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家池——中国最早的私家园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最早的私家园林——习家池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淀了极为深厚的文化资源,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

湖北省襄樊市历史上曾拥有一座著名的文化名园——习家池,它是东汉襄阳侯习郁的私家园林。

当年汉光武帝刘秀巡幸襄阳,夜里跟习郁一同梦见苏岭山神,于是刘秀命习郁在山中建了著名的鹿门寺。

习郁依春秋末越国大夫范蠢养鱼的方法,在凤凰山下筑长60步、宽40步的土堤,在宅前筑堤修池引山中白马泉水, 池中垒起钓鱼台,列植松竹。

此地三面环袍南望汉水, 风帆隐现。

远眺鹿门,山上苍松古柏,蔚然弥望;池边绿柳红桃,长揪老槐, 园内楼馆台榭,粉荷映水,四季风景不歇,白马泉水蜿蜒出山注入洒水,成为著名的风景胜地,这便是中国最早的私家园林。

据史料记载,习家池最早建于东汉建武年间(公元25一56年),距今巳有1900余年的历史。

.汉晋以来乃至于南宋嘉、宝年间及清代都曾多治五年盆建的,习家池牌坊是解放后里建的,胜迹犹存,游人慕名而至不绝,成为襄阳著名游姿胜地。

习家池的历史许多史籍均有记载,西晋永嘉年间,镇南将军山简镇守襄阳时,常在此宴饮喝得酩配大醉,自称“高阳酒徒”,因此习家池又名高阳池。

习家池原有风泉馆、芙蓉台、苍松翠柏、绿柳红桃。

亭南有两个小池,一个叫溅珠池,一个叫半月池。

东晋时著名史学家习郁的后裔习凿齿曾隐居这里,他在此居住期间,不断美化修缮习家园林,以其自然美和建筑美的统一。

习家池原有风泉馆、芙蓉台、苍松翠柏、绿柳红桃。

亭南有两个小池,一个叫溅珠池,一个叫半月池。

但经过千百年漫长岁月,因久不修建,而逐渐荒废。

在明朝正德和嘉靖年间,这里修了一座祠堂,称“习杜祠”,以祀习凿齿、杜甫。

清道光年间修缮后,正殿三楹两座,还修有牌楼、门楼等建筑。

习家池历经沧桑,屡建屡毁,现存白马泉、荷花池,六角亭和历代名人碑刻题记多处。

习家池自然环境
习家池景区地处湖北省西北部,居汉水中游,秦岭大巴山余脉。

被汉水分为南北两城,南为襄城,北为樊城。

襄樊交通发达,自古即为交通要塞。

位于素有“南襄隘道”、“南船北马”、“四省通衢”之称的文化古城襄阳。

历为南北通商和文化交流的通道。

习家池地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

干冷、暖湿空气交替,冬季干燥,夏季温热多雨,四季分明。

植物种类较为丰富,林木茂盛,有较高的风景观赏价值。

景区内植物多属亚热带区系的科属。

其中木本植物多属北亚热带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地带。

该区为山地地形,整个景区内地貌较为复杂,幽谷山涧,风景奇秀,由山脉和其形成的山谷组成,主要包括凤凰山、岘首山、观音阁山、铁帽山景区位于凤凰山南麓,“凤凰山,中间小山突起,为凤凰之首。

后则大山屏翼,若风两翅然。

山多翠黛,霞光掩映,”景区的东部为岘首山,“岘首山为其高可五
步,旧称襄阳有三岘,而此山为首,故直以岘首名之。

”铁帽山位于景区的西部,濒临汉江,山体高大,树林茂盛。

植被丰富,观音阁山背依铁帽山,面靠汉江,气势宏阔。

除了规划范围的自然环境,还有与之风景地区相连的自然环境,共同构成了习家池风景地区的整体。

景区北负岘山,濒临汉江,与鹿门山相望。

岘山“山不奇而险峻,岭不高而秀雅,”为襄樊的历史文化名山,环境优美,植被茂密,《岘山和孟公韵》诗中描述“岘山风景地,名士几登临”。

鹿门山群峰环峙,林密石怪,为襄阳风光秀美的名胜之区。

习家池风景地区的自然环境可谓“群山环抱,一江中流”这些山水共同构筑了习家池风景地区的自然环境整体,从习家池风景地区的建设历程来看,“山”、“水”是构成风景环境的主要特色。

习家池风景地区的历史演变过程
风景地区在历史的长河中处于动态的演变之中,历史习家池风景地区历经千百年的发展演化,形成了独特的自然风景与人文风景。

它是以具有美学价值的自然景观为基础,自然与人文融为一体, 主要满足人对自然与精神文化活动需求的地域空间综合体。

因此对于习家池风景地区的保护与复兴有必要搞清它的历史发展演变,从而发现和总结其特点和经验,挖掘营造智慧。

更好的指导我们对于它的保护和复兴。

从史料来看,习家池风景地区从东汉建武元年襄阳侯习郁建立宅院,便开始了风景营建的活动,到两晋时期的发展、唐宋时期的日趋成熟,元明清的持续繁荣,再到近代的衰退,习家池的发展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东汉时期:形成期
据现有史料记载,习家池风景地区的最早形成,可以追溯到东汉建武元年,襄阳侯习郁在岘山山麓修建宅院,至三十二年(公元25—56 年)建成。

习郁效仿春秋末越国大夫范蠡养鱼法,在侧院内开凿长60 步,宽40 步的池塘,引入白马泉泉水,并在池中建钓鱼台,台上筑亭阁,“虹梁飞架,云堤高扶”,蔚为可观。

据襄阳县志《重修习家池亭记》记载:“自有此山,便有此泉,秦汉以前,不知其名云何,后汉习氏居其地,有名郁者,凿池其旁。

依范蠡养鱼法,中筑钓台,风物幽胜,人往游焉。

意其若平泉之庄,灵璧之园,此但其源也。

”阐述了此件事,习家池园的形成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自然环境有关。

东汉的政治黑暗、社会动荡、出现了大量的隐士,他们深受传统天人谐和哲理的侵润,重视居住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把目光投向了对大自然山水风景的审美,渴望回归田园的大自然怀抱,充分亨受诗书酒琴和园林之乐趣,纷纷选择自然环境幽美地区,建造宅院,营造园林,并且“有意识地把人工建设与大自然风景相融糅而创为“天人协和”的人居环境,”而习家池位于襄阳城近郊,丘冈逶迤、青山映照、林木佳郁、泉流潺湲,山水环境幽美。

居于此建园,城与园居之间,行程适宜,来往方便。

自然环境与时代环境促进了习家池风景地区的形成。

两晋时期:发展期
两晋时期,习家池风景地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习家池得到了扩建与修缮,新的环境不断增加,相继修建了谷隐寺、观音阁,名士高僧入住增加了习家池的文化气息。

使得习家池地区声名远播。

西晋咸宁末年或太康初年。

为祭祀西晋名将羊祜,位于岘首山西麓建有羊侯祠。

羊祜,字叔子,魏末任相国从事中郎。

泰始五年(269 年),任尚书左仆射,
都督荆州诸军事,出镇襄阳。

在襄阳10 年,羊祜为官清俭,办学校,修水利,开屯田,深得民心。

其死后家无余财,死讯传到荆州,襄阳百姓莫不痛哭流涕。

当地百姓为了纪念羊祜,就在岘首山建祠祭祀,名“羊侯祠”。

西晋永嘉五年至建兴四年(公元311—316 年),镇南将军山简镇守襄阳,常在习家池游玩饮酒,乐而忘返,不醉不归,并自号“高阳酒徒”。

由于山简是著名“竹林七贤”之一山涛之子,亦是西晋著名的“名士”,极具时尚风范。

时人便将习家池改名为“高阳池馆”。

东晋时期,习郁后裔著名的史学家习凿齿在习家池读书立著,撰有《汉晋春秋》。

习凿齿晚年还居襄阳,对习家池进行了大规模扩建与修缮。

从此,习家池名声大振。

东晋兴宁三年(365 年),释道安大师在习家池附近创建了第一座寺院。

因其三面环山,林幽谷深,故名“谷隐”。

谷隐寺作为道安创建的第一座寺院,在中国佛教史上有重要的意义,也是佛教中国化的象征。

这一时期,不仅习家池园林得以扩建与修缮,名声大振,士文化不断发展,而且谷隐寺的修建,丰富了习家池的文化。

此外,东晋时期,观音阁始于兴建,相传,当年有僧人用船载金银等物顺江而下,在此遇险船覆金沉。

沉船处有凤凰腾飞冲天而去,僧人大惊,决定不再南行,并在此建寺修行,名为“凤林寺”。

后又传说,有南海观世音大菩萨仙游来此修炼传经,于是此寺又称“观音阁”。

登上观音阁天王殿上举目远眺,面对滔滔汉江,巍巍群山,顿时视野开阔,心旷神怡。

唐宋时期:成熟期
唐宋时期,习家池的风景地区的发展已经趋于成熟。

自此期间,环境虽有遭到破坏,但都得以恢复。

唐末时期,习家池毁于战乱。

后南宋嘉定元年至宝庆三年(公元1208—1227 年),制帅属官尹焕在习家池遗址发现《习池诗》石碑,决定重修习家池,筑堂二十八楹,匾题“习池”;筑寝舍二十八楹,匾题“怀晋”;堂舍外引泉凿池,水上架桥,周边筑围墙,建高门,题匾“习池馆”。

对习家池进行了重建,此时期,风景地区发展得以成熟,习家池自晋以后,其周围逐渐形成了寺院群,在谷隐寺附近有白马寺、甘泉寺、砚石寺、卧佛寺、观音阁、凤林寺等,《襄阳府志》称之谓“一里一寺”。

如观音阁临江而峙,威严耸立。

谷隐寺规模宏大,既有岘山峰林之环抱,又有建于汉代的习家池林的相衬,景色幽美,人潮如流,文人雅士慕名而来,唐宋名人孟浩然、皮日休、李太白、杜少陵、曾巩、贾岛、段成式、李廌、连庠等曾游历于此,并留下大量的诗文和墨宝,习家池地区成为全国著名的名胜。

元明清时期:持续期
元明清之际,习家池地区的风景环境基本上保持原有的规模。

仰赖士大夫文人对此处环境的关注和重视,一直对风景地区的环境进行保护与维护、发展,使得风景地区的环境得以保持它的风貌,清代大文豪王士祯在其《蜀道驿程记》中更加生动的记载:“习家池在岘山南麓,一水泓然下,布文石翠,鉴毛发,溅珠浮水面,与吾郡趵突、珍珠、金钱诸泉相似。

”他把习家池水与其家乡山东济南之趵突、珍珠、金钱诸泉相比,可见直至清代,习家池这一私家园林的风光依然是十分优美。

该地区依然是地区人们和游客的主要游览场所。

明代的钱錞,清代的周凯都曾游历于此,并为此作诗描写了习家池独特的环境之美。

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 年)刑南兵巡道聂贤见习家池荒废,决定主持修
缮,在池上筑坛形石台,周围砌石栏,并修长渠,渠上架桥,石台上建一亭,题匾“凤泉”。

嘉靖初年,习家池的建筑残损,水塘荒废。

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 年前后)副使江汇,重修方塘,整修亭台,并立杜祠,祭祀习凿齿、杜甫。

之后,习家池遭遇兵燹,再度荒颓。

康熙七年(公元1668 年),总戎杨来嘉对习家池进行重建,亭台耸峙,楼榭参差,桃柳亚墙,芙蓉蔽水,重现了昔日园林美景。

乾隆年间,习家池水塘荒没,仅存半规池。

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 年),守道王公奉再度修缮池馆及祠庙,供奉释迦、习郁、山简。

道光六年(公元1826 年),太守周凯游于池上,见习家池残破不堪,仅剩古屋三间,且已半废。

周凯出于对当地农业生产的考虑,对习家水池进行修缮和扩建,用作灌溉民田的蓄水池,在池东、西设二石洑,以控启闭。

修建后的水池面积为三亩,深七尺,在池上建有亭子和石桥,修葺亭台榭馆。

同时,将高阳池馆改为习氏四贤祠,祠内供奉习郁、习珍、习凿齿和山简。

同治五年(公元1866 年),习家池再次重建。

明代洪武十年(公元1377 年)僧人晋寿对谷隐寺进行了修建。

大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 年)谷隐寺的僧人等向当地的乡绅民众募捐筹款修复了谷隐寺,对其残破的地方进行修补,缺失的部分进行了重修,尤其是将前殿山墙两旁的神龛、罗汉、观音、韦驮、龙王、牛马二王,以及土神进行了修复。

经过当地文人士大夫长期的维修和保护,使得习家池得以日久却常新的状态。

一直保持习家池的繁荣景象。

在历史长河中,观音阁虽屡遭战乱和自然侵蚀,但却能够屡毁屡修,尤其是清顺治十四年对其进行了大修,使之得以保存,直到1995 年冬塌毁。

近代时期:衰退期
近代时期,习家池地区的环境开始衰退,自然与人文环境都遭到严重的破坏。

特别是建国后,城镇化与工业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习家池位于城郊,在城市高速发展中,城镇化蔓延到习家池地区,大量民房的建设,侵占了习家池自然环境,采石工业的发展,对习家池风景的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人文景观亦是如此,谷隐寺成为了遗址,观音阁也破烂不堪,习家池1960—1980 年间,此处被辟为“干部疗养院”和空军第三野战区医院驻址,将原高阳池馆等建筑大部分拆除,并在原址兴建医院招待所、家属宿舍和库房。

尽管,在此期间,习家池风景地区越来越受到了襄阳政府的重视,1957 年,襄阳市又拨款对池内建筑、碑刻等遗存进行了维护。

1987 年,襄阳市政府拨款进行过修缮。

1992 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习家池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6 年夏,由台北松山寺返穗轴居住的达法法师倡导,各方僧众、居士努力,经襄樊市及襄城区人民政府批准重修观音阁。

2001 年10 月,经上级宗教部门批准为正式宗教活动场所。

但是,由于之前破坏的影响,习家池风景地区任处于衰败的状态。

习家池在各个时期都有其重要的意义:东晋时,习郁的后裔习凿齿在此临池读书,登亭著史,留下《汉晋春秋》这一千古名作,成为名播后世的史学家,习家池亦益负盛名;唐代,习家池是孟浩然、皮日休等著名文学家经常来游历的地方皮日休还有一首著名的《习池晨起》,赞美了习家池的妙处:“清曙萧森载酒来,凉风相引绕亭台。

数声翡翠背人去,一番芙蓉含日开支叶深深埋钓艇,鱼儿漾漾逐流怀竹屏风下登山屐,十宿高阳忘却回C”;晋以后,习家池曾一度荒废南采嘉定宝庆年间曾加以修缮明正德年间,抚民副使聂贤重修;宋元明清至民国时期及今,习家池都是文人墨客和襄阳人春游的最佳去处。

习家池作为中国唯一一处从东汉开始修建并使用和保存至今、历史最为悠久的私家园林,成为中国园林建
筑的典范和鼻祖。

习家池为何是构筑郊野园林的典范:
襄阳城南,有一处曾是仙境般的古代园林,在中国造园史上,在海内外,都曾有过相当重要的影响,它就是历代文豪武将常去游历、著名园林学家计成在其名著《园冶》中奉为典范的私家园林鼻祖——习家池。

明代计成在《园冶》中论述郊野园林的择地、构筑和意境时说:“郊野择地,依乎平冈曲坞,叠陇乔林,水浚通源,桥横跨水,去城不数里,而往来可以任意,若为快也。

谅地势之崎岖,得基局之大小;围知版筑,构拟习池。

开荒欲引长流,摘景全留杂树。

搜根带水,理顽石而堪支;引蔓通津,椽飞梁而可度。

风生寒峭,溪湾柳间栽桃;月隐清微屋绕梅余种竹。

似多幽趣,更入深情。

两三间曲尽春藏,一二处堪为暑避。

隔林鸠唤雨,断岸马嘶风。

花落呼童,竹深留客。

任看主人何必问,还要姓字不须题。

须陈风月清音,休犯山林罪过。

韵人安亵,俗笔偏涂。

”文中的“构拟习池”,就是指构筑郊野园林,要效法习家池。

去习家池,须到襄阳城南六里风林关下的公路,沿路北爬上一个山坡,山坡上有一条溪流潺潺流淌,水大时,像瀑布奔腾而下,远远地就可看见一条白练,听见瀑布发出的响声。

这是白马泉水完好无损时人们常能看到的美好自然景观。

爬上山坡,是一个群山环抱的山冲,人们称它为闫家冲,冲内地平如砥,田畴如画,没有市井的喧嚣,集镇的嘈杂,只有村庄的袅袅饮烟和偶尔的鸡犬之声,仿佛进入陶潜笔下的桃源胜境。

夏天,这里清风习习,非常凉爽。

冬天,群山挡住了寒风,充足的阳光,产生温室效应,格外温暖,真是一个疗养的好地方。

冲内的白鹤山下,有一组古典建筑,它们是习郁宅、习郁柯、杜甫草堂、四贤祠和六角亭。

这些建筑依傍着一个泉眼、一个池塘,那就是著名的白马泉和习家池——又名高阳池。

白马泉是沉降泉,泉水由地底深处的岩石中喷涌而出,形成几尺高的水柱,水温恒定,冬天冒着热气,整个习家池上,升腾着薄薄的水雾。

泉水又名珍珠泉,从水底喷出一串串的珍珠,和山东济南的趵突、珍珠、金线泉,当阳玉泉寺的珍珠泉,十分类似。

早在东汉建武年间(公元25—56年),襄阳侯习郁就看中了此处美景。

他依照越国大夫范蠡的养鱼方法,在白马泉边修筑了池塘养鱼,建筑了亭台楼阁。

这就是构筑郊野园林的典范——习家池、习家园林的由来。

习郁非常喜爱习家池。

习郁死后,他的墓就建在池塘的北边近旁。

习家是襄阳的名门望族,一代一代经营,直到东晋,著名史学家习凿齿也居住在这里,进一步美化了这里的园林建筑。

他还修筑了白马寺,邀请著名佛教领袖释道安携弟子释慧远等400余众,驻锡寺内,弘法传道,使习家池一度成为全国著名的佛学研究中心,对日本及东南亚的佛学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

东北亚的韩国还仿造习家池,造了一个同名的风景名胜。

此前,名列“竹林七贤”的山涛的儿子山简为征南将军时,曾镇守襄阳,终
日习家池饮酒游乐,大醉而归,称习家池,“此我高阳池也”。

襄阳儿歌唱道:“山公出何许,往至高阳池。

日夕倒载归,酩酊无所知。

时时能骑马,倒着白接离。

举鞭问葛强,何如并州儿?”李白《襄阳歌》诗云:“落阳欲没岘山西,倒着接离花下迷。

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蹄。

傍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醉似泥。

”看来,武将山简在习家池沉醉于山色酒浆的放浪之举,竟成了李白等历代文豪赞美不已的怡情雅趣。

唐代,习家池是孟浩然、皮日休等著名文学家经常来游历的地方,皮日休还有一首著名的《习池晨起》,赞美了习家池的妙处:“清曙萧森载酒来,凉风相引绕亭台。

数声翡翠背人去,一番芙蓉含日开。

茭叶深深埋钓艇,鱼儿漾漾逐流杯。

竹屏风下登山屐,十宿高阳忘却回。


宋元明清和民国时期,习家池也是襄樊人春游和来襄樊的客人游历的第一去处。

1958年以前,白马泉和习家池等景观都基本保存完好。

可惜后来逐步被破坏得残破不堪。

但白马泉、养鱼池、芙蓉台、六角亭等遗迹和历代名人碑刻尚在,包括白马泉水,都是可以恢复的。

来到习家池,看到这座离城不太远,群山环抱、依山就势、傍泉掘池、筑台建亭,合乎明代造园学家计成规范的私家郊野园林,联想到它近两千年的历史和在中外造园史学上的重要地位,令人浮想联翩,感慨万端……。

1992年,襄樊市人民政府曾投资对习家池进行了初步整修。

习家池作为中国唯一一处从东汉开始修建并保存和使用至今、历史最为悠久的私家园林,应该早日全面彻底再现其昔日美丽的历史风采,成为海内外学者、建筑专业的学生和游客仰慕观摩的地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