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化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思考
王雅丽
音乐新课标阐明:“音乐感受与鉴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它是一项需长期训练体验的教学内容,其教学目标在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音乐;引发学生想像和联想,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兴趣与态度;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实现音乐的审美教育价值。可见,欣赏教学依然是音乐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重要性
美国音乐教育家默塞尔与格连在《学校音乐教学心理学》一书中指出:音乐欣赏课可以说是音乐教育中,设法引起儿童对音乐的爱好,并使这种爱好更深、更有智慧的一种力量。达尔克洛兹说:欣赏是艺术中最令人神往和欣慰的,我们可以在其中体验人类创造音乐的共同情感。
马克思曾说: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
《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组副组长吴斌老师说:对音乐教育的基本认识应定位在两个层面,就是“音乐中的教育”和“通过音乐进行教育”。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一方面从音乐中获得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理性的满足,另一方面老师可以通过音乐欣赏使学生的鉴别能力、音乐记忆能力得到增强,音乐艺术审美评价能力得到提高。
二、当前音乐欣赏教学中的缺憾
1、教师叙述的语言过多,或是特意为音乐做解释,强行让学生按照同一个思路去欣赏,却未让学生在亲身欣赏的体验中直接有所感受。
2、教师对乐曲的结构、特色认识不够,未能掌握教学重点,本身也未表现出积极的欣赏态度,学生当然也不会感兴趣。
3、教师缺乏有效、有趣的教学法。一般所见的欣赏教学不外乎是老师播放音乐,学生正襟危坐,老师不作任何引导,放任学生“神游太虚”。
音乐欣赏教学并非让学生单纯地聆听,而应与其他音乐实践活动形式(歌唱、演奏、律动、对音乐的讨论、评价以及创造性活动)相结合,通过创造性的引导带领学生理解音乐的内涵,不断地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三、优化音乐欣赏教学的策略
那么在欣赏教学中怎么样引导学生进入音乐中去欣赏音乐、了解音乐,更好地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呢?
1、生活之音
在欣赏教学中,引导学生将生活经验和音乐的表现手段联系起来,这是启发学生想象和联系的关键。生动的语言,富有意境的图画、音乐、视频,都可以在生活与音乐之间架起联想和想象的桥梁。
如管弦乐曲《打字机》,作品虽然短小却诙谐有趣。根据乐曲的情境特点,从生活之音着手,以生活中的口哨声开始,引出生动、活泼的《口哨与小狗》,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就感
受到我们周围的声响,并借乐曲欢快的旋律调节课堂气氛,将学生引入充满兴趣的学习中。最后以视频《蛋炒饭》为启发点,引导学生探索有限资源的声响,深切感悟“生活中处处有音乐”。把我们身边最普通、最熟视无睹的“声响”,通过实践全新地展现给学生。
2、故事贯穿
凡是标题音乐、音乐故事或是歌剧如音乐童话《龟兔赛跑》、《快乐的小熊猫》、《动物狂欢节》等都是很好地进行综合创新的题材。在设计动作时,尽量从音乐要素的各种表现中引发想像,以音乐来设计动作,不应以完全凭空想像的故事勉强和音乐凑在一起。
如教学法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迪卡斯以歌德的叙事诗《魔法师的弟子》为题材而创作的《魔法师的弟子》是一部深受孩子们喜欢的交响童话。它生动形象的描绘了小弟子偷学魔法后让扫把打水,但在滔滔不绝的流水面前,又手足无措的惊慌神态,充满谐趣。
针对小学生爱幻想、喜欢童话的心理特点,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音乐中理解故事,在故事中欣赏音乐,让教学紧紧围绕音乐与故事展开。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抓住音乐细节的变化,想像故事情节的发展。从音乐要素的变化、音乐体裁的归纳到故事含义的理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
3、创设情境
音乐是以流动的音响塑造形象的情感艺术,音乐教学中教师就是要创设一种可以让学生听、视、感、触的环境、氛围,以激发、感染、陶冶、诱导学生的情感。学生和教师同情境的创设者和被情景感染、陶醉、启迪与激励的情感主体,师生共同分享着音乐本身所蕴涵的情感世界。
如:《快乐的课间》一课,通过音乐与课间活动的结合,让学生感受到音乐中的课间是快乐的。本课创设“课间”这个大情境,从乒乓球赛到篮球赛,使学生以高昂的情绪和积极的态度投入音乐学习中,特别是在欣赏《乒乓变奏曲》中,师生互打乒乓,在聆听《哦,十分钟》时,做打篮球、转呼啦圈的动作等,使学生沉浸在浓浓的情境中感受、体验、模仿、创编,从而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4、制作图谱
用图像来表现音乐,但这并不是要求学生一定要画出具体的物体,而是引导学生对所欣赏的音乐旋律的走向形象地与不同的线条联系起来画旋律线,或者画出不同的图形来表示音乐的进行,这就是图谱。
如:管弦乐曲《狮王进行曲》,乐曲用钢琴的颤音,沉重有力的顿音、浑厚低沉的旋律,形象地表现了万兽之王威风凛凛的步伐和神态,加上狮子威猛的吼声,使整个森林都为之震撼。本课教学教师运用简单的符号制作图谱,创造性地表现狮王的走路、吼叫、小动物们害怕发抖的声音等,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理解作品。
5、依托律动
欣赏教学要适应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持久的特点,尽量引导学生利用节奏律动来感受、欣赏音乐,这对于感受音乐节奏、情绪等十分有利。节奏律动的方式可以是随音划拍、轻轻拍手、踏脚、做即兴动作或舞蹈动作等。避免欣赏教学单纯依靠听觉、过多讲述,使欣赏教学死板乏味的现象。
如《梦幻曲》是一首乐曲结构简单、主题简洁、旋律优美的经典作品,让学生用手掌托
起泡泡的简单律动,一下子就将学生带进了音乐,并使学生感受到了乐曲的形式美,明确了曲式结构。
6、歌声表现
看似最轻松简单的音乐欣赏部分,其实有它难以操作的一面,要让孩子真正听懂音乐不是光靠闭上眼睛,听上一两遍就能做到的,这其中需要我们音乐老师精妙的设计,很多老师在让孩子欣赏纯乐曲的时候都会发现,如果没有好的设计方法,孩子在听长段的乐曲时经常会显得无所事事,不够投入,继而出现开小差的情况。其实人的记忆首先是对曲调的记忆,但同时歌词却能有助于人们对音乐旋律的记忆。针对这个特性我们可以设计在某些乐曲的主旋律中加入些简单、合拍的歌词,用唱来帮助孩子加深对乐曲旋律的记忆。如:肖邦前奏曲《雨滴》中,把学生分成两个声部,男声来表现雨滴,女声哼唱主题旋律,两个声部一起合作演唱。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深入地发展。
7、器乐辅助
现在很多课堂中都运用了乐器,我想乐器进入课堂已不再只是单纯为了学会吹一首竖笛曲、口琴曲,应与歌唱、鉴赏、创造等教学内容密切结合。器乐演奏不仅能更好地使孩子掌握技能,同时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
如管弦乐曲《打字机》,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口风琴,在聆听、参与、表现音乐
的同时培养学生节奏感和聆听音乐的习惯。在欣赏过程中的知识技能学习上,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淡化乐理,转变为一些有趣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综上所述,小学音乐课的欣赏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积极引导,寻求最恰当的教学途径,优化音乐课堂结构,全面提高音乐素质,使学生具有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和表现力。当然,要使音乐欣赏教学跨上一个新的台阶,培养出更多具有一定音乐素质的欣赏者,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摸索出新的教学方法,使音乐欣赏教学更科学合理,更易于学生学习,更有利于学生音乐素质的全面提高,使我们的音乐教学永远充满着动力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