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统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公式多是初中物理的一大特点,特别是随着学习内容增多,各知识错综复杂,题目变化多端,导致学生乱用规律、乱套公式,感到物理十分难学。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系统教学,将物理知识系统化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方法。而将物理知识系统化,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应用系统教学。
一、初中物理教学中为何要应用系统教学
1.系统教学是初中学生对物理知识结构的认知要求
任何系统只有通过相互联系,形成整体结构,才能发挥整体功能。教师只有首先具有系统的教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所教知识与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与学生共同探讨,才能使学生也能自觉地进行系统学习,认识物理学的整体结构,较好地掌握它、应用它,发挥出物理知识的整体功效。
因此,要使学生获得巩固的知识,最重要的是使学生理解所学习的内容,并把它系统化。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把所学知识通过组织、加工,使之系统化,才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教师应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理解知识,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类、整理,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2.系统教学是新课标的要求
新课标提高了各知识点能力方面的要求,并提高了对学生科学
探究的能力、质疑、信息收集和处理、交流合作等能力的要求。体现了从重视知识传授到重视能力培养。新课标不提倡向学生直接灌输孤立的基本物理规律和定理。
这就要求,教学不能要求学生只记住一些概念、原理或只应付课本上的一些习题,学生获得的知识应该是结构化的、整合的,而不是零碎的、片面的。而新课程标准更加要求学科知识教学走向综合化,这意味着我们在教学物理知识时,不能总把它们看成孤立的体系,要设法在各个知识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对所教知识要有一个综合的系统的认识。系统教学是对整个物理学的系统性教学,它鼓励师生进行全方位的质疑、交流和合作,使学生通过自主的有意识的系统学习,获得知识与技能以及学习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从而使教学相长。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应用系统教学
1.要对教材进行认真、全面的分析
只有系统地分析初中物理教材,认识学科的总体结构,才能明确各部分在物理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深刻理解教材中各部分的内容,以利于在教学中深入浅出,以发展的观点把握知识。例如,力学是整个物理学的基础,它涉及的一些如力、质量、功、能等概念,以及牛顿第一定律等基本规律都是物理学重要的基础知识,因此应该把力学作为学习的重点内容,加大这部分的分量,对学生的要求相应也比较高。
研究教材首先要牢固地树立系统观念,在钻研物理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浏览整套教材,以便对教材有一个整体、全面的认识;再从教材的内在联系上,认识某章在整个教材中、某一课题在一单元或一章中所处的地位及作用。而掌握教材的基本内容,则包括概念、原理、定律等。在此基础上再具体分析,确立某章、某课题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等,并进一步设计教学过程,确定教学内容的层次和施教环节、步骤等。
2.要有意识地渗透系统教学的思想,鼓励学生追根溯源,形成系统化的知识
(1)每个物理知识的教学,都应是在对系统的整体把握下进行的
如果把全部物理知识看成一片森林,把每个知识点看成是一棵棵树木,那么每个物理概念、定理、规律的教学,都是在见树木更见森林,见森林才见树木的状况下进行的。而如果在学生头脑中的知识是以系统形式存在,那么他们对这种知识必然有了一定的理解,大概掌握了它的本质、适用条件及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它们已经不是一个个机械记忆的孤立的知识点,而是形成了有条理化的知识系统。
随着系统教学的推进和学生所学知识的增加,教师要适时帮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把平时学习的比较零乱的知识按其内在的联系建立一个更加完整的物理模型,从而灵活地运用物理知识。但是教
师对于这项工作不能越俎代疱,而应逐步使学生自行构建日趋完善的个体知识体系。如果学生能养成这个习惯,在每部分的学习中都能逐步归纳整理出一个知识系统的结构图,这将使学生受益匪浅:一方面他必定对这部分知识加深了理解,更重要的是在他头脑里已经形成了一个可以运用自由的物理知识网络,为物理学科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2)鼓励学生追根溯源,寻找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教学过程中,对任何细节,都鼓励学生追根溯源,凡事都去问为什么,寻找它与其他事物间的内在联系。使它逐渐成为学生的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
比如欧姆定律i=u/r说明,当电压一定时,若电阻r越大,电流i变小;当电阻一定时,电压越强则电流越强。那么,为什么对于变换公式r=u/i作出的结论“电阻跟电压成正比,跟的电流成反比”却是错误的?原来,是利用某一比值的大小从某个侧面反映事物的特性,这些特性是由事物本身的属性所决定的,而与比例式中各量的数值大小无关。这个式子只是导体电阻的定义式而非决定式,它的决定式是r=pl/s。那么为什么在中r=pi/s,l应当在分子上而s在分母上?这是因为电流通过导体时,若路途l越长,则需要克服的阻碍r就会越多,而通道横截面积s越宽,阻碍就会越小。这说明电阻是导体本身的属性,是由其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决定的,而与电压和电流无关。
而除了r=u/i,还有无类似的定义方法?有:
①直接定义法:如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这些都是根据物理现象直接下定义的。
②比值定义法:如电阻(r=u/i)、压强(p=f/s)、密度(p=m/v)、速度(v=s/t)、功率(p=w/t)等。这类概念是利用某一比值的大小从某个侧面反映事物的特性,这些特性是由事物本身的属性所决定的,而与比例式中各量的数值大小无关。
③乘积定义法:如功(w=fs)、电功(w=uit)、电功率(p=ui)等。对这类物理概念应从它所能产生的效果去认识它的特性。
④差值定义法:如位移(s=x2-x1)。
⑤和值定义法:如总功(w=w1+w2)。
可见采用这些方法来定义物理量是物理概念中普遍采用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与学生特别注重对它们的探讨,有助于从整体出发,加强知识的前后联系,改进教学方法。追究“为什么”的过程,往往还会给学生带来知识的趣味性享受,激起他们学习的无限热忱,既加深了理解,又促进了记忆。而这些知识本身或许并不重要,却是智力素质提高的一个方面。开始时,主要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交互式的追根溯源;而当学生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并且逐渐形成“凡事都去问为什么”的根深蒂固的习惯后,这种刨根问底的工作主要要由学生自己去完成。
总而言之,教师要总是站在系统的高度上进行教学并亲自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