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海明威的冰山理论
部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之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和电报体风格
部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之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和电报体风格电报体风格1.结构上的单纯性,人物少到不能再少,情节不枝不蔓,主人公性格单一而鲜明。
本文中直接出场的人物只有老渔夫桑地亚哥一个,情节也主要是围绕大马林鱼的捕获以及因此而引来的与鲨鱼之间的搏斗,可谓单纯而集中。
海明威曾经对《老人与海》的原稿进行了两百多次的校阅,正如他自己所说,“《老人与海》本来可以写成一千多页那么长,小说里有村庄中的每个人物,以及他们怎么谋生,怎样出生,受教育,生孩子等一切过程……”然而他砍伐了所有的冗言赘语,删去了所有别人写过的东西,删去了解释、讨论,甚至议论的部分,剪去了一切花花绿绿的比喻,清除了毫无生气的文章俗套,使小说单纯而集中。
2.避免使用过多的描写手法,避免过多地使用形容词,特别是华丽的辞藻,尽量采用直截了当的叙述和生动鲜明的对话,因此,句子简短,语汇准确生动。
在塑造桑地亚哥这一形象时,他的笔力主要集中在真实而生动地再现老人与鲨鱼搏斗的场景上。
鲨鱼的来势凶猛,老人的沉着迎战,机敏矫捷,都写得生动逼真。
如写鲨鱼出现的情形,“当一大股暗黑色的血沉在一英里深的海里然后又散开的时候,它就从下面水深的地方窜上来。
它游得那么快,什么也不放在眼里,一冲出蓝色的水面就涌现在太阳光下。
”这段描写没有一个比喻句和形容词,但鲨鱼的凶猛、快捷,形势的紧迫却立刻展示在读者面前,清新洗练的叙述文字和反锤炼的日常用语,使人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
文中对大海的描写粗犷简洁,犹如一幅水墨山水画,读来令人心旷神怡,美不胜收。
3.鲜明生动的动作描写和简洁的对话。
海明威善于从感觉、视觉、触觉着手去刻画形象,将作者、形象与读者的距离缩短到最低限度,而且很少直接表露感情,他总是把它们凝结在简单、迅速的动作中,蕴涵在自然的行文或者简洁的对话中,由读者自己去体会。
如写老人与鲨鱼搏斗的场面:“老头儿用鱼叉攮到鲨鱼头上的时候,他听得出那条大鱼身上皮开肉绽的声音。
”这种描写本来都是老人的所见所闻,但读者读来便会过电一般油然而生出同样的感觉,同惊惧,同紧张,同喜悦。
海明威 心理学
海明威心理学
海明威心理学上的“冰山理论”指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我们能看到的只是飘在海面之上的一小部分,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得更深,不为人所见,恰如海面之下的冰山。
海明威的心理学理论受弗洛伊德、荣格等心理学家的影响,他认为人的行为和思想是复杂的,如同冰山一样,显露在表面的只是一小部分,而大部分则隐藏在水下。
因此,他主张通过深入的探索和分析,揭示出人的内在本质和隐藏的情感。
海明威的心理学思想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中常常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强调人物的内在矛盾和斗争。
他的代表作《老人与海》就体现了这种心理学思想,主人公圣地亚哥在面对困境和挑战时,展现出了坚韧不拔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
冰山理论
海明威曾经说过,他总是“试图按照冰山的原理”写作。他的作品,尤其是短篇小说,删除了一切可有可无的东西,把丰富的含义和多样化的形式统一在一个简约的整体结构之中,达到了简约与含蓄的完美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冰山
风格”。
海明威在《午后之死》中说:
“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就在于它只有八分之一的部分在水面上。如果一个作家省略的是他所不了解的东西,那只会给他的作品留下空白。”
尽致地展现出来。
由于海明威是借助“冰山理论”进行创作的,因而他的悲剧作品也就显得极为含蓄,而不像传统的西方文学那样的极为激荡。海明威自己认为《永别了,武器》是一部悲剧作品,然而,我们并没有感到悲哀。这种悲的情怀,由于“八分之一”和“八分之七”的区别而显得更加含而不露。
英国评论家赫·欧·贝茨称海明威的文体“引起了一场文学革命”。他说:“海明威是一个拿着板斧的人”,“砍伐了整座森林的冗言赘词,还原了基本枝干的清爽面目”,“通过疏疏落落,经受过锤炼的文字,眼前豁然开朗,能有所见”。这应该是对海明威“冰山理论”的最佳阐释。�
“冰山”的八分之七隐匿在海面之下,但他又让读者强烈地感到它的存在。比如,他在谈到《老人与海》的创作时指出,“本来可以写一千多页那么长,小说里有村庄中的每一个人物,以及他们怎样谋生、怎样受教育、生孩子等等一切过程。”但小说却被浓缩到只有五万字,故事仅集中描写老人在海上捕鱼的惊心动魄的三天。《丧钟为谁而鸣》堪称海明威最长的长篇小说,但事件发生的时间却极其有限,只限于三天之内的几十个小时里,但小说却生动地展现了西班牙内战及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这一宏伟的历史画卷,其作品内容的丰富性和人物的复杂性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是什么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是什么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指的是: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
冰山漂浮在海面上的时候,我们只能看到它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可是在水下,却潜藏着巨大的山体。
海明威以此比喻写作:作家有八分之七的思想感情是蕴藏在文字背后的,真正通过笔端表现出来的,只有八分之一。
如果作家能够处理好这一点,读者就能强烈地感受到这八分之一背后的分量。
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是构成“海明威冰山理论”的四个基本要素。
具体地说,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
前两者是具体可见的,后两者是寓于前两者之中的。
文字塑造了形象,形象包含了情感,而情感之中蕴涵着思想。
诚然,就一般文学作品而言,这四个要素都是必不可少的,但在海明威的作品中显得尤为突出,因为他强调了情感和思想的含蓄性。
冰山风格名词解释
冰山风格名词解释冰山风格,又称冰山理论,是20世纪初美国小说家海明威提出的文学风格概念。
它主张作品中只展示事物的表面现象,将大部分细节和内在情感留给读者自行揣摩。
冰山风格强调文字简洁、干净利落,不做多余修饰和描写,强调真实、客观的揭示事物的本质和真实性。
冰山风格的名字来源于海明威的一句名言:“小冰山只露出海面的一角,读者能根据这个角度判断出整个冰山的规模。
”冰山仅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大部分被深海所掩盖,这象征着冰山风格的基本原则,即作品只展示事物的表面,而将深层的意义和内在情感留给读者去体会。
冰山风格强调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反对文学的浮华修辞和繁琐描写。
作者要力求用简练的语言把故事讲完,让读者通过碎片化的细节和字里行间的间接暗示去感知故事的全部内涵。
例如在海明威的作品《老人与海》中,作者只以简单、明了的语言讲述了一个老渔夫与巨大马林鱼的搏斗故事,通过细腻描写渔夫与马林鱼的斗争,以及渔夫内心的喜怒哀乐,读者能感受到故事中更深层次的主题,例如坚持、勇气与荣誉。
冰山风格主张实事求是、真实反映现实生活,强调通过真实、客观的揭示事物本质和真实性来提供给读者以启迪。
冰山风格的作者不轻易发表自己的主观情感,而是通过刻画人物的动作、言语、思想等来让读者自行推断人物的感受和情绪。
作者只是充当中立的旁观者和记录者的角色,将故事呈现给读者,读者需要通过细读推断故事背后的更深意义。
在冰山风格的作品中,情节往往简单而紧凑,不做多余的铺垫和运用“照相机眼”精确而冷静地描绘细节。
读者通过细腻描写的细节,如人物的举止、言谈、情绪的变化等,来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作者通过细腻又简练的叙述方式,使读者在阅读时参与到故事中,自行进一步推导和揣摩。
冰山风格在20世纪初至中期的美国文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它对后来的现实主义、新闻作品以及写作风格的形成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冰山风格所追求的简约和真实性,使得作品更加接近读者的生活经验,触动读者的内心,这是冰山风格得以长久流传的原因之一。
从《老人与海》中解读海明威的“冰山理论”-2019年文档
从《老人与海》中解读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冰山创作”最早见于海明威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他以“冰山”为喻,认为作者只应该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部分应该由作者给的提示让读者去想象去补充。
《老人与海》作为海明威“冰山理论”中的登峰造极之作,他独特的创作风格使人产生一种“感情真者,其观物亦真”的感受。
一、“冰山理论”与《老人与海》(一)“冰山理论”1932年海明威在《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把文学创作比作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他说:“冰山运动之所以宏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
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感情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
“冰山理论”应该就是海明威所谈的创作艺术手法上所谓的藏漏虚实的问题。
“水上”为“漏”,“水下”为“藏”;“水上”为“实”,“水下”为“虚”。
简言之,“冰山理论”主要强调作品藏露有度,虚实结合,强调用“藏”和“虚”来激发读者的想象力,让读者在作品的“露”和“实”的引导、启发下,进行补充和再创造,从而达到以少见多,以大见小,化虚为实,化实为虚的意境美的效果。
(二)《老人与海》《老人与海》是一本中篇小说,海明威坚信《老人与海》是他“一辈子所能写出最好的一部作品,别的优秀而成熟的作品与它相比大为逊色。
可以作为我全部创作的尾声,作为我写作、生活中已经学到或者想学的这一切的尾声。
”作为海明威冰山创作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老人与海》将小说情节浓缩在不到三千万字的篇幅中。
在小说中作者文字只是触及到只有“八分之一”,而剩下的“八分之七”的思想感情都蕴含在水面之下。
读者可以通过水面的“八分之一”去感受剩下的“八分之七”。
作品讲述了桑迪亚哥独自一人在深海中捕鱼斗鲨的故事,小说的主题可以简单的概括为一句话:“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在文章中,作者用简约的文字风格去展现其“冰山理论”的创作风格。
小说人物原型来源于社会现实,描写半实半虚似幻似真,靠表意得力见长,这一切完全源于海明威煞费苦心的“冰山理论”。
请根据材料阐释海明威在文学创作时的冰山原则
请根据材料阐释海明威在文学创作时的冰山原则材料:海明威在创作中提出了冰山原则他强调作品中只展示冰山一角,让读者去想象和感知更深层次的含义这意味着作品只呈现表面细节,而其中深层含义和情感需要读者去体会和理解1.冰山原则是海明威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原则The iceberg principle is an important principle in Hemingway's literary creation.2.他强调作品中只展示冰山一角He emphasizes that the work only shows the tip of the iceberg.3.让读者去想象和感知更深层次的含义Let the readers imagine and perceive deeper meanings.4.作品只呈现表面细节The work only presents surface details.5.其中深层含义和情感需要读者去体会和理解The deeper meanings and emotions need to be felt and understood by the readers.6.冰山原则鼓励读者进行深度阅读和理解The iceberg principle encourages readers to engage in deep reading and understanding.7.作者不直接解释或展示内在情感The author does not directly explain or display inner emotions.8.而是通过细节和遗憾来暗示Instead, he hints through details and omissions.9.这使作品更加丰富和耐人寻味This makes the work more rich and thought-provoking.10.读者可以自行拼凑和感悟Readers can piece together and contemplate on their own.11.冰山原则使作品更具张力和深度The iceberg principle makes the work more tense and profound.12.海明威的小说常常透露出深刻的人生哲理Hemingway's novels often reveal profound philosophical insights into life.。
海明威冰山理论的理解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
”也就是说,作家有八分之七的思想情感蕴含在形象的背后。
见诸笔端的只有那八分之一的冰尖。
不绑架他人的思维,不把自己的观点与思想强加给读者,真正的好作品不会给人一览无余的感觉。
冰山理论实际上是一个隐喻,它指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为,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所见,恰如冰山。
包括行为、应对方式、感受、观点、期待、渴望、自我七个层次。
冰山隐喻理论七个层次:
1、行为:行动、故事内容。
2、应对方式:姿态。
3、感受的感受:为什么有这种感受。
4、观点:信念,假设,主观现实,思考,想法,价值观。
5、期待:对自己,对别人,来自他人的期待。
6、渴望:爱,接纳,归属,创意,连结,自由等等。
7、自己:我是谁,灵性,灵魂,生命能量,精髓,核心,存在。
《白象似的群山》中“冰山理论”的探析
《白象似的群山》中“冰山理论”的探析【摘要】《白象似的群山》是一部探讨人类内心深处的心灵之旅。
本文将从“冰山理论”的角度入手,对小说中隐藏的深层意义进行解读。
对“冰山理论”的概念进行解析,探讨作者如何巧妙地运用这一概念来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性。
通过具体案例展示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加深对其重要性的认识。
接着,探讨文学创作中对“冰山理论”的运用,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和情节的隐含意义。
对文学作品中“冰山理论”的争议进行梳理,挖掘不同观点之间的碰撞和共鸣。
结合以上内容进行总结评价,并展望未来“冰山理论”在文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探析,读者将对《白象似的群山》中“冰山理论”的运用有更深入的理解。
【关键词】《白象似的群山》、冰山理论、主题介绍、作者背景、概念解析、理论应用举例、文学创作中的运用、文学作品分析、理论的争议、总结评价、展望未来。
1. 引言1.1 主题介绍《白象似的群山》中“冰山理论”的探析引言“冰山理论”是一种文学分析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文学研究领域。
这一理论最早由美国作家海明威提出,他认为文学作品就像冰山,表面上只展示了一小部分,而更深层的含义被隐藏在表面之下。
在小说《白象似的群山》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这一理论,通过角色的言行和环境描写,传达了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本文将针对《白象似的群山》中“冰山理论”的运用进行探析,解析其中隐藏的意义和作者的用意。
通过对作品的深度剖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隐藏的精华,也可以进一步探讨文学创作中的技巧和前景。
1.2 作者背景《白象似的群山》是一部由知名作家王安忆所著的小说,讲述了一段跨越多年的家族故事。
王安忆,原名王昌荣,1960年生于湖南长沙,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是一位备受关注的当代作家。
在文学创作方面,王安忆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王安忆的作品常常融合了对家族、历史和文化的深刻思考,探讨了人性、生命和社会的种种问题。
简述海明威的冰山理论
简述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是一种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思想方式,几十年来,它一直是管理学理论的基础之一。
海明威(1943)最先提出这一理论,以描述一个管理问题:一件事情可以有多个不同的解决方案,然而却只有一个最优解。
因此,解决问题的过程就像通过冰山表面的水面而未能深究冰山的底层结构一样,需要深入探究才能找出真正的最有效解决方案。
冰山理论是一种经典的管理和决策理论,它反映了两个重要概念:非显性和显性部分。
非显性部分可以指执行某种活动需要的资源和技能,例如经验、信息、知识、社会关系和能力。
另一方面,显性部分是已经清楚地可见的,比如表面的弱点和缺点。
因此,一件事情的完成不可避免的需要显性和非显性的支持,如果只考虑显性的部分,无疑是一种不完整的做法,必须要深入挖掘出深层次的真相,以解决问题。
此外,冰山理论还为解决一项任务所提出了一种框架,这一框架从四个不同的方面入手:目标、行动、监督和控制。
在有效解决一项任务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并设定目标,确定目标的实施需要哪些步骤,并执行这些步骤,最后,根据实施的效果在相应的时间和地点进行情况确认。
由此可见,冰山理论是一种现实而又十分可行的管理理念,它可以帮助管理者做出更明智的决策,从而提高组织的效率和效果。
当管理者面临问题时,他们应该从冰山理论出发,以解决问题。
他们应该从表面开始,尝试深入细化的分析,制定最有效的解决方案,尽量找出真正的根源。
最后,他们还必须要建立起有效的监督机制,来确保完成任务的每一步都是正确和有效的。
可以说,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深刻地改变了管理理论的格局,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技巧,并为管理者提供了指导意见,从而使管理者能够有效完成任务,从而改善组织效率。
因此,对管理者来说,冰山理论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价值,必须认真学习和实践,才能让自己在管理工作中发挥最大的可能性。
海明威冰山理论的解读
海明威冰山理论的解读海明威是美国著名作家,他的作品以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而闻名于世。
他提出的冰山理论是他创作的核心思想之一,也是他独特的写作风格的基石。
本文将对海明威冰山理论进行解读,探讨其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一、冰山理论的概念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首次提出了冰山理论。
他认为,文学作品就像一座冰山,只有露出水面的部分才是读者所能看到的,而冰山底下的巨大部分则隐藏在水下。
这个比喻意味着,作品中的真正意义和深层内涵往往需要读者去发掘和理解。
二、冰山理论的内涵1. 真实感受的表达海明威强调作品应该通过简洁、准确的语言来表达真实的感受。
他认为,作家应该像记者一样客观地记录事实,而不是通过华丽的辞藻来掩盖真实。
冰山理论要求作家将真实的情感和体验融入作品中,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内心世界。
2. 隐喻和象征的运用冰山理论强调作品中隐喻和象征的重要性。
海明威认为,隐喻和象征是作品中隐藏的部分,通过它们可以传达更深层次的意义。
作家应该善于运用隐喻和象征,让读者通过阅读和思考去发现和理解其中的含义。
3. 省略和留白的运用海明威的作品以其简洁、省略的风格而著称。
他认为,作家应该通过省略和留白来激发读者的想象力,让读者自己去填补故事中的空白。
冰山理论要求作家只展示作品中最重要、最关键的部分,而将其他细节留给读者去想象和推测。
三、冰山理论的意义和影响1. 强调读者的主动参与冰山理论强调读者的主动参与和思考。
作品中的隐喻和象征需要读者去发现和解读,省略和留白需要读者去填补和想象。
这种参与性的阅读方式激发了读者的思考和想象力,使阅读过程更加丰富和有趣。
2. 培养简洁明快的写作风格冰山理论要求作家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真实的感受,通过省略和留白来激发读者的想象力。
这种写作风格不仅使作品更加生动和有力,也培养了作家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3. 深化作品的内涵和意义冰山理论强调作品中隐藏的部分,通过隐喻和象征来传达更深层次的意义。
从《雨中的猫》中浅析海明威冰山理论的艺术内涵
从《⾬中的猫》中浅析海明威冰⼭理论的艺术内涵提起海明威,⼈们对他的印象往往是⼀个⾝材魁梧的硬汉,⼀个⽂学宫殿⾥的巨匠,⼀个精神上打不败的英雄。
其代表作《⽼⼈与海》中敢与鲨鱼搏⽃的桑提亚哥,正是他内⼼真实的独⽩。
通过对这⼀硬汉的完美诠释,向全世界赞扬和讴歌了⼀种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的坚定信念。
然⽽,即使是铁打的硬汉也会有柔情的⼀⾯。
海明威⼀⽣有过四段婚姻,都不太幸福,和美国好莱坞明星玛琳·黛德丽也是处于柏拉图式的精神爱恋。
但是他笔下的⼥性⼤都是时代催⽣出的新⼥性形象,不管是《丧钟为谁⽽鸣》中的Maria,《⾦⾊伊甸园》中的Catherine,还是《太阳照常升起》中的Bright,都有⾃⼰强烈的⼥性意识,渴望独⽴⾃由,对传统的性别观念有着很深的抵触。
本⽂来说说和⼥性有关的⼀只猫的故事。
《⾬中的猫》是海明威早期的短篇⼩说,以⾬中寻猫为线索,讲述了⼀位美国太太对婚姻家庭⽣活不满的事情,揭⽰了她⼥性意识的觉醒,以及内⼼痛苦挣扎的⽆奈处境。
⼆⼗世纪初,美国⼥性的社会地位经历过很⼤的变动,新⼥性重新定位⾃⼰的位置,渴望⾃由独⽴,要求和男⼈平等的地位,由此拉起妇⼥解放运动的序幕。
海明威站在时代之颠,深刻洞悉现代⽂明发展的进程,未来社会理想的⽂明模式只能是两性地位的平等。
他将对⼥性的认识和理解融⼊进作品⼈物塑造中,并⽤他独创的冰⼭理论和⾼超的艺术技巧描绘出很多独具特⾊的⼥性形象。
海明威在《⾬中的猫》中刻画了⾃私冷漠的丈夫形象,他对妻⼦的毫不关⼼甚⾄不耐烦,从⽽揭⽰出那段时期⼥性在家庭中的被⽀配地位,深深体现了她们内⼼的孤独,痛苦与挣扎。
正如兰兴伟所说:海明威始终站在那些受到冷漠⽆情和⾃以为是的男主⾓伤害的受伤⼥性⼀边,让她们畅所欲⾔,表达⼥性的体验,敞开⼥性的⼼扉,诉说⼥性的苦难,迷惘和挫折。
⼼理学上的冰⼭理论对美国太太的理解冰⼭理论最早是由⼼理学家佛洛依德在1895年提出的,他将⼈的⼼理结构描述为:⼤脑就好⽐海上的冰⼭,意识部分就像冰⼭露出海⾯上的那⼀⼩部分;潜意识相当于处在⼤海平⾯那⼀部分,它随着海⽔波动⽽露出⽔⾯,时⽽⼜没⼊⽔⾯;⽽⽆意识则是没⼊海⽔中硕⼤⽆⽐的那部分。
冰山理论在文学中的应用
冰山理论在文学中的应用在文学的广袤天地中,“冰山理论”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为作家们的创作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方法,也为读者带来了更为深刻和丰富的阅读体验。
“冰山理论”最初由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提出。
他形象地将文学创作比作冰山,“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
”也就是说,作者在创作时,只应展现出“冰山”的八分之一,而剩下的八分之七则应隐匿在水下,留给读者去感受和想象。
这一理论强调的是简约的文字表达和深刻的内涵隐藏。
在具体的文学作品中,冰山理论的应用首先体现在情节的处理上。
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并不会将故事的来龙去脉事无巨细地呈现出来,而是精心挑选关键的情节节点进行细致描绘,其余部分则略去或一笔带过。
比如《老人与海》中,海明威着重描写了老人桑提亚哥在海上与大鱼搏斗的过程,对于他此前的生活经历和背景只是简单提及。
但正是这种简洁的处理,让读者能够更加专注于核心的冲突和人物的精神展现,同时也激发了读者对于老人过往经历的好奇和想象,仿佛那隐藏在水下的巨大冰山,蕴含着无尽的故事和情感。
人物塑造方面,冰山理论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者不会对人物进行全方位的直白描述,而是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少量的外貌描写以及在特定情境中的反应,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曹公通过她的“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以及她在处理贾府事务时的精明能干、心狠手辣,让读者感受到了这个人物的复杂性格。
然而,关于王熙凤的内心深处的渴望、恐惧和无奈,作者并未直接阐述,而是留给读者在字里行间去揣摩和体会,这就如同那隐藏在水面之下的冰山部分,需要读者自己去探索和挖掘。
语言运用上,遵循冰山理论的作品往往简洁而有力。
作家们摒弃冗长繁琐的表述,用最精炼的语言传递最核心的信息。
例如,鲁迅先生的作品,以简洁犀利的文字直击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本质。
在《狂人日记》中,简短而震撼的语句“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没有过多的修饰和铺垫,却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让读者感受到那隐藏在文字背后巨大的批判力量和深沉的悲哀。
从叙事与象征的角度看海明威冰山理论
从叙事与象征的角度看海明威冰山理论海明威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老人与海》本来可以长达一千多页,把村里每个人都写进去,包括他们如何谋生,怎么出生,受教育,生孩子等等,但我想学着另辟途径,把一切不必要向读者传达的东西删去,这件事做起来很难,我一直十分努力在做。
”这就是海明威总结创作的“冰山原理”:“我总是试图根据冰山的原理去写作,冰山显现出来的每一个部分,八分之七是在水面以下的。
你可以略去你所知道的任何东西,这只会使你的冰山深厚起来。
这是不显现出来的部分。
”这正如我国著名评论家金圣叹所说:文章最妙,是目注此处,却不便写,却去远远处发来,逶逦写到将至时,便且住,却重去远远处更端再发来,再逶逦又写到将至时,便又且住。
如是更端数番,皆去远远发来,逶逦写到将至时,即便住,更不复写出目所注处,使人自于文外瞥然亲见。
①夫所谓妙处不传云者,正是独传妙处之言也……盖言费却无数笔墨,止为妙处;乃既至妙处,即笔墨都停;此正是我得意处;然则后人欲寻我得意处,则必须于我笔墨都停处也。
②水面上的东西一目了然,水面以下的部分呢?在接受美学看来,文学文本只能提供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框架,其中留有许多未定点,暗含着读者可能实现的种种解释的萌芽,隐藏着一切读解的可能性,只有读者一面阅读一面将它具体化时,文本的主题意义才被揭示出来。
本文所要讨论的是,作者是怎样以1/8的所言,取代了7/8的未言部分。
从而达到以小喻大,以少总多,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的效果。
也就是说,海明威是如何最大限度地提供了“空白”,并让其在读者想象中成活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有两点。
一、冷静,客观地“零度”叙事风格“海明威是个拿着一把板斧的人”,“他斩伐了整座森林的冗言赘词,还原了基本树干的清爽面目”。
“以谁也不曾有过的勇气把英语附着于文学的乱毛剪了个干净”。
以叙述者和读者之间作“零距离”的逼近,孜孜以求着“对象和读者之间直接相通”,尽量将叙述者的情感降至“零度”,尽量摒弃任何主观因素,消除叙述者的介入,呈现给读者一个客观的真实面目,最最贴近生活的原生态。
文学性阅读小说群文通练五冰山理论
群文通练五冰山理论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桥边的老人海明威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
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
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帮着推动轮辐。
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哪躅着。
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
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
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
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
”他对我解释。
“噢。
”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
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
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着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着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
怕那些大炮呀。
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在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
猫,当然不要紧。
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76岁了。
我已经走了12公里,再也走不动了。
”“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的岔路上有卡车。
解读海明威杀人者的冰山原则
解读海明威杀人者的冰山原则第一章引入海明威是20世纪美国文坛著名作家,同时也是20年代迷惘一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开创了一代文风。
他以独特的视角创作出一批蕴含丰富的小说,其别开生面的艺术风格为世人所倾倒。
他所阐发的形象的“冰山”理论几乎贯穿于整个创作过程,使得他的作品含蓄简约、清新洗练,净化了一代文风。
“冰山”理论体现了海明威的一种艺术创作论,是他处理艺术作品与现实生活关系的一个基本准则。
海明威曾以一个鲜明、生动的比喻总结他的创作经验“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写的东西心里很有数, 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 读者呢,只要作者写得真实, 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 好像作者已经写出来似的。
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的, 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
一个作家因为不了解而省略某些东西, 他的作品只会出现漏洞。
”⑴由此可见,所谓“冰山”理论,就是用简约的文字塑造出鲜明而丰富的艺术形象,这一形象虽然只是水面上的“八分之一”,但作者实际要将自身的感受和思想最大限度地融入其中,充沛而不露,深沉而不显,让读者通过对生动的形象,去感悟、去开发隐藏在水下面的那“八分之七”。
这样,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体现艺术创作的内在规律;另一方面,才能够促使读者积极地参与到作品的创作,形成“创造性的阅读”。
它既是作者创作的指导原则, 也是读者读解作品的指南。
同时,作品也会因这种互动而令人回味无穷。
朴素的语言文字,简单的篇章结构,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所表达的丰富的思想情感、揭示的深刻主题,这些构成了海明威小说的基本特征。
这一特征在海明威著名的短篇故事《杀人者》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第二章故事简介《杀人者》这部短篇故事在技巧上具有相当明显的特点。
除了场景之间转换过程中的过渡性语句故事几乎完全由对话组成,省略了背景,关于故事发生的地点也描写的非常简单。
它给读者活灵活现地显示了人物的行动, 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画面感。
故事只是呈现生活的片断而不加任何说明与评议, 作者的存在几乎难以察觉, 对故事题旨的把握也就依赖于对它的弦外之音的领悟。
试析海明威得冰山原则
试析海明威得冰山原则摘要:海明威创作遵循的“冰山”原则,就是用“八分之七”作为基础来表“八分之一”,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深刻的内涵,用富有深蕴的象征表现他对人生、人类命运的思考。
《老人与海》集中体现了这一创作原则。
关键词:《老人与海》冰山原则省略一、引言作为美国文学史上“第二次繁荣”的代表性作家,厄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以其独树一帜的创作风格和他小说中所塑造的一系列的“硬汉子”形象在美国乃至世界文坛上占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他被誉为“开一代文风”,甚至“引起了一场文学革命”,对现代英美文学产生了长久深远的影响。
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提出文学创作的“冰山”原则:“i always try to write on the principle of the iceberg. there is seven-eighths of it under water for every part that shows. anything you know you can eliminate and it only strengths your iceberg. it is the part that doesn’t show.”我们可以试着将此原则用以下语言解释:最大限度地将作者的感情埋藏在简单精炼的语言之下,从而激发读者通过鲜明的描述来感觉和想象文本的真正意义所在。
读者所能看到的和所能计算的体积只是露出海面的冰山一角,隐藏在海水深处的才真正是冰山的全部,而这一部分只能让读者去感受、猜测和想象。
而这种写作风格在《老人与海》(the old men and the sea)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二、丰富的生活积累要表现“八分之一”,就要有“八分之七”作为基础。
海明威传奇式的生活给了他非常多的生活素材。
因此,他笔下都是他所见所闻或亲身经历的一些事情。
《老人与海》这部作品就取材于他在古巴渔村生活时了解到的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天清晨,我在海滩的水边上,准备驾驶‘拜勒号’出海玩一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海明威的冰山理论
作者介绍: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Hemingwayl899- 1961 )是美国著名的小说家,1954 年,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其近著老人与海之中;同时也因为他对当代文体风格之影响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至此,海明威的文学声誉达到了顶峰据统计,他的作品被翻译成136 种语言,他小说的销量仅次于基督教的圣经,他在全世界有成千上万的读者,海明威成了美国文学中最受读者欢迎的作家之一。
海明威受到读者如此的喜爱很大程度上在于他简约但并不简单的写作风格对于他自己的创作风格,海明威称之为“冰山理论或冰山原则”
一什么是冰山理论
在歇斯底里研究(1895)一书中,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了著名的“冰山理论”,他认为,人的人格有意识的层面只是冰山的尖角。
人的心理行为当中的绝大部分是冰山下面那个巨大的三角形底部。
那些看不见的部分决定着人类的行为,包括战争法西斯,人跟人之间的恶劣的争斗,如此等等在文学创作中,到底什么是“冰山理论”或“冰山原则”,美国艺术批评家马尔科姆指出:“你从生活中提取那些唤起了自己情绪的鲜明细节,如果你对暴行与恐怖并不闭目塞听,而按照适当的顺序准确地描述了这些细节,那么你就写出了会依旧唤起读者的情绪的东西来。
”这就是海明威在他早期特写中遵循的方法。
这种方法在其自行限定的范围内是极其成功的,甚至在其范围以外,他也是成功的,因为他所描绘的图景表明具有一种。
广泛的暗示力英国批评家贝茨在谈到海明威的短篇小说时说:掌握暗示的艺术,用一句话说明两件或两件以上不同事情的艺术,那就把短篇小说家要干的活儿完成了多一
半。
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1932)中,第一次把文学创作比作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
”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前两者是具体可见的,后两者是寓于前两者之中的冰山理论运用到文学创作中,可以增加作品的深度和厚度。
二海明威冰山理论的形成
海明威作品中冰山理论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其中,有些原因(如文体限制审美心理等)具有广泛的意义;但有些原因的形成,与海明威自身的因素有很大关系。
1 早年经历的锻炼海明威没有上过大学,1917 年高中毕业后他进入《堪萨斯城明星报》,当了一名见习记者。
该报提倡行文简短明快,要求新闻报道头一段要短,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正面说,不要反面说。
海明威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学会把写新闻的规则化成文学的原则。
对此,海明威认为:这是我在学习写作上,得到的最好锻炼,也是写作的重要原则,我永远不会忘记它。
后来,他又作为加拿大多伦多星报的驻欧记者在欧洲各地采访写稿。
尤其是192
2 年热那亚会议期间,他写文章和报道要用电报发回国,语言必须简明,于是形成了一种所谓的“电报体风格”,极少用修饰语,极少用形容词,只有血、骨头和肌肉的新的语言这段经历对海明威风格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
2 其他作家艺术家的影响海明威非常善于向别人学习,博采众家之长。
说到别人对海明威的影响,有人曾分析说:“海明威从马克吐温那里学习用平易简单的英语,短字和短句;从斯泰因那里学会简单的句法;从庞德那里学习简练含蓄的笔法,而不要直陈其事,学会使作品达到简练突出本质;从康拉德那儿学习微妙的朴素的结尾”。
当然,海明威的这种学习不是拙劣的模仿,而是创造性地吸收贯通,用自己的独创精神,锻就一种独创性的冰山风格。
3 时代的影响海明威亲身经历过一战西班牙内战和二战,战争在他的身体和心灵上都打下了深深的印记。
他在海明威谈创作中曾说,战争在一个作家的心灵留下的创伤是难以
愈合的,战争不仅摧毁了人类文明,摧毁了青年对生活美好的幻想,也摧毁了他建立在人道主义基础上的道德和价值观念。
在海明威看来,唯一能够确定的是眼前的事实,是实实在在的存在过程;唯一可取,可以自我救赎的是坚忍的精神、华丽的修饰词、添色加彩的评论在那个特定的时代面前都失去了血色,露出了不真诚的面孔。
因此,不仅他作品的主人公都是坚忍寡言的硬汉子,他的作品本身也坚持客观凝练的风格。
4 独特的审美趣味由于受父亲的影响,海明威对户外活动,如游泳、钓鱼、拳击、踢球有着特殊的爱好,对斗牛尤其迷恋。
在文明被摧毁传统价值体系崩溃之时,斗牛不仅给迷惘中的海明威提供了一种成功应对生活中的两难困境的方式,一种重压下的优美风度的为人准则,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一种启示训练有素的斗牛士不仅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而且姿态非常优美,这些都令他心醉神迷因此,他在作品的叙述中也极力保持一种斗牛士的风格,找到使他激动的东西,又快又准地表达出来,不作繁华的修饰,不作多余的议论。
三海明威作品中冰山理论的运用
关于“冰山理论”,在《午后之死》中,海明威有过这样的解释:如果一位散文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里很有数,那么他可能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
读者呢,只要作家写得真实,会强烈的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写出来似的显而易见,作家在这里强调的是省略,主张水面下的八分之七应该留给读者去感受。
根据海明威的解释,可以对“冰山理论”作一个粗略的概括:所谓冰山理论,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把自身的感受和思想情绪最大限度地埋藏在形象之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而隐而不晦,从而将文学的可感性与可思性巧妙地结合起来,让读者由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是构成“冰山理论”或“冰山原则”的四个基本要素。
在《永别了,武器》中的结尾,
医生顺着过道走掉,我回到病房门口。
“你现在不可以进来”一个护士说“不,我可以的”我说。
“目前你还不可以进来,你出去”。
我说:“那位也出去”。
在此之前,作者没有告诉读者房间里有几位护士,这段文字也没交代,可是读者就马上知道了这间停着我情人凯瑟琳)尸体的房子里有两位护士我的对话没有丝毫失态之处,可是读者也从这段文字里知道了我的失常变态这些语调上的变化其实在上边文本中全无提示,作者也没有用叙述的方式告诉读者关于主人公我的任何情绪变化,然而通过对话,读者却都知道了从这段文字,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亨利同死去的妻子告别时绝望的表情,也可以感受到他伤心而麻木的心。
《太阳照常升起》问世于1926 年,读了太阳照常升起后,才会真正体味到海明威的“冰山理论”赋予小说无尽玩味的魅力看得见的部分只是八分之一,而隐藏在水下的部分则是八分之七。
小说中人物的对话,行为后面的潜台词,人物表面关系背后的丰富意味,情节安排人物设计达到的余音等效果是这部小说最让人读之欲罢不能的地方。
小说写成后,精妙之处俯拾皆是,比如勃莱特身处她爱着却不能与之结合的巴恩斯和追求她的米比波普勒斯伯爵之间的那一段描写,勃莱特的无可奈何与怨怼巴恩斯的无能为力老伯爵的委屈逢迎,都被海明威用不动声色的镜头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由于海明威是借助冰山理论进行创作的,因而他的悲剧作品也就显得极为含蓄,而不像传统的西方文学那样的极为激荡海明威自己认为《永别了,武器》是一部悲剧作品,然而,我们并没有感到悲哀这种悲的情怀,由于八分之一和八分之七的区别而显得更加含而不露。
二美学内涵
1.象征意义
2.内在之美
3.画面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