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城市建设史》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外国建筑史 教学大纲

外国建筑史 教学大纲

外国建筑史教学大纲外国建筑史教学大纲引言:外国建筑史是建筑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通过学习外国建筑史,可以了解世界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和演变过程,培养学生的建筑审美能力和历史意识。

本文将探讨外国建筑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以及其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

一、古代建筑的演变1. 古埃及建筑古埃及建筑以金字塔为代表,探讨其建造技术和宗教信仰对建筑的影响。

2. 古希腊建筑介绍古希腊建筑的特点和风格,如帕台农神庙和雅典卫城,探讨其对后世建筑的影响。

3. 古罗马建筑探讨古罗马建筑的公共建筑和私人住宅,如斗兽场和巴西利卡,以及罗马建筑在欧洲的传播和影响。

二、中世纪建筑的发展1. 拜占庭建筑介绍拜占庭建筑的特点和风格,如圣索菲亚大教堂,探讨其对东欧和俄罗斯建筑的影响。

2. 罗曼式建筑探讨罗曼式建筑的特点和风格,如诺曼底大教堂,以及其在欧洲的传播和影响。

3. 哥特式建筑介绍哥特式建筑的特点和风格,如巴黎圣母院,探讨其对后世建筑的影响。

三、现代建筑的发展1. 文艺复兴建筑探讨文艺复兴建筑的特点和风格,如圣彼得大教堂,以及其对欧洲建筑的影响。

2. 巴洛克建筑介绍巴洛克建筑的特点和风格,如凡尔赛宫,探讨其对欧洲和美洲建筑的影响。

3. 现代主义建筑探讨现代主义建筑的特点和风格,如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以及其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授,向学生介绍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和演变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建筑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各个时期的建筑作品,感受建筑的空间和氛围,加深对建筑历史的理解。

3. 课堂讨论通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享对建筑作品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五、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外国建筑史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学习外国建筑史,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结论:外国建筑史是一门重要的建筑学课程,通过学习外国建筑史,可以了解世界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和演变过程,培养学生的建筑审美能力和历史意识。

外国城市建设史(殖民地)

外国城市建设史(殖民地)
租界城市:上海、天津 新建城市:青岛、大连、哈尔滨
一、资本主义殖民城市的特征——商业性质
1.商业金融区成为城市中心 2.方格网小街坊、密集的商业街和洋式店面 3. 营利性市政工程和公用事业
二、资本主义殖民城市的规划
早期为形式主义构图 后期重视功能及交通问题
1.新建城市:布局合理、风貌统一 2. 道路系统:方格网、中心放射环、铁路 3. 城市对景和轮廓线 4. 与地形环境的结合 5. 城市绿化 6. 市政工程技术
2
《城市建设史》讲义
梁江
Why Gridiron?
1. 划分标准地块,迅速卖地 2. 便于各方向自由扩展 3. 小网格可最大限度地提供出租街面,抬高地价 4. 模数统一、便于市政施工和管理 5. 与地形不甚结合
1. 无三维立体构图? 2. 无街坊间房屋的连续性和统一性? 3. 结构松散、无规划秩序? 4. 只适应马车时代的交通? 5. 资本主义应付工业与人口集中的方法,不适
《城市建设史》讲义
近代殖民城市
• 北美殖民城市(17、18世纪的英法) • 中南美殖民城市(16世纪的西班牙) • 亚非的殖民城市(19世纪英法德日俄)
梁江
大连理工大学
1
《城市建设史》讲义
梁江
殖民城市的一般特征
1.平面简单,多为方格网道路骨架 2.方形小街坊 3. 几个街坊空出为中心广场
大连理工大学
三、殖民城市规划的目的
1.军事建设 2.商业贸易 3. 工厂铁路 4. 综合性
四、殖民城市环境质量的明显反差
居住区分开 建筑质量、人口密度、绿地、公用设施的差异
五、殖民地的建筑风格
一国或多国殖民建筑的风格 早期多古典或仿古式,后期世界主义色彩
大连理工大学

外国建筑史教学大纲

外国建筑史教学大纲

《外国建筑史》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外国建筑史学分:4总学时:64适用专业:建筑学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理论课,学位课程,是建筑学教育的主干课程、核心课程之一为必修课程,考试科目。

课程目的与任务:1、从建筑历史纵、横剖面入手,使学生认识建筑文化、本质和结构,了解历史知识,分析历史典例,总结历史演变规律,把握历史脉搏走向,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2、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建筑的能力,提高修养,培养历史意识和历史感,树立正确的建筑观,促进建筑理论和设计水平的提高。

二、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外国建筑史的发展演变过程。

掌握古埃及、古希腊与古罗马时期建筑的典型特征;掌握欧洲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等各种类型建筑风格的特征和著名建筑师的代表作品;熟悉现代建筑与后现代建筑的特征及其重要代表人物与代表作品。

掌握国外近现代主要建筑理论的产生、发展与演变过程,以及各流派代表建筑师及其代表作品。

三、教学内容:外国古代建筑史第一篇奴隶制社会的建筑 15学时一、掌握古代埃及的建筑 4学时1)金字塔的演化及建筑艺术2)太阳神庙二、了解两河流域和波斯的建筑 1学时三、知道爱琴文化的建筑 1学时四、掌握古代希腊的建筑 4学时1)柱式的演进 2学时2)雅典卫城 2学时五、掌握古罗马的建筑 5学时1)光辉的券拱技术 1学时2)罗马柱式与建筑著作 1学时3)广场的演变 1学时4)建筑实例介绍 2学时六、知道美洲古代建筑第二篇欧洲中世纪建筑 6学时一、掌握拜占庭的建筑 2学时1)拜占庭教堂的穹顶结构技术与集中式形制2)建筑实例介绍二、掌握西欧中世纪建筑 4学时1)修道院教堂到城市教堂2)12到15世纪的哥特教堂3)知道中世纪市民建筑第三篇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和绝对君权时期的建筑 10学时一、掌握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 7学时1)佛罗伦萨主教堂的穹顶2)文艺复兴的历程3)文艺复兴时的建筑师4)广场建筑群5)文艺复兴时的理论6)17世纪的意大利建筑二、了解法国古典主义建筑 3学时1)初期的变化2)古典主义的根据和理论3)宫廷纪念建筑两个重要实例分析4)洛可可风格三、知道欧洲其他国家16—18世纪建筑第四篇知道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建筑 1学时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建筑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建筑三、欧洲其他各国十八世纪下半叶和十九世纪上半叶的建筑四、美洲殖民地和美国独立前后的建筑五、十九世纪中叶的欧洲与北美建筑第五篇了解亚洲封建社会的建筑 2学时一、伊斯兰国家的建筑二、印度次大陆和东南亚的建筑三、朝鲜和日本的建筑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一章了解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欧美的建筑 2学时一、工业革命对城市与建筑的影响二、建筑创作中的复古思潮1)古典复兴2)浪漫主义3)折衷主义三、建筑的新材料、新技术与新类型四、解决资本主义城市矛盾的探索第二章了解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对新建筑的探求 4学时一、建筑探新的社会基础二、欧洲探求新建筑的运动1)探求新建筑的先驱2)工艺美术运动3)新艺术运动4)奥地利、荷兰与芬兰的探索三、美国芝加哥学派与赖特的草原住宅1)高层建筑的发展与芝加哥学派2)赖特的草原式住宅四、钢筋混凝土的应用五、德意志制造联盟第三章掌握新建筑运动的高潮,现代建筑派与代表人物 10学时一、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社会历史背景与建筑概况二、建筑技术的进展三、战后初期的建筑流派四、新建筑运动走向高潮五、格罗皮乌斯与“包豪斯”学派六、勒柯布西耶七、密斯凡德罗八、赖特和他的有机建筑轮第四章掌握二战后的建筑活动与建筑思潮 6学时一、二战后建筑概况二、高层与大跨建筑三、二战后主要思潮四、教学参考书:1、陈志华著. 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第三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2、罗小未、蔡畹英编著. 外国建筑历史图说.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19963、罗小未著.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二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044、刘先觉著. 现代建筑理论.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五、说明:。

《中外城市建设史》教学大纲.docx

《中外城市建设史》教学大纲.docx

《中外城市建设史》教学大纲一、说明该课程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本科学生专业选修课。

通过学习城市发展过程、比较城市变迁经历理解如何认知城市及其空间。

了解和初步掌握基本的城市历史研究方法。

学习不同城市理论与思想的特点及其变迁过程。

本课程是一门以研究为导向的理论课程(research oriented course),要求学生随课程进程开展初步和独立的城市历史研究,开展讨论,提交报告。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中外城市建设的体系,重:点是中国以及国外的城市建设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以及不同历史阶段城市的特点,让学生能系统地掌握古代及近代中外城市与城市规划理论。

(三)教学方法理论论述(四)考核方式考查:以提交报告的形式结课。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1. 原始居民点的特点2. 中国城市产生的条件3. 评断我国早期城市形成的标准说明和要求:(1)通过讲授了解城市建设史的基本发展导向,中国原始居民点的特点与形成条件;(2)重点与难点:中国城市在不同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历史背景条件下的情况。

第二章殷商时代的城市1. 城市数量较前增加,分布范围扩大,但城市规模普遍较小2. 形成三级城邑网,即周天子所居王都一一诸侯国国道一一卿大夫都(采邑城)三级3. 城市的功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据点,工商业发展受到限制,经济功能不强4. 建设城市有了一定的规制,并对我国后来的国都的建设布局产生深远的影响说明和要求:西周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特点是本章的重点与难点第三章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1. 城市发展背景2. 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特点说明和要求:通过讲授,使学生了解列国都城一般都由大小两城组成,并呈现多种组合城市。

第四章秦汉时代的城市1. 城市发展背景2. 城市发展和建设的主要特点3. 西汉时期的城市经济区说明和要求:通过讲授,使学生了解到,在城市建设方而,城区居民住宅开始按闾里制修建,都城实行的是多宫制,并且占据城市很大空间。

【课程大纲】《外国建筑史》

【课程大纲】《外国建筑史》

《外国建筑史》课程大纲一、课程概述课程名称(中文):外国建筑史(英文):Architectural History of Foreign Countries 课程编号:14241020课程学分:2.5课程总学时:40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二、课程内容简介该课程以除中国以外的各国建筑的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分为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和外国近现代建筑史两部分。

前者主要内容有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建筑,波斯、希腊、罗马、拜占庭和美洲的建筑,欧洲封建社会时期的建筑,资本主义初期的建筑,伊斯兰教国家的古代建筑,印度、东南亚国家及朝鲜和日本的古代建筑等,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更具体生动的叙述和阐释建筑的发展;后者主要内容为自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至今两百余年来建筑文化发展的概况,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和理解建筑与建筑学的发展过程,从而使建筑历史精华体现在今日时空之中。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1、教学目标1)解读历史:深层次阅读从古代到当代历史上出现的代表性建筑、建造活动、建筑思想等各种建筑成就,识别各种时期的建筑特征,剖析形成这些建造活动与建筑成就的社会、宗教、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影响因素。

2)阅读理论:通过丰富的建筑历史脉络的展开,将各个历史时期有深远影响的建筑理论引入阅读,并解剖建筑理论所包含的观念与时代的价值取向和知识体系建构之间的关联性。

3)认知建筑:从理论与历史的阅读中再来认识建筑的语言,形成对于功能、空间、形式、秩序、文脉和建构等建筑语汇的深层认识,也形成关于建筑作为文化现象的深层理解。

4)形成史观:形成关于建筑历史与传统关系的基本观念,历史不是目的,传统将以某种方式影响着未来。

2、教学要求:1)要求学生掌握国外各个历史时期建筑发展的脉络和重要成就,把握西方建筑体系的构成要素与特征;2)掌握外国古典与现代建筑的基本构造、结构、技术特征;3)重点掌握外国古典与现代建筑典型实例的建成年代、类型、风格、特点及在建筑历史中的意义;4)了解当今外国建筑发展情况与学术思潮。

《城市建设史》课程教学大纲【模板】

《城市建设史》课程教学大纲【模板】

《城市建设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城市建设史英文名称:History of urban construction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学时:32学分:2适用对象: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本科专业考核方式:随堂考试,以布置课外作业来考核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考勤占10%,作业占40%,期末考试占50%。

无故旷课累计超过16个学时的学生,取消评定成绩资格。

先修课程:无二、课程简介本课程通过介绍中外古代和近现代重要城市的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历史经验,使学生掌握城市建设史,城市改造史的基本知识。

中国城市建设历史理论包括早期奴隶制城市、封建社会时期的城市、近代资本主义城市;西方城市建设历史理论包括西方古代、中世纪和近现代资本主义三个时期的主要城市简介及主要的城市规划理论。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本课程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本科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之一。

通过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中国城市发展的一般历史,了解国外城市发展的基本特点。

理解城市发展的基本动力以及影响因素。

1、了解城市起源的过程、发展的推动力量及发展的一般规律;2、掌握各个历史时期重要的城市案例;3、了解中国古代城市物质形态的基本特征;4、了解国内外历史上主要的城市规划理论与思想。

5、比较城市变迁经历理解如何认知城市及其空间。

6、学习不同城市理论与思想的特点及其变迁过程。

四、教学内容第一章城市的产生、夏商周时代的城市(2学时)1、目的和要求了解城市的产生过程,城市产生的各个阶段的特征。

原始社会生活及劳动情况。

通过早期城市及其演变的介绍,了解殷商时期的城市布局特点和功能分区,掌握商周时期邑、都、市、城、廓、国等概念,掌握周代的城制及其影响。

2.教学内容原始的居民点、城市的产生、城市的产生过程;商代早、中、后期国都的规模、特点;周代的城制及其影响第一节原始社会生活及劳动情况第二节原始的居住形式及居民点第三节城市的产生第四节殷周时代的城市及周代的都城第五节殷周时代的邑、都、市、城、廓、国第六节周代的城制及其影响3. 思考与实践城市产生的原因?周礼《考工记》的城市制式?4.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

《外国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

《外国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

《外国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理论核心课,学生通过外国建筑史的学习,全面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建筑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思想、建筑材料和科学技术条件下,各种设计思想与建筑特点与形式特征。

能够分析历史上各种建筑创作思想与设计手法,探讨优秀建筑作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艺术上的价值,总结历史上建筑的经验,为学生今后设计思想的表达提供理论基础。

三、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世界各国的建筑形式的演变与发展规律,掌握各国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理论,掌握世界各国和地区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设计思想和建筑形式,为今后建筑绘图或建筑创作提供依据。

2.能力目标:毕业后能够胜任有关建筑设计工程的设计和研究工作,涉及领域包括各类建筑的平面、立面和剖面图等。

3.素质目标:该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较强,课程中多个试验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同学间良好的协作能力才能完成,从而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的职业素质、思想素质、人文素质和心里素质等,同时学生要具有对工程质量终身负责的意识和行为;要有深入实践的愿望和本领。

四、主要内容和要求第0章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学习外建史的目的和意义。

2、了解外国建筑史的主要内容。

3、理解外国建筑史的发展特点。

【教学设计建议】采用多媒体教学,运用启发互动的教学模式,把每一单元中要掌握和熟悉的内容作为重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讲授内容】1、本课程在专业学习中的地位与性质;与相关课程之间的关系;参考资料与需要补充的知识。

2、外国建筑历史的学习方法和意义。

3、外国建筑体系及其分支、分类。

4、不同类别的国外建筑的差异特征。

第一章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的建筑【目的要求】1、掌握古埃及金字塔起源、形制和典型遗存,熟悉古埃及建筑特征。

2、理解埃及建筑发展背景及在历史中的地位。

3、掌握古埃及神庙建筑的起源、形制和典型遗存。

【教学设计建议】采用多媒体教学,运用启发互动的教学模式,把每一单元中要掌握和熟悉的内容作为重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大纲】《城市建设史》

【课程大纲】《城市建设史》

《城市建设史》课程大纲一、课程概述课程名称(中文):城市建设史(英文):Urban History课程编号:14351142课程学分:3.0课程总学时:48课程性质:专业课二、课程内容简介本课程通过介绍中外古代和近现代重要城市的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历史经验,使学生掌握城市建设史,城市改造史的基本知识。

中国城市建设历史理论包括早期奴隶制城市、封建社会时期的城市、近代资本主义城市;西方城市建设历史理论包括西方古代、中世纪和近现代资本主义三个时期的主要城市简介及主要的城市规划理论。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通过学习城市发展过程、比较城市变迁经历理解如何认知城市及其空间。

了解和初步掌握基本的城市历史研究方法。

学习不同城市理论与思想的特点及其变迁过程。

了解中国城市建设史部分在城市选址、城市供排水、城市交通、防火、城市绿化和风景区、城市规划等方面已有的成就和经验;了解外国城市建设史相关部分。

掌握基本的城市历史与文脉延续概念,能将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历史经验应用于城市规划设计中。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中国城市部分)第一章城市的产生(1.5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城市的产生过程,城市产生的各个阶段的特征。

原始社会生活及劳动情况2. 教学重点与难点:原始的居民点、城市的产生、城市的产生过程第一节原始社会生活及劳动情况(0.3学时)第二节原始的居住形式及居民点(0.2学时)第三节城市的产生(1学时)第二章殷周时代的城市(2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早期城市及其演变的介绍,了解殷商时期的城市布局特点和功能分区,掌握商周时期邑、都、市、城、廓、国等概念,掌握周代的城制及其影响。

2. 教学重点与难点:商代早、中、后期国都的规模、特点;周代的城制及其影响第一节殷周时代的城市及周代的都城(0.5学时)第二节殷周时代的邑、都、市、城、廓、国(0.5学时)第三节周代的城制及其影响(1学时)第三章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建设(1.5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从城市规模、布局特点、道路等级等方面了解当时的建成制度,了解百家争鸣中的城市规划建设理论:管子《乘马篇》2. 教学重点与难点:春秋战国时代的重要都城。

中外城建史教学大纲ok

中外城建史教学大纲ok

中外城建史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中文城建史课程代码:课程负责人:二、学时和学分:32学时,2学分三、课程性质:专业基础选修课四、适用专业:景观建筑学五、使用教材:1.沈玉麟编. 《外国城市建设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122.董鉴泓编. 《中国城市建设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年9月第二版3.《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讲义)六、参考书目:1.芒福特著(中译本).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9.10.2.阮仪三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同济大学出版社。

3.W.奥斯特罗夫斯基,《现代城市建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宁越敏等,《中国城市发展史》,安徽科技大学出版社。

七、开课单位:八、课程的目的和任务:通过学习城市发展过程、比较城市变迁经历理解如何认知城市及其空间。

了解和初步掌握基本的城市历史研究方法。

学习不同城市理论与思想的特点及其变迁过程。

了解中国城市建设史部分在城市选址、城市供排水、城市交通、防火、城市绿化和风景区、城市规划等方面已有的成就和经验;了解外国城市建设史相关部分。

九、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中外城市发展和建设的历史,了解中外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历史,认识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内在规律;通过追溯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的起源、发展和前沿,介绍自然和文化保护的一般理论、方法和程序,分析国内外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实例,为学生从事规划设计中有关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十、课程主要内容:第一讲外国城市建设史(一)古代的城市(二)中古的城市(三)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城市(四)现代城市第二讲中国城市建设史(一)古代部分(二)近代部分(三)现代部分第三讲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一)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起源与发展(二)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与方法(三)中国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四)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五)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实例分析十一、课程说明:本课程大纲教学总学时数为32学时,相关教学环节可如下安排:1.分阶段布置读书笔记作业及课外参考文献的阅读。

外国城市建设史(古希腊)

外国城市建设史(古希腊)

大连理工大学
1
《城市建设史》讲义
梁江
古希腊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1. 殖民 建新的城邦 city-states
古希腊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1. 殖民
不断把(organic)母城的过盛人口有计 划地疏散到(planned)新城去,并迅速在 城市间建立贸易往来。
Ten citizens do not make a polis, whereas ten thousand it is a polis --- Aristotle no longer.
Self-sufficient for a political community
5040 shares in the land --- Plato
古希腊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1. 殖民 2. 双中心 Acropolis & Agora 贵族宗教中心 v.平民生活中心 3. 网格城市
AGORA
1. 顺应地势、自由活泼 的布局 2. 三维动态的空间景观 变化 3. 合乎毕氏的数学理性 4. 柱廊的韵律
大连理工大学
5
Organic + Logical
大连理工大学
2
《城市建设史》讲义
梁江
Pergamon
大连理工大学
3
《城市建设史》讲义
梁江
古希腊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1. 殖民 2. 双中心 Acropolis & Agora 贵族宗教中心 v.平民生活中心 3. 网格城市
大连理工大学
4
《城市建设史》讲义

梁江
古希腊的城市要素 • Acropolis • Agora • City Wall • Residential Districts • Leisure & Cultural Area • Religious Precinct • Harbor/Port • Industrial Zone

外城建史讲义

外城建史讲义

外国城市建设史第一编古代的城市城市的起源古埃及的城市两河流域和波斯的城市古印度和古代美洲的城市古希腊的城市古罗马的城市最早的原始人聚居地在法国尼斯NIZZA地区考古发现的迄今3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的原始人聚居地,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人类最早的建筑城市的起源•原始社会---狩猎、采集,有穴居、巢居,以游猎为主•旧石器晚期---相对定居、土窑•中石器时代---部落居民点三个特点:有秩序、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显示社会等级辟邪与占卜•新石器时代中期---农业革命(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畜牧业)•7000BC.-4000BC.---土地耕作者居民点,易碎不宜携带的陶器罐子装物,房子装人---采用容器形状,减少建材用量•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剥离出来•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品、货币交易、商人•4000BC.-3000BC.---城市产生---城市革命,文字---城市城市:交通便利、利于交易、防卫需要古居民点城市的起源掌握:•城市的产生•第一批城市诞生的时间古埃及的城市社会背景•1、历史沿革4000BC. 原始社会过渡奴隶社会---3500BC. 上下埃及---3200BC.第一(MENES)王朝分古王国、中王国、新王国和晚期四个历史时期•2、宗教信仰人生短暂、灵魂永生、千年复活生者之城简单马虎,死者之城神圣永恒,生死分离•3、建造水平大量人力物力,多工种的合作天文历法、数学、测量学、几何学、工程机械等发展防御水患古埃及金字塔古埃及地图古埃及的城市城市概况•孟菲斯古城------白城、第一王朝首都、持续千年•卡洪城------通往法尤姆绿洲路上的小城、中王国时期、长方形、砖砌城墙、东西分区(死墙)、南北分阶层•底比斯城------中王朝时期首都、分置尼罗河两岸、神庙位于城中、南北中轴线、精美柱雕、凿岩为陵崖墓崇拜(巉chan岩)•阿玛纳城------新王朝时期都城、崇拜太阳、没有城墙的带形城市、顺(尼罗)河布置、灵活的棋盘式道路格局、北(下层)中(皇帝)南(官吏)三区、出现城市中心区、毁于风沙古埃及相形文字---城市卡纳克阿蒙神庙的大殿柱阿玛纳城中心区平面图古埃及的城市城市建设成就•1、因地制宜选择城建用地•2、出现最早的城市分区•3、棋盘式道路布局---古希腊HIPPODAMUS结构形式的雏形•4、建筑群落与景观设计古埃及的城市掌握:•古埃及城市布局与其宗教信仰的关系•卡洪城的主要特点•古埃及城市建设的主要成就和影响两河流域和波斯的城市古西亚文明•历史沿革--古巴比伦王国(公元前19世纪)、埃及帝国和亚述帝国(公元前16世纪初)、新巴比伦王国(公元前7-6世纪)、波斯帝国、马其顿帝国(公元前4世纪)•信仰宗教--多神教、天体(山岳台)崇拜与国王(宫殿)崇拜相结合、宗教与社会商业活动一体、波斯时期露天拜火不设庙宇•成就--天文学、数学、精美雕饰两河流域和波斯的城市城市概况•乌尔城2100BC.-2000BC.建城、有城墙城壕的卵形城市、内城为宫殿和僧侣府第、分区明显、以山岳台为核心的公共中心(税收、署衙、作坊、商店、仓库等)、四合院宫殿、小街避日晒•巴比伦城与新巴比伦城3000BC.建巴比伦城---650BC.建新巴比伦城---跨河两岸、矩形平面、双重城墙、设九门、高大的山岳台和神庙、狭窄的小巷、新巴比伦的空中花园----东方贸易中心乌尔城亚述时期的城市生活场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ARBELA城古巴比伦市中心平面图莫亨约达罗城平面图两河流域和波斯的城市掌握:•山岳台建筑与古西亚宗教信仰的关系•乌尔城、巴比伦城和新巴比伦城的基本特征古印度城市•2500BC.-1500BC.史前文化---哈拉帕文化的存在•1000BC.雅利安文化的冲击、住宅与城镇建设的准则、罗盘定方位、按规定划分地块和街道、游行用地环城街、中央高起的STUPA(窣su屠婆)•按照天堂的美好愿望修建城市•死者之丘---莫亨约达罗城、周密计划兴建的哈拉巴城、孔雀王朝时期的华氏城古代美洲的城市•三个文化中心:古墨西哥、古玛雅、古印加•古墨西哥地区:特奥蒂瓦坎城、丹诺奇迪特兰城•古玛雅地区:提卡尔城•古印加地区:著名的马丘比丘(MACHU PICHU)遗址•特奥蒂瓦坎城:天神降生之地、印第安文明发祥地、太阳神、月神和羽蛇神崇拜、雄伟的庙宇建筑古希腊的城市自然与文化背景•古典文化先驱、欧洲文明摇篮、影响2000多年•多岛多山、土地不富饶、盛产大理石、气候宜人、以海上霸权为基础的外贸型奴隶制商品经济•多神教、崇拜人本身、人神同形、实用主义宗教•四个历史时期:荷马时期、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希腊化时期•古典时期为古希腊文化的代表•爱琴文化的代表---克里特岛与迈西尼岛•城邦/市国家---奴隶制之下的民主政治•继之以马其顿帝国公元前五世纪的希腊雕塑帕提农神庙古希腊的城市古风时期与古典时期的古希腊城市•594BC.梭伦变法---发展生产与对外贸易•亚里士多德《政治篇》---探讨社会、人口与城邦等问题•柏拉图《乌托邦》---理想城市•朴素的唯物论、奴隶制民主政治、科技发展、没有宗教特权阶层的阻挠----四大发展动因古希腊的城市古风时期与古典时期的古希腊城市•圣地建筑群:利用地形灵活构图、以神庙为构图中心、考虑活动时的内外观赏视线变化、公众场所•卫城:政治军事与宗教中心、位于高处的神圣之所、建筑不考虑环境关系、专政时期的产物、以防御为目的古希腊的城市古典时期的雅典与雅典卫城•雅典城:自发形成、背山面海、无轴线无规则、街巷复杂纪念希波战争胜利而大规模建设起来的城邦国家•雅典卫城:雅典全盛时期的纪念碑、希波战争后历经40年建造叫“卫城”,实为圣地建筑群和平民公众活动地祭奠守护神----雅典娜女神、陡峭山地建筑群、按行进路线视线来设计、建筑类型多样奥林比亚圣地复原图德尔菲的阿波罗圣地雅典卫城复原图与伊瑞克提翁神庙古希腊的城市希波丹姆规划型式•希波丹姆规划型式:公元前5世纪、希波战争后为大规模城市建设服务、理论阐述几何形式、棋盘式道路骨架、中央十字大街、靠一侧的中心广场秩序美、数学比例和谐城市分区、分类成为典范、影响深远•在米利都的实践:主要公共建筑靠近港口、南北两区古希腊的城市希腊化时期的城市建设•城市中心:由庙宇卫城转变为城市中心广场•遵循:严格的几何和数规律与秩序•广场周边设敞廊、讲求透视效果和气势•普南城•(尼罗河入海口处的)亚历山大城:近百个亚历山大城,分布于地中海、印度、阿富汗等地壮丽完整重视文化(亚历山大本人迷恋东方文化)勒柯布西埃画的雅典城速写不同时期雅典城的发展古希腊的城市掌握:•古希腊的文化与历史发展•圣地建筑群与卫城的区别•雅典卫城的基本特征•希波丹姆规划型式古罗马的城市历史背景•西方奴隶制发展的最高阶段•有大量奴隶可供使用,大规模建设,尤其是公共设施•城邦制、公民权、神人同形、军事强权统治、自由民主生活•三个历史时期:伊达拉里亚时期、罗马共和时期、罗马帝国时期•分裂后:东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堡,后为拜占廷帝国)、西罗马帝国(罗马城)古罗马的城市伊达拉里亚时期的城市建设•选择高地建城,先修城墙•力求体现对天体和世界的认识,体现宗教思想•城市规则、分区明确•街坊内,围绕内院造房子古罗马的城市罗马共和时期的城市建设•主要兴建:军事、运输、娱乐、大型市政和商业设施•罗马营寨城---战争需要、方形城堡、棋盘路十字干道,以北非的提姆加德为代表•古罗马城:公元前753年奠基、自发形成、后有城墙以罗马七丘为核心的城市中心建设逐步建设增长的中央广场群:共和广场与帝国广场•被火山吞没的庞贝城:原为营寨城、不规则卵形、著名的潘萨府邸古庞贝城古罗马的城市罗马帝国时期的城市建设•帝国时期是古罗马的鼎盛期,主要兴建:娱乐设施、纪念物、宫殿和赢利性公寓•帝国时期的古罗马城:台伯河的运输设施、古罗马输水道、公元前5世纪的上下水道、大型公共浴场、逐步完善起来的帝国广场•以自然景观为背景的大型建筑群落---阿德良离宫•凯旋门---与列柱街道、广场、交叉路口相结合,阅兵式1936年复制的古罗马城模型古罗马中心区的纪念性建筑古罗马大斗兽场与图拉真记功柱古罗马万神庙古罗马的城市维特鲁维与《建筑十书》•公元1世纪的论文集,第一部完整的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理论总结•城市选址•建筑物选址•街道布置与广场设计•关于理想城市的构想,对后来文艺复兴时期的影响古罗马的城市掌握:•罗马营寨城的基本特征•伊达拉里亚时期城市建设思想•罗马共和时期古罗马城的特征•《建筑十书》的作者与其主要论述第二编中古的城市•西欧中世纪封建城市•东罗马与俄罗斯的中世纪城市•阿拉伯国家与其它伊斯兰教国家以及印度、日本的中世纪封建城市•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的城市•绝对君权时期的城市西欧中世纪封建城市西欧中世纪社会概况•中世纪初期(5-10世纪)---城市衰落时期世袭制/封建庄园/战争/中国没有这样一个阶段•9-10世纪前后城市兴起,始于意大利行会GUILD的建立/多种方式改变政治和经济结构/城市自治机构(如市政厅、议会、法庭、监管等)•12-13世纪城市繁荣,成为社会活动中心西欧中世纪封建城市封建城市的规划建设特征•三大起源类型:军事要塞型、封建城堡型、商业交通便利型•城市选址与发展保守的选址、突破城墙发展、逐步专业化的商业街市•道路---环状与放射状为主(后期也有方格网)•教堂建筑与城市中心广场•丰富的城市景观教区划分(小教堂/井亭/喷泉雕塑/商住混合/专业化商业街)、建筑体量/色彩/建材的巨大反差、自发形成的街道、城市主体色调十四个欧洲中世纪城市平面西欧中世纪封建城市中世纪的意大利城市•西罗马帝国的防卫型据点---工商业城镇•最先进的城市公共建筑•城市共和国•教堂高塔与城市独立纪念碑•代表:佛罗伦萨、威尼斯、热那亚、比萨西格诺利亚广场和大卫雕塑、水城与圣马克广场、山城锡耶那与德尔坎波广场中世纪锡耶那中心区:德尔坎波广场、德拉康泰拉莱广场、锡耶那大教堂和某街道西欧中世纪封建城市法兰西中世纪城市•王权与封建领主的斗争也是城市发展动力之一•中世纪的巴黎古罗马营寨城、塞纳河口的城岛、多次扩建城墙和城市、卢浮宫/巴黎圣母院等大型设施的修建•圣米琪山城---典型的城堡型城市东罗马与俄罗斯中世纪封建城市社会概况•公元5-6世纪强大的拜占廷帝国没有城市衰落•拜占廷文化的影响1、较少教会的垄断,哲学与神学分离(11世纪)2、综合了东方文化和古希腊罗马文化3、13世纪的“文艺复兴思潮”•罗斯人的崛起和(16世纪中叶)统一的俄罗斯国家•君士坦丁堡---沟通东西方的金桥拜占廷时期的宗教建筑---连续的穹隆顶之下的巨大室内空间60米高的圣索非亚大教堂(东正教中心教堂)三面环水的城市和防卫城墙,中心区仿古罗马七丘优美的沿海景观和城市轮廓线东罗马与俄罗斯中世纪封建城市俄罗斯的建设活动•公元10-13世纪前后已有相当繁荣的大城市大量的广场、教堂,市政设施先进,商贸繁华•依托封建势力发展起来的小城市---世袭城市•摆脱蒙古人的侵略后,形成以莫斯科为首都的沙皇制多民族国家•克里姆林(莫斯科)建筑群音译,意“内城”,城市中心设防的区域,由宫殿、教堂、塔楼、防卫设施组成,围有城墙跳跃的洋葱头穹顶----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是战后民族解放和国家繁荣的建筑纪念碑,体现爱国激情阿拉伯与其它伊斯兰教国家的中世纪城市•6-7世纪伊斯兰教产生•8世纪中叶阿拉伯国家统一---萨拉森帝国•至10世纪分裂为多个独立的伊斯兰教国•手工业和商业兴盛,科技文化发达集中在数学、化学、造纸、航海、医学、文学等方面•伊斯兰城市宗教改变了城市建设观念,借以描绘对天堂的向往城市反映教义,也反映对宇宙的认识---城市的象征性以穆斯林区为单位组成城市以清真寺为核心(包括图书馆、浴室、医院、学校、经文学院、井亭等)的穆斯林区受气候影响---封闭式设计:城市、穆斯林区、街道、院落住宅巴扎---经商的场所,市场•巴格达、伊斯法罕、撒马尔罕、格兰纳达印度中世纪封建城市•5-7世纪进入封建社会,9世纪印度教成为国教由婆罗门教和佛教的长期结合渗透形成印度教突厥人带来伊斯兰教以及新的建筑类型,经文学院、清真寺、塔、陵墓等•14世纪起建立强大的莫卧尔帝国•莫卧尔王朝的新都---安哥拉宫殿等世俗建筑逐渐丰富起来城堡防卫严密,坚固高大印度之珠---泰姬.玛哈尔陵墓日本中世纪封建城市•7世纪进入封建社会,受中国唐文化影响飞鸟时期的京城藤原京仿唐长安,奈良时期的平城京(奈良)、平安时期的平安京(京都)也都受中国影响•9世纪始形成独特的日本文化•平城京仿隋唐长安城制,约1/4大小方格网道路形式,条坊制,有东西京、东西市宫城位于主轴线北,坐北朝南日本城市均无城墙•平安京•天守阁---卫城中央的高楼,军事堡垒,权力象征,1576年至1643年间十九世纪京都平面图拉菲尔在佛罗伦萨Pitti宫所画的圣母像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的城市文艺复兴---欧洲资产阶级文化的萌芽•由东而西渐,拜占廷文化中的人文主义思潮影响下,14世纪开始最早出现在意大利•意识领域斗争:以复兴古典为旗帜的新文化,但反映新兴阶级的政治与权力要求•反对封建、神学、经院哲学和僧侣主义,强调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海上新航路、科技(尤其是自然科学)发展、生产力提高、学者涌集•早期(佛罗伦萨)、盛期(罗马)、晚期(威尼斯)文艺复兴时期以及随后的巴洛克时期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的城市建筑理论与建设活动•思想解放,全面繁荣15世纪发现古罗马维特鲁威《建筑十书》遗稿•阿尔伯蒂Alberti与理想城市Ideal City1450年著述《论建筑》(另外还有费拉瑞特、斯莫卡齐等理论家、设计师)合理选址,兼顾城市与要塞便利美观的原则---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理性思考---文艺复兴运动的特征理想城市:中心为教堂宫殿城堡等,街道由中心辐射出去,几何形体,星形、棱形防御城堡/城墙已出现格栅形(方格网)道路和矩形城市•建设活动科学合理化的设想,实施少(缺少新的生产力做动力和经济基础)改建活动由细节而始,逐步扩大至环境大型世俗建筑取代宗教建筑,成为城市主要景观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的城市城市改建、广场与园林建设•佛罗伦萨通往西格诺利亚广场的乌菲齐大街1434年勃鲁乃列斯基主持的佛罗伦萨大教堂穹顶•威尼斯与欧洲客厅---圣马可广场拓建街道,新建筑类型如市政府、钟塔、博物馆、行业集会所等圣马可广场:10世纪初建,历经修建(1902年复建钟塔);由三个梯形广场复合而成的封闭形广场;临海有两个由东罗马帝国搬来的立柱,98米高耸的塔楼,华丽的教堂,哥特式总督府,连续发券外廊。

城市规划外国城市建设史大纲(考研必备)

城市规划外国城市建设史大纲(考研必备)

《外国城市建设史》课程讲稿第一篇最初的城市---奴隶制社会的城市第二章古埃及的城市第一节古埃及社会背景一自然条件二历史分期分为四个时期:古王国时期(公元前3200—bc2400年)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400—bc1580年)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80—bc1150年)晚期(公元前1150—bc30年)三宗教哲学埃及的奴隶制直接从氏族贵族演化而来。

国家机器特别横暴,形成厂中央集权的皇帝专制制度。

有很发达的宗教为这种政权服务,并实行政教合一,国王为“法老”。

认为人在现实世界是极为短暂的,而人死后,灵魂是永生的,要在千年之后复活,死后的世界是永存的。

四其他发展几何学、测量学,创造了起重运输机械,并学会了组织几万人的劳动协作。

天文学、历法、数学、医学、美术、文学等均达到教成的水平。

这些成就对城市和建筑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二节古埃及城市概况一孟菲斯古城1孟菲斯古王国第一王朝的首都●白色城墙●法老金字塔、神庙等建于城外远离城市的沙漠边缘●第三朝裘萨的墓地与城并驾,有建筑师的参入●死者之城比生者之城永恒2伊套城十二王朝的首都●城墙与城壕二卡洪城建设时间:12王朝,公元前2000多年长方形,380x260米城市职能:一是认为维修金字塔而建,一是认为通往绿洲的交通要道城市功能分区:奴隶居住区、贵族区、商人及手工业者等中产阶级住区城市防御设施:砖城墙,城内分区死墙城市交通路网:棋盘式,奴隶居住区的主路8—9米宽城市中心:有神庙,城东有集市阶级差异---占据城区的风向优劣区位,建筑密度大小产生原因—建金字塔/开发绿洲三第比斯城生者与死者之城---古埃及中王国与新王国时期(BC1085--2040)(鲁克索与卡纳克神庙已经建在城中,死者之城与生者之城不再离的太远)死者之城规模不亚于生者之城,重视,同时也促进生者之城的繁荣生存。

与金字塔不同,出现山陵崖墓。

城市自然环境:峡谷,两岸悬崖峭壁,尼罗河两岸城市用地规模:9x6公里城市人口规模:盛时10万人城市空间布局:很长中轴线由西南往东北贯穿四阿马纳城人性与生活化的城市---古埃及新王国时期,首都阿玛纳城,尼罗河沿岸,自由布局,宫殿、行政建筑与其他用地结合紧密。

外国建筑历史授课大纲

外国建筑历史授课大纲

外国建筑历史授课大纲课程主要内容:近代部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建筑.欧美对新建筑探求.现代部分――――二十年代欧洲理性主义建筑.战后现代建筑普及与发展.后现代建筑及其他.关于近现代划分:依据世界史划分,近代史: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现代史:1917年至今.近现代建筑史大体分为四个阶段:十八世纪下半叶~十九世纪下半叶.――――传统建筑出现了新矛盾,新旧思潮开始斗争,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出现建筑革新先驱者.十九世纪下半叶~二十世纪初.――――欧美对新建筑探求时期,出现一系列新建筑学派.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之间.――――是现代建筑形成与发展时期.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城市规划及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建筑与技术结合,纷繁学派.注:其中前两个阶段属于近代史范畴,后两个阶段属于现代史范畴.上篇外国近代建筑史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建筑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及其社会背景欧美各国革命.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始于16世纪末.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60,资本主义近代史开端.英国产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30,40年代,标志着由手工工场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美国资产阶级革命――1775-1781,独立战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1789-1794,极大推动了欧洲反封建革命运动.革命意义:新社会形态-资本主义诞生→生产关系建立→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进步,意识形态领域变革.以启蒙运动为代表.启蒙运动.(The Enlightenment)启蒙思想家;启蒙思想核心―资产阶级人性论,'Liberty','Equality','Frater nity'.思想武器―――批判理性.启蒙主义建筑理论;功能,真实,自然.比较启蒙运动理性与法国古典主义理性.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建筑概述.以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为根本特点;以三位主要建筑师为代表-I•琼斯(Inigo Jones,1573-1652);C•雷恩(Christopher Wren,1632-1723);R•亚当(Robert Adam,1728-1792);C•雷恩与圣保罗大教堂.1666年伦敦大火,雷恩设计50座教区教堂;圣保罗大教堂建设历程.(参考教科书P214)革命时期两种倾向-复古思潮前奏.帕拉蒂奥主义(Palladianism)产生原因;特点;缺陷-缺乏创造性,现实感.代表作品:米尔沃斯府邸,切斯威克府邸,坎德来斯顿府邸.(P219);十八世纪三十年代英国造园学院发起园林设计革命-追求自然,新奇,变化,隐匿以及田园情调;"英华庭园".革命激情.(P227-228)法国大革命时期出现一种非常新颖生动建筑潮流.特点――表现感情,性格,情绪;追求体形简单圆柱体,方锥体,球体等;墙面很少装饰,平面也多为简单几何形.代表人物――L•布雷,"牛顿纪念碑"C•N•列杜,"钙盐城",巴黎路税卡建筑.建筑创作中复古思潮古典复兴建筑(CLASSICAL REVIV AL).概述.定义;又称"新古典主义".产生社会背景;欧美各国古典复兴建筑概况;法国古典复兴建筑.以罗马复兴为主."帝国风格".代表作品:巴黎"万神庙";"军功庙";雄师凯旋门;英国古典复兴建筑.以希腊复兴为主,早期也流行过罗马复兴.代表作品:英格兰银行旧利息大厅(P235);坎伯伦和卡尔顿连排住宅;不列颠博物馆(P236);爱丁堡大学(P236);德国古典复兴建筑.以希腊复兴为主.代表作品:柏林勃兰登堡门;柏林宫廷剧院;柏林新博物馆(P240-24 1);美国古典复兴建筑.兼有罗马复兴及希腊复兴.代表作品:弗吉尼亚州议会大厦;国会大厦;纽约海关大厦(P252-25 3);浪漫主义建筑(ROMANTICISM).概述.定义;两个发展阶段:"先浪漫主义","哥特复兴"(又称"新哥特风格").产生社会背景;发展概况;哥特复兴代表人物及作品.C•巴利;A•普金;J•拉斯金;V-勒-杜克;草莓山沃波尔府邸;封蒂尔修道院;英国国会大厦;折衷主义建筑(ECLECTICISM).概述.定义;(又称"集仿主义")产生社会背景;代表作品.巴黎歌剧院;罗马埃曼纽尔二世纪念碑;巴黎圣心教堂;布鲁塞尔法院;(P256-258)解决资本主义城市矛盾探索奥斯曼巴黎改建规划."新协和村".1817年,欧文提出."花园城市".1898年,英国霍华德《明日田园城市》."工业城市".1898年,法国青年建筑师加涅尔提出."带形城市".19世纪末西班牙工程师苏里亚•伊•玛塔提出.美国方格网城市.欧美对新建筑探求建筑新结构,新材料与新类型初期生铁结构。

外国建筑史-教学大纲1111

外国建筑史-教学大纲1111

《外国建筑史》教学大纲【课程编码】JZZB5180【课程名称】外国建筑史【英文名称】The history of Foreign architecture【总学时】65【学分】4.5【理论学时】65【实验、实践学时】0【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建筑学【课程性质、目标和要求】1、课程性质:外国建筑史是建筑学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

2、教学目标:①了解外国建筑历史发展的过程及基本史实,了解当代外国各主要建筑学派的理论及主张;②了解建筑历史的研究方法包括综合地观察和思考,辨证地比较及分析等;3、教学要求:理解各种自然条件、文化形态、社会和经济因素对建筑发展的影响;理解建筑发展的规律及趋势;理解过去及现在城市和建筑的风格是怎样发展形成的;有能力把历史理论及历史实例中吸收到的知识用于研究、考察建筑,并用于建筑设计【教学内容和要求】绪论掌握外国建筑发展的基本脉络;熟悉《外国建筑史》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了解外国建筑史课程学习方法与参考书。

第一章古埃及建筑一、学习目的要求掌握古埃及金字塔起源、型制和典型遗存,熟悉古埃及建筑特征,了解古埃及建筑史分期;掌握古埃及太阳神庙起源、型制和典型遗存。

二、主要教学内容1、古王国时期(前27~前22世纪):金字塔的演变过程及重要的金字塔实例。

2、中王国时期(前21~前18世纪):石窟陵墓3、新王国时期(前17~前11世纪):太阳神庙代替陵墓成为主要建筑类型。

第二章古代西亚洲的建筑一、学习目的要求掌握两河流域及波斯建筑类型和典型遗存;熟悉两河流域和波斯建筑特征;了解两河流域和波斯建筑史分期。

二、主要教学内容1、建筑技术成就2、代表性建筑第三章爱琴文化的建筑一、学习目的要求掌握两河流域及波斯建筑类型和典型遗存;熟悉两河流域和波斯建筑特征;了解两河流域和波斯建筑史分期。

二、主要教学内容1、克里特。

克里特岛的建筑全是世俗性的。

著名的克诺索斯的米诺(Minos)王宫。

宫殿西北有世界上最早的露天剧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城市建设史》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the history of city construction
课程编号: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学时:24/60 学分:4
适用对象: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
先修课程: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城市规划导引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
《外国城市建设史》,沈玉麟主编,中国建工出版社,2009
参考书: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刘易斯·芒福德[美]著,倪文彦、宋俊岭译,中国建工出版社,1989
《明日的田园城市》(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1850~1928)[英]著,金经元译
《城市设计》,埃德蒙·N·培根[美]著,黄富厢、朱琪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张京祥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城市的形成——历史进程中的城市模式和城市意义》,斯皮罗·科斯托夫[美]著,单皓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The Monuments of PARIS》,Michel Poisson,I.B.TAURIS,1999
《消失的建筑》米歇尔·科恩[法]著,刘凡、谷光曙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建筑的故事》派屈克·纳特金斯[英]著,杨惠君等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城市规划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

该课程对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及建立全面的城市历史观具有重要的作用。

课程目的和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外城市建设发展的历史,了解外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历史,认识城市发展的特点和内在规律。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绪论
内容:介绍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城市建设史的学习方法——纵向与横向相结合。

纵向:了解城市发展过程、掌握发展线索、探讨发展规律;横向:进行中外比较、熟悉历史事实、继承历史遗产、借鉴历史经验。

重点:学习方法。

思考:各时期、各地区城市建设表象形成的决定因素,城市建设与政治、经济、民族文化、地域自然背景等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城市起源
内容:城市起源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关系,“城市”概念的形成与演进:“城市”的原始概念,封建社会时期“城市”概念的发展,现代城市概念。

重点:“城市”概念的形成及演进。

思考:“城市”概念演进的深层次原因,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各时期的特征之间的关系。

外国古代奴隶制时期的城市建设
内容:各地区奴隶制时期的社会背景,古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印度、古代美洲、古希腊、古罗马的城市建设情况及特征。

重点:古希腊时期的文化、城市建设对欧洲此后城市建设的影响,雅典卫城的建设成就,古希腊城市建设特征,古罗马的城市建设特征,古罗马不同时期城市建设思想的变化。

思考:①不同地区的地域特征、政治、宗教、文化、社会生活方式对城市建设的影响;②对古希腊、古罗马的城市建设进行哲学思考。

外国古代封建制时期的城市建设
内容:西欧封建社会时期进程及社会特征,中世纪各国的城市建设,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建设,绝对君权时期的城市建设。

重点:9~10世纪以后西欧的城市复兴及中世纪西欧城市建设的特点,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改建成就,绝对君权时期理性主义在城市建设中的反映,巴黎生长历史,西方古典园林。

思考:①中世纪(后期)的城市往往形成优美的城市景观的原因;②城市建设由早期的偏重于感性向偏重于理性方向发展的原因;③从哲学的层面分析西方古典园林与以中国为代表东方园林建设思想的差别;④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资产阶级在城市建设中反映出来的利益关系。

外国近代城市建设
内容:近代的历史学定义及近代社会的特征,近代资本主义城市所面临的问题,欧洲的旧城改建,亚非拉殖民地城市建设,美国新建大城市,近代城市规划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

重点:产业革命后随着工业化大生产所带来的城市问题,以及基于该基础上进行的城市规划、建设理论的研究,以城市空间、形象为出发点的华盛顿规划的利与弊。

思考:①产业革命前后城市建设的不同点;②近代城市理论研究的时代背景及其必要性及对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重要作用。

外国现代城市建设
内容:各时间段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城市规划学科的形成,重要的城市规划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重要的城市建设实践,城市立法。

重点: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形成,重要的城市规划理论,重要城市规划理论的实践情况。

思考:①现代城市规划学科形成的背景;②作为最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国家的英国在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及实践研究中所取得的成绩。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课堂讲授: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与多媒体课件结合使用的方式。

理论部分多采用讲授的方式,城市建设实例多采用多媒体方式,使学生达到理性思考与感性认识相结合的目的。

作业方面:
布置作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理论研究的能力。

作业采用课外完成的方式进行,可布置2~3个大作业。

作业选题可为对外国城市建设发展的脉络研究,或对城市建设个案的解析,也可以布置读书报告。

考试环节:
考试以闭卷的方式进行,题型可由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绘图题、简答题、论述题等多种方式组成。

总评成绩可由卷面成绩与作业成绩组成。

四、实践教学环节
本课程无专门的实践环节,但可与后一学期的《城市测绘》课程相结合,通过测绘一些历史文化名城了解古代城市的空间、肌理、尺度、布局特征等。

五、学时分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