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学相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是我国古代教育者从教学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原则。

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无数个教育工作者用“教学相长”作为自己的座佑铭,在不同社会、不同阶段、不同时代,在准确的观点与方法之下,持续探索着“教学相长”的奥秘。

我们周围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所经历的生活各不相同,社会阅历不同,自然文化层次与知识结构就有着迥然不同的差异。

其教学方法也各有所方,有的人在旧的模式下竭尽全力地施教,结果事倍功半;而有的人善于更新方法,勇于创新,轻松而有节奏地施教,结果事半功倍。

记得在一本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在任何一个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这个方向完全只能由教学人员来决定。

”其意思就是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持续充实与更新知识,提升文化知识。

师者,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也。

似乎教师永远必须拥有比学生多的墨水,为学生传授知识水平和解疑。

但是我始终认为正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教师比学生高仅仅暂时的,而且更多的时候教师和学生是能够一起成长的,这就是我想说的教学相长。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

在当今信息时代,即使我们身为人师,我们永远不可能做到处处比学生高,作为老师肯定也仅仅某一方面的,而更多的时候,我们的学生很有可能比你高,所以我想说的是,要始终有和学生一起学习的心理准备。

因为我们的阅历和见识的局限性,我们老师所能知道的也只不过是茫茫学海中之一滴,浩瀚宇宙,生生不息,孰师孰学绝不是一成不变的,今天你作为他的老师,也许明天你就是他的学生。

今天你知道的比他多,总有一天他可能懂得比你多,这是社会前进的源泉。

所以,我想说的是,作为一名老师,仅仅是现在而已。

现在你是老师,但是千万不要忘了向你的同行、你的老师朋友,还有你的学生学习,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有值得你学习的闪光点。

言归正传,还是说教学相长。

教学本身是个双向活动,教师在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过程中起着助推的作用,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的知识就不可能高效和速捷,但教师也不可唯我独尊,搞一言堂,这是因为教师的思维水平并不是超前的。

在教学中,特别是高年级的教学工作中,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个别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善于思考、乐于发言,并提出与教师不同的见解,若能沿着他们的思维去想、去做,能够一题多解或引出新的实记法,否则会扼杀学生的积极性。

就像一位名师所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纵观中国的历史,我们不能低估“教学相长”这个原则的作用,过去不计其数的数学工作者,在“教学相长”的启示下,为教好而不懈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教育事业飞跃发展的今天,作为教学工作者,岂能按图索骥牽更需要“教学相长”,只要我们树立与时俱进的心境,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用“苦”作舟,善问、肯动,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教师的劳动是以“灵魂”去塑造“灵魂”,要矫正同学们的心理偏差,取得理想的教学法效果,教师首先就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用自己的教育行为、教育情感影响学生,发现和指导学生心理和行为上的异常表现。

教学中,我非常注意发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教育学生的同时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达到师生共同进步的目的。

下面就谈一谈我是如何提升自己心理素质,做到与学生心心相印,教学相长的。

注尊重,就是师生之间互相尊重。

教材中指出:“自尊自信的人,知道尊重他人,因而也能赢得他人的尊重,相反,不懂得尊重他人的人,也不可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我们强调学生要尊重老师,其实进入青少年进期的学生,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开始有了“成人感’,自尊心强,要求别人尊重他们,尤其希望家长和老师
的理解和尊重。

但是,他们因为知识经验的局限,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不成熟,日常的言行中经常出现差错,如果老师处理不当,很容易伤及自尊心,导致学生采取一些偏激的行为,影响到学习。

班上曾有过一位学生,经常不交作业,批评教育后,仍屡教不改。

几次个别谈话后,他终于说出原因。

其实前两次作业他做了,但未能按时交,而我的当众批评使他觉得自己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心目中已不是个好学生,干脆就不写作业。

这件事使我懂得,老师工作的疏忽和粗暴的训斥,只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让他们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教师不能总以教育者自居,处处要求学生,必须放下架子,注意尊重学生,以疏导、协助、关爱和信任的教育行为来赢得学生的尊重。

互宽容,就是师生之间要互相宽容。

教材中指出:“以宽容维护友情。

”今天的学生已不再是“死读书、读死书”的“读书郎”,他们不但希望教师成为他们步入科学殿堂的引路人,也希望老师能成为自己真诚、坦率、无话不说的挚友。

维护师生友情,需要老师有豁达大度的胸怀和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有适合学生的心理发展和需要的良好品质。

俗话说:“严师出高徒。

”每个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学有所成,所以对学生严格要求。

但是学生毕竟未成人,他们年幼需要教育。

教师不能忽视这个特点,不能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学生,对学生求全责备;而要宽容,要理解学生存有的不足,允许学生犯错误,更重要的是要协助学生解决问题,改正错误,从而促动学生的持续进步。

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把老师当朋友,喜欢老师,师生情才能长久。

师生关系的融洽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正是成功的前提。

记得一位学生上课开小差,没注意听课,我刚讲完练习,他马上就问怎么做,口干舌燥的我气不打一处来,马上批评他,谁知这位学生不但不知错,反而把笔往桌上一扔,干脆不写了。

这个行为更是火上加油,但我也意识到此时为了“出气”“解恨”,用教师拥有的权威和权利,继续批评教育,不是明智的选择,我冷静下来。

过后,我先是协助该生补上未听的内容,然后与他谈心。

通过沟通,我了解到学生做了错事,一般心理总是不安,有些后悔。

如果教师当时实行斥责,会使他从自我谴责中解脱出来,从而产生对抗情绪;导致不良的教育后果;如果教师采取宽容不计较的态度,反而有助于学生理解自己的问题,反省自己的行为,激起他的自我谴责和自我教育。

我为自己的明智之举感到庆幸,否则矛盾必激化,谈何师生情。

强“意”“制”,就是要锻炼意志,善于自制。

教材中指出:“意志坚强表现为坚持不懈、善于自制。

”“坚持不懈的人,能够长期保持坚韧的毅力,顽强地克服各种困难,坚持到底。

”“善于自制的人,能够做到忍耐和克制,自觉控制和调节自己的J情绪、言语和行为。

”初中学生的各种意志品质都有明显提升,但是情绪起伏变化大,易冲动,自制力和坚持性差,做事常常不能善始善终,往往半途而废。

就拿上述的两位学生来说,尊重了他,照顾了他的面子,但不交作业的现象仍有发生:宽容一次错误,没隔多久,违纪行为再次出现。

面对这些同样的错误、同样的面孔,确实让老师头疼、心烦,要又不得不面对。

这时需要老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冷静而全面地看问题,认真分析事情发生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以便尽快找到解决的办法。

对待这些问题学生,老师一定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增强心理的韧性,理智地控制情绪、言语和行为,制定短期目标和计划,耐心细致地做好工作,持之以恒。

在培养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磨练自己的意志,努力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

勇创新,就是教师要有勇于开拓进取,持续创新的心理品质。

教材中指出:“开拓进取精神是一种可贵的心理品质。

而探索创新是开拓进取的重要发源地。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的学生视野开阔,思想开放,对外界事物反映迅速而敏感,而且想象力丰富。

根据学生的这个心理特点,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墨守成规,要勇于开拓进取,以自己的创造性活动来影响学生。

在教学中,我做到两个创造。

首先,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就是教师用自己的教育行为、教育语言,教育情感和教育形象,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健康、和谐的课堂气氛。

再次,创设教学情境,就是教学时选择一些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典型事例或者社会发展中的热点、焦点问题,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或者组织学生活动展示出来,激起学生相对应的情感
体验,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可发,从中学到相关知识。

善时机,就是善于抓住教育时机。

教材中指出:“处事果断是意志坚强的表现……处事果断的人还表现为善于抓住时机。

”同学们学习思想政治这门课程,不但要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做人。

所以,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教学始终。

而善于抓住教育时机,教育的效果往往事半功倍。

有一次上课铃响后,我走进教室,发现黑板没擦。

我望了望黑板一角值日生的名字,刚想开口,只见一位男同学迅速地上来擦黑板,而值日生始终没有上来擦黑板。

此情此景,我没有放弃教育学生的机会。

上课后,我先讲了一个公司招聘职员的故事,然后联系实际,让同学们思考,如果现在公司在我班招聘职员,经理会录用谁!最后,教育同学们要注意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逐渐塑造良好的性格,才能收获人生。

平时强调学生要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但收效并不好,此时看着同学们深有感触的表情,我知道教育的效果达到了。

总来说之,“学无止境”、“学海无崖”。

在教育的实践活动中,只要持续探索研究,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提升。

韩愈说:“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

”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美德,注意学生好的表现,能够引导学生向健康的轨道发展:学生是一面镜子,自己的言行品质能通过学生反映出来,即时发现,即时调节,持续的自我完善。

只有把提升学生素质和提升自身素质相结合,与学生心心相印,方能教学相长,师生共同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