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民族认同发展理论对中国少数民族儿童民族认同研究的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民族认同发展理论对中国少数民族儿童民族认同研究的启示
摘要:发展取向的民族认同理论认为,3~12岁儿童的民族认同发展是分阶段的,每个阶段都有着里程碑式的关键事件。在此理论的指导下,国外的相关研究采用“娃娃研究范式”及其变式等研究方法,深入考察了儿童民族认同发展过程中的意识、自我认同和态度等三个核心要素。这一理论及其研究范式对中国少数民族儿童的民族认同研究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少数民族儿童;民族认同发展理论;娃娃研究范式
近20多年来,民族认同研究一直是中国心理学、民族学、政治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领域。民族认同对个人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包括对民族的归属感、对民族的积极评价,以及对民族活动的行动卷入。[1]民族认同是后天产生,并在民族互动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探究个体民族认同的发生发展过程,是深入理解民族认同的关键。国外对12岁以下的少数民族儿童民族认同进行的研究颇多,并且研究设计及方法巧妙。而中国的民族认同研究多集中于青少年和成人,对12岁以下儿童的研究非常少。本文拟在梳理国外儿童民族认同发展理论及研究范式的基础上,对中国3~12岁儿童民族认同的研究进行思考。
一、国外关于3~12岁儿童民族
认同的发展取向研究Cross、Kim等学者最早关注民族认同的发展阶段,之后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探讨少数民族的认同发展阶段,并发展了民族认同发展阶段理论。该理论认为,民族认同是阶段性的,是一个终生动态发展的过程,是一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过程。即,民族认同是一个发展过程,并且具有发展的阶段性,各阶段上的任务是不同的。基于民族认同的发展取向理论,一系列的研究揭示了儿童根据性别、年龄、肤色、体型将人们分类的早期能力。一些针对学龄前儿童的研究发现,在人物分类任务中,孩子们更多是受到种族线索的指导。
(一)3~12岁儿童的民族认同的阶段特征
国外儿童民族认同的研究对象,有黑人、白人、墨西哥裔儿童等,其中尤以黑人儿童研究居多。Byrd根据种族/民族认同发展的一些早期研究,总结了3~12岁黑人儿童民族认同发展的模型,提出了五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里程碑式的关键事件,同时他还提出了发展过程中存在三个突出的核心要素。[2]
1. 儿童的民族认同的发展顺序
3~12岁儿童民族认同发展的顺序共分成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3~4岁。在此阶段,儿童关于生理差异的意识开始发展,主要依据肤色、眼睛颜色、发色等显著的躯体特征进行民族分类。第二阶段是4~6岁。这一时期儿童的意识发展基本稳定,自我认同能力也逐渐稳定,主要依据生理特征进行一致性分类。7~
8岁时,孩子们能够根据生物学特征,例如遗传来理解种族/民族的不同,同时也表现出一些对不同的语言模式和生活方式等社会特征的理解。这标志着孩子们进入了前概念的分类阶段,即第三阶段。大概从8岁开始,孩子们进入到第四个阶段。在此阶段,他们能够从生物学维度和一些社会特征(如,民族地位、身份)理解种族,而且能够以更为复杂的理由来区分种族。随着意识的不断发展,到10~12岁时,孩子们对种族的理解便达到了类似于成人的水平。这时期儿童逐渐学会整合生理、生物学和社会特性的不同来区分种族,其种族识别的依据越来越复杂,识别种族的能力也逐渐稳固,并能够通过理解种族的社会建构本质来获得种族恒常性,即儿童关于种族的理解是稳定的且不会随着表面的改变而变化。
2. 儿童民族认同发展过程中的核心要素
Byrd指出,儿童的民族认同有三个最突出的要素,分别是意识(Awareness)、自我认同(Self-identification)和态度(Attitudes),主要表现为肤色偏好、贴标签和种族恒常性三个方面。[2]
意识(肤色偏好)。意识,指对肤色进行区分的能力。肤色是儿童在区分种族或民族时使用的最突出的特征。分类意识可能早在孩子能够从感知上意识到人体生理差异的时候就开始发展了。早在3岁时,儿童关于种族差异的知识就变得显而易见了,孩子会区分皮肤颜色以及其他的物理特性。一些研究表明儿童大约在3岁就能够区分和标记种族群体,正确地确认自己的群体和显示对它的偏好。Jordan 和Hernandez-Reif的研究显示,总体上黑人和白人学龄前儿童能够意识到他们自己的皮肤颜色。[3]因此,可以说欧美儿童的民族认同的第一个核心要素集中在肤色上。这大概是开始于3岁左右,其意识的分类依据是肤色差异。
自我认同(贴标签)。自我认同或自我标签,指儿童能正确的指出自己所属的种族或民族。自我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于3~5岁年龄段的儿童来说可能是不一样的概念,这一现象和儿童的社会文化经验有关。研究发现,3~6岁的孩子们最常用的标签是性别,没有孩子对自己的第一个标签中提到种族。但另一些针对学龄前儿童的研究发现,在人物分类任务中,孩子们更多是受到种族线索,即种族类别而不是性别的指导。
这些研究说明,尽管孩子能够注意到种族,但他们似乎并不认为它在社会分类中很重要。更多的研究发现,4~8岁的儿童能够知觉自己所属的群体和其他的群体之间的相似性,而且民族认同的发展会影响他们对内群体的自豪感和对外群体的偏见。6~10岁的儿童能很好地理解民族认同,比如,很多儿童能准确的给自己和其他民族的儿童贴民族标签,而且随着他们年龄的增大,他们对其他儿童进行民族分类的理由越来越复杂,不再局限于用黑色或白色来对人的种族或民族进行区分。
由此可知,儿童大概到6岁的时候开始给种族贴标签,开始依据生理特征,对自我认同和民族认同进行一致的分类;8岁左右民族认同得到发展,能够理解种族之间的不同。
态度(种族恒常性)。态度是指对不同族群所具有特征稳定性的信念。当可供选择的肤色数量只有两种(黑色和白色)的时候,儿童可能会有明显的肤色偏好,但当有多种肤色选择时候,这种偏好将减少。[3]这说明学龄前的儿童对民族认同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态度。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认知的发展,Semaj的研究发现有60%的10岁儿童能展示出种族恒常性。[4]直到10岁左右,儿童才开始具有种族的恒常性,并理解种族的本质,能够区分出不同的种族,并且知道一个人的种族是恒定不变的,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二)国外儿童民族认同的研究方法
国外儿童民族认同研究主要采用两类方法:投射测验和纸笔测试。以下是适宜于12岁以下儿童使用的投射测验。
首先,“娃娃研究范式”及其变式的方法是考察3~6岁儿童民族认同的经典投射测验方法。这种方法不需要儿童用语言来描述选择,因此常被使用于低龄儿童。
最经典的Clark(1939)的“娃娃研究范式”,[5]被认为是评估儿童民族认同的标准范式。在新近的研究中仍被广泛的使用。[6]标准的娃娃研究范式使用两个布娃娃(一个白人娃娃和一个黑人娃娃),且与参与测试的孩子的性别匹配。要求孩子回答主试者提出的问题,如,你愿意和它一起玩么?它是一个很好的娃娃吗?它看起来很糟糕么?等等。以此来识别孩子的种族偏好、种族意识以及种族的自我认同。后续研究中有一些研究是在此基础上的变式,例如,采用彩色图、卡通人物、水彩画以及对照片和图画的对比研究[6]等。
除“娃娃研究范式”之外,对3~12岁儿童民族认同的测量方法还有:(1)采用二十陈述句测验,用“我是谁?”来测验儿童(主要是10岁以上儿童)种族识别或种族特征的自我概念;(2)采用画人的方法来测验儿童的自我概念,以衡量他们的种族意识和确定自我认同;(3)社交距离量表被应用于所有年龄的儿童,并能确定其种族/民族态度;(4)使用半结构式访谈法检验6~15岁的黑人儿童的民族认识、家庭民族认同以及种族标签的使用;(5)采用观察的方法对黑人和白人学龄前儿童(3~6岁)的日常行为进行评估,考察他们会和什么种族及性别的孩子玩耍,并以此来确定儿童的真实偏好,以及偏好与行为的关系等。
二、对中国少数民族儿童民族认同的研究
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在上世纪曾存在严重的种族歧视问题。种族歧视对白人和黑人儿童的自我概念形成都是不利的。Clark等人进行的一系列关于3~6岁儿童种族认同的研究最终促成了布朗教育委员会(1954年)决定在学校和其他公共场所根除种族隔离。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种族歧视等问题就此根除了。最近的研究发现,尽管非裔黑人已在美国生活了几代,但黑人孩子仍然会对他们自己的肤色产生负面认识,并对白肤色表现出强烈的偏好。近年来,有研究测查了黑人和白人儿童对肤色的偏好是否可以改变。结果显示,学龄前儿童仍然存在白肤色偏好,但这种偏好会随着研究者故意模仿支持黑人的积极行为和呈现良好的黑人儿童的故事而发生改变。研究者认为继续研究儿童关于肤色的认识和发展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