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后感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77a8c728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1eb2052.png)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后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理解宗教这一复杂社会现象的道路,在观看相关内容后,我有诸多深刻的感悟。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这一观点使我认识到宗教并非是一种永恒不变的存在,它有着自己产生的根源。
在原始社会,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无知和恐惧催生了最初的宗教观念。
例如,雷电、洪水等自然灾害超出了当时人类的认知和控制范围,于是人们将其归结为超自然力量的作用,从而产生了对神灵的崇拜。
随着社会的发展,宗教也在不断演变,它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精神需求。
在封建社会,宗教往往与统治阶级相结合,成为维护统治秩序的工具。
教会通过教义来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让民众接受社会的等级制度,认为这是上帝的旨意,不可违背。
宗教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面性,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方面,宗教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下,能够为人们提供精神寄托和道德规范。
当人们面临生活的困境、无法摆脱苦难时,宗教给予他们一种希望和安慰,让他们相信在现世的痛苦之后会有美好的来世或者神灵的救赎。
宗教所倡导的一些道德观念,如爱、善良、宽容等,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另一方面,宗教也可能被极端势力利用,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因素。
极端宗教组织往往违背宗教的本义,煽动仇恨、制造暴力,破坏社会的和平与发展。
例如,某些恐怖组织打着宗教的旗号,进行恐怖袭击,给无辜的民众带来巨大的灾难,严重危害了国际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出发,对待宗教应该遵循科学、理性的态度。
在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这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正确决策。
这一政策既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又强调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宗教信仰自由并不意味着宗教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地发展。
宗教活动必须在法律和政策的框架内进行,这是为了确保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防止宗教势力对社会秩序和人民利益造成损害。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发言材料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发言材料](https://img.taocdn.com/s3/m/4ed828ec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4243e58.png)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发言材料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认识和态度。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演变过程,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时期,主要体现为无神论和唯物主义;到了列宁时期,宗教问题更加突出,主张无神论,并对宗教进行激烈的批判和斗争;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推进,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逐渐趋于理性和包容。
现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更加注重尊重信仰自由,同时强调科学和共产主义的实践。
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辩证法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产物,是人们对现实存在的一种幻觉。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认为,宗教是在不平等社会中形成的一种精神支柱,是统治阶级用以维持社会稳定和压迫被压迫阶级的一种意识形态。
宗教的本质是一种虚幻的幻觉,它使人们对现实存在产生错觉和迷恋,阻碍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真实情况。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主张无神论,认为宗教是迷信和糊涂的产物,是人们对世界意识的偏离和错误的表现。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强调宗教的源头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无知和迷恋,是人们对未知和难以理解的事物的一种恐惧和求助。
同时,它也认为宗教是反动的和精神奴役的工具,统治阶级利用宗教来维护其统治地位,压制被压迫阶级的革命意识,使人们顺从于现实的压迫和剥削。
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推进和现实的变革,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也开始发生变化。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逐渐向理性和包容的方向发展。
现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更强调尊重信仰自由和宗教多样性,反对迫害和歧视宗教信仰。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主张人们有权拥有宗教信仰,同时也要求人们要以科学和共产主义的实践来评估和选择宗教信仰。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认为,科学和共产主义是人类最高的精神追求,宗教信仰应该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人民群众的意愿,要符合科学的认知和道德的标准。
在现实中,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的碰撞和融合使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面临新的考验。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https://img.taocdn.com/s3/m/1ac2cca2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9a.png)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认识机电一体化1406班汤悦当今社会虽然是一个科技水平不断攀升的社会,但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中仍存在一些现象是高科技所无法解释的,比如人生中难以把握的兴衰荣辱,旦夕祸福,生老病死等,这些复杂的现实情况使客观存在的每个人似乎都被某种不知名的“异己”力量所掌控,这时宗教理所当然的成为解释这些现象的手段和工具;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一个系统的、开放的思想理论体系,我们要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起源与本质论述宗教是一种为社会群体所认知的对主宰的崇拜和文化风俗的教化,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宗教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历史悠久,对于宗教起源问题,不同的学者立场不同,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普列汉诺夫认为宗教是由原始的图腾崇拜演变过来的,图腾是人类宗教的原始形态;弗洛伊德认为宗教是人类内心深处被压抑的情感无意识转移的产物,即心理起源说;涂尔干认为宗教信仰源于人们对社会的崇拜,神就是社会的化身;但马克思从唯物主义世界观出发,认为宗教的起源是基于两个客观条件:一是早期人类社会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二是阶级社会中的阶级压迫;唯物主义世界观认为,物质决定意识,而宗教是属于意识形态范畴,要清楚的认识宗教的本质,必须基于社会物质经济条件本身;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的本质可以划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宗教是对现实世界的歪曲反映,二是宗教是阶级社会中“人民的鸦片”;从认识论角度来看,宗教是现实生活的虚幻的歪曲的反映;恩格斯曾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人们之所以信仰宗教,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一些事现实给不出有说服力的答案,比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很多人把困难命运的根源归结为“命运”,即神的安排,并渴望从宗教中寻找幻想着的幸福,获得精神生活上的慰藉,实质上他们是在用宗教麻痹自己的神经,从而摆脱现实的束缚,获得理想的自由;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及其在当今社会中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来分析宗教的本质,揭示宗教的起源与存在的根源和发展的规律与消亡的条件,及其社会作用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是一种科学的宗教世界观和方法论; 对于宗教,我们要辩证的认识和把握其作用的二重性;宗教的世俗化倾向越来越明显,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一些宗教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信教和传教,甚至利用宗教谋求利益;比如一些基督教徒在自养名义下,大肆兴办经济实体,一些佛教古刹也都成为商品集散地,有的以寺庙为实体供人参观,从而获利;但也有一些宗教群体投身于慈善事业,真正为百姓牟福;宗教在国际事务中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宗教具有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复杂性等特点,我们不能孤立的,或者单方面看待其作用,也不能形而上学的对其简单处理,而应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指导下,结合国家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军事的以及其他领域具体实际情况看待其在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宗教如果可以做到与时俱进,保持其先进性并且积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就可以发挥其积极作用,可以维护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也有利于文化建设和国际交往; 从功能上看,宗教是“人民的鸦片”;马克思曾说:“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在阶级社会中,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只感觉绝望与无助,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安慰的人们只能追寻理想中的慰藉,活在自己幻想的世界中,聊以自慰;人们只会在现实中受到束缚,他们的精神领域是不受统治的,但宗教毕竟只是一种意识形态,它是虚幻的,不切实际的,它不会给人们带来真正现实中的幸福,它既是可以止痛的药物,也是可以麻醉人们神经的毒药;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而宗教问题总是与民族问题联系在一起,所以在处理宗教问题时,就应该时刻保持高度的敏感性,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合理处理社会生活中的一系列宗教问题;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经历了一个初步形成、曲折发展、不断充实日臻完善的过程,中国共产党数代领导集体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原理的指导下,结合中国革命具体实践形成的与时俱进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实质上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扩充和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在中国,大学生信仰宗教的人数不断攀升,而他们对宗教却没有一个正确清楚的认识,以至于有了较多的困惑;首先,他们理不清理论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其次,宗教信仰群众规模的不断扩大,也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一定的影响;部分学生在信仰上存在有神论思想,对宗教的本质内涵认识不清,还有部分学生对共青团员、党员能否信仰宗教问题上也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宗教存在的自然、社会、以及思想根源在当今社会还未完全消除,宗教仍然会长期存在于人类的现实生活,而我们就需要树立正确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高校应该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教育,对大学生进行无神论教育,引导大学生全面认识宗教的社会历史作用,并且加强宗教法律和宗教政策的教育;。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与宗教信仰自由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与宗教信仰自由](https://img.taocdn.com/s3/m/c76b590e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29.png)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与宗教信仰自由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思想体系,它对于宗教问题有着独特的观点和态度。
宗教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本质、作用和发展趋势等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宗教信仰自由是指马克思主义主张的人们在宗教信仰上享有的自由和权利。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来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与宗教信仰自由。
一、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一种幻觉和精神鸦片,是无产阶级受压迫的产物。
宗教的产生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社会存在决定人的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面对生存的压力和无法解决的矛盾,往往会将希望寄托在超自然力量的存在和宗教教义中。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强调社会历史实践的基础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消除宗教的根本途径。
在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不再面临压迫和剥削,宗教信仰将不再存在。
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宗教是一种反映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产物,是一种阶级社会中迷信的体现。
二、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批判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不仅是一种幻觉和精神鸦片,还是一种控制和压迫人民的工具。
宗教教义常常是统治阶级用来维护自己统治地位的神圣工具。
宗教通过传教和传统习俗的规范,让人们服从传统道德和伦理规范,以维护社会秩序和现有的权威体系。
马克思主义对宗教进行了理论批判,认为宗教是一种形式上的错误和迷信。
宗教试图通过超自然力量解释世界和人类的存在,这种解释是片面和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坚信科学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社会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改变世界。
三、马克思主义与宗教信仰自由马克思主义主张人民在宗教信仰上享有自由和权利。
马克思主义主张消除阶级剥削和压迫,实现人民解放和共产主义社会。
在这个社会中,人们将不再面临宗教的压迫和束缚,他们将有更多的自由去选择是否信仰宗教以及选择何种宗教信仰。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认为,宗教信仰是人的精神需要的一种表现,人与宗教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多样的。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和宗教批判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和宗教批判](https://img.taocdn.com/s3/m/e9f8ce6e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06.png)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和宗教批判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有关社会和历史问题的学说,它对社会现象有着自己独特的观点和分析方法。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下,宗教被视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在观念、信仰和行为上具有一定的特征。
因此,马克思主义对于宗教问题有自己的观点和批判。
一、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观察和理解基于其对社会的基本理论和历史演进的分析。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宗教起源于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无知和恐惧,是一种对人类意识的误导和压迫。
宗教信仰以神圣的力量为核心,试图解释人类存在的意义和目的,同时通过行为规范和宗教仪式来塑造道德和行为准则。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宗教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是统治阶级维护统治地位和利益的工具。
宗教信仰和实践对劳动人民来说是一种虚假的安慰和麻醉,它们转移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斗争的热情。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通过揭示宗教的阶级本质和历史作用,才能真正解放人类的思想和行为。
二、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批判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批判主要包括对宗教本质和宗教功能的分析,以及对宗教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批判。
首先,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宗教信仰的本质和起源。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信仰源于人们面对世界的无知和困惑,是对现实生活的回避和幻觉。
宗教信仰基于个人的信仰和主观感受,缺乏科学和客观的依据。
因此,马克思主义批判和拒绝了宗教信仰。
其次,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宗教的社会功能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在社会中具有一定的维稳和统治作用。
宗教信仰通过传统和信仰规范,约束了劳动人民的思想和行为,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
马克思主义强调,只有通过对宗教思想的批判,才能揭示其掩盖的社会现实和阶级利益。
最后,马克思主义强调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宗教被视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工具,用来维护旧有的经济和政治秩序。
因此,马克思主义坚持对宗教的批判和斗争,以实现人类社会的解放和进步。
总结起来,马克思主义对于宗教问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和批判。
马克思主义五观
![马克思主义五观](https://img.taocdn.com/s3/m/633da6dc4afe04a1b071dea7.png)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马克思主义“五观”即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1、马克思的国家观“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
”这是V.I.列宁对K.马克思、F.恩格斯的国家观点最全面、最准确的概括。
它包括3层含义:①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
这说明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
它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彻底消灭而自行消亡。
这是国家的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
②国家是阶级统治。
这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是哪个阶级的统治。
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任何一个阶级的统治都来源于它们的经济统治,而一个阶级的经济统治又必须依靠它的政治统治来维护和巩固,因此国家政权总是属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的联合力量,是统治阶级的集体意志和力量的表现,一般都是通过国家意志来实现的。
奴隶制国家的本质是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封建制国家的本质是地主阶级的统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的统治,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无产阶级的统治。
③国家是机器。
它形象地指出国家是由许多部件所组成的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
国家组织与其它社会组织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它有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国家意志的能力,有行使这种权力的官吏(干部),有实现这种权力的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强制机关,还有供养官吏与强制机关的捐税和国债。
这3项构成一种组织力量和物质力量,即特殊的社会权力。
2、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第一,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形成、发展到消亡的客观规律。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五观”
![马克思主义“五观”](https://img.taocdn.com/s3/m/c290154e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4087a5b.png)
马克思主义“五观”马克思主义“五观”是指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这“五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国家、民族、历史、文化、宗教等领域的具体体现,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社会问题,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国家观是马克思主义“五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在现代社会,国家的职能不仅仅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还包括保障公民的权利和利益,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就要热爱自己的国家,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积极参与国家的建设和发展。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国家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要不断推动国家制度的完善和创新,使国家更好地服务于人民。
民族观在马克思主义“五观”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和心理特征。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就要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反对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要尊重各民族的差异,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合作和团结,共同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同时,我们也要警惕和反对各种形式的民族分裂主义,维护国家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历史观是我们认识和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视角。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就要以客观、公正的态度看待历史,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为现实的发展提供借鉴。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历史的发展。
文化观是马克思主义“五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研究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bf1b761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84.png)
二、当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 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4、教育内容不够系统和完善
5、教育方法相对简单枯燥
6、实践教学环节较为薄弱
三、完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 观教育的对策建议
7、加强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和完 整性
参考内容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唯物主义基础上,吸收人类文明成果, 包括对当时流行的各种思潮进行比较、鉴别和对当时流传的许多民间信仰进行科 学分析而形成的。它不仅科学地说明了宗教的本质、社会根源、阶级实质、历史 发展过程等问题,而且科学地阐明了无神论与有神论的关系,为无产阶级提供了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2、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理论灌输 和思想引导,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则强调理论与实践 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通过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可 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提高其吸引力和影响力。
3、促进青年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不仅涉及到宗教 知识的学习,还包括对历史、文化、哲学等多个领域的学习和探索。通过这些方 面的学习,可以帮助大学生开阔视野,拓展思维空间,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 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 研究
目录
01 一、加强大学生马克 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 必要性
三、完善大学生马克
03 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 对策建议
二、当前大学生马克
02 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发展和进步,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越来越受到。作为当代青年 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的宗教信仰观念、行为方式以及教育培养等方面都 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因此,加强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教育研究,对 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 设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与现代社会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与现代社会](https://img.taocdn.com/s3/m/07c986d1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0b.png)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与现代社会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哲学体系和社会理论,对于宗教观有着独特的态度。
尽管马克思本人对宗教持有批判的立场,但是马克思主义并非完全排斥宗教存在。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1. 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批判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其根源在于人类对于现实的矛盾和不满。
宗教扮演着维护剥削阶级统治和社会不平等的角色,成为被统治者寄托希望和寻求安慰的工具。
马克思主义指出,宗教作为一种幻觉,使人们迷失在虚幻的世界中,无法真正认识和改变现实社会的本质。
2. 宗教观与现代社会的变革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宗教在社会生活中的复杂作用。
宗教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心灵安抚、价值信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许多人在面对生活的困境和压力时,仍然寻求宗教的慰藉和支持。
特别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宗教仍然是社会团结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
3. 宗教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主张无神论与无宗教,但这并不意味着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彻底消除宗教。
在实际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允许宗教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和发展,只要宗教不干涉国家政权,不影响社会进步和人民群众权益的实现。
因此,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对宗教持有一种相对宽容的态度。
4. 宗教观对社会进步的启示尽管马克思主义对宗教持有批判态度,但是宗教观中所蕴含的道德伦理与人道精神对于社会进步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的解放和社会的公平正义,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宗教观中的道德价值,如关爱他人、公义、勇气等。
5. 当代社会对于宗教的包容与尊重现代社会对宗教持有一种包容和尊重的态度。
多元化的宗教信仰为社会增添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
社会对于宗教的宽容并不意味着对于迷信和极端宗教活动的纵容,而是在法律框架下保障宗教信仰的自由,同时要求宗教与社会和谐共处。
总结: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与现代社会密切相关。
尽管马克思主义对宗教持有批判态度,但在实际社会中的应用中,宗教仍然以多种形式存在。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30f2cb55ee06eff9aef80793.png)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认识机电一体化1406班汤悦当今社会虽然是一个科技水平不断攀升的社会,但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中仍存在一些现象是高科技所无法解释的,比如人生中难以把握的兴衰荣辱,旦夕祸福,生老病死等,这些复杂的现实情况使客观存在的每个人似乎都被某种不知名的“异己”力量所掌控,这时宗教理所当然的成为解释这些现象的手段和工具。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一个系统的、开放的思想理论体系,我们要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起源与本质论述?宗教是一种为社会群体所认知的对主宰的崇拜和文化风俗的教化,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宗教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历史悠久,对于宗教起源问题,不同的学者立场不同,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
普列汉诺夫认为宗教是由原始的图腾崇拜演变过来的,图腾是人类宗教的原始形态;弗洛伊德认为宗教是人类内心深处被压抑的情感无意识转移的产物,即心理起源说;涂尔干认为宗教信仰源于人们对社会的崇拜,神就是社会的化身;但马克思从唯物主义世界观出发,认为宗教的起源是基于两个客观条件:一是早期人类社会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二是阶级社会中的阶级压迫。
唯物主义世界观认为,物质决定意识,而宗教是属于意识形态范畴,要清楚的认识宗教的本质,必须基于社会物质经济条件本身。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的本质可以划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宗教是对现实世界的歪曲反映,二是宗教是阶级社会中“人民的鸦片”。
从认识论角度来看,宗教是现实生活的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恩格斯曾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人们之所以信仰宗教,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一些事现实给不出有说服力的答案,比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很多人把困难命运的根源归结为“命运”,即神的安排,并渴望从宗教中寻找幻想着的幸福,获得精神生活上的慰藉,实质上他们是在用宗教麻痹自己的神经,从而摆脱现实的束缚,获得理想的自由。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https://img.taocdn.com/s3/m/1483e7023c1ec5da50e270db.png)
编者按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等关于宗教工作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普及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常识,推动我党宗教政策全面落实,今专门开设栏目,集中刊发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以及重要政策规定等,供大家学习。
什么是马克思卞义宗教观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地揭示了宗教的本质、社会作用及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历史规律,确立了工人阶级政党对待宗教的科学态度以及处理宗教问题的基本原则。
基本内容有:(1)宗教的本质。
马克思认为,宗教是人的异化形式,宗教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2)宗教的根源。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宗教根源于社会物质生产方式,根源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合理,根源于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对人成为盲目起作用的、异己的力量。
(3)宗教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同其他事物一样,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恩格斯对宗教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宗教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展现的历史形态,先后提出过三种图示:第一种是“自然宗教”到“多神教”再到“一神教”;第二种是从原始社会的“自发宗教”到阶级社会的“人为宗教”;第三种是从“部落宗教”到“民族宗教”再到“世界宗教”o(4)宗教的消亡。
宗教的消亡是事物本身矛盾运动的结果,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自然过程。
恩格斯指出:“当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的时候,现在还在宗教中反映出来的最后的异己力量才会消灭,因而宗教反映本身也就随着消灭。
”(5)宗教的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宗教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一方面,宗教是维护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本质上是历史上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利益的工具,但被压迫人民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也会利用宗教进行反抗斗争。
另一方面,马克思指出,宗教产生于颠倒的世界,因此是颠倒了的世界观,给人虚幻的幸福。
马克思宗教观
![马克思宗教观](https://img.taocdn.com/s3/m/62f8e921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6b.png)
马克思宗教观信仰是人的精神支柱,宗教是以信仰为核心的社会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宗教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立场,深刻阐明了宗教的本质及其社会作用,是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的重要指导。
一、宗教是自然存在的意识形式,是社会生活的精神上层建筑。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把宗教视为整个文明或某种文明的特殊阶段,从而具有了与一般自然存在的区别性,是一定社会的产物。
二、宗教产生于人类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由蒙昧状态过渡到文明状态。
但在人类文明的初始阶段,因生产力极端低下,人类面临严峻的自然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把对自然的崇拜、恐惧、敬畏转化为精神上的需要,企图通过超自然的力量来保护自身,这便形成了最原始的宗教。
但同时也说明,在生产力低下的社会条件下,宗教只能以自发形式产生并存在。
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后,宗教开始成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与政治、法律、哲学、科学等并列。
人们对于社会历史发展的认识,也从最初的自发阶段发展到自觉阶段,宗教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更多地以一种被制约的状态介入社会生活,直至它们发展出超自然的神灵世界。
三、宗教的本质是信仰,核心是信仰。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的本质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
宗教信仰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对某种主体力量、某种社会事物、某种社会现象的强烈的依赖关系和坚定不移的信念,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较为持久的精神力量和稳定的精神状态,是人们解决各种社会矛盾的精神动力。
可见,宗教是信仰的集中体现,是信仰的表现形式。
四、宗教信仰具有世俗性,是人的生活方式之一。
人的生活方式是多样的,信仰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有两重性,即:世俗性与神圣性。
一方面,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信仰者不断丰富和发展信仰内容。
另一方面,信仰者又不断改变自己的信仰,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宗教,也使宗教随之发生变化。
可见,宗教具有世俗性,人的生活方式之一就是信仰。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形成和发展及逻辑分析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形成和发展及逻辑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4164c6d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ed.png)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形成和发展及逻辑分析内容摘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察分析宗教现象和宗教问题,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在马克思恩格斯通往科学世界观的逻辑进路中,宗教批判思想是其重要一环。
重新审读马克思恩格斯宗教批判思想的形成过程,可以梳理出从有神论到启蒙无神论,再到科学无神论的转变。
恩格斯晚年又对宗教的本质、根源、作用和未来走向做出全面、科学判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宗教批判思想。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发展逻辑分析一、马克思、恩格斯早期的宗教观(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早期的著作中对宗教观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们认为,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解释和反映。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宗教是一种虚幻的幻觉,是对现实的错误解释。
他认为,宗教是由于人类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和矛盾时,寻求心理安慰和解释的产物。
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指出,宗教是一种阶级社会的产物。
在《共产党宣言》中,他们指出,宗教是统治阶级利用宗教信仰来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的工具。
宗教通过灌输人们对神秘力量的崇拜和对来世的幻想,使人们忽视了现实社会的问题和矛盾,从而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
(二)马克思和恩格斯并不仅仅否定宗教。
他们认为,宗教是人类对现实的一种反映,是人们对社会问题的一种回应。
在《论宗教的批判和批判的宗教》中,他们提出了“宗教是人民的苦难的呻吟,是无幸的世界的心灵,是没有心灵的人民的心灵”这一观点。
他们认为,要消除宗教,必须解决社会问题,消除人们的苦难和矛盾。
(三)总的来说,马克思和恩格斯早期的宗教观认为,宗教是一种虚幻的幻觉,是统治阶级利用来维护自己利益的工具。
然而,他们也认识到宗教是人们对社会问题的一种回应,要消除宗教,必须解决社会问题。
这些观点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奠定了基础。
二、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走向历史唯物主义(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它对宗教的看法也是基于这一理论基础之上的,历史唯物主义式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理论基石。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之内涵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之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95d2c850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af.png)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之内涵【摘要】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本质和社会功能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宗教是一种精神鸦片,割裂和麻醉人们的意识形态。
宗教作为社会政治工具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
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提倡科学态度和对宗教问题的深入研究。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观念的批判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必然过程,强调了宗教问题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对于马克思主义来说,宗教观念的改变和超越是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由之路,科学态度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宗教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内涵、本质、社会功能、意识形态、割裂性、麻醉性、精神鸦片、社会政治工具、批判、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意义、重要性、科学态度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之内涵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之内涵主要包括对宗教的本质和社会功能的分析,宗教作为意识形态的割裂性和麻醉性,宗教作为人民的精神鸦片,宗教作为社会政治工具的批判,以及宗教观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一种思想意识形态,是反映阶级利益的工具,是一种对人民进行精神控制和麻醉的工具。
马克思主义者坚决反对宗教的割裂性和麻醉性,认为宗教是一种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是一种迷信和愚昧。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宗教是一种阶级工具,在社会政治中起着重要作用,是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地位和防止被统治阶级反抗的工具。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帮助我们认清宗教在社会中的真正作用,加强对宗教问题的认识,正确处理宗教问题,促进社会主义的发展和进步。
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核心之一,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理解。
2. 正文2.1 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本质和社会功能的分析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本质和社会功能的分析主要围绕着宗教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展开。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的产物。
宗教的本质在于提供对人类生存和命运的解释,为人们提供一种信仰依托和精神支撑。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https://img.taocdn.com/s3/m/939abd11cc1755270722087c.png)
6、要不倦地进行科学无神论的 宣传。既然宗教对公民来说是私 人的事情,要彻底实现宗教信仰 自由,那么,无产阶级政党还要 不要进行科学无神论的宣传呢?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对党来说, 宗教并不是私人的事情。无产阶 级政党不仅要保持自己世界观的 纯洁性,还要进行宣传和提高群 众的觉悟,使劳动群众从宗教偏 见中解放出来。因此,马克思、 恩格斯、列宁都强调要进行科学 无神论的宣传,向群众说明有神 论的荒谬,说明宗教存在和发展 的根源。
的事情。
工人阶级政党对待宗教的态度和原则
工人阶级政党对待宗教的态度和原则,是建立在对宗教的本质及其发展 规律科学认识基础上的。
5、彻底实现政教分离和宗教 信仰自由。实行政教分离、 宗教信仰自由的口号,在历 史上是欧洲资产阶级在反封 建、反宗教的斗争中首先提 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 家们根据无产阶级斗争的要 求充实了这些口号的内容。 强调:“教会与国家完全分 离, 真正实现既有信教的自由又 有不信教的自由。”
马克思主义 宗教观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你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共产党人 有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来认 宗 识、分析宗教的本质,揭示宗教产生的起源与存在 教 的根源和发展的规律与消亡的条件及其社会作用的 信 理论、观点、原则的总合。具体内容主要包括马克 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宗教的 仰 基本观点和态度。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党的宗教政 吗 策的理论基础。 ?
2、用行政命令和警察手段禁止 宗教的“左”的做法是对神的唯 一效劳。马克思、恩格斯在反对 将社会主义和宗教结合的同时, 也坚决反对用“左”的做法对待 宗教。“左”的观点和做法不仅 无助于宗教的消亡,而且只会刺 激信教群众的感情,加强他们的 信仰。正如恩格斯指声疾呼向 宗教宣战是一种愚蠢的举动,这 样的宣战是提高人们对宗教的兴 趣、妨碍宗教真正消亡的最好手 段。”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与无神论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与无神论](https://img.taocdn.com/s3/m/18ebdb01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07.png)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与无神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经济和政治组织的理论体系,它提供了一种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解释和指导。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无神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两个重要方面,本文将分析和讨论这两个概念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和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宗教被视为一种意识形态和社会现象,其根源和存在被解释为人类对现实的反映和回应,以及社会内在矛盾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认为,宗教起源于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无知和恐惧,是对不确定性的寻求安慰和支持的一种方式。
同时,宗教还被视为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和意识形态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核心观点是宗教的本质是人产生的,而不是超自然力量的存在。
它认为宗教信仰是人类对现实社会压迫和剥削的幻觉,它掩盖了社会矛盾的真相,成为压迫统治阶级利益的保护伞。
因此,马克思主义认为通过揭示宗教的本质和功能,可以推动人类从迷信和幻觉中解脱出来,实现社会的进步和解放。
二、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无神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之一,它认为宇宙和人类社会的运行是由客观规律所支配的,而不是由于超自然的神灵的干预。
无神论的核心思想是基于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观点,即宇宙和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是通过自然演变和社会进化的。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强调科学和理性的重要性,它批判并否定了宗教的神秘主义和超自然信仰。
无神论认为宗教信仰是对真理的追求和认知的阻碍,它使人们片面地看待世界和社会,而无法真正理解社会的本质和人类的历史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无神论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和无神论相辅相成,在对待宗教问题上有着密切的联系。
它们共同揭示了宗教现象的本质和社会作用,旨在引导人们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认识到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通过对宗教的批判分析,揭示了宗教是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是对现实社会的幻觉和逃避现实的幌子。
而无神论则从更广阔的角度出发,以唯物主义的观点,否定了宗教的超自然信仰,强调了科学和理性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概述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c97a180caf45b307e8719745.png)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概述*导读: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与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及处理宗教问题的纲领、政策的总和,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与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及处理宗教问题的纲领、政策的总和,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政党在领导人民群众争取社会主义胜利和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的指南。
它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世界观和领导无产阶级从事社会主义革命的斗争过程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宗教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同时继承和发展了人类历史上各种无神论和宗教理论体系的优秀成果后创立的,列宁则在领导工人阶级建立苏维埃政权以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实践中,以自己的新贡献使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继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因此,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等同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观点,凡是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观察和处理宗教问题的观点和态度,都应被视之为是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
*一、关于宗教的本质及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包括两大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揭示了宗教的本质及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二是确立了工人阶级政党对待宗教的态度和原则。
*1.*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本质的论述关于宗教的本质,马克思主义总的思想是反对用观念的东西去诊释宗教,而主张到宗教的每个发展阶段的现实物质世界中去寻找它的本质。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曾对宗教的本质作了高度的概括,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①这段话说明:第一,宗教就其内容和对象来说,与其它社会意识形态一样,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宗教信仰和崇拜的对象并不是什么不可捉摸的神秘权能,而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但却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
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几点思考
![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几点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a71a0fd4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60b3860.png)
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几点思考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是指通过教育的手段,加强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理解和认同,以实现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在广大群众中的广泛传播和深入人心。
这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对于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社会稳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从几个方面对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进行思考。
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基本理论的教育。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科学、辩证的宗教观。
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普及,使人们明确宗教与科学、宗教与马克思主义的辨证关系。
只有站在科学的高度,才能正确理解和对待宗教。
为此,可以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基本理论的培训班、研讨会等活动,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学习和理解。
要加强对宗教的历史和现状的教育。
人们对宗教的认识往往离不开对其历史和现状的了解。
只有了解宗教的发展历程和其在现实社会中的表现,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判断宗教的本质和功能。
要通过教育,让人们了解不同宗教的发展过程和特点,并客观地分析和评价宗教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这样,人们就能更加全面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从而提高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接受度和认同感。
要注重对宗教人士的教育。
宗教人士是宗教思想的传播者和宣传者,他们对宗教的理解和态度对于宗教观教育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要重视对宗教人士的培训和教育,使他们真正理解和领会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核心思想和原则。
可以通过开设专门的培训班、举办学术研讨会等方式,提高宗教人士对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学习和研究水平。
要积极引导宗教人士正确地理解和解读宗教经典和教义,避免歪曲和误导。
要加强对公众的宗教观教育。
广大民众是宗教思想的应用者和接受者,他们对宗教的理解和态度直接关系到宗教观教育的效果。
要通过宗教传媒、宗教文化节庆等途径,向公众普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知识和理论,提高公众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认知度和认同度。
还要加强对宗教迷信、宗教极端主义等不良现象的批评和斗争,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念和态度,增强抵御宗教迷信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涵义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涵义](https://img.taocdn.com/s3/m/d6ada343561252d380eb6e68.png)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涵义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它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而建构起来的关于宗教的本质、根源、社会功能、发展规律等重大问题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用历史唯物主义去说明有关宗教的各种基本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前所有的宗教理论所不具备的独有的特色,也是它的独特的优点。
早在古希腊,人们对宗教就开始了理性的思索,用人的活动来解释宗教的起源和本质,爱利亚学派的克塞诺芬尼提出“人创造宗教说”,在西方宗教学说史上第一次发现了一个伟大的真理:不是神创造人,而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神。
从克塞诺芬尼到费尔巴哈,历代无神论者在坚持“人创造宗教说”的基本观点的同时,又分别从人的社会活动、思想活动、心理活动和情感活动等方面对宗教的本质和产生的根源,作了更深入的探索,其基本研究方向是正确的,因为只有人才有宗教信仰,离开了人的活动,用天命神启之类的观点是根本无法揭示宗教的本质和根源的。
但是在怎样看待人的活动、人的本质、人的思想活动等问题上,他们的局限性就暴露出来了。
例如,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战斗无神论以犀利的笔锋对宗教作了无情的淋漓尽致的批判,抹去了宗教的神圣光环,但他们把宗教产生的根源简单地归结为傻瓜遇上骗子。
费尔巴哈虽然看到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从而把宗教归结于世俗基础,但他所理解的人是抽象的人,他所理解的人的本质是理性、心、意志等,他们归根到底都是用社会意识去说明社会意识,是在意识之内而不是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中、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去寻找宗教的根源。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每一个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①因此,宗教的本质必须“到宗教的每一个发展阶段的现存物质世界中去寻找”,②这样,马克思恩格斯就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宗教的现实物质基础。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db44951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91.png)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它是对传统宗教观念的批判和否定,是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的一个自觉代表,是人类自身的自觉认识和解放的历史进程,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一种重要体现。
在有关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探讨中,其中最有根据的之一就是以社会历史角度解析宗教的發展及其對社會的影響。
首先,马克思主义是以唯物主义的观点为指导的。
在马克思看来,宗教是人类意识的产物,是人类意识在认识自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本质是一种虚构的虚幻的神话和迷信。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对于宗教的批判,既有理论的方面,又有政治上的方面,这是因为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30年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和实践,一体推进,把神话与真理、迷信和科学、旧时代和新时代、革命和反动分别对立起来。
其次,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社会的产物。
社会中的人们因为向往高于这个社会、高于这个现实生活的精神层面,而创造了宗教。
乌提言:“宗教是生产的产物,是人类面对自然活动力的一个反映,同时也是人类意识的一个产物。
在任何时代,宗教都是一种思想和行动的约束,它具有一定的统治作用。
这种作用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民族的彼此之间都有所不同。
”第三,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没有自身的物质基础和不存在;它的基础在于宗教信仰的群众,并不独立于社会的基础。
社会生产力、社会劳动组织、生产关系、阶级关系,如占主导的生产方式,都是宗教的产生、发展和存在的环境条件,更是宗教在社会生活活动中所具具有名副其实的力量基础。
第四,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仅是一种意识形态、一种信仰,同时也是一种阶级观念、一种道德准则,最终也成为了一种政治工具。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宗教被当成一种合法的政治派别,它具有一定的组织形式和政治影响。
但是,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必然是要随着历史进程和社会发展进程变成过时的思想形态,被取代的。
这是因为,在生产力、生产关系和阶级对立日趋尖锐,无产阶级革命日益生猛的今天,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具有无与伦比的威力,最终会取代宗教的权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认识
机电一体化1406班汤悦 1220
当今社会虽然是一个科技水平不断攀升的社会,但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中仍存在一些现象是高科技所无法解释的,比如人生中难以把握的兴衰荣辱,旦夕祸福,生老病死等,这些复杂的现实情况使客观存在的每个人似乎都被某种不知名的“异己”力量所掌控,这时宗教理所当然的成为解释这些现象的手段和工具。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一个系统的、开放的思想理论体系,我们要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
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起源与本质论述?
宗教是一种为社会群体所认知的对主宰的崇拜和文化风俗的教化,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宗教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历史悠久,对于宗教起源问题,不同的学者立场不同,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
?
普列汉诺夫认为宗教是由原始的图腾崇拜演变过来的,图腾是人类宗教的原始形态;弗洛伊德认为宗教是人类内心深处被压抑的情感无意识转移的产物,即心理起源说;涂尔干认为宗教信仰源于人们对社会的崇拜,神就是社会的化身;但马克思从唯物主义世界观出发,认为宗教的起源是基于两个客观条件:一是早期人类社会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二是阶级社会中的阶级压迫。
?
唯物主义世界观认为,物质决定意识,而宗教是属于意识形态范畴,要清楚的认识宗教的本质,必须基于社会物质经济条件本身。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的本质可以划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宗教是对现实世界的歪曲反映,二是宗教是阶级社会中“人民的鸦片”。
?
从认识论角度来看,宗教是现实生活的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恩格斯曾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
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人们之所以信仰宗教,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一些事现实给不出有说服力的答案,比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很多人把困难命运的根源归结为“命运”,即神的安排,并渴望从宗教中寻找幻想着的幸福,获得精神生活上的慰藉,实质上他们是在用宗教麻痹自己的神经,从而摆脱现实的束缚,获得理想的自由。
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及其在当今社会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来分析宗教的本质,揭示宗教的起源与存在的根源和发展的规律与消亡的条件,及其社会作用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是一种科学的宗教世界观和方法论。
?
对于宗教,我们要辩证的认识和把握其作用的二重性。
宗教的世俗化倾向越来越明显,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一些宗教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信教和传教,甚至利用宗教谋求利益。
比如一些基督教徒在自养名义下,大肆兴办经济实体,一些佛教古刹也都成为商品集散地,有的以寺庙为实体供人参观,从而获利。
但也有一些宗教群体投身于慈善事业,真正为百姓牟福。
宗教在国际事务中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宗教具有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复杂性等特点,我们不能孤立的,或者单方面看待其作用,也不能形而上学的对其简单处理,而应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指导下,结合国家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军事的以及其他领域具体实际情况看待其在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宗教如果可以做到与时俱进,保持其先进性并且积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就可以发挥其积极作用,可以维护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也有利于文化建设和国际交往。
?
从功能上看,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马克思曾说:“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在阶级社会中,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只感觉绝望与无助,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安慰的人们只能追寻理想中的慰藉,活在自己幻想的世界中,聊以自慰。
人们只会在现实中受到束缚,他们的精神领域是不受统治的,但宗教毕竟只是一种意识形态,它是虚幻的,不切实际的,它不会给人们带来真正现实中的幸福,它既是可以止痛的药物,也是可以麻醉人们神经的毒药。
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而宗教问题总是与民族问题联系在一起,所以在处理宗教问题时,就应该时刻保持高度的敏感性,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合理处理社会生活中的一系列宗教问题。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经历了一个初步形成、曲折发展、不断充实日臻完善的过程,中国共产党数代领导集体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原理的指导下,结合中国革命具体实践形成的与时俱进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实质上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扩充和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
在中国,大学生信仰宗教的人数不断攀升,而他们对宗教却没有一个正确清楚的认识,以至于有了较多的困惑。
首先,他们理不清理论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其次,宗教信仰群众规模的不断扩大,也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一定的影响。
部分学生在信仰上存在有神论思想,对宗教的本质内涵认识不清,还有部分学生对共青团员、党员能否信仰宗教问题上也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
宗教存在的自然、社会、以及思想根源在当今社会还未完全消除,宗教仍然会长期存在于人类的现实生活,而我们就需要树立正确的、科学的马克
思主义宗教观。
高校应该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教育,对大学生进行无神论教育,引导大学生全面认识宗教的社会历史作用,并且加强宗教法律和宗教政策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