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使用中的疑难问题和困惑调查问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
识
领
域
疑难问题我的困惑我的思考和建议
生命世界1.在“生命科学”的教学
中很多学生实验往往要花
费较长的时间,如养蚕、
种凤仙花等,教师在教学
中如何更好的做到安排活
动,控制时间。
2.在教学《微小世界》《放
大镜下的昆虫世界》和《放
大镜下的晶体》这些课时,
这些放大镜其实起不了多
大的作用,和直接用肉眼
看效果差不多。想看清楚
昆虫的触角和蝴蝶身上的
小鳞片,看清楚食盐、味
精等晶体的形状,困难!
1.教材中安排的
课时进度和实际
的学校排的课的
进度优势很难合
拍。往往使学生
来不及观察或错
过观察的时间。
2.很多学校没有
配备高倍的显微
镜或在实验室里
没有配多媒体播
放设备,那么如
何让学生更好的
观察?
1.将实验安排在课前或课后进
行。
2.对于长期的实验,建议各单
元的之间穿插进行,实在无法
完成的长期活动可以安排在暑
假夏令营或暑假返校日活动时
进行。
3.教学中要借助多媒体,播放
录象、展示各种图片以及文字
资料帮助学生加深对微小世界
的认识。
物质世界在很多课文的教学中学生
要准备很多的实验材料
物质世界这部分所涉及的许多
知识和技能都是现代科学和现
代技术的基础,在这一部分应
该充分体现出其和技术的关
系。
地球和宇宙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
很多知识离学生实际太
远,学校里又没有专门的
天文观察仪器,给教学带
来困难。
如恒星周年视差
等知识的教学
学校要创设条件运用视频教学
的方式来辅助教学,我想效果
能更好。
科学探究在教学中长期实验的连续
和衔接。
一个长期探究活
动,学生兴趣容
易下降。最后能
全部完成探究任
务的学生只是部
分学生。
要注意运用适当的激励、评
知识
领域
疑难问题我的困惑我的思考和建议
生命世界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生物和环境》中的
《改变生态瓶》,一课
中提到改变生物的数
量和水的多少,来观察
生物的变化,在实际操
作中不太方便。
首先学生携带鱼不方便,容易死
亡,其次,如果学生带了很多鱼,
在实际中已经感受到鱼多一点,容
易死亡,水少一点容易死亡。同时
做这个实验时间也不够。
回家做调查报告,或者观察生态瓶的变
化,提出自己的想法,如何让生态瓶的生
物维持时间更长
物质世界三年级下册《温度和水
的变化》,学生在测水
温的时候,手到底应该
拿在温度计的什么位
置。
在方法阐述中,提到是手拿温度计
的上端,而图画中拿在上部。到
底应该拿在温度计的哪个部分?
也想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的原因。
应该在教学参考书中明确方法,这样教师
在上课的时候才不会出错。
地球和宇宙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中的《雨水对土地的侵
蚀》、《探索土地被侵蚀
的因素》、《河流对土地
的作用》。
在《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中已经涉
及到《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的
内容,为什么后面还要开设这部分
内容的深入研究,要到什么程度。
对于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大部分教师不是
很了解,特别是一些兼职教师,是不是可
以采用视频教学的方式来辅助教学,我想
效果能更好。
科学探究● 长期实验的连续和
衔接。
● 一个探究活动还没
结束,但下课铃响了。
● 一个长期探究活动,学生兴趣容
易下降。
● 和学生一起实践,增进交流。
● 时间不够的,如果有价值,一节课上成
2节课。
1.“疑难问题”栏中应注明所提问题的所在册数和单元。各领域可提出多个问题。2.问题栏中的编号应和“我的困惑”和“思考和建议”栏中的编号对应。3.“我的困惑”栏,指对你所提的问题存在的困惑。
4.“我的思考和建议”栏,填写你的调整想法。
小学科学教材的使用
作者:张坤潮加入时间:2010-5-31 20:06:09
植材小学张坤潮
1、教教材。《科学》教材凝聚着广大专家理论和实践的心血,这些内容的编排是以反复研究和为基础的,在课改的起始阶段,按教材的编排组织教学是完全和可取的,事实也不可能有一个教师能做到丝毫不差地按着教材的编排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但是,一些教师们在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往往表现出很强的程序性,不敢放弃任何一个环节和内容,并且每个环节都试图充分展开。这种无加工和取舍的教学行为反而顾此失彼,没有中心,没有重点,该展开的没有展开,该突出的不能突出。出现时间不够,课的中期轰轰烈烈,后期草草收场的现象。另外,一些教师为了让学生能顺利地完成探究任务,往往将同一活动割裂开来,要求学生一小步一小步地走,没有注意到内容的结构性和连贯性,使学生成了“双簧”中的“表演者”。
2、用教材。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和加工教材,已在当前教学中被广泛认同。选择和加工就可以综合学生、教师、时间、器材等因素,使学习活动更贴近学生,更易为学生所接受。但是,“用教材”必须建立在对教材充分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对教师科学素养、教学水平有相当的要求。简单的“用教材”很可能会使教学设计缺乏结构性逻辑性和层次性。例如,《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中,教材编排了一组具有强烈思维层次性的探究活动,。但因为对材料的结构要求特别高,准备十分困难,为了便于教学,部分教师删去了其中的一两个活动。可以想见这种简单的用教材必定会大大削弱教材的教育教学功能。
另外,简单地用教材甚至可能带来“科学性”的错误。如有教师设计以观察上升的烟来认识和理解“风的成因”,出现了“上升气流”等同于“风”的科学性错误。科学学习应该为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但把得出结论看得过重,又会占用过多的时间,使学生的探究活动不到位。其实,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要从每个活动中发现结论是不太现实的,何况从一两次实验就得出结论也是不科学的,最终只能是由教师强加给学生。作为教师应该意识到,应该允许学生对某一问题或活动有不同认识,允许学生分阶段认识事物的现象和本质。如果通过努力学生仍不能对现象进行正确的理解,那么就不必急于让他们强行记住这一新概念,可以在日后适当的时候再进一步开展
研究。在有所失,有所不完整之外,也许反而培养了学生不迷信专家、权威的精神。
2、整合教材理想和现实因素进行调适
“教材是理想主义和科学主义的产物”[4],在编排课程内容时,专家较多考虑的是教学内容
和过程的科学性、逻辑性、思想性、结构性,而很难顾及不同区域学生的具体学习情景和条
件,教师设计教学的过程必定是和教材对话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经历着解构和重构的过程。
因此,教学过程往往是课程规划和课程实践两者间相互适应的过程,是教师根据自身及班级
或社区实际情景在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等方面相互调整、改变和适应的过程。[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