二硫键交联,正确折叠等转录的修饰,使表达产物具有生物活性。

叶绿体属于母系遗传,可避免作物与作物及作物与杂草之间的杂交,避免了细胞核转化中可能造成的基因污染等环境安全隐患,消除公众对于基因污染的忧虑。

园艺植物育种学教学探讨

园艺植物育种学教学探讨

园艺植物育种学教学探讨【摘要】园艺植物育种学是园艺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对于培养专业人才和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探讨园艺植物育种学教学的重要性和现状,对其内容、方法、资源整合、实践案例和未来发展进行分析和探讨。

通过对园艺植物育种学教学进行深入讨论,可以更好地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培养更多优秀的园艺植物育种人才。

也需要面对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挑战,如如何整合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等问题。

只有不断探讨和创新,园艺植物育种学教学才能不断进步,为行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园艺植物育种学、教学探讨、重要性、现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实践案例、未来发展、意义、挑战、展望1. 引言1.1 园艺植物育种学教学探讨的重要性园艺植物育种学教学是农学和园艺学中重要的学科之一,对于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园艺植物育种学教学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园艺植物育种学是农业生产的基础。

通过园艺植物育种学的教学,可以培养出具备良好的品种培育技能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为农业生产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园艺植物育种学教学还可以促进新品种的培育和推广,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为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园艺植物育种学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在园艺植物育种学的教学中,学生不仅可以掌握理论知识,还能通过实验和实地实践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园艺植物育种学教学的重要性在于其对农业生产的支撑作用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作用。

通过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将园艺植物育种学的教学引入新的发展阶段,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为农业生产和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

1.2 园艺植物育种学教学的现状园艺植物育种学教学的现状一直是园艺植物育种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园艺植物育种学教学也必须不断适应新的要求和挑战。

植物育种技术的进展与应用

植物育种技术的进展与应用

植物育种技术的进展与应用植物育种技术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从传统的人工杂交到现代的基因编辑技术,植物育种技术一直在不断进步与发展。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面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现代育种技术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品质和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发重要。

传统育种技术的局限性传统植物育种技术依靠的是人为垂直杂交,即把两个不同的品种或种类的植物花粉人工授粉或自然杂交。

然而,这种方法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首先,人为杂交需要很多时间和人工投入,花费高昂。

其次,传统育种方法只能通过外部形态来选择优良的品种,但这种选择方式与内在表现不一定吻合。

因此,传统的植物育种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需求。

现代植物育种技术的兴起现代植物育种技术弥补了传统方法的不足,并广泛应用于全球的农业生产中。

现代育种技术可以根据需要直接编辑植物的基因,实现对植物性状的精确调控,加速育种进程。

在特定条件下,现代育种技术还可以选择性地导入耐旱、抗病、高产等基因,使农作物具有更好的逆境适应能力。

基于CRISPR-Cas9的基因编辑技术现代育种技术中,基于CRISPR-Cas9的基因编辑技术广受欢迎。

CRISPR-Cas9是一种通过切割特定DNA序列,实现基因编辑的技术。

这项技术可以直接编辑任何类型植物的基因,无论是细胞中的单个基因还是整个基因组。

CRISPR-Cas9具有精准、高效和可编程的特点,被认为是植物育种界的一项技术革新。

在基于CRISPR-Cas9技术的植物育种中,我们可以通过对植物基因的切割和修改来实现植物性状的精确调控。

例如,可以通过编辑水稻基因,使水稻不仅能适应盐碱地的生长环境,而且在高温和干旱的条件下仍然保持高产。

还可以通过编辑生成油茶、椰子和其他油料植物的叶绿素限制桥酶(CLS)基因,实现大幅增加这些树种的油含量。

未来的应用随着越来越多植物基因组的测序和分析,以及基因编辑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普及,预计未来可编辑的植物基因将达到数千亿个。

育种学论文

育种学论文

2015-2016学年第1学期《植物育种学》课程论文论文题目:我国黄瓜育种研究进展与展望学院:集贤学院专业班级:集贤131班学号:******************成绩:2015 年12 月10 日我国黄瓜育种研究进展与展望黄瓜(Cucum is sativusL.)是葫芦科(Cucurbitaceae)黄瓜属(Cucum is)一年蔓生草本植物,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印度北部地区。

在蔬菜生产中,黄瓜是我国重要的大面积栽培蔬菜,是主要的春夏季蔬菜。

中国也是世界上黄瓜生产面积最大、总产量最高的国家。

1.黄瓜生产现状我国的黄瓜栽培面积已达125.3万公顷,比1980年扩大了将近3倍,几乎占全国蔬菜总面积的10%。

主要种植地区为广西、广东、江苏、甘肃、辽宁、河北、河南、山东等地。

近年来,我国的黄瓜种植在各省越来越普遍,生产基地也越来越多,区域化种植成为趋势。

原来一些气候及地理环境不太好,种植基础比较差的地区,如甘肃、黑龙江、新疆、贵州、西藏、内蒙古等地也有大面积的黄瓜种植区,由此可见黄瓜种植发展实在迅猛。

2.我国黄瓜育种取得的进展2.1抗病育种我国黄瓜育种起步晚,基础薄弱。

黄瓜品种的选育工作始于50年代末, 60年代随着黄瓜叶部病害霜霉病、白粉病发生的日益严重开始了黄瓜的抗病育种。

曹清河等]1[将普通栽培黄瓜和酸黄瓜杂交,合成了人工异源双二倍体新种,并以此为桥梁种与普通黄瓜回交、自交,选育出黄瓜抗霜霉病异源易位系CT-01。

毛爱军等]2[对美国黄瓜抗病自交系WIS2757、津研2号自交系及其后代进行了分析,确定了这2个自交系的白粉病抗性都是由3对基因联合作用。

闫世江等]3[以4个不同耐低温的自交系为材料发现黄瓜耐寒指数与株高、节数、茎粗、干物质重等形态学性状关系密切,并且发现上述5个性状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

经过了数十年科研人员的努力,当前我国的黄瓜育种有了很大的进展。

2.2种质资源创新育种在搜集、整理、鉴定国内外黄瓜种质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相结合,创新了一大批优良育种材料。

(完整版)植物育种学总论整理

(完整版)植物育种学总论整理

(完整版)植物育种学总论整理
概述
本文档总结了植物育种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以及育种方法,旨在提供一个植物育种学的综合导读。

植物育种学是一门研究植物
遗传和遗传改良的学科,对于农业生产和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基本概念
植物育种学是通过改变植物的遗传特征来培育具有理想性状的
植物品种的学科。

它涉及植物的遗传基础、遗传变异、遗传改良等
方面的研究。

发展历程
植物育种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农业文明时期,人们开始尝
试通过选择种子和繁殖方式来改良植物品种。

随着遗传学的发展,
植物育种学逐渐形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得到了更系统的理论和
方法支持。

育种方法
植物育种学采用多种方法来实现遗传改良,包括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基因工程和分子标记等。

选择育种通过选择具有理想性状的个体进行繁殖,以逐步改良植物品种。

杂交育种则是利用植物间的杂交亲和性产生新的优良品种。

基因工程利用基因的转移和编辑技术来改良植物品种,而分子标记则用于辅助选择具有理想基因组的个体。

结论
植物育种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保障粮食安全具有关键作用。

通过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基因工程和分子标记等方法,可以改良植物品种,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植物遗传育种及应用研究

植物遗传育种及应用研究

植物遗传育种及应用研究植物的遗传育种一直是人类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和改善农作物质量而进行的研究。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植物遗传育种在实践中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本文将从植物遗传育种的基本概念、种质资源保藏、优质高产育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植物遗传育种的基本概念植物遗传育种是指利用种质资源进行遗传改良,目的是增加农作物产量、提高农作物的品质、耐抗性等性状。

植物的遗传育种可以利用传统育种方法,也可以利用现代遗传工程的手段进行改良。

对于传统育种方法,最初需要进行种质资源的筛选,即从自然资源中发现具有遗传特异性的材料进行保藏,以达到增加遗传多样性的目的。

之后就是选择亲本组合和进行杂交,通过综合分析、综合评价后进行育种。

在种子质量、光合作用的路径上,选择性状优良的后代继续培育出各类育种材料。

现代遗传工程则主要是利用先进的生物学方法对农作物的基因进行编辑和修饰,以实现对农作物特性的改良。

例如,通过转基因方式将某种植物的抗病基因转移到其他植物上,增强其耐抗性。

也可以对某一物种的基因进行剪切和编辑,缩短其生育周期和提高其产量。

二、种质资源保藏种质资源是指农作物种类、亲缘关系、形态特征、生理指标、生物学基因型等的综合体现。

是农作物遗传育种研究中的重要基础。

而不同的物种、品种和地域都具有不同的生长条件和发育状态,因此需要在保藏过程中加以注意和规划。

对于保育策略,应该根据物种生长条件、父本、后代的种子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制定不同的储存温度、潮度、密闭方式等。

例如,对于需要寄生在宿主体上生长的物种,应该尽量在种质资源保藏的过程中选择宿主体,或者在合适的时间采摘种子。

此外,对种质资源的保存,农业部在全国建立了16个种质证明中心和42个收藏单位,对于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保障作用。

三、优质高产育种优质高产育种是植物遗传育种的最终目标。

对于从事遗传育种工作的人员,要不断挖掘和开发新的遗传资源,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品种选育,在提高产量的同时,更要保证其品质、口感和健康成分等方面的优异性。

果树三倍体育种研究的论文

果树三倍体育种研究的论文

果树三倍体育种研究的论文果树三倍体育种研究的论文摘要:本文综述了果树三倍体的研究进展:果树三倍体育种的途径主要包括利用对自然变异的选择获得三倍体、利用有性杂交来培育三倍体、利用胚乳培养获得三倍体和利用原生质融合培育三倍体;对三倍体的鉴定主要从形态特征、解剖结构、生理生化特性和染色体数目等方面来考虑,同时对今后果树三倍体育种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果树三倍体育种多培体现象是高等生物最普遍的特点之一。

据统计,在果树中,多培体类型分属于20科、35属,400余种。

果树多倍体一般具有生长旺盛、果实大且少籽或无籽、产量高、适应性和抗逆性强等特点,且能够利用无性繁殖的方式固定其优良性状,使之保持稳定而不分离,在生产上长期利用。

三倍体生物与其他多倍体相比,其营养生长通常是最好的。

一般说来,三倍体具有两大基本特征:由体细胞增大所引起的巨大性和由减数分裂过程紊乱造成的不育性,再加上多种不同生物类型和品种的三倍体所具有的特殊可贵性状,常引起育种工作者的关注,已经成为果树育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对三倍体选育多样化的特色。

鉴于此,对果树三倍体的特性、目前果树三倍体育种的主要途径、鉴定方法以及三倍体育种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为三倍体育种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1果树三倍体的特性1.1生物学性状三倍体果树由于染色体组成多于二倍体,在形态上一般表现为巨大性,细胞体积增大,枝条变粗,叶片变宽变厚、叶色浓绿,叶绿体数目增加,气孔变大但密度下降,花粉粒增大,果大、少籽或无籽,可食率高,如三倍体无籽香蕉,三倍体葡萄红标无核、夏黑,三倍体黄盖梨、大叶雪梨等。

但是部分器官的巨型并不导致整个植株的巨型化,有的三倍体果树表现为生长缓慢,树体较小,节间变短,如柑桔三倍体前期生长弱,叶片厚而圆。

另外,大多数的三倍体对外界环境条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有抗旱、抗病、抗寒等特性。

1.2育性的变化多倍体植株的能育性一般较原植物降低,一方面是由于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的配对容易发生紊乱,另一方面是由于花粉粒巨型化导致受孕率低、结实率低。

番木瓜育种的研究进展

番木瓜育种的研究进展

福建农林大学本科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番木瓜育种的研究进展课程名称:园艺植物育种学学院:园艺学院专业年级:13级园艺专升本(2)班学号:3135203056姓名:杨孝芳授课教师:王平成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1. 品种选育 (1)2. 育种方法 (1)2.1 引种驯化 (1)2.2 杂交技术 (1)2.2.1 种内杂交 (1)2.2.2 种间杂交 (2)2.4 诱变育种 (2)3. 生物技术在番木瓜育种上的应用 (2)3.1转基因抗病育种 (2)3.2番木瓜离体培养研究 (2)3.1.1 器官培养 (3)3.2.2 胚培养 (3)3.2.3 花药培养与单倍体育种 (3)3.2.4 原生质体培养 (4)4. 存在问题与研究方向 (4)4.1存在问题 (4)4.2 研究分析 (4)4.2.1 品质育种 (4)4.2.2 生物信息技术与杂交品种选育相结合 (4)4.2.3 诱变育种与太空育种 (4)3.2.4 抗性育种 (5)参考文献 (5)摘要:番木瓜是南方常见的常绿果树之一,近年来许多的资料显示它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与药用等价值,因此受到有关研究人员的重视。

本文就近年来有关番木瓜的品种选育、有关育种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提出一些当前番木瓜育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今后育种研究方向个人建议。

关键词:番木瓜:杂交育种;转基因育种;诱变育种;番木瓜(Carica papaya L.)又名万寿果,是番木瓜科番木瓜属的多年生常绿大型草本热带果树,有“岭南果王”的美誉。

其原产南美洲热带喜温热天气,忌霜冻,现已在许多国家进行广泛栽培。

番木瓜果皮光滑美观,肉厚、汁多、细腻,气味清醇芳香,可鲜食,亦可作蔬菜进行炒、煮、腌, 或加工制成蜜饯、果脯、果酱、果冻和饮料等多种食品。

番木瓜果实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钙盐及维生素和维生素,可防治高血压、胃炎, 同时,还是一种有益正气、助消化、治胃病的水果[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号:EO5J03A02课程名称:阅卷教师:班级:学号:姓名:成绩:单倍体育种综述Research Of Haploid Breeding【摘要】本文介绍了单倍体育种的概念、研究现状、特点,重点介绍了单倍体产生途径、鉴定与二倍化方法,讨论了单倍体育种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以及应用前景。

【关键词】单倍体育种产生途径应用发展前景Abstract:t he paper introduce the concept,circumsta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haploid breeding.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haploid,identification method haploid-doublingmethod were key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 haploid techniques in haploid breeding are discussed.Key words:haploid breeding progress of haploid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prospects 0前言自Chase在1949年提出单倍体技术,即利用自然发生或人工培育的单倍体植株,经过自然或人工加倍获得双单倍体,单倍体已在植物遗传与育种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单倍体经染色体加倍获得纯合二倍体,从中选育自交系,缩短了育种年限,提高育种效率[1],加速了育种进程,因此受到育种家们的极大重视。

1概念单倍体育种是利用各种有效方法产生单倍体后,进行染色体人工或自然加倍,使植株恢复正常育性,迅速获得稳定的新品种的育种方法。

单倍体是指只含一组染色体的个体、组织或细胞。

在植物的正常发育过程中,只有减数分裂后形成的大、小孢子及由其形成的雌雄配子体的细胞是单倍体。

2研究现状育种家们对从单倍体获得纯系的兴趣浓厚,因为利用单倍体技术培育优势杂种,可缩短育种时间。

其实,早在1929年,Randolph和Stadler就首次报道了单倍体,产生了在育种中利用单倍体技术的思想,但由于有两个限制因素,即难以获得足够数量的单倍体育种材料和单倍体二倍体化时的困难,导致单倍体技术没有得到广泛应用[2]。

目前,在美国产生玉米纯系的单倍体技术,正被玉米商业育种家广泛地利用[3]。

此外瓜类作物单倍体育种中的子房培养、胚抢救和花药培养等均已获得成功,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仍然存在诱导频率低[4]、重复性差等问题,而且离建立一套成熟的培养体系和单倍体加倍方法有待继续探讨。

3单倍体育种的优缺点及特点单倍体育种的优点:①控制杂种后代分离,缩短育种年限。

②提高获得纯合材料的效率。

③排除显隐性干扰,提高选择的准确性。

④与其他的育种方法相结合,提高选择课号:EO5J03A02课程名称:阅卷教师:班级:学号:姓名:成绩:效果。

⑤为研究细胞学、遗传学理论问题提供素材。

单倍体育种的缺点:①缺乏常规育种各个分离世代的基因重组和交换,减少了优良基因积累的机会。

②缺乏各种材料在田间观察评定的机会。

③诱导单倍体的技术不完善,花药培养时出愈率、绿苗率不高,好的类型可能丢失。

单倍体的特点:与正常植株相比,单倍体植株细弱、矮小,叶片较薄,花器较小,叶绿体数目较少,体细胞、细胞核、花粉母细胞和淀粉粒都变小,花粉粒小而空瘪,不能正常授粉结实,基本是高度不育。

但是,单倍体植株一旦染色体加倍,即可恢复正常的形态、解剖结构、遗传与生理机能,并可获得遗传上纯合二倍体的后代,快速培育优良玉米纯系的好方法。

4单倍体的产生途径4.1自然发生的单倍体[5]自然界中大多数生物都是二倍体,而低等植物主要是单倍体,是由配子(孢子)直接产生的,不会出现不育性问题。

高等植物自然发生的单倍体,一般是由于生殖过程异常所引起的孤雌或孤雄生殖而来的。

4.2花粉、花药培养诱导单倍体花粉、花药培养的原理是依据植物每一特化的营养细胞都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在全能性”原理。

花药培养是把发育到一定阶段的花药接种到培养基上来改变花粉的发育程序,使其分裂形成细胞团,进而分化成胚状体,产生再生植株或形成愈伤组织,由愈伤组织再分化成植株[6,7]。

花粉培养是指把花粉从花药中分离出来,以单个花粉粒作为外殖体进行离体培养的技术[8]。

花粉、花药培养效率受供体植物的基因型、花粉发育时期、培养基及其添加物、预处理方式、供体植物的生长状况等的影响,基因型是影响单倍体培养的主要因素。

付迎军[9]等研究表明,不同基因型的玉米花药培养的诱导频率差异非常明显,杂交种的诱导频率要比纯系高。

目前,此方法已在小麦[10]、玉米[11,12]、水稻等作物上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其缺点是要经过组织培养的过程,先诱导愈伤组织,再分化形成再生植株,但并非每个小孢子都能无性增殖。

二倍体化以后,因适应性问题而出现生长或结实的困难。

4.3孤雌生殖诱导单倍体利用异种花粉授粉,刺激未受精卵发育引起孤雌生殖产生单倍体;利用紫外线处理的成熟花粉粒给正常植株授粉,让已无授精能力的花粉去刺激未受精的卵细胞单性发育成单倍体的胚;利用甲苯胺蓝等化学药剂处理花粉产生单倍体,但化学药物诱导孤雌生殖[13~15]常易产生一些影响生理生化和形态上的畸变,其可靠性常受到怀疑。

4.4远缘杂交诱导产生单倍体在远缘杂交中,可能由于双亲体细胞分裂周期的不同步,导致某一亲本染色体的丢失,从而引起单倍体的发生。

亲缘关系较远的花粉一般很难使母本的卵细胞受精,但却能刺激卵细胞单性发育,由此可产生单倍体或经核内复制形成双倍体。

朱庆麟[16,17]等用失活花粉、衰老而丧失授精能力的花粉、无授粉能力的幼嫩花粉及课号:EO5J03A02课程名称:阅卷教师:班级:学号:姓名:成绩:异种花粉诱发玉米孤雌生殖诱导率较低,而用向日葵、南瓜和棉花花粉混合给玉米授粉,诱导率比分别授粉都要高。

远缘花粉诱导孤雌生殖效果不稳定,不同材料的变异很大[18]。

4.5.化学药剂诱导产生单倍体利用植物调节剂直接刺激卵细胞,使之分裂诱发孤雌生殖,此法简便易行。

药剂诱导产生单倍体已有许多成功报道,如用药剂处理未授粉的花柱、柱头或子房,在玉米、油菜和小麦等作物[19~24]。

4.6延迟授粉诱导产生单倍体延迟授粉,花粉管即使到达胚囊内,卵细胞由于丧失受精能力而不能受精,但其受花粉管刺激后容易引起分裂,从而进行孤雌生殖形成单倍体植株。

去雄后延迟授粉可以大大提高孤雌生殖的诱导率。

而且延迟天数对诱导效果影响很大[19,25~27]。

其原因可能是授粉促进胚乳的形成,从而保证孤雌生殖幼胚的顺利发育。

4.7辐射诱导外殖体在培养诱导产生愈伤组织或植物开花前至受精的过程中[28],用射线照射愈伤组织细胞团或将父本花粉经X射线处理后,给去雄的母本受粉,以影响其受精,可诱发单性生殖产生单倍体。

5单倍体的鉴定方法[29,30]5.1形态特征上鉴定利用形态特征来鉴定单倍体是一种直观和便捷的方法。

在幼苗期可以用目测选出大部分的单倍体。

单倍体在正常生长状态下常常比它的标准类型小的多。

单倍体植物的特点是:开花较早,延续时间长;花不正常、败育,结的果实少而小;单倍体植株矮小,叶片、花、花药、气孔均较小,花序较紧密、花较多,花丝短,其相应的二倍体则相反。

5.2生理生化特性上鉴定单倍体减数分裂不正常,花粉败育很高,故通过检查花粉质量来鉴定单倍体是一种较为准确的方法。

但对不能无性繁殖而又不能保存植株的一年生种子植物来说,则要等到生育后期,如开花期才能初步鉴定出单倍体。

5.3遗传标记鉴定遗传标记鉴定方法是目前最可靠有效的单倍体鉴定方法。

利用具有在不同遗传背景下能稳定表达的显性性状标记的基因型作供粉种,根据植株显性性状表达与否可将孤雌生殖来源的单倍体或双单倍体与杂交产生的杂合体快速区分开来,从而简化整个孤雌生殖诱导程序。

5.4细胞学鉴定根据以上三种鉴定方法初步选出单倍体,必须经过细胞学鉴定,检查染色体数目才能真正的确定。

如在检查单倍体根尖细胞染色体数时,应注意到由于单倍体植株根尖细课号:EO5J03A02课程名称:阅卷教师:班级:学号:姓名:成绩:胞具有二倍化的倾向,细胞中染色体组可能自然加倍,故必要时可对需鉴别的植株的幼叶或花芽细胞进行染色休的计数,或检查孢原组织细胞或花粉母细胞,以确定其倍数性。

6单倍体的二倍化6.1自然加倍法自然状态下,单倍体各部分组织的体细胞发生自然加倍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目前,有关单倍体自然加倍的机制尚不清楚,但从自然加倍的广泛程度来看,可以认为,单倍体回复二倍性是细胞的一种本能反应。

单倍体的自然加倍频率较低,大约5%一10%,有些材料不发生自然加倍。

仅仅依靠单倍体的自然加倍难以满足育种实践的要求,必需对其进行人工加倍。

单倍体自然加倍受环境影响较大,研究表明:在同一环境条件下基础材料间单倍体加倍率变异不显著,而种植环境间单倍体加倍率变异极显著。

6.2单倍体的化学加倍人工加倍最有效的方法是利用化学药剂破坏细胞有丝分裂的纺锤丝,使两个子细胞染色体在有丝分裂后期不移向两极,人为改变分裂细胞染色体倍性,实现染色体化学加倍。

秋水仙素是目前最常用的化学加倍剂,加倍方法主要有浸种法、浸根法、注射法、浸芽法和培养基掺入法等。

浸种法是用适当浓度的秋水仙素对种子进行适当时间的浸泡,浸泡浓度和浸泡时间都会影响处理结果。

浸根法是在幼苗的适当时期,对幼苗根系进行浸泡。

浸根法的加倍效果比较好,但是需要育苗、处理、移栽等,用药量大,而且移栽后的成活率比较低,成本较高。

注射法是用注射器将适当浓度的秋水仙素注射到单倍体内,浓度用量和注射时期都会影响处理结果。

注射法可以直接在田间生长的单倍体上进行,不必要进行育苗和移栽,用药量少,适合于大量材料的处理。

浸芽法是将种子在实验室内发芽后,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涂抹幼芽生长点。

该方法可在苗床内进行,不损伤根系,成活率高,是一种较实用的加倍方法培养基掺入法是将愈伤组织临时转入加有低浓度秋水仙素的培养基中,从而使愈伤组织的单倍体细胞加倍成二倍体,这样再分化出来的花粉植株也是二倍体。

通过这种途径的单倍体加倍率远远于直接处理单倍体植株。

7单倍体技术在育种上的应用7.1单倍体技术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单倍体技术培育玉米自交系在美国正被玉米商业育种家广泛地利用。

在我国,最早开展此项研究的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通过采用孤雌生殖技术,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已育成3000多个孤雌生殖纯系,其中综合性状优良或个别性状突出,可直接或间接用于育种的近350个,选出多个优良组合参加省级和国家级区试。

遗单6号、科玉10号、秦单5号已通过审定,并在生产上进行推广[31,3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