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药证直诀读书笔记
《小儿药证直诀》学习笔记-小儿汗出症
![《小儿药证直诀》学习笔记-小儿汗出症](https://img.taocdn.com/s3/m/6fb15fc2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1c.png)
《小儿药证直诀》学习笔记-小儿汗出症
钱乙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一部中医儿科学专著,也是中医儿科最权威的参考。
书中的方子很多都成为传世名方。
现在孩子在养育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小儿出汗的症状,很多家长一出汗就以为是气虚,开始滋补,不但没有效果,反而可能滋补过程中滋腻过剩,孩子的脾为湿所伤,导致孩子身体另外的问题。
关于汗出的症状和治疗,钱乙在书中的论述可以作为大家初步诊断孩子病情作为参考,书中的论述有:
•喜汗:厚衣卧而额汗出,止汗散主之
•盗汗:又分为多种情况,比如:
•睡而汗出,肌肉虚也止汗散主之
•遍身汗香瓜丸主之
•食积汗出保和丸
•阴虚盗汗地黄丸
•太阳虚汗:上至头,下至项,不过胸不需治也。
这种情况孩子尤其是7/8岁之前最多,属于生理性的汗出,不是病理性,因此无需治疗。
•胃怯汗:上至项,下至脐,此胃虚也益黄散主之
书中写主之的,基本只要是主要症状对上了,这个方子就非常好使。
《小儿药证直诀》读书笔记
![《小儿药证直诀》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066d2471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0f.png)
《小儿药证直诀》读书笔记《小儿药证直诀》又名《钱氏小儿药证真诀》、《钱氏小儿药证》、《钱氏小儿方》,由钱乙弟子阎孝忠整理编撰而成,约成书于北宋徽宗政和四年(约公元1114年)。
此书是一部专门论治小儿疾病的著作。
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为“幼科之鼻祖,后人得其绪论,往往有回生之功”。
分上、中、下三卷,卷上是“脉证治法”,论述小儿脉法、生长发育、五脏所主、五脏病,急慢惊风、发搐、伤风吐泻、咳嗽、黄疸、盗汗、疳积、疮疹候、初生疾病、小儿杂症等81种;卷中“记尝所治病二十三证”,即钱乙亲手治疗的医案23例;卷下共载儿科药方118首,大多为钱乙在前人古方的基础上化裁或新创。
一.《小儿药证直诀》与钱乙钱乙,字仲阳,北宋山东郓城(今山东平县人)。
钱乙幼年孤苦由其姑父母抚养成人,并跟随姑父学医;精通儿科及内科、外科等,临证善用丸散,善补肾阴,重视升降,反对呆补竣攻与妄攻误下,奠定了中医儿科学基础。
钱乙为人博学而多术,治愈长公主女儿一举成名,后又任太医丞名震京师。
其门人阎孝忠在《小儿药证直诀·序》赞扬说:“其治小儿,赅括古今,又多自得,著名于时。
其法简易精审,如指诸掌。
”可以说《小儿药证直诀》是中医儿科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性著作。
为什么这么说呢?一,自宋神宗开始,太医局成为中央医学教育机构,下分九科:大方脉、小方脉等。
小方脉即指儿科,自此小儿科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临床学科;二,从脉证治法到儿科药方,再加医案佐证,《小儿药证直诀》已形成一套较完善的成体系的儿科学理论;三,《小儿药证直诀》是一部有独特诊疗方法的儿科专著;四,它的作者钱乙是一位不但继承了前代医术,又富有创新精神的学验俱丰的儿科名家。
钱乙治学主张汇通古今,不拘古法,创制新方,从而阐发小儿五脏辨证。
明代宋濂评论说:“钱乙深得张机之玄奥,而撷其精华,五脏之方,各随其宜。
”二.卷上理论特色及卷中医案举隅 1. 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开篇“小儿在母腹中,乃生骨气,五脏六腑,成而未全。
钱乙(宋)小儿药证直诀(加书签版)
![钱乙(宋)小儿药证直诀(加书签版)](https://img.taocdn.com/s3/m/dff31bc558f5f61fb7366619.png)
小儿药证直诀【宋】钱乙卷上脉治法一、小儿脉二、变蒸三、五藏所生四、五藏病五、肝外感生风六、肝热七、肺热八、肺盛复有风冷九、肺虚热十、肺藏怯十一、心热十二、心实十三、肾虚十四、面上证十五、目内证十六、肝病胜肺十七、肺病胜肝十八、肝有风十九、肝有热二十、肝有风甚二一、惊发搐二二、早晨发搐二三、日午发搐二四、日晚发搐二五、夜间发搐二六、伤风後发搐二七、伤食後发搐二八、百日内发搐二九、急惊三十、慢惊三一、五俌三二、疮疹候三三、伤风三四、伤风手足冷三五、伤风自利三六、伤风腹胀三七、伤风兼藏三八、伤风下後馀热三九、伤寒疮疹同异四十、初生三日内吐泻壮热四一、初生三日以上至十日吐泻身温凉四三、伤风吐泻身温四四、伤风吐泻身热四五、伤风吐泻身凉四六、风温潮热壮热相似四七、肾怯失音相似四八、黄相症四九、夏秋吐泻五十、吐乳五一、虚羸五二、嗽五三、诸疳五四、胃气不和五五、胃冷虚五六、积痛五七、虫痛(虚实腹痛附)五八、虫与俌相似五九、气不和六十、食不消六一、腹中有癖六二、虚实腹胀(肿附)六三、喜汗六四、盗汗六五、夜啼六六、惊啼六七、弄舌六八、丹瘤六九、解颅七十、太阳虚汗七一、胃怯汗七二、胃啼七三、胎肥七四、胎怯七五、胎热七六、急欲乳不能食七七、龟胸龟背七八、肿病七九、五藏相胜轻重八十、杂病八一、不治症卷中记尝所治病二十三证一、李寺丞子三岁病搐二、广亲王宅八使急搐三、李司户孙百日发搐四、王氏子吐泻慢惊五、杜氏子五岁病嗽死证六、转运使李公孙八岁风寒喘嗽七、张氏孙九岁病肺热八、疮疹九、惊搐十、疮疹一一、惊搐一二、脾虚发热一三、发热一四、自汗一五、伏热吐泻一六、虚体吐泻壮热一七、吐泻一八、泻後脾肺虚一九、疮疹二十、虫痛二一、病嗽咯血二二、误下太过二三、伤食卷下诸方(大青膏)(凉惊圆)(粉红圆)(又名温惊圆)(泻青圆)(地黄圆)(泻白散)(又名泻肺散)(阿胶散)(又名补肺散)(导赤散)(益黄散)(又名补脾散)(泻黄散)(又名泻脾散)(白术散)(涂僺法)(浴体法)(甘桔汤)(安神圆)(当归汤)(泻心汤)(生犀散)(白饼子)(利惊圆)(栝蒌汤)(五色圆)(调中圆)(塌气圆)(木香圆)(胡黄连圆)(兰香散)(白粉散)(清积圆)(安虫散)(紫霜圆)(香瓜圆)(花火膏)(白玉散)(牛黄膏)(牛黄圆)(玉露散)(又名甘露散)(百祥圆)(一名南阳圆)(牛李膏)(一名必胜膏)(宣风散)(麝香圆)(大惺惺圆)(小惺惺圆)(银砂圆)(蛇黄园)(三圣圆)(小青圆)(小红圆)(小黄圆)(铁圆)(银液圆)(镇心圆)(金箔圆)(辰砂圆)(剪刀股圆)(麝蟾圆)(软金丹)(桃枝圆)(蝉花散)(钩藤饮子)(抱龙圆)(豆卷散)(龙脑散)(虚风方)(回生散)(虚风又方)(梓朴散)(褊银圆)(又牛黄膏)(五福化毒丹)(羌活膏)(郁李仁圆)(犀角圆)(异功散)(藿香散)(如圣圆)(白附子香连圆)(豆蔻香连圆)(小香连圆)(二圣圆)(没石子圆)(当归散)(白圆)(豆蔻散)(温中圆)(胡黄连麝香圆)(大胡黄连圆)(榆仁圆)(大芦荟圆)(龙骨散)(橘连圆)(香银圆)(金华散)(安虫圆)(芜荑散)(胆矾圆)(真珠圆)(消坚圆)(百部圆)(紫草散)(秦艽散)(地骨皮散)(人叁生犀散)(三黄圆)(天南星散)(黄散)(虎杖散)(捻头散)(羊肝散)(婵蜕散)(乌药散)(二气散)(葶苈圆)(麻黄汤)(生犀磨汁)(大黄圆)(使君子圆)(青金丹)(烧青圆)(败毒散)(木瓜圆)(青金丹)(生犀散)(大黄圆)(镇心圆)(凉惊圆)(独活饮子)(三黄散)(人叁散)(槟榔散)(黄散)(地骨皮散)(兰香散)(傅齿立效散)(蚵皮丸)卷上(目录)脉治法卷中(目录)记尝所治病二十三证卷下(目录)诸方卷上脉治法一、小儿脉脉乱不治,气不和弦急,伤食沉缓,虚惊促急,风浮,冷沉细。
小儿药证直诀心得
![小儿药证直诀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b786be40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e3.png)
小儿药证直诀心得
小儿药证直诀是中医临床经验的总结,是中医治疗小儿疾病的重
要方法之一。
作为一名中医临床医生,我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小儿药
证直诀的心得体会,分享给大家。
一、掌握基本药证
小儿药证直诀是一种基于病情及患儿体质分析的方法,因此掌握基本
药证是非常重要的。
如桂枝汤证、小建中汤证、三物黄联合证等。
在
此基础上,还需结合病情个体化施治。
二、病情辨析,注意效应
小儿药证直诀的核心在于通过对病情的辨析,根据饱受验证的精准的
药证融会贯通,取得治疗效果。
因此我们要结合小儿身体机能的特点,区分发证和标证,并注意药品的药效及搭配,达到最好的效果。
三、重视个体化用药
针对不同年龄的患儿、不同病情的患儿,治疗方案也不尽相同,有的
患儿需要温和一些的中药,有些患儿需要去寒散风之类的,因此在实
践中,要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进行个体化的用药,以获得更好的治
疗效果。
四、慎用大剂量
对于小儿,特别是婴幼儿,建议在用药时慎用大剂量。
药物的分泌及
代谢功能不完善,大剂量用药会加重肝脏及肾脏负担,引起不良反应,还会影响儿童身体发育。
五、了解不良反应
小儿用药安全问题亟待解决。
因此,我们在用药时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了解不良反应及严重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方法,确保小儿用药
安全。
在实践中,小儿药证直诀的效果非常明显,但需要医生准确地掌
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因此,作为中医临床医生,我们需要不断学习
更新的中医知识,并深入实践,不断摸索和探索,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小儿健康。
小儿疾病证直诀读书笔记
![小儿疾病证直诀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2d991cb1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48.png)
小儿疾病证直诀读书笔记
引言
本文是对《小儿疾病证直诀》一书的读书笔记,通过研读此书,我对小儿疾病的辨证论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本文将总结书中的重
点内容并以简要的方式表达出来。
疾病证直诀的基本概念
疾病证直诀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根据临床实践
总结出的疾病的表现症状,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辨证论治。
小儿疾病
证直诀则是在这一理论基础上,针对儿童疾病所总结的规律和治疗
方法。
小儿疾病辨证论治要点
1.小儿疾病的辨证要点: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和疾病的表现,
主要从寒热虚实、表里虚实、食积与内停等方面进行辨证。
2.小儿疾病的治疗原则:包括宣解表里、固摄为主、调理脏腑
等原则。
在治疗时要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来确定治疗方案。
3.典型小儿疾病及其治疗方法:例如风疹、水痘、咳嗽等常见
小儿疾病,可以通过疾病的特点进行辨证论治,并采用相应的中药
治疗方法。
4.食疗与养生:在对小儿疾病进行治疗的同时,合理的饮食和
养生方法对儿童的康复也非常重要。
根据疾病的辨证,给予适当的
药膳和食疗,提供身体所需的营养,并增强儿童的体质。
总结
通过阅读《小儿疾病证直诀》,我对小儿疾病的辨证论治有了
更深入的了解。
了解小儿疾病的基本辨证要点和治疗原则,以及典
型小儿疾病的辨证论治方法,对于提高临床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食疗和养生也是治疗小儿疾病时需要重视的方面。
希望通过
我对这本书的总结,能够为其他对小儿疾病感兴趣的人提供一些帮助。
希望这份文档对您有所帮助!。
小儿药证直诀_宋_钱乙撰
![小儿药证直诀_宋_钱乙撰](https://img.taocdn.com/s3/m/6e2f7eff5ef7ba0d4a733bc9.png)
小儿药证直诀宋钱乙撰卷上脉治法一、小儿脉脉乱不治,气不和弦急,伤食沉缓,虚惊促急,风浮,冷沉细。
(笺正)小儿在三岁以内,脉极难辨,故古人以食指三关脉纹为据,本节为风关,中节为气关,指头末节为命关,自虎口直上,在指内侧上廉,其脉纹仅见於风关一节,为病最轻;若透至第二节气关,为病较重,若直透至第三节命关,则病必危重,多不可治。
视指纹法,须以医者左手,轻持儿掌,捺定期食指,而以右手大拇指头第一节内侧上廉侧面,轻轻自儿指端向虎口推之,以察其纹之色泽形相,不可以指面正中之罗纹推其指纹,昔人谓罗纹有火,恐惹动儿热,亦不可自其虎口向指头推去,小儿血气未定,向上一推,可使其纹暴长,直透关节。
若辨纹之色,则紫色主内热,红者主身热,青者为惊,肝木动也,白者为疳,脾土伤也,若见黑色,即属不治,纹以隐隐不露者为佳,显明深色,病势必重,间有弯曲之状,亦当以色泽辨之,通行书中绘成种种图象,备尽奇形怪状,多是臆说,殊不不足据,此虽仲阳所未详,然大略如此,差可取证,亦治幼者不可不知之法。
至三岁以上,即当兼察其脉小儿臂短,寸关尺三部不能容医人三指,则以一指按定关部,而即以此指左右展转,以兼察其尺寸两部,浮沉迟数,大小长短。
形势主病,亦与大人无甚区别,但躯干短小,呼吸促而脉亦速,大率平人之一呼一吸,脉七至或八至为平,古必谓八至为平,十至为数,则稍为言之太过。
仲阳此节辨脉当亦指三岁以上言之。
脉者是正气已散,故脉定状,大人得之,亦不可治,何论小儿气急则脉急,食伤则气滞,故脉且缓,惊则气浮,故脉之促急。
促即促数之促,不必依脉及伤寒论辨脉,定为数中之一止,仲景伤寒论促脉条,本无歇止之意,故炙甘草汤一条,以结与代对举,一言其歇止之无定,一言其歇止之有定,并不以促与结对举,可知仲师本旨未尝以促为止。
此高阳生之脉较胜於脉者,风是外感,於脉浮,冷为寒,脉沉细,虽寥寥数言,於寒热虚实各证,固已得其大略,此外仲阳所未言者,皆当以大人脉,推测求之可也。
小儿药证直诀3
![小儿药证直诀3](https://img.taocdn.com/s3/m/0999b187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21.png)
小儿药证直诀32007-04-12124复禾健康医生组•七七、龟胸龟背•肺热胀满,攻於胸鬲,即成龟胸,又乳母多食五辛,亦成,儿生下,客风入脊,逐於骨髓,即成龟背,治之以龟尿点节骨,取尿之法,当莲叶安龟在上,後用镜照之,自尿出,以物盛之。
•(笺正)此是小儿先天本薄,阴虚内热,骨节柔脆,而为痰热所乘,骨乃为之胀大,能治其病源,保其不再胀大,已是第一良医,必无可以缩小全愈之理。
前人因其形似,名曰龟胸、龟背,又曰鸡胸,本极可鄙,而龟尿点骨,更是无可奈何之妄想,必不能有何效验,此附会之尤,是当亟与删剃。
•七八、肿病•肾热传於膀胱,膀胱热盛,逆於脾胃,脾胃虚而不能制肾。
水反克肾,脾随水行,脾主四肢,故流走而身面皆肿也。
若大喘者重也,何以然,肾大盛而克退脾土,上胜心火,心又胜肺,肺为心克,故喘。
或问曰,心刑肺,肺本见虚,今何喘实,曰,此有二,一者肺大喘,此五藏逆,二者肾水气上行,傍浸於肺,故令大喘,此皆难治。
•(笺正)肿病属热者轻,湿热不化,流入经隧,清热理湿,其病易治。
•惟脾肾两虚,清阳无权,而寒水泛溢者,其病为重。
仲阳谓水反克土,脾随水行者,即是寒水泛滥,怀山襄陵之候,惟开首仅肾传热於膀胱云云,一似止有热症,而不及虚寒水溢一症,殊嫌漏略。
其谓肿而大喘者重,则肾水上溢,水气射肺,而致喘逆,地加於天,岂非极重之候,仲阳必谓上胜心火,心又胜肺,辗转迂曲,涂附五行生克,最是腐气可厌,且非病理之真末又谓肾水上行,傍浸於肺,何等直爽。
•七九、五藏相胜轻重•肝藏病见秋,木旺,肝强胜肺也,宜补肺泻肝。
轻者肝病退,重者唇白而死。
•肺病见春,金旺,肺胜肝,当泻肺,轻者肺病退,重者目淡青,必发惊,更有赤者,当搐,为肝怯,当目淡青色也,心病见冬,火旺。
•心强胜肾,当补肾治心,轻者病退,重者下窜不语,肾虚怯也。
•肾病见夏,水胜火,肾胜心也,当治肾。
轻者病退,重者悸动常搐也。
脾病见四旁,皆仿此治之,顺者易治,逆者难治,脾怯当面目赤黄,五藏相反,随证治之。
小儿药证直诀读书笔记
![小儿药证直诀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4de12f2b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1e.png)
小儿药证直诀读书笔记
《小儿药证直诀读书笔记》是一本针对小儿药物治疗的读书笔记,旨在帮助医学学生、医师和家长更好地理解小儿疾病和药物治疗的原理和方法。
本书首先介绍了小儿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和注意事项。
小儿患者与成人患者在生理、生化方面存在许多差异,因此在选择药物时需要考虑到这些差异。
另外,小儿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也不同于成人,因此对于药物剂量的控制非常重要。
本书详细解释了这些原则,并提供了一些实际案例供读者参考。
接下来,本书详细介绍了常见的小儿疾病及其药物治疗。
从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等各个系统的常见疾病出发,本书列举了各种药物的适应症、作用机制、剂量和用法,并配以临床案例进行说明。
读者可以通过本书了解不同疾病的治疗原则和适用药物,从而更加准确地选择和使用药物。
此外,本书还介绍了一些特殊情况下的小儿药物治疗。
例如,对于早产儿、低体重儿和免疫功能不全的小儿,需要特殊的药物剂量和用法。
本书对这些情况进行了详细阐述,并提供了相应的临床指南。
最后,本书还包括了小儿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副作用的讨论。
由于小
儿对药物的敏感性较高,药物的安全性至关重要。
本书解释了如何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并提供了一些常见副作用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总之,《小儿药证直诀读书笔记》通过系统地介绍小儿药物治疗的原理和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小儿药物治疗的知识。
无论是医学学生、医师还是家长,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取实用的信息,并提高小儿药物治疗的水平和效果。
读小儿药证直诀有感字
![读小儿药证直诀有感字](https://img.taocdn.com/s3/m/84798fec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13.png)
读小儿药证直诀有感字《小儿药证直诀》是一本中医经典著作,是中医学中专门研究小儿疾病的药证方剂的重要资料之一。
本篇文档将分享我个人对这本书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首先,我认为阅读《小儿药证直诀》的过程中要注重理解其中的医学术语和理论。
中医学是一门理论极其丰富的学科,其中包含了许多独特的理论和术语。
如果不了解这些理论和术语,就很难理解此书的内容和作用。
因此,作者在掌握了这些理论和术语的基础上,才能对书中提供的药证方剂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其次,我认为对于那些初学者来说,可以通过熟练掌握书中的基础内容来加深对中医理论的理解。
例如,要加强对病机病因的理解,理解中医治疗疾病的原则,这些对于治疗儿童疾病有着关键的作用。
当我们通过阅读书中的各章节对这些基础理论内容有所了解后,再通过阅读和学习各个病证的治疗方剂,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中医的整体治疗体系。
此外,阅读《小儿药证直诀》还可以加深对中医“预防为主”的理念的理解。
中医强调的是预防在治疗中的重要性,这也是治疗儿童疾病的核心理念之一。
通过正确的饮食生活习惯,控制孩子的起居、饮食以及保持情绪稳定,有助于调节免疫系统和维护身体健康。
如果孩子出现轻微病症,可以采用中医辅助治疗,通过草药汤剂等方法让孩子快速恢复到健康状态。
这种预防性的治疗思路对于孩子成长和身体健康非常重要。
最后,我认为《小儿药证直诀》需要结合实践来深入了解其中的内容。
中医学注重的是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掌握中医的精髓。
因此,在读完此书的内容后,需要结合实际病例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对实践中的反馈和总结,才能更加深入的掌握中医治疗儿童疾病的技巧和方法。
总之,《小儿药证直诀》是一本对于孩子健康成长非常重要的中医书籍。
在阅读中,需要注重理解中医理论和术语,并注重对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
同时,也需要结合实践进行深入研究和总结。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了解中医的应用,还能够更好地为孩子的健康发展护航。
小儿药证直诀读后感
![小儿药证直诀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547708aa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2f.png)
小儿药证直诀读后感
一开始,我就被古人对小儿病症的细致观察给惊到了。
你想啊,在那个没有啥高科技仪器的年代,全靠医生的一双慧眼和丰富经验。
书里把小儿的生理特点描述得特别生动,什么“脏腑柔弱”“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就像在给我讲一个个小小的人儿,他们的身体就像刚发芽的小嫩苗,还很脆弱,需要精心呵护。
这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为啥小儿生病的症状和大人有时候差别那么大。
再说到病症的诊断部分,那真像是在看一部古代的推理小说。
比如说判断小儿的面色、脉象,还有各种奇怪的症状表现。
有时候我都感觉自己像是个侦探,在寻找那些隐藏在小娃娃身体里的“小怪兽”——病症的根源。
而且这些诊断方法还不是那种特别玄乎的,很多都很实用。
就好比我们现在看到孩子发烧了,书里可能就会告诉你从其他一些细节去判断到底是外感风寒,还是身体内部有啥积热之类的。
治疗的部分更是让我开了眼界。
那些方剂就像是一个个精心搭配的“小药方战队”,每味药都有自己的任务。
而且这些方剂的名字也很有趣,虽然有些读起来拗口,但就像一种神秘的代码,背后藏着治病救人的智慧。
书里用药特别讲究精准,就像给小娃娃做饭一样,量不能多也不能少,多了怕伤到他们娇嫩的身体,少了又怕没效果。
不过呢,读这本书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有些地方文言文真的很让人头疼,就像在走迷宫一样,得绕好几个弯才能明白它的意思。
有时候我读着读着就想,要是有个古代的医生站在我旁边给我解释就好了。
小儿药证直诀笔记
![小儿药证直诀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d7a2862a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68.png)
小儿药证直诀笔记小儿药证直决笔记小儿受邪易病,病后易虚损。
脾胃虚弱,偏寒或偏热的东西都受纳不了,吃偏寒(热)的药物就生寒(热),应记住这一点,不要服用过寒或热的药物。
凡是小儿体质虚,而又必需用泻下法。
必需先补益虚损脏腑的母脏,然后再泻下实邪。
假如肺虚而有痰实,就应先补脾后泻肺。
小儿患热症,康复后,如没虚证,不许补;如补,则余热随之复生。
心主惊悸病症:如是实证,就见小儿易惊受怕,哭叫烦闹,发热,口干多饮水,并出现抽筋;如虚证,小儿睡梦中时时惊醒,悸动不安。
1、心热。
视其睡,口中气温,或喜俯卧,眼珠往上翻转、咬牙。
导赤散主治。
心气热则心胸也热,欲言不能而有就冷之意,故喜俯卧。
2、心实。
心气实则气上下行涩,俯卧则气不通,故喜仰卧,则气得上下通,黄连主之;肝主风邪致病:实证,眼睛发直,大声哭叫,频频打呵欠,颈项强直、角弓反张,有时出现陡然间气息闷绝、不省人事;虚证,睡梦中时时咬牙,频频呵欠。
热邪致病就生外风,湿邪致病生内风。
1、肝热。
患儿用手拉扯衣领,或胡乱地搓捏身旁杂物,用泻青丸来清热凉肝;肝有热就会眼睛直视(如热入目,牵其筋脉,不能转视,故目直),不会抽搐,如加心火亢盛,就会抽搐;泻心肝火;2、肝有风就会连续眨眼(小儿目上下左右如风吹,不轻不重,小儿不能忍受,所以眼睛连连眨动),不会抽搐,如加心火亢盛,就会抽搐;泻心肝火;3、肝有风甚。
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心不热,当补肾泻肝。
脾主困倦病证:实证,小儿困倦、喜睡身体发热,口渴多饮;虚证,呕吐、泄泻,产生惊风。
气不和:患儿嘴唇紧紧收拢,频频向前努伸咂动,应调理脾胃功能,益黄散。
洗浴拭脐不干,风入作疮(溃疡),令儿樶口,甚者,是脾虚。
肺主气喘病:实证,烦闷乱动,气喘急促,有的还见口渴多饮,有的不多喝水;虚证,小儿烦闷躁动,陡然间呼吸哽咽说不出话、移时又长长出气。
肺盛受寒就会出现胸满短气,气急喘嗽上气,肺不伤寒则不胸满;1、肺热。
发高烧多喝水,气喘胸闷。
泻白散来清热泻肺;脾虚肺热:咳嗽气喘、胸闷、烦躁、不停要喝水、一点东西也不吃,一点东西也不吃是脾虚,需要先补脾后泻肺(泻白散)。
小儿药证直诀读书笔记
![小儿药证直诀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eb30be2369dc5022abea0058.png)
读书笔记——《小儿药证直诀》《小儿药证直诀》为北宋著名医家钱乙所著,他对医学各科皆通,尤精儿科,有“儿科圣手”之称。
《小儿药证直诀》对我国儿科学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书中记述了很多儿科常见病及传染病。
如麻疹、百日咳等症,都是最早见于医书者,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较为系统的儿科专著,较之欧洲最早的儿科著作要早出 300年。
是中医儿科工作者必读之书。
《小儿药证直诀》以五脏辨证为纲,将五脏辨证广泛的应用于儿科,对小儿病的诊断、生理、病理特点及儿科病的辨证施治,用药特点,都有很多独到之处。
他认为,小儿与成人相比,在生理上,有很多不同之处。
在《颅囟经》“小儿纯阳”学说的启发下,提出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理论。
这是钱氏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认识和概括,也是他临证的指导思想。
钱氏认为“小儿易为虚实,脾虚不受寒温,服寒则生冷,服温则生热,当识此误也。
”因此,在处方用药时,力主要恰到好处,不可有些许的疏忽大意。
否则,毫厘之失,将会造成千里之谬。
钱氏根据前人脏腑辨证的理论,系统地提出了小儿科领域的五脏辨证方法,把小儿内脏看成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
同时,又注意到内脏与外界环境的密切关系,并把这一理论,最早地应用于儿科临床实践。
所谓“以五脏为纲的儿科辨证方法”,是钱氏根据《内经》五脏五行理论,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总结出来的一套行之有效的辨证方法。
他认为五脏属性及功能不同,若被外邪侵袭,发生病变亦不相同,病状也有区别。
并详细开列了心、肝、脾、肺、肾五脏虚实的主要证候及治疗原则。
钱氏治小儿病,一概以五脏为纲。
钱氏虽然强调五脏分证,但并不割裂五脏间的联系。
相反,却很重视五脏间的相互影响,体现了作者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的辩证观。
钱氏在儿科学上的另一贡献是,他创造性地将中医四诊(望、闻、问、切),应用于儿科临床,婴幼儿说话多不方便,望诊在临床上就显得特别重要。
他根据自己的经验,对小儿的全身状况,皮肤,指甲,大、小便,特别是头面各部位的气色变化,作了详细的论述和描绘。
小儿药证直诀读后感
![小儿药证直诀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4d00f16d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30.png)
小儿药证直诀读后感
书里把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说得那叫一个透彻。
就像把小儿的身体比作一个小小的精密仪器,告诉我们这个小仪器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那些小故障。
什么小儿“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听着就感觉一下子抓住了给小儿看病的关键所在。
这就好比在黑暗里给了我一盏小灯,让我能顺着这个思路去理解为啥小儿生病总是状况百出,一会儿是这个症状,一会儿又变了。
再说那些方剂,感觉就像是一个个为小儿量身定制的小药箱。
每一个方剂都有它的神奇之处。
不过呢,这也让我深刻体会到给小儿用药真得小心翼翼。
不像大人,药量大点小点有时候可能还能扛得住,小儿那可是娇弱得很。
这书里的方剂剂量和配伍,都像是精心调配的小魔法药水,多一点少一点都不行。
我还特别佩服钱乙老祖宗的细致观察。
他肯定是特别特别爱孩子,才能这么仔细地去研究小儿的病症。
从各种细微的症状里找出治病的线索,就像一个超级侦探。
比如说孩子的面色、脉象、大小便啥的,在他眼里那都是传递健康信息的小密码。
我读的时候就想,这得是积累了多少经验,看了多少个小娃娃生病才能总结出这么一套完整的理论和方法呀。
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小儿健康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
在生活中,我们做家长或者周围的大人,得更加细心地照顾孩子的起居饮食。
就像书里给我们的提示一样,从源头上尽量让孩子远离疾病。
不过呢,这书也有点小“调皮”。
因为它是古代的医书嘛,有些表述和现在不太一样,读起来就像在解一道有点绕的古代谜题。
但当你慢慢理解了其中的意思,就会有一种“哦,原来是这样”的惊喜感。
中医儿科读书笔记
![中医儿科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ac003f2e6edb6f1aff001f6b.png)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医儿科读书笔记篇一:小儿药证直诀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小儿药证直诀》《小儿药证直诀》为北宋著名医家钱乙所著,他对医学各科皆通,尤精儿科,有“儿科圣手”之称。
《小儿药证直诀》对我国儿科学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书中记述了很多儿科常见病及传染病。
如麻疹、百日咳等症,都是最早见于医书者,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较为系统的儿科专著,较之欧洲最早的儿科著作要早出300年。
是中医儿科工作者必读之书。
《小儿药证直诀》以五脏辨证为纲,将五脏辨证广泛的应用于儿科,对小儿病的诊断、生理、病理特点及儿科病的辨证施治,用药特点,都有很多独到之处。
他认为,小儿与成人相比,在生理上,有很多不同之处。
在《颅囟经》“小儿纯阳”学说的启发下,提出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理论。
这是钱氏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认识和概括,也是他临证的指导思想。
钱氏认为“小儿易为虚实,脾虚不受寒温,服寒则生冷,服温则生热,当识此误也。
”因此,在处方用药时,力主要恰到好处,不可有些许的疏忽大意。
否则,毫厘之失,将会造成千里之谬。
钱氏根据前人脏腑辨证的理论,系统地提出了小儿科领域的五脏辨证方法,把小儿内脏看成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
同时,又注意到内脏与外界环境的密切关系,并把这一理论,最早地应用于儿科临床实践。
所谓“以五脏为纲的儿科辨证方法”,是钱氏根据《内经》五脏五行理论,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总结出来的一套行之有效的辨证方法。
他认为五脏属性及功能不同,若被外邪侵袭,发生病变亦不相同,病状也有区别。
并详细开列了心、肝、脾、肺、肾五脏虚实的主要证候及治疗原则。
钱氏治小儿病,一概以五脏为纲。
钱氏虽然强调五脏分证,但并不割裂五脏间的联系。
相反,却很重视五脏间的相互影响,体现了作者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的辩证观。
钱氏在儿科学上的另一贡献是,他创造性地将中医四诊(望、闻、问、切),应用于儿科临床,婴幼儿说话多不方便,望诊在临床上就显得特别重要。
小儿药证直诀读后感
![小儿药证直诀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375e18c1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fc.png)
小儿药证直诀读后感首先得说,钱乙可真是个“大神”啊。
以前就知道给小孩子看病是个超级难的事儿,毕竟他们不会清楚地表达自己哪里不舒服。
可钱乙就像是个儿童健康的“福尔摩斯”,在那个医疗条件不咋发达的古代,全凭自己的观察和经验,就能总结出这么一套给小儿治病的方法,太牛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细致入微”。
钱乙把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分析得那叫一个透彻。
小儿嘛,和大人不一样,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就像一棵刚发芽的小树苗,抵抗力弱。
书里对各种小儿常见病症的描述,就像是一幅幅生动的小画像。
比如说小儿惊风,他详细地描述了发病时孩子的症状,像抽搐啊、眼睛上翻啊之类的,让我看了就感觉自己好像能一眼把惊风这个病给识别出来。
这就好比给了我们一把把精准的钥匙,去开启解决小儿病症的大门。
而且钱乙开的那些药方也特别有趣。
这些药方不像有些中医古籍里的方子,玄玄乎乎的让人看不懂。
他的方子简洁明了,每一味药都像是精心挑选的小战士,各有各的任务,组合起来就为了打败小儿身体里的病魔。
我就想啊,当时他得经过多少次的尝试和摸索,才能找到这些有效的组合呢?就像一个大厨,不断地试验食材的搭配,最后做出了一道道能治病救人的“佳肴”。
从这本书里,我还感受到了古人对小儿的重视。
虽然那时候医疗水平有限,但钱乙为了让小儿健康成长,那可是倾尽全力。
他的这些研究成果,在现在看来,都是中医儿科的瑰宝。
这也让我觉得中医真的是博大精深,它不仅仅是一门医学,更是一种传承千年的关爱生命的智慧。
不过呢,读的时候也有点小困扰。
毕竟是古代的书,有些用词和表述还是有点晦涩,得反复琢磨才能明白。
但是一旦理解了,就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就像挖到了宝藏一样。
小儿药证直诀读后感
![小儿药证直诀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a778b8c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b1.png)
小儿药证直诀读后感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原来古人对小孩子生病这件事儿这么有研究呢!在没读之前,我就想啊,小孩子的病肯定不好治,他们又不会像大人一样准确地描述自己哪里不舒服。
但是钱乙可就厉害了,他就像是儿科界的“神探”。
书里那些对小儿病症的描述特别生动。
比如说小儿的生理特点,钱乙总结得那叫一个精妙。
他说小儿是“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这短短几句话,就把小孩子身体像个娇嫩的小树苗一样,经不住风吹雨打,病情变化又快得像六月的天,说变就变的那种感觉给说透了。
我一边读就一边想,这古人观察得可真细致啊,就跟在小孩子身边天天盯着看一样。
再说说里面的药方子,那些个药名一个个地列出来,就像一群小士兵,各有各的职责,组合在一起就是为了打败小儿身体里的病魔。
虽然有些药名我都读得磕磕巴巴的,但能感觉到每一味药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
而且,钱乙用药还特别讲究个分寸,量多量少都有大讲究,就像在走钢丝一样,多一点少一点可能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这让我意识到给小孩子看病用药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就像在小心翼翼地雕琢一件艺术品。
我还特别佩服钱乙在那个没有现代仪器的年代,就靠着望闻问切这些本事,能把小儿病看得那么准。
他看孩子的面色、听孩子的哭声、问家长孩子的吃喝拉撒睡,然后就能判断出病症来。
这让我觉得中医可真是一门充满智慧的学问,不需要那些复杂的机器,靠的就是医生的眼力、听力和经验。
不过呢,读这本书也有点小“痛苦”。
里面的文字古奥难懂,有些句子我得反复看个好几遍才能明白个大概。
就像在跟一个老学究聊天,他说的话得好好琢磨才行。
但是一旦读懂了,就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就像发现了宝藏一样。
学习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的心得体会-中医儿科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学习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的心得体会-中医儿科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9a6bebf85f0e7cd18525366c.png)
学习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的心得体会-中医儿科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钱乙,字仲阳,北宋着名儿科学家,行医50余年期间积累了丰富的中医儿科临床经验,创立了中医儿科五脏证治理论体系,并使其分化成为一个的分支学科,被后世尊为儿科的鼻祖。
其所撰写的《小儿药证直诀》被奉为儿科之圭臬。
该书共3卷,上卷为脉证治法,主要针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进行阐述,中卷记载了钱乙所治疗过的23种病证,下卷罗列了120首曾用方剂。
咳嗽在中医里作为一个病证出现,既是一个病名又是一个症状名。
可见于支气管炎咳嗽变异性哮喘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等现今多种疾病中。
咳嗽也是儿童常见的临床表现。
许多儿童甚至长期咳嗽不愈。
钱乙具有丰富治疗小儿咳嗽的临床经验。
我们在学习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的过程中,感触颇多,尤其是学习钱乙治疗小儿咳嗽的经验让人获益匪浅。
现将笔者心得体会总结如下,望与同道共勉。
1 钱乙对小儿咳嗽病因病机的认识《小儿药证直诀》上卷的咳嗽篇,开篇即向人们阐释了咳嗽的病因、病位及病性。
如夫嗽者,肺感微寒十一月、十二月嗽者,乃伤风嗽也说明该病既有因于寒也有因于风者,病位在肺。
关于病性,钱乙认为八九月间,肺气大旺,病嗽者,其病必实,非久病也,他以时间来区分病情的虚实。
随后钱乙就咳嗽的症状处方进行了具体的描述。
其中对热证、痰证、痰热证、痰而兼滞的描述占了绝大部分篇幅。
虚证占小部分。
热证、痰证的辨证要点总以身热、面赤痰盛为主,包含饮水涎热唾黏吐青绿水吐痰涎乳食咯脓血等症状。
虚证总以久嗽为主,包含哽气长出气喉中有声等症状。
由此可以看出在咳嗽篇中钱乙认为小儿咳嗽以实热证居多且夹痰明显。
小儿阳常有余,阳气偏盛。
叶天士云:按襁褓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病最多。
即使外感风寒之邪,也很快从阳化热而寒象不显。
小儿肺常不足,易感受外邪。
《灵枢决气》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五脏辩证学术思想探究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五脏辩证学术思想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05da9233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ec.png)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五脏辩证学术思想探究摘要钱乙是宋代著名的儿科医学家,所著《小儿药证直诀》奠定了中医儿科学基础。
其首创儿科五脏辨证纲领,以五脏所主为大纲,以五脏所胜为基础,以证候为依据,辨虚实寒热以作为论治的准则。
其将惊、风,困,喘,虚归纳为心,肝、脾,肺,肾的主要证侯,用虚,实,寒,热判断脏腑的病理变化.用五行来阐述五脏之间及五脏与气候时令之间的相互关系,立五脏补泻诸方作为治疗的基础方剂。
其临证遣方用药时极为重视五脏之间的相互影响,并顺应四时的变化。
其学术思想对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探究关键词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五脏辩证;学术思想钱乙(约公元1032—11l3年 ),字仲阳,祖籍钱塘(今浙江杭州),曾祖时北迁,定居于山东,为宋代著名儿科学家。
所著《小儿药证直诀》,系钱乙弟子阎季忠据钱乙原著《伤寒论指微》及《婴孺论》编撰整理。
《小儿药证直诀》计3卷,卷上为脉证治法,收载小儿诊候及方论81篇;卷中则详记钱乙小儿病医案23 则;卷下列诸方,论述儿科方剂的配伍和用法。
《小儿药证直诀》记载了钱乙在《内经》、《金匮》、《千金方》等脏腑辨证基础上,首创的儿科五脏辨证思想、组方用药及养护调理等方面的内容,为中医儿科辨证论治奠定了理论基础,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以原本形式保存下来、体系较为完整的儿科学专著。
【1】作为儿科鼻祖,钱乙所研制的五脏补泻方剂,也成为后世医家对古方进行临证研究、化裁的重要文献资料。
1、五脏所主钱乙首创在儿科临床上应用了五脏辨证的方法。
在继承内经脏腑辨证学说的基础上,结合儿童的生理病理特点,、根据他的临床经验。
摸索出了小儿疾病辨证的内在规律,创立了以心、肝、脾、肺、肾的病理特征为理论基础,以临床证候表现为诊断依据,以虚实寒热为证治准则的五脏辨证论治体系【2】。
钱乙归纳出了“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肝、心、脾、肺、肾五脏的主要证候特征。
并在《小儿药证直诀•五脏所主》篇中做具体的论述。
读《小儿药证直诀》有感1500字
![读《小儿药证直诀》有感15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0bc0252ccc1755270722086d.png)
读《小儿药证直诀》有感1500字读《小儿药证直诀》有感1500字杏林君子在汗牛充栋的中医药古籍中,有一部专门论治小儿疾病的著作格外引人注目,它详细论述了数十种儿科疾病的脉证治法,记录了作者亲自治疗的二十多则儿科医案,载录不少方子经历了千百年临床的检验,沿用至今,成为名副其实的千古名方,它就是我这个暑期所读钱仲阳的《小儿药证直诀》。
现把些许感悟记录如下:一、论小儿先别体质,承《千金》详述变蒸”体质”在现代作为在中医理论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病理生理学概念。
中医上讲就是机体因为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等的盛衰偏颇而形成的素质特征。
而我在书中通过其重视脾胃在儿科疾病诊治中的作用,看到了钱乙对于论小儿病先把别体质的思想,并且书中将变蒸列在卷首,也足以体现出钱乙对于体质的看重。
在这之前我只知道”变蒸”之名,首见于西晋王叔和之《脉经》,并未此有过多的了解,读完卷首的一篇,对于”变蒸”有了一定认识——变者,变其情智,发其聪明,主要是指精神发育;蒸者,蒸其血脉,长其百骸,主要指形体发育,小儿需得变一变、蒸一蒸,方能长。
钱乙在继承唐·孙思邈在《千金要方》描述了变蒸后小儿身心发育的显著变化的基础上。
进一步探讨了小儿变蒸的本质为”小儿在母腹中……五脏六腑成而未全。
自生以后,即长骨脉五脏六腑之神智也。
”更加详细的论述小儿的的生理体质是”肌骨嫩怯”,”脏腑柔弱”,”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病理体质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并提及”不汗而热者,发其汗,大吐者,微下,不可余治,是以小儿须变蒸。
”对小儿变蒸提出应采取因势利导的治疗原则,发展了小儿体质学在诊断学中的运用。
二、执简驭繁归五脏,相生互克明先机钱氏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深刻认识,这也为立法处治树立了指导准则。
其在继承前人脏腑辨证的理论的基础上,把患儿”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病理特点运用到五脏辨证论治体系当中,把”风、惊、困、喘、虚”归纳为肝、心、脾、肺、肾五脏的主要证候特点,即”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用虚实寒热来判断脏腑的病理变化,最终用五行来阐述五脏之间相互关系确立五脏所主病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笔记——《小儿药证直诀》
《小儿药证直诀》为北宋著名医家钱乙所著,他对医学各科皆通,尤精儿科,有“儿科圣手”之称。
《小儿药证直诀》对我国儿科学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书中记述了很多儿科常见病及传染病。
如麻疹、百日咳等症,都是最早见于医书者,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较为系统的儿科专著,较之欧洲最早的儿科著作要早出300年。
是中医儿科工作者必读之书。
《小儿药证直诀》以五脏辨证为纲,将五脏辨证广泛的应用于儿科,对小儿病的诊断、生理、病理特点及儿科病的辨证施治,用药特点,都有很多独到之处。
他认为,小儿与成人相比,在生理上,有很多不同之处。
在《颅囟经》“小儿纯阳”学说的启发下,提出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理论。
这是钱氏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认识和概括,也是他临证的指导思想。
钱氏认为“小儿易为虚实,脾虚不受寒温,服寒则生冷,服温则生热,当识此误也。
”因此,在处方用药时,力主要恰到好处,不可有些许的疏忽大意。
否则,毫厘之失,将会造成千里之谬。
钱氏根据前人脏腑辨证的理论,系统地提出了小儿科领域的五脏辨证方法,把小儿内脏看成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
同时,又注意到内脏与外界环境的密切关系,并把这一理论,最早地应用于儿科临床实践。
所谓“以五脏为纲的儿科辨证方法”,是钱氏根据《内经》五脏五行理论,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总结出来的一套行之有效的辨证方法。
他认为五脏属性及功能不同,若被外邪侵袭,发生病变亦不相同,病状也有区别。
并详细开列了心、肝、脾、肺、肾五脏虚实的主要证候及治疗原则。
钱氏治小儿病,一概以五脏为纲。
钱氏虽然强调五脏分证,但并不割裂五脏间的联系。
相反,却很重视五脏间的相互影响,体现了作者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的辩证观。
钱氏在儿科学上的另一贡献是,他创造性地将中医四诊(望、闻、问、切),应用于儿科临床,婴幼儿说话多不方便,望诊在临床上就显得特别重要。
他根据自己的经验,对小儿的全身状况,皮肤,指甲,大、小便,特别是头面各部位的气色变化,作了详细的论述和描绘。
对儿科四大顽症麻疹、痘疹、惊风、疳积病证,都有可贵的记述,并已初步对小儿麻疹、水痘、天花、猩红热等病的鉴别诊断作了描述。
还把小儿惊厥和癫痫作了区分。
此外,在当时条件下,他已能区分
出几种不同类型的黄疸,其中包括现代医学所说的传染性肝炎、肠寄生虫病的发黄和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等病证。
钱氏还善于根据五脏分证,考虑到小儿“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特点,认为“小儿为稚阳之体,阴气未盛,阳气柔弱,过用香窜,不仅耗阴,而且损伤阳气。
”他在柔润方面下了很大工夫,以柔润立法,拟订了补泻五脏的很多方药。
如泻青丸以泻肝实;地黄丸以补肾虚;泻心汤以泻心实重证;导赤散以泻心实轻证;安神丸以补心虚;泻黄散以泻脾实;益黄散以补脾气;泻白散以泻肺实壅塞;阿胶散以补肺气不足。
现仍在临床中广为使用。
此外,钱氏善于根据临证需要化裁古方,他将《金匮要略》中的“肾气丸”,化裁制成“六味地黄丸”,给后世养阴学派以很大启发,开辟了补阴派的先河。
钱氏的六味地黄丸,已为近代医学研究所证实,对患儿的内分泌,代谢系统和发育不良,以至成人的某些疾病都确有良效,备受医界推崇。
综上所述,《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儿科权威性的文献资料,但对后世的影响又远远超出了儿科,对其学术经验进行总结,有现实意义,对临床诊疗水平提高也多有益处,值得我们深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