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光山方言儿化现象语音考察

河南光山方言儿化现象语音考察

光山方言属中原官话信蚌片。论文详细考察了光山方言儿化现象的语音:光山方言“儿”独立发音时为辅音自成的音节[35];在儿化音节中,除了有的韵尾会丢失,韵腹发生类似普通话的变化外,其不同于普通话的是儿化音节增加了卷舌边辅音韵尾[],而不仅仅是普通话的卷舌动作。文章还综合了各地方言儿化现象的已有研究,从语音角度给汉语的儿化现象分类。

标签:光山方言儿化语音

光山县属河南省信阳市。光山方言儿化现象非常普遍,不仅包含普通话的所有儿化现象,还存在普通话所不具备的儿化现象,例如人名、地名的儿化,以及一些特别的语法意义。本文只就光山方言儿化现象的语音进行考察,同时从语音角度给汉语的儿化现象分类。

一、光山方言儿化现象的语音

光山方言的儿化现象是指后缀“-儿”与它的前一个音节融成一个音节,从而使这个音节的韵母带上卷舌边辅音韵尾[]的一种特殊音变现象。这种卷舌化了的韵母叫做“儿化韵”。

光山方言的“儿”,单字音为[35],是舌尖后浊边音[]自成的音节。由于“儿”作后缀时读轻音,所以这个后缀“儿”[35]音有很强的黏附能力。光山方言的后綴“儿”[35]一律黏附在它前一个音节的末尾([35]同时失去声调)。这个韵尾[-]和韵尾[-n、-]一样,只有成阻、除阻阶段,是个唯闭音。文字上本论文用下标“儿”附在光山方言的儿化词后表示儿缀。如:花儿、笔芯儿。本文记音一律采用国际音标,往下一般省去国际音标标记“[ ]”。

光山方言40个韵母除、a、ai、n、等5个韵母外,另35个韵母都有相应的儿化韵。这35个韵母的具体儿化情况如下:

1.韵母末尾是a、o、e、u的,直接加卷舌韵尾。

a—a 小伢儿:a35—a35

ia—ia 书架儿:tia31—tia31

ua—ua 画画儿:xua31—xua31

o—o 唱歌儿:ko55—ko55

o—io 麻雀儿:t‘io55—t‘io55

uo—uo 小鹅儿:uo35—uo35

e—e 蛋白儿:pe35—pe35

ie—ie 树叶儿:ie55—ie55

e—e 小说儿:e55—e55

u—u 媳妇儿:fu31—fu31

au—au 书包儿:pau55—pau55

iau—iau 无聊儿:liau35—liau35

u—u 小偷儿:t ‘u55—tu55

iu—iu 气球儿:t‘iu35—t‘iu35

2.韵尾为-i、-n的,-i、-n脱落,加卷舌韵尾,同时韵腹央化。

ai— 名牌儿:p‘ai35—p‘35

iai—i 凉鞋儿:iai35—i35

uai—u 一块儿:‘uai213—‘u213

ei— 一对儿:tei31—t31

uei—u 座位儿:uei31—u31

an— 上班儿:pan55—p55

ian—i 一点儿:tian213—ti213

uan—u 拐弯儿:uan55—u55

an— 圆圈儿:t‘an55—t‘55

n— 对门儿:mn35—m35

un—u 打滚儿:kun213—ku213

n— 标准儿:tn213—t213 但韵母in失去韵尾-n,加:

in—i 电影儿:in213—i213

3.韵尾为-的,-失去,加卷舌韵尾,同时韵腹鼻化。

a—a 帮忙儿ma35—ma35

ia—ia 亮儿lia31—lia31

ua—ua 镜框儿k‘ua55—k ‘ua55

— 果冻儿t31—t31

但韵母i失去韵尾-,加:

i—i 宋圣雄儿i35—i35

4.单元音韵母、 变作,加卷舌韵尾。

— 事儿31—31

— 侄儿55—55

5.单元音韵母i加。

— 有理儿213—213

从听感上来说,一般人感觉光山方言不仅儿化词特别多,而且儿化时舌头卷得比普通话厉害,舌位比较靠后。事实就是如此,因为发光山方言的儿化韵尾,舌尖是卷起来抵住了上腭的,而普通话的儿化词只是带了个卷舌动作,舌尖并没有继续翘上去抵住上腭。

光山方言的韵母在儿化时除了带上卷舌韵尾外,有的还发生与普通话儿化韵相似的变化,如韵尾-i、-n、-脱落,增加央元音或,元音韵腹央化、鼻化等。因此一些本不相同的韵母,儿化后合并,读音变得相同:、、ei、n的儿化韵都是;i、in的儿化韵都是i;uei、un 的儿化韵都是u;ai、an的儿化韵都是;iai、ian的儿化韵都是i;uai、uan的儿化韵都是u。35个韵母儿化后合并为27个儿化韵。

光山方言、a、ai、n、等5个韵母没有对应的儿化韵的原因:、为卷舌音,自身已有儿化韵的效果;a对应的只有两个零声母单音节动词“□[a213]”(呕吐)和“□[a51]”(大声喊);ai对应的也只是“拽、甩”等几个借自普通话的数目有限的单音节动词;n对应的更是只有代词“你、恁”和叹词“嗯”了。它们都不适合儿化。

需要注意的是,光山方言中的“儿”和“日、耳、二”都是舌尖后浊边音自成的音节,仅仅是声调的不同,“日”音[55],“儿”音[35],所以光山方言的时间名词“向前儿日、前儿日、昨儿日、今儿日、明儿日、后儿日、大后儿日”,有人会误写为“向前儿、前儿、昨儿、今儿、明儿、后儿、大后儿”。笔者坚持前者的原因,一是光山方言所有的后缀“-儿”都跟前一个音节合音为一个音节,而这几个时间名词的末尾都是自成音节的,光山方言的后缀“-儿”没道理在这几个词上例外;二是这几个词中独立音节前的语素“前、昨、今、明、后”等对应的音节大概是受了“日[55]”音的逆同化作用,已经儿化,带上了卷舌韵尾。

二、汉语方言儿化现象的语音类别

我们这里所说的汉语儿化,是指后缀“-儿”语音上不能自成音节,必须依附于前一个音节,跟前一音节合为一个音节的一种合音现象,它属于语流音变。有些方言,如山西交城、晋中、岚县,青海西宁,浙江杭州、温州、兰溪、衢州,安徽旌德、绩溪、建德、遂安等地的方言,后缀“-儿”独立自成音节,仍为一个单音节的独立语素,这种情况不属汉语儿化范畴(有人称这种独立自成音节的后

缀“-儿”为“儿尾”)。有些方言的儿化则是混合型,如北京房山县,河北保定、满城、易县、清苑、安国、博野,山西平遥、太原、娄烦,湖南常德等地,其方言音系中只有一部分韵母可以与后缀“-儿”结合为儿化音节,其他韵母没有对应的儿化形式,后缀“-儿”独立,不与前一音节合为一个儿化音节。

汉语的儿化现象主要分布地区有三:1.官话方言区;2.相连的吴方言、徽州方言和赣方言地区;3.粤方言区。其他地区也有零星分布,如闽方言区福建大田后路话中也发现有儿化韵。综观各地方言儿化研究,其语音构造有较大差别。常见的儿化语音形式有(因参考的方言论文太多,本文不一一注明出处):

1.卷舌元音式。如北京“花儿”[хur](←“花”[xu]+“-儿”[r])。北方大部分地区如江苏南京,山东荣城、济南、烟台、德州,河北满城,山西大同、长治、忻州、阳泉,陕西延安、西安,湖南安乡、常德,东北哈尔滨、长春、沈阳,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新疆乌鲁木齐等地的儿化韵尾都属于这一类。

2.舌面元音式。由于有些方言“儿”的单字音本身是不卷舌的舌面元音,其兒化韵就有了平舌元音韵尾,如洛阳“兔儿”[tu](←“兔”[tu] +“-儿”[])。河北迁西、甘肃兰州的儿化韵尾也属这一类。

3.鼻辅音韵尾或鼻化元音式。这是浙南和皖南方言儿化韵的主要特色。如安徽休宁“饼儿”[pan](←“饼”[pa] +“-儿”[n])。安徽黟县、休宁县,浙江义乌、武义“-儿”,浙江平阳、汤溪“儿”都属这类韵尾。

有些地方的鼻辅音韵尾弱化,成为鼻化元音式的儿化。如浙江金华“虾儿”[hua]。

4.边音韵尾式。如四川南溪县“娃儿”[ul](←“娃”[ua] +“-儿”[l])。边音韵尾在汉语方言中少见,河南光山县、四川仁寿县也属这类儿化。

以上1、2、3、4主要是“-儿”的前一个音节的韵尾发生变化,韵腹也受到一定影响。有的方言则是用“儿”音全部替换了前一音节的韵腹和韵尾(单韵母i,u,y除外),出现儿化韵的大合并。如云南保山开齐合撮四呼,只有、i、u、y四个儿化韵(保山“儿”音):豆儿[t]、尖儿[tsi]、筷儿[k‘u]、麻雀儿[mA ts‘y]。山东平邑、章丘、博山、定陶,山西北部的定襄、天镇、代县、河曲、五寨、右玉,四川成都,陕西神木都只有开齐合撮四个儿化韵。

5.声母变化式。据徐通锵《山西平定方言的“儿化”和晋中的所谓嵌词》中描述,山西平定方言“儿”音也是自成音节的卷舌边音,儿化时这个边音紧跟在前一个音节的声母之后,形成复辅音,前一音节为合口呼零声母音节时,成为声母。山东的即墨、莱州、诸城、费县、金乡、阳谷、定陶、宁津、莒县、胶南,河南的偃师、商丘等地,其方言儿化不仅使儿化音节的韵母发生变化,也使声母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变化。

6.声调变化式。如山东胶南方言的儿化不仅引起声母、韵母的变化,还带来了声调的变化,其去声儿化后调值由21变为高降42,与阳平调值相同。甘肃靖远方言阴平、阳平、去声单字儿化后不变调,上声儿化后调值由55变为31,与阴平调值相同。山西太原、平遥、洪洞、榆次、太谷、方山、天镇、临县、天阴、娄烦,陕西神木等地都属于这一类。

光山方言儿化语音形式属于上述汉语儿化语音形式中的第四类“边音韵尾式”。

可以看出,上述儿化的各种语音形式是由后缀“-儿”本身的读音及其所处的方言本音系统决定的。不同方言儿化音节受“儿”音影响的深浅不同:一般是“儿”音融入或取代前一音节的韵母,尤其是通过添加或取代的手段使前一个音节有了一个共同的韵尾,但也有跟声母结合甚至使声调变化的例子。其中山西平定、山东胶南等地方言儿化打破了汉语通常没有复辅音的格局,河南光山、四川南溪、四川仁寿等地方言的儿化则打破了汉语通常没有边音韵尾的格局。而就具体的某一方言语音系统而言,任何方言的儿化都打破了其固有的音节结构模式。无论对于具体方言音系来说,还是对于整个汉语音节结构的格局来说,汉语儿化音节的结构都有其特殊性,值得我们去探究。

(本文为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由光山方言看汉语儿化现象”的部分成果,项目批准号:2011-ZX-330。项目负责人:张贤敏。)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钱曾怡.汉语方言研究的方法与实践·论儿化[M].北京:商务印

书馆,2002.

[3]王福堂.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层次[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

(张贤敏河南信阳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464000)

光山方言儿化的功能和语法性质

光山方言儿化的功能和语法性质

————————————————————————————————作者:————————————————————————————————日期:

光山方言儿化的功能和语法性质-汉语言文学 光山方言儿化的功能和语法性质 摘要:论文总结了光山方言儿化的四种功能:名词化并改变词的理性意义;保留名词性但表示引申义;构成名词并表示小称、亲热喜爱、详细具体等语法意义;表示动作轻松随意,性质程度令人满意等语法意义。论文据此探讨了光山方言儿化的语法性质:“-儿”是一个语素;根据光山方言儿化的功能判断“-儿”用于名词主要是构词语素,兼构名词之形,用于动词、形容词是纯构形语素。这将为研究汉语儿化现象的共性提供方言语料。 关键词:光山方言儿化功能语法性质 光山县属河南省信阳市。光山方言儿化现象非常普遍,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量词、代词和拟声词等词中都有分布,但绝大多数集中于名词。光山方言儿化现象不仅包含普通话常见的儿化类别,还存在普通话不具备的儿化类别,例如儿语词,人名、地名的儿化,拟声词的儿化,形容词的儿化等。光山方言的“-儿”语素除了具有标记名词、区别词的理性意义、表小称爱的功能,还能表达大家平常不大注意的“详细具体、轻松随意、程度轻微令人满意”等语法意义,另外,其发音也有特别之处。这些在拙文《河南光山方言儿化语音考察——兼论汉语儿化音》《光山方言儿化的分布及语义分析》(张贤敏,2012)中已有论述,此不赘述。这里只结合光山方言儿化的功能对其语法性质进行探讨。一、光山方言儿化的功能 光山方言儿化的功能有三[1]: (一)构成名词并改变词的理性意义 跟非儿化形式比,儿化后具有了名词性,实质上构成了新词,也就改变了词的

河南话

河南话本身就是一个伪概念,河南省境内的方言有两大类,一类是属于官话中的中原官话,另一类是属于晋语的邯新片。晋语是北方唯一的非官话方言,中原官话是全国第一大官话方言。河南境内,晋语的邯新片方言分布在黄河以北的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济源太行山山区一带,中原官话则分布在除上述地区之外的广大地区,包括豫北平原。 古代河南话是古代普通话 河南古称中州、中原、中国,为南宋以前中国历朝历代政治、文化、经济中心,自唐代以来,历朝文人墨客均把通行河南一带的方言当做通行全国的通用语。[唐]李涪:凡中华音切,莫过东都,盖居天地之中,禀气特正。[宋]陆游:中原惟洛阳得天下之中,语音最正”《老学庵笔记》[宋]冠准:惟西洛人得天-下之中,语音最正。《说郛》[宋]路德章:浙近中原语音好,不知淮水是天-涯。《盱眙旅舍》[宋]陈鹄:乡音是处不同,唯京都天A朝得其正。《西塘集》[元]周德清:欲正语言,必宗中原之音。《中原音韵》[元]范德机:四方偏气之语,不相通晓,惟中原汉语,四方可以通行。《木天禁-语》[元}孔齐:北方声音端正,谓之中原雅音。南方风气不同,声音亦异,至于读书字样皆讹,轻重开合亦不辩,所谓不及中原远矣,此南方之不得其正也。《至正直记》[明]沈宠绥:以吴侬之方言,代中州之雅韵,字理乘张,音义径庭,其为周郎赏者谁耶?不揣固陋,以中原韵为楷!《弦索辩讹》[明]吕坤:中原当南北之间,际清浊之会,故宋制中原雅音。[明]陈全之《蓬窗目录》:杭州类汴人种族,自南渡时,至者故多汴音[明]郎瑛《七修类稿》:城中(杭州城内)语音好于他处,盖初皆汴人,扈宋南渡,遂家焉。故至今与汴音颇相似[明]王伯良:"识字之法,须先习反切。盖四方土音不同,故须本之中州"-------《方诸馆曲律·论须识字》[明]杨文骢:"得中原之正音,去五方之啁杂"---------《同文铎》[清]朴隐子:"词严声律,韵必中州。盖河洛当九域之中,其音可通于四方耳"-------《诗词通韵·序》[清]潘耒:"河洛天地之中,雅音声韵之正"--------《类音·南北音论》[清]罗愚:"摄以开合口呼,正以中州音"--------《切字图诀》[清]阎若璩:洛阳为天下之中,南北音词,于此取正[清]王德晖:"天下之大,百里殊音,绝少无病之方,往往此笑彼为方言,彼嗤此为土语,……愚窃谓中原实五方之所宗,使之悉归中原音韵,当无僻陋之诮矣"-----------《顾误录》[清]张燮承:"填图字样皆系按中州韵填入,学者不可因今古音讹、南北音异妄自更改"-------《翻切简可篇·读横直图口诀》[清]毛先舒《与婿徐华徵书》:汴为中州,得音之正。杭多汴人,随宋室南渡,故杭皆正音。[清]周赟:夫中国车书一统,而音韵必叶中州。《山门新语》到了清朝中期以后,由于北京长期居于全国政治中心地位,逐渐完成官话由河南话向辽东汉音(普通话前身)的转变 河南方言的历史演变 现在最早的有关河南地区的方言记录便是《诗经》,语言学家从中已经基本整理出上古汉语的脉络,其虽记录不同诸侯国的诗篇,但是其音韵基础却是相同的,古人认为洛阳居天下之中,是为“中国”,《诗经》代表了先秦时代通用的语言“雅言”,也就是那个时代洛阳一带的方言。先秦的雅言,到汉代进成为扬雄《方言》提及的“通语、凡语”,与先秦一样,属上古汉语。唐代标准语便是以当时洛阳、长安两京的方言为基础的,唐朝强大的国力,使得通用语的使用更加普及,从而使现代汉语方言,除去闽语之外,均为《切韵》为代表的中古汉语变化发展而来,所有的变化做种都能归结到中古汉语的音系之中。北宋定都开封,洛阳为西京,宋代河南方言比唐代略为简化,但仍属于中古汉语范畴。由于首都的原因,宋代开封洛阳的方言仍为全国通行语。北宋败于金,一部分汴梁城军民随皇室南迁,一部分汴梁平民及工匠被金人大量掳掠到黑龙江地区,中原一带的大量移民对当时讲吴方言的南宋首都杭州的方言

河南光山方言儿化现象语音考察

河南光山方言儿化现象语音考察 光山方言属中原官话信蚌片。论文详细考察了光山方言儿化现象的语音:光山方言“儿”独立发音时为辅音自成的音节[35];在儿化音节中,除了有的韵尾会丢失,韵腹发生类似普通话的变化外,其不同于普通话的是儿化音节增加了卷舌边辅音韵尾[],而不仅仅是普通话的卷舌动作。文章还综合了各地方言儿化现象的已有研究,从语音角度给汉语的儿化现象分类。 标签:光山方言儿化语音 光山县属河南省信阳市。光山方言儿化现象非常普遍,不仅包含普通话的所有儿化现象,还存在普通话所不具备的儿化现象,例如人名、地名的儿化,以及一些特别的语法意义。本文只就光山方言儿化现象的语音进行考察,同时从语音角度给汉语的儿化现象分类。 一、光山方言儿化现象的语音 光山方言的儿化现象是指后缀“-儿”与它的前一个音节融成一个音节,从而使这个音节的韵母带上卷舌边辅音韵尾[]的一种特殊音变现象。这种卷舌化了的韵母叫做“儿化韵”。 光山方言的“儿”,单字音为[35],是舌尖后浊边音[]自成的音节。由于“儿”作后缀时读轻音,所以这个后缀“儿”[35]音有很强的黏附能力。光山方言的后綴“儿”[35]一律黏附在它前一个音节的末尾([35]同时失去声调)。这个韵尾[-]和韵尾[-n、-]一样,只有成阻、除阻阶段,是个唯闭音。文字上本论文用下标“儿”附在光山方言的儿化词后表示儿缀。如:花儿、笔芯儿。本文记音一律采用国际音标,往下一般省去国际音标标记“[ ]”。 光山方言40个韵母除、a、ai、n、等5个韵母外,另35个韵母都有相应的儿化韵。这35个韵母的具体儿化情况如下: 1.韵母末尾是a、o、e、u的,直接加卷舌韵尾。 a—a 小伢儿:a35—a35 ia—ia 书架儿:tia31—tia31 ua—ua 画画儿:xua31—xua31 o—o 唱歌儿:ko55—ko55

沂南方言的儿化

沂南方言的儿化○1 刘长锋王平平 (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徐州221116) 摘要:儿化是山东方言的一大特色。笔者将本文分为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 主要根据沂南方言的声韵配合情况来重点描述沂南方言儿化的读音,通过比较, 从声母、韵母、声韵配合方面分类讨论沂南方言的儿化情况;第二部分主要考 察与沂南方言相类似的临近方言的儿化现象及其原因;第三部分介绍沂南方言 与普通话不同的儿化词类以及儿化形式;第四部分为结语。本文试图通过比较, 从中体现出沂南方言的过渡性、综合性、混合性特征。 关键词:儿化;声母;韵母;过渡性、综合性、混合性。 沂南方言○2由于沂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演变而呈现出官话少有的复杂性。钱曾怡、高文达、张志静等先生所著《山东方言的分区》按古知庄章三组字今声母的读音将沂南方言 划归山东方言东区东潍片;《中国语言地图集》在图019?2官话之二及020?2官话之二说明 文字中按古入声字的今读音调类将沂南方言划归冀鲁官话区石济片聊泰小片,在图021?3官话之三中将沂南方言划为“带有中原官话性质”的北方官话(即冀鲁官话),将北邻沂水方言划为胶辽官话青州片,将东邻莒县方言划为“带有胶辽官话性质”的北方官话(即冀鲁官话)。因沂南是个新县,建县才半个多世纪,主体部分从原沂水县划出,东部两个镇从原莒县划出,南部一个半多镇从原临沂县划出、个别村庄从原费县划出。从地理位置上来讲,沂南处于三个官话的交界地区,属于“三不管”又“三都管”的地域。2007年7月份,我与王平平和临沂师院的副教授邵燕梅同志对沂南方言进行了调查,结论是:沂南方言是一个过渡性、综合性、混合性特征极强的官话区小片方言(相关内容将另文论述)。 在沂南进行方言调查时,我们发现沂南方言的儿化很有特色,读音与众不同。“沂南方言儿化最复杂,规律性也极强。其儿化方式和规律在全国的方言中也实属罕见。”○3对照《沂南县志》601-605页第三十一篇第二章语音第二节语音变化之“儿化”部分、《临沂方言志》49—53页沂南音系之“儿化韵”部分的记音,发现其中有一些不同之处,因此特地将儿化韵的读音进行了整理,基于与普通话以及邻近方言之间的比较,试图找出其中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1. 沂南方言的儿化音变情况及其规律 1.1. 先看普通话儿化的音变情况及其规律 《现代汉语》普通话儿化的音变情况及其规律(例详见附录1): ⑴音节末尾是ɑ、o、e、ê、u (包括ɑo、iɑo中的o[u])的,韵母直接卷舌。 ⑵韵尾是i、n的(除in、u?n外),丢掉韵尾,主要元音卷舌。但是韵母是in、u?n的,丢掉韵尾,还要加[?r]。 ⑶韵母是i、u?的,加[?r]。 ○1本文为2007年研究生科研课题立项项目《沂南方言的归属定位研究》之部分内容。项目批准号07YW025。 ○2本文将沂南方言的定义为沂南县境内的方言而不是现在的沂南县行政驻地界湖镇的方言,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沂南县成立之后经过多次的分合并撤和重设,县城也曾设于不同的地方,只是最后重设后才固定在界湖。如果仅仅以县城驻地的方言为沂南方言的话,那么就有可能有几个不同的“沂南方言”。笔者将沂南方言划为四个区,文中的儿

最新方言和普通话的语音区别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的方言,以典zhi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dao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不等于北方话或北京话,它也吸收了其他方言中的成分,比任何方言更丰富、更完善。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近几百年来白话文学和“官话”的传播,使其规范逐渐明确,影响日益扩大。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人们交往的日益频繁,《汉语拼音方案》的推行,普通话得到了迅速的推广和发展。 汉字不是表音文字,字形与读音的联系不很紧密。因此,学说普通话必须注意正音。 语音的差别显而易见,不言而喻。词汇上、语法上的差别也很大,如普通话说“赶集”,在广西方言中则说“赶圩”,前者说“你先走”,后者则说“你走先”。 方言,是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是语言分化的结果,在语音、词汇、语法上各有其特点。 现代汉语有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闽方言、粤方言和客家方言等。它们都是从古代汉语发展演变而逐渐形成的,因而它们都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地方变体或地域分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交往的频繁,方言的交际作用逐渐缩小。但方言研究仍是一门学问。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汉语的历史面貌和演变过程。比如,古代汉语有入声,现代汉语普通话里没有入声。研究现代方言里入声的情况就可以了解入声逐步发展以至消失的过程。方言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构成及其特点,更好地贯彻我国文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和汉语规范化的政策。方言研究对于文献学、考古学、民俗学、民族史、文化史等科学的研究也能提供一定的帮助。 普通话是在北方方言这一基础方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全民族使用的交际工具,北方方言在诸方言中威信最高、流传最广、使用人口最多。因此,普通话是方言的高级形式。方言则是某一特定地区人们所使用的交际工具。普通话对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都有一定的影响,同时,也从各方言中吸收营养,从而使其本身更丰富,更好地发挥交际工具的作用。 条城方言属北方方言大区兰银方言区兰州方言片中的一种方言,语音上与兰州、皋兰、榆中方言最接近,与景泰、永登方言较接近。 条城人的先祖主要是600年前明朝组织大规模移民时从全国各地迁来的。他们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先进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这是条城长期以来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主要原因。“正宗”的条城指今天的榆中青城。《明史.地理志》中说,金县(今榆中县)“东北有一条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置”。清末,这里还称“一条城”,到了民国则简称为“条城”。明末,随着人口的增加和鞑靼势力的北退,青城人逐渐过黄河向北迁移,先水川、强湾,继而王岘、武川,还有景泰、靖远等其他一些地方。今景泰、靖远两县大部分人的先祖是清朝年间

河南方言与普通话的比较分析

河南方言与普通话的比较分析 摘要: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自然56个民族就会有56种方言。在中国的很多地区的方言中都存在儿化现象,自然河南方言中也是存在儿化现象的。对于河南方言中儿化现象的研究是文化领域的瑰宝性研究,这个研究能够很大程度上宣传河南方言中的地方文化。本文以文献研究法对河南方言的儿化现象进行深入研究,主要研究河南方言儿化现象产生的原因、产生的区域性以及其内在文化市场导向和文化内涵。 关键词:河南方言;儿化现象;文化内涵 一、河南方言历史成因 关于每一段方言背后都有一段历史故事,然而总是需要很多方面的信息加以佐证才可以实现,对于河南方言成为一种历史性的成因完全是在于从古至今的历史演变而来的。河南方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夏朝,夏朝统治时期是将统治中心放在了现今的河南省西部,当时夏朝使用的语言是华夏语,这种语言带有很强的语言特色。后到了商朝,商朝使用的语言是华夏语系的东夷语,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和民族汉化的流传,逐渐形成现在河南省使用的方言官话。这种语言风格逐渐被东周推广出去,形成官方使用语言。《诗经》中表现是出来的就是一种大雅的语言风格。后来孔子游历各地,在各地区进行游学,将现在的河南话普及到各个地区,河南官话在当时可谓盛其一时。 现在的河南话中属于我国众多方言中的一种,但是也是极具特色的,儿化现象也是存在于我国众多方言表现形式中的一种特殊形式,这种形式的特色多是采取图表的形式进行区分的。 二、河南方言儿化词的词类 儿化现象是一种比较普遍化的现象,就是在词语的后面添加一个“儿”字但又自己不形成独立的音节,是与前面词的音节组成一个新的音节,使前面的韵母带上“儿”的语音特点。是一种习惯性的发音,也有时候表示一种带有感情的表达。不过每个地区的方言不同,每个方言的儿化也是不同的,所以儿化所也有不

江苏丹阳河南方言岛的双方言现象

江苏丹阳河南方言岛的双方言现象 许巧枝 【摘要】江苏丹阳的河南方言岛保留了很多源方言地区的文化特征和语言特征,同时又带上了诸多周边方言的色彩.丹阳市埤城镇西丰行政村下属的荒田里、汪家湾、土库楼三个自然村方言岛的源方言为河南光山话.文章从方言岛居民婚姻状况、词 阶分布、亲属称谓等方面调查,来探寻河南方言岛的方言变迁.强势方言最终取代弱 势方言需要经过双方言的过程,双方言的发展过程可分为萌芽、发展、融合、取代 四个阶段;双方言地区的方言演变受到婚姻、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双方言现象对方言 岛方言第一词阶的影响小于第二词阶;方言岛亲属称谓的演变与方言岛双方言的发 展阶段密切相关.%The strong dialect replaced the weak one need to pass the period of double dialects,and the development of double dialects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germination,development,integration,and replace.The evolution of dialect in double dialect area is affected by such factors as marriage and education.The influence caused by the double dialects for the first word order is less than the second word order.The evolution of relatives appellation words of the dialect island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 stage of double dialects. 【期刊名称】《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7(037)002 【总页数】5页(P102-106) 【关键词】河南方言岛;双方言;词阶分布;亲属称谓

洛阳方言中的儿化词

洛阳方言中的儿化词 【摘要】洛阳方言为典型的中原官话,洛阳方言中的儿化词类型多、分布广。文章主要介绍了洛阳方言中的儿化词,并对其进行分类概括。 【关键词】洛阳方言儿化词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由周公营建,建于公元前12世纪,是八大古都和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命名为“神都”的城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感动世界的中国品牌城市”。洛阳因位于古洛水之北岸而得名,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地处东经111.8’至112.59’,北纬33.35’至35.05’之间,美丽的洛河水悠悠地从城中穿过。东邻郑州,西接三门峡,北跨黄河与焦作接壤,南与平顶山、南阳相连,东西长约179公里,南北宽约168公里。洛阳位处亚欧大陆桥东段,横跨黄河中游南北两岸,“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称。洛阳方言为典型的中原官话。 儿化词。“儿化”指的是一个音节中,韵母带上卷舌色彩的一种特殊音变现象,这种卷舌化了的韵母就叫做“儿化韵”。大量而丰富的儿化词的使用是洛阳方言的特色之一。 一洛阳方言中的儿化词 洛阳方言中的儿化词类型多、分布广,汉语词类在洛阳方言中

没有被儿化的只有叹词、助词、连词、借词和语气词,名词被儿化的最多。 1.名词的儿化 洛阳方言中被儿化的名词种类很多,有表示人的、表示事物的、表示时间的、表示方位的、表示处所的等等。 第一,表示人。指人名词的儿化。如:官儿、头儿、小人儿、替身儿、爷们儿、娘们儿、弟儿们、媳妇儿、闺女儿。 例句:爷们儿的事儿,老娘们儿不要参合。 称谓名词的儿化。如:妈儿(妈妈)、婆儿(外婆)、哒儿(叔叔)、婶儿(婶婶)、姐儿(姐姐)、哥儿(哥哥)、妹儿(妹妹)。 例句:我姐儿是老师。 第二,表示事物。洛阳方言中表示事物的儿化名词特别多。如:头皮儿、交情儿、眼珠儿、吐沫星儿、花篮儿、小名儿、蜜蜂儿、鼻子眼儿、好话儿、盆景儿、蜜枣儿、馅儿、柳条儿、牡丹花儿、指头儿、小曲儿、心坎儿、戒指儿、瓦片儿、转头儿、树叶儿、布袋儿、耳坠儿、墙角儿、头发丝儿、红嘴唇儿、小皮球儿、勺儿、桌儿。 例句:我妈儿今儿买了可多蜜枣儿。 他就知道在头儿面前说好话儿。 小王儿嘴里哼着小曲儿。 小王儿今儿给他媳妇儿买了个戒指儿。 第三,表示时间。洛阳方言中表示时间的儿化名词主要有:“今儿、明儿、后儿、过会儿、初三儿、初四儿、初六儿、五月端午儿、

浅论陇西方言中的“儿”

浅论陇西方言中的“儿” 苟建华 【摘要】陇西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历来引人注目,陇西方言也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主要谈谈陇西方言的“儿”和儿音后缀词,并就方言中没有儿化现象的原 因试作分析. 【期刊名称】《甘肃高师学报》 【年(卷),期】2016(021)007 【总页数】3页(P28-30) 【关键词】陇西;方言;儿尾;儿缀;儿化 【作者】苟建华 【作者单位】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甘肃定西74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72.1 陇西,一座古老而闻名的城市,公元前266年秦昭王设立陇西郡,秦始皇统一六 国后仍置陇西郡,直到公元1669年,历来都是西出京都长安的第一大军事、文化重镇。陇西郡初期辖地为现兰州市、定西地区、天水市、陇南地区之总和,后因辖地太大,先后从中分割。清朝分置陕甘总督,后成立甘肃省,省会驻地先设在陇西,公元1669年才迁至兰州,经济文化中心才从陇西转到了兰州。现陇西县位于“秦陇方言”和“陇中方言”两大方言交界区域,陇中地区,方言属中原官话,文化类型基本为农耕文化,方言相对也就发展变化较慢。陇西方言迥异于其他县份方言,

就是因为陇西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决定的,陇西历史上曾是古羌人的活动区域,保留了较多的古语现象,同时因为它是陇上旱码头,受外来因素的影响较大,方言很特殊。 关于陇西方言有没有儿化的问题,历来意见不够统一,究其原因,是人们混淆了一些概念,将儿化、儿尾和儿缀词混为一谈。“儿化”是指发音时把“儿”与其前字音节融合为一个儿化韵,也就是使这个音节韵母发生变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才叫“儿化”。“儿”音与其前字音节在语流中是否融合很重要,融合了的称“儿化”,没融合的称“儿尾”。“儿缀”则是词汇与语法平面上使用的术语,其载体为文字记录时所带“儿”缀。 首先,我们来看看“er”韵字在陇西方言中的读音,“而、饵、尔、迩”在口语中不多见,可能是受普通话的影响,在合成词中这几个字都读“er[ər]”;“耳”书面语读“er[ər]”,口语读“rǔ”;“二、贰、儿”读[zɿ],陇西话管小男孩叫“儿子”,只是读作[zɿ],舌尖前元音\i\[ɿ]前加一个和“r”相对的舌尖前辅音“[z]”。 “儿”在陇西方言中大量地存在,发音[zɿ],除了儿子、儿孙和儿孙子(含义与普通话不同,指亲孙子)的“儿”(“儿”在前)作名词,其他“儿”大多是名词的后缀,如花儿、鸟儿、人人儿、瓶瓶儿等。 在陇西方言中存在大量以带“儿缀”形式出现的词语,这些词语究竟是“儿尾”还是业已“儿化”,我们应细细稽考。 有关儿化的发展进程目前学术界比较认可王力先生的说法,认为“儿”字作为词尾产生于唐代,这时的“儿缀”是独立成音节的。历经两宋,直到元明时期,“儿缀”发生了变化,由独立成音节的后缀演变为不能独立成音节的儿化。到了明末清初,就有了记录儿化音的音韵学文献,说明根本性变化已经完成,它们是明末的《西儒耳目资》和清初的《拙庵韵悟》。那么陇西方言中这些词语应该是以儿尾形式存在

溧阳河南话的内部语音差异及其成因

溧阳河南话的内部语音差异及其成因 溧阳河南话内部存有一定的差异,在语音方面表现得更为明显。其大致原因在于:移民来源地的方言差异;方言岛内部的交流与融合;当地吴语和普通话的影响。从溧阳河南话的发展趋势来看,其内部的差异正在不断缩小。 标签:溧阳河南话方言岛方言语音差异 一、溧阳河南话的内部基本情况 溧阳河南话(以下称“河南话”)是太平天国运动后在溧阳形成的方言岛方言,有近一个半世纪的历史。“河南话”是溧阳境内目前势力最大的移民方言。其移民主要来自河南的罗山和光山。本文根据“河南话”的方言地理情况,选取了有代表性的周城、上兴、平桥、社渚四个乡镇①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旨在梳理“河南话”的分布结构、来源脉络和内部差异的发展情况。本文的四位发音人均为男性,年龄在63~69岁,文化程度和经历也相似。据家谱记载,周城的发音人吴魁和上兴的发音人黄先玉祖籍都在河南罗山,平桥的发音人解永海和社渚的发音人向自进祖籍都在河南光山。本文调查时间为2007年。 调查发现,上述四地“河南话”的差异在语音上表现得比较明显,其次是词汇,最后是语法。四地在词汇使用上的一致性较高,只有少数名称类词语略有差异(如表一)。通常情况是,只有一种说法的词,各地说法基本一致;有两种以上说法的词各地都说,但说法的多少有别。如“小腿”可以说成“腿杆子”“鲶鱼杆子”,“鞋”可以说成“鞋子”“鞋儿”,“斟酒”可以说成“筛酒”“泻酒”,“癞蛤蟆”可以说成“癞头”“麻癞头”“癞不搞子”“癞头宝子”等。语法调查中发现“V+哩得+得”结构只存在于周城、社渚、平桥,如“咧这衣裳穿哩得得”结构;在上兴用“V+得”结构,如“咧这衣裳穿得”,不用助词“哩得”。 表一 周城(罗山) 上兴(罗山) 平桥(光山) 社渚(光山) 公猪猪狼狼猪猪狼猪狼 钱袋钱袋子钱褡子钱褡子通大海 中指三手头中手头三手头三手头 肋骨肚膀骨膀郎骨肚膀骨肚膀骨 雀斑雀子斑斑点子雀子斑雀子斑 背心儿汗衫子背夹子汗衫子背褡子

河南南阳方言儿化现象研究

河南南阳方言儿化现象研究 同其他北方方言相比,南阳话儿化现象分布范围较小,主要分布在名词、形容词、方位词、量词中。在分布数量上,除名词、形容词较多外,其余词类分布数量较少。本文分别从语表结构、语里意义和语值特点的层面对这些较为典型、常见的儿化现象进行了深入探讨。 标签:南阳方言儿化语表结构语里意义语值特点 袁家骅在《汉语方言概要》中指出:“儿化是北方方言的普遍特点。”南阳方言属中原官话的郑曹片,其儿化现象更有一些特殊之处,具体探析如下: 一、与指示代词有关的儿化 (一)语表结构、语里意义 在《金瓶梅》《红楼梦》《西游记》等一些明清小说及北京口语中,与指示代词有关的儿化最常见的是“这儿”“那儿”等,南阳方言中,与指示代词有关的儿化,最常见的结构为“指示代词+A儿化”。例如: 这不儿那不儿这哈儿那哈儿 这主儿那主儿这咪儿那咪儿 以上“指示代词”和后面的语素是相融的关系,即他们只有黏附在一起使用,才能表达相对完整的意思。这些词若去掉“这”“那”分别变成“不儿、主儿、咪儿、哈儿”,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或变得毫无意义。 “这/那不儿”一般用于寻找人或物的回答语中,可以看作兼词,相当于普通话的“介词‘在’+方位词‘这/那里’”。例如:甲:“也不知儿猫娃儿跑哪儿了(不知道小猫跑到哪里了)?”乙:“那不儿(在那里)。”而“这/那哈儿”属方位词,等同于普通话“这/那里”,它经常与“改”“哩”黏附在一起使用,例如:甲:“你给我帽子搁哪儿了(你把我帽子放哪了)?”乙:“改这/那哈儿哩(在这/那儿)!”“这/那主儿”常用于发话者对对方的戏称,含有不尊重的意味,相当于普通话中的“这家伙”。例如:这主儿猴儿能猴儿能哩(这家伙太狡猾了)。另外,“这/那咪儿”相当于普通话中“这/那边”。 (二)语值特点 1.加重贬义色彩,表蔑视。例如“这/那主儿”中的“这/那主”本身就含有不庄重的色彩,若与“儿”连用,则加重这种感情色彩,表示对对方的轻视(指称小孩时除外)。

了解音变现象

了解音变现象 音变是指语音在语流中的变化。 一、变调 由于邻近音节声调的影响,有些音节的声调往往要发生变化,这种声调变化现象叫变调。普通话里明显的变调现象主要有“一”、“不”的变调,上声的变调等。 二、轻声 轻声的性质 普通话的每一个音节都有它的声调,但是在词和句子里,很多音节常常失去原有的声调,念成一个既轻又短的调子,这就是轻声。 三、儿化 儿化的性质 普通话中,卷舌元音 er不与声母相拼,但可以自成音节,还可以与其它韵母结合成一个音节,使这个韵母因卷舌而发生音变,这种语音现象叫做“儿化”。

进行声调辨正 读准普通话调值。声调辨正可以从三方面进行。 (一)改变调值 各方言与普通话声调方面的差异比声母、韵母方面的差异更为复杂。就调类而言,普通话是四个调类,方言调类少则三个,多则十个。就调值而言,不同的方言,调类相同的字,调值有可能不一样;调值相同的字,调类也可能不一致。 (二)合并调类 (三)记住入声字普通话没有入声,入声分派到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中去了。所以,有入声的方言区人学习普通话先要了解哪些字是入声字,然后改掉方言中入声的读法,按普通话声调去读。

分清前鼻韵母和后鼻韵母 普通话鼻韵母分前鼻韵母(带-n)和后鼻韵母(带-nɡ),有的方言将前鼻韵母读成后鼻韵母,有的方言又将后鼻韵母读成前鼻韵母。这种混同现象,以 in和inɡ最为突出,其次是 en和enɡ,再次是ɑn和ɑnɡ、iɑn和iɑnɡ、uɑn和uɑnɡ。 要分辨前鼻韵母和后鼻韵母,首先要发准-n 和-nɡ两个鼻音韵尾。发-n时,舌尖轻轻抵住上齿龈,口形较闭;发-nɡ时,舌头后缩,舌根轻轻抵住软腭,口形较开。其次,要分辨前鼻韵母字和后鼻韵母字。区分可以借助以下方法: 第一,利用普通话声韵配合规律。 第二,利用形声字声旁类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