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 散文篇 浙江 高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技巧
抓住命题中的逻辑思维
小说
文学类文本
• 考纲范围 现 代 文 阅 读
二 选 一
散文 诗歌戏剧 说理散文 杂文 论文 评论
论述类文本
实用类文本
传记 新闻 科普文章 访谈 调研报告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散文
• 记人散文(记人/叙事)、抒情散文(写景/状物)、哲理散文 (议论为主) 阅读程序:1审标题,明对象,捕捉阅读线索 2找线索,理思路,梳理行文脉络 分析文章结构 3.观全文,明情理,领悟深层意蕴 原则:紧扣文本 [作者的表达,作品背景]
• •
Biblioteka Baidu
2017 浙江卷 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0分)
社会传播过程中至少要求两个人。他们结成信息分享关系,共享一套信息符号。结成传播关系的目的是寻求信息、劝说、传授、娱乐或其他。目的不同, 参与者的角色也不同。比如,追求娱乐的人愿意“悬置怀疑”;预料对方会劝说的人将加强防范。然而,无论扮演什么角色,参与者总是要根据自己的 认知需要,调动各种资源和传播技能,编制信息代码,将他编制的符号发送给对方。我们将这样的传播行为称为A类传播行为。白纸黑字的符号可以长 期保存,手势或面部表情或讲出来的话则稍纵即逝。无论时间长短,在传播过程的某个时刻,这些符号都独立存在,脱离了参与传播的双方。

接受讯息的参与者,将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调动各种资源和传播技能,决定是否接受对方发出的符号。如果接受,他就按照自己的认知地图对这些符 号进行学科&网加工。我们将这些行动称为B类传播行为。第二个参与者也可能要进行编码,这些编码多半是非正式的、无意的,可能是面部表情,也可 能是其他信号,表示有没有兴趣、是否相信、是否理解等的信号;第一个参与者对第二个参与者的信号进行解码,将其当做反馈。如果情况需要,第二 个参与者还可能进行正式的编码,发出这些符号,转而进行A类传播行为;反过来,第二个参与者的A类传播行为又可能引起第一个参与者的B类传播行 为,如此等等,循环往复。
• 从白发人的角度:表现白发人对儿子坚决而无尽的期待。
• 从“我”的角度:表现同为母亲的“我”对白发人的同情。
• 从作品主旨的角度:以伤感的结局,突出文章关注同情失独老人的主旨。 • 从作品情节的角度:预示白发人未来的命运(陷于永不放弃的无尽的等待与期盼)。(每 点2分,写出三点即可)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 • • • • • • • • • • • • • • • • • • • •
血绒花筱敏 在我的窗下,有许多肥厚的花,花色猩红,饱满欲滴。 花事总在最潮湿的一季。雾悠然罩在那里,薄时令花瓣生出细绒,浓时细绒就被犁开,大滴大滴沿犁沟淌下来,仿佛淋漓的血痕。 粘稠的空气扑面而来,使我呼吸愈渐粗重,我知道这是春天浓烈的腥甜,于是我知道窗下的血绒花已经开了。通常这时候我紧闭门窗,常识告诉我要紧闭门窗。天气报告也一再告诫我们减少以至停止户 外活动,留在室内,何况我对花粉过敏,对雾也过敏。 然而门窗能保护什么呢?我分明知道,我的儿子走在户外,儿子的信息会辗转穿过雾气,润湿着来到我这里。 妈妈,今天学概率,好多猎人各开一枪,各人有命中猎物的概率,猎物中一枪死亡概率,两枪、三枪死亡概率,他们兴致勃勃把小动物的死亡概率算到小数点后好几位,他们怎么可以看不见小动物流血? 这个季节是生长的季节,我听见窗下的花粗重的吮吸之声,它们拔节的声音也很沉痛。地下的水粘稠,风低沉的呜咽在地下,潮水的啸声也在地下。这片土地掩埋得太多,太肥沃了,令人难以置信。 有一个白发人在我窗前,从早到晚,一推窗就可以看见,不推窗也可以看见。 她在花丛里徘徊奔走,从早到晚。已经被吮吸殆尽的身子,飘摇在肥硕的花间,没有重量。 我问她找什么,她说找她的儿子。我说这样的日子应该呆在家里,她说她是呆在家里,她的家就在这里。我说家是一个有屋顶的地方,有墙,有门,有炉灶和炊烟。她说家是一个有儿子的地方,有儿子 的船和儿子的帆,炊烟是母亲召唤儿子的炊烟。我看见她眼睛里雾气茫然,时间在那里一层一层变黯,重重叠叠的黯淡令我骇异,原来我们已经茫然流逝了那么多的时间。 我安慰她说,您的儿子已经开出花来,那么丰硕,厚重,那么奇丽骄人。 她说,但是我要的不是花,我要的是我的儿子。 我说,儿子大了总是要去远方的,远方总是属于少年人,他们张翼飞起来,我们老了,我们没法看见。 她说,可是他没能走远,可能就藏在一棵花的下面。 飘渺的城,在冬天早晨的棕色雾下 一群人流过伦敦桥,这么多人, 我没想到死亡毁了这么多人。 叹息,又短又稀,吐出了口, 每一个人的目光都盯在自己足前。 我回头张望,深为惊恐。雾在玻璃外面重叠成水滴,淋淋漓漓,我用窗帘把淋漓和猩红都关在外面,足前一摞消遣的新闻纸,让我努力把眼睛盯在上面。然而它们刚刚隔了一夜,就糟朽成尘。它们什么 也不曾知道,而且什么也不愿知道,只是在足前窸窸窣窣不断升高,发泡,不断地淹没我们的空间,记忆,以及诗人的预言。 我窗下的花依然怒放,瓣、蕊、子房、花萼依然噼啪作响,雾在那里依然生出柔嫩的细绒,依然被划破,露出淋漓的猩红,雾依然会再次在猩红之上生出细绒。白发人依然坐在方砖上,看熙来攘往的陌 生人,奔忙的陌生人,奔闲的陌生人,越来越使她陌生。 夜深人静的时候或许她会好受一点,她点起手中一支蜡烛,听着蜡泪悄然滴落,还有火花微渺的响声。
形成意识
• 【有难度】 • 反思自己的不足—【语文素养】-基于/培养 • 高中所有学科所必需的逻辑思维 • What/Why/When/Where/Who/How —5W1H • →文本阅读与理解 • 文章讲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思想/情节/语句)?作品 所处的时代背景怎样,以及和现实的联系?考察的词句出现在哪 里?人物/内容?
• D.接受者接受一些讯息,如汽车喇叭声、“失火了”的呼喊声,感觉会发生突变,不需要加工讯息,反应嵌入本能,近乎自动。
• 侧重于逻辑思维能力,主要让考生借助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 捕捉语言信息,主动获取知识,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 彻地弄懂相关知识。 • 以板块形式呈现,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 • 阅读程序:1.先看标题 2.阅读全文 3.梳理回顾 • 原则:紧扣文本 [作者的论证]
• 一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或句子的含义 对象,区间,语境 • 二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概括文意 考点1 筛选整合信息 1.确定目标 2.速读全文,准确寻找 3. 筛选提取 4.简明措辞 考点2 分析概括文意 1.阅读全文准确把握基本思想,注意 不同观点之间区别及作者的评价 2.根据要求,挖掘隐含信息 • 三 把握文章思路,分析观点态度 从全文大致内容(材料)、体现结构性思路的词语、语句入 手 整体解读,筛选出文中直接表明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分析 中心内容;分析文中事实材料,从侧面把握作者观点
一般答题 要点(结合原文和所学知识) 1.是什么描写,用了什么方法 2.表达了什么内容 3.有何效果或作用 是什么描写,运用了什么技巧,在文中如何运用的;体现了什么,强调了什么,强化 了什么,营造了什么,表现了什么;深化了主题,点明了主旨,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 感情
四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作品主题 分条列举,结合作者观点/感情 五 散文的探究性阅读 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认为我们应该怎么/探究文章某处写某物的意图 1.审清题干 2.把握要点,结合文中之理而言 3.论述要全面,语言简明
现代文阅读理解技巧
2017高考考纲-现代文阅读
1.理解B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C (1)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作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鉴赏评价D (1)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 魅力 (2)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4.探究F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 (2)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换言之,任何讯息都不能直接引起一望而知的外显行为。如上所述,讯息不像电流,电能沿电线流动,抵达灯泡,灯泡随即发亮。诚然,有些反应嵌入 本能,近乎自动;例如,一听见汽车喇叭声,一听见“失火了”的呼喊,我们就很快做出反应。然而即使这些快速反应也要经过一些中间步骤。首先我 们要听到那样的声音,然后我们要对它进行解释:“他是在对我鸣喇叭吗?”“哪里着火了?”外在符号影响行为只有一个途径,那就是改变形势在他 心中的印象。外来符号到达时,如果接受这决定利用其中的讯息,他首先要加工这一讯息,加工的根据是他储存的形象;一般地说,产生的结果可能有 几种:证实既存的构想,稍许修正原有的界定,或澄清原来不清楚的地方。就像改变信仰一样,彻底改变原有观念的情况是极为罕见的。然而,改变信
总分答题模式:一句话概括(要特别注意景物与其所指向的象征意义之间的相似 点),分点具体分析
/ 分条列举模式 (结构上 引出下文、承接上文…… 感……)
内容上 点明主旨、点题/呼应标题、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突出主旨、表达情
• 三 分析散文的主要表现手法 赏析某个细节/某个段落/句子的表现手法 总分答题模式:指出运用了什么艺术技巧(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以小见大、铺垫、 衬托、对比、象征、虚实结合、欲扬先抑、卒章显志、联想、想象等),结合文章中心及相 关内容具体解释,简述好处。
• B.A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调动各种资源和传播技能编制符号,B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根据自己的认知、调动各种技能接受符号。
• C.A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和资源编制符号,B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决定是否接受并加工对方发出的符号。 • D.A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编制信息代码并发送符号,B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根据自己的认知、调动各种资源接受符号。


我问她在等什么,她说在等儿子。
她说她会等到星垂四野,等到一个接近童话的时辰。她将把蜡烛一路摆到天边,她随着烛光走到星星那里,就能找到她的儿子。 (选自筱敏《涉过忘川》,有删改)
• 开头两段对血绒花形象的描写,在文中有哪些作用?(4分) • 请赏析文中两个划线的句子。(6分) (1)她在花丛里徘徊奔走,从早到晚。已经被吮吸殆尽的身 子,飘摇在肥硕的花间,没有重量。 (2)我说,儿子大了总是要去远方的,远方总是属于少年人, 他们张翼飞起来,我们老了,我们没法看见。 • 作品中的“白发人”这一形象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 请结合全文探究作品最后一段的意蕴。
• 一 体会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
位置-结构句 深意-含蓄句 本意-修辞句 整体-主旨句
• 二 欣赏作品形象,赏析作品内涵 人物-主要人物-对主旨的揭示和对现实意义的启示方面思考 次要人物-从文章结构形态、内容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对主要形象的彰显意义 等方面思考 分析主要借助 ①所叙之事 ②作品中人物的语言、动作、肖像、神态等方面 ③作品 时代背景 ④作者倾向性的议论 总分答题模式:一句话评价,再从几个方面具体分析。 物象 文章中某物的形象/文中所写某物或某景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分析主要借助 ①明确的外在特征(形态、声音、色彩……) ②联系外部环境,把 握物象的内在品质(内涵、本质、精神……)
• 8.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传播过程中的双方结成信息分享关系,第一个参与者是讯息的传播者,第二个参与者是讯息的接受者;两者角色可以转换。 • B.劝说参与者和娱乐参与者,由于传播行为目的不同,扮演的角色也不同,接受劝说者会加强防范,追求娱乐者会“悬置怀疑”。 • C.如果需要,传播过程可以循环往复,B类传播行为者可以转为A类传播行为者,A类传播行为者可以成为B类传播行为者。
仰的现象的确时有发生;同样,感觉突变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比如,听说自己的房子着火时,脑海里对情况的感觉就会突变,迅速的反应就是必然的结
果了。
• 7.下列对文中A类传播行为和B类传播行为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A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编制信息代码并发送符号,B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决定是否接受并加工对方发出的符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