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民族认同发展理论对中国少数民族儿童民族认同研究的启示
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问题建设意义及对策机制研究
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问题建设意义及对策机制研究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和民族多样性的增加,国家认同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挑战。
尤其是在多民族国家中,少数民族群体的国家认同问题更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
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问题,不仅影响着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更关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研究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问题的建设意义和对策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1. 维护国家统一稳定在多民族国家中,少数民族群众的国家认同问题一旦产生矛盾或矛盾激化,很容易引发国家政治动荡,甚至导致国家分裂的危险。
解决和促进少数民族群众的国家认同,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2. 促进国家发展进步少数民族群众是国家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认同和参与度直接关系到国家整体的发展进步。
如果少数民族群众的国家认同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很容易导致他们在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边缘化,从而影响整个国家的发展进步。
3. 实现民族团结和谐国家认同是民族团结和谐的基础,而少数民族群众的国家认同问题的存在会影响整个国家的民族团结和谐。
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的国家认同问题,对于实现民族团结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1. 给予政治合法地位国家应该通过法律、政策的形式,给予少数民族群众充分的政治权利和参与权利,确保他们在国家决策过程中能够有发言权和决定权。
这样能够增强他们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国家统一和稳定。
2. 促进文化传承和交流国家应该加大对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传承和交流的支持力度,鼓励他们发展和传承自己的民族文化,并且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增强彼此的认同感和理解,实现共同发展。
3. 加强教育和宣传通过加强对少数民族群众的教育和宣传工作,可以提高他们的国家认同意识和觉悟。
这不仅可以加强他们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还可以促进民族团结和谐,推进国家的发展进步。
4. 实行区域自治制度在多民族国家中,可以通过实行区域自治制度,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群众的语言、宗教、文化等特点,赋予他们一定的自治权利和管理权力,确保他们参与国家管理、发展和建设的权利,从而增强他们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发展动力。
族群认同与族群性研究_兼论对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的意义_祁进玉
族群认同与族群性研究———兼论对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的意义祁进玉(中央民族大学,北京100081)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全球范围内爆发的武装冲突,大多是由族群问题或宗教问题所引发。
在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近年来地方民族主义思潮出现一些新的态势,族群认同和族际关系研究也就必然成为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
本文主要针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现实,以族群性研究为切入点,分析西方学术界的族群性研究及其本质,反思对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族群性;认同;政治整合;建构;涵化;文化接触中图分类号:C91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81(2010)01-0020-08二十一世纪初期,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世界人口的快速流动和大量移民以及伴随出现的移民问题。
各国各族群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互动的加强,也使得世界范围内的族群矛盾与宗教冲突频繁发生,多族群国家业已面临着许多难以解决的复杂问题。
20世纪50~60年代,“族群”(ethnic group)一词开始被西方国家的学者使用。
它和我们通常使用的“民族”(nation)一词,在内涵和外延上有较大的差别,通常是指亚群体。
族群概念更多强调人群或集团在文化上的区分与认同。
我国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台湾学术著作中引入“族群”的概念的,但是,这个概念始终没有被界定一致,所以,在国内的学术文章中经常将“族群”与“民族”一词混同使用或相互替代,甚至互相置换,从而造成理解上的混乱与混淆。
费孝通先生认为,我国民族情况的特点十分复杂。
首先是历史长,渊源久;其次是幅员广大,民族众多;此外,各民族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
所以,我们所用“民族”一词历来不仅适用于发展水平不同的民族集团,而且适用于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民族集团。
这是一个涵义广泛的名词。
他进一步指出,我们使用的“民族”一词由于上述特点,与欧洲各国的传统是不同的。
在欧洲各国,“民族”这个概念形成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西欧民族国家的建立是欧洲近代史的特点。
民族认同理论教学实践(3篇)
第1篇摘要:民族认同理论是研究民族身份、民族特征、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理论。
本文以民族认同理论为核心,探讨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分析民族认同理论在提高学生民族意识、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的作用,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引言民族认同是民族成员对自己民族身份的认同和归属感,是民族成员共同的心理特征。
民族认同理论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民族意识,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
本文从民族认同理论的教学实践出发,探讨如何将这一理论应用于教学,以实现教育目标。
二、民族认同理论教学实践的意义1. 提高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认同理论的教学实践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民族特征、民族历史和文化,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念,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
2. 促进民族团结民族认同理论强调各民族间的共同性和互补性,有助于消除民族隔阂,增进民族间的了解和友谊。
通过教学实践,学生可以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3. 维护国家统一民族认同理论强调国家统一是各民族共同的事业,有助于学生认识到国家统一对于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教学实践,学生可以增强国家观念,自觉维护国家统一。
三、民族认同理论教学实践的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民族认同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民族认同现象,使学生深入了解民族认同的内涵和特点。
例如,可以选取我国各民族共同抵御外敌入侵、维护国家统一的案例,让学生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 比较分析法将不同民族的文化、历史、宗教等进行比较,使学生了解各民族之间的差异和共性。
通过比较分析,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消除民族偏见。
3.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参与民族文化交流、民族节庆活动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民族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认同感。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庆典,了解民族习俗,增进民族感情。
4. 小组讨论法将学生分成小组,围绕民族认同相关话题进行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族群认同理论对我国民族教育的启示
6 5—
文化视 点
来表述 , 本 民族 、 本地 区丰富 的课 程资 源并 没有被充 分地开 发与利用。所 以 , 开 发乡土 教材 , 将 某 一地 区文 化和 当地少 数 民族共同享有的 民族 文化 纳入教 材 , 纳入学校 教育 当 中, 对于保存当地的文化和少数 民族 的绵延性具有重要意义 。
双重价值。在 中国, 开展 族群理论 的时间并 不长, 直到2 0世 纪 8 0年 代 , 随着 学术气氛的 活跃 , 伴 随着对 民族 概念
及相关理论的商榷 , 族群理论 才逐 渐被 引介进 来。族群认 同理论是族群理论 中的重要 内容。对族群认 同的研 究不
仅有助 于更好地解析我 国各 民族 的历 史进程和现状 , 还 可以通过对族群理论 的深度剖 析探 究 出其 中蕴含 的教育启
示 。本 文 主要 在 乡土教 材 开 发 、 双语 双 文化 理 解 以及 民族 团结 教 育 等 方 面探 讨 族 群 以及 族 群 认 同对 我 国 民 族 教 育
的启示。
[ 关键 词 】 族群认同; 文化认同; 民族教育 【 中图分 类号 ] G 0 3 【 文献标 识码 】 A 【 文 章编号 ] 1 6 7 2— 8 6 1 0 { 2 0 1 4 ) 0 1— 0 0 6 5— 0 2
的抉择 , 一方面抱残守缺 、 坚持本 国文化 、 本 民族文化优 越的
学业成绩低 下等现象。在这种情况下 , 教师 即使讲授 与本 民
族, 本地特色有关的 内容也是用主流文化的眼光 与话 语体 系
[ 基金项 目】 2 0 1 2 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 教育部 ) 项 目阶段性成果 ( D M A 1 2 0 3 2 2 ) 。 [ 作者简介】 塔娜 , 女, 内蒙古师范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 院讲师 , 中央 民 族 大学教 育学 院在读博士生。
国外学者关于少数民族国家认同指涉内容研究现状分析
国外学者关于少数民族国家认同指涉内容研究现状分析文章认为,国外学者对国家认同的关注是多元的,深刻的。
尤其是文化多元主义的研究范式给我们以启示。
西方世界以自由民主人权为价值理念,注重培养公民对国家的认同,但其自身也面临着严重的认同危机;因其常常破坏和颠覆其他国家主权统一,证明其国家认同建设的理念有着极其严重的虚伪性。
而当代中国民族众多,情况特殊,加强国家认同建设成为一项迫切的课题。
标签:国外学者;少数民族;国家认同指涉内容;研究现状一国外学者关于少数民族族群权益和少数族群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是比较多的。
他们对少数族群的国家认同问题的研究是间接地,换句话说,他们在研究中发现了影响民族国家认同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研究的过程中,往往作为论点的论据的一部分来进行论证,而不是作为一个专门问题来研究。
凯杜里在《民族主义》中,构建出了国家这一新的政治形式,认为“国家是一种人的集合体,这些人生活在一起,以便更好地保护他们自身的幸福,统治者的职责是,使用可以被理性决定的手段,为他们版图内的居民带来最大的幸福而实行统治。
”[1]因此,“国家的凝聚力和国民对它的忠诚,便取决于国家保证个人福祉的能力,对他来说,热爱国家是由于他得到了好处的结果。
”[2]从他的论述中,我们似乎可以推测,影响国家认同的因素似乎和国家与公民之间的互动有一定关系。
他的观点是,“一个操有同一种语言的群体可以被视为一个民族,一个民族组成一个国家。
”“讲一种语言的事实是颠覆所有现存政治安排、建立一个所有德语形成同一国家组成部分的新的政治安排的充足理由。
”[3]在他看来,国家的建立是以民族语言为最为重要的标准之一,国家是单一民族构成的。
由单一民族组成的民族国家认同,语言因素最为重要。
同样,由于民族群体都居住在一定疆域,疆域是他们成为一类人的重要前提。
阿尔佛雷德?格罗塞在《身份认同的困境》中,探讨阿拉伯人政治身份认同时指出,“边界引发的冲突,以及在领土界限内发生的冲突,都不应该让我们淡忘这样的一个事实:疆域边界的界定往往能够产生身份认同。
少数民族青少年的民族认同及发展研究——以宁夏回族青少年为例
P in ,0 7 oP i y 19 ) 为民族认 同发展 的高峰 h y2 0 h n (9 2认 n n 期是在青少年后期 ,因为这 一时期父母对子 女的文化
【 专题研讨 】
少数 民族青少年的民族认 同及发展研究
— —
以宁夏 回族青少年为例
崔 淼
( 宁夏大学
教育学 院
心理 系 , 宁夏 银川
702 ) 50 1
摘要: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 以宁夏回族 自 治区7名回族初、 7 高中学生为调查对象, 考察了回族青少年的少数民
族认 同、 中华民族认 同两个层 面, 、 认知 情感、 评价及行为等四个维度 。 结果表 明:1回族青少年 民族认 同维度 中, () 认知维度存在年龄和性别的交互作用, 高中男性比初中 女性有更高的认知分数; 民族认同的情感维度存在年龄的
社会化的影响力减弱。回族在身份建构过程中, 不可避 免地要与本土文化进行交汇的环节。社会发展的一般 规律 , 共同的文化可以铸造出共同的心理和生活模式 从而使这个社会群体得以保持相对的稳定与统一。我 国回 族在其民族形成过程中兼蓄伊斯兰文化和中华传 统文化 , 对于多年 来 回族 的稳 定 、 统一与 发展 , 产生 也 了极 为关键 的作用。当今社会是一个 空前 的多元文化 社会, 身份认同变得比以往复杂。回 族青少年民族认同 现状是 怎样 的呢?回答这一 问题 , 可以很好 了解 回族青 少年民族认同的现状,并为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制定 提供相关依据 。
主角 。
参考 文 献 :
认同理论观照下的民族认同理论梳理
认同理论观照下的民族认同理论梳理【摘要】本文概述了认同理论的基本框架,梳理了认同理论的脉络,并在认同理论的观照下,阐释了民族认同理论的客观性、主观性及多样性,提出了民族认同的双面性,即一方面确定人的民族归属感,另一方面又会导致各民族之间的隔阂,作为研究者要合理的认识民族认同,为世界和平协作做出贡献。
【关键词】认同理论民族认同【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3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少数民族跨文化外语教育与民族认同关系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001-02汉语中的认同概念主要来自英文identity一词的翻译,英文identity的基本内涵是人们的身份,因此认同主要体现为“我是谁”等确定身份的问题。
而民族认同的基本内涵也即人们的民族身份,回答“我们属于哪一民族”之类人们依靠所在的民族来确定自身身份等问题。
认同问题具备客观性、主观性以及多样性。
自我身份归属是人们内心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主观性,但人们确定自身身份必须依靠客观世界,认同也具有客观性。
认同是一系列客观存在的社会实践与社会机构反映在人们内心之中的一种主观状态,要认识认同这种人们内心之中的主观状态,必须把客观世界联系起来。
在对于认同概念的解析中,当今德国历史学家约恩·吕森就认为,认同是人们的一种心理意识[1]。
而当代德国著名哲学家哈贝马斯也认为,认同关系着人们的心性[2]。
其中民族认同也首先是人们的一种主观心理活动,其也体现为是人们的民族身份意识。
虽说民族认同是一种主观行为,但是人们的认同不是在真空中发生的,而是发生在一个已经存在着的客观世界之中。
所谓民族认同,是指“社会成员对自己民族归属的认知和情感依附”[3],民族认同包括三个重要层面:民族认同首先是人们对特定日常生活的理解,其次是互动的历史过程,最后是象征的或话语符号。
民族并不简单的等同于疆土和种族,它更多的呈现为同一语言、历史和文化所构建的“想象的共同体”,由特定的话语体系或象征符号维系起来。
儿童民族认同的形成与发展
儿童民族认同的形成与发展
撒丽;高承海;万明钢
【期刊名称】《当代教育与文化》
【年(卷),期】2013(000)006
【摘要】民族认同是儿童自我概念发展的重要内容,尤其对少数民族更为重要。
国外研究发现,儿童在5岁后就能产生民族分类意识,并产生内群偏爱,在10岁会出现民族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的分离现象;民族认同与民族刻板印象、偏见和歧视有重要联系;影响民族认同发展的因素有儿童认知发展水平、父母与同伴的种族(族群)态度、家庭社会化、群际接触等。
国内研究者应该开展本土化的研究,发现我国儿童民族认同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对于促进族际互动、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总页数】7页(P18-24)
【作者】撒丽;高承海;万明钢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甘肃兰州 730070;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甘肃兰州 730070;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甘肃兰州 73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5
【相关文献】
1.论民族文化认同与国家文化认同*--以英国文化认同的形成与发展为例 [J], 熊庭;何平
2.国外民族认同发展理论对中国少数民族儿童民族认同研究的启示 [J], 尹可丽;张丽蓉;陆亚
3.新疆小学儿童民族认同的发展趋势和民族差异 [J], 冯晖;刘亚;马永全;谢淑海;吐尔迪布维
4.文化认同与韩静慧少数民族儿童文学空间形式的演变 [J], 齐童巍
5.西南六个少数民族儿童民族文化认同的比较研究 [J], 陈世联;刘云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少数民族中学生民族团结意识的培育路径研究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少数民族中学生民族团结意识的培育路径研究作者:徐科朋冯泽亚张姝玥杨桃张积家来源:《广西民族研究》2022年第03期【摘要】中華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
本文利用具有良好信效度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民族团结意识量表对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各族自治县少数民族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试图探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少数民族中学生民族团结意识的培育路径。
结果发现:(1)少数民族中学生拥有高水平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意识;(2)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民族团结意识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3)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团结意识之间存在着多重链式中介。
整个研究表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意识的前提和基础,少数民族中学生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在民族团结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中起重要促进作用。
研究结果对提高民族团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意识;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作者】徐科朋,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讲师,博士;冯泽亚,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在读研究生;张姝玥,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桃,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在读研究生。
【通讯作者】张积家,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广西桂林,514004。
【中图分类号】 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22)03-0060-0008一、问题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政策。
它准确定位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格局,客观描述了中华民族与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1]十九大以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我国民族工作的主线。
[2]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同学者从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心理学和教育学进行了探讨,[3]一致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是个体在集政治、经济、文化、地缘和血缘为一体的民族命运共同体基础上的多层次的意识结构,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的统一体。
“五个认同”意识融入少数民族预科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研究
“五个认同”意识融入少数民族预科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研究【摘要】本文研究了“五个认同”意识如何融入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
首先分析了“五个认同”意识的内涵和重要性,指出其对于少数民族预科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现状分析发现,当前少数民族预科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认同感不强、文化认同模糊等问题。
将“五个认同”意识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必要且可行的。
探讨了融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如建立专门的教育项目和加强师资培训。
通过本研究,可以为提升少数民族预科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供参考,同时也展望未来,希望能够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与措施。
【关键词】“五个认同”意识,少数民族预科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问题研究,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内涵,重要性,现状分析,必要性,可行性,存在问题,挑战,解决方案,结论总结,展望未来。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部分主要介绍了“五个认同”意识融入少数民族预科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和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少数民族预科生人数逐渐增加,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所面临的挑战也日益凸显。
为了更好地推动少数民族预科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加强其思想政治教育,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国家认同感、民族认同感、文化认同感、历史认同感和社会认同感,实现“五个认同”意识的内涵和重要性变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将探讨如何将“五个认同”意识融入少数民族预科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提高综合素质。
本研究也将分析少数民族预科生目前所面临的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以期为我国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1.2 研究意义少数民族预科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教育工作中的重要领域之一。
在当前社会情境下,少数民族预科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少数民族预科生是民族团结的桥梁和纽带,他们所具有的独特身份和文化背景,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得到尊重和传承。
美国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研究进展及启示
淮阴工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第28卷第6期2019年12月Vol. 28 No. 6Dec. 2019美国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研究进展及启示王守刚,王铭,李珍(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江苏徐州221116)摘要:民族认同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自我认同发展和文化适应具有重要意义。
美国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研究 比较成熟,2000年以来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
通过梳理美国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本民族认同发展研究的最新成果,分析其中比较有代表性和实用性的民族认同发展模型,以期能够对我国髙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教育提供一些借鉴意义,对大学生民族认同发展教育提供方法指导。
关键词:民族认同;美国;大学生;教育;文化 中图分类号:C95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 - 7961(2019)06 - 0020 - 06Latest Achievements in the Study of Ethnic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Ethnic Identity in America and Its InspirationWANG Shou - gang, WANG Ming, LI Zhen(School of Environment Science and Spatial Informatics,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Xuzhou Jiangsu 221116 , China )Abstract : Ethnic identity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self - identity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adaptationof ethnic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Grea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since 2000 in the studies of the ethnic identity of ethnic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is article , through a review of the latest achievements thereof, finds several typical and practicable models for the fbnnation of ethnic identity , which we hope will throw light on the cultivation of our college students x ethnic identity as well as on those relevant educative pro jects.Key word : ethnic identity ; America ; college students; education ; culture中国自古以来便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个人的 民族认同发展对于国家稳定、社会和谐具有重要 的意义。
民族认同与民族意识
民族认同与民族意识在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民族意识是维系国家团结、稳定和繁荣的重要基石。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入手,探讨它们对国家凝聚力的影响,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一、民族认同与民族意识的理解民族认同是指个体对所属民族的认同感,包括对民族历史、文化、语言、宗教等方面的认同。
而民族意识则是指整个民族对自身的认知和感受,包括对民族利益、民族地位、民族发展等方面的意识。
这两种心理现象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一个多民族国家的民族情感基础。
二、民族认同与民族意识对国家凝聚力的作用1、增强国家稳定性在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民族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强化各民族对国家的归属感和忠诚感,进而减少民族矛盾和冲突,增强国家的稳定性。
例如,通过推广国家通用语言和普及国家历史、文化知识,可以提高各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民族认同与民族意识有利于加强各民族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例如,一些多民族国家通过实施区域发展计划,推动各民族共同参与国家建设,实现经济的繁荣发展。
3、提升国家国际竞争力民族认同与民族意识有助于增强国家的软实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例如,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多民族国家可以通过弘扬本民族文化,促进国际文化交流,提升国家的国际影响力。
三、加强民族认同与民族意识的建议1、深化民族交流与融合多民族国家应积极推动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通过举办文化活动、促进教育合作等方式,强化各民族之间的了解与沟通。
此外,应注重保护和传承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以便在未来更好地发扬光大。
2、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工作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提高民族认同感的重要手段。
为此,多民族国家应积极开展语言文字普及工作,确保各民族都能够流利地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加强民族间的沟通与交流。
3、和解决民族问题多民族国家应各民族的利益诉求,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解决存在的民族问题,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益。
同时,应建立健全的民族事务管理体制,确保各项政策法规得到有效执行。
儿童民族认同的形成与发展
[ 关 键 词 ]儿 童 ; 民族 认 同 ;形 成 ;发 展 [ 中 图 分 类 号 ]G 7 5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 6 7 4 — 5 7 7 9 ( 2 0 1 3 ) 0 6 0 0 1 8 — 0 7
健康 及人 格发展 有 密切 的联系 。国 内对 于 民族 认 同 的研 究 主要集 中于其 与心 理健康 、文化 适应 和 国家 认 同 的关系方 面 , l 对 于儿 童在何 时产生 民族 意识 】 以及随 年龄变 化 的规律 ,还未有 研究 涉及 。本文对 国外这 一领域 的研 究进行 了文献 梳理 ,介绍 了国外
产 生 民族 分 类 意 识 ,并 产 生 内群 偏 爱 ,在 1 O岁 会 出 现 民 族 内 隐 态 度 和 外 显 态 度 的 分 离 现 象 ;民 族 认 同 与 民 族 刻 板 印
象 、偏 见 和 歧视 有重 要 联 系 ;影 响 民族 认 同 发展 的 因素 有 儿 童 认 知 发 展 水 平 、父母 与 同伴 的种 族 ( 族 群 )态 度 、 家庭 社 会 化 、群 际接 触 等 。 国 内研 究 者 应 该 开 展 本 土 化 的研 究 ,发 现 我 国儿 童 民族 认 同形 成 与 发 展 的 规 律 ,对 于 促 进 族 际
显地 区分 民族 ,能 够意识 到 自己与其他 民族是 不 同 的?北 美洲 儿童对 种族分类 在 5岁就 能达到类 似成
人 的概 念 。 [ 5 _ Hi r s c h f e l d在 一 系 列 的 研 究 中 发 现 ,
4岁儿童 在对人 进行分 类 时 ,并 不 是单 独地 依 赖 于 感知 到 的 信 息 。相 反 的 ,儿 童 似 乎 能 精 炼 种 族 类
澳大利亚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及对中国的启示研究
澳大利亚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及对中国的启示研究作者:旷群来源:《中国电力教育》2013年第07期摘要:结合澳大利亚少数民族政策的变化,梳理了澳大利亚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变革历程,并通过分析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解读澳大利亚现行的多元化少数民族教育政策。
并从澳大利亚的少数民族教育政策中得到一些对改善我国少数民族教育政策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澳大利亚;多元文化;少数民族教育政策;中国作者简介:旷群(1974-),女,湖南涟源人,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讲师。
(上海200108)中图分类号:G6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7-0011-02少数民族的教育作为影响多民族国家地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一直以来都是民族问题的重中之重。
政府通过教育提高少数民族的整体素质,促进其提高自力更生的能力,使之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
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澳大利亚政府的少数民族政策在经历了具有较强歧视性的白澳政策、同化政策之后,逐步演进到多元化政策。
其完善的教育政策保证了非白人移民的受教育权力,极大程度地提高了教育的公平性。
政策实施之后效果凸显,各州和区的各阶层在校土著学生数量大增,土著民族大学生的数量则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变化。
当前,国内有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澳大利亚的少数民族教育进行了研究,如有学者对澳大利亚政府有关土著人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深入讨论,并以此为依据对内蒙古地区的少数民族教育政策提出了一些建议。
[1]也有研究将澳大利亚的少数民族教育与其他两个移民国家——美国和加拿大进行了比较,阐述了少数民族相关法律对一个国家推进少数民族教育的重要性。
[2]此外,陈立鹏和张靖慧基于澳大利亚民族教育立法的历史背景重点研究了澳大利亚少数民族教育相关立法情况,归纳总结了澳大利亚民族教育立法的主要经验。
[3]以往的研究表明,在多元化的教育政策下,澳大利亚少数民族在融入到澳大利亚主流教育体系学习的同时也可以接受本民族的传统教育,继承和发扬本民族文化。
如何增强少数民族学生“五个认同”教育的探究
126如何增强少数民族学生“五个认同”教育的探究韩 梦(新疆医科大学维吾尔医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摘 要:民族团结问题关注度不断提升,少数民族学生作为促进民族团结的参与者,站在正确的政治立场,深刻认识“五个认同”,这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文章在对少数民族学生“五个认同”概况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营造多元校园文化氛围,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教育,促进少数民族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生;“五个认同”;民族团结一、引言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民族团结问题,筑牢共建民族共同体,曾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五个认同”,即: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1]。
而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这为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新疆是多民族地区,更是我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部分。
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对“五个认同”理解片面,造成思想教育工作进展缓慢。
因此,探究如何加强少数民族学生“五个认同”的教育,对拓宽少数民族思政教育途径有着重要意义[2]。
二、少数民族学生“五个认同”概况新疆医科大学维吾尔医学院作为新疆传统医学高等教育学院,承担起培养维吾尔医药高层次医学人才的历史重任,为维吾尔医药学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平台和保障,也为如何在民族文化教育中使师生找到文化认同,提升文化自信,从而实现文化自觉而努力。
学院一直以来积极探索如何将“五个认同”的教育与学院特色民族医学教育相结合。
学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学习为重心,以育人为主线,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目标,一直坚持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的工作制度,在推进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丰富校园文化等一系列活动中取得了好成绩,为学院学生提供了成长成才的广阔舞台,从而为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美国少数民族青少年认同的干预及对我国的启示
架的
基 础
青少年发展 的主要任务是建立认 同, 他们努力 尝试 各种
角色和生活方式 以达到最 优 的适 应。Eisn的认 同理论指 r o k
出个体的成熟过程是在解 决 了一 系列 冲突后形 成的健康 的 同一感 。这 一理 论适 用于所有的青少年 , 也适用于处 于较为
事半功倍 的作用。美 国学者 C r rs o ao Makt m—A a s Ma rt .p ne 借助观 点采择 的理论 , 出少数 民族 青少 l r dm 和 r e B S ecr g 指 年认 同过程 中的三个阻碍 因素 , 并根据 E Eisn J M ri, A k sn和 Se cr . r o , . ac M. t no k a i pn e 等人 的青 少年认 同发展 理论 , 提
美国少数民族青少年认同的干预及对我国的启示
崔 淼
( 夏 大 学 教 育学 院 , 川 7 02 ) 宁 银 5 0 1
摘
要: 民族认 同对在 一个多民族、 多文化的社会 中, 文化 和人 口占相对 弱势 的少数 民族 青少年的 自我发展有
着重要 意义。在 自我发展 的关键期 , 少数 民族 青少年认 同方 面给予恰 当的引导将会 对他们 未来的文化适应起到 对
21 0 1年 3月 第3 0卷第 3期
黑龙江教 育学院学报
Ju a o el g agC l g f d ct n or l f i nj n ol eo ua o n H o i e E i
Ma . 011 r2
Vo . 0 No 3 13 .
di1.9 9ji n 10 — 86 2 1 .30 8 o:0 36 /.s .0 1 7 3 .0 10 .3 s
人类学研究中的民族主义与民族认同
人类学研究中的民族主义与民族认同民族主义和民族认同是人类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话题。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我们经常听到“多元文化”和“文化多样性”的说法,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民族归属感和认同感。
这种感觉可以是基于语言、文化、历史传统或地理位置等因素。
在人类学研究中,民族主义通常被定义为一种政治理念,它认为每个民族都应该有自己的国家和政府。
这种理念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欧洲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当许多新国家诞生时,这种民族主义思想得到了更多的支持。
然而,民族主义并不仅仅是一种政治理念,它还涉及到人们对自己所属民族的认同感。
民族认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它涉及到人们对自己身份的理解,以及他们如何看待自己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
在人类学研究中,我们通常使用“民族”这个词来描述一个共同的文化和历史传统,以及一个共同的地理位置。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民族并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民族可能会经历许多变化,包括人口增长、迁徙、文化交流等等。
此外,一个人可能会同时属于多个民族。
例如,在美国,许多人都有欧洲、非洲和亚洲的血统。
这种多元文化的现象使得民族认同变得更加复杂。
在人类学研究中,我们通常使用“文化认同”这个概念来描述人们对自己所处文化环境的感觉。
文化认同可以是基于语言、宗教、传统、价值观等因素。
例如,在中国,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存在着很大的文化差异。
因此,人们可能会对自己所处的文化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认同感。
总之,在人类学研究中,民族主义和民族认同是非常重要的话题。
它们涉及到人们对自己身份的理解和对社会和文化环境的感受。
这些概念不仅仅适用于一个国家或地区,而是普遍存在于全球范围内。
中国民族发展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中国民族发展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作者:陈鸿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07期摘要:国内外学者对中国民族发展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著述,认真分析梳理这些研究成果,对加快中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以及推动民族学学科建设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民族发展;述评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7-0228-04一、国外研究现状述评因理论指向的针对性与兴趣点的差异,西方少有直接针对中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相关研究,但其发展理论与民族(族群)经济方面的成果将为中国民族发展问题的研究提供重要参照与借鉴。
当代西方发展理论经历了经济增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四个阶段,反映了发展本质从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转变、发展的内涵由单纯的经济层面逐步渗透到非经济层面、发展的质量由注重单一的经济增长过渡到经济与社会、经济与环境、经济与人之间的协调发展。
西方关于欠发达地区发展的理论包括均衡发展理论与非均衡发展理论。
西方民族经济理论研究传统已超过百年,涵盖族群所有经济(如Edna Bonacich、John Model,1981)、族群圈子经济(如Mary Kritz等,1981)、族群行业经济(如Martin N.Marge,1997)、族群控制经济(如Ivan Light、Steven J.Gold,2000),近期研究旨趣则主要集中在由大量的国际移民而形成的族群经济活动(包括移民所扮演的经济角色、移民族群经济活动的优势与劣势等),有少数学者曾对中国民族地区的贫困与生态环境问题(PaulJ.Bolt,2000)、制度政策对民族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影响(Katherine Palmer Kaup,2000)以及民族全球化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与对策(Colin Mackerras,2003)等问题进行过深入细致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民族认同发展理论对中国少数民族儿童民族认同研究的启示摘要:发展取向的民族认同理论认为,3~12岁儿童的民族认同发展是分阶段的,每个阶段都有着里程碑式的关键事件。
在此理论的指导下,国外的相关研究采用“娃娃研究范式”及其变式等研究方法,深入考察了儿童民族认同发展过程中的意识、自我认同和态度等三个核心要素。
这一理论及其研究范式对中国少数民族儿童的民族认同研究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少数民族儿童;民族认同发展理论;娃娃研究范式近20多年来,民族认同研究一直是中国心理学、民族学、政治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领域。
民族认同对个人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包括对民族的归属感、对民族的积极评价,以及对民族活动的行动卷入。
[1]民族认同是后天产生,并在民族互动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探究个体民族认同的发生发展过程,是深入理解民族认同的关键。
国外对12岁以下的少数民族儿童民族认同进行的研究颇多,并且研究设计及方法巧妙。
而中国的民族认同研究多集中于青少年和成人,对12岁以下儿童的研究非常少。
本文拟在梳理国外儿童民族认同发展理论及研究范式的基础上,对中国3~12岁儿童民族认同的研究进行思考。
一、国外关于3~12岁儿童民族认同的发展取向研究Cross、Kim等学者最早关注民族认同的发展阶段,之后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探讨少数民族的认同发展阶段,并发展了民族认同发展阶段理论。
该理论认为,民族认同是阶段性的,是一个终生动态发展的过程,是一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过程。
即,民族认同是一个发展过程,并且具有发展的阶段性,各阶段上的任务是不同的。
基于民族认同的发展取向理论,一系列的研究揭示了儿童根据性别、年龄、肤色、体型将人们分类的早期能力。
一些针对学龄前儿童的研究发现,在人物分类任务中,孩子们更多是受到种族线索的指导。
(一)3~12岁儿童的民族认同的阶段特征国外儿童民族认同的研究对象,有黑人、白人、墨西哥裔儿童等,其中尤以黑人儿童研究居多。
Byrd根据种族/民族认同发展的一些早期研究,总结了3~12岁黑人儿童民族认同发展的模型,提出了五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里程碑式的关键事件,同时他还提出了发展过程中存在三个突出的核心要素。
[2]1. 儿童的民族认同的发展顺序3~12岁儿童民族认同发展的顺序共分成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3~4岁。
在此阶段,儿童关于生理差异的意识开始发展,主要依据肤色、眼睛颜色、发色等显著的躯体特征进行民族分类。
第二阶段是4~6岁。
这一时期儿童的意识发展基本稳定,自我认同能力也逐渐稳定,主要依据生理特征进行一致性分类。
7~8岁时,孩子们能够根据生物学特征,例如遗传来理解种族/民族的不同,同时也表现出一些对不同的语言模式和生活方式等社会特征的理解。
这标志着孩子们进入了前概念的分类阶段,即第三阶段。
大概从8岁开始,孩子们进入到第四个阶段。
在此阶段,他们能够从生物学维度和一些社会特征(如,民族地位、身份)理解种族,而且能够以更为复杂的理由来区分种族。
随着意识的不断发展,到10~12岁时,孩子们对种族的理解便达到了类似于成人的水平。
这时期儿童逐渐学会整合生理、生物学和社会特性的不同来区分种族,其种族识别的依据越来越复杂,识别种族的能力也逐渐稳固,并能够通过理解种族的社会建构本质来获得种族恒常性,即儿童关于种族的理解是稳定的且不会随着表面的改变而变化。
2. 儿童民族认同发展过程中的核心要素Byrd指出,儿童的民族认同有三个最突出的要素,分别是意识(Awareness)、自我认同(Self-identification)和态度(Attitudes),主要表现为肤色偏好、贴标签和种族恒常性三个方面。
[2]意识(肤色偏好)。
意识,指对肤色进行区分的能力。
肤色是儿童在区分种族或民族时使用的最突出的特征。
分类意识可能早在孩子能够从感知上意识到人体生理差异的时候就开始发展了。
早在3岁时,儿童关于种族差异的知识就变得显而易见了,孩子会区分皮肤颜色以及其他的物理特性。
一些研究表明儿童大约在3岁就能够区分和标记种族群体,正确地确认自己的群体和显示对它的偏好。
Jordan 和Hernandez-Reif的研究显示,总体上黑人和白人学龄前儿童能够意识到他们自己的皮肤颜色。
[3]因此,可以说欧美儿童的民族认同的第一个核心要素集中在肤色上。
这大概是开始于3岁左右,其意识的分类依据是肤色差异。
自我认同(贴标签)。
自我认同或自我标签,指儿童能正确的指出自己所属的种族或民族。
自我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于3~5岁年龄段的儿童来说可能是不一样的概念,这一现象和儿童的社会文化经验有关。
研究发现,3~6岁的孩子们最常用的标签是性别,没有孩子对自己的第一个标签中提到种族。
但另一些针对学龄前儿童的研究发现,在人物分类任务中,孩子们更多是受到种族线索,即种族类别而不是性别的指导。
这些研究说明,尽管孩子能够注意到种族,但他们似乎并不认为它在社会分类中很重要。
更多的研究发现,4~8岁的儿童能够知觉自己所属的群体和其他的群体之间的相似性,而且民族认同的发展会影响他们对内群体的自豪感和对外群体的偏见。
6~10岁的儿童能很好地理解民族认同,比如,很多儿童能准确的给自己和其他民族的儿童贴民族标签,而且随着他们年龄的增大,他们对其他儿童进行民族分类的理由越来越复杂,不再局限于用黑色或白色来对人的种族或民族进行区分。
由此可知,儿童大概到6岁的时候开始给种族贴标签,开始依据生理特征,对自我认同和民族认同进行一致的分类;8岁左右民族认同得到发展,能够理解种族之间的不同。
态度(种族恒常性)。
态度是指对不同族群所具有特征稳定性的信念。
当可供选择的肤色数量只有两种(黑色和白色)的时候,儿童可能会有明显的肤色偏好,但当有多种肤色选择时候,这种偏好将减少。
[3]这说明学龄前的儿童对民族认同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态度。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认知的发展,Semaj的研究发现有60%的10岁儿童能展示出种族恒常性。
[4]直到10岁左右,儿童才开始具有种族的恒常性,并理解种族的本质,能够区分出不同的种族,并且知道一个人的种族是恒定不变的,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二)国外儿童民族认同的研究方法国外儿童民族认同研究主要采用两类方法:投射测验和纸笔测试。
以下是适宜于12岁以下儿童使用的投射测验。
首先,“娃娃研究范式”及其变式的方法是考察3~6岁儿童民族认同的经典投射测验方法。
这种方法不需要儿童用语言来描述选择,因此常被使用于低龄儿童。
最经典的Clark(1939)的“娃娃研究范式”,[5]被认为是评估儿童民族认同的标准范式。
在新近的研究中仍被广泛的使用。
[6]标准的娃娃研究范式使用两个布娃娃(一个白人娃娃和一个黑人娃娃),且与参与测试的孩子的性别匹配。
要求孩子回答主试者提出的问题,如,你愿意和它一起玩么?它是一个很好的娃娃吗?它看起来很糟糕么?等等。
以此来识别孩子的种族偏好、种族意识以及种族的自我认同。
后续研究中有一些研究是在此基础上的变式,例如,采用彩色图、卡通人物、水彩画以及对照片和图画的对比研究[6]等。
除“娃娃研究范式”之外,对3~12岁儿童民族认同的测量方法还有:(1)采用二十陈述句测验,用“我是谁?”来测验儿童(主要是10岁以上儿童)种族识别或种族特征的自我概念;(2)采用画人的方法来测验儿童的自我概念,以衡量他们的种族意识和确定自我认同;(3)社交距离量表被应用于所有年龄的儿童,并能确定其种族/民族态度;(4)使用半结构式访谈法检验6~15岁的黑人儿童的民族认识、家庭民族认同以及种族标签的使用;(5)采用观察的方法对黑人和白人学龄前儿童(3~6岁)的日常行为进行评估,考察他们会和什么种族及性别的孩子玩耍,并以此来确定儿童的真实偏好,以及偏好与行为的关系等。
二、对中国少数民族儿童民族认同的研究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在上世纪曾存在严重的种族歧视问题。
种族歧视对白人和黑人儿童的自我概念形成都是不利的。
Clark等人进行的一系列关于3~6岁儿童种族认同的研究最终促成了布朗教育委员会(1954年)决定在学校和其他公共场所根除种族隔离。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种族歧视等问题就此根除了。
最近的研究发现,尽管非裔黑人已在美国生活了几代,但黑人孩子仍然会对他们自己的肤色产生负面认识,并对白肤色表现出强烈的偏好。
近年来,有研究测查了黑人和白人儿童对肤色的偏好是否可以改变。
结果显示,学龄前儿童仍然存在白肤色偏好,但这种偏好会随着研究者故意模仿支持黑人的积极行为和呈现良好的黑人儿童的故事而发生改变。
研究者认为继续研究儿童关于肤色的认识和发展范式,对于削弱孩子们对黑肤色的负面看法是非常重要的。
[3]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具有民族多样性。
与美国儿童相比,从生理特征来说,中国儿童之间不存在显著的肤色差异。
从社会方面来说,新中国成立至今,一直坚持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作为基本内容的政策体系。
制定了一系列保护和优惠少数民族的政策,不存在种族歧视的社会问题。
所以中国儿童民族认同问题与美国儿童的民族认同问题存在很大的差异。
虽然存在着社会文化差异,但从身心发展的本质特征来说,无论是哪个国家的儿童都会存在一些相同之处。
国外儿童民族认同的研究思路对我国儿童民族认同的研究有着启发性,特别是研究范式的精妙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从偏好、贴标签、种族恒常性三个儿童民族认同的核心要素出发,中国少数民族儿童的民族认同研究需要关注以下一些问题。
(一)中国少数民族儿童的民族分类线索中国3~12岁少数民族儿童民族认同的发展的核心成分中,什么是导致民族分类产生的因素呢?美国儿童的民族认同产生,与其主要的民族分类线索——肤色有关。
中国绝大多数都是黄种人,不存在以肤色作为依据进行民族分类的情况。
除了社会规定的民族标签之外,中国儿童的民族分类线索还可能会是语言、服饰、节日、建筑等。
其中,语言可能会是区分民族的核心线索,即关键线索。
因为,语言是族群认同中的核心要素[7],是构成“民族”的一个重要构件,是民族的“存在”,是和说另一种语言的人的区别标志。
同时,语言能够比较全面而深刻地体现民族的特点,这是民族的其它特征所不能比拟的。
中国少数民族儿童什么年龄段开始采用本族语言对民族进行分类,也许是考察其民族认同的核心要素。
服饰和节日则可能是中国儿童进行民族分类的边缘线索,即非关键线索。
服饰体现了一个民族的认同感和共同的心理素质,是一个民族的史书,在科学调查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和内容,关于服饰的资料在民族识别和民族研究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传统民族服饰往往是识别民族的直观的重要的外部标志,被称作“族徽”,是各民族生活方式的一种独特反映,也是一种区分其他民族与本民族互相认同的标志,是从视觉上识别一个民族(或其中的某个支系)的重要外部特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