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家池——中国最早的私家园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最早的私家园林——习家池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淀了极为深厚的文化资源,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湖北省襄樊市历史上曾拥有一座著名的文化名园——习家池,它是东汉襄阳侯习郁的私家园林。当年汉光武帝刘秀巡幸襄阳,夜里跟习郁一同梦见苏岭山神,于是刘秀命习郁在山中建了著名的鹿门寺。习郁依春秋末越国大夫范蠢养鱼的方法,在凤凰山下筑长60步、宽40步的土堤,在宅前筑堤修池引山中白马泉水, 池中垒起钓鱼台,列植松竹。此地三面环袍南望汉水, 风帆隐现。远眺鹿门,山上苍松古柏,蔚然弥望;池边绿柳红桃,长揪老槐, 园内楼馆台榭,粉荷映水,四季风景不歇,白马泉水蜿蜒出山注入洒水,成为著名的风景胜地,这便是中国最早的私家园林。
据史料记载,习家池最早建于东汉建武年间(公元25一56年),距今巳有1900余年的历史。.汉晋以来乃至于南宋嘉、宝年间及清代都曾多治五年盆建的,习家池牌坊是解放后里建的,胜迹犹存,游人慕名而至不绝,成为襄阳著名游姿胜地。习家池的历史许多史籍均有记载,西晋永嘉年间,镇南将军山简镇守襄阳时,常在此宴饮喝得酩配大醉,自称“高阳酒徒”,因此习家池又名高阳池。
习家池原有风泉馆、芙蓉台、苍松翠柏、绿柳红桃。亭南有两个小池,一个叫溅珠池,一个叫半月池。东晋时著名史学家习郁的后裔习凿齿曾隐居这里,他在此居住期间,不断美化修缮习家园林,以其自然美和建筑美的统一。习家池原有风泉馆、芙蓉台、苍松翠柏、绿柳红桃。亭南有两个小池,一个叫溅珠池,一个叫半月池。但经过千百年漫长岁月,因久不修建,而逐渐荒废。在明朝正德和嘉靖年间,这里修了一座祠堂,称“习杜祠”,以祀习凿齿、杜甫。清道光年间修缮后,正殿三楹两座,还修有牌楼、门楼等建筑。习家池历经沧桑,屡建屡毁,现存白马泉、荷花池,六角亭和历代名人碑刻题记多处。
习家池自然环境
习家池景区地处湖北省西北部,居汉水中游,秦岭大巴山余脉。被汉水分为南北两城,南为襄城,北为樊城。襄樊交通发达,自古即为交通要塞。位于素有“南襄隘道”、“南船北马”、“四省通衢”之称的文化古城襄阳。历为南北通商和文化交流的通道。
习家池地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干冷、暖湿空气交替,冬季干燥,夏季温热多雨,四季分明。植物种类较为丰富,林木茂盛,有较高的风景观赏价值。景区内植物多属亚热带区系的科属。其中木本植物多属北亚热带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地带。该区为山地地形,整个景区内地貌较为复杂,幽谷山涧,风景奇秀,由山脉和其形成的山谷组成,主要包括凤凰山、岘首山、观音阁山、铁帽山景区位于凤凰山南麓,“凤凰山,中间小山突起,为凤凰之首。后则大山屏翼,若风两翅然。山多翠黛,霞光掩映,”景区的东部为岘首山,“岘首山为其高可五
步,旧称襄阳有三岘,而此山为首,故直以岘首名之。”铁帽山位于景区的西部,濒临汉江,山体高大,树林茂盛。植被丰富,观音阁山背依铁帽山,面靠汉江,气势宏阔。除了规划范围的自然环境,还有与之风景地区相连的自然环境,共同构成了习家池风景地区的整体。景区北负岘山,濒临汉江,与鹿门山相望。岘山“山不奇而险峻,岭不高而秀雅,”为襄樊的历史文化名山,环境优美,植被茂密,《岘山和孟公韵》诗中描述“岘山风景地,名士几登临”。鹿门山群峰环峙,林密石怪,为襄阳风光秀美的名胜之区。习家池风景地区的自然环境可谓“群山环抱,一江中流”这些山水共同构筑了习家池风景地区的自然环境整体,从习家池风景地区的建设历程来看,“山”、“水”是构成风景环境的主要特色。
习家池风景地区的历史演变过程
风景地区在历史的长河中处于动态的演变之中,历史习家池风景地区历经千百年的发展演化,形成了独特的自然风景与人文风景。它是以具有美学价值的自然景观为基础,自然与人文融为一体, 主要满足人对自然与精神文化活动需求的地域空间综合体。因此对于习家池风景地区的保护与复兴有必要搞清它的历史发展演变,从而发现和总结其特点和经验,挖掘营造智慧。更好的指导我们对于它的保护和复兴。
从史料来看,习家池风景地区从东汉建武元年襄阳侯习郁建立宅院,便开始了风景营建的活动,到两晋时期的发展、唐宋时期的日趋成熟,元明清的持续繁荣,再到近代的衰退,习家池的发展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东汉时期:形成期
据现有史料记载,习家池风景地区的最早形成,可以追溯到东汉建武元年,襄阳侯习郁在岘山山麓修建宅院,至三十二年(公元25—56 年)建成。习郁效仿春秋末越国大夫范蠡养鱼法,在侧院内开凿长60 步,宽40 步的池塘,引入白马泉泉水,并在池中建钓鱼台,台上筑亭阁,“虹梁飞架,云堤高扶”,蔚为可观。据襄阳县志《重修习家池亭记》记载:“自有此山,便有此泉,秦汉以前,不知其名云何,后汉习氏居其地,有名郁者,凿池其旁。依范蠡养鱼法,中筑钓台,风物幽胜,人往游焉。意其若平泉之庄,灵璧之园,此但其源也。”阐述了此件事,习家池园的形成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自然环境有关。东汉的政治黑暗、社会动荡、出现了大量的隐士,他们深受传统天人谐和哲理的侵润,重视居住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把目光投向了对大自然山水风景的审美,渴望回归田园的大自然怀抱,充分亨受诗书酒琴和园林之乐趣,纷纷选择自然环境幽美地区,建造宅院,营造园林,并且“有意识地把人工建设与大自然风景相融糅而创为“天人协和”的人居环境,”而习家池位于襄阳城近郊,丘冈逶迤、青山映照、林木佳郁、泉流潺湲,山水环境幽美。居于此建园,城与园居之间,行程适宜,来往方便。自然环境与时代环境促进了习家池风景地区的形成。
两晋时期:发展期
两晋时期,习家池风景地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习家池得到了扩建与修缮,新的环境不断增加,相继修建了谷隐寺、观音阁,名士高僧入住增加了习家池的文化气息。使得习家池地区声名远播。
西晋咸宁末年或太康初年。为祭祀西晋名将羊祜,位于岘首山西麓建有羊侯祠。羊祜,字叔子,魏末任相国从事中郎。泰始五年(269 年),任尚书左仆射,
都督荆州诸军事,出镇襄阳。在襄阳10 年,羊祜为官清俭,办学校,修水利,开屯田,深得民心。其死后家无余财,死讯传到荆州,襄阳百姓莫不痛哭流涕。当地百姓为了纪念羊祜,就在岘首山建祠祭祀,名“羊侯祠”。
西晋永嘉五年至建兴四年(公元311—316 年),镇南将军山简镇守襄阳,常在习家池游玩饮酒,乐而忘返,不醉不归,并自号“高阳酒徒”。由于山简是著名“竹林七贤”之一山涛之子,亦是西晋著名的“名士”,极具时尚风范。时人便将习家池改名为“高阳池馆”。东晋时期,习郁后裔著名的史学家习凿齿在习家池读书立著,撰有《汉晋春秋》。习凿齿晚年还居襄阳,对习家池进行了大规模扩建与修缮。从此,习家池名声大振。
东晋兴宁三年(365 年),释道安大师在习家池附近创建了第一座寺院。因其三面环山,林幽谷深,故名“谷隐”。谷隐寺作为道安创建的第一座寺院,在中国佛教史上有重要的意义,也是佛教中国化的象征。这一时期,不仅习家池园林得以扩建与修缮,名声大振,士文化不断发展,而且谷隐寺的修建,丰富了习家池的文化。
此外,东晋时期,观音阁始于兴建,相传,当年有僧人用船载金银等物顺江而下,在此遇险船覆金沉。沉船处有凤凰腾飞冲天而去,僧人大惊,决定不再南行,并在此建寺修行,名为“凤林寺”。后又传说,有南海观世音大菩萨仙游来此修炼传经,于是此寺又称“观音阁”。登上观音阁天王殿上举目远眺,面对滔滔汉江,巍巍群山,顿时视野开阔,心旷神怡。
唐宋时期:成熟期
唐宋时期,习家池的风景地区的发展已经趋于成熟。自此期间,环境虽有遭到破坏,但都得以恢复。唐末时期,习家池毁于战乱。后南宋嘉定元年至宝庆三年(公元1208—1227 年),制帅属官尹焕在习家池遗址发现《习池诗》石碑,决定重修习家池,筑堂二十八楹,匾题“习池”;筑寝舍二十八楹,匾题“怀晋”;堂舍外引泉凿池,水上架桥,周边筑围墙,建高门,题匾“习池馆”。对习家池进行了重建,此时期,风景地区发展得以成熟,习家池自晋以后,其周围逐渐形成了寺院群,在谷隐寺附近有白马寺、甘泉寺、砚石寺、卧佛寺、观音阁、凤林寺等,《襄阳府志》称之谓“一里一寺”。如观音阁临江而峙,威严耸立。谷隐寺规模宏大,既有岘山峰林之环抱,又有建于汉代的习家池林的相衬,景色幽美,人潮如流,文人雅士慕名而来,唐宋名人孟浩然、皮日休、李太白、杜少陵、曾巩、贾岛、段成式、李廌、连庠等曾游历于此,并留下大量的诗文和墨宝,习家池地区成为全国著名的名胜。
元明清时期:持续期
元明清之际,习家池地区的风景环境基本上保持原有的规模。仰赖士大夫文人对此处环境的关注和重视,一直对风景地区的环境进行保护与维护、发展,使得风景地区的环境得以保持它的风貌,清代大文豪王士祯在其《蜀道驿程记》中更加生动的记载:“习家池在岘山南麓,一水泓然下,布文石翠,鉴毛发,溅珠浮水面,与吾郡趵突、珍珠、金钱诸泉相似。”他把习家池水与其家乡山东济南之趵突、珍珠、金钱诸泉相比,可见直至清代,习家池这一私家园林的风光依然是十分优美。该地区依然是地区人们和游客的主要游览场所。明代的钱錞,清代的周凯都曾游历于此,并为此作诗描写了习家池独特的环境之美。
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 年)刑南兵巡道聂贤见习家池荒废,决定主持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