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作用类题答题技巧(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练习:《2014届高三语文单元测试卷》第十 六单元第二大题。读《黄昏》,思考:小说采 用第三人称叙述故事有什么好处?
答:能自由灵活地表现小说描写的内 容;便于对所刻画的葛尔特茨比及其他次 要人物进行详细地心理描写,便于从葛尔 特茨比角度观察其他人物,从而更好地塑 造人物形象。
七、插入史料、典故或神话传说的作用 插入史料一般是为了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 讽今,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或赞颂古文明(古先 贤的丰功伟绩),或表达华夏儿女面对灿烂历史的自 豪之情。如果在史实前后有总括性语句或总结性语句, 那么,插入的史实往往就具有例证的作用。 引用典故一般是为丰富文化色彩,使文章含蓄, 借古喻今。 插入神话传说是为了丰富文章的内涵,增强感染 力,赋予所描绘或所要描绘的对象以神迷、传奇色彩。 以引起人民的好奇、崇敬心情;或者是用来与前文 (后文)作对比或反衬。同时可引起读者的阅读欲。
背景:
分析近几年语文高考试卷的现代文阅读试题,不难发现, “作用题”出现的频率相当高。然而,由于出题的角度多变, “作用”的范围较广,这就使不少同学面临“作用题”时,或 茫然无知,一筹莫展,或听凭感觉,任意作答。
规律探索: 综合近几年的高考题和平时的训练题,我们以为, “作用题”的设题角度及其范围一般包括以下十个方 面:首段的作用,末段的作用,中间段的作用,第二 人称的作用,写人叙事类散文写景的作用,修辞(主 要是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反复)的作用,插入 史实某一事件的作用,引用诗文或格言的作用,以某 一物象作标题的作用,写作上由实而虚的作用。
四单元第四大题第2题,篇首句的作用就 船》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就是:开篇暗扣 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是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同时表达对树的敬 答:开头写大雪与极寒,渲染寒冷氛围,为 答: ①从村庄的现状写起,点名题旨;② 标题,引出下文关于“叹息”的描写。 如《野菊花》的首段:‘野菊花!漫山遍野的野菊花!” 意。 下文写矮婶偷草作铺垫。 它不仅总括全文,开篇点题,而且表达了作者的惊喜之情 引起下文具体叙写村庄荒芜的命运。
六、技法的作用 2、修辞的作用 比喻: 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 抽象为具体;4、化冗长为简洁。 拟人: 让物具有人的思想感情,有亲切感。可借以抒发 感情或便于激发感情,色彩鲜明,描绘形象,增强感 染力。 借代: 1、以简代繁;2、以实代虚;3、以奇代凡;4、以 事代情。
夸张: 1、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2、烘托气氛,增强感染 力。3、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对偶: 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 炼,抒情酣畅。 排比: 1、内容集中,增强气势;2、叙事透辟,条分缕析; 3、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设问: 可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想,便于文章的自然展开。 反问: 可以加强语气,强烈地表达思想感情。
八、引用古典诗文或格言的作用
从论证的角度分析,引用诗文格言属于引证法,一般具有 论证观点、阐明事理,增强说服力的作用。如1998年卷的选文 《报秋》引用南宋词人朱敦儒的《西江月》,正是要用《西江月》 中“领取而今现在”一句来阐明作者“领取生活”的人生态度, 最终论证文章的基本观点。 此外,对引用史实和古诗文而言,它还有丰富文章的内涵, 增加文采等方面的作用。
三、中间句段的作用 练习:读《学海导航》P194《饮一口汨 罗江》,文中写到的“渔翁”这一形象有什么 作用?
答:作者写“渔翁”是为了与愤世嫉 俗的屈原的形象形成对比,以凸显屈原 人格的高尚。
Baidu Nhomakorabea
四、某个句子(意象)在文中反复出现的作用 如果文中反复出现某个句子或意象,那么它的作 用有可能是: ①照应或过渡; ②串联文章的一个重 要线索; ③突出主旨; ④展开想象或联想,丰富文 章的内容。
练习:《2014届高三语文单元测试卷》第十六 单元第四大题,读《大满和小满》,思考:小 说第七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这段景色描写,强调了夜色的暗 沉无边,渲染了一种清冷、压抑的气氛, 烘托了小满消沉低落、惶恐不安的心境, 也暗示了大满的悲剧结局。
六、技法的作用 技法,就是文中使用的某种写作方法。这是常考 考点,几乎每年各省(市)命题都有涉及。解答此类 试题,要求考生具有相关的知识储备。 1、叙事顺序的作用 文章在叙事时,根据需要可以采用顺叙、倒叙和插 叙等不同的叙事方法。顺叙的好处是叙写事件由头到 尾,次序井然,文气自然贯通,文章条理清晰;倒叙 的好处是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引 人入胜,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插叙 的好处是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 补充和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 实。
例《学海导航》(同步训练)P354,第2题: 文章多次出现“在三月里”,有什么作用?
答:文中反复出现“在三月里”,既照应了文章标 题,使文章过渡自然,结构紧凑;又以此为联想的出 发点,联想了“在三月里”的种种情形(自然风光、 乡村的风俗人情、农人的生活劳动情形) ,丰富了文 章的内容,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例1:《学海导航》P188,读《书房的窗子》, 例2:《学海导航》练习篇,读《那个曙光微 思考:窗子在全文结构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 明的时代》,回答:“曙光”在文中的作用是 什么? 分析。 答:窗子是贯穿本文的一条线索:开篇写窗子 答:“曙光”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同时也 的功用,然后写我喜欢窗子的理由,最后描写 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想象中北窗的景象。
三、中间段(句)的作用 中间段(句)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在结构 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承上启下/为下文作铺 垫),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 在文章的中间段(句)中,如果描写的物 象(即散文写作的对象)并非选文的主要物象, 而是次要物象,且与选文描述的主要物象在形 象、意境和情感上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正面 衬托(或烘托、铺垫)。如果中间段(句)描 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 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对比)。
例:2014届高三语文单元测试卷第十四单元第三大题, 读《窗的随想》,回答:文中多处引用古诗词句或小 说中名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①充分佐证作者的观点,体现了窗的文化内涵, 增强了说服力。②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加了文章的 文化气息。
九、文中的关键物象或以某一物象作标题的作用 在散文或小说中,如果文中某些物象非常关键或者 文章是用某一物象直接作标题,一般具有三方面的作 用,一是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串起主人翁的一生;二 是象征某种哲理,表现某种情思;三是点明作品的主 旨;四是推动情节的发展。
六、技法的作用 3、肖像描写的作用 肖像描写的作用,一般有如下几点: ①结构上,承上启下。②内容上,突出人物的某种 性格特点。③效果上,运用肖像描写使这一形象更鲜 明生动,具体可感。 例:《祝福》中对祥林嫂初到鲁镇时的描写:卫老 婆子带她进来了,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 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 还是红的。 这段肖像描写,突出了祥林嫂朴实温顺的性格特点, 与下文写她的逆来顺受相一致。这一简洁的描写,非 常生动形象。
五、写人叙事类散文景物(物象)的作用 写人叙事类散文一般不写景物,如果整局甚至 整段的描写景物,那么,景物往往构成环境或背 景,所以写景的基本作用就是勾勒环境,(为人 物活动)提供背景,或渲染、烘托某种气氛。而 景物更重要的作用是以景衬人,或者具有象征意 义。它又可细分为两类: 1、正衬:即以景物之优美衬托人物心灵之美 好,或以景物之凄凉衬托人物命运之悲惨。 2、反衬:即用景物之美好或气氛之欢快来 反衬人物悲惨的命运或人物凄凉的境遇。
练习:《2014届高三语文单元测试卷》第十六单元第 二大题,读《黄昏》,分析本篇小说以“黄昏”为题 的作用。 答:①一语双关:题目“黄昏”既指海德公园的黄昏, 同时也是葛尔特茨比所认为的失败的时刻。 ②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也为人物活动安排了一 个模糊、昏暗、清冷的背景。 ③推动情节发展:因为黄昏,老人才不能发现自己丢 失的香皂,而年青人也因此没被识破身份,葛尔特茨 比才能意外发现香皂,从而推动情节发展。 ④揭示小说主旨:模糊昏暗清冷的黄昏,是葛尔特茨 比沮丧心情的写照,也揭示了人性中的阴暗。
十、写作上由实而虚的作用 由实而虚符合人们认识的一般规律,也是散文写作 的一般技法,尤其是近几年高考试卷现代文阅读的选 文《长城》和《门》,更是具有典型的由实而虚的哲 理意蕴,看来,在高考试卷中读解哲理散文有可能成 为趋势,而从虚实角度命题也就顺理成章。 一般而言,由实而虚的基本作用是:从人们熟悉 的实体写到蕴含哲理的象征体,符合认识的一般规律, 便于读者的理解逐步深入。只要掌握了这个基本作用, 再结合具体语境,把“实体”和“象征体”变换成具 体的写作对象(例如,在《门》中可分别换成“实在 的门”和“具有象征意义的门”),答案便呼之欲出。
一、首段(句)的作用
若开篇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常是总领全文,或点明题 旨,或奠定感情基调,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或 者引起下文。 若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作用就是开启或引出下文, 为下文作铺垫。或渲染烘托气氛。
若首段设置悬念或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起阅读兴 趣或发人深省的作用。
例:《峭壁上的树》的首段:“是为了摆脱那饥寒交 练习:读2014届高三语文单元测试卷第一大题《无法 练习:《2014届高三语文单元测试卷》第十六单元, 例:2014届高三语文单元测试卷第十 迫的日子,你才无可奈何的跳下悬崖?是为了避免那场被 例:《学海导航》练习篇中《叹息的 还乡》,思考:开头第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读《捉贼》,思考: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俘的耻辱,于弹尽粮绝之后你才义无返顾的投落这峭壁?”
六、技法的作用 4、叙事人称的作用 有些散文,在行文叙事(抒情)中,作者常会根据 内容、情感等表达需要来选择、变换人称。使用第一 人称的优点是能使读者产生真实、亲切的感觉,便于 直接描写自己的心理,表达内心感情;使用第二人称 的好处是能增强亲切感,便于对话,好像是作者面对 我们娓娓而谈一样,无形之中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 离,而且也便于直抒胸臆,如果描写的对象是物,则 有拟人意味;使用第三人称的优点是不受时空限制, 自由灵活地表现内容;便于对所刻画的人物进行详细 地心理描写,从而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
和对野菊花的赞美之情。
二、末段(句)的作用 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主 题,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有时候,试题只针对最后一句发问,这一句偏偏又 很含蓄,一眼看不透,即学生说的“看不懂”。那么, “看不懂”正是写这一句的作用。当然,我们不能直 截了当的回答“作用是看不懂”,而要换一种委婉的 说法。例如,“作用(或好处)是委婉含蓄,意在言 外,发人深省”。此外,既然这一句放在末尾,又被 命题人相中,那么,根据“卒章显其志”的传统技法, 说明它可能与揭示主旨有关,只不过因其含蓄,所以 它的作用不再是点明题旨,而是暗示主题。除了上述 两点,最后一句往往还具有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