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教育史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一、六艺教育起源于夏代,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二、春秋时期的教育变革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官学衰变

1、世袭制度造成贵族不重视教育

2、王权衰落导致学校荒废

3、战争动乱打破旧的文化垄断

(二)、私学兴起

兴起的原因:1、政治经济的变革,社会的变动,官学的衰落

2、“士”作为一个阶层受到各诸侯国的重视,私学的创办者都已各种“治国治民”相标榜,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三、私学的历史特点

1、私学是建立在土地私有制的个体经济基础上。

2、私学的社会阶级基础是以新心地主阶级为首,包括农、工、商等自由民反奴隶主贵族统

治的阶级联盟。

3、私学它是有四家根据社会或个人需要而设立的,它是分散的,学在四方。

4、私学是政教分设

5、私学以自由受教为原则,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

6、私学是官师分离

7、私学思想自由

8、私学的教育内容突破传统的“六艺”教育

四、孔丘的教育思想

(一)、论教育的作用

(1)教育与政治的关系:通过教育把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风气传播开去,就会影响政治。(2)与经济的关系: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先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教育家-“庶富教”

(3)、与军事的关系:“足食、足兵、民信”作为立国的基本要求;

(4)、与行政、法律的关系:“道之以政,齐之以行,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二)、论教育对象问题-----有教无类

(1)内涵: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

可以入学受教育。

(2)意义:打破贵贱、贫富和种族的界限;

打破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满足了平民入学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三)、论培养目标-“学而优则仕”

(1)内涵:将学习与做官联系起来

(2)依据:《论语•子张》“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学也,禄在其中矣”

(3)意义:把学优与仕优联系起来,以学优保证仕优,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反映了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

对后世的读书做官制度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论教育内容---六经

特点:偏重社会人事。(“不能事人,焉能事鬼”)偏重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五)、论教学原则和方法-学、思、行结合

教学原则:

(1)因材施教。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进行不同的指导;针对学生的性格缺点,补偏救弊;顺应学生的各种爱好,发展其特殊才能。

(2)学思并重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3)启发引导

启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含义:教学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教学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举一反三

诱导:循循善诱、由博返约、叩其两端

教学方法:好学乐学;实事求是;不耻下问;温故知新

(六)、论道德修养

(1)道德准则“仁”和道德规范“礼”

关系: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

(2)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

立志乐道;克己反省;改过迁善;身体力行

(七)、孔子的教育精神

1、学之不厌,诲人不倦

2、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

3、热爱学生,对学生无私无隐。

4、提倡师生平等。

5、教学相长

(八)、孔子的历史贡献

1、创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

2、提出教育的作用:政治、经济、军事、法律

3、提出培养目标:学而优则仕

4、重视古代书籍的整理

5、教师的教育精神

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教育

一、稷下学宫

(一)、定义: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的学府

(二)性质

1、二重性:官私合营的自由联合体。

2、多功能性:集讲学、著述、育才、咨议为一体。

(三)、特点

1、学术自由

2、教师待遇优厚

3、学无常师

4、制定了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

(四)、意义

1、促成了诸子百家的发展、融合、分化;

2、显示了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

3、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二、性善论是孟子的教育理论的基础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译:同情之心,每个人都有;羞耻之心,每个人都有;恭敬之心,每个人都有;是非之心,每个人都有。同情心属于仁,羞耻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礼,是非心属于智。这仁义礼智,不是由外人给予我的,是我本来就有的,不过不曾探索它罢了。

三、孟子论理想人格

他提出“大丈夫”的理想人格,对理想人格做了描绘: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大丈夫要有高尚的气节,他们决不向权力低头,决不无原则地服从;大丈夫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浩然之气。

实现这些理想人格的方法: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

四、荀子论学习过程与思想方法

1、闻见:闻见是学习的起点、基础和知识的来源

2、知:知道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3、行:行是学习的最高阶段

五、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是发家代表人物韩非提出的教育主张,其首倡者是商鞅。

顾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译:在明君的国家里,不用有关学术的文献典籍。而以法令为教本,禁绝先王的言论,而以官吏为老师。

五、三纲领、八条目

三纲领出自《大学》,分别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大学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止于至善”

八条目出自《大学》,分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表现出较强的逻辑性,它们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简单而丰富,体现了循序渐渐的原则。

六、《中庸》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自《中庸》,很好的反映了学习的基本环节:学、问、思、辨、行。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译:要广博地学习,详细地求教,慎重地思考,明白地辨别,切实地力行。

七、《学记》里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

(一)、教育教学原则

1、预防性原则:估计学生可能会发生的种种不良的行为,预先采取防止措施

2、及时施教原则: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而教。

3循序渐进原则:教学必须要遵循一定的顺序

4、学习观摩原则: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借助集体的力量进行学习

5、长善救失原则: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差异,认识到他的两重性,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6、启发诱导原则:懂得循循善诱,让学生会举一反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