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诗歌粘连对比研究

合集下载

汉诗英译中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以《春怨》的英译为例

汉诗英译中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以《春怨》的英译为例
A Spring Sign Drive the orioles away, All their music from the tree… When she dreamed that she went to Liao-hsi To join him there, they wakened her. — Tr. Bynner 英译五: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汉诗英译中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 以《春怨》的英译为例
天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陈春香
摘 要:在汉诗英译中,不仅措辞非常重要,而且,语篇的衔接与连贯关系到整首诗歌的语气与意境的传达与再现
的问题,因此显得非常重要。只有把诗歌的衔接与连贯翻译再现好了,才有可能产生比较理想的译诗来。
Their warbling broke the dream wherein My lover smiled to me. — Tr. Fletcher 英译三:
At Dawn Drive the young orioles away, Nor let them branches play;
Their chirping breaks my slumber through And keep me from my dreams of you. — Tr. Giles 英译四:
·154·
·教学实践探索·
从形式上看,五个英译都是以四行译四行。不同的是,英 译一在整个译诗中,只用了一个标点,即位于最后的感叹号。 四个诗行缠绵而下,一气呵成,与汉语诗歌酣畅淋漓的口气, 非常吻合。第二行开头介词 for 的使用,非常符合英语形合的 语言特征。译诗采取格律体,每行六个音节(第一行为七个音节, 有所破例),行尾韵式为 aabb,也就是英语诗歌里常见的随韵。 译诗基本上由一个句子断开而成,与汉语诗歌的语气,非常吻合。

读书笔记-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朱永生

读书笔记-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朱永生

比较(正向/逆向) 手段 一般 肯定 正向 具体(结果 原因 目的) 否定 逆向 让步
103 132 133
第六章:重复 (张弓对汉语按距离划分为连续重复和间隔重复,也适用于英语) 第七章:同义词,词汇丰富多彩的修辞作用,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表达了同样 的概念意义,使语段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分从韩礼德所说的经验意义上彼此衔接。正因为 如此,同义词的使用被看成是语篇衔接的手段之一。 韩礼德 1985 年把语义分为三种: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Leech 分为 7 种。 同义词的定义:韦氏第三版新国际词典。跨越词性认定同义词
替代的衔接功能,句子层面(避免重复,句内衔接)/语篇层面(索引关系紧密连接 42 句子,传递对比信息等) 44 48 same 是 noun,被替代成分不能是人或专有名词。 第四章--省略:把语言结构中的某个成分省去不提。符合语言使用的经济原则 (Economy Principle 法国语言学家 Martinet 马丁 1962 内提出, Leech 的会话理论 中认为经济原则是语篇修辞的重要成分, 1983), 省略不但使语言表达更为简洁, 61 而且使新信息更加突出,从而使语言交际者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新信息上,以产 生更好的交际效果,同时,由于省略的成分必须从上下文去寻找,因此省略具 有语篇衔接的功能。 第五章 连接:1976《英语的衔接》分为四类:附加,转折,因果和时间。1985 年《功能 75 81 85 88
16
19 21
人称指称系统: 指示指称系统: this, these, that, those, 定冠词 the, 指示性副词: here there now then The:本省没有具体的语义内容,而指示用来表示其所指对象是特定的且是可识

英汉语篇连贯的异同研究及其对英语写作的启示

英汉语篇连贯的异同研究及其对英语写作的启示

Z h i eec si n l h a dChn ed c us h r c d i p o e h tE gi et e t h s fepl i s e t edfr n E gs ie i o ec ee ea rv t a n lh i fau d wi teu eo x i t e n i n s s r o n n t s s s r h c
GE Pi ng
( hnhintueo F ri rd, hn a2 12 , h a Sa gaIstt f oe nT ae S agi 0 6 0 C i ) i g h n
Al r t: h h o y o o e i n h s g e tsg i c n e f rln u g e r e si h i f r g n u g t d n e e rh Ast eb sc m m T e t e r fc h s a a i f a c o g a elan r t er o e n l g a e su y a d r s a c . h a i o r n i a n i a u i o i n a mmu iai n a nc mb n t n o ic u s n n e t i fv rb e f r it g ae n mp e e sv n t fb l g l iu o c n c t , ie c o o i ai f ds o re a d c tx s a o a l o e r td a d c o o n o r h n ie
g is o ene a ie i f n c an ts m g tv l n ue e ofmot e o g e. h tn r u

: ic u s ; h e c ; n l h wr i g ds r e c en e E gi i n o o r s t

《青花瓷》中英版本篇章粘连性对比

《青花瓷》中英版本篇章粘连性对比

《青花瓷》中英版本篇章粘连性对比摘要: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据,通过对方文山中文版本的《青花瓷》歌词和新西兰罗艺恒英文对译版本的《青花瓷》歌词进行篇章对比,从结构和语义两个方面找出两个版本在篇章粘连性上的异同,分析总结两种语言在篇章表达上的个性特征。

关键词:功能语言学;篇章对比;粘连;青花瓷一、引言《青花瓷》是周杰伦作曲,方文山作词的一首中文歌曲,它的歌词内容蕴含深厚的中国文化色彩,歌词的语言形式上也采用了汉语表达的诸多技巧。

《青花瓷》的英文版本则是选择了由母语为英语的新西兰人罗艺恒对译完成的这一版,相对于之前巴西音乐人改编的一版来说,它更加贴合原版,两者的可比性更大。

根据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比较语言学将篇章的粘连手段分为“结构粘连”和“语义粘连”,下面即根据此分类,对比《青花瓷》歌词中英版本。

二、结构粘连1.1信息结构(已知信息、未知信息语调)和主述位结构(语序)信息结构指用语序、语调、重音及其他手段去表明该如何去理解以一个句子表达的信息,信息结构由已知信息和未知信息两部分组成,已知信息是已经提及、间接提及或不言而喻的内容。

未知信息,是指在发话人看来尚未知晓的信息。

在两个版本的信息把握上,中文版《青花瓷》歌词,重要的是借助重音和停顿;而英文版的信息把握,需要借助语序。

举例来看“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按现代汉语正规的句子语序,应该写作“炊烟在隔江千万里的地方袅袅的升起,我仿照前朝飘逸的字体在瓶底书写着汉隶”因为在汉语句子结构中,语序有时候颠倒,意思表达上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

然而借助停顿,关键词显现,语义得以自动连接:根据停顿重音我们将此句划分为“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 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很快把握了语句的意思。

相对于英文则不同,比如“Perfection locked and untouched trapped behind this glaze”,就不能根据重音了要根据语序理解句意“ locked and untouched ”是作为修饰成分放在了主语“Perfection”的后面,“ trapped”随与“ locked and untouched ”相连,但却做谓语中心语。

英汉语篇连贯认知对比研究

英汉语篇连贯认知对比研究

英汉语篇连贯认知对比研究语篇连贯是语言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对于理解篇章含义和语境背景具有重要意义。

英语和汉语作为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其语篇连贯认知机制存在一定差异。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比英汉语篇连贯认知的特点,探讨其异同点及认知机制。

以往对于语篇连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英语领域,对汉语的研究相对较少。

英语语篇连贯主要通过语法和词汇的衔接来实现,而汉语则更加注重语义和语境的连贯。

在英汉翻译过程中,语篇连贯的转换也是翻译研究的重要课题。

然而,以往研究大多从单一语言角度出发,缺乏对两种语言语篇连贯认知的对比研究。

本研究采用英汉语篇连贯认知对比研究的方法,选取一定数量的英语和汉语篇章作为研究样本,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篇章中的连贯特征进行深入分析。

具体包括:1)设计针对英汉语篇连贯的调查问卷,以收集不同语言使用者对于语篇连贯的认知和评价;2)采用实验方法,利用眼动追踪技术观察不同语言使用者在阅读篇章时的眼动轨迹,进而分析其连贯认知过程;3)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以揭示英汉语篇连贯认知的异同点及其影响因素。

英语篇章的连贯性主要通过语法和词汇的衔接来实现。

研究发现,英语使用者更注重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语法结构,对连接词和指代词的使用较为普遍。

同时,英语篇章中的词汇重复和近义词的运用也是增强篇章连贯性的重要手段。

与英语篇章相比,汉语篇章更注重语义和语境的连贯。

研究发现,汉语使用者更注重段落内部的语义关联和上下文语境的理解。

在汉语篇章中,连接词和指代词的使用相对较少,而更多地依赖于语义的自然延续和情境的相互理解。

汉语使用者还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和情感色彩来增强篇章的连贯性和感染力。

对比研究发现,英语和汉语篇章连贯认知存在以下异同点:1)英汉语篇连贯都受到语境的影响,篇章的理解需要结合语境背景;2)两种语言的篇章连贯都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篇理解也存在差异; 3)英汉语篇连贯认知都需要通过训练和学习来提高。

中英诗歌的语篇衔接与连贯-2019年精选文档

中英诗歌的语篇衔接与连贯-2019年精选文档

中英诗歌的语篇衔接与连贯Halliday和Hasan将连贯看成语篇自身具有的深性连贯。

诗歌作为一种结构特殊的语篇,语言精练,表现形式多样,其语篇衔接手段独特。

一根据黄国文的《语篇分析概要》的定义,语篇通常指一系列连续的话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

它在交际形式上,既可为独白,又可为对话;在篇幅的长度上,短者可为一句、一首诗,长者可为一篇、一卷。

衔接和连贯是它的两大重要标记。

语篇的衔接依靠语法和词汇两大手段实现,它的连贯则倚重逻辑推理或直接判断。

又根据霍尔(Hall)的理论,高语境的交际或信息传递是在外在环境或个人体验之中进行的,而不是显形的语码;低语境则大多数是在显形的语码之中完成的。

汉语民族历来赋有“天人合一”、浑然一体的非逻辑的曲线思维特质。

在结构形式上,汉语语篇多句内与句间的直接组合,形式上缺乏显性的衔接手段,但通过逻辑推理或直觉判断,语义是连贯的。

所以,我们可以说汉语是高语境的语篇构成的。

汉语诗歌的语篇连贯性主要取决于读者的联想与想象。

汉诗注重意象的营造,一句诗里有一个甚至两个以上的意象,有的相关性并不是很强,但读完全诗以后,这些互不相关的杂乱的意象便能产生内在的关联,形成完整的意象,自然完成语篇的衔接。

例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诗篇中从表面上看,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等景物,而“夕阳西下”一句作为前面写景与后面抒情的过渡,把意境和情韵加以巧妙地组合,使各个分散的景点连接成完整和谐的意境,构成一幅令人伤感的暮秋黄昏游行图。

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晴”表面说晴雨的晴,实际是说情感的情。

在文学创作中,突破选择与配合的原则,以达到某种特殊的表达效果,是作家们常用的手法。

汉民族敏于形象思维。

汉语用词倾向于具体,常常以实的形式表达虚的概念,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

英汉语篇中的连接词对比研究

英汉语篇中的连接词对比研究

英汉语篇中的连接词对比研究作者:常欣来源:《新生代·上半月》2018年第07期【摘要】:本文在衔接理论的指导下,以余秋雨的散文《废墟》为研究文本,其译文作为翻译对应篇章,对比分析了小句、句子层面的英汉连接词的用法。

通过对比研究可以发现,英汉语篇连接词的使用存在诸多异同之处。

本文主要对比分析英汉语篇连接词用法的不同之处,并发现英语语篇连接词多为显性连接,而汉语语篇连接词多为隐性;形合与意合不能分开来看,而是相对而言的;同时还分析了英汉语篇连接词不同之处的原因。

但由于研究文本单一,也导致了文章具有一定局限性。

【关键词】:英汉语篇;连接词;对比引言关于英汉语言互译的对比研究层出不穷,包括诸多方面,如:英汉音节结构对比、英汉词汇对比、英汉语法对比等。

同时我们可以发现,语篇对比性质的相关研究相比其他英汉对比研究而言,比较匮乏,因而具有补充价值。

正如哈特曼早已指出的,翻译对应篇章语料因语义对等、形式大为对应一致的特点,而特别适于用做语篇对比研究的材料,所以文章以英汉语篇互译为例,希望可以通过探究差异来分析其所蕴含的英汉文化与思维的独特性。

韩立德和哈桑提出的衔接与威尔逊提出的连贯被公认为是语篇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连接是语篇衔接的重要手段之一,它通过语段之间的关系来预示另一个语段的存在,从而建立起语段之间的衔接关系。

连接手段的标记是各种连接词,连接词是构建语篇的重要因素,也是语篇的谋篇机制。

本文选取余秋雨的散文《废墟》及其译文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其中出现的英汉语篇连接词来对比分析其用法的不同之处,并分析产生这些不同之处的具体原因。

一、衔接理论与英汉语篇翻译1.1.衔接理论中的连接概念衔接理论最初是由Halliday和Hasan在《英语的衔接》一书中较为完整的提出的。

他们将衔接分为指称、替代、省略、连接、词汇连接等类型。

其中,连接是英汉语篇翻译中差别最大的。

连接指的是在一个句子之内,或者在小句之间,要有连接成份把他们连接起来,表示小句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和相互依赖关系。

英汉语篇连贯机制建构的动态对比研究

英汉语篇连贯机制建构的动态对比研究

英汉语篇连贯机制建构的动态对比研究语篇连贯概念一直是语言学相关领域研究的焦点。

影响语篇连贯的因素多而杂,学界至今争议颇大。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语篇的连贯定义为一种心理行为,将其影响因素分为隐性和显性两大类:隐性因素包括认知与语境,显性指的是衔接。

本文以英汉对比为着眼点,以语篇的连贯机制为切入点,从不同层面动态分析了英汉不同的语篇连贯建构机制。

标签:语篇连贯语境认知衔接一、引言衔接是保证语篇意义连贯的重要手段,同时连贯也涉及社会文化因素和心理认知因素,这也是语篇连贯和衔接得以统一的条件(魏在江,2007)。

自20世纪70年代Halliday & Hasan(1976)开始系统研究衔接与连贯问题以来,国内外不少专家学者曾涉足该领域的研究。

Halliday和Hasan(1976)认为,衔接手段是语篇的谋篇机制,也是语篇达成连贯的手段;Widdowson(1978)指出,连贯的语篇不一定具有明显的语言衔接标记,命题相关亦是连贯与否的因素之一;Morgan&Sellner(1980)认为,表层衔接手段不是连贯的原因而是其结果;Carrell (1982)开始质疑Halliday和Hasan的观点,并将读者的作用考虑了进来,认为读者的记忆图式和背景知识对语篇的理解以及连贯与否起着重要作用。

在国内,黄国文(1988)、胡壮麟(1994)、彭宣维(2000)、张德禄(2003)等学者都对此做出了自己的解读。

在此基础上,国内英汉对比视域下的语篇连贯与衔接机制的研究也得到了发展(连淑能,1994;李瑞华,1996;廖开洪,1997;何善芬,2001;魏在江,2004等),但是前人的研究一般只是以静态的视角研究其不同点。

基于此,本文从语言形式层面、语用层面和认知层面研究英汉语篇连贯机制的动态建构。

二、隐性连贯机制与显性连贯机制(一)显性连贯机制对于衔接和连贯的关系,很多语言学家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比较一致的是不能把是否衔接视为语篇连贯的唯一条件(张德禄、张爱杰,2006:44~47)。

从粘连与连贯角度论中西诗歌的差异

从粘连与连贯角度论中西诗歌的差异



引篇章中的句子在
结构上的粘连 ,另一类是篇章中的各种语言形式在
语义 上 的粘连 。 … ’
该译文则较少使用隐形的连接手段表达各句的命题较多是通过显性衔接手段人称照应来完三中西语言文化差异对比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个分支其任务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共时的对比研究描述它们之间的异同特别是其中的不同之处并将这类研究应用于其他有关领域1n钏
第3 5 卷
第7 期
宜春学院学报
J o u m ̄ o f Y i c h t m C o l l e g e
V0 L 3 5. No . 7
2 0 1 3年 7月
J u l y . 2 0 1 3
从 粘连 与连 贯 角 度论 中 西诗 歌 的 差异
朱 晓玲
( 河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 学院,河南 新 乡 4 5 3 0 0 7 )

要:诗歌是 艺术 的结晶,反映着 中西语 言文化差异。本文以杜牧 的七 言绝 句 《 清 明》
On Di fe r e n c e s b e t we e n Ch i n e s e a n d We s t e r n P o e t r y f r o m P e r s p e c t i v e o f Co h e n s i o n a n d Co h e r e n c e
为例 ,以篇章粘连和连贯理论为基础 ,比较分析汉英语在该理论具体应用上的异 同,主要研 究其 不同之处。从整体上看,汉语篇章偏连贯 ,英语则偏重粘连 ,尤其是语义粘连。以此 同时,探 索
造成 此种 异 同的深层 社会 文化及 思 维方式 差异 。 汉语是 形 合 、柔 性语 言 ,思维 方 式 以悟 性 为 主 ;

汉英诗歌中词汇衔接的对比研究--以《园丁集:英汉对照》节选为例

汉英诗歌中词汇衔接的对比研究--以《园丁集:英汉对照》节选为例

汉英诗歌中词汇衔接的对比研究--以《园丁集:英汉对照》节选为例刘佳【摘要】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lexical cohesion used in the excerpts of the English and Chinese versions of The Garden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trastive discourse analysis,and finds that both versions integrated the use of several lexical cohesion devices to compose cohesive and popular discourses. However,the Chinese version uses many more repetitions than that of the English version, and more than one sort of lexical cohesion devices are adopted i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devices used in the original texts. Taking contrastive analysis as research method,and based on lexical cohesion theory,this article discovered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lexical cohesion in English and Chinese poem and presented the reasons.%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以韩礼德和哈桑的词汇衔接理论为基础,从语篇角度分析《园丁集》英文本和汉译本中的词汇衔接关系,发现两种版本都综合运用了词汇的同现和复现关系,构成了衔接紧密、脍炙人口的语篇,但英文本和汉译本的词汇衔接手段并非一一对应使用,汉译的原词复现使用多于原诗,且汉译的词汇衔接手段更丰富,更注重对仗的工整美。

浅议英汉语义粘连对比

浅议英汉语义粘连对比

浅议英汉语义粘连对比当今的语篇研究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但集中体现在两个重要方面:语言形式上的粘连性和语义逻辑上的连贯性。

语言形式上的粘连性又分为结构粘连和语义粘连两大部分。

本文以篇章粘连中的语义粘连为研究对象,简单介绍了语义粘连中的照应、替代、省略、连接、词汇等粘连方式并且以刚刚出版的A Winter in the Sunshine为例,介绍这些语义粘连方式的应用以及中英文语义粘连的异同,为翻译教学和翻译工作提供参考。

标签:语义粘连照应替代省略对比东西方文化差异很大,使中文和英文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为了更好地比较中英文的异同,保证翻译、跨文化交流等工作顺利地开展,研究者们在语音、词汇、句法等不同的层面对中英文进行了对比和分析,并获得了很多研究成果。

自Halliday & Hasan 1976年提出篇章语义粘连以来,学者们越来越注意英汉语的篇章语义粘连对比研究。

一、相关概念介绍(一)篇章对于什么是“篇章”这个问题,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定义,不同的流派也有不同的说法。

篇章绝不仅仅是一些词语的堆砌,也绝不是一些孤立句子的串联。

使用最广泛的篇章定义是“篇章并不是一连串句子的组合,而是一个语义上的统一体。

任何一个语言段,不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不论是一句话(或甚至是一个词)还是一部巨著,只要构成一个语义上的整体,便可称为篇章”[1](P204)。

简而言之,篇章结构完整,语义功能明确。

任何语言层面都会有结构,比如语音的音节结构、句子的主谓宾结构、单词的词素构成的结构等等。

同样,语篇也有结构。

语篇的结构性表现在两个方面:1.篇章中各句子之间在语言形式上的粘连性(cohesion);2.篇章中各句子所表达的概念或命题之间在语义逻辑上的连贯性(coherence)[2](P204)。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语言形式上的粘连性。

(二)篇章的粘连性篇章是一个结构完整、语义功能明确的整体,要想把各个句子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就必须采用一些方式去把零散的句子衔接起来,而这种衔接,就是篇章的粘连。

汉英语篇对比研究的语言学尝试_对唐诗_芙蓉楼送辛渐_及其英译文的功能分析黄国文

汉英语篇对比研究的语言学尝试_对唐诗_芙蓉楼送辛渐_及其英译文的功能分析黄国文

3本研究是“中山大学2002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基金资助项目———语篇与翻译研究”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黄国文(1956-),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功能语言学,语篇分析,对比语言学,翻译研究收稿日期:2002-02-14;2002-11-15(修改稿)2003年第2期总第167期外语与外语教学F 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 eaching2003,№2Serial №167汉英语篇对比研究的语言学尝试3———对唐诗《芙蓉楼送辛渐》及其英译文的功能分析黄国文(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 510275) 摘 要:本文的理论基础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对古诗及其英译文进行比较研究在国内外都不多见。

文章从衔接、逻辑-语义关系、主位结构和信息中心四个方面对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一诗和它的英译文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

本文是汉英语篇对比研究的一种尝试,希望本文的分析会给英汉对比研究和翻译研究带来启示。

关键词:对比研究;语篇分析;功能语言学 Abstrac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look at a Tang poem by Wang Changling and its English translation from a Systemic Functional per 2spective ,and the focus of the study is on cohesion ,logico 2semantic relations ,thematic structures and information focus.The paper is an exercise of contrastive studies of English and Chinese.K ey words :contrastive study ,discourse analysis ,functional linguistics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3)02-0021-051.引言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七绝《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很多人喜爱的诗,其中的“一片冰心在玉壶”更是脍炙人口。

谈英语诗歌的衔接与连贯_以诗歌MyluveIsLikeaRed_RedRose为

谈英语诗歌的衔接与连贯_以诗歌MyluveIsLikeaRed_RedRose为

摘要: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都必须运用某些衔接手段来达到意义上的连贯,否则就会导致语义含混甚至交际失败。

尽管衔接手段在各种文体中都被运用,但每一种文体中使用的衔接手段又各具特色。

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形式,其以衔接达连贯的手段有极为独到之处。

本文以英国乡土诗人彭斯(Burns)的“My Luve Is Like a Red,Red Rose”为例,分析了英语诗歌为实现连贯而使用的各种衔接手段,以期为读者分析诗歌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衔接;连贯;形式衔接;意义衔接一、引言衔接与连贯一直是篇章语言学和话语分析研究的重点。

时至今日,国内外的篇章研究者已发表和出版了大量有关衔接与连贯的文章和著作,分析的语料涉及小说、散文、戏剧、新闻、会话等几乎所有文体形式。

然而,或许是由于诗歌中衔接与连贯的特殊性及其分析研究的复杂性,学者们对诗歌中的衔接与连贯还没有进行过系统的研究。

本文尝试用衔接与连贯理论分析诗歌这一特殊文体,弄清它是怎样利用衔接达到连贯的,以期为探讨诗歌的篇章结构提供提供一条新的路径。

二、衔接与连贯理论(一)衔接基于语言学家们提出的观点,我们认为衔接就是使语篇达到连贯的各种各样的衔接方式与手段。

衔接可以分为形式衔接和意义衔接。

形式衔接主要包括句内衔接和句际衔接;意义衔接则主要依靠修辞手段、语篇结构、逻辑思维等实现。

形式衔接和意义衔接不是彼此分离的,他们既对立又统一,形式衔接里面有意义衔接,意义衔接里面又包含形式衔接。

(二)连贯连贯指话语之间意思完整、主次分明、前后连贯,包括文中句子之间意义上的种种联系。

从语义上看,句子各部分应该是紧密联系在一起,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从语法上看,正确的句子应该是结构严谨,关系一致,语序正确;从修辞上看,好的句子应该是中心突出,逻辑性强,准确简练。

如果一个句子表达的意思不完整,主次关系不明确,逻辑关系混乱,那么这个句子的统一性和连贯性就遭到了破坏,句子就有语病,读者也就无法正确完整地理解作者的本意。

中英古典诗歌衔接手段对比研究

中英古典诗歌衔接手段对比研究

中英 古 典 诗 歌 衔 接 手 段 对 比研 究
李 翠平 胡 洁 雯
( 中国矿业 大学外文 学院 ,江苏徐 州 2 1 0 ) 1 2 0 0
摘 要 :文章选取 中英文古典诗歌作为语料对诗歌 中使用 的衔接 手段进行 数据统计 ,发 现 中 英文衔接手段的使用存 在很大差异。从古典诗歌这一新 的视 角 比较 中英文使用衔接 手段 的差异, 探 索不 同语言 的典 型语义逻辑组 织结构及其产 生原因。 关键词 :古典诗歌;衔接手段;对 比研 究
典诗歌感情表达委婉 ,零式指称很能体现 中文意合
的特 点并能体现中国人的特 性。
文诗歌用词汇衔接中的重述关系较 多;三是省略关 系的衔接词在 中英文诗歌 的应用次数相 当; 四是替 代关系在中英文诗歌中都较为少见。由于替代关系 在 中英诗歌中比较少见,所 以下文重 点分析其他 四 种衔接手段在两种语言中使用差异 的原因。 指称关系 中文诗歌讲求意境、追求意合,而 英文诗歌更注重句法形式 ,讲求形合 。中文诗歌靠 诗句表达的含义及创造 出来的意境 即可构成连贯的
指称。替代表达 的是同类 关系 ,主要 由语法手 段体 现 ,分为三类 :名词性替代 、动词性替代和小句替代 。 省略与替代表达 的衔接类型基本相 同,只是 每个 同类项 目出现时 ,不是被替代 ,而是被省略 。连接表示两
个 语段之 问的关系 。它通过两个语段之 间的关系预 示另一个语段 的存在 ,从而建立起衔接关系 ,主要通过 连接词 、 副词和 介词短语实现。 词汇衔接是指篇章 中跨越 小句或句子的两个或多个词项之间有意义的联系。
多;( )汉语的零式指称 不受句法限制 。中文诗歌 2 由于受到语言 习惯、语境及对偶结构 的限制,出现
零式指称 的频率也就更高 。例如在 陆游的 《 示儿》 中,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 “ 中原 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 篇没有 出现人称指称, 豆 但读者清楚地知道 省略 的指称是作者 自己。这是中 文诗歌 中常用的一种语篇外的零替代现象 。中国古

汉英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

汉英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

汉英语篇衔接⼿段对⽐研究2019-10-01摘要:汉英两种语⾔虽然各⾃有其不同的思维模式、语⾔结构和写作⽅式,但⽆论⼝头还是书⾯交流都必须衔接合理、符合逻辑、语义连贯。

对⽐研究两种语⾔的衔接⼿段可以有效地对英汉语篇章结构进⾏系统性认识,从⽽更深刻地理解和领会语篇所要传达的信息和意思。

此外,此类分析对汉英阅读教学有着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衔接⼿段连贯汉英语篇1. 引⾔不同语⾔的词语和词组的组合遵循不同的规则。

或许更重要的是,思想的表述⽅式会因语⾔的差异⽽不同。

尽管英汉两种语⾔有其各⾃不同的思维模式、语⾔结构和写作⽅式,但有⼀点是相同的,即⽆论写或说两者都要求衔接。

衔接是语篇中⼀个成分与另⼀个可以与之相互解释的成分之间的关系。

当语篇中⼀个成分的含义依赖于另⼀个成分的解释时,便产⽣了衔接关系。

衔接与词素、单词、词组、⼩句、句⼦等概念不同。

衔接主要从语义上来分析语⾔。

⽽后⾯这些主要从语法词汇上来分析语⾔。

由于衔接是实现连贯的⾮常重要的⼿段,对⽐研究英汉语篇的衔接能够有效地对英汉语篇章结构进⾏系统性认识,从⽽更深刻地理解和领会语篇所要传达的信息和意思。

2. 衔接(cohesion)和连贯(coherence)语篇⽆论是⼝头表达,还是书⾯表达,都必须衔接合理,符合逻辑,语义连贯。

衔接和连贯都属于韩礼德功能语法中的语篇纯理功能,有很强的实⽤性和实践性。

我们在谈到语篇中的衔接现象时常常会涉及“连贯”(coherence)。

其实,衔接和连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简单地说,衔接是语篇现象,指的是发话者⽤来表⽰经验和⼈际⽅⾯语⾔连贯的语法⼿段;⽽连贯是⼼理现象,它存在于发话者的头脑中,⽆法在语篇层⾯上找到线索。

有⼈认为,衔接是语篇的有形⽹络,⽽连贯是语篇整体意义的⽆形框架。

(《功能语法⼊门》黄国⽂导读)连贯不但要依靠语篇表层结构中各个句⼦之间的衔接,⽽且要符合语义、语⽤和认知原则。

语篇正是通过衔接⼿段(cohesive devices)才实现了它的连贯性(cohence)。

《春江花月夜》英译文本语篇衔接手段的研究

《春江花月夜》英译文本语篇衔接手段的研究
渊冲 T h e Mo o n o v e r t h e R i v e r o n a S p r i n g N i g h t
词时 ,要在正确 理解古诗 词 的内容 和意境 的基础 上 ,恰 当地使用衔接手段 ,译 文才能连贯 、流畅 。 2语篇 、衔接与连贯 语篇分析早在 2 0 世纪 5 0 年代便 已经开始 , 但 是学 界对 “ 语 篇”一 直没有 明确 的解释 。胡壮麟 ( 1 9 9 4 ) 认为 , 语篇指任何不完全受语 法约束 的在 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 义的 自然语言 。H a l l i d a y 和
( 2 0 0 6) 译文 ,对 《 春江花月夜 》英译文本 当中不
同的衔接手段进行 分析研 究 , 发现其衔接手段的使 用存 在若 干问题 , 而不 同的衔接手段会对语篇的连 贯和诗词意境的阐述产生不 同的效果 , 在翻译古诗
收 稿 日期 :2 0 l 5 . O 5 . 1 6
壮麟 , 1 9 8 9 ) 。 H a l l i d a y 将衔接分 为语法衔接和词汇 衔接 , 并和 H a s a n 在《 英 语 中的衔接 》 ( C o h e s i o n i n E n g l i s h ) 中把语法衔接 分为照 应 、替代 、省略 和连 接 ,把 词 汇 衔 接 关 系 分 为 两 大 类 :复 现 关 系
才可 连 贯 、流 畅 。
关键词:语篇 ;衔接 手段 ;连贯 ;古诗 翻译 ;春 江花 月夜 中图分类号: H 3 1 5 . 9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语篇是篇章结构的最高层次 ,它可以是讲话 , 也可 以是文章 ;短者一 、 二 句可成篇 ,长者可洋洋 万言 以上 ( 黄 国文 ,1 9 8 8 ) 。一个 连贯 、有意义并 且符合逻辑 的语篇需要有衔接手段 , 因此衔接是语 篇 特 征 中一 个 非 常重 要 的内 容 。 自 H a U i d a y和 H  ̄ s a n ( 1 9 7 6 )出版了 《 英语 中的衔接 》 ( C o h e s i o n i n E n g l i s h ) ,便标志着衔接理论 的创 立 。在此之后 , 很多学者便对 “ 衔接理论”进行 了深 人研究 。然而 对 中国古代诗 词英译 的研究 较少 。通过 对 比可得 知, 汉语现代史 与古代诗词 的衔接手段存在较大的 不 同, 因为古代诗词在很 多情况都是将许多意象叠 加在一 起 ,语 言单位 之 间存 在较少 的显性衔 接手 段 ,通常是通过隐形语义纽带来获得语篇的连贯 。 但 由于 中西方 的思维 习惯和文化背景 的不 同, 若是 不将 汉语 古诗词 的隐性衔 接手段转 变为显性 衔接 手段 , 目的语读者便很难理解汉语古诗词 的真正意 境和思想 , 中国古代诗词 的伟大艺术便不能得到很 好的传播 。 本文 以张若虚的 《 春江花月夜 》 为例 , 选取许

浅议英汉语义粘连对比——以A Winter in the Sunshine为例

浅议英汉语义粘连对比——以A Winter in the Sunshine为例
同 的层 面 对 中英 文进 行 了对 比和 分 析 ,并 获得 了很 多研 究成 果 。自 H a l l i d a y& H a s a n 1 9 7 6 年提 出篇 章 语 义粘 连 以来 ,


相 关 概 念 介绍
( 一 )篇章
对于什 么是 “ 篇 章”这个 问题 ,不 同的学者有不 同的 定义 ,不 同的流派也有不同的说法 。篇章绝不仅仅是一些词
连方式的应用 以及 中英文语义粘连的异 同,为翻译教 学和翻译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语 义粘连 照应 替代 省略 对 比
东 西方文化差 异很大 ,使 中文和英文 之间存在着 很大 学者们越来越注意英汉语的篇章语义粘连对 比研究 。
的不同。为 了更好地 比较中英文的异 同,保证翻译 、跨文化 交流等工作顺利地开展,研究者们在语音 、词汇、句法等不
[ 1 3 】 曾华,杨 惠馨. 约束理论 与英汉反身代词语 法功能对比分析 f J 】 . 新疆 大学学报 ( 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2 0 0 9 ,( 3 ) .
( 樊瑶 许希明 浙江宁波 宁波 大学外语 学院 3 1 5 2 1 1 )




2 0 1 3 . 0 5
性 。语言形式上的粘连性又分 为结构粘连和语义粘连两大部分 本文 以篇章粘连 中的语 义粘连为研究对 象,简单介 绍 了语 义粘连中的照应 、替代、省略 、连接 、词汇等粘连方式并且 以刚刚出版的A W i n t e r i n t h o S u n s h i n o 为例 ,介绍这些语 义粘
语 言应用研究
绝 不 是 一 些 孤 立 句 子 的 串 联 。使 用 最 广 泛 的 情景 中的某个人 ,而 是在特定 的上下文中回指某 …预设项 篇章定义是 “ 篇 章 并 不 是 一 连 串句 子 的 组 合 ,而 是 一 个 语 目。 比如 : 义 上 的 统 一 体 。任 何 一 个 语 言 段 , 不 论 是 口头 的 还 是 书 面 的 ,不 论 是 一句 话 ( 或 甚至 是 一 个 词 )还 是 一 部 巨著 ,只 要

汉英语篇对比研究的语言学尝试对唐诗《芙蓉楼送辛渐》及其英译文的功能分析

汉英语篇对比研究的语言学尝试对唐诗《芙蓉楼送辛渐》及其英译文的功能分析

三、逻辑-语义关系的对比
在逻辑-语义关系方面,汉英语篇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汉语语篇更加强调意 合,即意义的自然连贯,而英语语篇更加注重形合,即通过显性的语法手段构建 连贯的语义关系。
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运用了大量的象征和暗示手法,将情感与景 物融为一体,使诗歌的逻辑-语义关系更加隐晦。然而,在英译中,由于英语语 言的线性结构和语法规则,这种隐晦的逻辑-语义关系往往难以得到完整的传达。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深入理解原诗的象征和暗示手法,以便在译文中 构建相应的逻辑-语义关系。
四、主位结构的对比
在主位结构方面,汉英语篇同样存在一定的差异。汉语语篇的主位结构常常 是“话题+评论”,即话题作为主位,然后对话题进行评论或描述。而英语语篇 的主位结构则更加多样化,可以是“主题+论述”,即主题作为主位,然后对主 题进行论述或论证。
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以“寒雨连江夜入吴”为开头,将“寒雨” 和“江水”作为主位,然后对这种景象进行描述和评论。然而,在英译中,“寒 雨”和“江水”往往会被作为次要信息处理,导致主位结构的变化。因此,在翻 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注意保持原诗的主位结构,以便更好地传达诗歌的情感和意 境。
2、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更是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在《芙蓉楼送辛 渐》的英译中,译者通过选用与原诗情感和意象相符合的英语词汇和表达方式, 实现了对原诗的忠实翻译。这不仅有助于目标语读者了解和欣赏中国文化和诗歌 艺术,也有助于推动中英两种语言的交流和理解。
3、功能翻译理论为汉英语篇对比研究提供了有益的框架。该理论强调翻译 应以目标受众的需求为导向,注重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功能对等。在《芙蓉楼送辛 渐》的英译中,译者充分考虑了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通过选用适当 的翻译策略和技巧,实现了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功能对等。

中英叙事诗衔接显化对比研究

中英叙事诗衔接显化对比研究

Testing and Evaluatio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Research)文学评论General Serial No.1122021No.31曹慧姝(1997-),女,辽宁东港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语言学2金敬红(1965-),女,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中英叙事诗衔接显化对比研究曹慧姝1金敬红2(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110819)摘要:本研究基于30篇中译叙事诗及英语叙事诗,借助Coh-metrix 在线文本分析工具,对25项指标进行检测,分析中译叙事诗与英语叙事诗衔接显化方面是否具有显著差异性以及差异成因,以期为其他中国诗歌翻译者提供借鉴。

研究发现中英叙事诗在连词衔接显化、相邻词干重叠、相邻实词重叠及名词重叠方面有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译者可更加关注衔接显化,使其更加贴近英语语言习惯,促进中国文化传播。

关键词:翻译;叙事诗;衔接显化1.显化自20世纪80年代起,学界便开始关注翻译语言的规律性特征,试图从翻译文本的表象形式背后归纳出翻译语言规律性特征,并从理论层面加以阐释以揭示翻译本质。

法国学者维内(Vinay )和达贝尔奈特(Darbelnet )(1958)首先提出显化这一概念,认为显化是将源语中隐含的信息在目标语中进行明示。

布卢姆-库尔卡(Blum-Kulka )对显化现象首次进行了系统研究,基于英语–法语,英语–希伯来语的一些翻译实例,发现译者在翻译时对原文进行阐释会导致译文比原文更加冗长,因此提出“显化假说”(许家金,2019),后被莫娜·贝克(Mona Baker )作为首要因子纳入“翻译共性假设”(胡开宝,2018)。

因此,本研究将从衔接角度,对比研究中英叙事诗衔接显化现象,探讨中译叙事诗与英语叙事诗衔接显化的特点以及显著差异的成因。

2.衔接显化研究衔接显化是显化的方式之一。

衔接是语篇构成的基本手段,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对语篇衔接进行了深入讨论,韩礼德和哈桑(Halliday &Hasan )(1976)在《英语中的衔接》(Cohension in English )一书中提出语篇衔接理论,将衔接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大类,其中语法衔接包括照应、替代、省略和连接,词汇衔接包括复现和搭配,即通过词汇重复、同(近)义词、上下义词和概括词来实现语篇衔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英诗歌粘连对比研究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比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从传统的语音、词汇、语法对比向篇章、语用对比和翻译发展,更呈现出与社会和文化等宏观对比研究相结合的趋势。

以中英诗歌为语料,对英汉诗歌的篇章粘连中的诗型、音律、句法和形态手段的关系的分析和研究相对较少。

通过粘连对比发现两种诗歌语言在诗型、音律、句法和形态手段等诸多方面存在很多差异,各具优势。

关键词:篇章粘连粘连对比诗歌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对某一语言现象的阐述,总是要涉及和包含对这一现象中的各种表现的比较。

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共时的对比研究,描述它们之间的异同,特别是其不同之处,并将这类研究应用于其他有关领域时首先应了解语言是一套音义结合且复杂的符号系统,将两种语言整体拿来进行比较是不科学和不可行的。

因此建立在某一共同对比基础上的对比才是科学的和可信的。

这就需要将所要对比研究的语言材料加以分类,即确定可比性的各个层面。

分类越细,即层面越细,可比性就越容易确定。

那么要进行一项具体的语言对比研究,应确定具体语言对比研究的共同对比基础,即对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进行对比描述的共同出发点或参照点,它通常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某种属性或范畴。

其次还需确定所对比研究的语言材料是否具有相似性,即对应性。

即使是处于同一层面上的语言材料,如果不对应的话,也是不可能拿来比较的。

如将英语词汇层面的代词与汉语词汇层面的动词进行比较研究是不可行的。

80年代以来,对比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从传统的语音、词汇、语法对比向篇章、语用对比和翻译发展,更呈现出与社会和文化等宏观对比研究相结合的趋势。

毕竟人们学习和使用语言通常是以篇章的形式出现而非单独的词汇和孤立的句子。

由于篇章对比研究是一门新兴学科,中西诗歌的篇章对比研究内容更加缺乏,不少理论和对比方法尚亟待完善。

二篇章对比研究1 篇章研究的对象任何一个语言段,不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不论是一句话(甚或是一个词)还是一部巨著,只要构成一个语义上的整体,便可称为篇章。

毫无疑问,诗歌无论从结构上还是语义上都可构成一个语义上的整体,故而可以成为进行篇章对比研究的语言材料。

可以说篇章对比研究的是组句成篇的结构形式规律,或者说是句子间结构形式上的粘连性和句子所传递的概念、命题间在语义逻辑上的连贯性。

本文将主要分析诗歌结构形式规律中的粘连性。

2 篇章的粘连性对比halliday&hasan(1976:4)认为,如果对篇章中某一语言成分的理解取决于对同一篇章中另一语言成分的理解,那么这两个语言成分之间结成的关系便是一种粘连关系。

而beaugrande&dressler (1981:3)则认为,所有能将篇章中各表层语言成分联系在一起的语言关系都可称为粘连。

本文倾向于halliday的观点。

同时结合许余龙的研究,将句与句之间在表面结构形式上的联系,也看作是一种篇章粘连手段。

主要篇章粘连手段可分为结构粘连和语义粘连,前者包括信息结构,主述位结构,对偶、排比等句式;后者包括照应、替代、省略、连接、词汇等粘连方式。

简言之,篇章的粘连性可以归纳为:篇章中句与句表面结构上的粘连;篇章中各种语言现象在语义上的粘连。

有特定语境的信息结构和主述位结构,相邻句子间呈现对偶、排比等句式的结构都可归入结构粘连。

而英语篇章中: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等五种不同类型表示语义联系手段称作语义粘连。

诗歌中常出现的照应、替代、省略等语言变化形式也多少增加了粘连性。

篇章的结构粘连还可以体现在句与句之间的结构联系上。

中国诗歌常采用的对偶、排比句型、字音义一致性和整齐性等在表面结构粘连中就具有较显著的粘连性。

同样,不可否认的是诗歌中整齐规律而又灵活多变的语音形式具有较强的粘连力。

3 中英诗歌粘连对比(1)诗型和格律中英诗歌有不同的诗歌传统。

英语诗歌以《荷马史诗》拉开文学序幕,逐渐形成了强大的史诗传统;而中国诗歌却是《诗经》抒情开场,逐步形成了不朽的抒情诗传统。

在世界各国诗歌诗型中,中国诗歌以最整齐的诗歌形式而著称。

几乎没有哪一种诗歌能够像中国古诗歌那样具有如此彻底的严密完美的格律。

此形式造就了鲜明的节奏韵律,和谐而又富于变化的音节,将全诗有机粘连在一起。

但中国诗人并不满足于形式上的整齐一致性,既讲究音节一致整齐美又强调有音调起伏变化美的诗歌才是中国诗人追求的终极目标。

这不仅反映了中国诗人对于自己语言的表层与深层结构的清醒认识与运用,也反映了他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和把握。

中国诗歌最初是没有音调变化的,随着汉语言的自身分化发展为“平上去入”和梵语声韵学的传入,中国诗歌便从纯粹的音节诗向严格执行平仄规律的近体诗转化。

所谓“平仄”律,是指利用汉语语言特性,将汉语的四声按声音的平与不平(上去入都算不平)分为两大类,通过交替使用,构成诗歌音调抑扬顿挫的变化。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英语诗歌中区分重音和轻音,长音和短音,因而英语诗歌便形成了轻重律、长短律这样的音调律。

英语诗歌中也不乏音调和语义巧妙结合的范例。

如莎士比亚第29首十四行诗中诗句:“haply i think on thee,and then my state,/like to the lark at break of day arising(忽然想起了你,于是我的心情,便像云雀破晓从阴霾的大地振翮飞翔)”,后行11个音节,最后的-sing是轻读音节。

第一个音步(like to)是扬抑格,前两个音步构成“重—轻—轻—重”模式,把两个轻读音节放在一起传递出云雀高飞的迅捷感;而其后的音步则构成“轻—重—轻—重—轻—重—轻”的节奏,给人云雀在空中快乐上下翻飞,最后一飞冲天的印象,同时反映出诗人心境从沉郁到欢愉的曲折变化。

英语诗歌除十四行诗有行数要求,一些诗的诗节是四行外,其余并不强求诗歌形式的整齐划一。

如herrick (1591-1674)的upon his departure hence(永诀):“thus i/pass by/and die/as one/unknown/and gone(如此我/就悄悄/逝去/像个/无名者/死去)”是一首二音节一音步的短诗,每行听觉长度保持一致,但因构成单词和音节字母数不同,视觉长度很难一致。

(2)对偶汉语言的固有特性成就了中国特色的诗歌艺术——对偶。

而且喜爱整齐对称诗型的中国诗人们无疑会使诗歌在意义和形式上做到彻底的对偶。

如杜甫的《旅夜书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一联两句都是五个字,五个音节,无论视觉或听觉都极为整齐,连音调律也是整齐的对偶:“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诗义上“星”对“月”,“垂”对“涌”,“平野”对“大江”,“阔”对“流”。

整联静动相对,疏阔与悠长对比,立体对平面。

如此整齐地从词汇、句子到音调的对偶增强了整首诗的粘连性,主要信息彼此对照,彼此存在,共同描绘出了一幅意境悠远的图画。

汉字是表意文字,所以更容易在字形、音节、意义上构成彻底的对偶;而英语是表音文字,不是每个词的音节数都相同,在形成对偶时音节、字数、意义上就很难一致,有时只能做到意义上的大致对偶,却很难做到形式上的对偶。

同时汉语是孤立语,语法性虚词很少用,甚至完全不用,故不存在用字的重复。

而英语诗歌里冠词、连词、介词等等的使用都是不可缺失的。

如拜伦的诗歌:“my boat is on the shore,/and my bark is on the sea.(我的小船泊岸边,我的轻舟行海上)”,“shore”与“sea”在语义和音节上都构成对偶,但字母数不同,未能达成形式上的对偶。

(3)句法中国古诗中并不像英语诗歌因人称、时态、数量、词性和语态等的变化而引起字形或词形的变化,也不会随着古今语音的变化而不得不经常改变词形,没有表示确指或泛指的冠词,也无指示代词(如这、那)。

常常省略联系动词、人称代词、介词、时间状语甚至主语。

中国诗歌最有趣处是常省略人称代词及主语。

“由于没有主位的限指,便提供了一个境或情,任读者移入直接参与感受。

”除标示出诗歌作者,诗名中给出的人物信息外,多数诗句前为零回指或使用零形代词。

若连题目之中都无其他人物信息,则此诗多为抒情之作,无须论及他人。

加之古汉言没有时态变化,给人一种绝对时空感。

是说把个人的感情经验投放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宇宙、历史时空中,使诗歌获得了个体性与普遍性的双重效果。

如陈子昂的千古绝唱《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整诗包括诗名都省略了主语和人称代词,也无确指或泛指的冠词,但一个“独”字统领全篇,还有“前”与“后”,“古人”与“来者”的信息比照给予读者历史时空感,动词“念”“怆”“涕”连动句式将全诗粘连成为整体,如此便不妨碍母语读者感同身受。

尽管诗人没有描写具体的人事、景物,然而一个登高怀古、满怀悲愤之气,前无古人、后无同道的文人形象便跃然纸上。

全诗直抒胸臆,一气呵成,感情充沛、摄人心魄,而在英语诗歌中,主语、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动词、从句、时间状语等是不可或缺的,缺少这些成分是不可想象的。

在一些英语诗歌中可以没有名词做主语,但不能没有人称代词。

如拜伦的《她走在美的光影里》整篇未提及“她”是谁,仅用了一次人称代词“她”。

有趣的是,中国译者在翻译英语诗歌时有时也会遵循汉语语义规则和受众的思维习惯,省略些人称代词。

如莎士比亚悲剧《哈姆雷特》第3幕第1场哈姆雷特王子的那段著名对白中:“and makes us rather bear those ills we have/than fly to others that we know not of”翻译为“因此就宁愿忍受目前的灾殃,/而不愿投奔另一些未知的苦难。

”译文即使缺少了“我们”做主语也不影响读者的理解和感受。

但无疑的是,不论是中国诗歌还是英语诗歌在翻译成其他语言时由于篇章结构和语义粘连特点不同,各自诗歌的独特之处是会有所损耗的。

中国诗歌语言还尽量省略语法性的虚词,将众多单一的意象以词汇的形式并置叠加。

元代诗人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就是非常著名的通过若干意象词汇的并置叠加,诗中每句的信息结构单位都包含了不同数目的未知信息,在特定的“秋思孤旅”背景之中,承载未知信息的意象词汇彼此联系,形成了篇章的粘连,体现了全诗语义的整体性,勾画出了一幅忧伤孤寂的天涯秋旅图。

这种罗列的句式又类似于现代电影的“蒙太奇”镜头组合手法。

由于英语语法联系的重要性,英语诗歌很少有像中国诗歌那样通过意象的并置叠加来完成的诗作。

庞德在他的名短诗《地铁站》:“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人潮交错脸庞幻变/湿黑枝头花瓣争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