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血吸虫病的诊断与治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及结肠肉芽肿
病原学
(一)类型
• 血吸虫(blood fluke)也称裂体吸虫。 • 寄生于人体的主要有五种,我国仅有日本血吸虫 。 • 日本血吸虫(S.japonicum) • 曼氏血吸虫(S.mansoni) • 埃及血吸虫(S.haematobium) • 间插血吸虫(S.intercalatum) • 湄公血吸虫(S.mekongi)
亢பைடு நூலகம்,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及贫血“三 少”,出血倾向。
日本血吸虫病
Schistomiasis japonicum
日本血吸虫病
• 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
• 一九五八年七月一日
• 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 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 晓,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
日本血吸虫大纲要求
• 掌握:临床表现 • 熟悉:并发症、病原治疗、诊断依据
• 晚期:门静脉周围纤维化-窦前性肝硬化 脾充血-巨脾-脾功能亢进 门静脉阻塞-门腔静脉侧枝循环开放
异位损害
是指虫卵与(或)成虫寄生在门静脉系统之 外的器官引起病变。
肺部病变:为间质性粟粒状虫卵肉芽肿
伴周围肺泡渗液。
脑部病变:虫卵肉芽肿病变以顶叶与颞
叶为多,多发生在感染后半年到一年。
临床表现
临床分型
• 了解: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 病理解剖、实验室检查和预防措施
概述
病原:日本血吸虫 感染途径:皮肤接触含尾蚴的疫水 部位:门静脉系统 病理特点:肝与肠的虫卵肉芽肿反应 是本病的基本病理改变
临床特征:
急性:发热、肝肿大和压痛、腹 泻或排脓血便,血中嗜酸 性粒细胞显著增多
慢性:肝脾肿大、慢性腹泻为主 晚期:门脉性肝硬化,巨脾、腹
病理特点
结肠病变:直肠、乙状结肠与降结肠
• 急性期:粘膜充血水肿,粘膜下层虫卵堆 积,溃疡。
• 慢性期:肠壁组织增生,息肉,结肠狭 窄,肠系膜增厚与缩短、大网膜 结成团,也可发生肠梗阻。
病理特点
• 肝脏病变:在肝内,虫卵肉芽肿位于窦前 静脉,故肝小叶的结构和功能一般不受影 响。
• 早期:肝肿大,表面可见粟粒状黄色颗粒, 为虫卵结节。
连,肿大的淋巴结可在下腹部触及痞块。 3)最常见症状慢性腹泻、脓血粘液便。 4)重者有内分泌紊乱。
临床表现
(三)晚期血吸虫病 1)主要是指血吸虫性肝纤维化而言 一般在感染后5-15年以上发生。
2)根据其主要临床症状分为巨脾型、 腹水型、结肠肉芽肿型和侏儒型。
临床表现
(三)晚期血吸虫病 1.巨脾型:最为常见,均伴有脾功能
★急性血吸虫病
★慢性血吸虫病
★晚期血吸虫病
★异位损害
临床表现
(一)急性血吸虫病
发生于夏秋季,以7—9月为常见。患者 常有明确疫水接触史,常为初次重度感染 者。约半数患者在尾蚴侵入部位出现蚤咬 样红色皮损,1—3d自行消退。
潜伏期长短不一(30—60d)。但以40天 左右居多;起病较急。
临床表现
l.发热
3.腹部症状 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重者高度腹胀、腹水、腹膜刺激征,热退后腹部 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
临床表现
4. 其它 1)肝脾肿大:90%以上有肝肿大伴压痛, 半数以上有脾脏肿大。 2)呼吸道症状:半数以上患者有咳嗽、气 喘、胸痛症状,重者可有咳血痰,呼吸道 症状多在感染后两周内出现。
人体感染血吸虫后可获得部分免疫,针对再 感染的童虫有一定杀伤力,但原发感染的成虫不 被破坏,这种原发感染继续存在而对再感染获得 一定免疫力的现象称为伴随免疫。
发病机理与病理解剖
肝组织内的虫卵
病理特点
日本血吸虫主要寄生在肠系膜下静 脉和直肠痣上静脉内。
虫卵沉积于宿主肠壁黏膜下层,并 可顺门静脉血流至肝内分支,所以病 变以肝与结肠最显著。
★急性血吸虫病程一般不超过6月,经杀虫治 疗,可痊愈。
临床表现
(二)慢性血吸虫 ★流行区90%的血吸虫病人为慢性血吸虫病。 1.无症状患者:慢性血吸虫病中以无明显症
状者最多,仅在粪便普查或因其他疾病就 医时发现虫卵而确诊。
临床表现
二)慢性血吸虫 2.有症状患者:主要表现为血吸虫性肉
芽肿肝病和结肠炎。 1)肝脏表现:早期肝大,病程进展肝硬化。 2)结肠表现:虫卵沉积引起纤维化致肠粘
患者均有发热。热型以间歇型最常见; 重型稽留热,但少见;发热前寒战少见。
发热期限短者仅2周,大多数为1个月左 右,重型患者发热可长达数月,称为重症 迁延型,可伴有严重贫血,消瘦浮肿,甚 至恶病质状态。
临床表现
2.过敏反应
有皮炎,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全身淋巴结 轻度肿大等。血中嗜酸粒细胞常显著增多,具有 重要诊断参考价值。
病原学
• 日本血吸虫病在我国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 。 • 日本血吸虫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
的12个省、市、自治区。 • 日本血吸虫雌雄异体,合抱寄生在门静脉
系统。
病原学
• 血吸虫雌雄合抱
• 尾蚴
病原学
流行病学
• 世界: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 泰国和日本
• 中国:长江沿岸及以南的12省、市和自治 区,包括江苏、浙江、湖南、湖 北、安徽、江西、福建、云南、四 川、广东、广西和上海市
日本血吸虫的生活史
童虫
皮肤
尾蚴
成虫
门静脉系统
虫卵
肠粘膜
毛蚴
钉螺
子胞蚴 母胞蚴
日本血吸虫病流行的基本条件
• 传染源:人和动物(人兽共患) • 传播途径: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粪便入水 2、钉螺孳生 3、接触疫水 •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
中间宿主钉螺
发病机理与病理解剖
• 发病机制
• 尾蚴 →皮肤(尾蚴性皮炎)→童虫→小静 脉或淋巴管 →右心 →肺(呼吸道症状和变 态反应) →肺泡小血管 →左心 →全身 → 肠系膜动脉→毛细血管网 →肠系膜静脉→ 门静脉 →成虫(不致病)→逆行→肠系膜 下静脉→虫卵→虫卵肉芽肿、血管纤维化 (肠道症状和肝脏损伤)
发病机理与病理解剖
• 虫卵引起本病主要病理损害,形成典型的 虫卵肉芽肿和纤维化病变。
虫卵
成纤维细胞增 殖和胶原合成
可溶性虫卵抗原



致敏T细胞



虫卵肉芽肿
淋巴因子

发病机理与病理解剖
何博礼现象(Hoeppli phenomenon): 在日本血吸虫虫卵肉芽肿中可检测出高浓度
可溶性虫卵抗原,虫卵周围有嗜酸性辐射样棒状 物,系抗原与抗体结合的免疫复合物,称何博礼 现象。 伴随免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