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治疗肿瘤药物的可能靶点位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靶向治疗肿瘤药物的可能靶点位置
癌症的常规治疗手段包括外科手术、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

化学治疗也被人们成为药物治疗,在癌症治疗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其治疗效果却受到其剂量依赖性毒性的影响,目前药物治疗的效果已经进入平台期。

分子靶向治疗指以癌症相关分子作为靶点,将药物、抗体等有效成分靶向定位于癌细胞及相关成分,从而达到治疗癌症的目的。

分子靶向治疗具有定向、定位的优势,乐意减少用药剂量,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毒副作用,正成为全世界癌症治疗的研究热点。

在分子靶向治疗研究过程中,靶点分子的确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为癌症的分子靶向治疗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根据靶点分子和癌细胞的位置关系,可分为癌细胞本身靶点分子和癌细胞相关分子两大类:前者是指靶点分子位于癌细胞上;后者是指那些不在癌细胞上,但却与癌细胞状态有密切关系的靶点分子。

1 癌细胞本身靶点分子
根据靶点分子解剖位置可将癌细胞本身靶点分为癌细胞靶点分子、癌细胞质内靶点分子、癌细胞核内靶点分子。

1.1 癌细胞膜靶点分子
细胞膜是细胞同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门户,同时也是药物作用于细胞时首先接触到的部位,细胞膜外表面因此成为选取靶点分子的理想位置。

1.1.1 细胞膜受体靶点分子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包括erbB1(EGFR),erbB2(HER-2)、erbB3(HER-3)和erbB4(HER-4)4类,由胞外区、跨膜区、胞内区3部分组成;胞外区是配体结合区,胞内区有ATP结合位点和酪氨酸激酶区。

EGFR与配体结合后的活化可激活许多下游信号转导通路,参与癌细胞的增殖、粘附、侵袭、转移、凋亡和肿瘤血管生成等。

研究发现,很多癌细胞高表达EGFR,如头颈部癌、卵巢癌、宫颈癌、膀胱癌和食管癌等[1]。

目前,针对EGFR胞外区的抗体药物研究比较深入,部分药物已经市场化,如赫赛汀、西妥昔单抗、泰欣生等。

赫赛汀是一种人源化单克隆抗体,选择性地作用于HER-2的胞外部位。

HER-2过表达存在于多种癌组织,包括乳腺癌、卵巢癌、结肠癌、肺癌、胃癌、前列腺癌、卵巢癌、宫颈癌等[2]
1998年赫赛汀被FDA批准上市用于转移性乳腺癌的治疗,治疗效果明显好于现有的抗乳腺癌药物,现已成为HER-2高表达的乳腺癌患者的首选治疗药物。

2007年FDA批准西妥昔单抗用于结直肠癌治疗,后又批准其用于头颈部鳞癌的治疗,后又批准其用于头颈部鳞癌的治疗。

泰欣生通用名为重组人源化抗EGFR单克隆抗体,2006年4月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是我国第一个人源化抗人EGFR 单克隆抗体药物,与放疗联合用于治疗EGFR阳性的Ⅲ/Ⅳ期鼻咽癌。

1.1.2 细胞膜黏附分子靶点分子
CD20是B细胞重要的分化抗原,表达于95%以上正常或恶化的B 细胞表面,一直被认为是B细胞表面特有的标识。

CD20与CD20
抗体结合后内化现象不明显,CD20也不会发生明显细胞表面脱落的现象,这使得CD20成为治疗B细胞淋巴瘤理想的靶点。

1997年、2002年、2003年FDA分别批准CD20抗体类药物美罗华、泽瓦灵、百克灵上市,对50%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有治疗效果[3]。

CD52是一种分布比较广泛的抗原,分布于造血系统的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分化的树突细胞上,很多淋巴系细胞恶性肿瘤和某些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上也都有CD52抗原不同程度的表达。

抗CD52单抗坎帕斯是一种人源化的单抗,2001年获得FDA 批准用于治疗难治复发性B细胞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缓解率19%。

由于膜表面靶点分子具有易接近、易识别等优点,因此成为癌症靶向治疗研究的首选靶点分子。

目前尚有CD147、CD82、CD317等细胞表面靶点分子处于试验研究阶段。

1.2 癌症细胞质内靶点分子
因为细胞的物质合成、信号转导等诸多过程都在细胞质内完成,故此类靶点分子也是癌症靶向治疗研究中最多的一类靶点分子。

1.2.1 细胞骨架蛋白
骨架蛋白在癌细胞的增生、扩张、转移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抑制骨架蛋白功能也成为分子靶向治疗重要的研究方向。

微观在保持细胞形态、细胞的分裂增殖、细胞器的组成与运输及信号物质的转导方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以微管为靶点的抗癌药就是利用其动力学特性,或促进其解聚或抑制其聚合,从而直接影响细胞有丝分裂,并影响细胞的诸多生理功能,使细胞分裂停止于M期。

长春瑞滨可抑制微管蛋白聚集,是目前单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最有效的药物之一。

紫杉醇可诱导、促进微管蛋白聚合、微管装配,防止解聚,使微管稳定,从而促进癌细胞的生长。

1992紫杉醇被FDA批准作为治疗晚期卵巢癌的新药上市,其半合成衍生物多西紫杉醇于1995年上市,紫杉醇不仅对卵巢癌、子宫癌和乳腺癌有较好的疗效,而且对其他多种癌症疗效也十分明显。

1.2.2 功能蛋白
细胞质中有一类具有酶功能的蛋白如酪氨酸蛋白激酶、丝氨酸/丝氨酸蛋白激酶、信号转导分子、蛋白磷酸酶等,在体内广泛参与多种信号转导过程,发挥重要的生理功能。

这些蛋白在癌细胞中常常表达异常,被选为癌症治疗的靶点分子。

功能蛋白靶点分子多属于信号转导通路,因为信号转导通路在癌症发生、发展过程中常常存在异常,因此成为癌症靶向治疗研究的热点。

很多转导通路中的蛋白被选为靶向分子,但是由于目前对信号转导机制了解不够透彻,信号通路之间形成转导网络,各条通路之间相互交叉、相互代偿,使得单独针对信号通路中某个靶点分子的药物治疗效果总是不理想,现阶段信号转导靶点药物多处于动物试验阶段,
上市药物很少。

今年研究者开始关注单药物--多靶点的问题,即一种药物同时抑制几条信号通路的转导,但是应用此类药物可能会存在更多毒副反应,仍需进一步研究[4]。

1.2.3 热休克蛋白热休克蛋白是在生理应激或病理状态下,细胞内合成会显著增加的一组保守蛋白,在体内可与多种蛋白形成复合体,参与蛋白质的折叠与伸展、多聚复合体的组装,参与许多蛋白激酶、转录因子的形成。

癌细胞需要合成HSP来调节和稳定其异常增殖所需要的大量蛋白,因此HSP在多种癌细胞中有持续高表达现象。

HSP90的抑制剂17-AAG与癌细胞分泌的HSP90结合力是正常细胞分泌的HSP90结合力的100倍,可保证选择性杀伤癌细胞。

目前17-AAG 处于Ⅱ期临床试验阶段,但最新研究表明其产生抗药性,治疗效果仍待更多的临床数据。

1.3 癌症细胞核内靶点分子
1.3.1 DNA拓扑异构酶
在癌细胞中,拓扑异构酶含量及活性远高于正常体细胞,抑制拓扑异构酶的活性就可能抑制癌细胞的快速增殖,进而抑制或杀死癌细胞,因此DNA拓扑异构酶成为公认的抗癌作用靶点。

DNA拓扑异构酶Ⅰ和DNA拓扑异构酶Ⅱ。

1.3.2 端粒酶
端粒酶的主要生物学功能是通过其逆转录酶活性复制和延长端粒
DNA来稳定染色体端粒DNA的长度,延长缩短的端粒,从而增强细胞的增殖能力。

1991年Harley提出端粒-端粒酶学说,认为端粒酶对细胞再生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1995年Harley连续发表多篇研究成果表明端粒酶在多种肿瘤细胞中活性增高,揭示端粒酶在癌细胞无限增生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使抑制端粒酶成为癌症靶向治疗研究的新方向[5]。

1.3.3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和P53基因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参与调节组蛋白的乙酰化水平,改变染色质结构,从而调控基因表达,而在多种血液系统肿瘤及多种实体瘤中出现组蛋白低乙酰化水平,改变染色质结构,从而调控基因表达,而在多种血液系统肿瘤及多种实体瘤中出现组蛋白低乙酰化水平,应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在多种癌细胞试验中表现出抗癌活性,成为靶点治疗研究中的热点。

2006年10月FDA批准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药物vorinostat用于治疗皮肤T细胞淋巴瘤[6],目前多种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药物处于临床试验阶段[7]。

2 癌细胞相关靶点分子
本类靶点分子并非定位于癌细胞,而是与癌细胞分化、增殖、转移等有关的胞外功能分子,通过调节其功能同样可以达到抑制、治疗癌症的目的。

根据靶点与癌细胞位置的关系,可以分为提供营养给癌细胞的新生血管靶点分子和与癌细胞生长转移密切相关的细胞外基质靶点分子。

2.1 新生血管靶点分子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Folkman[8]最早提出癌细胞生长的血管依赖学说,认为肿瘤体积一旦大于2立方毫米,即需新生血管提供氧气及营养,不仅癌细胞生长依赖血管生成,癌细胞转移更需要依赖新生血管提供营养支持。

据此理论,意在阻断癌细胞血液供应,达到遏制癌细胞增生、侵袭及转移的目的。

目前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作为已知最强的血管渗透剂和内皮细胞特异的有丝分裂源,VEGF 在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血管构建中起着重要作用。

VEGF信号通路是癌症血管生成、生长及转移的关键限速步骤,针对VEGF信号转导通路为靶点的主要策略有:(1)利用抗体阻断VEGF功能。

重组人源性VEGF单克隆抗体贝伐单抗是其中的代表性药物。

(2)利用小分子药物特异性干扰VEGFR的酪氨酸激酶功能。

代表药物凡德他尼等。

2.1.2 直接抑制内皮细胞生长烟曲霉素衍生物是第一个进入临床试验的抑制血管生成药物,它对内皮细胞增殖和新生血管形成都具有强烈抑制作用,临床试验联合其他抗癌药物使用,在宫颈癌、胃癌、乳腺癌和肺癌等实体瘤治疗中显示出了明显的抗癌活性。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持续发展和对癌症研究的不断深入,更多癌细胞靶点分子不断被发现,针对其治疗也已取得长足的进展。

但是作为新
的治疗术段,分子靶向治疗仍存在问题。

所以结合考虑多靶点根据肿瘤的特异性和针对性,尽可能提高靶点的治疗效率。

[参考文献]
[1]Mendelsohn,J Baselga. J Status of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antagoninsts in the biology and treatment of cancer[J].J Clin
Oncol,2003,21(14):2787-2799.
[2]Menard,S Casalini P,CampiglioM,etal.Role of HER2/neu in tumor progession and therapy [J].CellMol Life Sci,2004,61(23):2965-2978.
[3]Coiffier B,Haioun C,KettererN,etal,Rituximab(anti-CD 20 monoclonal antiboby)for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relapsing or refractory of patients with relapsing or refractory aggressive lymphoma.A multicenter Phase Ⅱstudy[J].Blood,1998,92(6):1927-1932.
[4]Imming P,Sinning C,Meyer A,Drugs,their targets and the nature and number of drug targets[J].Nat Rev Drug Discov,2006,5(10):821-834. [5]Kelland LR.Overcoming the immortality of tumor cells by telomere and telomerase based cancer therapeutics.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rospects[J].Eur J Cancer,2005,41(7):971-979.
[6]DuvicM,Vu,J Vorinostat:a new oral histone deacetYlase inhibitor approved for cutaneous T-cell Iymphoma [J].Expert Opin Investig Drugs,2007,16(7):1111-1120.
[7]Cang SD,Ma YH,Liu DL.New cinical developments in histone deacetylase inhibitors for epigenetic therapy of cancer [J]Jh ematoIOncol,2009,1(2):22.
[8]Folkman J Tumor angiogenesis.therapeutic implications[J]N Engl JMed,1971,285(21):1182-1186.
(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
供参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