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内涵发展视角下的智慧校园建设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高校内涵发展视角下的智慧校园建设

作者:盛中华

来源:《当代教育论坛》 2018年第3期

盛中华

[摘要]促进高校内涵发展是应国家政策、社会舆论、教育发展规律的要求而做出的积极应

对之策。高校内涵发展对高校管理水平、育人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通过建设智慧

校园,提升高校运转效能,促进高校内涵发展。智慧校园建设,在充分发挥技术性的同时,应

体现出高校自身的特点。在智慧校园的建设中,需要科学处理智慧校园与大学文化之间的“张力”;建立科学的智慧校园评价指标体系;重视数据的收集,充分分析数据、合理使用数据。

[关键词] 高校内涵发展;智慧校园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张力”

[作者简介] 盛中华,杭州师范大学阿里巴巴商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教育信息技术(杭州 311121)

“十二五”规划以来,是我国互联网应用呈现快速式发展的时期。同时,教育信息化也获

得了迅速发展并得到了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的重视。2014年,教育部等五部委联合印发的《构

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通过教育信息化

的建设,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从而提高教育质量。从协同论的角度讲,

高校是一个相对开放的社会组织系统,需要不断完善自身,提高自身竞争力,从而促进整个教

育事业内涵发展。因此,促进高校内涵发展,不仅是高校自身的事情,也事关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是应国家政策、社会舆论、教育发展规律的要求而做出的积极应对之策。[2]

高校内涵发展对高校管理水平、育人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有一个便捷及时、

互联互通的信息化系统来提升高校运转效能。但是,在研究中发现,关于高校智慧校园的论述,其重点大多集中在技术性信息化平台的搭建上,并未从高校内涵发展特点和信息化建设应用导

向的顶层规划上做深入的分析。这也造成了目前高校较为常见的重硬件建设、轻实用性管理系

统和资源建设;重投入资金一哄而上,轻常规使用服务师生,导致智慧校园不“智慧”的情形。高校是智慧校园建设的主体,也是高校内涵发展的主体。因此,智慧校园建设对高校内涵发展

有什么意义以及如何实现等是本文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智慧校园的内涵

20世纪90年代,教育信息化的概念诞生。其目的在于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领域,

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随着技术和教育事业发展,高校信息化建设从电子校园建设、数字校

园建设逐渐向智慧校园建设迈进。

那么何为智慧校园?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智能”观。沈

洁等人认为,智慧校园是一种在信息化背景下,将人才、设备、环境及资源和社会性等因素进

行有机整合的校园系统,其基础是物联网技术、核心是信息的相关性、传递手段是双向交流的

多平台资源库、目的在于提供结合网络、服务、技术的智能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使得学校变得

更智能[3]。二是“教学”观。黄荣怀等人认为,智慧校园是“一种以面向师生个性化服务为理念,能全面感知物理环境,识别学习者个体特征和学习情景,提供无缝互通的网络通信,有效

支持教学过程分析、评价和智能决策的开放教育教学环境和便利舒适的生活环境”,通过智慧

校园建设,改革教育教学。三是“实用”观。宓咏认为,智慧校园应包括感知层、网络层、数

据层和应用层,其建设应该依靠应用驱动与价值驱动来实现,突出应用和服务。[5]四是“人本”观。胡钦太等人认为,智慧校园应是回归“以人为本”并体现校园活动的深度融合。

综合上述观点,我们认为,智慧校园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以人为本”,通过人才、设备、环境、资源等有机整合,改革和促进教育教学,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的新兴信息技术的

综合运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胡钦太等人的“以人为本”更多地强调向学校提供更好的服务。但从教育的角度讲,这是不够的,其原因在于:一是“用户”不仅包括学校,还包括学院、学科、专业、教师、学生等等;二是“校园”的最终目的和落脚点是“育人”,它除具有感知性、互动性、灵活性、开放性、“海量”性等特征外,还具有智慧性和目的性。由于前五种特性均

已有论述,限于篇幅,在此,仅对智慧性和目的性作简要分析。

智慧性。“智慧”一词,从不同角度理解具有不同的含义[9]。在计算机领域,它处于“数据一信息一知识一智慧”这一过程的最后一阶段。从理解的角度看,“智慧”是数据挖掘的过程;从语境的角度看,“智慧”强调对多个相对独立整体之间的联结。在英语语境中,“智慧”有Smart、Intelligent、Wisdom三个单词相对应。Smart强调通过技术的应用来调整决策,Intelligent强调学习力、理解力和问题的解决能力,Wisdom强调知识的适用性。但在智慧校

园这一语境中,更多的是强调计算机领域和英语语境中Intelligent的层面。这是智慧校园所

谓“智慧”而应有的一个含义——智能化。此外,智慧校园的“智慧”还应该包括智慧及其转

化的层面,即具有战略的眼光和具体应用的能力。这就意味着智慧校园应该有助于,至少不能

阻碍人尤其是学生深度认识、深度学习和深化思维的形成,更不能停留于信息的获得。深度认

知和深度学习需要经过“信息-知识-智力-理解性知识-智慧-转化”逐步深化的过程。转化既是结果也是过程,它是自我组织和自我超越的动力和冲力。这种转化的教育既是个体意识(认知)的进展,同时也是个体存在的进展,是知识论与价值论的统合。智慧校园应有助于促使信息向

知识、从知识向智力,从智力向理解,从理解向智慧这样一个向深度运动的动力来自于转化,

从而实现高校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

目的性。智慧校园的建设,是通过建构完善的信息化系统,实现精确管理与服务,提高高

校人才培养能力。人才培养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根本逻辑,是高校发展的战略核心,也是高校

的根本使命。随着全球化竞争的日益加剧、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人才成为更重要的战略性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高水平

人才是高校追求的最终目标。正如美国学者阿斯汀(Alexander Astin)指出的:大学的核心目标是追求学生的培养与成长;而大学是否卓越、本科教育质量的好坏应该直接地把教育对本科生

所产生的影响视为根本的评判标准;但资源导向的质量观、声誉导向的质量观、结果导向的质

量观、教育内容导向的质量观等传统的质量观,从实质上来讲偏离了大学的核心目标,于是,

这些质量观对大学质量的改善难以有所贡献。[11]智慧校园建设不是为建设而建设,而是为人

才培养而建设。如果脱离了人才培养能力提升这一目标,智慧校园就失去了“校园”的意义。二、智慧校园对高校内涵发展的促进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为我国高等教育今后的发展指明方向的同时,也提出了要求,即我国高等教育要进行内涵发展。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要“支持高校内涵发展,提高质量”[13]。2016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这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后期,学

生数量增速放缓,学校规模相对稳定。内涵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核心。

所谓高校内涵发展,是指学校“通过挖掘自身潜力、增强发展能力并形成发展机制以实现

不断改进教育质量、提高办学效益的发展”。高校内涵发展的主体是学校,基础是立足自我,

着眼点在于高校的科学发展、合理发展和长远发展,动力是内源的——来源于高校自身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人力资源观、教育质量观以及学校内部各子系统的动态协调,核心是以人为本,本质是一种组织主体自我优化完善的过程,目标是增强实力、提升学校核心发展力,实现“高

校功能活动及其结果品位的提升及相关要素品质的改善和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